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8 11:53:47 页码:12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实用8篇)
2023-09-18 11:53:47    小编:雨中梧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一

各位游客: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于千朵莲花之中,千朵莲花护拥着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弥勒大佛显应降临此地才得以胜名远扬,千山弥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弥勒道场。您来到大佛寺,这里的宗教文化氛围将会把您深深的吸引,弥勒文化、弥勒艺术,弥勒造像,弥勒千佛殿,您会被这分身千百亿的末来佛所护佑,深深的感觉到您并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更被那种人间净土般的环境而难以忘怀。

群山翠影,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塔廊相卫,梵钟乐鸣,一声声佛号,一阵阵微风,这里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统一,弥勒千佛殿,叠檐重重,阁内的千尊弥勒正是依照佛经中所记载“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却不识。可谓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汇了古印度,北齐、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将弥勒的法身,报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现给世人,在庄严中体会出弥勒的慈容之心。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弥勒慈氏文化的宝库。

龙华法堂,坐落在大佛广场之中,是弥勒传在华林园龙华树悟道成佛向仙人讲道传法,三次渡化近三百亿的弘法宝地。

弥勒是楚文译音,又可译作“弥帝隶”、“梅低梨”等,弥勒是姓,亦可意译为“慈氏”世称“慈氏菩萨”。藏语称“强巴佛”蒙语称为“麦达勒”。

弥勒的名字,梵文读“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属于古印度天竺国人,当年释迦佛亲自为弥勒授记:“我从右肋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弥勒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后,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众生。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次说法九十二亿人得罗汉果。龙华树又是龙宫的宝树、叶放千华。故而弥勒道场弘法之所,非龙华而难命其名。

广场南端,一座宝塔直指云天,这就是释迦如来舍利法堂及舍利宝塔所在地。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二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秋秋,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新昌县城西南的大佛寺。

大佛宝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大雄宝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内香雾缭绕,是大佛寺的核心区域。大佛宝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头部高4.8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整个造像比例协调,充分考虑了人们观赏的视角,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穿过隧道就来到出口处,出口外是一个硅化木石林公园,整个公园几乎是一个恐龙园,有三角龙、翼龙、霸王龙。

大佛寺就游到这里,下面向第二个目的地进发。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 )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丝竹声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这座做东面西的佛殿。

说到大佛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筑,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这在我国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在殿门的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作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宽九间纵深七间规模宏大给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异兽。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完全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传统建筑。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洞门上方嵌刻着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

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国栋反抗清廷,曾因诱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镇守总兵刘良臣,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记》碑刻,镇远楼于明正德二年(1523年)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数次维修。楼东南角悬有唐代铜钟一口,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钟的外壁略呈黄色,又带铁青色。钟高1.3米,直径1.1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钟身有三层图案,每层六格。上层其中三格为飞天。飞天头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赤脚、手捧花束,形象优美,颇似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风格。中层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长颈、长腿、长尾、展翅;玄武是长嘴、长尾、展翅,作奔走状,下层为六格,其中三格为青龙白虎。这口大钟铸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它既能承受重击,又能产生宏亮的声音,钟声可传至金城的各个角落。楼上北侧树立重修甘州吊桥及镇远楼碑一块,至今保存完整。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当皇帝了,转身却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四

各位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河北正定!各位旅途劳累,一路上辛苦了!希望着冬日的暖阳能赶走你们一路上的风尘和疲惫,我是大家本次的导游xx,,希望能够带领大家翱翔在旅游带给我们的快乐当中,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我们车上最没有礼貌的一位成员因为他总是用后背对着大家,他就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其实李师傅是我们旅游界公认的优秀司机,稳重不但是他性格的代名词也是他车技的代名词,虽然他的车有点重但是还是很稳的,坐他的车大家会真正体会到安全与舒适。好了,大概还有二十分钟我们就会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家先欣赏一下窗外的景色休息一下吧!

今天我有幸带大家参观的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隆兴寺是我国著名的寺院之一,素有华北四宝之称,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其实,隆兴寺最初的名字为“龙藏寺”,就是藏龙卧虎的龙藏,在宋初时藏字曾被改为了兴旺的兴字,在康熙四十九年时才改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名字—隆兴寺。从名字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在历代年间我们的隆兴寺香火有多么的旺盛了。

隆兴寺以大悲阁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修建,是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寺院现存面积为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介绍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一定对这有着千历史的宗教建筑群有着浓厚的兴趣吧?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看看它神秘的面孔吧!

隆兴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国内之最,穿过天王殿和大觉六师殿遗址,现在在大家眼前这座雄伟的殿宇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第一处国内之最,中国建筑孤例:摩尼殿。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占地1400平方米,正如大家所见它的布局十分独特,大殿的殿身中央为重檐歇山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抱厦,使整个建筑平面形成了十字型。我们从外观看整个大殿重叠雄伟,富于变化,这种建筑方式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存的一例。大家再看,殿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均与宋代的《营造法式》相符。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发现摩尼殿后大加赞誉,称这种布局平时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大家现在是不是有种穿越时空身在宋画的感觉呢?大家赶快从联想中出来吧,我们从外观欣赏完这画一般的建筑后,让我们一同进去欣赏一下它更美的内涵吧!

请注意,下面我要介绍隆兴寺的第二最了,中国最美的倒坐观音,大家请看摩尼殿内槽北壁的这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30余身,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这尊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也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坐观音形象。观音像高3。4米,大家请看那双智慧深藏的双眼微微俯视着我们,大家是不是有心头一震的感觉呢?其实她美的不仅是姿态优雅端庄,面容秀丽恬静,美的还有她那广阔的胸怀和她感人的慈悲。

穿过牌楼和戒坛,我们就可以看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有两座典型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它们分别是转轮藏阁和慈化阁。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咱们面前的转轮藏直径为7米,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问这么特殊的法器是干什么用的呢?据史书记载:转轮藏是南朝梁时,为了方便不识字或无暇阅读经书的信徒所创。信徒们推动转轮一周与诵读一遍经卷的功德相同。这个转轮藏虽历经千年,但现只需两三人之力便可使之徐徐转动,是不是很神奇呢?转轮藏做为一种特殊的形制法器,自产生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国内现存实物很少,而隆兴寺的转轮藏则是其中年代最久,体量最大的一个,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由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我现在要介绍的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沉滞宽博,扑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可以说是标准的楷书,是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也誉此碑为“隋碑第一”,后人更称其为“楷书之祖”,大家赶快好好欣赏一下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进入其中我们会看到一尊高21。3米的铜铸铁观音,它是北宋开保四年铸造的,共42臂,除本身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不同法器。每只手中各有一眼,成为40只手和40只眼,据说每只手眼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也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机械化,完全凭手工铸就如此高大的铜佛,创造了世界冶金铸造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很自然的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毗卢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铜铸毗卢佛像。“毗卢”是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遍照”。毗卢佛是释迦牟尼得法身佛,这尊毗卢佛象高6。72米,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座式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另有三层四面佛,共计12尊,每尊毗卢佛都头戴五佛冠,整尊佛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海内外孤例。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我们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如果大家对我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大家一定要告诉我,让我可以改进更好的进步,谢谢大家!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五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六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诗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4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西10 公里处的西兰公路(312)国道旁。唐初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年间开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台,曰:“明镜台。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 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国量,透彻心扉。

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谢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 萨,力士。(图8).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图9、10)。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图11),游人会从中充分领 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彬县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传统庙会,这一日,数万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盛况空前。如今,随着大佛寺旅游区内一座座旅游服务设施的崛起,愈来愈多的游人来大佛寺饱览神游,从而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味。

5正定县大佛寺

千年古城正定有我国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兴寺,当地人又称为大佛寺.正定原名真定, 清朝为避雍正皇帝名讳而改称正定,沿用至今。从石家庄火车站乘201次小公共大约3块到正定汽车站,也可石家庄市内打的大约30元直接到隆兴寺,因为正定收费站收过路费来回20元的原因,所以石家庄的士司机一般不愿前往.可以先打车到运河桥后再拦截201次小公共,2块到正定汽车站,或在运河桥打正定的出租车10块到隆兴寺. 从正定汽车站坐1路中巴到隆兴寺,或打正定的出租车10块到隆兴寺。建议不要坐三轮车.

隆兴寺正门高高矗立着题写的大匾,很是好认.还有门口有诸多兜售香火者,很是缠人.寺庙内现已经没有出家人,是否请香在于自己,在于心诚. 隆兴寺票价30元 ,很鼠啊,但是比较于满寺的千年文物还是有所值.因为历史人文景观较多,建议请导游或购买语音设备,以免入宝山空手而归.

隆兴寺竖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到隆兴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兴寺的正门剪票处,供奉弥勒菩萨, 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 。走过天王殿,就是原来六师殿的遗迹 。六师殿正正准备重修,有意尽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绕过台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画、彩塑同样十分珍贵。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壁画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笔法精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已经脱落,真是令人深感遗憾。

最令人称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悬塑的五彩海岛观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样,山石、祥云萦绕其间。色彩鲜艳,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别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间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观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优柔端庄,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 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观音 .但见她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右腿屈起搁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一派闲适自若、怡然自得的写意样子.更令人叫绝的是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座雕塑中观世音菩萨的眼睛的时候,总会觉得大慈大悲的菩萨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抚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

从北面抱厦走出,穿过牌楼门,便可看见戒坛。 走出戒坛,便可看到东侧的转轮藏阁和西侧的慈氏阁。 在慈氏阁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弥勒佛。

在慈氏阁北面, 是“龙藏寺碑”。据说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但是要以这块记录了隆兴寺 据说刻有约1500字,在书法史上还认为是隶书向楷书渡的典范。 龙藏寺碑旁,有两座御碑亭,黄色的琉璃瓦显示了其尊贵的地位。两座御碑亭分别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后便是整座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大悲阁始建于宋代,后毁于战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拨款将原建拆毁,进行重建。 现在的大悲阁高33米,共三层。规模虽比宋时略小, 走进大悲阁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誉为“华北四宝”的正定大菩萨。 正定大菩萨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28米,宋代铸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达到了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大佛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第一段铸莲花座,第二段浇至膝部......第七段浇铸至顶部,最后添铸42臂(后被锯掉,现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庙普宁寺大乘之阁的观音木雕像难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边地区4尊大佛之一,与北京雍和宫大佛、天津蓟县独乐寺大佛、承德普宁寺大佛齐名。这座青铜制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维护主要依靠国家资金,也接纳社会捐助,有意尽心力者,请慷慨解囊.

院内还有类似汉代古尸等等展览,大约是5元一次,意义不大,不推荐,左首处有瓷器展,免费,值得一看.

大悲阁后有一棵粗壮的柏树。 据说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据说系红布绕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过弥陀殿,便可看到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卢殿。 现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佛像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共三层,铸有一千个莲瓣,1072尊佛像。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顺时针游览.大佛寺也不例外.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七

张掖大佛寺源于汉晋,创于西夏,兴于元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刹。东晋时期,涅盘宗师昙无谶到河西走廊一带弘法,涅盘教义在张掖广为传播。

西夏时期,国师嵬咩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盘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宝殿,塑涅盘佛像,形成大佛寺雏形。宋元之际,宋恭宗赵显降元后曾避祸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据传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别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万历时期对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当时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6361卷)颁赐大佛寺。时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以名贵绀青纸和金银粉书写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并入藏大佛寺。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经名闻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间,张掖大佛寺虽屡有维修,但寺院已辉煌不再,开始走向衰败。著名诗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时感慨之余,写下了“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斑”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张掖大佛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切实加强大佛寺保护,从1985年开始,原张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复牌坊一座、钟鼓楼两座、山门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经殿一座,并修复了因地震损坏的土塔塔顶,使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千年的西夏国寺,得以重现历史原貌。1986年,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5年,张掖大佛寺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 级旅游景区。

浙江大佛寺导游词网篇八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潼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潼南县大佛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潼南县1.5公里的定明山山脚,是潼南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定明山运河风景名胜区中著名的游览胜地。寺创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寺内古壁上存有历代名人题咏,其中飞霞、天开图画等,颇有艺术价值。景区内的摩岩饰金大佛高达27米,是全国最大的饰金大佛,居世界第8位。

大佛寺现在尚存大佛殿、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其中大佛殿堪称壮观,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阁飞檐,结构独特。因大佛殿中有一尊释迦尼坐像一尊,周身贴金,金光灿灿。像高27米,结跏趺坐,头系螺髻,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形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故称之为大佛寺。大佛寺保存着从隋唐至今的儒家、佛家、道家造像104龛,700余尊,并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景区内不仅金仙伟岸,而且怪石成趣、侠雨兴云、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有:玉皇殿、观音殿、大佛殿、石磴琴声、鉴亭、顶天佛字、关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

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始凿于唐朝末年,先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开雕佛身,至南宋绍兴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区内存有大小造像七百余躯,宋至清朝题刻碑碣83则,是重庆境内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大佛寺侧的崖壁上,集中了七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此崖壁集多个年份不同的洪水题刻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大佛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传法兴寺祖师有释德修、释蒲智、释界远法师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邓利成亦为著名兴寺大德。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辑、清晖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寺内有八丈金仙为镇寺之宝;乾隆临驾大佛寺时黄罗帐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禅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