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鲁迅 对鲁迅心得体会(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3:09:58 页码:9
鲁迅 对鲁迅心得体会(模板8篇)
2023-09-15 03:09:58    小编:XY字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篇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的文章永远伴随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文章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品味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第二段:鲁迅的思想

鲁迅的文章始终关注着人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他的笔下不仅有对人性的探讨,也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他倡导的自由、平等、真理和理智的精神,贯穿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这些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鼓舞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第三段:鲁迅的艺术

鲁迅的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都非常独特。他的语言简明清晰,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他强烈的感觉和思想。他的作品被誉为“一字千金”,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用词精准,更是因为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非常深刻和有力。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在情节设定方面都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第四段:鲁迅的贡献

鲁迅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外,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批判,为这个国家带来了许多变化和进步。他的言论和文章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过激的,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退步。他为这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伟大人物。

第五段:结论

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满腔怒火和深沉的灵魂,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藏不露的影响,我们需要时刻学习他的思想,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鲁迅篇二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身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胡须成了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

那么在我看来,鲁迅是一个关心进步青年的人。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鲁迅先生穿着破烂衣服去理发店理发,一位年轻的理发师打量了他一下,以为鲁迅是一个乞丐,于是就胡乱地理了几下,于是鲁迅也乱抓一把钞票给那位年轻的理发师,理发师便数了数,呀!他猛地一惊,多了许多钱!他的心里乐开了花,真想鲁迅多来几次理发。

过了一个月,鲁迅他再次来那家店理发,那位年轻的理发师认出了鲁迅,就笑容满面地给鲁迅细心地理发,理完后,鲁迅他细心地给年轻的理发师钱,理发师数了数,咦?怎么钱刚好?他用疑惑的眼神望着鲁迅,鲁迅他便笑着说:“前一次你乱理我的头发,我也就乱给你钱,但今天你仔细地理头发,那我也仔细的给你钱……“听到鲁迅的一番话,那位年轻的理发师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心想:鲁迅他的教育方式真特别!

当我们学到《一面》时,才更加觉得鲁迅他是一个十分关心进步青年的。文中的阿累在一次支内山书店买书时,买书的钱不够,没想到鲁迅竟在内山书店躲避敌人,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汲取丰富的知识,他把自己译的书送给了年轻人,可见鲁迅关心爱护进步青年。

社会的未来就是现在进步青年的,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能创造未来,鲁迅他把希望都寄托给了进步青年,进步青年是不能用外表看人的,也不能用自己的快乐放在别人身上的……应该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鲁迅呀!你真是一位关心进步青年的学者呀!

鲁迅篇三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炽热的文学家,其中一个名字久久地在历史洪流中流淌,他就是鲁迅。鲁迅以其独特的洞察和深邃的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我获得了不少心得体会。首先,鲁迅的作品唤醒了我对社会现实的觉悟。其次,他的文风与文字艺术给我带来了独特的感受。最后,鲁迅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激励着我追求真理与进步。

鲁迅的作品总是能够唤醒读者对社会现实的觉悟。《狂人日记》揭示了社会虚伪和人性的扭曲,通过疯狂的日记体呈现出了一个个丑陋的画面。这些画面,警示着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真相往往被掩埋在一片虚伪和黑暗之中。《阿Q正传》则通过阿Q这个人物塑造,揭示了民族软弱与精神空虚。鲁迅通过这位屡战屡败、自嘲不己的阿Q,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愚昧、自负且缺乏自省的民族形象。这使我明白,只有正视社会现实、审视自身的软弱和不足,才能找到自我超越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鲁迅的文风和文字艺术给我带来了独特的感受。他的文笔犀利,不拖泥带水,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充满力量。在他笔下,文字成了漫画家的画笔,将现实的丑恶一一呈现。例如,《狂人日记》中的描写生动而具体,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疯狂的梦境。鲁迅的文风不仅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也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他的文字艺术不仅在作品中独具一格,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不断追求真理与进步。他针砭时弊的勇气和坚守真理的勇敢精神,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深爱国家,痛恨国家的苟延残喘,用自己的笔触击碎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民众的压迫。他咬牙切齿地描绘了那些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和无情。鲁迅的热血和正义感让我对社会问题和个人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永远追求真理与进步的思想家。

总之,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我发现自己更加觉悟地看待社会现实,深刻地体味了他的文风和文字艺术,同时受到了他品格与人格魅力的激励与启示。鲁迅的作品将一切浮华撕去,让我看到了社会现实的丑陋和人性的软弱。他的文笔犀利,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他对民族和人民的关怀,激励着我追求真理与进步。鲁迅用自己的作品和思想开拓了中国文学的道路,也启示着我努力追求真理,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人进步和社会进步。

鲁迅篇四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绍兴鲁迅故居的仿古小街上掺杂着鸟语与花香,变得喧闹繁忙。

步入街中,脚下是石板铺成的小道,两侧是极具古韵的老屋,充满了江南独特的烟雨气息,是黑白色调,是白墙黑瓦。街道虽然已经重新翻修,但意蕴却没有褪色。这与仅一墙之隔的商业中心截然不同,鲁迅故居守护着自己的那份墨香。

与鲁镇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乌篷船、没有祥林嫂、没有茴香豆,但并不缺少鲁迅的痕迹。迈入鲁迅纪念馆,现代的建筑因为鲁迅却散发出古朴的味道。展馆大堂树立着一尊鲁迅坐像,深邃的眼窝中流露出对民族命运的沉思,硕大的手掌握住如椽大笔,仿佛握住民族命运的船舵,笔下则是民族大义的惊涛骇浪。馆中的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无不引得人们驻足体会。

走出纪念馆,再走一段小道,便到了鲁迅故居的门口。卧室、厨房、明堂一一呈现,再顺着走廊向前移步便是百草园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的桑椹,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轻捷的叫天子,还有美女蛇,这位文学巨匠儿时的玩伴们,在这里纷纷登场。

离开故居,向景区入口方向步行两三分钟,再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桥,就走进了三味书屋。书房中央挂着一幅松鹿图,松鹿图两侧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羮有味是诗书”,对联下有张木桌,看似普通,然而由于一代文豪的一个“早”字,成为了其他书桌屡遭刻画的罪魁祸首。注视着木桌上的“早”字,鲁迅在课堂上认真诵读的场景仿佛在我的面前上演。

再次在小街上漫步,臭豆腐、香糕、黄酒……一切都被烙上了鲁迅的烙印。鲁迅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他不需要活得多么波澜壮阔,不必在民族危难之时策马赶到用刀枪救国,他只需一支笔,便可挽救人们的灵魂。“他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走出景区,回头远望门口巨大的人像浮雕,那是鲁迅,那是民族之魂。

鲁迅篇五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他的短篇小说《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通过展示王大夫的药物治疗失灵、焦虑和绝望的故事,探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矛盾的关切和对个体命运的拷问。读完《药》,我深受触动,不禁反思了人性的扭曲、现实的残酷以及人性还是应该怀有善良和同情心。

鲁迅篇六

鲁迅书法作品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闲居在家。后因肺结核而死。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工作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些什么事;病稍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写作和翻译文章。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时间。

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 鲁迅为“胡羊尾巴”。赞扬鲁迅小而灵活。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

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时年三十七。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revolution)思想,故取笔名鲁迅(lution),以表达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再次去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因为预算不够而没有印刷,后来为《河南》杂志撰文。1908年师从章太炎先生炳麟,为“光复会”会员,并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国外小说。1909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招募,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到达北京,住宣武门外南边的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1917年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乱平之后就返回了教育部。1920秋季,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23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的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1926年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职务恢复。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十二月因对学校不满,辞职。

革命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后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七月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二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十月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鲁迅1928年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1929年五月十三日,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1932年十一月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不听,出门不带门钥匙,以示决绝。

1934年八月二十三日,由于有熟人被抓了,鲁迅离开公寓避难。十二月十四晚上脊肉作痛,盗汗。

1936年一月肩及肋都疼得厉害。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五月十五日病情又严重,医生说是胃病。从这之后一直发烧,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情非常危险。六月,从委顿中逐渐好转,稍微能坐起来看书,写几十个字。八月,痰中见血。十月,体重八十八磅,比起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天还没亮,又发病了,气喘不止。鲁迅写了一封信,委托内山完造请医生过来,这是鲁迅的绝笔。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鲁迅逝世。

鲁迅篇七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文化先驱,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我曾经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过程给予了我许多启示和心得体会。在我的心目中,鲁迅是一位坚定的抗争者,一个伟大的启蒙者。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向人们揭示了自由、独立和自强的真谛。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并产生了许多的思考。

首先,鲁迅作为一位坚定的抗争者,他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坚决反对态度。他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中,通过描写阿Q这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深刻地揭露了社会阶级压迫和人性的弱点。阿Q的命运使我看到了社会对弱者的消耗和压迫。与此同时,鲁迅深深关注并呼吁改变这样的现状。他的作品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气不仅仅是为自己争取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弱者和社会不公义发声。

其次,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者。他深入研究了中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并以其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和危机。他的杂文《狂人日记》延伸了对传统道德的质疑,通过庸俗无知的狂人视角,讽刺着当时封建礼教的愚昧与落后。鲁迅以深邃的思维和犀利的笔触,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和思考。他让我明白,思想和智慧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我们应该勇于质疑,不断追求知识,摆脱束缚自己的羁绊。

同时,鲁迅的文学表现方式给予了我许多启示。他的作品常常以生动的形象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他善于运用夸张、颠覆和讽刺等手法,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使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打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正是鲁迅的文学天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成为经典,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我深受鲁迅的作品所启发,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他的作品教会了我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为理想勇敢抗争。他的作品也教会了我去尊重和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弱者和不公正的现象。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我们必须为他们发出声音,为他们争取利益。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教会了我勇于独立思考和思辨,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盲从,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操控。只有勇于质疑并寻找真理,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我。他的抗争精神、启蒙思想、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以及启示性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心得和体会。通过他的作品,我明白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对弱者的关爱、追求真理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些对我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信,只有以鲁迅的精神为榜样,继续勇敢追求真理和为理想奋斗,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鲁迅篇八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的。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从小康家庭而坠入困顿,在每天店铺和药店的循环往复之间看清世态炎凉;从绍兴到南京学洋务,在奚落和排斥中与亲人分离;从中国到日本致力医术,在外人的歧视中发现国人的麻木不仁;从彷徨到呐喊,在万难被毁的铁屋中大嚷挽救将从昏睡入死的民族……谁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在我认识的人中想来也只有鲁迅了吧。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政府的“围剿”和迫害,面对“御用文人”的诽谤和风刺,面对广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敌人顺手一击的讽刺,现在看来更像是驱除寂寞的苦药。

鲁迅,是不可走近的,因为他是寂寞的:生在近代,却无时无刻不警示着一代一代的后人。读过鲁迅的作品,个个丑陋的中国人: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麻木、卑劣、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即便是现在,我们的身上仍残留着它们的种子,行走在社会上仍处处可见。鲁迅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着当时甚至现今的社会,对丑恶,陋习,弊病进行着无情的揭露批判,多么深刻,却又多么寂寞。

在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一学生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可走近却又必须走近的。鲁迅把自己投入到了黑暗窒息的深渊中,发出刺眼的光亮,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走近鲁迅,便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包含着勇气、热忱、客观、严谨的寂寞。

评语:逆向思维的高度截入,新颖,若辅以作品的分析论证其高远,则更能支撑“不可走近”的立意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