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长征小故事 长征故事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39:03 页码:11
最新长征小故事 长征故事心得体会(通用11篇)
2023-11-23 13:39:03    小编:温柔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长征小故事篇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时刻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以此激励自己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放弃任何挑战,不断进取。而在众多历史事件中,长征是一段不容忘怀的历史。长征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国胜利的一次伟大、壮丽、英勇的革命路线斗争和独立自主的伟大事业。在学习长征时,我认为所蕴含的精神远远超越了那段历史本身,值得我们深刻体悟和学习。

1.“保持革命纯洁性”的重要性。

从长征途中开始的“红五月”到力战敌军并从中脱颖而出的战士们,无不向我们展示着这个阶级做出种种努力的脸庞。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必须保持纯洁性和清醒性,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意识形态,更是为了维护整个阶级的整体形象和发展。长征中,不断有些许不合格、不够坚定的同志落下队伍,虽然失去了竞争的机会,但替补者们对失败的反思、扎实的学习也让他们能够最终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并成为更坚强、更纯粹的革命战士。

2.勇于创新,寻找突破口。

在长征途中,面对重重困难,红军不惧生死,在创造和探索中不断前行。他们紧紧跟上形势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总结经验,改进作战方法,不断处处寻找敌人的破绽。一次次的胜利,天时地利人和,都归功于红军的勇气和决断,以及这种创新精神。在长征过程中,党的领导者们经常站在最前沿,把自己置身于惊险处境,因此取得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

3.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长征中的红军,在通道的穿越,桥梁的搭设,道路的修建等方面,都要展现出十分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适应环境,协同合作,密不透风,只有这样的红军才能从患难中诞生强大的斗志,并从中汲取灵魂的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指引。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社会上,都需要建立团队和自己合作,为了一个更强大而奋斗。

4.坚定的信仰。

红军在长征期间并没有热闹的文化活动,他们学习红军精神依赖的是坚定的信仰。党、中国革命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动摇他们的信仰。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适用。仅有这种亲身经历的信仰,才能够让人们在真正面临困难时有力地前行。我们必须看到革命精神的客观含义,并将其内化为我们的内在动力,以面对生命的挑战,为了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不懈努力。

5.献身于革命的精神。

从群众中走出来,服务群众,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为祖国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这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整个长征都是与人民紧密相连的,红军和群众情同鱼水,这是无以伦比的一种融合。这种牢不可破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我们必须仔细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评价体系,审视自己的爱国主义行为,要时刻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为指导,不断努力为社会的完美和科学的巩固价值体系而行动起来。

最后,长征是一段充满荆棘的路途,历经千磨万击,常常失败常胜,长征中的那一代人没有什么高超的武功,但他们却成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是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需要继承的。无论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还是面对生死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长征的精神,做到始终如一地坚守理想信念,我们一定能够激荡起革命的火焰,走上一个光辉的道路。

长征小故事篇二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

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

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

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

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

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长征小故事篇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的背后充满了牺牲、坚持和无畏的决心。长征故事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本文将结合长征故事,分享我对于这段历史的一些个人体会和思考。

第二段:坚定信仰。

长征故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坚定的信仰和目标。无论前方有多少陷阱和困难,他们都毫不动摇地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实现。这种信仰和坚持,也反映在他们的行动上,即使是在极端艰苦的路途中,他们也丝毫不会懈怠。这个故事传达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有坚定的信仰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艰难的旅途中获得胜利。

第三段:团结合作。

长征故事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士兵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长征途中,士兵们一直携手前行,互相支持。在艰苦的状况下,他们鼓励和帮助彼此,积极解决问题,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这种团结和合作,不仅使他们携手跨越了无数险阻,而且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具有一心同体、生死相托的感情,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勇敢和坚韧不拔。

长征中,许多士兵面临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然而,他们非常勇敢。无论是什么样的逆境,他们都保持着坚韧不拔的决心和信念。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刻变得更加强大,勇敢地面对挑战并且不屈服于困境。这种勇气和坚韧不拔,反映出了长征故事中的重要价值,即让人们相信在逆境中,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五段:展望未来。

长征故事是中国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壮大的重要标志。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克服困难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个人而言,长征故事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模式。基于我们能够从这些经历中汲取的力量和鼓舞,相信我们可以在面对个人挑战和危机时,变得更加强大和勇敢。

总结:

我们可以从长征故事中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革命历史、还是在生活事业中,面对困难时我们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目标,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同时还要保持团结合作和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未来的个人成长中,长征故事将永远是一个可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教育。

长征小故事篇四

花朵,从一程一程的生命开过,堆积多少光荣与梦想。

我们,从圣洁的书页之间走过,有一种精神总是念念不忘……。

序语:陈云曾随红五军团踏上长征路。1935年6月,他受党委派离开长征队伍,由上海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随军西行见闻录》就是陈云在赴苏前的日子里,在上海写下的追述红军长征的文稿。

陈云两面写长征的奇妙绝招。

《随军西行见闻录》是陈云以一个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记述中央红军长征历程的文章。之所以用国民党军医的口吻叙述,是陈云在撰写时就考虑到了如何应付国民党军警的盘查,以便将此文顺利带出国境,向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汇报。因而,文章不仅用一种异乎寻常的口吻来写,而且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廉臣”。开篇称,作者“廉臣”先生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位军医,服务于国民党军队四年,前年随国民党军五十九师于江西东黄陂之役,被俘于红军。“被俘之初,自思决无生还之望,但自被押解至红色区域后方之瑞金后,因我系军医,押于赤军卫生部,赤军卫生部贺诚亲自谈话。当时因赤军中军医甚少,他们要我在赤军医院服务,并称愿照五十九师之月薪且每月还可寄回六十元安家费。我系被俘之身,何能自主,惟赤军尚有信用,除每月支薪外,即每月之安家费,亦曾得着家母回信按月收到。自此以后,我几次被遣至石城之赤军预备医院,时而调回瑞金之卫生部。”

“廉臣”先生在这些假托之词后,便描述他作为“军医”,如何为毛泽东同志、朱德治病,其中写道:“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同志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到我,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像,完全不同。”

陈云极为巧妙地借“军医廉臣”之见闻,写出了被国民党称为“赤匪”的红军及其领袖的真实面貌:“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此均为毛泽东同志、朱德之特长。故在赤军中,毛泽东同志有诸葛亮之称。”“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饭食一律平等。赤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兵士相同,故朱德有‘火伕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是军长,谁是师长。”

日常生活中陈云不苟言笑,公众在镜头前看到的他,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其文也如其人,他的著作多是政治论文的严肃笔调。然而,《随军西行见闻录》却用生动活泼的笔调描述了红军长征翻山越岭、英勇作战的感人场景,这在陈云著作中并不多见。如文中对红军长征中过老山界时的情景,描述得非常生动、细腻:老山界这座山高得使人发急,到了一个山顶,见前面只有一个高峰了,不料上了那个高峰,前面还有一个高峰。这样一个又一个地爬着高山,大家不停喘气和汗流浃背。正在这个时候,忽听见隐隐有留声机的声音,正唱着:“骂一声毛延寿你卖国的奸贼……”一张片子唱完,又听见一阵歌声:“同志们快起来拿刀枪,我们是人民的武装,要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原来是政治部的宣传队正摆着宣传棚,为鼓励行军、提起部队的精神,使之忘却行军之疲劳。在宣传棚旁边的石头上,拿粉笔写着:“同志们努力啊!还有二十五里就到山顶了。”“竞赛一下,看谁先上山顶?”经过宣传棚的留声机和唱歌,的确让我们把上山的疲倦忘掉了。我们队伍内的那些小看护生也唱起来了:“……骂一声你卖国的奸贼……为什么投日本,你丧尽了良心。”这样一唱,又到处引起唱着:“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唱了一阵以后,大家还是照着路向上走,这样走了共有十二个高峰,才到山顶。当然到了山之最高顶,大家就兴高采烈,精神振奋。时间已经下午四时了。但是八十里的高山,终于走到了山顶。

陈云以“廉臣”这么一个“局外人”的叙事角度,记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由于陈云是长征的亲历者,又善于抓住种。种细节,所以文章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极具感染力。

后记:《随军西行见闻录》于1936年3月在巴黎《全民月刊》杂志相继发表后,不久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传到国内后,很快走俏于当时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也广为流行于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明月出版社出版时,把书名改为《从东南到西北》。大文出版社出版时,书名改为《长征两面写》。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被多种书籍收录。

长征小故事篇五

引导语: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长征故事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是呀,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长征,它将一个钢铁般的意志、一股夺取胜利的勇气和一股巨人般的力量存留进了人类史册。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地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进,向着理想勇敢奋斗,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感动崇高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展望未来,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熠熠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我们中国人民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上向;发扬长征精神,向世人写好一份圆满的“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宣言书,做伟大中国迈向21世纪的宣传队,成为播种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胜利种子的播种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4年10月,为了保存和锻炼革命的基干力量,实现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80年,弹指一挥间,长征精神永存。它将激励着我们。共同的发展愿景,使我们团结一致,向理想的目标迈进。团队精神将使我们发挥超呼寻常的力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使我们拥有永不枯竭的强劲动力。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新世纪,这些“长征精神”,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

同学们,十一长假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假期中能够踏实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这就是我们弘扬长征精神的体现。初一和初二的同学们十一后将迎来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认真应对,考出好成绩,这也是弘扬长征精神的表现。

老师们,同学们,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播种机。”是啊,征这条曲折坎坷的路是一条鲜红的血路,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因为长征,使中国人民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使更多的中国人参加了革命,使我们有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80年来,长征精神激励鼓舞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到底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共同崇高的革命理想,漫漫长征之路,每一步都有流血牺牲,然而,创建一个崭新中国,使人民幸福安康是每一位红军的理想,靠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终于走向了最后的胜利。第二,坚定的团队精神,红军有着钢铁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千军万马如一人,紧密的团结合作,发挥出了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红军战士以昂扬的斗志,坚韧的品质长期战斗,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不屈服,敢于亮出宝剑;饥寒交迫,艰难苦困不能动摇他们的志向。第四,科学的世界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辉煌战例。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同学们,我们的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历经万苦千辛,浴血奋战,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这一切来之不易,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弘扬长征精神呢?我想大家提出以下建议:一,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解放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学习。要消除不利于学习的各种束缚,发展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促进自我发展;二,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三,长征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精神。我们更要树立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克服学习上种种困难,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用长征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创造出新时期建设主义社会的奇迹,使我中华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长征小故事篇六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学习党史是我们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这次学习的主题是长征,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体会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对党的担当和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从江西南昌出发到延安的目的地,全程约2万多公里,历经艰险,翻越了雪山、草地、河流和沼泽地,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猛烈攻击。然而,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向了战胜困难和敌人的道路。长征虽然是一次战胜艰难的行军,但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坚定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长征背后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其中,我最深刻的是红军不畏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在长征中,红军面对着饥饿、疲劳和严寒的艰难条件,但他们从不放弃。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一心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在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时,他们勇往直前,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人民的利益。这种不畏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时刻铭记这种精神,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

长征中的胜利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智慧。在伟大的领导者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获得了胜利。长征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应对,这对中国共产党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借鉴这种领导力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长征中的胜利也属于全国人民。在长征中,党员和人民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力军作用。红军通过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援助,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敌人的阻击。这种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党员,我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解决问题。

长征不仅是一次艰苦的行军,更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了追求真理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在严峻的环境中,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长征中的那段历史告诉我,只有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时刻怀着对党的信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通过学习党史,特别是长征这一部分,我深刻理解了党的担当和奉献精神。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共同壮举,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记住长征的故事,铭记长征的精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努力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正如毛泽东所说,“向前冲,向前冲,胜利在前方!”我们要永远向前冲,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小故事篇七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知道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长征小故事篇八

党史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长征这段壮丽史诗。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段起源于江西、终于陕北的长征之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仰。我在研读党史故事长征时,被英勇奋斗的革命先辈所感染,深受触动。

第二段:浴血奋斗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性革命战争的开始。被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理想所激励,中国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毅然决然地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战斗。长途跋涉、山川峻岭、飞石走毛、以及艰苦的气候条件,都成为了红军所面对的严峻考验。但红军官兵依然奋发向前,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的决策。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展现了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顽强地挣扎着前进。

第三段:披荆斩棘的困难。

长征过程中,党的领导艰难地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令人赞叹。首先,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封锁和歼灭,但红军指战员却利用蜡烛注射煤油,伪造飞机引擎的声音,并带领粉碎敌人封锁的部队成功突围。其次,面对巨大的自然环境挑战,红军只有靠夜行躲避敌人的追捕,才得以继续前进。最后,党的领导在途中遇到了内外叛徒的背叛,但红军官兵以忠诚和信仰为支撑,始终没有动摇。

第四段:长征的重大意义。

长征以其雄壮的气势和艰苦的韵味,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红军的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得以触摸上升之曙光,提高了党的声望和红军的影响力。长征也是党的建设的从严治党旗帜的重要标志,深化了党内的革命风貌和党员的革命情怀。最后,长征也为党的抗战、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第五段:长征的启示。

长征故事赋予了我们更加深刻的启示。我们虽然生活在相对的和平和安定时期,但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艰辛和牺牲,不能忘记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要用革命先辈的心血和鲜血,坚定信念,努力前行。无论遇到多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理想,用智慧和勇气斩断困难的枷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长征的漫漫征程,是鼓舞我前进的力量。突破各种挑战,始终在党的旗帜下前进,这成为我内心的追求。

总结: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艰辛的征程,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通过研读党史故事长征,我深刻领悟到了党的坚定意志和忠于理想的品质。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红军依然坚守初心,用血肉之躯谱写了奋斗和奉献的华章。长征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前行的指引。长征的胜利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信念、艰苦奋斗,党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永远胜利。

长征小故事篇九

邓秀英和邓玉乾是姐弟俩,那一年,姐姐13岁,弟弟6岁。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他要参加长征了,妈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带着两个孩子也长征!就这样,他们紧跟着部队的家属队开始了遥遥无期的长征。

妈妈背上铺盖卷,邓秀英和弟弟在后面跑,可是即便这样,前面的队伍走得很快,他们根本跟不上队伍,更找不见爸爸在哪里。妈妈背上是沉重的铺盖,怎么办?邓秀英决定背上弟弟邓玉乾,可是,邓秀英才13岁,身高还不到1.3米,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弟弟邓玉乾虽然才6岁,身高刚齐姐姐的腰,但体重已经不轻了。

妈妈就用一根麻绳把邓玉乾结结实实地捆在邓秀英身上。弟弟很重,邓秀英只好猫着腰向前走去,一开始还不觉得累,可是,走一会儿,就觉得喘不上气来,到了休息的时候,赶紧让妈妈把弟弟解下来,这时候,邓秀英才能歇口气。

邓秀英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妈妈,背着走不快的弟弟,沿着大部队走过的路上留下的宣传告示连夜追赶部队,不料被土匪拦住了去路。土匪把他们带到在一片密林里,把这母子三人当做奴隶卖掉了,而且卖给了三个不同的人。从此,这母子三人身在异处,不知道亲人下落,更不知生死。

长征小故事篇十

党员长征是中共历史中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之一。在1934年10月,中国红军遭受大规模围攻后,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带领着约10万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他们历经万里,跋涉崇山峻岭,为保卫革命的火炬,最终胜利地到达了陕北,为中国革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党员长征是中共向全国人民表现出奋斗精神、勇毅精神与功勋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永不磨灭的传奇。

在党员长征的过程中,党员们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在千难万险的环境下并肩作战、努力前进,表现出了无畏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在长征的途中,党员们时刻保持着革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向最终的胜利。他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在磨难中坚强成长,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这些精神都彰显了中共党员无惧艰难险阻的勇气与信仰。

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党员长征的时代有着诸多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寻找到我们需要的启示。党员长征中,做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这启示我们要更好地团结全体人民,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国家阔步前行。在党员长征中,他们拼尽全力,就是为了探索胜利之路。这启示我们,同时更好地以走在探索的前沿,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能从中华民族的耻辱历史中汲取到勇气稳定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精神丰盈与内心的鼓舞。党员长征中,他们无惧困难险阻,顽强拼搏,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也要克服艰难险阻,永不言弃,战胜一切。我们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也应像党员长征一样,扛起时代的责任,团结协作,将我们的人生贡献于国家的发展进程。

第五段:结尾。

党员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历史篇章之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始终激励我们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永远铭记党员长征这段革命历程,热爱祖国,作出贡献,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长征小故事篇十一

__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范文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共计有30名女同志。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不能扔下伤员。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由于缺医少药,一些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我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一些伤轻的,拄着拐棍自己还能走一段,有的重伤员,根本就离不开担架。如钟赤兵同志,原是一位很优秀的团长,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非常顽强,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截的肢。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将他抬走。钟赤兵同志是我们抬着走完长征的。伤员同志除了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常常忍饥挨饿。我们除了要护理伤员,还要筹措粮食。有时筹不到粮食就得饿肚子。

在长征中,我们女同志还要克服生理上带来的麻烦。爱美是女性的天性,由于连连征战,我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上长满了虱子,一到宿营地,有空就捉虱子。我们嫌麻烦,干脆剪成光头。休息时,一些调皮的红军战士偷偷将我们的帽子揭掉,大喊:“尼姑,尼姑!”取笑我们。长征途中,有几个女同志还经受了分娩的痛苦和磨难。周子昆的爱人曾玉是第一个遭受这种不幸的女性。她是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共产党员,曾随毛泽东同志、朱德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江西苏区时就已怀孕,长征出发时本没有她,她是怀着身孕偷着追上红军长征队伍的。一路上,我们精心照护着她。翻越老山界时,我见她走路很吃力,就搀扶着她爬山。爬过山不久,她就生产了。没有吃的,我们就采来豌豆苗熬汤给她喝。蔡畅大姐知道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小麦面拿来放在豌豆苗里一起熬面糊糊给她们母子喝。在长征路上生产分娩的还有贺子珍、陈慧清。而最遭难的要数贺子珍大姐了。她生产后不久又遇到了一次空袭。那天傍晚,我们正在一个树林里休息,敌机来了,我们赶忙跑到路边的沟里躲避,一颗炸弹正好落在贺大姐身边爆炸,贺大姐倒在血泊里。我当时离她只有一米多远,赶忙跑过去,只见贺大姐遍体鳞伤,脸色苍白,不省人事,我们赶快组织抢救。这时,毛泽东同志赶来了,他俯下身,深情地注视着妻子。我们在一旁不禁落了泪。毛泽东同志把他自己的担架留下来,给贺子珍同志用。事后我们得知,贺子珍大姐身上中了17块弹片,一直到后来去世,脑颅里仍残留着几块弹片。邓颖超大姐在江西苏区时就患有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吴仲廉同志是一双小脚,爬山走路从不落后,真不敢想象她是怎样用一双小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

长征路上,我们与千千万万的红军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趟江河;啖草根,嚼树皮,历尽艰辛,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只见满山遍地全是雪,连棵借力爬山的草都没有,常常走一步退两步。山上空气稀薄,憋得脸发青,我亲眼看见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下山时,我再也坚持不住了,往地上一躺,滚到了半山腰,才爬起来跌跌撞撞地赶路。过草地也如此,千里草地就像一块大“魔毯”,一时乌云翻滚,一时又大雨倾盆,好像随时要把我们吞没似的。草底下是一片终年不干的积水,河沟交错,泥潭深不可测,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气味。走路得寻着草根,要不然陷进泥潭,很快就把你吞没。我们在草地上摇摇晃晃地走了一个星期,才走出了草地。

长征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既是对一个革命者生死的考验,也是信念与意志的磨练。当时我们抱定了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我们30名女同志,除了3名同志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其余27名同志都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尽管我们这些姐妹后来有的客死异乡,有的漂泊流离,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她们中没有一个叛党变节的,至死保持了对党的忠诚,保持了一个革命者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坚强意志。她们不愧为20世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这30名女同志,健在的尚有9名,她们是:广东的谢小梅、廖似光,江西的王泉媛、危秀英,南京的李桂英,北京有我和刘英、谢飞、钟月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