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读后感(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7 03:53:07 页码:14
古诗读后感(实用13篇)
2023-09-27 03:53:07    小编:灵魂曲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诗读后感篇一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我读了很多古诗文,如《石灰吟》、《山行》等,而我最喜欢《游子吟》。我被这首诗深深地感动了。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针线吃力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母亲担心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破,所以母亲把针脚缝得非常紧密。作者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呢?(也就是 :谁说儿女的心能报答得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恩情呢?)

每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她每天天没亮就去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辅导我学习,非常辛苦。她为了我愿意付出一切。

记得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我望着窗外心想:妈妈平时都比较忙,肯定不会来接我,正在我想着怎么回家的时候,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妈妈来接我了,路上,妈妈只顾给撑伞,自己被淋湿了。后来感冒了。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想对妈妈说:

妈妈,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挣钱养活您,但我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将来我要尽最大的努力照顾、报答您。

古诗读后感篇二

我很喜欢李白写的这首《古朗月行》,因为它把月亮写得非常漂亮!

古诗的第二、第三句把月亮比作玉盘和明镜,写出了月亮的洁白和明亮。接着诗中又写了月亮中的仙人、白玉兔和团团桂树,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仿佛把我带到了神话的仙境。特别是那只白玉兔,好像是在问我要不要吃灵丹妙药,真是太可爱了!

古诗读后感篇三

在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一些简单的古诗,虽然我不懂诗的意思,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也学会了一些古诗。闲暇时候,就让我背给他们听,他们在一旁认真地听,有时也为我鼓掌叫好。这样我背诗的劲头更足了!

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学会了汉语拼音,有机会去读更多的书了。正好,学校给每位同学发了《古诗文诵读》,我便迫不急待地读了起来,其中有些是我小时候就会背的古诗。虽然我还不能全部背出这些古诗,但是通过我的一遍一又遍地阅读,加上老师有时对一些古诗的讲解,现在我也能理解一些古诗的含义了!

当我读到《咏鹅》时,我觉得这只鹅写得太美了。颜色分明,有雪白的羽毛,红色的脚掌,绿色的水波,在水中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听老师说,这首诗是一位诗人在七岁时写的,我觉得这位诗人太有才了,小小年纪竟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回头想想自己,在学校学习时,也会贪玩,影响了学习,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批评我,让我好好学习。看到这位有才华的小诗人,我心里暗下决心,从小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有一天,我跟着爸爸去食堂吃饭,偶然一抬头,看见食堂的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就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爸爸先让我把这首诗背一遍,然后告诉我,这首诗前两句讲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动,后两句讲这一粒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整个诗句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听了爸爸的话,我明白了我们小学生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看看餐桌上剩下的一些饭菜,我要劝一下大哥哥、大姐姐们,希望他们也不要浪费粮食。从那天以后,我就吃多少、盛多少,而且每次都吃完了。

读了《古诗文诵读》这本书,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孝敬父母、珍惜友谊等。虽然我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是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好朋友,一个好孩子!

古诗读后感篇四

中国古时候南宋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示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深刻的爱国之情。从这首诗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爱国之情,人人要是不爱国的话那么这个国很快就会国破人亡,要是人人都爱国的话,这个国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古时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飞岳鹏举,他很爱国,学了一身好本事,为了报效祖国,最后成为我们要学习的英雄之一。古时候的奸臣秦桧,为了得到权势,陷害岳飞岳鹏举,最后被砍死在岳飞陵前。

读了陆游的诗我深受感动,我想,我们有了现在的生活,都是因为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我想,要是能把我们的丢失至今还分离我们祖国在外的一个小岛――台湾岛收复回来,那该多好啊!我想,如果人间发生的恩恩怨怨都少一点,人间的恩恩爱爱再多一点,那么我想中国这片美丽的圣土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古诗读后感篇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从我认识了《中华经典诵读》后,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穿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之中,尽情地去领略那些文人墨客们带给我的种种意境和美景。并被那丰富的文化底蕴所影响想着。

我从你那里不但懂得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言,还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真理,更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中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你让我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情趣和神韵。你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古诗读后感篇六

《游子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郊写的。全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描写了母亲为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情景。歌颂了母亲的慈爱像太阳的光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都会想到妈妈妈养育我长大,为了健康成长,妈妈每天变着花样地给我做饭,还为我检查作业,辅导我的功课。

我还会想到姥爷,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姥爷就在医院陪着我。有一次,我在医院住了八天,姥爷就陪了我八天。我的病好了,我又活蹦乱跳了,姥爷头上却多了许多白发,脸上的皱纹也更深了。姥爷虽然不是妈妈,但却给了我比妈妈更多的爱。

还有我的姥姥。舅舅在上海工作,每次舅舅回来,姥姥都要给他准备很多好吃的,每当舅舅回去时,姥姥又会在他的行李里装很多好吃的。

我喜欢这首诗,这首诗也写出了我对亲人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记

古往今来,赞美母亲的篇章可谓不胜枚举。的确,母亲值得我们称颂,她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没有她,我们的精神将变得无依。

用英语翻译“母亲”即mother———一个我们几乎天天须接触的单词,但其中每个字母的真正含义,大概就很少人去深究了吧。首字母m代表many,是说母亲给了我们很多,很多。o即old,意为母亲为我们操劳,白发悄无声息爬到了她的头上。t即tear说明母亲为我们流过不少泪。h是heart的首字母,毫无疑问,它告诉我们母亲有一颗慈祥温暖之心。当你在冬夜里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e是eyes即母亲的目光,它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r为right,意思是母亲从不欺骗我们,总是教导我们做正确的事。由一个小小的单词,就让我们见证了母亲的伟大。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是……母亲是世界上最芳香、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孟郊的妈妈非常的爱他,就连衣服破了也要把衣服密密的缝起来,他的妈妈怕孟郊来家很晚,他的妈妈不敢把衣服的缝留的太大。因为他的妈妈很爱孟郊。

我的妈妈也很爱我,记的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笔忘记带了,正当我焦极万分的时候,我的妈妈把我的笔送来了还给我带来了一件棉袄,因为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还给我好多好吃的东西,然后妈妈就回家了,等我放学回家的之后,妈妈端来一碗热乎乎的汤让我喝,我一口气就把给喝光了。妈妈又给我盛了一碗说:“孩子,来多喝点热的,对心里舒服。”我喝完了,写完了作业妈说:“宝贝,冷不冷呀?”我说:“有一点冷。”妈妈让我坐在被窝里,放了电视给我看。

妈妈,你太好了,您的母爱让我想起游子吟的诗,我会用学习来报答您的。

母亲,一个多伟大而温馨的名字啊!

天下的母亲是一样伟大。《游子吟》虽然是一首短短的诗文,但是它所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恩德的报答。母亲在孩子心中是最慈善、是美的。我想到了自己的行为。和母亲顶嘴是我最大的坏毛病,我很后悔。每当我想到这些,想到母亲那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总是无地自容。

通过解读了《游子吟》,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尊重母亲,孝敬母亲,应该从我做起,这就是我从《游子吟》中得到的启示。

古诗读后感篇七

你知道吗?我最喜欢古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叙述了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对我也是倾注了不少的爱;刮风了,妈妈会为我加一件外衣;看见床上有蚊子,妈妈会为我打蚊子;看见我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我盖好被子;我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地照顾我;我去上学,妈妈总会叮嘱我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她就像蜡烛,燃烧自己,为我照亮前方;她就像太阳,散发光芒,赐予我温暖。

花草感谢雨水,是因为雨水让花草生长;鸟儿感谢天空,是因为天空让鸟儿飞翔;我感谢您——妈妈,是因为您让我在关爱呵护中茁壮成长。

妈妈的恩情啊,比天高,比海深。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

古诗读后感篇八

今天上了文学院开设的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原本认为艰涩的课程,在吴浩军教授的精心备课和个人实例讲述下被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心底也激情澎湃,对中国古典文献及其保存、保护有了更为崇高的理解和体会。

课后,为完成考察作业而拜读了葛兆光先生为《古诗文要籍叙录》写的再版序言。还未读过的舍友问起来:“你读完有没有千思万想汹涌出来的感觉?”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我的感受就是沉淀后的娓娓道来,而不再那般顶礼膜拜。

葛先生的这篇序言可一分为三。第一部分,提起中华书局重印旧着的事,十七八年后再版写序,自然回想起了当年的种种艰辛。为了给导师金开诚先生编写教材而接下撰写《古代文学要籍介绍》(后定书名为《古诗文要籍叙录》)的任务,当年还心高气傲的葛兆光先生决心抛开讲义,彻底推陈出新,这必然要面临巨大的考验。严寒酷暑、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除了这些都还烙印在葛先生的记忆中外,还有的,就是从故纸堆里发现资料的喜悦感。

第二部分,葛先生开始介绍《古诗文要籍叙录》,其体例有三:一是梳理文献的成书、刊刻和流传;二是考察内容的缺佚和真伪;三是讨论选本和注本的优劣。葛先生在考察古籍成书、对比校勘、注释讨论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不可人云亦云,要“在不疑处有疑”。

第三部分,也是要细读的一部分——文献学的意义。葛先生认为,他与导师金开诚先生的这次合作,是他后来做学问的基础,有了这些打底夯实,才有了后来的巨大造诣。目录学让人迅速查找资料,校勘学使人发现新知,“小学”用以判断学术,于是,葛先生重提了古典文献的意义。

读过葛先生的再版序言之后,似乎原本崇高而不可捉摸的文献与文献学,变得亲切了许多。对我们个人来说,背负着巨大的民族责任去学习文献学,虽是动力,却也是束缚。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的,对这一学问的学习,不像百米赛跑般激动人心,而更像马拉松——后半程见功力,学习文献学时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是积累,也将是本钱。

意义,在于个人的追寻,而不在于他人的灌输。用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来说服自己,“为什么”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一定要做下去!

古诗读后感篇九

唐诗与宋词,两颗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熠熠生辉的璀璨珍珠。几千年来,其高雅的文字,精美的词句,不知令多少人心醉不已。

本书中,于丹教授就以她淡雅隽永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藏在那瑰丽词句背后的动人故事。本书分为春、夏、秋、冬、月词、酒赋等几个篇章。几乎每翻一页,我的心情就激动一分,我真的没想到,平日里读来,不过尔尔的句子,竟有那番千回百转的滋味。

南唐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可多少?记得我很久以前就读过这首词,当时只不过以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哪知,李煜这一问,乃国仇家恨尽问天的悲愤与不甘,真可谓是笔力千钧。再言温庭筠的词,人道温词是浓妆贵妇,极尽艳丽之能事,可他却也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格词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这一句视为做学问的第一境界。想来也是与做学问中的某种境界相通吧。

就我个人而言,在宋词大家中,我欣赏柳永的词脉章法,也爱东坡的意韵高拨,在《定**》一词中,东坡所述:“回首何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让我对这位千年前的古人心生敬佩。说起苏轼,不禁想起另一位豪放派大家,辛弃疾。在世人眼中,稼轩永远都是一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大丈夫模样。谁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丽质天成的佳句出自他手。但是又有谁知他“把吴钩拍了,无人会登临意”的寂寞。假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仙李白能与稼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俩肯定不会写出这么多自剖心迹,流芳百世的佳句了吧!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越剧《牡丹亭》的唱词让我生生想起了陆游的钗头凤。这戏台上才有的动人故事,被主人公陆游写的字字泣血,如哭如诉。“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柳永的词以婉转居多,像那“多情自古诉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尽了离别久哭。可他也有“蝶恋花中,拟把疏枉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坦率直白,不禁叫人心生怜惜。

关于宋词,我真的说了很多,可唐诗,我认为骆宾王写的寥寥十字足以概括人生的种种境遇。“昔时人没处,今日水犹寒。”

感谢,感谢这本书让我平凡的暑假生活变得不平凡,让我不至于再次发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莫名感慨。

中学生古诗读后感范文二

暑假时,妈妈单位的同事向妈妈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小学生必备古诗词180首》妈妈立即从书店给我买了回来,要求我朗诵。

我刚朗诵完几首古诗词,就感觉这本书很好。这是一本专为少年儿童编选的唐诗读本。为了使广大少年儿童从小就熟悉唐诗,受到美德熏陶,他们精心编选了这本唐诗读本。这本书总共有一百八十首诗作,并且每首诗都配了画。从而突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我国古代艺术的特点,使美的艺术更加生动可感。这本书主要选了短小精炼、通俗易懂的五、七言绝句和律诗,并适当地选了一些古体诗,目的也在于尽可能地反映唐诗诗体和风格的多样性。比如,《望庐山瀑布》就是一个七字的'诗,用了简短的四句话就把瀑布的壮观样子写了出来,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春晓》是一首五字的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反映了诗人对繁花飘落的怜惜之情。

唐诗内容的深博,诗体的齐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唐诗的花苑中,举凡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明艳,冬的高洁,奇花异卉,应有尽有,确实是美不胜收。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

文人墨客的华丽词藻,精美文章让我感到惊叹,古圣先贤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感慨万千。我深深地为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感到无比骄傲。我愿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栗,把这种悠久的文化发扬光大。

古诗读后感篇十

生活、学习,日复一日重复着,可是学习也罢,却从来没有得到过辉煌的成就,心酸,我多么想成为一朵争春耀眼的牡丹,在风中努力绽放!

小区的车库旁,有一块不易被太阳晒到的墙角,渐渐地,时间长了,竟冒出了一小块绿油油的苔藓,使灰暗的墙上冒出一丝生机。

起初我对它是多么不在意,甚至对它渐渐忘却,却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它仍在努力,面对狂风、烈日,它毫不在意,只在墙脚下,默默蓄着力。

直到有一天放学,我看见它的颜色变得有些枯黄,原先嫩绿的叶子全变得黯然无色。我不禁想起它曾经努力绽放的日子;可如今,我喃喃道:“这是一侏多么令人惋惜的苔藓啊!”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我那布满“红伤”的卷子似乎仍在眼前。顿时,小学时候的荣耀感便灰飞烟灭,伤心,哭泣一股脑地涌上眼睛,化成无数晶莹的泪珠滴落在地。

不知不觉,我便走到车库前,不禁想到我仿佛就像那枯萎的苔藓一样,被命运给压在了地上。

当我那泪水矇眬的眼睛看到苔藓时,却震惊了。才几日不见的苔藓像是脱胎换骨了似的,在风中长着烂漫,那绿油油的叶子里鼓着浆汁,向人们展现着自己的生机勃勃。

最神奇的是,那苔藓上竟绽放出几朵洁白的苔花来,我细细端详起那花来,那花瓣成透明色,像米一样渺小,但它们却独自临风绽放。

这时,我想起清代袁枚写的一首诗。“苔花如米小,才学牡丹开”不正是写的这朵花吗?

不禁,我对这朵如米小的花产生了敬佩之情,面对曾经的失败,它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是啊,我们学习上不就应该有这样的品质吗?面对困难,不退缩努力做好自己,才能绽放成功的花朵。

不禁,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大步向家走去,我将失败的痛楚抛弃,却将苔花的精神藏在心中。

墙角下,绿油油的苔藓默默生长着,那洁白如玉的苔花,也如牡丹一样的在风中绽放……

苔作文600字议论文

古诗读后感篇十一

我读《君子于役》

《诗经》里有这样的一首诗,名曰《君子于役》。诗中抒发了一位作妻子的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差役之不满。这首诗就像一幅图画,“妻离夫散,天各一方”的情景犹历历在目…… 《君子于役》这首诗是国风中的王风。王风,是东周初年周王室都城洛邑郊区一带的民歌、民谣。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听信奸臣虢石父之言,烽火戏诸侯,而招引了戎人和申国-军队的进攻,都城镐京被攻破了。幽王本人也成了刀下之鬼。由于镐京已被战火烧得满目疮痍,其子周平王便将王都迁至洛邑,从此中国历史上便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周朝王室早在西周时就已大分功臣、王亲国戚为各方诸侯;加上如今王室的力量日渐削弱,东周王室就成为傀儡,有名无实了。据史书记载:东周时,周桓王欲出兵伐郑,到处征兵,强迫人民服苦役,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想必《君子于役》此诗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被创作出来的。它忠实地刻画了一对普通的夫妻分离之苦,亦道出古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人民饱受精神虐-待而不顾的专制作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影子。人们在赏析一篇散文、一首诗时也必须看出其“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从《君子于役》一文中,我们不难再理解日后“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事迹。余秋雨曾说: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是啊,主人公也一样,都是孤独寂寞的。不适当的制度所造成的悲剧,其心酸之情是能从诗篇中略见一斑的。 《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首闺怨诗,它也是一首思夫之作,说的是妻子想念去服役的丈夫。当我们翻开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朝中叶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叫《闺怨》的七言绝句。这诗写的也是妻思夫,所思的丈夫是外出求取功名,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且让我们看看此诗的内容吧:“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为妻子的自然同意丈夫这样做,可到后来她又有点后悔了。悔的原因是春到人间,妇人却独守空屋;一年复一年,少-妇年老色衰了,后悔妙龄时让丈夫外出。比起《君子于役》,《闺怨》是含蓄多了,其处境也不如《君》凄凉。《君》的丈夫到外服役去了,生死未卜;而《闺》中的夫君是去封侯拜相,妻子也有了心理的保障。《君》是悲哀与思虑的,《闺》只是带有想念之情而已。《闺怨》的韵律对照也远比《君》工整多了,其语句上的转折有力自然,非常细腻工巧。 《君子于役》可以说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其诗确实足以和《关罘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它大胆地歌唱出一个女人对其丈夫的思念,冲破了封建社会里“女为卑”、“女子无发言权”的束缚,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哀歌…… 赋,是《君子于役》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白描的写作方式,直抒胸臆,用通俗话说就是“赤裸裸,不经加工修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正因为《君》写得很白、很简单,老妪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通大众中引起共鸣而广泛流传之。 作者在写《君子于役》这首诗时确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就把心里的话全都“掏”出来,唱成歌、编成曲子。古人皆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作妻子的白天除了做家务、烧饭之外,一无娱乐,二无消遣,这又如何能熬过没有丈夫的这段日子呢?适合穷困、单调、枯燥,将每一件小事都看得十分透彻,除了思念,还是思念…… 黄昏,给大地蒙上一层薄薄的雾纱,也给人们一种凄惨与神秘的感觉。家家的男人都已从田里归来了,唯有女主人公的丈夫音讯全无,此景可真谓“故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为了表示思念,作者只好望着那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轻轻地哼着这首歌,流露出真挚的爱情、温情……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的一篇闺怨诗,可谓开创先河。后世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文章:有思夫、念妇、追忆老友等的,让人们能直接表达心中的感情,记下生命中难忘的一刻。就拿现代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就已经不只是浪漫、直接罢了,其中更含有了想象的风格。——这或许是诗词发展的演变吧。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这首小诗既不是什么黄钟大吕之乐,也非江南柔靡小调。可它所唱出的是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名妻子的心声;它诉出了一个时代的不平;表现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

古诗读后感篇十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读后感篇十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我妈妈和老师教我学的一首古诗。

四岁时,我对古诗的意思只是一知半解。吃饭时总会在餐桌上撒下些许饭粒,妈妈常说我的嘴是“漏斗嘴”,家里人哈哈大笑,我偶尔也会傻笑。

七岁了,我在一年级的课文里读到了《悯农》,经过老师绘声绘声的分析讲解,亲眼所见让我感受到农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辛苦,知道颗颗粒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我懂得了要珍惜粮食,对浪费粮食的行为产生了反感。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位叔叔抱着一位大约四五岁小女孩走过烧烤店,女孩吵着要吃烤鸭腿,叔叔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拿出钱包付了五元钱。小女孩刚吃一口,就皱着皱头说:“不好吃!”“不好吃就扔了吧!”叔叔也很干脆地说了一句话。小女孩随手把鸭腿一扔,叔叔急忙抬起脚狠劲地把鸭腿踢入路旁的水沟里,亲了亲小女孩红扑扑的脸蛋,“走啦!”说完话扬长而去。

此时此刻,我真想上前劝说叔叔:不要浪费那个鸭腿!可是看到那位叔叔不屑一顾的神情,他还在乎一个鸭腿吗?还在乎那五元钱吗?我想到《金色的鱼钩》中饿死在草地上的红军老班长,想到了在大年夜饿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中国西部的孩子们忍饥挨饿的情景,想到海地这个国家的穷人用黄泥和面粉做饼干……满嘴流油的人怎能理解饥肠辘辘的人对粮食渴望的焦灼心情?我的眼圈红了。

前天晚上,我上网得知:中国人一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位贫困同胞的口粮。我要呼吁:让我们共同珍惜粮食,伸出援手助贫困地区的人们一臂之力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