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8 18:01:06 页码:12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优秀11篇)
2023-09-28 18:01:06    小编:FS文字使者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一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

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

“嗯。可以吧。”

“讲什么的?”

“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

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二

虽然偶尔会读些书,也经常写日记,但是写书评确实从来没有过。本来就是个很拖延的人,更别说提笔写一点有点逻辑和内容的东西。已经被gp师兄催促过好几次,总是拖着,今天已经被出示警告了,再拖都不好意思在群里待了。

回顾近期以及去年下半年读过的一些书,罗列出来,想抽出一本感触最深的来写。总共也才五六本单子,结果一本都无法想起来,就连前几天才读完的《月亮和六便士》也得借助当时的标注来回忆当时的感受。即使当时读到某些章节击掌称快,相见恨晚,但是没有特意地记忆,不消几个月,这些内容以及曾经的情感波动就会被日常生活琐事淹没。我想最好保留记忆和情感的方法还是及时记录,在大脑的沟回中深深地刻上一笔,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那就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裸体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画。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三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向了月亮。月亮代表着理想,六便士代表着现实。单看这个书名就引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原本有着体面生活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不顾一切的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画画”。而最终死在了一座偏远小岛上的故事!

书的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人,当读到书的一半时。你会对他感到困惑、好奇和愤怒。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个过着丰衣足食,体面富贵的证券经纪人。是一位上流社会的人物,他的妻子端庄优雅,魅力迷人。一双子女也是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真可谓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了吧?可谓是“人生大赢家”了吧?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成功人士”,也是我们许多人渴望和追求的完美人生。我们忙碌一生,奋斗一生,辛苦一生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些吗?可这些美好的事物在他看来就是三个字“无所谓”,他果断毅然的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自己的理想“画画”!书中当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出走时,他的太太悲痛不解的这样说到:“他要是因为女人离开这个家我倒还能接受,可他竟然为了画画我真是不能理解,他已经不是一个十八岁正好学画画的小伙了”,这句话强烈直接的说明:“理想在现实的柴米油盐,妻儿老小中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地方,是虚无缥缈的存在”。

可思特里克兰德早已不在意这些,他的脑子里只有画画。旁人的不解和困惑他当看不见,无数人的咒骂和唾弃他当耳边风。在旁人看来,他自己的灵魂好像被魔鬼控制住了一样,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他麻木无情的奔向了远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

可是他的画画技术和他追求画画的狂热梦想仅不成正比,他的画没有任何技巧,粗陋不堪。想到什么看到什么他就画什么,他的画被人看作是一个笑话,是一堆垃圾。可思特里克兰德这朵异于常人的奇葩是只为画画而画画,不是为其它!

几年间,他从法国巴黎一路困难重重的画到了远离繁华的偏远小岛“塔希提”,他娶了当地的土著女人并生了两个孩子。他们一家四口就在这个小岛上平凡而又快乐的活着,这个小岛就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人间天堂,世人对他的不解和愤恨在这里得到了安慰,这里是他真正的家!天妒英才,几年后他死于麻风病,带着他的绝笔画在自己的小屋里共同燃烧焚尽。他了无牵挂,像解脱了魔鬼的掌控一样释然。满足而又无畏的离去。

思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生前的画作被称做是当世绝品,他本人则成了一位受万人敬仰和歌颂的艺术家。如果在书的开头你也许会恨他,但在书的结尾你则会对他又爱又恨!到了最后,我仅开始怀疑思特里克兰德真的错了吗?这已经达到了一种“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所不能分辨和评判的对于通常对错的程度。

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到底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理想和现实到底该如何取舍?——这是我读这本书所想要明白的一点,也是许多人都想要明白的一点。这本书没让我失望,它给了我答案:“难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最怡然自得的环境中,心平气和、淡泊宁静就是把人生糟蹋了吗?难道成为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年入上百万,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对于“好”和“坏”的定义无比通透的话令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其实无论是弯腰去捡地上的便士,还是选择抬头看向夜空中的月亮。都是可行的,没有标准可言也没有对错之分。还是那话: “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和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这正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帮助和启发!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四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带着镣铐跳舞,以至于忘记了自由本身是什么样子。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既定的规则之中、标准之下,生命的价值如何,也是来自一个普世的标准来判断。也因此,职业有了优劣之分,人的生命也有了轻重之别。

站在城市的最高处,看着沉沉的夜幕徐徐落下,璀璨的灯火冉冉升起,熙熙攘攘的人群,抬眼望去,好像羊群。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灵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了一丝原始的野性。独特的灵魂,让我们活成了自己;原始的野性,让我们学会了反抗;然而,当社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才是人生,当职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才是生活的时候,我们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岛的诗所写的那样“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月亮与六便士,我们大多数人是捡起地上的六便士,为数不多的人在捡那六便士的时候看看月亮,极少数的人能够一直驻足把所有都给天上的月亮。

即便是作者自己,估计也是那捡六便士时,抬头看看月亮的人。所以他把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的归宿安排在了孤岛之上,因为只有在孤岛上才允许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的存在。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辞掉了体面的工作,离开了美满的家庭,抛弃了对他忠实的朋友。

在常人的眼里,他无疑是怪物般的存在,是对所谓人性与责任的背叛。但是在他的世界里,绘画即使他的全部,世上任何东西与之相比,皆为枉然。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人类最初、最原始的一个状态,没有既定的规则,只有对自我的探寻与追求。

在那个孤岛之上,他把他的天才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最后在他双目失明,疾病缠身,弥留之际,他嘱托他岛上的妻子把他创造的一切都全部烧掉。

思特里克兰德致死都在叛逆着整个世界。

在浩渺的宇宙中,总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属于艺术家。在那个世界里,他们即是世界,他们用他们的精神勾勒出了一幅不同的巨制。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泪水,先后两次,第一次估计是对自己“命运不幸”的自艾,第二次则是对思特里克兰德离去的“伤心”。与其说是感情的流露,不如说是普世标准下,虚荣的表达。作者如此安排,估计也是对这个世界最辛辣的讽刺。

记得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写到“我曾经毁掉我的一切,只想永远的离开。”《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则是真的毁掉了他的一切,选择了永远的离开。

有多少人渴望遥不可及的月亮,厌烦六便士的铜污,正因如此,月亮才倍显皎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务员、事业单位慢慢成了年轻人眼中的贬义词,很多辞职创业者想法都是“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仿佛稳定就是理想的天敌。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五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画家的一生,由此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

开篇先简要描述了英国上流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伪、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等秉性通过聚会、拍卖等形式展现无遗。随后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登场,出场方式却是相当的不起眼,典型的社会普通人民群众的形象,妻子贤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的追求是画画,完完全全被当时的社会已经家庭生活所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抛妻弃子的决定。在此过程中,其自私、冷漠、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人孓身来到法国后,过着凄苦无依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之痛苦,追求艺术信念之坚定。

在法国,有位朋友叫戴尔克·施特略夫,极早便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有着极高的评价。为此,不遗余力的帮他。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却忘恩负义,霸占其妻子,随后又弃如草芥,可以说的上是禽兽不如,但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都是基于追求画画。由于与人结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讨的生活。最终在塔希提找到灵魂的归宿,精神的追求,并经人介绍,娶妻生子。

在此过程中,无论经历什么,主人公始终无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强烈的画画欲望使他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他不在乎金钱、名声(抛妻弃子,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等等),展现给世人的完全就是一个病态的人格,可以说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然而即使如此,仍然不忘初心。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是因为这里环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状态。摆脱了世俗的一切困扰,又有自然环境的衬托,主人公内心追求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灵魂终于得以释放,精神得以解脱。可以集中心力进行艺术的创作。所作的画皆是展现自然、原始之美,却也附带着恐惧邪恶之意。既表现了内心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又揭示了人性丑陋罪恶的一面。

小说言语之间含有邪恶反讽之意,部分观点不表赞同。但值得欣赏的主题就是:人应该心怀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正如文中的步吕诺船长所说,他和斯特里克兰德其实一样,都在追求美,只不过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生活。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步吕诺船长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论艰难困苦,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正所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六

傅惟慈曾这样写道:毛姆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依我说,毛姆的文字更像是一根针,看似只是在漫不经心地触碰空气和尘埃,实质却是将这个肉眼看到的现实戳出许多漏洞,随将这些碎片打乱或是翻转个面,缝补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我不懂艺术,没能同他人一样看到书中探索的艺术本质,也没能抓住其中人的个性与社会的矛盾。可是我依然被此书所感动,只为着书中一个不断挣扎着的固执灵魂。很多人将月亮和六便士喻作崇高和卑微,我倒觉得月亮是柔软的思特里克兰德,六便士是坚硬的思特里克兰德,恰好,月光照着六便士。

思特里克兰德在三十几岁前和大部分人没什么两样,循规蹈矩地从事一份工作,养活一个家庭。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安定的幸福,确实也不断有人想要追随这种简单的快乐。不巧的是,原先这个有些木讷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感受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召唤——没有缘由的,如“神谕”一般降临在他的身上。

当思特里克兰德意识到绘画是他后半生唯一想做的事后,这个男人变得坚硬起来。他将身上所有的累赘都丢下,跳出了世俗给他的种种束缚,孤独、言语和爱都无法再牵绊住他,唯有身体本能的饥饿能偶尔掠夺他的心灵。思特里克兰德虽生活在人群拥挤的社会中,社会中的种种价值取向与好恶却都无法左右,或是影响他的思维——这样冷漠的一个人。

说来真是奇怪,我却是很羡慕这样随心所欲的思特里克兰德。当一个人有理想追求的时候,本应当竭尽全力去追求才是,无须有太多的顾虑,也不用忧愁之后的日子是否会因此变得穷困潦倒。可惜的是,我们总是被各种社会观念所劫持——喜怒哀乐,好恶是非,种种有关人生的选择都早已由前人写好,而我们,只需要往前走就好了。殊不知,整个社会存在的观念也只不过是绝大多数观念的组合,而这其中不可能不包括那些粗糙甚至是有些扭曲的所谓的“正确的观念”。思特里克兰德恰巧不是一个循规蹈矩者,只是在他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后,他变得异常坚硬——或者说,异常冷漠。

对于一个中年后才开始追求艺术的人,思特里克兰德要走的路岂止是荒凉坎坷。所幸的是他身上的坚硬冷漠倒让他没有过分地在意这些外在的物质环境。

当思特里克兰德偶然来到塔希提的时候,他倒是变得自然起来。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尽然描述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归属,不得不感慨毛姆文字的敏锐:仿佛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寻找寄宿,最后在这个遥远的土地上,终于进入了一个躯壳。

在塔希提的思特里克兰德不再那么冷漠了,尽管他浑身的脾气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他却因被世人关爱着而变得柔软起来。他娶了爱塔,与她生了孩子,有时还将画作当作酬礼以示感谢……诶!一个画家心中怎会没有一丝柔情呢,不然他如何在画布上描绘心中的欲望?只不过一开始的思特里克兰德只把柔情赋予绘画,而进入躯壳的他终于在笔尖外找到了一方净土——原始而又纯粹的生活。思特里克兰德在尘世中因追求艺术而变得坚硬又冷漠,后又在尘世中因追求艺术而变得柔软且随和。当他身患麻风病且失去视力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绘画出了他这一生所追求的景象——然后将其付之一炬。何其的冷漠与高傲!

李笑来写过这样一句话:“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敏和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社会观念带给我们的经验主义有时候恰恰阻止了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倘若我们能多包容一些不同的选择,思特里克兰德的冷漠大概会少一些,而社会上也会多几个柔软的思特里克兰德。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七

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毛姆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的离开。尽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人来陪我们走过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没有谁会是谁永远的陪伴,我们注定孤独的走过自己的一生。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执着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认,但这个愿望似乎很难达成。

现实社会中的钟子期和伯乐总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又如何,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过着我们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如何,请一定要记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只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疲于生计,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主人公是个疯子,他不仅放弃了体面的工作,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而这仅仅只是因为他头脑中突然冒出的一个荒诞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却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众人都只看见满地的六便士时,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自己的月光,为此他抛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终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渐渐磨平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耐心,我们不再对安稳生活以外的东西产生兴趣,我们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个只会赚钱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一轮明月,那样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会有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

也许只是我们心中某一时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许我们会觉得它很荒诞,但是人的一生总要为了自己而活着,为了自己心中所想疯狂一次又如何,愿所有人都能充满着激情去对待生活。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抬头看见自己的明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八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题记

不久前,我在书店里看完了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放下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独特个性、出众的才华、凄惨的结局,都印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是一个天才的一生。故事的主线并不复杂,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收入可观的证券经纪人,他过着普通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他选择追寻艺术,在夜校学习了一年绘画以后,他离家出走,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后来到了南太平洋小岛塔希提并在此因病去世。在他生前,没有多少人欣赏他的作品;在他逝世后,却成为被大家所称赞的天才。

书名来自《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的一篇书评,该文作者评价《人性的枷锁》的主角菲利普,“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大多数人追寻梦想,只是为了成功。思特里克兰德仅仅因为爱好画画,抛弃了别人为之羡慕的家庭和事业,甚至几次险些因饥饿而死,他的画作也从来不被人们所认可。但他却毫不在意,他不后悔为此所做的一切。在他的生命中,画画就是他的全部,甚至在他双眼失明时,他还在木屋的墙壁上作画。他的这种选择,注定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毛姆却在书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毛泽东在《满江红》里写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思特里克兰德珍惜时光,主宰生命,的确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终究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了月光,低头却捡起来六便士。太多的欲望和束缚包裹着我们,我们就这样蹉跎一生。我们最终都过着被生活选择的日子,而没有勇气去选择生活。

其实真的羡慕思特里克兰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当你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时,就算不被理解,或者受尽非议,也应该泰然面对。纵然拼命一番后,还是没能达到最后的终点,那又如何呢?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拥有自信和勇气,我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努力过,即使遍体鳞伤,我也心满意足了。”

“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你,也在为某个梦想,很拼命地努力着。”愿你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白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九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描写了诸多人物,一边是为理想而倾其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兰,亚伯梓罕医生,布吕诺船长;一边是爱慕虚荣的斯特里克兰夫人,库特拉斯夫人,卡迈克尔医生,还有热心诚实的斯特洛夫,背叛爱情的布兰奇,贪图小利却义薄云天的尼克尔斯船长,乐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说会道的库特拉斯,纯朴善良的阿塔……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对自我也有很多反省,对人生感悟良多。如此纷繁的故事,全凭"我"来穿针引线,可以说“我”是这部小说的又一个主角。

了解斯特里克兰前,你必须了解高更,纵看高更,三十五岁毅然辞去了个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专心致力于绘画;一八九一年值一八九三年,以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零一年,高更曾两度前往塔希提岛,长期居住并进行创作。这些都与斯特里克兰的命运有了几份相似之处。可以说: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贱,神圣与凡俗,无论在斯特里克兰还是高更上,都并非二次元对立。斯特里克兰即带有现实生活的粗鄙和冷漠,也有着无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追求。这也就是《我们从哪里来?(高更作)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核心精神。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终极的灵魂追问。这幅画如此的深邃而震撼,而在小说中,它完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性追问,最后被付之一炬,暗示着什么?当人类的精神性抵达了自身,并且为了这个自身而存在,不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哪怕是所谓的艺术杰作。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心声:当你完成了最伟大的作品,它便离你而去,因为艺术的最高诉求并非任何实体,而是那遥不可及的精神的涅磐的象征……付之一炬正是涅磐的象征。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兰的死和他的杰作的毁灭更显得震撼人心,这正是小说的高明之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十

从小到大,我脑中出现过无数次念想与幻想,所想的不过是人们口中美好的未来:出国、成名、建家、立业。所以每次遇见“我的幻想”这种题目,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写写医生、教师之类的。

所以年幼的我,仿佛站在一个石桥上,一切清晰得纤毫毕现,长辈们所说的话如同飞鸟般盘旋不散,而我,听了太多话,却仍不敢迈出一步,即使未来显得如此明晰而顺理成章,我只是轻轻闭上眼,战栗着等待世界向我靠近。

尽管如此,我却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怯懦的人,我深知在深处有一种明亮而坚韧的力量。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却不知道是什么。

这无疑显得有些诡异而乖戾。

后来,她因一本书而释放。

我与《月亮和六便士》的结缘于偶然,只因去书店时恰好看见了,便乘兴买了下来,用了一个下午,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

看完后,只觉得一切都已改变。

我开始仔细回忆起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过滤掉平日里人们所关注的,家长们所关注的并希望我能关注的,于是,那些布满灰尘的细节,如同一艘载着宝藏的船,从时间之河的某个浅滩上向我驶来。

我想起我学小提琴,进度比我早一年的同学快很多,想起我学素描,老师建议我以后参加艺考,想起我帮妹妹完成的手工作业,想起我有时随手画下的圆令我自己都惊叹,想起我对颜色以及长度的极度敏感,原来我的天赋一直都在,并沉默地浸入我的生活。

霎时,我好像发现在深夜中与一个陌生人同行一般惊讶––––这个陌生人就是我自己。

于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名词渐渐浮出:“建筑系”。

我并不知道她是以何种方式进入我的心中,或许她一直存在。而我并不知道我为何选择她,但我看见她如同一个婴孩看见阳光般会感到无与伦比的、最自然的开心。

最原始的情感往往最真实。

于是我重拾画笔,开始无比认真地观察生活中每一细微之处,倾听生活中每一丝细微的声音,至此,我才终于体会到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的那句:

“生活毫不空虚,而是充实地要溢出来”。

至今,《月亮和六便士》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书,现在的我,仿佛身处浓雾之中,只看得见天上时隐时现的月亮,声音却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声音甚至带着不容质疑的口吻告诉我,那只是一枚最低廉的六便士,我却带着从未有过的热情,步步向前,这种感觉却比先前的明晰的一切要好得多。

不管她是月亮,还是最低廉的六便士。

至少我已睁开眼,步步向前,以我的方式,去迎接这世界。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篇十一

如果真正地热爱某种追求,请无限接近于它的本质。

读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后一页,我最先想到的是这句话。就好像这句话本来就在那里,就等着这本书唤它出来一样。

当然,取决于真正爱的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无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钱,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视的东西。

这本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位为了心中的月亮放弃了六便士的人。这样说也并不太恰当,因为他并没有经过权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从一名中产阶级的股票经纪人,一个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对儿女的父亲,一名乐于应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间逃离了现有的一切,从伦敦辗转到巴黎,又辗转流离到了塔希提岛,最后在如画的岛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谛,接近生命的尾声时,他将他的感悟画在居住的小木屋里,然后用剩下的生命对着他的画作体悟,临终前又嘱咐妻子将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时的一些画作供世人惊艳。他临终前是安详的,正是因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变得充满意义。

对于世人来说,他是个普通,其貌不扬,说起话来又尖酸刻薄,丝毫不会圆润的人,就如同“圆孔里的方塞子”。对于周围的世界,他显得格格不入。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赞赏,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追寻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绘画对于他而言,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他们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是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这土地也适用于精神领域。这种追寻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让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于,打零工也是为了画画,赚够了一段时间的钱,就去画画。

书中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很好的类比,有两名医生,一名特别出色,年纪轻轻就被选为医院的管理层,他却由于偶然的旅行,喜欢上一方土地,当了当地一名普通的检查员,而稍微逊色的一个医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双收。在后者评判前者糟蹋自己时,作者进行了灵魂拷问:“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内心得到安宁市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取决于自身如何定义安宁。

如今已经是20xx年,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成书一百年的20xx年,这样的心灵拷问仍然不过时;非但不过时,又更加深刻了些。现代人所面临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纷杂,如何去追寻内心的月亮,答案连同问题都被埋没在了寻常的热闹中,让人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人们往往能看到众人所喜欢的东西,却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灯光隐藏了星空,雾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触手可得,设置界限反而是难题。

人们热衷于形成统一的观念,然后利用这种观念对他人加以评论,对于“格格不入”的人鲜有宽容。在这种潮流中,不但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也忘记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忘记了世界本来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记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如果静下心来,不妨想想,对于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么,能否为了它,赴汤蹈火,如果不能,请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别人的月亮。不过,在如今的社会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随,因为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寻求事物本质的内心,无限地接近本质,伴随而来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收获内心的安宁。因为没有什么美,是无限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