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长征小故事 长征故事心得体会(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5:50:28 页码:10
2023年长征小故事 长征故事心得体会(大全9篇)
2023-11-07 15:50:28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长征小故事篇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的背后充满了牺牲、坚持和无畏的决心。长征故事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本文将结合长征故事,分享我对于这段历史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思考。

第二段:坚定信仰

长征故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坚定的信仰和目标。无论前方有多少陷阱和困难,他们都毫不动摇地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实现。这种信仰和坚持,也反映在他们的行动上,即使是在极端艰苦的路途中,他们也丝毫不会懈怠。这个故事传达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有坚定的信仰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艰难的旅途中获得胜利。

第三段:团结合作

长征故事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士兵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长征途中,士兵们一直携手前行,互相支持。在艰苦的状况下,他们鼓励和帮助彼此,积极解决问题,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这种团结和合作,不仅使他们携手跨越了无数险阻,而且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具有一心同体、生死相托的感情,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勇敢和坚韧不拔

长征中,许多士兵面临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然而,他们非常勇敢。无论是什么样的逆境,他们都保持着坚韧不拔的决心和信念。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刻变得更加强大,勇敢地面对挑战并且不屈服于困境。这种勇气和坚韧不拔,反映出了长征故事中的重要价值,即让人们相信在逆境中,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五段:展望未来

长征故事是中国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壮大的重要标志。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克服困难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个人而言,长征故事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模式。基于我们能够从这些经历中汲取的力量和鼓舞,相信我们可以在面对个人挑战和危机时,变得更加强大和勇敢。

总结:

我们可以从长征故事中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革命历史、还是在生活事业中,面对困难时我们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目标,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同时还要保持团结合作和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未来的个人成长中,长征故事将永远是一个可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教育。

长征小故事篇二

党员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行动。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长期斗争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勇敢的壮举之一。这次长征,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生命力和斗争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基础,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参与党员长征,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念和无私精神。

第二段:踏上长征的历程

当时学校里组织了一次党员长征,我没有犹豫便参加了进去。一开始我没有意识到这次长征的艰难与危险,但是在真正开始行进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困难。我们往返于山林与河流之间,翻过了无数个山头,穿过了许多泥泞的小路,每一步都很艰辛。而且食物也是只有简单的干粮和水果,非常单一。我们整夜的扛着行军背包,好不容易才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在我感受到困难之后,我非常敬佩党员和红军战士的毅力和坚持。

第三段:深刻理解和感受

我发现在长征中与我的战友们交流,他们对与拥有的一切非常感恩,对生命空前珍惜,对将来空前期待。我深深理解到了我们应该非常珍惜当下,抓住机会,发挥出我们的潜力,为更好的未来奋斗。长征也为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坚定和执着和为民生活下的信仰。我感谢这些信仰,因为它们就是人民和民族前进之路上的中流砥柱和根基,每个人、每个战士都将其内化为行动和自己的信念。

第四段: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仰

身为党员,最重要的就是对共产党的忠诚。在这次长征之旅中,我认真思考了共产党的信仰并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我感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富强做贡献、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历程,是真正充满信仰与爱国精神的历程。我深信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强的信仰和精神气质将为中国带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次长征,我获得了很多的启示。长征,是一段残酷而又壮烈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在这段历程中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应有的观念和精神,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坚韧和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党的忠诚,坚定信仰,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奋斗。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和共产党一起,不断迈向辉煌的未来。

长征小故事篇三

邓秀英和邓玉乾是姐弟俩,那一年,姐姐13岁,弟弟6岁。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他要参加长征了,妈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带着两个孩子也长征!就这样,他们紧跟着部队的家属队开始了遥遥无期的长征。

妈妈背上铺盖卷,邓秀英和弟弟在后面跑,可是即便这样,前面的队伍走得很快,他们根本跟不上队伍,更找不见爸爸在哪里。妈妈背上是沉重的铺盖,怎么办?邓秀英决定背上弟弟邓玉乾,可是,邓秀英才13岁,身高还不到1.3米,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弟弟邓玉乾虽然才6岁,身高刚齐姐姐的腰,但体重已经不轻了。

妈妈就用一根麻绳把邓玉乾结结实实地捆在邓秀英身上。弟弟很重,邓秀英只好猫着腰向前走去,一开始还不觉得累,可是,走一会儿,就觉得喘不上气来,到了休息的时候,赶紧让妈妈把弟弟解下来,这时候,邓秀英才能歇口气。

邓秀英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妈妈,背着走不快的弟弟,沿着大部队走过的路上留下的宣传告示连夜追赶部队,不料被土匪拦住了去路。土匪把他们带到在一片密林里,把这母子三人当做奴隶卖掉了,而且卖给了三个不同的人。从此,这母子三人身在异处,不知道亲人下落,更不知生死。

长征小故事篇四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1934年10月,历时两年多,全程约2万5千公里。此次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战略撤退。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掌握人民群众利益、善于随时总结经验和时刻准备开展艰苦斗争的思想境界。

第二段:长征中的艰难险阻

长征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从南昌到陕北,红军经过了无数次血战,连翻好几座雪山,在“草地地道战”中,赣南红军先后四次被敌人围攻,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途中,苦难与挑战始终贯穿着长征的过程,但是红军始终没有放弃,始终秉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依然走完了这条艰苦的道路。

第三段:长征中的英雄事迹

长征中,有许多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民族团结和英勇坚毅的精神。有张国焘慷慨就义,有朱德和刘伯承的卓越军事指挥,有彭德怀勇敢地跳河击退敌人……这些英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无畏和胆识,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他们的顽强不屈和坚守信念的精神。

第四段:长征中的人民情感

长征也是一次民族大迁徙。在长征中,红军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为了支援红军,伸出援助之手,不惜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革命斗争中。这种牵挂和关爱,让红军在兵贵神速的战场上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

第五段:从长征中学到的东西

长征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印象。首先是团结精神,这是红军建立乃至发展壮大的基石。其次是自我牺牲,这体现了革命烈士的高尚品德。最后,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的精神,我们要像长征的先驱者一样,勇敢地捍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奋斗不息。

总之,长征故事中的种种奇迹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持自己信仰和坚守自己理想的重要性,让我们认识到付出和牺牲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作为21世纪的中华儿女,我们需要从长征精神中获得启示,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长征小故事篇五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

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长征小故事篇六

指着脚踝上呈蝴蝶形的伤疤,老红军向轩讲述着他7岁参加红军、9岁跟着舅舅贺龙走长征的传奇经历。

193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由于叛徒出卖,在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休整的赤卫队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名震湘鄂西的赤卫队女队长贺英在战斗中牺牲。牺牲前,她将自己的手s枪、三块银元和一个金戒指交给身边年仅7岁的侄儿向轩,对他说:“快走,找红军,找大舅去!”

向轩的大舅是贺龙。此时,贺龙已回到湘鄂边一带打游击。洞长湾一战,赤卫队伤亡惨重,一夜之间贺龙又失去了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姑,贺戊姑的女儿及两个孩子也被敌人抓去。当脚踝上带着枪伤的向轩见到贺龙时,贺龙心疼地抱起哭得泪人般的向轩。向轩的母亲贺满姑被反动派杀害时,向轩还不满两岁。此后,向轩跟着他的大姨贺英一起生活。贺英教他认字、骑马、打枪。枪林弹雨中成长的向轩格外坚强。贺龙抚摸着他的头,将贺英留下的手s枪送给他,并发给他一套军装。就这样,向轩成了红3军军部通信连的小战士。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后,向轩被分配在军委分会当通信员。当时,军委分会有十几个与他差不多大的红小鬼。对这十几个红小鬼,部队没有安排具体任务。而向轩却每天准时到贺龙那里报到。这主要是因为向轩很喜欢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妹贺捷生。他每天围着舅妈蹇先任,跑前跑后,帮着背、帮着抱,而蹇先任也给予他很多的照顾。有什么好吃的,哪怕是野菜,蹇先任也要给向轩留着。长征中,贺龙为了不让向轩挨冻受冷,到了条件稍好的地方,就让向轩同自己一起睡。可向轩有尿床的毛病,时间长了,警卫员嫌麻烦,就不想让向轩同首长睡一张床,但被贺龙劝止了。一天早晨,向轩从外面回来,看见贺龙正在洗床单,冻得两手通红。此情此景使向轩羞愧无比,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睡在舅舅的床上了。

尽管向轩很懂事,可毕竟还是个孩子。一路上他没少挨贺龙的批评。部队渡过金沙江,来到云南,正是冰河解凌,惊蛰萌动时。一路行军,人困马乏,刚到了一个小镇,部队就开始忙着打土豪、筹粮食。上级规定,这些活动不许向轩他们这些小家伙参加。因为打土豪有规矩,一切缴获要归到供给部,然后再统筹。但这次向轩跟在队伍里凑热闹,谁也没太在意。一个地主家腌了一缸咸蛋,白里泛青,煞是喜人,向轩看到后,不顾规定,顺手揣了五六个,盘算着去蹇先任那里看妹妹。这事被贺龙知道了。贺龙把他叫来,黑着脸问他为什么要私拿咸蛋?他自认为不是什么大错,嘟囔着承认了,并按贺龙的要求将咸蛋交给了供给部,但心里并不服气,很感委屈地在河边溜达。这时,他看见河边的树上拴着一匹枣红色小马,很矮。他上去拍拍马屁股,这匹马既不踢人也不跳,很温驯。这下,他又高兴了。他觉得小人配小马,正好。于是,一切烦恼统统抛到了脑后,跃上马背。第二天行军,他洋洋得意地把马骑到贺龙前面。贺龙问:“你的马是从哪里来的?”向轩不以为然地说:“河边牵的。”话音未落,贺龙大吼道:“不遵守群众纪律,有什么资格当红军!”

贺龙因他违反“群众纪律”的事,差点开除了他,这事让他铭记“群众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在向轩看来,舅舅贺龙既讲原则,又讲感情。

长征越走越艰苦。向轩脚下打满血泡,膝关节像没上油的机械,磨得生疼,肿得老高。贺龙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搞来了几头骡子,让十几个红小鬼轮流骑。向轩和辛先柱、张二合骑一头。因为向轩年龄最小,所以很得其他同志关照。

每每忆起长征岁月,向轩心中总是波澜起伏,在与舅舅朝夕相处的一年中,他学到了、也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使他受益终生。

长征小故事篇七

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壮举,是革命先烈的壮举,是一段激励人心的历史。近日,我有幸读到了《长征故事》一书,心中涌起一股火热激情,深深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与纯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此来纪念长征这段伟大的历史。

首先,在读《长征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没有退缩,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坚定前行。红军战士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坚守信念、追求正义的楷模。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所在。

其次,长征故事中的革命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长征中,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他们没有被困难和苦痛击倒,相反,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激发出了无穷的力量。他们的团结精神和无私奉献,令我深受震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再次,长征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描述了许多英勇的革命战士,他们才华横溢,勇往直前,其精神风貌永远激励着后人。其中,毛泽东主席是我最为敬仰的人物之一。他在长征途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红军战士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无法逾越的难关。毛泽东主席重视军事理论,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些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形象让我深深感受到,只要坚定信念,在困境中团结一心,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赢得胜利。

最后,在读《长征故事》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于革命时期的红军战士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然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也需要我们去面对。《长征故事》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学会坚持,学会团结,学会奉献,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只有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

总之,在读完《长征故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魅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信念、奉献和团结精神,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动力。他们的形象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习他们的例子,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长征,是一段伟大的历史,而《长征故事》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籍,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此书,并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小故事篇八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__周年。我作为一个幸存者,仍旧健在的老红军战士,不禁又想起长征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想起我那些长眠的英勇战友。__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红军长征艰难的革命历程,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仍需要发扬光大。为此,我撰此文回忆那段峥嵘岁月,缅怀英烈,激励后人。

穷孩子参加红军走上长征路

我是1917年出生在四川省苍溪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穷孩子。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大力扩红,我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当时虽是少年,父母却也支持,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红军,先在当地独立营,后编到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

红四方面军是在1931年实行战略转移,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了四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动,策应、迎接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挥师西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长征。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一起北上,并与红一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过雪山草地。不久,由于张国焘闹独立,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张国焘令红四方面军部队返回南下,使红四方面军第二次过雪山草地,后来在成都以西遭到四川国民党军阀军队两次大举进攻,我军兵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张国焘看到没有别的出路,经过党中央与他激烈的斗争,使他在1936年春天率领部队返回北上,然后西进,并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此后二、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我们又第三次过雪山草地。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沿途环境十分险恶,除了敌人日日夜夜的围追堵截,进行大大小小的战斗外,还要战胜深山峡谷,雪山草地,湍流江河。红军得不到一点休息,大家疲劳到了极点,往往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但一旦出现敌人,又精神百倍地杀向敌人。我们大部分战士都是从南方北上,根本没有御寒的棉衣。翻雪山,过草地,一时风雨,一时暴雪,冷冻就是第一杀手。我亲眼看见过部队在夜间派出去一个班担任警戒任务,第二天全班战士都冻死的惨状。我们过草地,第一次、第二次只走了草地的一个角,各走了10天走完。但第三次过草地时,走的是草地的中间,走了一个月。茫茫草地,荒无人烟,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这么多部队,走不了多久就断粮断炊了。只好煮皮鞋、皮带、枪背带、挖野菜充饥。最后这些都吃光了,冻饿之下,体弱的、有病的战士牺牲的越来越多。草地的红泥水把战士的双脚泡得发亮发肿。我们只有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求生的信念,顽强地走,最终走出了草地。

而大雪山是一座连着一座。过草地前后,都要过雪山。大雪山有几千米高,山下是峡谷森林,山上是终年厚厚的积雪。有的地方厚达几十米。我们站在雪山顶上远望,茫茫雪海望不到尽头。雪崩时,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多少天都看不到一块没有雪的土地。红军战士由于白雪的反光刺激,两眼红肿,眼球突出;由于长期缺粮面黄肌瘦,衣服也破破烂烂。但仍旧昂首挺胸,一往直前。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全部红军不足3万人,许许多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胜利来之不易。

3次过雪山草地,20次遇险

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

当年红军翻过的雪山。

在未过草地之前,我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在毛儿盖与松潘县之间的拉子梁担任防御任务。敌机天天来轰炸扫射。敌机一来,我与其他两名战士就躺在用松树枝搭的棚子下边。那次敌机的炸弹一声巨响,我虽安然无恙,身边的两个小同志却都牺牲了。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这样离去,我恨不得把敌机一把抓下来撕个粉碎。

过了两天,敌机又一次来轰炸,我急速蹲下来。炸弹就落在我前面3米远的地方,只觉得地面一震,我心想这下“报销了、光荣了”。抬头一看,炸弹像个铁人一样,竖在地上,没有炸响。炸弹把松树擦掉一块大皮,松枝落了一地。我想也许是地上积的松叶很厚,地面松软,所以未击响吧。

在第一次过草地时,由于一脚没有踩上有草丛的泥疙瘩,我掉进了泥潭,人往下沉。我大声叫喊,一位剧团姓朱的战友,把笛子伸过来救我,我抓紧笛子,用力往上爬,终于爬了上来。

过丹巴大铁索桥时情况很危险。这种铁索桥是在大山峡谷中,由少数民族在河两岸悬崖绝壁上,用粗大的铁链固定在巨石或铁桩上,平铺数条大铁链,再在上面搭上木板做成的。过桥时颤动摇晃,桥下波涛汹涌,过桥的人头昏目眩。我们红军多次过这种桥。丹巴河铁索桥特别大。我们第一次南下,第二次北上,两次过这座桥。当时桥已被敌人破坏了,铁链稀少,木板缺乏,扶手铁链也没有了。桥又长,弹力更大,我们部队要过它,战士之间的距离要拉开几米远一个人,轻走,慢走,减少震动,防止弹跳太大。即使如此,还是不时发生战士掉下河中的事。我走到桥中间,心情紧张,头昏目眩,迅速爬下来,紧抓铁链,等弹跳小一些了,平稳一些了,又站起来慢慢走,才走了过去。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遭到军阀疯狂进攻时,我所在的二六七团在百丈关一带防御。敌人天天发起攻击,敌机不断前来轰炸。有一天战斗正酣,敌人一发炮弹打过来,就落在了碉堡旁边,我和另外3个战士正在碉堡前的工事里。炮弹响了。只听一声巨响,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清醒过来,就想爬起来继续战斗。但两名战友压在我的身上,我动弹不得,就慢慢把他们两人从身上推开,发现他们已经牺牲了,而我也觉得腿部剧烈疼痛,坐不起来。这时才发现大腿在流血,疼痛更加剧烈。敌人又冲了上来,离我只有几十米远了。这时一名通信兵跑来,立即背着我往后方跑。下山不远处,到了师医院。医生检查我是两股骨贯通重伤,送到总部医院为我手术。由于伤残,有点文化,上级命令我留在总部附属医院任院部书记。

在二次北上时,有一天在山谷中行军走错了路线,部队只有露营在山谷中,等天亮后再找大部队。到了下半夜,敌人开始袭击我们,枪林弹雨,激战中我觉得有个东西打了我的背部。战斗结束后,我卸下子弹袋检查,才发现有一个弹夹被弹丸打扁了两粒子弹,这个子弹袋竟救了我一命,否则子弹早打穿后背牺牲了。

另一次在通过被封锁的危险地段时,对岸敌人在射击,山上还有“滚石阵”,我们必须拉开距离,一阵猛跑才免得被石头砸中。但就在猛跑中,我枪上的弹夹掉了。我只有一个弹夹,没了弹夹我的小冲锋枪就没有用了。于是我决心返回去取弹夹。敌人在河对岸打枪,我跑回去,一眼就看见掉在路边的弹夹,赶快拾起来又猛跑。就在这时敌人的枪响了,我头上的军帽飞了,我只是低头猛跑,总算又躲过一劫。

在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前面过草地的部队把能吃的都吃光了,所以更为艰苦,走到后来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只好煮皮带吃。团长把他的军马打死,给每个战士分一小块肉,我舍不得吃,揣到怀里。当时的环境,有一块肉、几口粮也许就生存下来了,而没有它也许就无法走出草地了……而我就是这样,3次过雪山草地,20次遇险,九死一生而幸存下来的。

难忘英勇的红军女战士

红四方面军曾有5000多名女战士,她们大多是四川参加红军的未婚青年,天真活泼,吃苦耐劳,英勇顽强。这些女红军分别在总部各机关、医院、后勤系统。她们在长征中,身上负荷很大,应该说牺牲大,贡献也大。

女卫生员、女护士在行军中每人都背一个木制大药箱。她们自己的行李和干粮就捆在药箱子上,有几十斤重。爬雪山过草地,有的女战士为了保护药箱,就跌落雪崖,不见身影了。女担架队员每四人一副担架,两人一组在担架前后抬着伤病员行军爬山涉水,为了保护伤病员自己牺牲的也有不少。

女运输队员,每人扛一袋军粮行军,一袋粮约有四五十斤,照样爬雪山过草地。一到宿营地,又要四处筹粮,有时走出去很远,要两三天才能背粮返回。她们纪律严明,高度自觉,只吃自己的那份干粮,宁愿自己饿肚子,也决不动用军粮。

红四方面军还有一个妇女独立团,有1000余人。她们英勇杀敌,后来在西路军西征途中失败,付出了更多的牺牲。这些女战士不畏艰险,从不掉泪。她们是革命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者,每次休息时,她们齐声高唱革命歌曲,激发部队斗志。我们男战士看到这些,就更勇往直前,绝不掉队。这些女战士是红军永远的骄傲与光荣。纵观古今中外军史、战史,像这样一批女战士都是罕见的。她们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女性。

长征胜利过去__年了,像我一样的幸存者也一年一年地越来越老、越来越少了,怀念那些倒在长征路上的战友,就是怀念那种压倒一切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红军战斗精神,就是怀念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更是怀念红军战士革命信念坚定,一心为革命为人民,丝毫不贪恋安逸享乐的高尚情操!

长征小故事篇九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发生在193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而进行的一次艰难而充满意志的长途征程。长征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孩子们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长征的故事的体会和理解。

第二段:长征的背景

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而进行的一次艰险的行军。当时正值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夜,国内政治格局十分复杂,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得不率领红军进行长征,他们带着几万革命战士,跋山涉水、跨越险峰,进行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途。

第三段:长征中的人物和故事

在长征中,毛泽东被推选为红军总指挥,他带着部队不断向新的目的地进发。在一次战斗中,红军被敌人重创,毛泽东受伤落马。在他受伤时,党员们深感焦虑,但是毛泽东却强调:“领导人就是象征,我们发扬革命精神,共渡难关。”于是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个队伍联手向前,成功穿过了敌人的封锁。在另外一次战斗中,红军子弹用完了,他们只好使用石头替代弹药,这种时刻显示了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所具有的顽强毅力和决心。

第四段:我从长征故事中所了解到的道理

长征故事的启示人是永不放弃的精神,独行者是必失败的,人类在集体中取得成功。在这条长征的道路上,女同志、小团员也为革命的胜利不懈地奋斗。他们与男性战士一起,共同扛起了历史的责任,用共产党员的精神贯穿了整个长征,和独立战斗及帮助病人、孤儿、老人等福利事业。我也明白了共产党员及完成使命的重要性,更懂得集体的力量的价值,感悟到了红军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们的示范和鼓舞。

第五段:结尾

长征故事中走出的那些女同志、小团员、男性战士等等,都散发出了无畏、无惧、无私、无怨、坚定不移的信念,如此的信念在长征途中共产党员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氛围中汇流,成了中国革命的精神源泉。我想,正是这样的精神成为了一种长久的,代代相传的财富,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愿望自己长大后能为社会尽自己的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