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08:06:29 页码:7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实用8篇)
2023-09-17 08:06:29    小编:紫衣梦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一

众所皆知,《安妮日记》是一个犹太女孩在二战时期写的'日记,它记录了安妮在后屋藏身的全程,也记录下了安妮在后屋成长蜕变的过程。

安妮一家本在德国生活,安妮的父亲是一名德籍商人,但原本和谐的生活却被希特勒全盘打乱,由于希特勒的种族歧视,一家人为了生存,从德国流亡到了荷兰,在一栋房子的后面,与范丹一家和牙医杜塞尔一同秘密的生活。在日记中,这个地方被简称后屋。

在安妮13岁生日时,她收到了一本日记,于是她开始用书信的形式写日记,并假托寄给幻想女友吉蒂。安妮把自己的爱情、困惑、苦恼与思考统统写在了信里,这让日记本成为了她在后屋最好的朋友和精神寄托。

日记中安妮的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她的语气也从开始的无忧无虑变到了后来的成熟懂事。这让很多人认为,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孩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成熟的文章的。

我认为,可能正是后屋那不尽人意的生活,铸就了安妮的早熟。

设想一下,你在一个不见天日的环境下生活两年多,并一直面对同一群人,不论谁应该都会产生厌倦之情吧。这其中,安妮还因为其行为举止不招人喜爱,成为后屋人口中的“小丑”。这两者使安妮提早开始思考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不停地进行自我反省,想要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当你看到安妮的早熟时,不要惊讶,因为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犹太孩子从小就见到了人性扭曲的一面,见到自己的亲人被德国军人抓走甚至杀死,战争的残酷使那时的犹太孩子都更加成熟。不止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人的心理也扭曲了、崩溃了。安妮通过对后屋藏匿者们之间的种种矛盾的描写,也侧面的体现出了法西斯统治下人性所遭受的扭曲。

这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犹太女孩的日记,但在日记里把法西斯的残暴暴露无遗。

最后也要讲一下安妮他们的结局。在1944年8月4日,后屋全体人员都被盖世太保逮捕,9月3日,被送达波兰的奥斯威辛,男人和女人在那里也分开了。10月时,范丹太太、玛戈特和安妮被送到了德国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1月6日,弗兰克太太由于精神恍惚,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范丹先生被毒气毒死。杜塞尔死于诺恩加梅集中营。3月时,范丹太太、玛戈特和安妮也相继去世。八个藏匿者中,只有奥托·弗兰克(安妮的父亲)活了下来,也是他将安妮的日记公布于世的。

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那个时代也是一个悲剧。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二

1940年,由希特勒带领的“反犹行动”把在荷兰避难的犹太人大批大批地抓起来送往集中营。而在他们当中,有一个13岁的小女孩——安妮?弗兰克,与家人一起逃进了一间“秘密小屋”,并在一本被她叫做“基蒂”的日记本上,用青春少女的手笔记下了二战时小屋中的点点滴滴。

小屋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是乌云中的一块蓝天,但这里的生活并不自由、幸福。为了躲避搜查,“秘密小屋”中的八个人必须在早上保持沉静,在晚上才能稍微活动。每天,不合口味的饭菜、时好时坏的收音机、变化多端的信息、达恩夫妇无休止的吵架……,一切都是变幻莫测的,恐惧、惊吓、猜测、饥饿……大人们的情绪渐渐地低落,开始成天抱怨。可安妮不同,她独立勇敢、积极乐观,坦然面对空袭、子弹,视它们为天空中飘过的云,一笑而过。她明辨是非,有思想、有信念,坚信总有一天和平会到来,坚信总有一天,人们都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合上书,回想着安妮的日记,我开始崇拜起眼前的安妮。她在那么艰苦的环境还能坚持着热爱生活的信念。哪怕最后被送到了可怕的集中营,身为幸存者的安妮,一次次面对着无辜的少女和小孩们走向焚尸炉、毒气室,在如此残酷的死亡面前,她依旧坚守着和平一定会到来的信念,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她就是这样,心中住着一个充满热情的太阳,当遇上乌云密布、狂风骤雨,这个太阳就会马上出来温暖着她受伤的心,她内心憧憬着未来的小苗就这样沐浴在阳光里茁壮地成长着。

其实,在和平年代的现今,我们的周围也有许许多多热爱生活,心中充满着阳光的人。一个名叫喜芽的女孩,因先天残疾,每只手都只有两个手指。然而,热爱音乐的喜芽,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做了一件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她用了5年半的时间刻苦练习钢琴!喜芽不顾钢琴老师和其他人的摇头否定,坚守着内心的梦想,在母亲的鼓励下,用比正常人多一百倍的努力,最后奇迹般地完成了高难度的钢琴曲《梦幻即兴曲》的演奏,还获邀去各地演出。如此“特殊”的她,在面对生活时,却拥有着比普通人更火热的心,不久前她还坠入爱河了呢!

与安妮和喜芽相比,我不禁自惭形秽。每次练钢琴时,碰到一点小挫折,比如有一个指法一直练不好、有一个音节总是出错,或者速度一直提不上去的时候,我就会又急又气,还会尖叫,乱抓头发,甚至想着弃之不理,再也不练琴了。在乒乓球比赛中,当我输给对手的时候,我会一直闷闷不乐;有时,当听到家人在讨论我的失败或不足时,我还会跑进厕所,一个人躲起来,不愿意面对……想到这些,再想想安妮和喜芽,我感到羞愧极了。

看完《安妮日记》,我总觉得在天堂里,安妮那双清澈的眼睛正望着我,用她那纯净的声音告诉我,要让太阳住进自己的心,抱着火热的激情面对生活。这声音虽然微弱,但它却比战火中的炮响更震撼,更持久,一直在我的心中回荡着……我相信,安妮的日记会一直鞭策着我。我要向安妮学习,积极面对生活中遭遇的任何挫折,做一个内心住着阳光的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三

读完《安妮日记》这本书,我还一直沉侵在故事情节中,眼眶因安妮的希望、勇气、温柔的悲伤的种种表情感动得落泪。

我想原来我一直没有崇拜的人,但读完《安妮日记》之后,崇拜的对象已在我心中悄然诞生。

在1942到1944年,仿佛黑暗一直笼罩着每天,战争让很多种族灭绝,也让天空乌云密布。这里有许多的犹太人被盖世太保的铁抓袭击,他们就这么无辜的离开了人世。这是历史上异常惨绝人烟的浩劫。其中也包括安妮,她是个犹太少女,她原来过着多么幸福美满的生活啊!命运却如此捉弄人,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许多人都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在那里生活。密室十分枯燥,而当时安妮还是个13岁的女孩。它是活泼好动天真的,却不能不一直在密室几年不出门,密室每个地方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胆敢你面对这些时,本应该是被逼疯,但她没有屈服,反而让她在遇到这种困境时产生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渐渐长大,她在社会中完全独立了,15岁的他想改变现在,想到了男女平等,这些社会问题。战争是恐怖的,它能破坏一切,却不能破环拥有一颗勇敢、坚强、自由的心!虽然她最后没有逃过残害的命运,不过她的心永远活在世上,或在每个人的心中。当她闭上双眼时,它距自己的16岁生日只差3个月。“多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啦!”我不禁悲叹道。

虽然安妮死了,但她生前说的“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我坚信他的愿望能实现。

我敬佩安妮,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压制住战胜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她能感动全世界,但愿世界不会再有战争!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四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真的很难想象,当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文中有一段曾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的事情当作我日记的材料。”安妮虽然恐惧,但她不放弃,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见她的精神家园是丰硕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们自己,从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们就好似一个美丽的泡泡,尽管耀眼夺目,但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随时可能破碎。因此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但相对于经历战争痛苦的安妮,我们所谓的“逆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因为,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安妮,记录下她生活的一点一滴,听起来像梦魇,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或许该说这本日记,是陪伴着安妮成长的一件不会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让读者在看了后,会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日记。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五

有一本书让我感动不已,思绪万千。那一本关于“美好生活”的书叫做《安妮日记》。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德国犹太女子,安妮·弗兰克家里并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起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难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吗”?安妮·弗兰克是个活泼、可爱的犹太女孩,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屠杀,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进“后屋”。在后屋里,他们白天不能开窗,晚上也不能开灯,天天说话只能低声细语,一个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渐短缺,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的活下来。

一个个志向远大,才智过人的犹太青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恶啊!

从这本日记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爱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讨厌的甚至厌恶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虽然身陷逆境,却仍然有颗善良、爱学习、随时约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错事会把话说重了,自己都会认真的面对,及时纠正,还要自己反省,并为之道歉。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学习!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样时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快乐!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六

寒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一个在二战时期犹太小女孩安妮两年的密室生活。

安妮全家为了躲避战争和法西斯的.追杀,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他们把那里当成了他们的“密室”,安妮自从搬到了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头凝望天空,总感到事情会越来越好,残酷的战争终将结束,合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的。

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举报,被人投入了集中营。残酷的现实摧毁一切,最终安妮死了,死于伤寒,这一切多是讨厌的战争和种族所引起的。

安妮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所以她在日记中还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的活着。”

所以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历史、战争及种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种勇敢、坚强、不屈服乐观向上希望活着的那种人生态度。

希望世界上永远不要有战争,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七

“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它的影迹,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和依然存在的消息……”美丽的音乐、美丽的时代、美丽的季节,岁月领着一个美丽的女孩进入我的生活,她的名字叫安妮。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是她乐观向上,不惧困难,让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也许,历史的教训要由千千万万条性命来换取,安妮最终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我不去想象她和姐姐在集中营中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因为那会使人心碎。我只提醒着自己:安妮的生命止于青春,而她的生命却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穿过时空丰富我的心灵。在生命的路上,我比她走得远。但在以后的路上,我的脚步将添加另一鲜活生命的重量,留在时间上的脚印也将更深。

安妮日记读后感网篇八

我读了安妮日记以后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妮?弗兰克是德籍犹太人,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经营着一家公司,家中有母亲和姐姐一家四口过着安宁的生活。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岁生日。这一天,他收到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她开始写日记,并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叫吉蒂的名字。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在遇难前两年藏身于密室中的生活和情感记载。

它的特点是内容非常的简练朴实。看完本书,希望安妮在天堂幸福快乐,一路走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