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了解苏轼作文(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3:13:19 页码:12
最新了解苏轼作文(实用9篇)
2023-11-26 13:13:19    小编:夜紫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坚持写作并保持热情,只有通过实践和不断尝试才能提高写作技巧和水平。想要写一篇卓越的总结?这里有一些有用的写作建议。

了解苏轼作文篇一

天阴沉沉的,路上一个人影儿也没有,冰冷的雨点_啪啪_地打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风呜呜的吹着,考试又失意的我撑着伞来到西湖边的小亭上坐下,感到冷风一丝又一丝地侵入我的皮肤。真冷!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恍恍惚惚间,一个白衣雅士向我走来。走近了,我定睛一看:并不华贵的白袍衣袂飘飘,似要乘风登仙;一双清朗的眼睛含着笑意,凝结着智慧与洒脱。他右手捻髯,左手随意地背在身后,大笑着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啊!这不是东坡居士苏轼吗!

我惊喜地站了起来,忙上前打了个揖:“小子李云,仰君久矣,可否与君泛舟共游?”

苏轼爽朗一笑:_有何不可!”语毕,便拉我登船。

我向四周眺望:远处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状如鼻子,陡峭似壁。一轮皓月高悬天际,在斗宿和牛宿间自在怡然的移动。清风徐徐的拂过江面,那万顷的碧波刹时也跳跃着点点金光。整个江面好像一条金鲤在欢快游动!

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舱内萦回盘绕,不绝如缕。剪不断的忧伤如乱麻束缚了我的心,远处似有女子呜呜咽咽的抽泣声。

苏轼皱了皱眉头,整理了一下衣襟后直身而坐。疑惑地问道:“有良辰美景如此,子何为其然也?”

我不禁泣涕涟涟,赶忙拭去眼泪,向苏轼倾诉了我的苦恼。最后低声叹道:“吾之不幸甚矣!”

他重斟一杯清酒,澄清的酒水上似乎也映着一轮小月亮。他狡黠地眨眨眼,用手指指“小月亮”:“惟山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了解苏轼作文篇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00年前,一位40岁的大文学家在黄州赤壁,看到那浩浩荡荡的江水和直入云霄的石壁,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这位文学家就是苏轼,又名苏东坡。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制举考试取得“第三等”的极高成绩。在此之前,只有一个人获得过第三等。苏轼一生留下了八千余篇的作品,其中有许多为千古绝作。苏轼去世后,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和黄庭坚齐名;还与辛弃疾被并称为“苏辛”。苏轼也是一个好老师,他的弟子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杯等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在政治方面,苏轼也对国家有重大的贡献。他在杭州执政的时候,拯救了杭州西湖。没有苏轼,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美丽的西湖可能早就不存在了。他还帮助过贫困的老百姓抗洪、除蝗虫,是人民眼中的“好官”。除了在地方上做出政绩,苏轼也很关心国家大事,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许多意见,用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苏轼还是一个苦中作乐的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苏轼两次被贬,一次到黄州,一次到海南。但是不管生活条件多么的艰苦,苏轼还是快乐的面对生活。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去买地,路途中下起了雨,大家都觉得很狼狈,但是苏轼却不在乎,当时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定风波》,最后一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想借此表达:人生中的坎坷很多,要看淡它们。在黄州,苏轼虽然是一个犯官,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拘束。他和那里的人们开玩笑,一起谈天论地。他在那里还创造了一些著名美食,比如“东坡肉”、“东坡饼”等。

那么,是什么导致苏轼总是被贬呢?是因为苏轼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苏轼一生面对了宋朝的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王安石变法。支持变法的主要人物是王安石,反对派的主要人物是司马光。苏轼既觉得变法过于猛烈,又觉得对人民有帮助,因此,他对变法的态度属于“中间派”,这让他受到两面夹击。当变法派雄起的时候,朝廷把苏轼一贬再贬。当反对派雄起时,苏轼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有小人去到皇帝面前诬陷苏轼。一来两去,朝廷很多人对苏轼有意见。苏轼也不会去讨好皇帝,相反,他口无遮拦,一直给皇帝提建议,还写了一些讽刺朝廷的诗,这让皇帝也不喜欢苏轼。正是这些,导致了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轼,一个震古烁今、享受生活却又不合时宜的天才。

了解苏轼作文篇三

东坡一生境遇与那位刚强执拗的宰相王安石(1021~1086年)关系很密切,两人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同朝为官之时,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匹敌,在政治上更是各持己见,一度曾为政敌。

二人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王安石22岁(1042年)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众人都把他看作奇才,前辈富弼、欧阳修对他颇有好评。

东坡,更是自幼博览群书,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轼,倍受老前辈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由此可知看,二人在文学上彼此非常的赏识,以苏轼的豁达和王安石的正直,两人极有可能成为难得的文友。遗憾的是,他们的政治见解有着太大的不同,同朝为官,也就注定了两人之间的'亦敌亦友恩怨难明。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有看法,他写了一篇《辨奸论》,将王安石说成阴险狡诈的小人。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同朝官员只有苏洵没有到场哀悼,这件事对二人关系多少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苏轼入仕不久,即回乡丁父忧,回朝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可以说,苏轼前半身与王安石的纠葛恰恰在两人对变法的态度上。王安石时任副宰相,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而苏轼对变法的态度则是动摇不定的,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随反对新法的领衔人物司马光一同,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与王安石成为政敌。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青苗、均输、市易等新法后,准备变更科举制度,请求兴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罢除诗赋等科目,专以经义、论、策来考试。宋神宗犹豫再三,召集了许多大臣讨论。而苏轼随即上《议学校贡举状》,论述贡举之法行之百年不可轻改,得到宋神宗的召见。王安石听说后,很不高兴。后来,宋神宗想让苏轼编修中书条例时,王安石强烈反对,他说:“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王安石知晓苏轼直言不讳的个性,偏偏又站在旧派的立场,当神宗几次准备用苏轼当谏官时,王安石便推荐他做个府推杂事的小官。苏轼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又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直言反对新法,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甚至还有许多“四海骚动,行路怨咨”之类的敏感语句,使得王安石更加恼怒。而后,最使王安石忍无可忍的,还是苏轼的《拟进士对御试策》,其中提到“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即是皇帝,苏轼出的这道题,影射了神宗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不顾阻挠似的“独断”。这次王安石终究是被激怒了,他向神宗举荐说:“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请黜之。”几天之后,他又对神宗说:“如轼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绌其不逞之心,安肯为陛下用!”可见王安石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依然是爱惜人才的。恰巧朝中有人告发苏轼兄弟运父灵回乡的过程中偷运私盐,于是王安石下令调查,并拘捕了相关人员讯问。虽然后来查明此事纯为虚有,但经历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冲突,苏轼觉得自己已无法在朝廷中待下去了,于是请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

在苏轼外任期间,朝廷中变法派争异乎激烈,由于新派当权,旧派官员纷纷去职,一大批资历甚浅的新官员被迅速提拔,加之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常被地方官僚集团异化,成了盘剥农民的工具,这一切对新法实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地方上下一时怨声载道。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久旱,人心散乱,反对派趁机起哄,造谣说这次旱灾都是由王安石引起的。继而,朝中又有人企图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在诸多压力排挤的情况下,王安石只好罢相。但这个罪名太离谱了,王安石很快恢复清誉。

次年,王安石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由于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动摇,变法派内部也发生了纷争,同是变法内部的吕惠卿,把王安石曾写给他几封有“无使上知”字样的信件交给了神宗,给王安石带来了不少麻烦。与此同时,反对变法的呼声依旧日益高涨,最后连皇太后也站出来了。就在这一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33岁早逝,心灰意冷的王安石,终究再次罢相,回到了江宁(今南京市),他在城外筑了座“半山园”,从此吟诗念佛,结交高僧,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时年,苏轼正在密州任上。再说苏轼在外任期间,虽不满新法,却因亲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认识到了反对派的偏执与保守。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苏轼对新法认识的改变及其诚恳的回顾,淡化了在政治上对王安石的对立情绪,而王安石罢相之后,他不想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了,心态也逐渐归于平淡。苏轼与王安石之间淡化了昔日政敌关系,而是更欣赏对方的才气与学问了。秉性像王安石、苏轼这样的人,于公必会势同水火,于私却可以雪中送炭。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当朝**诬陷,以“作诗攻击朝廷”之罪被捕入狱。由于事关重大,除了苏轼弟弟苏辙肯丢掉乌纱帽救兄,其他亲友及官员唯恐避之不及,而在此时,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却极力在神宗面前开脱。那时王安石正在江宁隐居,等他知晓“乌台诗案”一事,苏轼罪名已定,只争一个早迟了。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信中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轼放了,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安石在关键时刻为苏轼求请,由此可见他其为人之正直高洁及对苏轼之才之人的爱惜。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高尚的品德,赢得了苏轼对他的敬重与佩服。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自黄州移官汝州,准备顺路去拜访隐居江宁的王安石。而王安石听说苏轼将来,便穿着野服,骑着毛驴,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见苏轼。苏轼也穿着野服见王安石,并说,我苏轼今天是穿着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可见两人洒脱至此知音难得。后来在同游钟山时,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不亦乐乎。王安石有诗题为《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此题下有两首七言绝句与一首五言绝句。苏东坡读完后,按其韵和作《次荆公韵》,并在诗中将王安石比为晋代潇洒出尘的王羲之,敬意备至。王安石还曾写过一首有名的《北山》,诗言:“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此诗正是王安石定给苏轼约他买田金陵,相作邻居,苏轼十分感动,于是作了和诗另首《次荆公韵》诗言:“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共处三十多天,才依依不舍地分别,王安石送走了苏轼之后,对人长叹说“不知道还要几百年,才有这样的人物!”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旧党复辟,众人想把变法全部推翻,苏轼一反常态坚持新法不可尽废。次年,当最后一条新法“免役法”也被废除时,王安石抑止不住内心的苦痛,悲愤离世。时年苏轼已回朝,他在草拟的赠太傅敕中写道他在草拟的赠太傅敕中,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兼诗友:“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他们尽管政见不同,却从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私敌,他们以平静豁达的心态,正直坦荡的心胸对待彼此,在文学上互相钦佩识为知音,在政治上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这两个伟大的人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惺惺相惜“文人相亲”的典型。

了解苏轼作文篇四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读一首诗,赏一时心情,当苏轼穷困潦倒,饭舀不上锅时还能吟诗作赋,苦中作乐,为我们留下精神食粮,回想现在的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怨天尤人,害怕解决问题,因此造就不同人生,苏东坡不掩盖自己的本质,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剖析给人看,人们常说文字能带给人精神思想上的熏陶,苏东坡的文字则给人带来生活上的真实,王小波说“做沉默的大多数”,苏东坡也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但他却不甘沉默,他喜欢把他看到的,听到过的,感受到的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他又是一生三起三落。起时最高官至兵部尚书,落时乃至连吃住都成问题的一介平民,一生起起伏伏饱经苦难风霜。就是这么一个人,千古以来,受到无数人的喜欢和敬仰。这让我想到我的父亲,一个银行职员,只有小学文化,却能管理乡镇营业所,在乡里乡村名望很高,但是一生坎坷,多灾多难,但他很有担当,一生养育四个子女,在那个漆子当饭的时代,我们四个子女都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他买了几大箱子书,每走一个地方都带一本书回来,在那个吃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书却让我的灵魂饱满,这些都离不开粗糙父亲中的细致。奶奶在36岁失去爷爷,父亲是老大,自然担起带领四个弟弟的责任,生活再难,没有半点埋怨,热情生活,尽力资助乡亲和亲朋,因此在相邻和亲朋中有很高的威望,我想我父亲也许不了解苏东坡,但他一定领会苏东坡人生起落中的开朗和急人所难,所以我父亲活得通透,在多难人生中得到尊重。

又有人说,苏轼是属于宋朝朝廷的,而苏东坡是属于他自己的。正是因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一鼓作气,满腔热血。他写词,只是为了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写文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写书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他绘竹,竹即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这就是苏东坡,人生有起落,关键在起落的过程如何在低谷中控制不如意,就比如不寻常的2020年起始,新冠肺炎肆意四起,从国内到国外,面对生死,面对责任,不同心态决定不同活法,有句话说:我们来不及认真年轻,但一定要认真老去,苏东坡属于即“认真年轻”又“认真老去”。一生云淡风轻,肆意潇洒,活出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苏轼人品非常高尚对前辈的影响也不小,他的祖父屯稻谷只是在灾年救济远亲和近邻还有贫民,让我想起我父母,他们也是热人肠人,平时周济了很多人,也帮扶了很多人,收获了很多尊敬,这说明没有春风就没有夜雨,父辈的这种思想和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我,善待身边同事,对待相邻远亲,从心里爱戴他们,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所以我的远亲都非常信任我,愿意和我交往,书是打开心灵世界的窗口,而苏东坡对待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正如我看到的一句话: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向全世界发起挑战,而读书可以让心里安静,用文字安慰悸动的灵魂,而苏东坡无疑是迷茫路上的指路明灯,让我们看到希望和美好。

了解苏轼作文篇五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明澈,我倚在窗边,尽情享受着温暖。一首首灵动的散文与和煦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萦绕耳畔,回响在心田。闭上双眼,我仿佛置身于你的世界。

灵光一闪而过,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东坡居士。心中十分惊喜,正欲上前请教,却发现你已解衣欲睡,只好在暗中领略你那中国文学泰斗的睿智。

月光照进门里,洒下一片轻柔。仿佛生怕打搅了你的休息。月光调皮的绕过你,来到书桌上,也想一睹在你的笔尖流泻下的灵动。我看见,你笑了,应该是对于月光的欣然吧。我也笑了。

你起身,走出屋外,想追随月光,做一次心灵的交流。我明白,此时此刻对你来说,月光也许是最好的倾诉对象,而黑夜能让你找寻到心灵栖息的地方。于是,我跟着你一起,想一探究竟。

你独自漫步在黑夜的怀抱,也许是因为心中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黑夜中不断的蔓延,你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顿时变得焦躁起来,我明白,你要去寻找你的挚友张怀民了。

我一路跟随你来到了承天寺。令你欣喜的是,怀民也没有睡。你们一起信步走到庭院中,正值十月,秋海棠的芳香弥漫在整个寺庙中。院中的积水中映衬着一轮皎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纵横,好像竹柏的。我静静的陶醉在这样唯美的意境中,感受着文学的滋润。

东坡居士,我敬佩你、景仰你、崇拜你。敬佩你心怀天下的豪气;景仰你不屈不挠的大气;崇拜你夜游承天寺的雅气。愤懑悲凉的心境中,你体现出的是人生的旷达。

但东坡居士,我想对你说,在被贬官期间,你应抛开了烦恼,任思绪纷飞。你应更像是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纵情驰骋,看日落黄昏,赏万紫千红。你应该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对生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而不是整日沉浸在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中。其实,你已经做到了,但还需做的更好。

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的是你逐渐摒弃了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忘却了悲欢离合,荣辱贵贱。

敞开心扉,听天籁之音,用身感受,用心领悟,你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的雅士。远离忧愁和世俗,亲近欢乐与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身与心得到恬静的休憩,让情与景得到自然的交融。

东坡居士,忘掉你心中的悲凉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因为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支撑。

灵光一闪而过……。

了解苏轼作文篇六

长期以来,我认为自己都是一个很喜欢诗歌的人,曾被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所折服;也曾被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从容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所惊叹。几番思索,几度回首,几回感怀,反复品读,最终我却选择了他——苏轼,我最喜欢的诗人。

千年来,人们都为你的豁达乐观所津津乐道,可我却品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我相信你是有苦的,不然你何会发出“何时长向何时圆”的感叹呢?你想“乘风归去”逃避这已不再清明的官场,无奈“高处不胜寒”,现实击碎了理想,你终究还是得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

我相信你是有怨的,你报怨命运的曲折,在流放期间,昔日故友因避嫌敬而远之,往日的门庭若市化为门可罗雀,你知道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虽不拟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般直白,但你在黄州发出“世间一场大梦,人间多度秋凉,酒贱常悉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让我还是感受到了。

我相信你是有恨的,你的才华锋芒刺疼了当时的小人庸才,他们疯狂的诽谤使你遭受的乌台诗案,让你仕途坎坷,你恨“长恨此身非我有”,你恨“夜来幽梦忽还乡”。

我相信你也是有乐的,在你一贬再贬之后,仍不失“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一笠烟雨任平生”的乐观。

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感到人生悲剧色彩较多。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苏轼,性格方正,眼里容不下沙子。在政治上,你是一个温和的改革派,不像王安石那样激进,也不似司马光那样保守,故备受排挤,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澹州,直至大赫才得北归常州,经历如此变故,你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从《江城子密州出猎》到《念娇奴赤壁怀古》,虽然历经坎坷,但你却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屈服,不失伟大诗人的傲骨,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记承天封闭寺夜游》等名篇,你的《黄州寒食诗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荣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且去且留,卧看天空云卷云舒,淡泊而睿智深隧,宁静而致远,这就是你的人生态度。

请允许我借用你诗歌里的平平仄仄,灵魂的丝丝缕缕感受你的内心情感,你以“大江东去”的澎湃洗刷心中的积郁,你以“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射下愁怨,你以“乘风归去”的空灵超然于浊世。

一分痛苦,二分落寂,三分哲理,四分豪迈,这就是我品到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了解苏轼作文篇七

1037年的一日,在温暖的四川盆地中,一颗光华将普照万世的文坛巨星出生了,他便是苏轼。他为后世留下不计其数的诗书作品,他的一生如万顷巨波中的一叶小舟,曲折坎坷,但是,他却能航行得十分自在。自在的心灵不只影响他的诗文,生活更被后世所赞扬。但这背后也隐藏了许多辛酸,许多神秘,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独特的苏轼。

苏轼的品格、事迹、作品已经被后世吹捧得万古无一,然而在他乐观豁达的神奇身影后,也藏着不凡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苏轼的为人也许并不如他的精神一般超脱俗世,然而正是在这超脱俗世的精神影响之下,才造就了他的为人,才造就了他的故事,他的诗文。苏轼与其弟弟、父亲在同一年进京赶考,三人竟也都能在朝廷谋得官职,可谓是北宋众举子中的特例。但他们也生不逢时,活在一个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尤其是在勾心斗角的朝廷中面对王安石的新法与其它势力的掺杂,让初涉政事的苏轼未免有些为难,但他的文人直觉却为他做出了选择,可惜是与大潮流相左的,自己被抓入乌台,许多朋友为保得自身安宁而攻击他,让本来欣赏他的皇帝也为了难。最终保住了性命,被发配黄州。他的第一次被贬的经历,让我看出他那追求自我理想的文人之心,让他不能扎根于朝廷,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一个固执的封建文人的形象。

苏轼的大半部分人生几乎在贬谪之中,而他许多精彩的诗文也是写作于此时。在苏轼真正获得乐观旷达的品格前有着许多悲惨的心情。苏轼初到黄州住在一户寺庙中,一天晚上夜深人静,苏轼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对比如今悲惨境遇,写下了一首《采桑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中的场景孤寂悠远却令人惊悚,无处不流露出诗人悲伤的心情,这也能看出此时苏轼并不具备一颗旷达的心。他的性格还是和大众一样,因挫折而生悲。

苏轼虽然也有成功后的阴影,但他的文学造诣是有目共睹的,西湖、庐山、月夜——世界万物早已化作他的知心朋友,与他作伴与他同行。他又精于散文,无论在石壁耸立,江水汹涌的赤壁,还是在黄州的月夜下,他用他简练而优美的语句,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的书法与文章也相得益彰,广播后世。他的思想受到不同文化的感染,让人神秘莫测。他也与世无争,耕耘着自己的东坡。苏轼的一生如一首交响曲,每个乐章都带着不同的感情,但始终有着相同的信念。

苏轼其人也许正像他笔下的庐山,我们无法看清他的正面目。但我相信他的思想与精神已经随着时间,渗入了中国人的灵魂。

了解苏轼作文篇八

这几天我读了《美德故事》,我一次次被书中人物的美好品德所打动,有诚实守信的曾子,有勤劳实干的鲁班,有谦虚好学的诸葛亮,有孝敬父母的郯子……但是令我最感动的还是《苏轼巧计卖扇》一文。

以前,苏轼在钱塘任职时,接到过一个案子。他家邻居告了一位以做扇子为生的.手艺人,说手艺人欠钱不还。苏轼问明了原因,原来是他的父亲刚去世,妻子又生了孩子,实在无力还钱。苏轼当机立断,让手艺人回家拿扇子。不一会儿,扇子拿来了。苏轼拿起毛笔在扇面上或写或画,没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苏轼将扇子归还手艺人,让他卖了。

苏轼不仅精通诗词,在画画上也有些研究,再加上苏大人为大家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谁不想珍藏一副苏大人的亲笔墨画呀。这扇子还真是抢手货,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得到的钱还了债,还可以给孩子们买些好吃的了呢。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苏轼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别人有困难,愿意帮助别人,而不是看见别人有困难,自己却幸灾乐祸,甚至对别人雪上加霜。是呀!苏轼善良仁爱的美好品德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呀!当今社会,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却不谈谈别人的感受,还想将事情变得更糟。

还有一次,我发了高烧,生病在家的时候,同班同学史继祥总是会及时告诉我作业以及上课的一些内容。有一次,因为快要小数报竞赛了,老师讲了一题很重要的题目,我不在,史继祥就把那题给我详细地讲了一遍。像史继祥这种帮助同学的精神与那位告状的男同学的自私截然不同。我非常欣赏史继祥那种忘我的精神,有几次,他竟然连家都没回,一放学就来我家帮我补课了。我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了解苏轼作文篇九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被称作“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遣出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把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了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