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3:09:38 页码:7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精选10篇)
2023-09-13 23:09:38    小编:书香墨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官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如何才能做到“为官五不为”,成为大家乐见的官员呢?我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为官不为利。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应该始终坚守公正廉洁的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能为个人私利而违背法律法规,搞权钱交易。在任何职务上,我们都不能接受贿赂,也不能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只有忠诚履职,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为官不为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能够给官员带来无限荣耀,也能将其推向深渊。我们不能因为手握权力而自高自大、蛮横无理,更不能滥用职权、打压异己。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以法律和规章为依据,严守纪律,做到公平公正。只有守住权力边界,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公正无私,确保社会稳定与进步。

第三,为官不为名。诚信是官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我们不能以炫耀身份、夸大成绩来追求名利,更不能因为个人的面子功利而失去廉洁的底线。我们应该心怀谦卑、低调务实,只有脚踏实地、虚怀若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为官不为情。在履行公务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因为个人感情而偏袒一方,也不可因为私人恩怨而执法不公。官员要做到公正无私,不徇私情,不能滥用职权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只有与人为善、公正公平,才能凝聚人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最后,为官不为势。官员要明白,权力是暂时的、有期限的,不能因为权力而膨胀,更不能沉迷于掌握权力的快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谦卑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社会变革和各种挑战。只有心态放平、处变不惊,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表,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引领社会向前发展。

总结起来,做为一名官员,我们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做到为官五不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将不懈努力,始终以这个理念为指引,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二

本文目录

  1.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2. 组织部整治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3.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4. 9月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这对各级党员干部是一种警醒和鞭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

应当看到,除了久治难绝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派”,“为官不为”也有一些“新变种”:例如有的干部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主动进取精神;有的干部对反腐倡廉的新态势和新要求有“不适感”,怕担责任、怕担风险,甚至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态度。

个别干部“为官不为”,暴露出他们在权力观、政绩观上的偏差。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官不为”现象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危害性不容忽视。任由个别“为官不为”现象滋生,不仅会伤害政府公信力、败坏干部队伍形象,更会殃及群众利益、影响发展改革大计。

整治“为官不为”,既要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制度约束和日常监管中抓落实。首先,要建立和推行党员干部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压缩推诿扯皮空间,提升行政效能;其次,要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和干部评价机制,鼓励勤勉者上、慵懒者下;此外,纪检监察部门、效能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之间要形成合力,对“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严肃追责,让“为官不为”的不良作风没有立足之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点滴践行。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摒弃“为官不为”等庸政、懒政、怠政习气,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形成人人干事创业、个个奋勇当先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新风尚。

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为官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的行政官员中间,"为官不易"的声音渐渐多起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禁令密集出台,立规矩、纠"四风",执纪监督空前严格。一些官员感到"为官不易";二是"为官不易"对一些官员来说,旧方式尚存依赖,立新更是不易,形势的快速发展也让其感到了本领恐慌和问责的压力。

其实当今官员感到"为官不易"是好事。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如果做好都是不易的。做官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诱惑的职业。目前,绝大部分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常怀"为官不易"之心,既是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敬畏,也是既不循规蹈矩,又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内心真实写照。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民生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重大。往深处推进改革势必对既定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会遇到较大阻力。改革的这些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都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巨大考验。一个敢于做事、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是对当前发展大势的清醒与自觉。有所知,才会有所畏,才会如履薄冰,不易之感才会沛然心间。

为官诚然不易,"为官不易"可以不为官,但既然选择为官就不能不作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本质上讲,"为官不为"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在反"四风"的背景下,也许会有官员认为约束多,越"不为"出错机会就会越少。在新的政绩观考核下,抓项目做决策,不但要看官员干了什么,而且还要看效果,决策失误,甚至还会被问责。"为官不易"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借口,正如所言,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

为官要为,而且要愿为、能为、善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矛盾叠加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分配不公的问题以及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矛盾重重叠叠。在各种矛盾之间,要游刃有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感到"为官不易",就要在不易处补课,加强修养,提高学识,不断把不能为的事情变成能为、愿为的事情。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2篇 | 返回目录

今年以来,中组部发文要求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并把为官不严、为官不实、为官不为等问题,纳入专项整治内容集中治理。为此,各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针对“为官不为”等问题的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好部分领导干部不会为、不想为、不敢为、乱作为等问题。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开展“为官不为”等问题专项整治,无疑切中时弊,为进一步营造崇尚实干、大抓落实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时,也应认识到,专项整治工作应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着力于“严”和“实”,因此需要统筹结合、有序推进。

客观地讲,在当前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备、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厉的情况下,有的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不严不实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既有自身作风的问题,也有导向不明的因素。因此,要在抓好专项整治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树立正面的导向。要处理怠政者,形成警示。通过专项整治,对存在“为官不为”等问题的领导干部列出“负面清单”、亮起“警示红灯”,对不予整改或整改不明显的实施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免职等组织处理,形成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应。要重用有为者,树立导向。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为干部主持公道,对那些在工作上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能干成事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切实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的用人导向。要宽容失误者,鼓励创新。对待一些干部在改革过程中或先行先试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要区别对待,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和保护勇于开拓创新的行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改革精神和进取意识。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题中应有之义。开展“为官不为”等问题专项整治,其直接目的在于严格管理,最终目的在于教育提醒干部。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发现和指出干部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清是非责任,督促整改,防微杜渐,使其少犯或不犯错误。这种严宽相济的原则应贯穿于“为官不为”等问题专项整治过程中。首先,调查了解要实事求是。对反映有问题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有依有据和民主集中,严格把握条件,客观公正核定事实,该约谈的约谈,该澄清的澄清,为干部主持公道,还干部清白。组织约谈要及时深刻。要本着关心爱护干部、对干部负责的态度,不怕得罪人、不怕担责任,发现干部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劝其改正,达到“扯扯袖子”“咬咬耳朵”的效果。组织处理要公正严明。即使是对违犯党纪党规的干部进行必要的组织处理,适度惩罚,也是为了防微杜渐,预防干部犯大错误、犯难以挽回的错误,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各地各单位应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将整治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坚持聚焦问题。对照工作方案要求,聚焦本地本单位在专题教育中查找的“不严不实”问题特别是“为官不为”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逐项梳理具体表现,确定整改问题清单,建立工作台账。要坚持标本兼治。抓住典型问题、普遍性问题,举一反三查找个性问题,既整治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抓细抓长抓常,集中向“为官不为”问题开刀。要坚持舆论引导。敞开大门解决“为官不为”突出问题,进一步畅通信访、新闻、网络、电话等渠道,接受群众对“为官不为”现象的举报和提供线索。发挥舆论的引导带动作用,大力宣传积极作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的人和事,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3篇 | 返回目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要抓紧上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篱笆”越扎越紧,纪律要求越来越严,“四风”顽症得以纠正,腐败蔓延势头正在扭转。没有反腐过头,也不存在矫枉过正,所以还要持之以恒,以治标之力治本,以反腐之力反一切偏颇认识,以新的作风、新的成效,激发改革发展强大活力。

首先,要认清危害。当前,虽然乱作为现象正在被铲除,但也出现了热情消减、消极怠工的新动向,出现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无为官”,出现了让人猜不透底、摸不到边的“忽悠官”,遇到问题打退堂鼓、遇到矛盾绕道走的“太极官”,诸如此类问题。应该讲,无为也是腐败。究其原因:一是占用公共资源,比如岗位、职位等;二是占有资金俸禄。“无为”的腐败,如同潜伏的毒瘤,不予重视,不仅会逐步变“硬”变“坚”,还会慢慢“癌变”,最终损害改革发展大局。所以,要讲清问题危害,认清形势任务。

其次,要跟上节奏。为什么解决腐败旧问题,又出现“无为”新问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系统、全局地思考解决问题,没有做到经济发展、改革创新与反腐倡廉的“力度统一”,没有落实治本的责任,没有跟上改革的节奏。腐败问题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来查究,但改革发展却需要创新与活力来推动。因而,要继续严惩腐败,让广大党员干部常思贪欲之害;要疏堵结合,通过制度重构、营造氛围来凝聚改革活力,通过区别对待,宽容失误、失败,减少荷载“负压”,引导健康成长,激发担当勇气。

再次,要形成共识。一方面,反腐永远在路上,要看大局、明大势,不误读形势、不误解精神、不误会任务要求,做清醒明白之人。另一方面,担当之责更要形成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合力;没有合力,就形不成改革的势能;没有势能,“双轮驱动”就无从实现。清廉只是底线,发展才是真英雄。严查“贪庸混”,激励“勤能卓”,才能形成“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强大气场;敢于担当不推诿,勇于负责不避责,善于作为不乱为,才能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日总理在基层调研时针对有些地方的‘为官不为’现象使用“尸位素餐”一词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期网络上涌现了大量文章就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评论。

“为官不为”本质上是因个人能力受限为求安稳、慵懒至极的行政行为;上级有明令不听,企业有问题不解决,百姓有疾苦无动于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似乎也在点卯当差,实际是一种消极腐败。其影响长远、破坏范围广、弊端效应大。这般“在其位不能或不尽其责”,是对责任的亵渎和贪污,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辜负人民期待,耽误一方发展,这就是腐败。

正因如此,人民日报才刊发秦强的《以“三严三实”治庸官懒政》,站在公正的立场,对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庸官懒政现象进行批评,竭力倡导通过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庸官懒政问题的良方。

纵观舆论对庸政懒政的批判,偶有愤世嫉俗、偏激过火的情绪发泄,但更多的是网民在质疑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忧党之心和兴党之责,以及对党的殷切期望。

为官避事平生耻。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回顾历史,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执政典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格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官信条,这些震古烁今的铿锵之音反映了先贤们做人的宽阔胸襟,更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曾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像焦裕禄同志学习,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鼓励干部一心为公、兢兢业业、敢于担当。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这是根治“为官不为”现象的思想保证。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干部考核、评价、问责机制,在广大干部党员中营造担当可贵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为敢于担当、实干干实的干部保驾护航,造就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后退。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4篇 | 返回目录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这对各级党员干部是一种警醒和鞭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

应当看到,除了久治难绝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派”,“为官不为”也有一些“新变种”:例如有的干部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主动进取精神;有的干部对反腐倡廉的新态势和新要求有“不适感”,怕担责任、怕担风险,甚至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态度。

个别干部“为官不为”,暴露出他们在权力观、政绩观上的偏差。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官不为”现象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危害性不容忽视。任由个别“为官不为”现象滋生,不仅会伤害政府公信力、败坏干部队伍形象,更会殃及群众利益、影响发展改革大计。

整治“为官不为”,既要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制度约束和日常监管中抓落实。首先,要建立和推行党员干部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压缩推诿扯皮空间,提升行政效能;其次,要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和干部评价机制,鼓励勤勉者上、慵懒者下;此外,纪检监察部门、效能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之间要形成合力,对“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严肃追责,让“为官不为”的不良作风没有立足之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点滴践行。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摒弃“为官不为”等庸政、懒政、怠政习气,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形成人人干事创业、个个奋勇当先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新风尚。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三

“为官不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一方面它聚焦着我们对于行政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涉及到了我们作为人的道德义务。自古以来,人们便对此话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今天,当我们身处21世纪的社会中时,这个话题依然具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为官不为”是一种概念,它意味着一个人即使掌握着权利和资源,但也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随意使用这些资源。相反地,这个人会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自己的个人利益,以实现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行为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政府机构中更是如此。因为,在一个完善的社会中,政府作为公共机构的一员,其能力和行为一定会对于公众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福祉。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应该明白“为官不为”的道理和重要性,让其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第三段:为官不为的实践和思路

要做到“为官不为”,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官员内心先要具有“长远的视野”。具备长远视野的官员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轻易放弃未来的发展,而是会更加注重别人的长远福祉和利益。其次,需要官员有“精准的把握”。官员应该清楚自己真正的立场和功能,精准地定位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同时时刻考虑公众的利益和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一个要素是“坚韧的持之以恒”。一旦官员明白了其努力的方向,就应该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任何诱惑所动摇。他们应该有相应的能力,以充分利用资源来实现公共目标。

第四段:官员们在为官不为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社会中,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机构的一员,其能力和行为对于公众利益产生着直接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福祉。在这个角色下,公务人员被赋予责任,这些责任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这些人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同时,他们也需要适应常年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压力。因此,只有这些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责任,并始终坚持不为自己的私人利益或道德价值而牺牲公共利益,才能保证真正为社会谋福利。这些公务员的制度保证和法规支持都是必要的,但是,真正有效的措施,只有自身行动的体现。在这个角色中,官员为了防止权力作为自己的私枉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遵循道德规范和工作职责,为公共利益良好地服务。

第五段:结论

作为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应该坚持为公共利益行事,尤其是那些具有权力的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官员认识到“为官不为”的重要性,这并不仅仅是对工作的态度和敬业响应,而是符合公平正义的一种行为。在这样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庇护良好的环境和公共资源,享有更好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健康发展,我们都需要为官不为这个重要的目标服务。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四

1.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感情不深,摆不正同群众的关系;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窗口和单位服务标准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政策规定不透明、宣传解释不到位,服务态度差,接待群众办事语气生硬、漫不经心、态度傲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2.工作执行不力。对上级决策部署事项,特别是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改造、民生实事等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敷衍塞责、推进不力,影响整体工作效果;甚至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3.工作能力不强。学习劲头不足,不注重调查研究,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上级精神吃不透,基层情况摸不准,形势任务不熟悉,面对工作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开展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工作难题束手无策。

4.工作标准不高。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看摊子、守位子;工作推着干、看着干,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工作沉不下心、落实沉不下力,华而不实,热衷于“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5.工作不敢担当。工作中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工作怕担风险,怕得罪人,明哲保身,不敢碰硬,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

6.工作作风漂浮。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不了解上情,不掌握下情;工作决策不科学,习惯于“拍脑袋”、“凭经验”;工作中抓落实不力,只是搞电话调度、遥控指挥。

7.纪律涣散松弛。组织纪律涣散,不听指挥,散布谣言、搬弄是非,目无法纪、制造事端;工作纪律松弛,迟到早退、擅离岗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打牌娱乐、上网购物、玩电脑游戏、炒股、观看娱乐性影视等。

8.纪律规矩不守。不讲纪律、不守规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使用公车,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等。

9.行政监管缺位。行政监管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行政监管事项放任不管,或监管不力;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无人管;工作中推诿扯皮、庸懒散拖;对一些涉及面广、难度大问题“绕道走”,能推则推,能拖就拖。

10.行政执法不严。不按照权力清单及行政执法程序开展工作,随意设立处罚条件、种类和幅度,违规行使自由裁量权;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暗箱操作、权力寻租,为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

11.行政行为失范。违反规定在审批和服务中吃拿卡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增加群众、企业和基层负担;收回扣、拿红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惠民富民政策执行走样、与民争利、“伤民”、“坑民”等。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关注逐渐增加,妇女权益的保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妇联作为妇女权益捍卫的组织,肩负着诸多责任与使命。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妇联干部为官不为、只图个人利益,这种现象令人深感忧虑。在我与一些妇联干部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妇联为官不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深入了解与思考,我得出了一些关于“妇联为官不为”的心得体会。

首先,妇联是妇女权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一些妇联干部仅仅是名义上的妇女权益捍卫者,实际操作中却有矛盾。在面对一些关键问题时,他们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非以维护妇女权益为出发点。我曾听说过一个妇联干部收受厂长贿赂,对一起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置之不理。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妇联调解工作的极度背离,对广大妇女的权益保障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如果妇联干部不能积极履行职责,只顾自身私利,将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其次,妇联干部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难免会看到一些妇联干部的品行不够高尚,严重违背了作为公职人员的基本准则。有些妇联干部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接受贿赂、利用权力进行权益私分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妇女权益的推动,也动摇了公众对妇联这一机构的信任。当一个妇联干部没有了道德底线,没有了奉献精神,就等于失去了作为妇女权益维护者的资格,也让其他的妇联干部蒙羞。

再次,妇联干部应该不忘初心,为妇女权益奋斗到底。妇联是一个有着崇高使命的组织,它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然而,一些妇联干部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初心已被功利的权力蒙蔽,远离了原本的出发点。我有幸与一位资深妇联干部对话,她诉说着自己工作多年来的遭遇,坦言随着权力的扩大,她逐渐迷失了方向,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初心。这样的例子让我体会到,妇联干部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用行动践行对妇女权益的责任。

最后,妇联干部应当加强自身的能力提升。只有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素养,妇联干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一些妇联干部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导致在处理妇女权益案件时碰壁。我曾目睹过一位年轻的妇联干部对待一起疑似家庭暴力的案件时犹豫不决,甚至出现了处理不当的情况。这样的情况说明了妇联干部在能力提升方面的不足,有必要加强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妇女权益服务。

综上所述,妇联为官不为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妇女权益的保障与推动。妇联干部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始终以妇女权益的维护和推动为出发点,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回归初心,为妇女权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妇女权益的平等与保障。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六

本文目录

  1. 2017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2.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3. 9月个人学习为官不为心得体会范文

“为官不易”拷问干部“为官初衷”。所谓的“为官不易”,实则缘于中央对领导干部的不少行为划定了“红线”。此“红线”在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央纪委系列禁令、铁面问责之下,少数党员干部便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但这不过是正常的严格要求,党员干部便心生退意、口发牢骚,如此“为官不易”,其实可以不为。

故而,所谓的“为官不易”才真正是“无理之言”,折射出个别党员干部扭曲的“为官初衷”。中央出台的各种禁令,反对的各种不正之风,为的就是促使各级干部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自己的本色与本位。倘若心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秉承“为官易、可作为,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原则,放不下“领导出门,车马相迎”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此等干部大呼“为官不易”也就不足为奇了。

显然,这些大呼“为官不易”的干部,不是党和群众需要的好干部。他们没有真正明白当干部到底为了什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给出清醒的回答。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位履职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为群众服务还讲条件的人是不配为人民公仆的。既是人民公仆,就必须摒弃“官念”,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躬下身子,当好人民公仆,服务好人民群众。

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必须坚守理想信念。面对正常的严格要求,有什么理由站不稳?有什么条件谈不易?有什么理由不作为?而所谓的“为官不易”便可“为官不为”,也实属伪命题,更不能成为借口。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番话语重心长,促人警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出台各项规定、禁令,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这让一些领导干部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认为既然要求这么多、紧箍咒这么紧,那还不如干脆不干活、做“太平官”以明哲保身。讲话对这些领导干部无异于一针醒脑剂。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固然要遵规守矩、依法行政,但面对当前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需要有履职尽责、为民解忧的担当精神。在涉及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上,要迎难而上;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抓敢管。如果一味怕担责而不思进取,只会贻误发展时机、耽搁改革大业。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领导干部还需有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面对大量棘手的问题,领导干部当“甩手掌柜”、无所作为,显然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只会堆积风险,酿成更大的危机。

今年两会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番讲话精辟阐述了“规矩”和“作为”之间的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遵守规矩”即“三严”,又要“有所作为”即“三实”。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广泛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慎用权力,切实为百姓办好事、谋好利,开创工作新局面。

2017为官不为心得体会(2篇) | 返回目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要抓紧上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篱笆”越扎越紧,纪律要求越来越严,“四风”顽症得以纠正,腐败蔓延势头正在扭转。没有反腐过头,也不存在矫枉过正,所以还要持之以恒,以治标之力治本,以反腐之力反一切偏颇认识,以新的作风、新的成效,激发改革发展强大活力。

首先,要认清危害。当前,虽然乱作为现象正在被铲除,但也出现了热情消减、消极怠工的新动向,出现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无为官”,出现了让人猜不透底、摸不到边的“忽悠官”,遇到问题打退堂鼓、遇到矛盾绕道走的“太极官”,诸如此类问题。应该讲,无为也是腐败。究其原因:一是占用公共资源,比如岗位、职位等;二是占有资金俸禄。“无为”的腐败,如同潜伏的毒瘤,不予重视,不仅会逐步变“硬”变“坚”,还会慢慢“癌变”,最终损害改革发展大局。所以,要讲清问题危害,认清形势任务。

其次,要跟上节奏。为什么解决腐败旧问题,又出现“无为”新问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系统、全局地思考解决问题,没有做到经济发展、改革创新与反腐倡廉的“力度统一”,没有落实治本的责任,没有跟上改革的节奏。腐败问题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来查究,但改革发展却需要创新与活力来推动。因而,要继续严惩腐败,让广大党员干部常思贪欲之害;要疏堵结合,通过制度重构、营造氛围来凝聚改革活力,通过区别对待,宽容失误、失败,减少荷载“负压”,引导健康成长,激发担当勇气。

再次,要形成共识。一方面,反腐永远在路上,要看大局、明大势,不误读形势、不误解精神、不误会任务要求,做清醒明白之人。另一方面,担当之责更要形成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合力;没有合力,就形不成改革的势能;没有势能,“双轮驱动”就无从实现。清廉只是底线,发展才是真英雄。严查“贪庸混”,激励“勤能卓”,才能形成“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强大气场;敢于担当不推诿,勇于负责不避责,善于作为不乱为,才能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日总理在基层调研时针对有些地方的‘为官不为’现象使用“尸位素餐”一词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期网络上涌现了大量文章就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评论。

“为官不为”本质上是因个人能力受限为求安稳、慵懒至极的行政行为;上级有明令不听,企业有问题不解决,百姓有疾苦无动于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似乎也在点卯当差,实际是一种消极腐败。其影响长远、破坏范围广、弊端效应大。这般“在其位不能或不尽其责”,是对责任的亵渎和贪污,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辜负人民期待,耽误一方发展,这就是腐败。

正因如此,人民日报才刊发秦强的《以“三严三实”治庸官懒政》,站在公正的立场,对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庸官懒政现象进行批评,竭力倡导通过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庸官懒政问题的良方。

纵观舆论对庸政懒政的批判,偶有愤世嫉俗、偏激过火的情绪发泄,但更多的是网民在质疑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忧党之心和兴党之责,以及对党的殷切期望。

为官避事平生耻。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回顾历史,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执政典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格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官信条,这些震古烁今的铿锵之音反映了先贤们做人的宽阔胸襟,更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曾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像焦裕禄同志学习,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鼓励干部一心为公、兢兢业业、敢于担当。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这是根治“为官不为”现象的思想保证。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干部考核、评价、问责机制,在广大干部党员中营造担当可贵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为敢于担当、实干干实的干部保驾护航,造就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后退。

2017为官不为心得体会(3篇) | 返回目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要抓紧上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篱笆"越扎越紧,纪律要求越来越严,"四风"顽症得以纠正,腐败蔓延势头正在扭转。没有反腐过头,也不存在矫枉过正,所以还要坚持不懈,以治标之力治本,以反腐之力反一切偏颇认识,以新的作风、新的成效,激发改革发展强大活力。

首先,要认清危害。当前,虽然乱作为现象正在被铲除,但也出现了热度消减、消极怠工的新动向,出现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无为官",出现了让人猜不透底、摸不到边的"忽悠官",遇到问题打退堂鼓、遇到矛盾绕道走的"太极官",诸如此类问题。应该讲,无为也是腐败。究其原因:一是占用公共资源,比如岗位、职位等;二是占有资金俸禄。"无为"的腐败,如同潜伏的毒瘤,不予重视,不仅会逐步变"硬"变"坚",还会慢慢"癌变",最终损害改革发展大局。所以,要讲清问题危害,认清形势任务。

其次,要跟上节奏。为什么解决腐败旧问题,又出现"无为"新问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系统、全局地思考解决问题,没有做到经济发展、改革创新与反腐倡廉的"力度统一",没有落实治本的责任,没有跟上改革的节奏。腐败问题可以通过监督检查来查究,但改革发展却需要创新与活力来推动。因而,要继续严惩腐败,让广大党员干部常思贪欲之害;要疏堵结合,通过制度重构、营造氛围来凝聚改革活力,通过区别对待,宽容失误、失败,减少荷载"负压",引导健康成长,激发担当勇气。

再次,要形成共识。一方面,反腐永远在路上,要看大局、明大势,不误读形势、不误解精神、不误会任务要求,做清醒明白之人。另一方面,担当之责更要形成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合力;没有合力,就形不成改革的势能;没有势能,"双轮驱动"就无从实现。清廉只是底线,发展才是真英雄。严查"贪庸混",激励"勤能卓",才能形成"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强大气场;敢于担当不推诿,勇于负责不避责,善于作为不乱为,才能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4篇 | 返回目录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这对各级党员干部是一种警醒和鞭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

应当看到,除了久治难绝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派”,“为官不为”也有一些“新变种”:例如有的干部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主动进取精神;有的干部对反腐倡廉的新态势和新要求有“不适感”,怕担责任、怕担风险,甚至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态度。

个别干部“为官不为”,暴露出他们在权力观、政绩观上的偏差。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官不为”现象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危害性不容忽视。任由个别“为官不为”现象滋生,不仅会伤害政府公信力、败坏干部队伍形象,更会殃及群众利益、影响发展改革大计。

整治“为官不为”,既要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制度约束和日常监管中抓落实。首先,要建立和推行党员干部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压缩推诿扯皮空间,提升行政效能;其次,要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和干部评价机制,鼓励勤勉者上、慵懒者下;此外,纪检监察部门、效能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之间要形成合力,对“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严肃追责,让“为官不为”的不良作风没有立足之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点滴践行。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摒弃“为官不为”等庸政、懒政、怠政习气,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形成人人干事创业、个个奋勇当先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新风尚。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七

为官者,是指在国家建设和管理中承担职责、行使权力的官员。但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为官不为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助长了贪腐亵渎等不良风气。在我看来,为官不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每个官员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

为官不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官员不重视个人修养,缺乏道德规范意识,以致公权力成为其满足私欲的工具。二是官员怠于工作,对问题不负责任,违背了职责和使命,给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三是官员利用职务和职权进行权钱交易,滋生贪腐之风。

摆脱为官不为的状况,是每一位官员职责所在。一是为了自身成长和价值实现,必须守正道、扛重任、创成果。二是为了服务于人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吸收群众监督意见,关注并积极解决各种社会难题。三是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保持公正廉洁,认真履行职责,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第四段:发挥效能为民服务

官员要摆脱为官不为,必须发挥自身的效能,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二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让工作变得更便捷,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三是要与群众紧密联系,倾听客观意见,以人民的需求为首要任务。

第五段:结语

在心得体会为官不为的主题下,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之下,官员应该坚持为民服务,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实现公正、廉洁、效能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八

3.监管行为遭绑架,权钱交易“作怪”。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也是导致“为官不为”的重要原因。少数身处关键岗位、位高权重的公职人员,在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过程中,“收了别人的手软”、“吃了别人的嘴软”,腰板挺不直,面对存在的问题“装聋作哑”,听之任之,少数领导干部甚至被不法奸商所要挟和绑架,导致不能作为。也有极个别领导干部充当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分享者,官商一体,用“懒政”来阻碍和延滞改革,不愿作为。

4.绩效评价走形式,考核成为“作秀”。机关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干部个人的年度考核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管理效应,许多时候走了形式。一些单位存在“不干事就不会犯错误、少干事就会少得罪人,不得罪人考核评价就很好”的现象,导致“为官不为”的人占便宜。也有一些单位为加强干部管理,出台了形式多样的绩效考核方案,但行政机关平常上面文件下达的多, 临时任务安排的多,对干部考核难以精准“画像”,导致考核、评议成为“作秀”,对“为官不为”干部难以形成有效考核压力。

1.增强宗旨意识,坚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价值取向。强化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补足精神之“钙”,培育“为官有为”信念,坚持把“清廉为官、事业有为”作为自觉追求和价值取向,提升执政为民的“精气神”,增强担当为民之责。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共产党人秉持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要增强党员干部“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坚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信念,恪守甘当公仆的为民情怀,切不可被迷雾遮蔽了双眼,迷失了人生航向。加大“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干事热情,为干事者撑腰,为敢闯者壮胆,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干部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2.强化执纪监督,形成“不敢不为、不为追责”的硬性约束。进一步加大整治“四风”力度,对工作“不作为、慢作为、不落实、中梗阻”等“为官不为”现象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治庸问责”。对一般干部的“不为”问题,要通过强化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的执行来保障。对领导干部“不为”问题,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形成“不为”就追责问责的约束机制。严查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者,严查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者,对该作为却不作为的干部严肃处理,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对那些为官不为、尸位素餐者,要敢于亮剑,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果断查处。严格追究“不作为”行为责任,对玩忽职守、渎职失职,情节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科学绩效考评,克服“干好干坏、优劣不分”的现实难题。考核评价,就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要充分发挥好考核工作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杠杆作用。要让“为官不为”者在考核中“现原形”,对一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绩效考核,要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公开、依法办事、规范办事和办事效率等纳入机关绩效管理的内容,坚持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管理服务对象来监督管理者,使“不作为”的人和事充分曝露出来,促进不断整改。要注重由上级考变为下级评,由年终考变为平时评,增加群众评价比重。同时,要坚持“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为官就要为民”的用人导向,对勇于担难担责的干部,重点培养、优先选用,鼓励创业,宽容失误,消除“恐惧症”,吃好“定心丸”,强化“为官敢为”的保障,真正让“为官有为”者受重用,“为官不为”者没市场。

4.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在位有为、必须作为”的长效机制。根治“为官不为”,不仅要从干部思想层面解决不愿为、不想为问题,更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予以保障。建立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业绩台帐制度,推行多层面、立体化的工作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治庸问责暂行办法》,对“为官不为”的情形作更为具体的界定,对问责对象、方式、程序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建立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张开执纪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检查这张大网,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让“为官不为”干部无处遁形。对干部工作状态加强动态管理和日常监督,让“为官不为”者随时会被发现和问责,努力形成让“为官尽责者得升迁、让为官不为者难过关”的长效机制。

2页,当前第212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妇女们的代表,妇联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不乏一些妇联干部滥用职权、为官不为的现象。作为一个深入基层的妇联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曾有人问我:妇联到底应该是为官还是不为?在我看来,妇联作为一个权利和责任并存的机构,应做到在为民服务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而非滥用职权为官不为。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探究妇联为官不为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妇联为官不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些妇联干部存在权力观念混淆的问题。他们以为拥有一定的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忽视了妇联的本质和宗旨。其次,一些干部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由于妇联在一些事务上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一些干部可能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法律常识,导致权力被滥用。另外,一些干部的心理和道德素质问题也是导致为官不为的原因之一。他们可能对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忘记了自己是为民服务的使命。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提高干部素质。首先,妇联应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干部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公益意识和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妇联也应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干部履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加大对不合格干部的处理力度,对于滥用权力和为官不为的干部,要依法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妇联为官不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更是一种心态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积极引导妇联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这涉及到思想教育的问题。妇联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党课、思想汇报会等形式,引导干部积极向上、为民服务的心态。并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在他们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此外,妇联还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学习北欧国家妇女组织的运作方式,倡导阳光透明的管理,加强干部与群众的联系,使妇联工作更加贴近基层,真正发挥出为民服务的优势。

综上所述,妇联为官不为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但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以解决。提高干部素质、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借鉴他国先进经验,都是相对有效的途径。只有妇联干部秉持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履行职责,才能真正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为广大妇女和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1200字)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十

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个“严”字贯彻始终,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就必须“严”字当头,解决为官乱为、为官不为、为官必为的问题。

一、继续重点解决为官乱为的问题

为官乱为是指在其位“乱”谋其政,根本谈不上“法”和“依法”,是一种明显的渎职行为,不仅导致国家政令不畅、执行不力,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为官乱为比为官不为更为可怕,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所以必须依法查处,严惩不贷。

百姓对官员曾有种呼声:你可以“为官不为”,但你不可以“为官乱为”!百姓喊出这话,当然是迫不得已,说明为官乱为情况比较猖獗,不整治不足以平民愤。百姓的心是肉长的,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些干部做了好事实事,哪些干部对群众好,百姓心中是有一杆秤的。

解决为官乱为的问题,既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笼子越织越密、越编越牢;又要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其拧紧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树立正确的权力权、利益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学会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时刻牢记“人**务员”身份,时刻保持公仆本色。

二、当下集中解决为官不为的问题

占位不为、为官不为,这本身就是不正之风。贪官不是好官,庸官、懒官、混官也绝不是好官。一是坚持“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导向。当前反腐败斗争中央高度重视,群众高度关注,这样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反而就是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干事创业、大展身手的机遇。我们要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旗帜鲜明地树立正确导向,让领导干部明辨是非,纠正错误认识,增强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双为”干部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是树立正确的“为官难易”观。为官很难,也很容易。说很难,是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殚精竭虑、倾注心血,确实很难。说很容易,是因为只要确保不违法违纪这个底线,保持清廉,就安然无恙。工作虽苦,饭香觉甜,夜无惊梦。如果因为一念之差伸手了,有问题了,就会提心吊胆,真的很难了。总之,要为事业当难官,清廉守节当易官。

三是为敢于担当发展之责而得罪人的干部撑腰。鼓励改革者、宽容失误者、查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一直是镇委、镇政府的鲜明态度。对那些因干工作、抓发展而得罪人、受诬陷和被打击的干部,镇委、镇政府要及时为他们撑腰,说公道话。对各类信访举报案件,要仔细甄别,防止误伤干部,挫伤干部积极性。对诬告陷害者,要加大打击力度,不能助长不良风气。对那些没有问题的干部,要及时为他们澄清是非,还以清白。总之,不能让勇于担当者流汗又流泪、受委屈,受到不公正待遇。

三、深入研究解决为官必为的问题

为官虽然不易,但是必须有所作为,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头上的这顶光环。如果为官不为,那没必要占着茅厕不拉屎。刘云山说,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公务员,就不能不思进取、甘于平庸,既然选择了当官,就不能逃避责任、不敢负责、做“太平官”。一个有良心的官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一门心思的只想为百姓谋福利,只有勤勤恳恳的服务人民,才能轰轰烈烈的干出自己的一份事业。当有良心的官,要自动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的思想,要讲真话、办实事,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多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不做对人民有害和有损于政府形象的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