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2:32:25 页码:9
最新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汇总8篇)
2023-09-14 02:32:25    小编:文轩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一

一、主要工作情况及做法近年来,全市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全市一产增加值为 101.8 亿元,增速 2.1%,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业持续发展,产值 318.5 亿元。20xx 年乡村旅游人次超 730 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约 40.6 亿元。

带,重点发展经济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生态农业。

(二)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全市按照乡村发展的总体要求,形成粮食、畜牧、中药材、蔬菜、白酒等农村特色主导产业,集聚一批以济人药业、安欣牧业、古井集团等企业为主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549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5 家、省级 60 家,市级 484 家。根据 “158”行动计划要求,全省首批确定的名单中,谯城区(中药材)确定为“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单位,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为重点加工企业,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园为重点加工园区,安徽省东升食品有限公司为重点冷链物流企业。据省政府有关报告指出,上半年,“158”行动计划重点企业和园区产值正增长,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发展水平。

(三)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全市三县一区均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涡阳县正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项目,利辛县西淝河、茨淮新河生态旅游,蒙城县恋蝶谷及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也在加快推进。十河芍花养生小镇、义门古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辉山红色村落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百佳村”和“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9 月 23 日,安徽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厅际联席会议公布全省首批精选文旅消费线路,亳州自驾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健康养生主题旅游 3 条线路入选,将皖北风情、红色旅游、养生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乡村旅游形态不断丰富。

26 个就业扶贫车间和 177 个扶贫龙头企业于 3 月全部复工复产,带动 5466 名贫困人口就业。全市建设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 287 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 19031 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通过对全市 7240 座电站发电效率逐电站进行分析并对发电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5%的电站“一站一策”抓好整改落实,光伏运维管理得到强化,截至 8月底,全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 4.24 亿度,预计收益 4.16 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一)乡村产业体量偏小。全市各类农业主体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总体来说规模偏小、产业发展不平衡、品牌影响力不强。如利辛县食用菌种植,20xx 年底全县种植面积为 1300 亩,但实行规模化种植的仅巩店镇天逸种植家庭农场和望疃镇杜大雷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 2 家共约百亩。蒙城县作为安徽首个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签约的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也是供不应求,还需从外地调集蔬菜。全市虽然之前已做了产业定位,但未能站在融入长三角的高度进行产业布局,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上,畜牧和蔬菜类加工企业较少,还需延长畜牧和蔬菜深加工链条。“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多,但品牌效应不佳,大部分主销在本地,缺乏在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二)产业融合不够紧密。一产中“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部分乡村产业规划没有充分了解本地乡村产业基础。另外,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数农产品出售以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低,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支撑,易复制、易替代。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三产刚刚起步,乡村价值开发不充分,对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挖掘保护不够,乡村产业融合欠佳,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个别生态观光园自身定位不准确,简单照搬外来模式,缺乏创新特色,难以吸引游客。

(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财政投入,社会资金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注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发展。大部分农村道路、网络、水电、公共卫生等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乡村休闲旅游点在节假日期间,普遍存在交通堵塞、车辆无处停放等问题,严重影响客流量。农产品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和大型冷链物流设施缺乏,仓储、物流成本较高,产销不对称。农村垃圾收集能力有限,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条件和能力较弱,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在道路两侧沟渠和垃圾桶附近有不少散落的垃圾。

(四)政策宣传仍需加强。政策扶持的“最后一公里”还要继续做细做实,主要体现在宣传方式较为单一、政策信息知晓率低和知晓度不平衡方面。调研中,有部分农民代表、企业代表反映对补助政策了解不太清楚,虽然补助政策在网站上全部公布,但对于不会上网的农民来说了解上存在困难。而在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调研、座谈交流中,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参加比较多、交流比较密切,对政策扶持信息获得了解相对较多,个体农户所知相对较少。因此,存在需要扶持的相关主体因不了解扶持政策没有主动申请,不能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的情况。

(五)人才缺乏问题突出。虽然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培训、培

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还是偏少,与网上游览、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人员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较大缺口。有企业反映,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 4000 元也招不来人、留不住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三、几点建议(一)推进绿色兴农,增强产业持续增长力。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高度,以乡村产业基础、发展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加大特色种养业发展力度,按照“在最适宜的地区培植最适宜的产业”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蔬菜、中药材高标准种植,扩大生猪、肉羊等畜牧生产规模,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构建利益联结体。

易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开发绿色、保健、养生新功能,做好“品牌”大文章,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区域城乡统筹和乡村错位分工角度,细分目标市场,找准定位,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将亳芍、曹魏文化、道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传说等一系列文化价值赋予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品中,做好“农业+”大文章,提升乡村产业价值内涵。

(三)完善配套设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村”“特色村”衔接,前瞻性地规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游客集散中心、公共停车场、公共卫生场所等。聚焦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共建长三角 3 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打通“从产地到市场”,流通不断链。制定完善管护长效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加强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河道管理,严厉打击破坏乡村环境的行为,探索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多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农村“三变”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向农业倾斜,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人才等入驻亳州。

(五)聚力培育引进,夯实人才技术支撑。依托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开展人才合作,借鉴先进地区“轨道人才”发展模式,开展系统性培训,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有计划的将返乡创业者、大学毕业生等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稳定持续输出本土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院校合作,在招才引智时可适当放低门槛,既可为刚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优化创业环境,吸引能人志士以实体项目投资为重点,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品位和档次。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二

3月20—21日,市经信委调研专班深入市风机生产和配套企业,对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风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中叶,自2019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市风机产业现有企业92家,其中风机制造企业8家,配套企业84家;拥有总资产29.6亿元,其中风机制造企业15.6亿元,配套企业14亿元。2019年,风机产业实现总产值106.2亿元,上缴税金1.07亿元,从业人员1.03万人。风机产业是市支柱产业。截止2019年,其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在市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7.3%、36.7%、14.6%,对市工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一是行业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风机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位次由2019年的第10位前移到第6位。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已成为全国风机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其中省风机厂是全国风机行业协会理事单位。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3家企业综合实力跻身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前10强,被列为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部分风机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如造气风机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化铁炉风机占全国市场的90%以上,并出口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9年1月,市被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中国风机名城”称号。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近年来,风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风机制造企业由1家发展到8家,配套企业由3家发展到84家,风机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台,铸件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具备开发和生产80多个系列1000多种型号产品的能力,与风机企业裂变之初的2019年相比,产值增长31倍,销售收入增长26倍,利税增长29倍。配套企业华鑫冶金年产值突破20亿元,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3家企业产值均突破5亿元。连续五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成长型产业集群。

三是技术研发实力雄厚。风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峰”、“双剑”两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双剑风机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投资2019多万元建立了武大工业园、大连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节能环保产品二氧化硫鼓风机获得国家二级效能标准,市场占有率达70%,耐高温风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正准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向军事工业领域进军;省风机厂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风机技术中心、风机工程技术中心、省博士后产业基地,与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拥有多名行业专家,具有自主研发各类通风机、鼓风机模型级能力,取得了12个发明专利,总专利达78件。其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循环风机和静叶可调轴流风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的htd化铁炉离心鼓风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四是市场环境趋于优化。为避免风机企业产品同质化竞争,市风机行业协会积极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各风机企业都按照作业分工,将高、中、低档生产成本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围绕各自的产品定位,分别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培育精品名牌,延伸产业链条。如省风机厂主要向环保型方向发展,双剑风机主要向节能型方向发展,微特风机和天桥机械主要向小、精、特型方向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和谐竞争”的风机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小微型企业由于周转资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市场相对疲软,产品库存增加,生产能力不饱和,抗风险能力差。

二是技术装备亟待提高。风机企业主要生产通风机、鼓风机等中低端产品,还不能批量生产压缩机等高端产品。企业设备档次较低,先进工艺装备不多,数控设备仅限于省风机厂和双剑风机等少数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应用水平不高。这些都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三是规模总量仍然偏小。风机产业虽然形成集群规模,但与国内沈阳、陕西、上海等风机产业基地相比,差距还很明显,8家龙头企业生产总值还不及其他地区1家龙头企业。与风机生产配套的上游产品生产能力还不强,尤其是铸件和电机供给不足,据专家测算,未来2-3年,风机产业每年需求的配套铸件、电机缺口分别在2万吨、3万台左右。

四是“瓶颈”制约矛盾突出。风机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要在高精尖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风机产业资本积累还不够充足,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科技投入资金不足;金融部门放贷手续复杂,条件苛刻,加之融资平台尚不健全,贷款难、融资难仍然制约着风机产业发展。

五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受年青人向往大城市生活、企业工资待遇不高等因素影响,大量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调查发现,高级技术人员、一线熟练技工和营销人员缺口均在1倍以上。

我国共有五大风机生产基地,风机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会员企业150家,产品涵盖200多个系列、2019多个品种,年产能1700亿元左右。风机产业属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省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出台,为机械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风机产业大发展。然而,我国企业生产力只有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士等国际高端企业的十分之一,而风机10亿元的市场份额仅占全国整个风机市场的2%,国内市场正被外企抢占;高耗能高污染又警醒着产业须加快转型升级。这些对于风机产业,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加快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在省风机工程技术中心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省级监测、信息中心等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和综合服务能力。引导技术落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进行重点项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在高端压缩机研发和生产上有新突破,要大力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抢占节能环保潜在市场。加快从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引进先进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家转变安于现状的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省风机厂、双剑风机等龙头企业建立由企业主导的面向各个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学校,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育。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植行业标杆企业。建立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奖励制度,对突出贡献的企业,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奖励,让本土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引进、重大项目投资、国家品牌和相关示范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等鼓励政策。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台培植风机产业标杆企业的政策,在供电、土地、融资、税收、人才、上市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引进国内500强集团企业与风机企业合资合作,重点培植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在行业内有份量的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带动和聚集引导作用,促进风机产业做大做强。

(三)着力提高职工待遇,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建立“环境留人”机制。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职工生活服务体系。在住房、购物、子女教育、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物流、休闲娱乐等方面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和高新人才短缺问题。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针对风机产业配套率不高的实际,通过产业招商,引进与风机生产配套的冶炼、铸造、轴承、电机、电器等配套企业,加快高品质、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项目落地投产,构建上下游链条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致力做大主业、做全品种、做精产品,形成分工精细、功能多样、要素资源配置合理的良好发展格局。

(五)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省风机厂和双剑风机上市步伐,尽快从资本市场融资。建议政府性投资公司对企业实行打包担保贷款。金融机构要通过在产业园区增设营业网点,成立“风机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建立“风机产业绿色服务通道”等方式,加大企业服务力度;为企业争取扩大授信额度、降低授信标准、差异化利率等更多金融优惠政策;加大流动资金贷款力度,不断开发票据理财、优质账款质押等金融新产品。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三

近年来,薛城区沙沟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镇。

特色产业主导产品为木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业人员4100余人,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4亿元。自以来,重点培植了捷利林业等8家限额以上骨干企业,全镇发展民营企业24家,总数达到4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20户,总数超过1000户。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8项,合同利用外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年均增长50%。先后招商引资了枣庄港、济正保健品、顺翔科技、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项目,捷利木业等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百万元项目20个,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12个,增加税收2200万元,为沙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全镇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重点骨干项目多。顺翔科技、枣庄港、济正保健品、捷利木业、超级市场等一批骨干项目、龙头企业促进了沙沟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1-9月份,全镇实际利用外资3.68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2%和117%。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大。为确保特色产业发展,自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自至今,全镇共有总投资1.6亿元的济正保健品、总投资1.2亿元的枣庄港、总投资1.2亿元的顺翔科技、总投资1.2亿元的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企业,带动了沙沟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沙沟镇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骨干企业少;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

今后,我镇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做好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兴镇意识,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资落地项目,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确保建设见效。不断拓宽招商新空间,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做到引资一个,落实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结合市区城市规划,切实扩大城镇建设规模

结合新城城区南扩、薛城城区南拓的市区城市规划,以个体经济为重点,发展私营经济主导型城镇。以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在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镇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高规划档次和建设水平。突出特色,强化功能,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工贸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城郊型城镇。

(三)结合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枣庄港建设,加快鲁南物流中心建设速度,继续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镇内旅游资源,开展以铁道游击队基点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加快城镇住宅示范区建设,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因势利导,启动民资、外资,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在全镇形成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良好局面。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四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xx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xx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xx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xx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xx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xx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xx万亩,增长了xx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xx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xx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xx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xx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xx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xx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xx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xx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xx-xx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xx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xx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xx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xx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xx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xx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xx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xx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2019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19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2019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五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硒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桥江乡富硒刺产业发展大致可为分三个阶段:1、2003-2004年为政府号召、群众尝试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葡萄产业,但绝大部分群众畏于投资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看不到市场前景,仅有部分农户零星栽植,尚未形成规模。2、2004-2005年为葡萄建园成效凸显,群众大面积栽植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期栽植的果农,富硒刺葡萄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效益是种植水稻的六七十倍,群众诱于可观的利润,纷纷栽植,富硒刺产业初步形成。3、200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主要体现在栽植面积成倍收长,产业规模进一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仅大桥江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其中种植大户杨大和通过集约土地种植富硒刺葡萄1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8万余元,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富硒刺葡萄的管理相较其他产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通过县农业局农技专家指导,特别是乡葡萄协会对果农的培训、实地讲解、示范,使我乡广大果农管理技术日臻成熟,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新型果农纷纷涌现,果园单产及果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加之近年富硒刺葡萄市场价格看好,群众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富硒刺葡萄产业日渐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日益成为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村一品战略的典型。

(三)主导地位初步形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富硒刺葡萄产业在我乡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果农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务农,科学种田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富硒刺葡萄产业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引擎机。

(一)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90%为中熟品种,缺乏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不利于拉开时间差,提高葡萄价格。成熟期销售压力大;葡萄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技术开发滞后,优质苗木供应不足。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乡在葡萄新品种引进上基本属于空白,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由于技术支持不够、优质苗木无法自给,导致个别村从外地引进的苗木质量无法保证或品种不对路,死苗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发展受限。葡萄种植投入期较长,产前投入大。在成熟期前,每亩地投入至少在5000元左右。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四)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我乡鲜食葡萄没有统一包装,缺乏终端销售网络;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

(一)加快土地集约,扩大种植规模。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做强葡萄酒产业,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加快葡萄种植示范区建设。按照县委政府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县的要求,积极推进葡萄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 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标准模式为主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到2012年,大桥江乡实现建设富硒刺葡萄功能示范区4000亩。

(二)加快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以前重鲜食轻酿酒、重种植轻生产的做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葡萄协会为主体,加快发展葡萄附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葡萄酒加工业,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预计在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葡萄酒加工企业,签订统一购销合同,提高葡萄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示范区在葡萄销售中的话语权,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收入,丰富产业发展内涵。重点搞好上三区大桥江、托冲、文昌阁三个乡镇的`富硒刺葡萄生产项目建设,把上三区三个乡镇打造成富硒刺葡萄生产三角区。

(三)加强产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葡萄产业发展在乡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有绝对比重,但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多依靠长期的经验进行种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利用葡萄协会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乡党委政府把统一规划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工作,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培养学得了、干得好的技术型和营销管理型专业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品牌化经营。品牌已经成为决定产业和产品档次及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要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培育、维护富硒刺葡萄品牌。以葡萄酒品牌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投入,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造1-2个在全县及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三是加快葡萄保鲜库建设。建设葡萄保鲜库,可以实现葡萄的错季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四)在调优结构上狠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和搭配品种,重点发展晚熟和中熟优质鲜食葡萄,适度发展早熟葡萄。引导果农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力度,增强科技管理含量,努力提高果实商品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乡葡萄协会的作用,在加强对果农培训、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联系大型果品批发企业与农户签定购销式合同,发展订单式农业,切实解决果品销售难的问题,解除果农的后顾之忧。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六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家,其中:精制茶厂42家,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家,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知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20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平均亩值20xx.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来源。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绝大多数茶叶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右,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管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管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问题,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集团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必要的储藏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x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x政策资源打造“望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今“大佛龙井”和“望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去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集团,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集团运作的局面。三要借鉴新昌等地与天福集团(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集团)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入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3、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制订有力措施,鼓励全市茶园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扩大单体茶园经营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要制定出台有关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的积极性,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苗木的产销管理,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选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茶园更新改造,优化茶园结构,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七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20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均匀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均匀亩值20xx.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进来源。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1〗〖2〗〖3〗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3、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一要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制订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励全市茶园在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扩大单体茶园经营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要制定出台有关加快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茶农发展良种茶的积极性,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苗木的产销治理,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选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茶园更新改造,优化茶园结构,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进步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建设一批道路园林化、治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

4、坚持科技立业,推进茶叶产业技术进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茶叶科技职员队伍和农民技术队伍。市农林局应至少配备2至3名专门从事茶叶科研和推广的专业技术职员,各茶叶主产乡镇也应配备1至2名。同时,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使茶叶从业职员普遍接受先进的茶叶科学技术和现代营销知识。二要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以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切实点,规范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加速实现茶业标准化。三要大力推广剪采、施肥、治虫、加工等的机械化,推广立体摊青、智能化摊青、无烟尘加工新工艺,努力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将设施栽培技术引进茶叶生产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调节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进步科学资讯茶叶生产效率。四要加强新名优茶开发和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黄金茶和白茶及经济型名优绿茶,同时根据茶叶产品需求变化,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从茶副产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剂等。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实现茶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化。加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纵规程。

5、推进茶文化建设,培育我市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日益增长,茶文化旅游与消费将成我市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茶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必定会促进我市旅游业与茶业的共同发展。一要建设茶文化旅游设施。利用茶树起源、绿茶之源、茶饮俗之源等,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隆重推出“绿茶之源”品茗游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名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二要普及饮茶知识,推广茶艺活动。充分发挥茶文化促进会的作用,积极宣传饮茶的保健作用、休闲功能,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在新闻媒体开辟茶文化专题节目,以茶会友,以茶传情能源材料,弘扬茶文化,培养新的茶叶消费群体。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市委开展市第五次党代会专题调研工作分组及课题安排,第二调研组及时制定专题调研方案,围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主题,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细化调研内容,深入开展调研。*月*日至*月*日,*市长亲自带队,先后赴*市、*市考察学习,赴*、*、*等地实地调研,赴上海、深圳、宁德开展产业链“双招双引”,并参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和上市后备企业等座谈会,当面听取部分企业代表相关意见建议。现就调研情况形成如下报告。

一、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聚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突出企业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链补链,推动产业持续优化、加速集聚,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近*户,占总量的*%;
规模工业产值占总量的*%。其中: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户,比“十三五”末净增*户,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
*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能源规上企业近*户,锂电池企业*户,已建成光伏*万千瓦、风电*万千瓦、水电*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万千瓦。新材料规上企业*户,比“十三五”末净增*户,产值达*亿元,占总量的*%左右。电子信息规上企业超过*户,比“十三五”末净增*户;
建成全国最大的电容器生产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主导产业契合度保持在*%左右,其中,*年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主导产业契合度达*%。

(二)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主体的十大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了以中鼎集团、亚新科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减震、转向系统,亚太汽车、飞鹰为代表的汽车制动系统,保隆、永茂泰为代表的轻量化底盘系统,中鼎动力、小小科技为代表的动力系统精密部件,鑫鸿交通、海通模具为代表的车身覆盖件五大系列产品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成为三大类,一类是涵盖储能电池正极、负极、隔膜、铜箔、电解液、盖帽、钢壳、铝壳、电芯等相对完备的新能源锂电池及光伏组件业;
一类是以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
一类是以生产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配件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由金属复合材料、纳米新材料、代木材料和环保节能新材料、工程用新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宁国电子元器件、*pcb和*软件大数据外包服务业三大产业。宁国电子元器件及其配套企业*余家,是国内目前规模较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电子电路产业园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pcb企业,成为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创新示范区、省印制线路板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智谷软件产业园现有企业*余户,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省软件和信息产业集聚区等称号。

(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个。其中: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中鼎集团,拥有研发人员*人、专利*项,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平台,在美国、德国建立两个海外研发中心。新能源产业领军企业——华晟新能源,在*尺寸hjt电池上再次创造出转化效率*%的新世界纪录,并凭借*栅高精度焊异质结组件”技术,获第十五届snec展十大亮点评选“太瓦级钻石奖”。新材料产业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富凯特材的高端轴承钢及润滑脂项目入选国家强基工程;
晶瑞新材料研发的混纺高性能滤材被列入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项目名录;
龙晟科技的纤维状储能器件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宝泰特种材料的蒙奈尔*合金复合板和锆、钛、钢复合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宁国的电子元器件产业拥有*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项企业专利,*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
*pcb产业园的牧泰莱、万正电子、扬升电子被评为*年全国综合pcb企业百强;
智谷软件产业集聚了硕士以上人才*人,拥有版权*件。

(四)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全市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均有一席之地。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全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
中鼎集团是国家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排名*位;
保隆生产的气门嘴、汽车尾饰管均排名全球细分市场第一;
鑫鸿交通的汽车钣金覆盖件占维修市场*%左右。新能源产业成立*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是长三角g*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牵头组建城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经开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宣州经开区新材料基地和*节能环保新材料基地,正合力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宁国电子元器件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灯具电容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
*的豪能电子位居全国覆铜箔板领域第*位,东威电镀居全国专用设备和仪器领域第*位。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层次不高。全市*”特色产业包括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大、链条不长,没有一个产业产值过千亿或占比超过*%。

龙头企业偏少、终端产品缺乏,辐射带动力不强。除中鼎集团年主营收入过百亿外,其他产业均无一家百亿企业;
除鑫盛能够生产新能源整车外,其他绝大多数产品均为零部件,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

(二)创新能力不够。企业创新力量薄弱,创新投入不够。*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低于全国、全省*个百分点以上。产业附加值偏低、竞争力不强。华威铜箔反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前期研发投入较大,但专门科技服务机构缺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全省唯一没有省属本科院校的城市,虽然与合工大共同建设了合工大*校区,但市域高校院所等科创资源偏少,校企合作平台受限,科技人才支撑不强。*有*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但没有一家创成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仍需提升。

(三)产业集聚度不够。产业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集聚效应不够,主要原材料来源于市外,产品大多为配品配件,主要为市外主机厂配套,产业的前后关联及旁侧关联度较小。部分产业链条节点企业数量有限,支撑力不足。比如,新能源产业不到*户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协同性不够,上下游配套齐全、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市场化招商力度不够,产业链招商质效不高,招引项目多为产业链中低端,成长性好、牵动性强的“大好高”项目偏少。全市行业商会发展不够,内生动力不强、发挥作用不大,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尚未成立行业商协会组织。

(四)要素制约较突出。人才、土地、资金等传统要素制约愈加凸显。一是用工紧缺。与*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万人,其中*-*岁人口减少*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个百分点;
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较*年翻了一番以上,本地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减少与市场主体用工需求旺盛的矛盾加剧。加上全市产城融合深度不够,城镇化率明显低于沪苏浙,外地年轻人“招不来、留不住”问题凸显。比如,中鼎控股反映一线员工工资同比增长*%,仍存在严重紧缺;
柏维力生物反映“用工难、留才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山胶囊反映其研发中心初始引进人才达*余人,*年后锐减*%,已将研发中心转至南京、合肥等地。二是用地紧张。土地要素制约问题日益突出,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仍需加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有待提高。比如,保隆汽配反映招引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如果企业规模偏小、用地面积不大,获得供地的难度较大。三是融资受限。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信用产品不够丰富,更多专注于传统抵押贷款业务,对可抵押资产少、专利评估难、市场风险大的科创企业贷款动力不足;
贷款审批时间较长、期限较短,转贷续贷较难,企业融资便利度不够。比如,天时新能源反映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两项资金占比较高,流动资金绷得很紧。对接资本市场力度不够,近*年没有一家企业a股挂牌,科创板未实现“零”的突破。

(五)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布局规划执行不够有力,督促跟踪问效不够到位。比如,《*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明确:到*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
实际产值仅超过*亿元,规划执行期间未对目标进行评估调整,提出的“实行产业推进责任制、成立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措施保障未落到实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偏弱,产业基金规模较小。比如,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亿元引导设立的*只子基金,共募集社会资本*亿元,完成投资共*亿元,基金余额不足*万元,当前产业项目筛选和外部合作均受到限制。

三、加快重点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定不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明确发展定位,进一步找准产业“赛道”。立足产业发展现状,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抢抓重大历史机遇,下大力气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依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意见,科学编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有限资源更大力度向重点产业集中,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二是突出发展重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汽车零部件产业按照“零部件—核心件—整车”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长三角汽车零部件综合配套基地;
新能源产业按照“光电一体”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光伏+储能”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新材料产业按照“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长三角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按照“龙头带动、成链集群、协同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国家级绿色电子电路产业基地。

三是突出协同发展。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以市场化方式主动嵌入沪苏浙产业链,强化产业协同、错位发展。积极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协作配套体系,推进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联盟建设,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携手g*科创走廊城市联动发展,借力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以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为依托,高质量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合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构建产业“生态”。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并进”、扩增量和提质量“并重”,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重点产业上台阶、提能级。

一是强化“补链强链”。完善市级领导干部担任产业链链长为主导,产业集群群长、产业联盟盟长协同推进的“三长”工作机制,深化实施*”的工作模式,建立每月一次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各产业链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逐一梳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现状、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建立产业链供需配套机制,设立专项资金,促进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多链合一”,推动产业链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培大育强”。加强sap公司等专业机构与重点产业优势企业深度合作,调研诊断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扬长避短、提质增效。支持中鼎集团、开晟新能源、华威铜箔等龙头骨干企业与大型央企、国内外*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强强合作、延链强链,持续开发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境)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业协作、产品配套、资源共享,提升本土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高度重视“二代”企业家培育,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高规格、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联谊活动,鼓励引导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家族型结构,积极为“创二代”传承创业精神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拓展空间。

三是强化“双招双引”。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为主线,逐一细化各产业的链接点、发力点和制高点,抓紧编制各产业的“两图两库”,全面实施“链条式”招商,集中精力招引一批产业链标杆性企业、靶向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团队,真正以“双招双引”促主导产业壮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要商协会”的要求,规范完善现有行业协会商会,推进汽车零部件等有条件的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商会,搭建政商企沟通协商和以商招商对接交流平台;
鼓励行业主管部门退休骨干等在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更大作用,有偿委托其参与政商企沟通协商和招商洽谈,不断以优质服务吸纳新会员,扩充新能量、提升影响力。

(三)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打造发展“硬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坚持数字牵引,探索园区转型升级路径,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注重数字赋能。聚焦重点产业,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探索实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等新模式,加快实现从“互联网+”向“云+”迈进,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树立共享思维,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落户上海为契机,加快推动标识解析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试点应用,推动产业统筹协作、技术转化、共建共享和优势集聚。加大对各产业头部企业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车间、个性化定制、规模化生产等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为有条件的企业量身定制信息智能管理方案,不断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实现企业系统与设备互通,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协同。

二是注重创新驱动。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统筹高等院校、优势企业、产业联盟、产业集聚区等创新优势,组织实施若干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方向,启动橡塑密封件创新中心、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等建设,加快建成一批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瞄准重点产业基础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发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录,滚动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五基”产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重点产业链稳链固链。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需求的企业积极引入外部创新资源,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对接,支持重点企业与合工大等成立联合实验室,争取重点项目及时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是注重平台建设。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园区发展模式创新,增强园区上下游企业之间配套协作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加快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开发区从单纯生产空间向生产—消费综合空间转化,同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以产建城、以城促产。坚持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为抓手,盯紧重点企业、抓实重点项目,积极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加快畅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

四是注重深度融合。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引导各个产业骨干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推动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依托宛陵科创城、*(上海)科创中心、*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中机)产业研究院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攻关、试验检测、标准制定等综合性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本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顶格服务企业制度,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和竞争力指标领先全省、比肩沪苏浙。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主动对标沪苏浙,强化工作状态、业务水平、服务能力接轨,推行营商环境“指标长”工作机制,完善“四送一服”联系包保机制,常态化进企入园摸排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际需求,线下组织银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单位“集中赶集”,线上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手段,探索推行“企业码”,变“企业跑为数据跑”。坚持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围绕服务重点产业及头部企业发展需求,设立*-*人产业链推进工作专班,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着力打造“徽常满意”服务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助补贴等方式,设立由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相关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发展顾问,为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聚焦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坚持招才招工与留人留才并举,发挥人才联盟作用,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及时与合工大、*职业学院、合肥职教城等签订人才需求订单、实行订单式培训,确保人才引进与企业需求基本匹配、形成集聚效应。扎实推进“宛陵聚才”行动、“宛陵英才”支持计划,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鼓励柔性引才。充分发挥长三角专家资源优势,探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方式,支持企业采取建立专家人才库、引才工作站,想方设法吸引长三角高校教授、副教授到重点产业园区挂职、兼职、技术咨询等,为相关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

三是落实用地保障。把握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的改革机遇,确保用地审批权接住管好。坚持“三个走”机制,突出增量争取与存量挖潜,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推行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推进区域评估,推动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降低土地出让底价的差别化政策,对集约用地的鼓励类产业项目,引导工业项目用地优先利用存量用地,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现有工业用地,鼓励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灵活选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和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努力让企业“拿地即开工”。

四是强化财金支持。发挥市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积极整合或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发挥市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扩大“新型政银担”“税银互动”“续贷过桥”业务,鼓励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重点产业贷款比重。创新重点产业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一链一行或多行”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与产业直接结合的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发挥资本市场赋能产业集聚发展作用,坚持上市企业培育和资本市场培训并重,帮助引导企业家既善于经营企业、又善于运营资本,积极利用资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用资本的运作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