手机阅读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55:32 页码:13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模板17篇)
2023-11-26 21:55:32    小编:夜紫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为个人定位和目标明确提供支持。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这是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递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感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2)积累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歌曲,想想这首歌是在歌唱什么?指名反馈,(歌唱美丽的大草原)

2、大家喜欢草原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3、初读了课文,请你告诉老师,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美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这段描写了草原上的哪几种景物?讨论后回答。

2、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3、出示课件,对照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比较句子:蓝天下面,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品句,指名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指名读描写野草的句子,品词品句(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课件中相应的画面感受美丽与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品词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出示句子,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男女生对读句子后,展开想象:清香单单是花朵的味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5)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4、小结:第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美丽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我们大家试着把这段背诵一次。(老师引导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内默读第四自然段,讨论这段中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又描写了哪些物与人?(小组合作学习)

2、检查反馈,依次出示课件引导认识文中描写的物与人:雄鹰、百灵鸟、牛羊、小马驹、黄羊以及牧民,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想想因为什么,才使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引导发现:哪句话与它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教师总结说明: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内容的作用,叫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叫过渡段。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1、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

3、拓展:孩子们,你们来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教师点评,激发学生对草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

4、结语:是的,人与动物和谐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乐。这么美丽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让我们像小牧民一样放声歌唱 ,在歌声中结束这次草原之旅。(播放歌曲:我说草原小牧民)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欢腾:人和动物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二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短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场景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满”、“一直铺向”、“没过”等词感受野草的广阔与茂盛;抓住“清亮、一洼洼、映出”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有的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影子”还有的说:“映出了牛羊喝水的倒影……”等。于是,我又让他们将想像的画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来“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还映出了()。”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运用音乐、动画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两次使用音乐,第一次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配了一段体现草原美景的动画短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第二次在结尾时,我又一次以蒋大为演唱的这首歌结束了这次“草原之旅”。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多锻炼。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三

妈妈给了我一份暑假心愿清单,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去大草原。终于,在开学前,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从呼和浩特市区出发,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草原。一下车,我就被迎面吹来的凉风冻得直哆嗦,不由得感叹草原和市区就是两个季节,一个是瑟瑟发抖的冬天,一个是热情奔放的夏天。

来到马场,马倌托我上马,可是我却打起了退堂鼓。这匹浅棕色的马高高大大的,跟它比比身高,我才刚到它的肚子。马倌告诉我,这是一匹经过驯养的马,很温顺,很听话。我终于鼓足勇气骑到了马背上。刚开始,我的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似的,怦怦乱跳,低着头不敢乱动。慢慢地我放松下来,向四周望去,哇!在马背上看,草原更美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一片连着一片,像一块大大的`绿毯子,到处充满了绿色。一排排白色的风车不知疲倦地转动着,一阵阵风儿吹过,头发像着了魔的舞者,随风舞动。在这美丽的草原上,我时而狂奔,时而躺地,时而又和小伙伴们捉蚱蜢,玩得不亦乐乎。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四

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内蒙古。我们乘坐大巴车经过北京、张北等地,最终来到了大草原。

来到内蒙古,当然要去锡林郭勒大草原喽!到了大草原,空气格外清新,草原上长满了青草,看起来绿油油、鲜嫩嫩的。只见成群的牛、羊、马在不远处低头吃草,见到这么多牛羊马,但是我们并不觉得奇怪,因为这儿可是内蒙古最常见到的三种动物了。牛长着强壮的身体,细长的四只蹄子,甩动着跟绳子似的粗尾巴,公牛头上还长了两只尖锐的牛角,母牛则身边带着一头小牛犊。羊身上长着像棉花一样柔软洁白的毛,山羊的角是稍有弯曲的,而绵羊的角却是卷起来的,短短的腿,看上去不失可爱。马有着一身整齐的鬃毛,拖把似的长尾巴,一看就是一副绅士样,四条长腿跑起来飞快,跑起来就如同一支离弦的箭一般。

再往里走,这就到了大草原的中心。那里有人在示范如何挤奶,只见这个人打开篱笆门,走进去把门关上,我看见有头母牛被绳子拴在篱笆上,一头跟板凳差不多大的小牛犊躲在牛妈妈身下吸奶,看见有人走了过来,吓得躲了起来,母牛生气得哞哞叫,那人走了过来,两只手一下子就抓住了母牛的奶,一上一下地挤起了奶,只见那一点一点的奶像溪流似的源源不断得向盆里涌了过来,令人意想不到得是那人没挤多少牛奶就停了下来,把盆端过来本站给大家看,并且说:“奶一次不要挤太多,这也多亏了小牛犊把奶给吸了出来。”躲在一旁的小牛犊一见那个人正在向大伙介绍牛奶呢!就一溜烟儿又跑了回来,钻到牛妈妈肚子下面吸奶,这头小牛犊可真机灵呀!

又走了一会,就能看到蒙古包了。蒙古包是牧民放牧时用来住的,不过结构和帐篷很相似,但帐篷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而蒙古包却是偏圆形的,真不知道蒙古人都是怎么住在里面的,我在蒙古包里住了一夜,床上都有虫子,睡觉时每个人都得往耳朵里塞两张纸,以防虫子爬到耳朵里去。

第二天,我们中午品尝了奶酪,本以为奶酪会是又香又甜的,却没想到奶酪是又酸又涩的。我们还喝了马奶做成的汤,也不好喝,吃了香甜的可口的牛奶糖。吃完之后,又戴上了拉达,爸爸妈妈还喝了马奶酒。我和一头小牛还合影了哦。我一步步小心得靠近那头小牛,没想到那头小牛一愣,尿了一泡急尿,等它尿完之后,妈妈迅速拍下了吃惊的我和小牛。

晚上,我们还参加了篝火晚会,大家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我们还参观了锡林郭勒博物馆,看到了许多恐龙化石,还看到了许多草原历史文物,非常精彩。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五天的内蒙古之行愉快的结束了。这次内蒙古之行,我不仅收获了开心,而且还收获了许多知识呢!真是不虚此行!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五

授课教师。

xx。

班级。

xx。

科目。

语文。

课题。

知识要点。

1.认读本课生字。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哪里吗?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了解的大草原。(指名回答)今天,我们就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去看看,请看课文——(板书)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提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把字音读正确。

2、投影出示词语,请同学读词语和句子。内蒙古广阔美丽欢腾一碧千里满眼一直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安闲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

3、同桌检查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朗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每人读两个自然段。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笔画出来。(广阔美丽欢腾)。

2、引导学生默读,想一想文章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那几方面介绍的?从文中找出,并写下体会。小组交流体会,并带着体会读一读。

3、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诗歌欢腾的世界?画出来,小组学习,共同完成下面的填空。矫健的()唱歌的()成群的()撒欢的()跑得飞快的()放声歌唱的()。

4、展开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野草、湖水、野花,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5、再读课文,边读边看图画,如果你是图中得小牧民,应该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6、讲述:这么美丽、辽阔的草原,因为有了牧民和那些可爱的动物而变得生机勃勃、一片欢腾景象,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草原亲自感受一下?放录相。

7、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诗、歌、绘画等。

回答:

1、大草原学生思考、回答。带着问题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词语、句子。

2、说一说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根据自查的资料项同学介绍“内蒙古”和“锡林郭勒大草原”

3、两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画。

4、小组交流,互相评读。小组学习,填空。体会生机勃勃、人欢马叫的欢腾景象。合理想象,清楚表达。

5、读文,练习以牧民的口吻介绍家乡,表达自己爱草原之情、骄傲自豪之情。唱“牧歌”边看便用课文中的语句叙述看到的情景。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六

我生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那里阳光明媚、景色宜人,是个美丽的地方。

首先,我要带大家欣赏一下那里的春天。春天,小草长出嫩绿的新芽,地上有几颗含芭欲放的花蕾,只有把草拔开才能看到。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草原上,还散落着零零星星没有融化的积雪。走到草原上深吸一口气,你会感受到那里的空气是那么清新。仰望天空,蔚蓝的天空上挂着金黄的太阳,偶尔会看到几朵白云飘来。

夏天,火红的太阳灸烤着大地,天气热,人们出去没一会,就不得不到凉爽的地方纳凉。夏天也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李节,地上的草油亮亮的,中间夹杂着一些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我最喜欢夏天下起小雨,有时我还会故意跑出去淋雨呢!

秋天来了,草变黄了,虽然不像夏天那样精神抖擞,但却给草原穿上了金黄色的外套。秋天还是个凉爽的季节,到外面,一阵阵秋风吹来,凉飕飕的,小草也随着秋风舞动,沙沙作响,好像在欢迎秋天的到来。

阿亚拉。

我的家在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这里四季景色不同,但却都能带给你美的享受。

春天,草原上的冰雪融化了,小草吐出了绿绿的嫩芽,溪水哗哗地流淌,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百灵乌唱着婉转的歌儿,召唤着春的到来,牛、马、羊在草地上撒着欢,互相奔走相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夏天,草原上更是生机勃勃,小草又高又壮,微风吹过翻着绿色的波浪,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给这绿茸茸的大草向绣上了精美的图案,锡林河九曲十八弯,像是蒙古族姑娘手里托起的白色哈达迎风飘舞,悠扬的马头琴声伴随着动人的蒙古长调在苹原上回荡,欢迎着远方来的客人。

秋天,草原变成了金黄色,像是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是别有一番景致。天空中大雁排成大大的人字队形飞回南方,勤劳的牧民们更是载歌载舞,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冬天,草原上下起鹅毛大雪,草原变成了银白色,到处银装素裹,显得草原更加圣洁。劳累了一年的蒙古族人民则在这天然的滑雪场上举办起冬季那达慕盛会一一飘香的奶茶、诱人的手把肉、烤全羊、激烈的骆驼大赛……都为草原增添了无数的生机。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一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怎么样?快来草原上作客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随时欢迎您的到来!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七

一、在引导感知上下足工夫。

上课时,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缺憾。这样的`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二、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三、注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教学时,播放录音、录像,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听觉感受、视觉形象联系起来,感悟草原景色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这时学生的读书热情高涨,真正感受到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四、不足:

1、挖教材深度不够,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时不到位,导致朗读的效果不太好,在这方面还需多下功夫研究,争取使学生能达到高水平朗读。

2、在设计阅读短文的训练点上还需深入研究,争取堂堂课都有阅读训练点,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会用,并能举一反三。

3、有些问题设计的缺乏实效性,在设计教学环节上有漏洞,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多努力。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八

一想到草原,眼前浮现出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和策马奔驰的蒙古人。

今年,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美丽的草原。一进入草原,丝绸般的绿草地便霍然闯入我的眼帘,辽阔而美丽,一眼望不到边。天上的白云像棉花一样洁白,镶嵌在碧蓝的天空中,仿佛一伸手便能抓住它;地上的牛羊一群群连绵不断,从山的这头蜿蜒到山的那头……好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当我们还沉浸在这美景之中时,一位牧羊小伙看见了我们,便快马加鞭奔驰过来,欢快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然后对我们做了一个请的动作。大家于是跟了过去,来到一个蒙古包前,帐篷里迎出来一位老奶奶,和蔼的笑容发自内心格外动人,把我们迎进了帐篷。

蒙古包内坐了许多人,见到我们到来,大家都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蒙古语中夹杂着几句生硬的汉语:“你们好!”、“欢迎!”

到了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草原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山坡也套上了彩衣,棉花般洁白的云朵也被熏染的红彤彤。草原到处是喜洋洋的气氛。

老奶奶端上来一大盘一大盘的羊肉、牛肉、奶豆腐、酸奶等,地方特色风味别具一格,非常有诱惑力。最后奶奶又端上来几杯奶茶,浓浓的奶香在蒙古包内飘荡。城里的奶茶是甜甜的带着一颗颗珍珠,这里的奶茶是咸的,上面漂浮着星星点点的奶油,新鲜美味。

在帐篷过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到开阔的草原体验马背上的生活。马儿们都很乖巧,还长得非常结实。我选了一匹棕色的马,左脚先踏在踏板上,一个飞跃,右脚跨过马背,稳稳地踩在另一个踏脚上。一位蒙古汉子拉住缰绳,牵着马儿走了一段路。

刚开始马儿有点颠簸,感觉整个人都在摇晃。不过几分钟之后我便开始享受这种感觉了。只觉得微风轻轻抚过我的脸颊,身体舒畅地随着马儿的步伐左右摇晃,很是惬意。天上的白云也跟着我们飘荡,绿油油的草地也随风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马蹄也发出轻快的“哒哒”声……一切安静又和谐,人与大自然仿佛融为一体。

草原,是那么的辽阔而又宁静,美丽的草原,她有着无限的魅力。这次与她的亲密接触,让我也想拥有一个同她一样广阔的胸怀!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九

也许是因为我很喜欢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比较投入,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备课,设计教案。课堂上我首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听觉的刺激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进课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挂图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全体起立,在一曲《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然后一边背诵第四自然段一边把人和动物的动作表演出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对我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感受草原的广阔时,我问:“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灵鸟等,并没有感觉到草原的广阔,之后,我只有再启发学生,那你们在草原上跑着,看到了草原的边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现在再来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我是不是换一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更好。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但课后再想来,本文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等。

在教学细节上,我也还不够精益求精,尤其是过渡语,但这些语言恰恰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多锻炼。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一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执教的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一直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近三年的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画批能力,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伊始,我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课文,问大家:我们要想在课堂上亲身感受草原的美景,就要认认真真地读书,品味文中的语言,你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们纷纷举手,“可边读边想象”,“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一会儿,你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定会看到草原的美景。”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默读画批,初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一个学生说:“草原不仅美丽,还是香香的大草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此时,你正漫步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太阳的光芒映照在湖水里,湖面闪烁着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等多种色彩,湖水闪闪发光,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我及时给予肯定,“你说得真生动,让我们想到了蒙古包的样子,真好,谁还能这样说。”“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我又让他们将想像的画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来“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了(),还映出了()。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说到:“草原的景色那么美,小牧民怎能不骄傲,不自豪呢?”“小牧民的家乡实在太美了,我如果生长在那里,也会向小牧民一样高兴自豪,尽情歌唱自己家乡的美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二

xx。

班级。

xx。

科目。

语文。

课题。

知识要点。

1.认读本课生字。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哪里吗?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了解的大草原。(指名回答)今天,我们就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去看看,请看课文——(板书)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提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把字音读正确。

2、投影出示词语,请同学读词语和句子。内蒙古广阔美丽欢腾一碧千里满眼一直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安闲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

3、同桌检查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朗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每人读两个自然段。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笔画出来。(广阔美丽欢腾)。

2、引导学生默读,想一想文章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那几方面介绍的?从文中找出,并写下体会。小组交流体会,并带着体会读一读。

3、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诗歌欢腾的世界?画出来,小组学习,共同完成下面的填空。矫健的()唱歌的()成群的()撒欢的()跑得飞快的()放声歌唱的()。

4、展开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野草、湖水、野花,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5、再读课文,边读边看图画,如果你是图中得小牧民,应该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6、讲述:这么美丽、辽阔的草原,因为有了牧民和那些可爱的'动物而变得生机勃勃、一片欢腾景象,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草原亲自感受一下?放录相。

7、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诗、歌、绘画等。

回答:

1、大草原学生思考、回答。带着问题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词语、句子。

2、说一说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根据自查的资料项同学介绍“内蒙古”和“锡林郭勒大草原”

3、两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画。

4、小组交流,互相评读。小组学习,填空。体会生机勃勃、人欢马叫的欢腾景象。合理想象,清楚表达。

5、读文,练习以牧民的口吻介绍家乡,表达自己爱草原之情、骄傲自豪之情。唱“牧歌”边看便用课文中的语句叙述看到的情景。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同时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在进行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了三个有效的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学生通过画出相关句子,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2)、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草原,你会体会到草原的什么?你最希望在草原上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四

我生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那里阳光明媚、景色宜人,是个美丽的地方。

首先,我要带大家欣赏一下那里的春天。春天,小草长出嫩绿的新芽,地上有几颗含芭欲放的花蕾,只有把草拔开才能看到。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草原上,还散落着零零星星没有融化的积雪。走到草原上深吸一口气,你会感受到那里的空气是那么清新。仰望天空,蔚蓝的天空上挂着金黄的太阳,偶尔会看到几朵白云飘来。

夏天,火红的太阳灸烤着大地,天气热,人们出去没一会,就不得不到凉爽的地方纳凉。夏天也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李节,地上的草油亮亮的,中间夹杂着一些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我最喜欢夏天下起小雨,有时我还会故意跑出去淋雨呢!

秋天来了,草变黄了,虽然不像夏天那样精神抖擞,但却给草原穿上了金黄色的。外套。秋天还是个凉爽的季节,到外面,一阵阵秋风吹来,凉飕飕的,小草也随着秋风舞动,沙沙作响,好像在欢迎秋天的到来。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五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短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场景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满”、“一直铺向”、“没过”等词感受野草的广阔与茂盛;抓住“清亮、一洼洼、映出”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有的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影子”还有的说:“映出了牛羊喝水的倒影……”等。于是,我又让他们将想像的画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来“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还映出了()。”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运用音乐、动画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两次使用音乐,第一次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配了一段体现草原美景的动画短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第二次在结尾时,我又一次以蒋大为演唱的这首歌结束了这次“草原之旅”。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对自身课堂教学素质的反思:

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多锻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六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锡林郭勒草原作文篇十七

也许是因为我很喜欢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比较投入,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备课,设计教案。课堂上我首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听觉的刺激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进课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挂图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全体起立,在一曲《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然后一边背诵第四自然段一边把人和动物的动作表演出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对我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感受草原的广阔时,我问:“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灵鸟等,并没有感觉到草原的广阔,之后,我只有再启发学生,那你们在草原上跑着,看到了草原的边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现在再来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我是不是换一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更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