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汇总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0:49:04 页码:11
最新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汇总7篇)
2023-09-14 00:49:04    小编:书香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一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第1 / 3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放焰火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二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古代把正月称为元月,把夜称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叫元宵。元宵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诸吕之乱”的平定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独揽大权,吕氏宗亲霸占朝野。后来吕后死后,诸吕共谋作乱,想上位掌权,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这场动乱很快被刘家人平定,汉文帝登基,觉得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就将平乱的正月十五,定为全民欢庆日,家家张灯结彩。

二、祭祀

在古时候,人们崇拜很多天神,其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传说汉武帝生了一场大病,怎么都医不好,后祭拜太一神后病很快就好了。后来汉武帝就决定在正月十五专门祭祀太一神,祭祀从晚上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上,灯也要点一个通宵。

三、佛教说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释迦摩尼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变成神去降妖伏魔。所以这一天被定为佛祖神变日,信徒们需举行燃灯法会庆祝。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皇帝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燃灯,以示礼佛。

我们总结一下,以上几种说法都与灯有关,又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于是元宵节赏灯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在古代,平时实施宵禁,晚上不许老百姓出门,只有元宵节这天会取消宵禁,所以元宵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历朝历代还会在元宵节放假,唐朝时放假3天,宋朝时放假5天,明朝时达到了10天,清朝时也有3-5天。

每年第一个日出叫元旦

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称为元月

每个世纪的第一年叫元年

宵: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元宵,即正月十五,意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的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元宵之夜,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是除夕之后的又一高潮。

吃元宵

“元宵”作为正月十五的象征,历史由来已久。地域不同,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生意人还讨口彩叫它“元宝” 。元宵常以白糖、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可荤可素,也可汤煮、油炸、蒸食。而汤圆大多是汤煮的,两者做法、口感都不同,但很多人没有刻意区分其差别。二者皆有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

英语中,元宵节叫做 the lantern festival。lantern有 “ 灯笼 ” 的释义,元宵在外国人看来有“灯笼节”的意思。因为正月十五有闹花灯的传统,明月高悬空中,地上彩灯万盏,这已经成为元宵佳节的标志景象了。

灯的种类有很多,如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大家还要拉极具元宵特色的兔子灯,兔子是一个非常吉祥的代表和预兆,民间传说迎接兔神能够五谷丰登。

猜灯谜

猜灯谜是极具中国特色、能体现出汉字魅力的一种民俗文娱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彩灯,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猜谜能调动节日氛围,老少咸宜,响应者众多,猜灯谜这项活动,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模仿狮子的形态,有抖毛、打滚等动作,生动有趣,增添节日氛围。

舞狮子作为一项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其实不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模仿狮子的形态,有抖毛、打滚等动作,生动有趣,增添节日氛围。仅发生在元宵佳节,每逢其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以狮舞前来助兴。

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模仿狮子的形态,有抖毛、打滚等动作,生动有趣,增添节日氛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 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 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 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 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 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三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四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放焰火

1.吃汤圆 汤圆或糖圆象征合家欢乐喜庆团圆。

2.耍龙灯 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3.猜灯谜 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5.舞狮子 舞狮子助兴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五

>元宵节吃汤圆的食疗好处

1、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2、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3、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5、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夕。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赏灯开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六

元宵节由来已久,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参考。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

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

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

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

人们张灯供佛祖,愿新的一年,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

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新的一年智慧与勤劳并存,生活美好,未来可期!

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

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古代人家家户户养蚕,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吃掉。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这样它们一年都不会吃蚕了。

逐鼠如今已经演变为祭祀,寄托的是人们丰收的希望。

愿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工作爱情双丰收!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

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希望今年天降麟儿,多子多福!

迎紫姑

在古代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而贫穷的姑娘,在正月十五穷困而死。

为了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怀念,人们便在这天,祭祀紫姑。

这是中国古人的忠厚,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

但愿世间无疾苦,所念之人皆幸福!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

元宵节妇女相继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是她们少有的可以游玩的机会。她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直到夜半方回。

祈愿年年岁岁身长健,摆去穷愁醉几杯!

偷菜

古诗云:“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代的元宵节,还是情人节。

青年女子在这天可以自由出门,只要是遇到自己中意的男子,可以私定终身。

很多人未婚女子还会借看灯之际,去人家地里偷取蔬菜,以此祝愿自己,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5、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网篇七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2、白族

3、苗族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多。

4、彝族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