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岁月如歌读书分享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3:03:56 页码:11
最新岁月如歌读书分享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精选10篇)
2023-09-13 23:03:56    小编:灵魂曲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一

在学生时代,于漪老师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她的事迹在各教师培训、讲座上被作为事例来宣扬传颂。踏上工作岗位,在师德培训时,我也聆听过她的事迹报告。这次我认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让我感受了于漪老师一生的甜酸苦辣,感受了她对事业的坚定、对责任的坚持,最终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学子。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的展开,我不断地被感动,被震撼。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那样的欺辱……这些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敷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面临选择,于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她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是因为于老师拥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和责任感。想想自身,曾经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但其实跟于老师比,所做的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学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希望,教师身上的责任是巨大的。身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甘当孺子牛,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教好学生。

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感觉要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真的很多很多。

首先要学习于漪老师的“真诚”,“教书教必教心,教心必先知心 ”。“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教师,只有学生信任了教师,才会向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因为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师生情谊才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学习于老师对事业的真诚,尽管她教了很多遍的语文教材,一些经典的课文早已滚瓜烂熟,但是她上课前总是要把课本重新仔仔细细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习她把学生看得很重,“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样呢?”正是有了这个心态,所以每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有所得。我如今作为一名区骨干教师,更加要认真地备课。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其次,要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于漪老师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这是很多前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什么叫“吃透”,怎样才能“吃透”,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独立思考,反复推敲,从时代背景到字句点滴,为了备好一堂课,常常需要花费10小时,20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样慢慢的积累中,她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开始思考语文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学科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但就一颗出为人师的心,却是一样的。在数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脉络以及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但是怎样的呈现方式一样是大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同样要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自然也需要,也应该投入大量精力。

再次学习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永不满足,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要付出不简单的努力,于漪老师上了20xx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像于漪老师那样拥有永不满足的精神,对于在工作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不满足,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不满足,“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个起点,认真的积累,谦虚的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相信这样能够使我在教学上更有所增进。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二

一直以来都喜欢看人物传记或回忆录之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观阅的是别人的事迹,扩充的是自己的人生。看完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更让我觉得强者的风采并非来自功成名就后的光芒,而是来自他们身后那条艰辛踏过的崎岖“荆棘路”,以及一路走来时那种直面挫折的傲然气度与内心不屈的信念。

艰难路上的勇者

书中于老师回顾了自己求学与从教的经历,她娓娓道来,从容淡定,而我细细读来却感慨不已。童年岁月在战火纷飞与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的家庭变故又令求学之路变得千难万难;终于学有所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又遭遇病魔;正当可以专心致志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场暴风雨般突然而至的“文革”动乱又将一切美好粉碎,皮肉受苦,人格受辱,生命受胁迫……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无论谁回想起来都会脊背发冷。而于老师却是一位真正的勇者,她的心中有苦有痛,但无惧无悔,只要一有学习或工作的机会,她便全情投入,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一个人是否能预知人生路上的种种磨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从种种磨难中不断站起、继续前行的勇气,惟有具备了这种勇气,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如果说直面苦难需要勇气,那么在当今的社会敢于直言,坚持真理,捍卫正义更需要勇气。

记得曾给学生做过一个心理游戏。游戏中列出了十几个选项,如豪宅、一个小岛、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一门精湛的技艺、一座宏大的图书馆、三五个知心朋友、名垂青史、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和家人共度周未、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等等,学生们可以通过竞拍来获得他们最想拥有的一个选项。游戏最后各项均有归处,只有一项无人问津,那就是“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在游戏分享阶段,我问他们是否有人曾想过要选这项,孩子们说,当时确实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那如果是一生的承诺,要做到就太难了。

真的太难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然而在《人民代表为人民》一章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位已年过半百但依然真诚、正直的勇者。在于老师担任人大代表的20xx年中,她为了教育四处奔波,听取真话,了解实情,反思社会现状。如有教育议题,她更是慷慨陈言。看到教育经费被挪用,她更是愤然直言:“共产党为人民,任何人不能因手中有权为私谋利。有两项款子动都不能动,一是救灾款,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二是教育款,是为孩子的事,是牵涉到有没有良心的问题。对学生的事要讲良心,党员要讲党性。”这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折射出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我想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就是积聚在中国文人内心的这种善良、正直、勇敢的精神力量吧!

笃学慎思的智者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智慧的老师,老师们自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智者,但这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借助学习与思考不断累积而成的。

在《“门”在哪儿》、《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飞来的“机遇”》这些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轨迹。真的,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点领悟都是笃学慎思的成果,课堂上传授的课文都是花费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独立钻研后的结晶。这样“深入文本”的工作量对于许多青年教师而言大约只有开设公开课时才会有吧,但对当年同样年轻的于老师而言,却是每课如此,这谈何容易!也就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凝聚起更多的智慧与心灵的力量。

曾在谭小宁一篇名为《唤醒教师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的文章里看到作者对当下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三种“怪型”的分析。一是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便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功臣自居”型,二是在大奖赛中获奖或发表了几篇论文便想着提拔、提薪的“浮躁不安”型,三是工作了许多年后开始依赖经验、疏于备课、漠视研修的“不思进取”型。

这样的教师确实存在,而今也非个别现象。也许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踏上工作岗位,整个过程都是按部就班,顺理成章,无须拼命争取,自然就不觉难得了。再加上而今这个似乎一切都可以“速成”的年代里,人们内心信奉的是“成名要趁早”的信条,青年教师最好能三年得大奖,五年升中级,十年评高级,然后呢,“育分挣钱”,成长的道路不似“钻研”,更似“钻营”。少有人能心甘情愿地耐住寂寞,淡泊着、宁静着,这像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品质。

当然,我们可以抱怨社会,急功近利,崇尚财富,诱惑多多,价值混乱,工作繁忙,压力重重……但静下来扪心自问:除去这些外在因素,我们的内心是否具备了足以让我们保持清醒、明辨是非的智慧与宁静自处、不随波逐流的定力;我们的内心是否还有不断成长的渴望!

在看了《意外的惊喜,清醒的定位》一章后,才明白什么才算拥有了“不断成长渴望”。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正如于老师所言,她学做教师,学做语文教师,学做特级教师。正是因为她将自己定位在“学”这一基点上,才有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才会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真正的智者。

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智慧”时,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探究的能力,一种做事坚持到底的能力,一种超越困难的能力,一种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又能够清醒面对名利的能力,一种能不断给心灵以力量的能力,一种能够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能力。

阅读《岁月如歌》,也是在阅读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如果除去荣誉的光环,如果放下世俗的评价,我们眼中的于老师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平凡的人生起点,平凡的日常生活,只因为不曾放下最初的梦想,不曾放弃对教育、对学生的爱与信心,纵然艰辛,却最终登临思想金字塔的巅峰。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我们都只有短暂的一生,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人生,无论以什么名义,都不应白白虚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守住对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三

于漪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近日,我读了她的著作《岁月如歌》,得益非浅。于漪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刚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书中也不乏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当校长管理学校的感悟,以及担任人大代表多年殚尽竭虑为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陈言献策的心声。翻阅这本著作,我们能感受到于漪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她叙述的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老师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

可以说《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执教生涯的悲欢和酸甜,写了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也教了我们老师怎么立志立德,教了我们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了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把平凡的执教生涯演绎成崇高的事业信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中,用心精雕细琢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心血去教育下一代。她的敬业爱业精神,她的孜孜以求、从不倦怠工作的激情,深深的激励了我。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我认为,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当审视于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了她背后的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

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其次,敬业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即所谓细节决定与成败。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做教师但不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不学做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诱惑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四

《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故事。内战发生以前,美国南部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女主人公斯佳丽便是出生在富裕种植家庭的骄傲公主。

十六岁时,斯佳丽爱上了邻居阿希礼,可阿希礼却不顾斯佳丽的大胆表白,和表妹玫兰妮结婚。斯佳丽一气之下嫁给了玫兰妮的哥哥查尔斯。不就,战争爆发,所有南方的青年都去参军了。两个月后,查尔斯在军营中去世了,年纪轻轻的斯佳丽成了寡妇,为了让女儿心情好一些,埃伦让斯佳丽去亚特兰大。战争达到了亚特兰大,斯佳丽带着快要临盆的玫兰妮坐着瑞特的车回到了塔拉庄园,可塔拉早已变得一穷二白。斯佳丽的母亲埃伦刚刚去世,而父亲因为悲伤而变的神志不清。在这样的情况下,斯佳丽带领家庭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后来为了家庭富裕,她违心嫁给了自己妹妹的男朋友费兰克,成为木材中的佼佼者。有一次,为了个斯佳丽报仇,费兰克死在抢下。而一直深爱斯佳丽的瑞特不敢再等,最终和斯佳丽喜结连理。但最终因小女儿的夭折和一直没得到斯佳丽的心,最终离开了她。

斯佳丽,一个猫一样的女性,她坚强、执着。当塔拉被烧得只剩棉花时,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姐,她亲自带领妹妹下田种植,用她的能力,成为了这个家的唯一支柱。她贪心、贪钱、冷漠。可这些词用在她身上却是可爱的。

美国内战四年,南北方回异的政见导致他们分裂。这本小说也同时让读者看到了战争的硝烟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

19世纪的美国南方,上流社对妇女的要求是苛刻的。在男人面前,女人必须要表现的软弱无助。出嫁之前必须是家里的乖乖女,出嫁后要成为相夫教子的典范。谁要是走出家庭,撇开丈夫在社会上崭露头角,那就是离经叛道的行为。而斯佳丽·奥哈拉对这一切嗤之以鼻,对所有的一切发起了义无反顾的挑战。

面对困难,斯佳丽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也没有绝望气馁、得过且过,没有沉溺在过去的美好时光里,他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塔拉生存下去。他放下小姐架子,外出向邻居借粮食和种子,甚至杀了一个前来家里盗窃的北方士兵。他屈尊向瑞特求助,嫁给妹妹的男朋友,参与费兰克的生意,最后还成为了一个精明成功的生意人。虽然斯佳丽的挣钱行为不可取,但她的目的却是为了全家人不在挨饿,为了塔拉不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斯佳丽强烈的责任感和不畏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她站在塔拉庄园的红土上大声宣誓:“从此之后,我发誓,不再让自己和全家人挨饿!”他把母亲的天鹅绒窗帘改成裙子,决心征服世界,让那些欺负他们、冷眼看他们的人刮目相看。因为她斯佳丽,是塔拉庄园的大姐,他要照顾爸爸和两个妹妹。父亲曾说过,凡是身上流着一滴爱尔兰人的血,他们就一定会热爱土地。

当瑞特离开她的时候,她心里的蓝图再次被残酷的现实撕碎,她伤心、难过,但没有耍赖、撒泼,而是坚强的接受的这一事实。“等明天回到塔拉庄园在考虑这一切吧,到那时候我就能够忍受了。我明天会想出办法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斯佳丽屡试不败的法宝。是呀,过去的已经过去,不管遭遇了什么不幸和挫折,这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明天会带来新的希望。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明天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五

在学生时代,于漪老师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她的事迹在各教师培训、讲座上被作为事例来宣扬传颂。踏上工作岗位,在师德培训时,我也聆听过她的事迹报告。这次我认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让我感受了于漪老师一生的甜酸苦辣,感受了她对事业的坚定、对责任的坚持,最终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学子。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的展开,我不断地被感动,被震撼。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那样的欺辱……这些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敷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面临选择,于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她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是因为于老师拥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和责任感。想想自身,曾经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但其实跟于老师比,所做的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学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希望,教师身上的责任是巨大的。身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甘当孺子牛,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教好学生。

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感觉要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真的很多很多。

首先要学习于漪老师的“真诚”,“教书教必教心,教心必先知心 ”。“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教师,只有学生信任了教师,才会向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因为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师生情谊才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学习于老师对事业的真诚,尽管她教了很多遍的语文教材,一些经典的课文早已滚瓜烂熟,但是她上课前总是要把课本重新仔仔细细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习她把学生看得很重,“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样呢?”正是有了这个心态,所以每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有所得。我如今作为一名区骨干教师,更加要认真地备课。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其次,要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于漪老师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这是很多前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什么叫“吃透”,怎样才能“吃透”,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独立思考,反复推敲,从时代背景到字句点滴,为了备好一堂课,常常需要花费10小时,20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样慢慢的积累中,她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开始思考语文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学科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但就一颗出为人师的心,却是一样的。在数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脉络以及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但是怎样的呈现方式一样是大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同样要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自然也需要,也应该投入大量精力。

再次学习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永不满足,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要付出不简单的努力,于漪老师上了20xx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像于漪老师那样拥有永不满足的精神,对于在工作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不满足,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不满足,“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个起点,认真的积累,谦虚的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相信这样能够使我在教学上更有所增进。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六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 “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近20xx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20xx年5月14日《中国教师报》)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习,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习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真善美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语文学习》20xx年第9期)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七

在网上浏览,看到《岁月如歌》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吸引我的是于漪老师。

知道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因为上的是师范,学校会给我们播放优秀老师的课堂录像。于漪老师的抒情的声音和温柔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的内心里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这个美好温柔的教师形象和特级教师的称号。我想,那个时候,包括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年以来我都是不能真正了解她的。

静静地读完《岁月如歌》。如果说于漪老师的岁月是一首歌的话,这首歌对于我来说是首老歌(日寇、新中国成立、大炼钢铁、文革、上山下乡——这些名词我是在历史书里知道的),但是歌声依旧浑厚美好且动人,因为我听到的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的生命之歌。

如果是我,如果是我……假设越多,我越渺小。我很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说,这个时代有新的矛盾冲突有新的社会问题,教育同样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境,但毕竟,社会的大环境是安定祥和的,教育的环境还是非常自由活泼的,再加上信息交流的便捷和渠道的丰富,这样的条件为一个教育者提供了足够好的平台。

这样的对比实在是太多,渺小之所以渺小,伟大之所以伟大,事实彰显,不言自明。我知道我不应该用一个生命状态去对比另一个生命状态,因为生命的本质相同但是生命的形式不可能相同。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一个问题:热爱之后可以做到什么高度?无疑,热爱是高度的前提,但是仅仅有热爱还不够,还需要有为这份热爱付出的执着地努力。很多人的失败是一生心无所爱,还有很多人的失败是心有所爱却没有为爱付出足够的努力。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样抒写着他的爱。“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微笑,因为我对这事业爱得深沉。”在这份事业面前,即使是渺小者啊,也要鼓起足够的勇气,做一番哪怕是微弱的坚持,让自己思考得更多、行动得更多,希望渺小者的岁月也可以是一首清新动人的歌。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八

于漪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近日,我读了她的著作《岁月如歌》,得益非浅。于漪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刚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书中也不乏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当校长管理学校的感悟,以及担任人大代表多年殚尽竭虑为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陈言献策的心声。翻阅这本著作,我们能感受到于漪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她叙述的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老师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

可以说《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执教生涯的悲欢和酸甜,写了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也教了我们老师怎么立志立德,教了我们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了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把平凡的执教生涯演绎成崇高的事业信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中,用心精雕细琢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心血去教育下一代。她的敬业爱业精神,她的孜孜以求、从不倦怠工作的激情,深深的激励了我。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我认为,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当审视于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了她背后的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

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其次,敬业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即所谓细节决定与成败。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做教师但不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不学做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诱惑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九

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一八四九年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所讲的故事,从现在来看调侃一下的话就是“一个屌丝的奋斗史”他的故事,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真的十分值得学习。

现在的年轻人净说什么自己不是高富帅,这就是命,我就是天生下来的社会底层。整天只会说这种话的人,也确实只会成为社会的底层,得不到自己的幸福。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的出身不同,素质不同,命运不同。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有着坎坷的命运,不止你一个人慨叹过命运的不公,然后慨叹过后有的人不甘于卑微,下定决心,奋发向上,击碎上帝给他的不公命运,创造出自己的伟大未来。也有的人就自甘堕落,浑浑噩噩混日子,将一切都归结于命运的不好,上帝的错误,卑微一生,轻于鸿毛的一生。

大为科波菲尔就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他努力上进求学,认真的工作,成为了一个被人称赞的正直善良的人。命运阻挠他的幸福,但那也不过是垂死挣扎,大卫击碎了命运,他成为了作家,把自己不幸的过去写进了自己的文章,成就了他纸上的伟大。

你现在还年轻,你现在还没做出决定,你现在抗争还来得及。你是选择接受世界规则的不公,还是创造出自己的奇迹打破规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

岁月如歌读书分享篇十

一直以来都喜欢看人物传记或回忆录之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观阅的是别人的事迹,扩充的是自己的人生。看完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更让我觉得强者的风采并非来自功成名就后的光芒,而是来自他们身后那条艰辛踏过的崎岖“荆棘路”,以及一路走来时那种直面挫折的傲然气度与内心不屈的信念。

艰难路上的勇者

书中于老师回顾了自己求学与从教的经历,她娓娓道来,从容淡定,而我细细读来却感慨不已。童年岁月在战火纷飞与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的家庭变故又令求学之路变得千难万难;终于学有所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又遭遇病魔;正当可以专心致志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场暴风雨般突然而至的“文革”动乱又将一切美好粉碎,皮肉受苦,人格受辱,生命受胁迫……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无论谁回想起来都会脊背发冷。而于老师却是一位真正的勇者,她的心中有苦有痛,但无惧无悔,只要一有学习或工作的机会,她便全情投入,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一个人是否能预知人生路上的种种磨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从种种磨难中不断站起、继续前行的勇气,惟有具备了这种勇气,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如果说直面苦难需要勇气,那么在当今的社会敢于直言,坚持真理,捍卫正义更需要勇气。

记得曾给学生做过一个心理游戏。游戏中列出了十几个选项,如豪宅、一个小岛、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一门精湛的技艺、一座宏大的图书馆、三五个知心朋友、名垂青史、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和家人共度周未、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等等,学生们可以通过竞拍来获得他们最想拥有的一个选项。游戏最后各项均有归处,只有一项无人问津,那就是“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在游戏分享阶段,我问他们是否有人曾想过要选这项,孩子们说,当时确实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那如果是一生的承诺,要做到就太难了。

真的太难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然而在《人民代表为人民》一章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位已年过半百但依然真诚、正直的勇者。在于老师担任人大代表的20xx年中,她为了教育四处奔波,听取真话,了解实情,反思社会现状。如有教育议题,她更是慷慨陈言。看到教育经费被挪用,她更是愤然直言:“共产党为人民,任何人不能因手中有权为私谋利。有两项款子动都不能动,一是救灾款,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二是教育款,是为孩子的事,是牵涉到有没有良心的问题。对学生的事要讲良心,党员要讲党性。”这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折射出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我想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就是积聚在中国文人内心的这种善良、正直、勇敢的精神力量吧!

笃学慎思的智者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智慧的老师,老师们自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智者,但这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借助学习与思考不断累积而成的。

在《“门”在哪儿》、《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飞来的“机遇”》这些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轨迹。真的,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点领悟都是笃学慎思的成果,课堂上传授的课文都是花费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独立钻研后的结晶。这样“深入文本”的工作量对于许多青年教师而言大约只有开设公开课时才会有吧,但对当年同样年轻的于老师而言,却是每课如此,这谈何容易!也就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凝聚起更多的智慧与心灵的力量。

曾在谭小宁一篇名为《唤醒教师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的文章里看到作者对当下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三种“怪型”的分析。一是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便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功臣自居”型,二是在大奖赛中获奖或发表了几篇论文便想着提拔、提薪的“浮躁不安”型,三是工作了许多年后开始依赖经验、疏于备课、漠视研修的“不思进取”型。

这样的教师确实存在,而今也非个别现象。也许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踏上工作岗位,整个过程都是按部就班,顺理成章,无须拼命争取,自然就不觉难得了。再加上而今这个似乎一切都可以“速成”的年代里,人们内心信奉的是“成名要趁早”的信条,青年教师最好能三年得大奖,五年升中级,十年评高级,然后呢,“育分挣钱”,成长的道路不似“钻研”,更似“钻营”。少有人能心甘情愿地耐住寂寞,淡泊着、宁静着,这像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品质。

当然,我们可以抱怨社会,急功近利,崇尚财富,诱惑多多,价值混乱,工作繁忙,压力重重……但静下来扪心自问:除去这些外在因素,我们的内心是否具备了足以让我们保持清醒、明辨是非的智慧与宁静自处、不随波逐流的定力;我们的内心是否还有不断成长的渴望!

在看了《意外的惊喜,清醒的定位》一章后,才明白什么才算拥有了“不断成长渴望”。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正如于老师所言,她学做教师,学做语文教师,学做特级教师。正是因为她将自己定位在“学”这一基点上,才有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才会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真正的智者。

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智慧”时,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探究的能力,一种做事坚持到底的能力,一种超越困难的能力,一种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又能够清醒面对名利的能力,一种能不断给心灵以力量的能力,一种能够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能力。

阅读《岁月如歌》,也是在阅读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如果除去荣誉的光环,如果放下世俗的评价,我们眼中的于老师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平凡的人生起点,平凡的日常生活,只因为不曾放下最初的梦想,不曾放弃对教育、对学生的爱与信心,纵然艰辛,却最终登临思想金字塔的巅峰。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我们都只有短暂的一生,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人生,无论以什么名义,都不应白白虚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守住对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