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梨花随感(精选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10:11:13 页码:9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梨花随感(精选5篇)
2023-09-15 10:11:13    小编:翰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篇一

踏着湿泽的路面,随着绵绵的细雨,它竟顽皮似的钻进颈脖让人有了异样的感觉,麻麻的、酥酥的。眺望山顶,烟雾萦绕好似有神仙居住,乍一看,山腰茫茫一片满眼的白,象白雪覆盖疑是冬天未末,细一瞧却是那漫山遍野的梨树缀满白色梨花。

步步登山,绕过青石,取径通向一处花巷。天呐!这分明是花的世界,抬头花遮空,低头花铺路,走到哪儿都是花,在花的气势之下,人显得那样渺小,恰是那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置身于这花天花地之中,冷不丁还会遇到花仙子吧!我调皮地暗笑,真要是这样,我可不想走了,与她们一起笑着、跳着、闹着倾听着花绽放的悄然睡梦中的呓语,做一个守护花儿的精灵。起风了,花在动,象是在跳一曲妙曼的舞,时而舒缓,时而明快,舞动着青春。繁花的晃动,不断的交织,使你感到愈发的缭眼,却又象似生命的延伸,没有尽头。

在花中游走,嗅着花的芬芳,心旷神怡,千万种的疑难杂念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世间的纷扰也抛之脑后,唯留幽静的心。花太美了,忍不住想要伸手摘下独赏,可当你与梨花对视,面对一尘不染的洁白,伸出的`手会惹红你的脸颊,梨花就象一个无邪的小女孩,害羞地拧着手指质问:“难道不可以把美分享给更多的人吗?”一颗纯美的灵魂怎能被伤害?踩在飘零的花瓣,你会不觉将脚步放轻,生怕吵醒熟睡的生灵,它们睡得那样的恬静,假如不小心蹭上了一点儿泥,你也一定不会像平时厌恶地甩掉,就连眉都不会皱一下,只是用纸巾轻轻试去或取下一小块凑到鼻前嗅嗅,那是充满青草与土质混合的特有味道。

走得有些疲乏,顾不得树干的上面青苔,背身一靠,倚在树旁,梨树就这样以自己的力量支撑人们的体重。倘若靠得太久,梨树有些受不了,便轻轻抖抖身子,你急忙离开梨树,对它谦意笑笑,她就象一个婀娜的少女,嘟着嘴责问:“怎么靠得那么久,累死啦!”浑然不知中,你便会变得对树木花草爱护有佳,就象对待自己一样友爱。

呵!走在梨花繁华枝头的春天里,伴着花瓣的飘零,我们找到了自己,与世间万物同存!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篇二

我从小生活在江南,似乎这儿就是我的根,然而身世是不可改变的,我的根在距离江南十万八千里处的盆地。人人以为我是江南姑娘,其实我是个川妹子。

回乡前读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读的昏昏欲睡,朦胧间不过是些青山绿水的模糊意象,无从了解沈先生笔下对湘西的情深意切,倒是佩服他行船半月路上竟能成一本书。在很多次半梦半醒的夜里、发呆的间隙,我也曾忆起那些回乡的路:是深沉的夜间火车站里粘稠潮湿的灯光,大人打呼噜一边呵着低声呓语的小孩;是火车穿行在夏日,山底隧道悠悠而来,山下流水汩汩,湖底一眼明了——铺着大块头的鹅卵石……无论如何,一想起自己那遥远的家乡,总是浮现出火车和山下的鹅卵石。

此次回乡,我是实实在在经历了一场春运。不知曾在哪儿见着过一句话,说千万别故地重游。我内心是如此告诫自己的,所以并未在火车糟糕的环境下感到过多的失望痛苦。这是辆加班车,慢吞吞如喘息老牛,我们是站票,好容易寻到位置,便一坐不起,我、母亲、弟弟皆沉默不语,低头吃着各色零食或抬头望着窗外的枯寂之冬。车厢分外嘈杂,地面肮脏,厕所更是污秽不堪,间或有小孩儿从父母怀中扯出阵阵令人懊恼的哭泣,教人怎不生厌倦?且幸好包里备着一本《姜夔词集》,实在无聊便掏出来默读。

坐了三十二个小时到达成都,凌晨一点赶上家乡小城的火车。说是家乡,小城市里却是片片陌生的土地,让我难以心生亲切感,想着自己所居住的江南城市干净而发达,处处熟悉。在城里呆了一两日便要回到老屋,见过老家亲戚们。没想着手机却在去乡下的路途上拉在了出租车上,心想着这治安糟糕的小城,手机定然寻不回来了,结果非常出乎意料:三个小时后手机又回到了我的手上——是一个初中小姑娘捡着的。老家大体上仍是先前的模样,只是后头挖掉了多座山修了几车道的宽阔马路。老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曾经一片和二堂姐玩耍的苗圃,夏日里我曾与她奔跑在树木林间玩耍,吃着五毛钱两包的辣条;还记得一回事是未嫁的大堂姐带我去田边买老太太的栀子花佩在衣襟上。细细想来其实童年的回忆还是很丰富的,关于花椒树,关于老街、恶狗、鬼故事……在老家停留一天便搭上去外婆家的乡间公车。

外婆家在一个叫“高粱”的小镇。小镇和很多年前一模一样,不若我现居的城市,几周不见便竖起一座莫名其妙的新大楼。外婆家在山中,我记得七八年前连进山的公路都没有,全是人脚踩出的泥路,逢着雨天回去,泥泞不堪,行走不便。幼时觉得外婆家真好远,简直是“云深不知处”,行至半路便体力不够,大呼何时赶到。然而那亦是有趣的道路,路途上竹林茂密,而有竹林处必有人家,一座山、几户人,升起腾腾青烟,这总让我觉着外婆家是安逸祥和的避世隐居处。而后修了路、通了车后便无需走山路,改由另一头进入山中,车蜿蜒过十几个弯,就到外婆家。这让我颇感失望——那隐居的时代已然过去了吧。

且此时正值冬日,植被还未繁茂,皆是一片冷寂,过目处无一不是尘封。好容易下了公车,再走一段雨湿的山路到外婆家。那一段山路我很是熟悉,幼时多次走过,或是跟着种庄稼的外婆,或是跟着去大队里玩的哥哥姐姐。离外婆家还有两个弯的地方载着几片橘子树,此时果实累累,橘黄色星星点点,篱笆围在人家后院儿里,一派乡情,然而——山拗口的人家已然搬走了,那曾是最爱干净不过的一户,连冬日都有细小溪流从山里流淌而下……再走着,发现多户人家已是人去楼空,黑洞洞的屋舍、旧门框上贴着褪色的春联。我叹息一声,抱着对外婆的想念,窜进了竹林那条路:那是在梦中多少次出现的竹林啊,每每忆起就牵动起外婆家的回忆,推开厨房的后门就能看见系着旧围裙忙碌的外婆。鸟雀在山间叽叽喳喳……我推开那扇门,外婆果然是在忙碌,我轻声喊:外婆诶。外婆回过头,一惊,矮小的个子立刻抱住高大的我,这一幕几欲让我哽咽落泪。

在外婆家呆了一个礼拜左右,期间感触实在是够我写一个礼拜,不能一一详述。先说周围环境的改变吧,曾经外婆的院子是方圆几里最热闹的地方,不仅因为外公是教师是“文化人”,更是因为外婆人缘极好、热情好客,到了逢年过节院子里总是摆着好多牌桌子,男女老少到了团圆年的空闲处就揣着一把瓜子来打牌,叫牌的声音传响在山间,好不热闹!而今一看,幼时心间宽阔的大院子看来不过方寸之地,还被鸡鸭鹅的粪便污染了大半。而由于近几年山中的闭塞已经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于是青壮幼小都出了山,周遭的门户十室九空,人烟寂寂,走几里山路不见得会有一户人家。外婆家的院子曾被我们称作“核桃树大院”,因为院子地势在山间,靠台阶才能走至院中,而那台阶旁生着巨大的一颗核桃树,那不知多少年栽种下的了,每年都能收几口袋的核桃。在外婆家的几日,不见多少人来访,隔壁的人家也是安安静静生着火过着私家的团圆年,不大来走街串户,老人已经逝去,和外婆外公有共同语言的人不多了。年前几天,人还未都赶回家过年,山中时常是死寂一片,只听得鸟雀声,不闻人响,而夜间更是无灯火,走出院子都心生骇然。再说幼时时常玩耍的“拱白土”——外婆家后头的山,曾经种满了青翠庄稼,总是有弯着腰的农人忙碌,而今一看:茅草丛生,上山顶的路都被封住了,简直一片荒山野岭,行走几里路一人未见,空山只闻鸟语响。母亲拉着我们爬山,发出声声感叹,告诉我们此地几十年的变迁,说着她幼时的趣事,而我望着这些荒芜,真叫是沧海桑田了。

再说外婆家让我难忘的吃食,无论如何这是最安慰的一点。外婆家食材基本都是自给自足,肉来源于自己饲养的鸡鸭鹅,养牲们终日食天然饲料,绿色健康,于是外婆所做的炖鸡、炖鸭味道都绝无仅有,从小到大只在外婆家吃过这样美味的肉质,用这山间的水、山下的稻米和悉心喂养的鸡鸭做出来的美味佳肴,不知比外头饭店的好上多少倍!这也直接导致了每顿饭我都吃平时三倍,吃到肚子肥圆,胖了好几斤。就连那些常见的蔬菜,在外婆家吃的`都透着一股子清甜,不似外头那样寡然无味,譬如“莲花白”、莲藕,都水分十足、清爽可口。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外婆自己打的糍粑,用的是自己种的糯米,吃来软糯可口,热气腾腾、沾着白糖芝麻咬上一口,再也没有比这更打动我的美食了!此前我日日期盼外婆所做的糍粑,这回一天吃好几大块,都依然没有满足胃。除了这些,还有外婆家美味的水果零食,譬如烤红薯、炒花生、橘子、甘蔗,都是从外婆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再经过她的精心侍弄到达我们手中,绝对不同于外头批量生产的东西!

表哥依旧和幼时一样带着我和弟弟到田间去掏螃蟹。说来巧,在乡间的人就是多一份对自然的灵巧智慧,表哥认准某个洞一定能从中摸到螃蟹,从来都是准确无误。乡野间、田地里已经有了春的痕迹,毛茸茸的嫩草满满爬满了湿润地带,而棉花团一样的羊则咀嚼着嫩草,分外安逸的场景——与我的学校、我的居住地多么不同啊,我甚至不管不顾自己的形象,和疯丫头一样大笑着奔跑在田里,裙子上沾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耳子,鞋子上粘满了土块,再次回到了幼时无拘无束的模样。大年初一那天我还和几个姐妹翻山越岭去玩儿,不知翻了几座山,到达伙伴的外婆家,吃了她外婆一根甘蔗,那真是甘甜如蜜汁。在外婆家,一切都那么愉悦,即使百无聊赖,对着复苏中的田野、山林,也能生出些平白的乐趣。

我的母亲、舅舅都念叨着年味的稀薄,夜晚总是聚在堂屋里同外公、外婆促膝长谈,诉说着生活的不易、世事的变迁,当年听壁脚的我们都业已长大,已经知晓了父母辈们的故事,也都一阵沉默。舅舅在城里买了房子,劝外公外婆都搬出去,外婆死活不肯。我知道外公、外婆一辈子都生活在这深山里,即使这里户户人家都搬出去了,他们也不愿意离去,根在此处,没有离开的道理。然而外婆最后还是没有拗过舅舅,只能听从儿子的话搬到城里住,过年后几天就着手杀鸡鸭、整理余粮。我心里是知道的,一旦舅舅离开,外婆还是会回来的,她不习惯城里的车水马龙,她只钟爱她种了一生的庄稼和老屋的山山水水。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背着包离开的年轻人,也一定会有守到终老的暮年人。

离开外婆家那天,大人们都用背篼背出各色米、面、粉,抱走被褥,抬走打整好的鸡鸭,几乎搬走了半个屋子的东西。我站在山拗口的路上,守着东西,却并没有再回过去看一眼——即使我知道此时一别,很难再回到这山间田舍。不知为何,初二那年曾回来一次,走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觉着对此地无法割舍,然而今时之日的我不知是学会了收敛感情,还是这片土地已经不能给我更大的归属感了,只是平静对待,而我知道心里涌动着强烈的感情,此间复杂感情,一时之间心下还并未做出完全的分析。幼时在外婆家的美好时光忽一下遥远到了天边,站在这里的我并没有停留下来好好告别,不敢对那青山白水再瞧一眼,天色渐晚,薄暮处依旧无一行人,山间寂寥,我亦寂寥。

在城里最后停留的那几日,每日都似乎一模一样。后来去重庆坐飞机,告别了外公外婆和表哥,此时一别,山远水长,飞机上却两个多小时就结束了。对于家乡复杂的感情,此时我都未能完全消化,长到这个年岁,已不再是单纯玩乐的孩童,对于往事、现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对于生活环境也有了自己的体察——也绝对的不出所料,不能“旧地重游”,往事俱已灰飞烟灭、沧海桑田,不知再过十年、二十年回来的我心里会有多少感触呢!我觉着这一切都蕴在某种天理之中,只是我们还并未明了,还需要再给予几十年的人生体察,才能够明白今时之日的自己为何心生怅然与感叹!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篇三

一条蛇吐露口中蛇性,跳出草丛,伸向远方。家是出口亦是洞口。

冬天悄然已至,蛇们着手冬眠。满身菜花的蛇不见去向,独见黑乌烧蛇活动。难道蛇也有冷暖殊同?我无从知晓了。

传说龙是蛇的爷爷,蛇是龙的子孙。尽管杂草丛生、遍地荆棘,蛇与村民最为亲近。

早在很久以前,村民就依恋名叫菜花的蛇。如今,大家又开始转向,开始依恋黑乌烧蛇。

路与蛇,似乎没有必然联系。像一个故事,风牛马不相及。至于蛇与路究竟有无联系,村民的心里最为清楚。

我,虽也身为一村民,却因长时间离开家乡,生疏那浓浓乡情的热土地,无法验明它们的关系。

只知道:道路旁的野草郁郁苍苍,犹如母亲内心的担忧与惆怅,被盖得严严实实。道路上的水泥脸色苍白,恰似母亲头上的银丝白发,雪亮无比、暴露无遗。

踩在柏油路上的村民们,尽管高兴着欢心着快乐着,却仍然隐藏不住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路,在延伸;蛇,在蠕动。

远方的人儿,你何时回归故里?倾听母亲诉说内心忧伤?!

一曲高歌,弯向九天黄河。弯向未来与明天。

河床抢占先机,海水甘愿退位隐居。泥沙不甘落后,强出风头。船只懒得向前,就此打坐。一坐就是好多年。

水若路似树,撒一路青色,结一树苦果。源头无水,井枯石现。晃荡半天,木桶恩惠给了路边小草。

草儿们倒是绿了嫩了茂盛了,可怜的则是长期驻扎在边远村头那群老弱残兵。

一滴水,怎能恩泽大地?野草强过庄稼的势头,好不容易得一滴雨水,却被野草半路劫持。

水稻、玉米、大豆……伸长脖子,等待天赐琼浆玉露。歪痛了脖子,只有羞涩苦笑。

村民表示理解,却又难露出喜悦的笑容。

城市,令村人无限向往。可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光鲜城市背后的'伤痛。

同样是因为水,却有着一样难以言辞的苦衷。

一句小子,酝酿一个伟大敬仰。树是自己看着长大的,让人好生羡慕。

少年不识愁滋味,又何时见过悟空来过此地?看西游,说大话;看聊斋,说鬼话。这更派不上用场,作为驳辞之理。

人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正如丛林需要时间来长成参天大树。等我们长大以后,才发现说海量大话需要勇气。

树长大了,长成了参天大树。可各自的父母亲也都老了,老态龙钟。曾经年轻的我们,也在彼此成长的岁月里,画上了不同的年轮记号或标符。

那如鱼的皱纹,也开始爬满额头。似乎比树木还葱郁,比丛林还幽深。

可我们的未来呢?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忧伤、惆怅、凄苦、叹息……犹如龙卷风般卷过来,突出重围,谈何容易。

同样,污染容易,治理可就难了。人悔少年不努力,物悔先污染后治理。这又何必呢?!

一怀希望,催生一秋的落叶。

碧云天,黄叶地,野草病入膏肓,却一点也示弱。

门前古树,尽管车水马龙,也坚持保持沉默不语、不吭声。也许是甘愿做守护者,或许是期待远方某人常回家看看。

看看亲人,看看家的左团右转。

屋后坟冢,矗立永恒的远古。是谁家的祖坟?是神是佛是祭拜先祖的祭奠。只可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死去云知万事空,但悲不尽九州同。无人前往、瞻顾,渺小的野草高过墓碑,高过山头,高过现代人心中的神佛和信仰。

坟墓孤独又寂寥,转瞬间变成无人问津的坟冢。除了一堆烂石,就剩下一苞野草。

偶尔,就偶尔想起。偶尔想起去看看祖宗墓地或矮坟,也是看天看水看年月。寻宗觅祖,不知是何等大费周章。

一句“老爸,那是谁家的祖或是谁家的坟?”问得自己尴尬万分。心想:自己都忘记祖宗,又叫后生们怎不背叛历史?!

祖辈的礼仪与教导,从此与现实脱轨,与生活脱轨,与世界脱轨。

传承与发扬,则成了一句,永远无法兑现承诺的空话?!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篇四

一觉醒来,已经是上午八点!

窗外不知道何时早已下起小雪,散落在房顶上的雪花,就像是一只只晚间的梦呓,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绪!和往日一样,习惯地在窗前伫立,凝望着这静谧的白雪,心绪对春的到来突然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木讷地陷入那白雪当中,冰封了的记忆再一次在这茫茫的天色里显露出一道缝隙,毕竟是春天,再朦胧的太色也阻止不了我觅寻的视线!

关于春天的雪,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如若将这春天的雪儿与冬天的雪相比,我们就不难发现,春天的雪不仅仅多了几分柔情,也多了几分灵性。这或许就是春雪的绝妙之处,早晨的窗外一片的静谧,目睹着窗外一场迎春的雪花,我的思绪随着这翩翩起舞的雪花行走在这初春的的文字里,我想高歌,想使出自己浑身的气力,去为这场春天的雪高歌一曲,心跳在此刻加速,登上这初春的舞台,我觉得自己一如这大自然里的乐者,想借着这初春的静谧,为这在这个即将而来的繁华轻轻地弹奏一曲心中无限期盼的音律!这是一份春潮在心底的冲动!

窗外静悄悄的.,只有这像梨花一样的雪儿在晨风里散落,不是我要极力控制自己此刻的激情,面对这场初春的雪事,我想,几乎没有一个人原意打扰这初春的梦,初春的早晨就像是晨练的小学生,活泼而富有生机!青春的梦怎么能被惊扰呀?想到这些,我只是静静地任由这春天的晨风与雪儿从我的眼前悄然走过!上帝在眷恋这个季节,而我何况要触动眼前的春色,因为我深深知道,一旦被惊扰,这里的静谧将会被一个繁华的岁月替代!

早春的天空格外的情景,而在这一刻,我想安静最能抚摸我们的心思,于是,望着春风里飘落的雪花,我在脑海里不觉想起了韩愈在《春雪》写到: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个著名的老人,穿着一件睡意,长长的衣襟泻落在脚面,充满皱纹的额头上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正凝望着窗外飘落的春雪,凝神贯注,深深地印刻在拿初春的时刻!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是作者对初春早雪的最有力思索,自此给我们后人留下太多的解读,于是,我也不得不为这如春的般的诗句说上几句。前一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个“惊”字,突出地写出了人们摆脱冬寒后那份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然而这种感受往往会触及到人们对春晚来的不瞒与怨恨,于是,作者在第二句便运用了一个“初”字恰当地表述了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与不满的情绪。

一份心情不在于千言万语,作者在诗句的开头,巧妙地只运用了”惊”与“初”两个字,就勾勒出经过漫长季节的等待之后对初春的一份心情!

又是一个初春,又封一场春雪,这份心情怎能不让我们想到这首诗吗?

诗后两句,作者以春天的白雪为衬托,让我们走进了初春时候的一份心灵独白:时光踏进春天,梦早已打开我们期待的心灵之窗,飘落的白雪也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的脚步,不顾人们的心情,竟纷纷扬扬,走出户外,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份对春天的急切期盼是多么的强烈呀?雪花的期盼不也是在初春时节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吗?仔细阅读作者韩愈在《春雪》的后两句,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心所在,诗人后两句里运用了一个“却嫌”加上一个“故穿”,将诗的意义推向深远,这不尽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又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了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对初春到来的时候的那份感慨、高兴、欣喜、期盼。或许,这才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吧!时过境迁,如今看来,这场春天的雪早已成为了一段被尘封的记忆,可是,在这初春的雪前,回首古人这首诗,我想这春天的雪不只是对冬天的眷念吧!

窗外的天色渐渐地亮起来,眼前的春雪,让我想起古人笔下那初春的的心情,那份在中国文化里荡漾了数千年的文字,今非昔比,我不能与古人同语而言,可在这一刻我的心里不觉却不觉再度荡起了无限的遐想,这春天的雪,柔情似水,比冬日的雪多了几分娇嫩!为这样的美景倾心、倾情,还有什么不可呀!

窗外渐渐地亮起来,我突然看到眼前一片绿意正朝着人间姗姗而来,有人说那是春风,有人说那是绿意,而我要说的,那却是我们在春天里散落的种子——希翼!

太阳起来,这场雪就会在刹那消逝,可是却的却触动了我的心弦!

回乡随感抒情散文篇五

近30年没回故乡了,人家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而我仍未有归期。恋乡之情随时间年轮越来越老了,怕自己真的回不了。有时又常常想故乡还在不在那里?地方变了、故乡的人也都变了。回去也该是无人笑问我从那里来?不如把它长留在梦里。

那日静静的走出,在回家的路上,依稀的记得家乡的庄稼绿得发黑,泥土黑得发亮。因为泥土太好了,总有人怀疑地下有什么,探油的来了一批又一批不解的摇头走了。最后家乡的土还是被烧砖的看上。离家之前家里的泥土到处被挖开,土胚,红砖到处堆放,那时曾是军事要地的刘庄旁的小团已不再有完整的路面。经过战火的土地,和平时变得肥袄、富娆却又因这肥袄使家乡变得十分破败。

乡亲没了土地就如无根的浮萍,如飞扬的柳絮纷纷散落它乡,近的到了新团,远的象我家从小团到刘庄又从刘庄飘到广东。据后来人说老家那广茂无垠的田野不见了,取代的是到处是水草,竹林,到处是芦苇荡,家乡如今好似水乡是麋鹿和丹顶鹤的天堂。

那天晚上很黑很黑,带的手电也不够照长长的路,因为家乡秋天很高很远,不象广东秋天的水乡早晨和晚上就象梦的地方,天与地仿佛贴在一起,汽车是那夹缝看会爬行的虫,边闪烁边爬行偶尔发些声响……故乡的路是寂静的、漆黑的,远远的看到微弱的光亮,我想一定是有人居住的地方。更期盼遇到村庄……一路上追随那微弱的光亮,仿佛觉得些什么,希望那微弱的希翼能越来越强。一边小心探路,发现相向亦有点亮,渐行渐近,而可能吸引我的'光亮仍在那里,如天上的星星,可心里知道那样的天,天上是没有星的。我们相遇了……路窄的地方我们一前一后,路宽的地方我们结伴而行,她说要给恋人惊喜独自去他的家乡,而我也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因遇着这回乡的缘分我们相遇。在无路的地方我们决定不走了,我们停在一个渡口,我们相依着座等天亮……(我们不是为了等摆渡人而是觉得这样迷失的走下去,不是离她的目标更远,就是离我回家的路更长……)我要去刘庄、她要去新丰。我们珍惜这样的缘分就让时间在这儿做片刻的停留,那晚秋虫也停止了歌唱。

天亮了,河的对岸传来阵阵的稻花香,随阳光的出现越来越浓烈芬芳。艄工从薄雾中慢慢駷来,她也从我身边醒来。确定了前方就是新丰后,我们不约而同地看那曾吸引我们彼此的微弱的光,不见了,天上什么也没有,什么也看不到和上天要理由不由得人都笑了,我目送她渐行渐远,我们曾经互相靠拢、结集,互相欣赏。用我们朦胧的星光,织成相互最深远、最淡薄的希翼,也许是一种生存的必然与默契,我们又相互分离,……她上船的那一刻我知道此生已错过就再无理由相见。

从梦中醒来,我仍要回乡,那一定又是在另一个清梦的晚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