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逍遥游读后感网 逍遥游读后感(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02:23:17 页码:14
2023年逍遥游读后感网 逍遥游读后感(汇总8篇)
2023-09-26 02:23:17    小编:BW笔侠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一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二

偶然间读到庄子的'《逍遥游》:北海有一种鱼,他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成鸟后,他的名字叫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展翅奋飞,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借助风力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亦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人亦是如此,觉得自己可以鹏程万里,却不好好行动起来,到头来本以为自己与大鹏和鲲一样高高在上,最后,却是白日做梦,徒劳无功。

还有一些人,不觉得自己鹏程万里,却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鸟先飞,最终扶摇直上,成为受人尊敬的伟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该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举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满意,过的每一天是否充实,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摇直上九万里。

所以,同学们你们是否憧憬学霸那样的鹏程万里,是否希望像伟人那样扶摇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没有,那就请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万不要让懒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让各种借口成为你的绊脚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鲲鹏一样的存在!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三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庄子》一书具有观点上的统摄作用。而且《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准确地理解逍遥游对于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我就对于我对于逍遥游的看法观点加以叙述。

什么是逍遥游,在我看来,逍遥就是优游自得的样子,游就是运动活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里的逍遥游是与无为想通的,即逍遥游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出庄子的逍遥不羁。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无用”的补充;第二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无己”的无所待(凭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论述“无名”,不如说是为了论述“无功”。因为三段内容都是讲有权力的或者将有权力的人放下或忘记自己的权力,尤其是第二段通过写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来间接论证之。第三部分是写“无用”的观点则众所皆知了。那么“无名”的观点从何而来,其实在我看来“名”不仅是名誉和地位,更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的范畴。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的这个。也就是说,庄子的“无名”类似于“无己”,只不过一个是“名”、一个是“实”。实际上,这三无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无”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无,人要做到逍遥游也要符合无的要求。

当我们再看逍遥游,庄子是要强调弱化自我、无所凭借,那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吗,在我看来,自由是属于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一个人如果连“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无所谓自由了。也许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要强调自由,更是一种作为在那个黑暗的战国时代的对于自我的超越,一种超脱世俗的、从个人出发的、为了个人的“无为”的社会理想。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五

偶然间读到庄子的《逍遥游》:北海有一种鱼,他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成鸟后,他的名字叫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展翅奋飞,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借助风力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亦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人亦是如此,觉得自己可以鹏程万里,却不好好行动起来,到头来本以为自己与大鹏和鲲一样高高在上,最后,却是白日做梦,徒劳无功。

还有一些人,不觉得自己鹏程万里,却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鸟先飞,最终扶摇直上,成为受人尊敬的伟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该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举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满意,过的每一天是否充实,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摇直上九万里。

所以,同学们你们是否憧憬学霸那样的鹏程万里,是否希望像伟人那样扶摇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没有,那就请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万不要让懒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让各种借口成为你的绊脚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鲲鹏一样的存在!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六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无论你再走多远,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原来出发的目的。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七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网篇八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