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1 12:39:18 页码:7
2023年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汇总15篇)
2023-09-21 12:39:18    小编:MJ笔神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一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后记部分,作者讲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故事似乎与此书没有多大关系,但认真品味,感觉这故事是把握全书精髓的钥匙。这把钥匙告诉人们:在与他人或与自己沟通时一定要充满爱心,不然书中介绍的那些沟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话术,而这样的沟通其实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爱心为何这么重要?因为这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在沟通时,掉入人们习以为常的打标签,先入为主的陷阱。语言是人类用于人际沟通的伟大发明,只有掌握好这工具,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但语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们周遭的客观和主观世界。把颜色数字化后就会发现,在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万种颜色,相比之下,人类用于描述颜色的词汇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词汇是稳定的,但词义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态下,对不同的人是会变化的。比如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某一章节后,饱经沧桑的人说“懂了”,初出茅庐的人也说“懂了”,虽然是同一个词汇,但词义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何在本书的379~381页,作者拒绝用业内公认的学术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沟通的原因。如果没有爱心,是无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心理状态的。

无论是请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计划做某事,人们都希望能心想事成。当请求和计划能满足真实的需求时,心想事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发现真实的需求呢?作者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去听需求方在说什么和做什么,因为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同一行动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不要受说什么、做什么的干扰,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实的需求,所提出的请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还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来后的第二个星期,他家附近一处公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个事件萌发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关注。《非暴力沟通》首发出版的具体时间无从查考,不过据网上的资料,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就已被用来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二

与人沟通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许多精妙之处也许是难以在纸上完全表达的。这也许是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既觉得其中有非常闪光的点,又有些别扭。如果换一个场景,变成与卢森堡博士面对面,相信这感觉会完全不同。

人的秉性和沟通的风格千差万别,这其中有些是先天,有些是后天习得。作者在书中提及他的祖母是和舅舅都是天生的非暴力沟通者,自己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方式有奇效,再行推广,由此可见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而实践的源泉,也许是来自遗传,也许是来自文化传统,无论何者都是源远流长。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赞同理论的人,也应该可以从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启发。这正好应了作者的一个观点:注意观察,不要判断。

以下是阅读笔记:

1.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人类的语言功能远远没有进化到完全适应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程度。)

2.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暴力的种子无处不在。)

3.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日常语言在自然状态下就带有暴力性质。互相伤害很容易。参照书中实例,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些是有心,更多是无意。)

(非暴力沟通的对立面,并非字面上的暴力沟通,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沟通方式)

4.

语言暴力可以逞一时之快,却通常达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例如:

a.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告诉我你感到失望。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b.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告诉我你感到受伤。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c.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从谈判策略和危机处理的角度而言,非暴力沟通比自然语言更为高明,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弱化对方的负面情绪。因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感受到语言中的暴力,人们常常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拒人千里。沟通的链条就此断裂。)

5

在对别人不满时,如何表达自己、提出请求?

沟通要素:

a.我看到什么(力求就事论事、客观)

b.我的情感反应(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

注意方式,例如要说我感到失望,而不是你让我失望)

c.感情反应的内在原因(归结与自身的需求、价值观、愿望等,而非归结于外界环境,例如我爱整洁,而非你搞得很脏。)

d.我的请求(请求而不是命令或强迫)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式,在说清楚问题同时巧妙地避免批评的语气。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是很难的。)

6

当别人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时,如何回应?

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建议使用你的意思是xxx吗?之类的一般疑问句来回应他人,逐层深入对话,以传达出i care about you的态度以化解敌意。这部分更加抽象,更加反直觉,需要结合案例才能勉强理解。实践起来则更加困难,在被骂的时候更多是羞愧万分或火冒三丈,要克服如此强烈的情绪谈何容易。)

7

局限性与适用范畴

(尽管书中没有提到,但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沟通模式,最明显的缺点是很费脑力和时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和每个人说话,估计自己也要发疯。我个人对其应用范畴的理解是,适用于维护重要关系、化解重要冲突。尤其是适用于家庭——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书中关系到家庭关系的案例都十分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三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四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xx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平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习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习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五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六

并不是动手才叫暴力,语言也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激励自己的方式也可能促成自我憎恨,比如,那些认为自己‘应该’做到的事。

今早,看到亲生闺蜜发了个圈,再次申诉不断被指责的委屈和幽怨。想对她说,也许,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宁静被破坏了。

一遍又一遍,我曾在亲生闺蜜群聊天时提到在无数书籍中看到的同一句话:发生冲突或矛盾时,看自己,从自己找原因,从自己这里先改变。

一次又一次,闺蜜们脱口而出:为什么!明明我受到了伤害,为什么要反思自己。

曾在一次听李松蔚的音频课时,被他低沉的声音讲的最后一句话忽如其来的击中内心,流下眼泪。

“我理解那种委屈和难过,第一个迈出这一步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活着,就活在各种关系里。

不可能所有的关系都融洽,和谐。

关系紧张了,彼此憎恶了,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好友跟我说儿子面临小升初,她压力很大。数学不行,很不行。从小都是爸爸在一旁辅导功课,孩子动辄得咎,一举手,爸爸就说你这错了,那不行。她又是个眼里容不得活儿的人,遇到爸爸无法辅导功课时,她一句“写作业”吧!就去忙家务了。

如今孩子已是高年级,数学报了辅导班也听不懂。又想送到外地教学质量很好的学校就读,又觉得儿子也许考不上,好友一脸纠结的跟我说了一中午。

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是条件反射式的`。好友的老公,成长中听的就是讽刺、否定。在养育下一代时,也只有这样的说话方式。好友如果想走出困境。只能从自己开始改变。

老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改变,孩子日久天长积累的问题,也不好更改。只能从自己开始。

不改变行不行?行。

你看到的困局,只会越来越束缚自己和娃。

改变呢?很难。改变自己很难,但,值得。

为了孩子,有什么是妈妈不能做,不会做的。

首先,什么都不要做,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接着,想一想,自己的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是感受不到和爱人的联系,还是对自己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沮丧。诚实的把自己想到的需要对自己说出口。

然后,观察他人及行为。

我说的是观察,不评判、不指责,不分析。

观察和评论,有什么差别?下面这些句子,哪些是观察,哪些是评论,你猜猜看。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发脾气。

2.我父亲是个好人。

3.他陪他父亲的时间太长了。

4.俺公公很自私。

5.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哪些是,你猜。

都不是观察。都是评论。

1.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2.在过去的25年,父亲把他工资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3.他这个月四个周末全在他父亲那里过,没有陪孩子和我。

4.俺公公在我们需要买车,他有100万存款,我们跟他借钱时,没有借给我们。

5.本周姑姑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别人不尊重她。

这些,叫观察。

好。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你知道了。

观察。

第二步,感受。

在表达感受时,我常常会觉得自己词语匮乏,于是我决定,把这些词背下来。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事实是a,我们对事实的评论是b,评论造成的感受是c。

感受不来自他人及行为,来自我们对他人及行为的评论。

我们的需要及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如果我们通过指责、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架上,我们可能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老公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并且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别命令和请求呢?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倾听一个人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声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七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作为教师,阅读就更不可或缺。阅读,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式各样孩子们。本学期,我们低数组全体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一些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孩子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会比体罚更加可怕。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首先是观察,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家校访谈,在约谈某位家长之前,我会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个孩子,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就可以客观的描述事实,比如说,在上课时,孩子有没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敢不敢举手,举了几次手,回答对了没有。在做作业时,孩子对了几个,错了几个,有没有改正?是没有理解,还是粗心算错。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沟通起来也更为顺畅。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能客观的描述问题,孩子才乐于跟老师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解决。

第二是表达感受。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有些时候,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沟通则鼓励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们会发现班上的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引发冲突,比如说,a同学不小心碰到了b同学,b同学如果还手可能机会立刻引发一场冲突。如果b立刻发表自己的感受,你不小心碰到我了,我有些不高兴。相信a同学都会小心道歉,一场冲突就会即刻避免。那就是非暴力沟通鼓励发表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意义。

第三,感受源于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能直接说出来,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回应。例如:我的先生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人,生日,纪念日,情人节,什么鲜花,礼物,红包从来也没有,有时也羡慕别人,从而感觉到委屈,自己去生闷气。而他并不知道我在生气什么。在接触《非暴力沟通》以后,我尝试表达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拥有一些仪式感,这样我会比较开心。渐渐地,他会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我们的关系也变的越加和谐。

最后,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在面对班上的孩子们时,要求一定要非常具体可操作。

非暴力沟通说来简单,其实,包罗万象。要想应用的得心应手,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观察他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让教育工作更加顺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八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xx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看这本书,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开了我和家人的距离,不擅长的表达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书中的精髓,改变自己与家人、同事和朋友间的沟通方式,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九

旁边餐桌上坐着父女俩,他们一边吃火锅一边等妈妈。妈妈来了之后,垮着张脸不动筷子。爸爸一边往女儿碗里夹烫好的菜,一边问妈妈:“你莫样了撒,做个鬼样?”孩子妈妈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你一直在跟她夹菜,还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觉得莫名其妙,骂骂咧咧的把筷子一甩,买单走人了。母女俩坐了一会后,也离开了,留下一桌子动都没动过的饭菜。

夫妻俩看似都很爱孩子,还夹菜给孩子吃。可是他们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他们吵架。他们的沟通很失败。孩子妈妈很想让爸爸哄一哄她,可是她没有说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事情一团糟。

大哥莫说二哥,其实我自己说话也这风格。我很想改变这低效的沟通方式,于是我静下心来,耐心研读《非暴力沟通》。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经常把对别人的批评错误理解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为把别人吼一顿就能改变别人。所以书中安排了好些练习,来就事论事的判断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感受,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气和的去了解别人的需要。

我身边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练习。上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同学插嘴,全班大笑。我正准备批评那个插嘴的同学。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我问自己为什么生气,是因为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满足而生气。我慢条斯理的说:“我计划今天把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讲完,可是没想到课堂上被这个同学打断了,我好担心啊!我担心其它班会比我们班学得好、学得快。我担心这个插嘴的`同学没有真的听到我在说什么,那么他这节课就没有收获。”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发现,就我担心是没用的,那是皇帝不急急太监。课堂上花时间批评某一个同学更是没效率的做法。我应该想其他有效的办法才行。

虽然,目前我还没有用这种沟通方式解决任何问题,但是我的心情好了许多。因为我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

一天早上我还在刷牙,妮妮就起床了。孩子自己起床,当妈的不是应该高兴吗?可是我不高兴。因为妮妮发现衣服洗好了,想帮我晒衣服。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看到妮妮晒衣服我这么焦虑,我在担心什么?我很认真的思考并回答自己的问题。我担心妮妮不是像我那样晒衣服,我担心妮妮不会用晾衣架。我继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担心这些?最后我明白了,其实是我自己不知道妮妮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应该怎样帮助她。想清楚了之后,我不焦虑了,静静等待。果然不出我所料,妮妮被晾衣架夹了手。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惊呼着批评她,而是一边关心的看她被夹到的手指,一边和妮妮一起研究为什么会被晾衣架夹到。虽然,妮妮最后晒好的衣服我很不满意。但是我没有像平时那样嚷嚷,“不是这样……不是那样……”而是先肯定了她做得好的地方,再明确的告诉妮妮,如果她能把牛仔裤抖平整再晒,那么晒干后牛仔裤就是平整的。用了非暴力沟通,我们母女俩渡过了一个没有吼叫的早晨。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说出我的请求。这之后,才能倾听学生或者女儿的需要。当学生或女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事情才可能有转机。

生活中情急之下,我们通常会选择自己习惯的沟通方式。而那样的表达,会让我们互相伤害。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这是种技能,得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沟通方式,结合生活,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就是和家人好好说话。以下是我对《非暴力沟通》第九章以后的内容总结。

当我们期待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时,就觉得别人应该要那样做,如果没有那样做,我们或许会指责他人。事实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是在思想上对别人施加了暴力。

晚上回到家,我对自己白天和孩子爸爸说话的态度进行了反思,重新梳理了一遍思路,才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掉进了“就应该……”的误区。其实爸爸忙了一个星期的工作,难得周末可以在家放松一下,他想好好睡一觉满足一下自身的需求再正常不过了。后来跟爸爸交谈了此事,认同了他自身的需求,因为白天和他说话的态度不太好,向他道歉,也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相互理解了对方,因此我也放下了心中的内疚。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苛责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只有走出“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的误区,我们才能宽恕他人以及宽恕自己。

曾经,我也抱怨过生活,因为我不得不要做一个全职妈妈,我每天不得不要做饭给家人吃,觉得现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我好像别无选择。

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我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现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吗?

大宝知道我和老师都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她的请求,所以她也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我停下手中的活过去跟大宝说:“看看起床计划清单上还有哪些事情没完成的?抓紧时间去准备,我们十分钟之后就要出门了。”

这时大宝有些生气地冲着我喊:“你没有给我装好米糊,我喝什么呢?”这时我看出来了,大宝已经习惯了我帮她装米糊,而且把这件事当成是我理所当然要为她做的.事。

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感激和赞扬,但平时我们对别人的感激或赞扬又感到羞涩,认为自己做得好是应该的,做不好也要接受相应的责备,即使别人不责备自己,自己也会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感到自责。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才发现自己这种不敢大胆接受别人感激和赞扬的心态其实也是不够真诚的表现。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和家人沟通时,经常不经意间就使用了暴力的语言。我想把书中的理论一点一点地运用到生活中,通过不断练习,和家人相处时,尽量选择有爱的沟通方式,我也是我们和家人沟通时必需要学会的爱的语言密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一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xx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平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习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习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二

来自美国马歇尔、卢森堡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幼年时,他家周围的公园中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了种族冲突,导致40多人遇害。冲突结束后,可人们心理埋下了愤怒、仇恨、埋怨种子,他在放学后被别的种族孩子摔倒在地上,拳打脚踢。于是,这段经历引发了他探求和平解决冲突方法的兴趣。经过多年学术研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1963年提出了非暴力沟通。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nvc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人们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语言是一种魔力,同样一件事情的表述,很多时候因为需要的不同表述,让说的人和听的人得到的情感信息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语言清楚客观的表达事实,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真是表达自己感受,例如受伤、害怕、愤怒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诚实地表达自己后,提出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达到我们的期望,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即作者建议在说话时的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书中给了一个“非暴力沟通”一位母亲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xx,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明确地请求),听完妈妈这段话,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尊重,理解妈妈的感受,从而按照妈妈的意愿采取行动;而如果这位妈妈直接对儿子说“xx,你怎么又把袜子扔到咖啡桌下,弄的我又要来收拾,你就不能改改你这坏毛病吗”这种对话只能是发泄不满,引起新的矛盾,从而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中谈到,全意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碍了倾听。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当然非暴力沟通最基础的就是爱自己和尊重他人,不随意评判他人,温柔而坚定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倾听共情他人言语,不含个人主观的发泄负面情绪。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在百转千回的亲密关系中,非暴力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像一道水,不去和石头相碰,而是去感触坚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间的缘由、沿岸与归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三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习,练习,再练习。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四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十五

《非暴力沟通》让我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的直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恍然大悟的一种感觉。书中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

在生活中,每次遇到问题,习惯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孩子,殊不知以这种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

而在跟孩子沟通时,就更要注意语言和情绪的正面性。

我和孩子共同阅读完这本书后,约定好: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