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范仲淹岳阳楼记(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59:31 页码:11
范仲淹岳阳楼记(精选14篇)
2023-11-12 00:59:31    小编:夜紫

人们热衷于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竞争力。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写作风格。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这应该是确实的。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二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下面是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请查看!

岳陽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陽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一宠一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陽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陽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9月15日)。

赏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艺术手法。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三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下面就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范仲淹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都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而岳阳楼则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被贬为邓州知州,正当他郁闷之极时,接到好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请求,于是便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与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诞生。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范文正公认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就可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诗句相媲美,活现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壮阔,可见作者恢弘的气度,不凡的才识。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势极雄豪”的句子来的。

然后,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迥异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同心境来驳论,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却积极入世,在他们心里装着国家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乐。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当一个先忧之士建立了功勋之后还能后乐,更加难能可贵。

我喜欢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画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义深远的文字所传达出的终极价值高标。读《岳阳楼记》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愁:从这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

作文。

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四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四部丛刊》本《范文正公集》。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级到巴陵当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在那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的日子里,阴风发着怒吼,浊浪腾空而来,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芒,高山峻岭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樯被吹倒,船桨被折断。傍晚时节,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鸣。此刻登上这座楼啊,便有离开故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攻讦的情绪涌上心头。举目一片萧条冷落,不禁感到无限悲凉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静,天光水色,在万顷碧波之上连成一片。沙鸥或飞或停,锦鳞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滩上的幽兰,摇曳着茂盛的花叶。于是漫天烟雾,扫荡一空;皓皓明月,清辉千里。水面上浮动的光圈,象跳跃着万点金星;月影停留在静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块圆圆的玉璧。渔船上飘来此唱彼和的渔歌,悠悠扬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这座楼,便觉得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可以暂时忘记一切荣誉和耻辱,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啊!

时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五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陽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一宠一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陽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陽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9月15日)。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六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七

文如其人,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在《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一文中说:“散文作为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见作者容貌心思的”[1]。梁实秋也在《论散文》中说:“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其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范仲淹不但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自大中祥符八年(即10)中进士,后来升至枢密使。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守边数年。面对武备松弛,素质极差的北宋军队(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留下的恶果),范仲淹整顿军纪,选贤任能,训练民兵;在战略上他构筑防御工事,建起一个连一个的堡寨,令西夏狼兵不敢来犯。西夏狼兵互诫曰:“范公胸中有百万甲兵,公在日,不敢犯”。他还组织农耕,深得百姓喜爱,被呼为“龙图老子”。范仲淹以文士之身,率兵戍边,以战略家的作为而成武卫之功,最终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换来半个世纪的边关和平,不失为一个思想家和军事家。在这当中,他还培养出狄青等一大批名将和助手,所以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范仲淹不但有自己的思想追求,还是一位政治家,他与欧阳修、韩琦等进行政治改革,大搞“庆历新政”,结果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江西。这一次不但妻子病死,自己也身患肺病,而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此文一出,便被世人争相传诵,誉为“岳阳四绝”之一。享文学家之誉也就当之无愧了,死后也谥为“文正”。

二、再赏赏文章其魂。

《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却写出了“喜不忘忧,悲不失志”的士人情怀,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在叙述上简洁明快:开头短短的50字,便把记叙文的要素写透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仅8个字便把滕子京的政迹写活了。

在描写上虚实兼备:“衔远山,吞长江”写的是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的是实。“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写的是想象;岳阳楼增旧制,临洞庭写的是现实。

在抒情上,以景带情,以情托景,十分自然。

在议论上更是奇特,情到而论发,以点睛之笔总括全文,毫无牵强造作,矫情夸张之感觉:写霪雨霏霏,为的是表“去国怀乡”之悲情;写春和景明,为的是述胸中追求之喜意。而这一悲一喜又只是为抒仁人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进亦忧,退亦忧。而抒仁人之情其实是为壮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整篇文章一环紧扣着另一环,简洁而自成系统,增一字则觉多,减一字则觉少,堪称散文之典范。

三、后省省吾人自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共产党宣言》的誓词亦不过如此,但范公此志却早了八百年。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确实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儒家入世精神所造就的极致的士人,他们自觉自我的要求,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确实汗颜不已。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他人,为学习,范仲淹跑到山中的寺庙里去苦读,每天里就煮一瓦钵粥,放凉后分成四块,早晚加点咸菜吃两块就算一顿,如此过日子,他却毫不在乎,怡然自得。长大后,远离家乡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同学见他生活清苦,日日食粥,便做些好吃的食物送给他,谁知他竟然拒绝不要,理由是怕现在吃了好的,以后就吃不得苦。也正因为如此,范仲淹戍边时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独守孤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再看看当今的现实社会,这种有着济世情怀的士人是少而又少,甚或于无了。即便对范仲淹,人们不理解,甚至会有人说他“矫情”。以致于钱学森离世前曾有此一问:为何我国当代不出大师!徐锋在9月26日《广州日报》撰文分析缺少大师的原因:一是社会浮躁病毒的侵染,一些科研人员变得急功近利;二是考核制度的压力,只求出成果,堆数量;三是把学术与权术联系起来[3]。甚至有教授说“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见205月22日《长江日报》)。

所以当今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应重读《岳阳楼记》,认真学学范文正公的士人情怀。12月7日《广州日报》在第一纸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的思考,试图解开“士的价值困惑”。作者李芳指出:“‘士’的价值,是自我内在磨练,而非闪耀的`外在标签”。“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一行,就理应承担起经济上的贫瘠和待遇上的冷淡,着眼点永远是家国、民生,绝不应该仅为一己的生活或者本阶层的生存状况奔走呼吁”。被称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的钱穆先生生前也曾对他的夫人讲过:“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四、最后立立“士”之风范――振振后人。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其“士”人的风范,可以用如下四点来概括,堪为我辈后人学习之典范。

其一曰:谋道不谋食――甘于淡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咬得菜根,百事可为。孔夫子也对“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赞叹不已――“贤哉,回也”。即使是千古名相诸葛亮也说:“淡泊可以明志”。所以说“君子甘于淡泊”是很难得的。《庄子秋水》第十七篇记载:庄子正在濮水上钓鱼,有两个楚王的使者来拜访,说“我们的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你,先生愿意下山吗”?庄子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做占卜用。你说,它宁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尊贵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打滚好呢?”“它一定愿意在烂泥里打滚”庄子说:“那你们可以回去了,我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的好”。这就是一种境界,为了世俗的尊贵和权利而丧失自己的本性,这是最大的迷惑,甘于淡泊,就是明了自我的本性,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甘者,是心甘情愿,毫无委屈的感觉,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追求的境界。而范仲淹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日食一粥,清苦如此,却怡然自得,毫不在意。其二曰:修德不修禄――不阿权贵。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格,从三国的弥衡击鼓骂曹,唐朝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到现代的国学名家梁漱溟宁死不批孔,都反映了这一点:不阿权贵。也印证了季羡林老先生的那句话:骨头要硬,心肠要软。士之所以“名”是因为其心中有所坚持和操守。春秋时期有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抗战时期有朱自清宁死不买日货,都表现了这一种不屈的风格。明朝“仁宣盛世”中“三杨内阁”的首辅杨士奇,与范仲淹一样,岁半丧父,随母漂泊,途中宁弃行李,而怀中始终带着《大学》,随处诵读,后来母亲改嫁姓罗的高官而被迫改姓罗,八岁那年,罗家祭祖,士奇却另寻别处撮土为香,跪拜生父,此举被后父发现,十分感慨,叹曰: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不忘其祖,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范仲淹与杨士奇一样的遭遇,一样的有志气,小小年纪便不依附于人,独自在深山苦读。长大出士后,同样不畏权贵,在“庆历新政”中,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即使被逐出朝堂也绝不屈服,范文正不愧为文正,“文”是他的才华,“正”是他的操守。而这一点正正是当今人士所缺失的。多少人因为“名”而出卖了自己的原则,因为“利”而舍弃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

其三曰:为国不顾身――牺牲小我。“苟为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当年林则徐择张居正句送给左宗棠的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历代名士的那种为国为民,随时准备牺牲自我的精神。记得于谦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等若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再看着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一样可以看出他的牺牲精神。尽管被欧阳修笑他是个“穷寨主”,但他临危受命,以文士之身而担任军中统帅,面对虎狼之兵,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绵妥贴的爱,确属万难之举。与当今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婚姻一定要“高富帅”,一定要“白富美”的现象相比,情操之高下,自然是天渊之别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八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九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这应该是确实的。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十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的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行迹。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时候天色昏暗,只能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鸣。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离开都城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发感慨万千而十分伤心。

又如春风和熙、阳光明媚时,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一块沉下的碧玉,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是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之中,端起酒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十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贤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嘱咐我写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浩荡荡的样子,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往北直通巫峡,往南一直到潇水与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欣赏景物的心情,大概没有不同吧。

至于那连绵而密集的阴雨,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浪头冲击着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它们的光辉,高山隐匿了它的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在长啸、猿猴在悲啼。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受人诽谤、害怕被人讥笑的心情,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又十分悲伤的感情。

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惊涛骇浪,水天映照,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真是喜洋洋啊!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十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心为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虽处逆境仍不计个人得失、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原因,范仲淹也有远避尘嚣、出世归隐的淡淡愁绪。《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这一矛盾人生的写真。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比较确凿。”在具体分析《岳阳楼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范仲淹的出身与生活道路来考察其人生的矛盾性。范仲淹出身微寒,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举进士第之后跻身仕途。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却时遭劫难。先是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既而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还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仕途中病死。范仲淹在宦海中奋力挣扎,虽几经浮沉,终不失其忧国忧民之志。他饱学达理,志洁行廉,一生都在学习、效仿古代圣贤之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十三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

1、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又忧其君。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十四

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此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文撰于邓州作者并未到过岳阳楼。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