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 大学生德育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5:37:02 页码:12
2023年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 大学生德育论文(模板18篇)
2023-11-18 15:37:02    小编:雨中梧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对小学生开展德育,仅靠学校单方,虽然是专业的,但力量却显得单薄。特别是如果家庭与学校的德育在方向、方法上產生了冲突,还会对学校的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学生思想建设有效性的考量,学校必须采用有力举措,调动并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德育模式,才能真正落实我们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小学家庭共育

家校共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模式——学校开展德育有其优势也有其用力不到的地方,家庭德育有其劣势但也有其效率、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仅凭借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力量单薄的问题,而且会因家庭与学校间在教育方式、教育方向上的差异而造成德育工作的低效或失败。

1.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和方向的准确性——我们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对德育的方向比较明确,对德育的方法比较熟悉,对德育的对象(小学生)有科学的理论把握。对德育来说,学校的教育相对于家庭更正规、更高效、更科学。比如说,我们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4个字一项一项落实,每项都有专门的方法和策略,这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来说,难度就比较大。家长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机对孩子施以教育。

但是,家庭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力上,要远大于学校。一是,因为学生与家长一起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有更多、更充裕的时间对孩子施以影响;二是,在情感的亲密度上,无论我们教师如何做,也抵不过亲情。感情的因素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家长的思想理念;三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情特征比教师要了解的多,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自己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最清楚,就容易落实因材施教。这些我们从学生每个个体性格、思想的差异性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校的教育起主体效用,那么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接近于整齐划一的,而实际是学生有着千差万别表现,说明家庭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所以,家庭和学校在德育的作用上能够形成互补。利用学校的正确性和专业性,加上家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可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德育平台。

2.家校共育的问题

(1)意识薄弱。家校共育意识的薄弱是双方的。

在教师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家庭不应是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家长们不懂教育,也不知道国家对德育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如果让家庭较深度的参与教育,往往使自己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再者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做很多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和家庭的工作量。

在家庭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规划的德育(他们的德育其实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开展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把孩子的生活料理好就行了,德育也好智育也罢都是学校的事。这样一来家长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共育活动,不积极配合学校的问题就比较普遍。

(2)理念差异。大多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德育的理论,他们对学生德育的内容、方向基本没有概念,完全是凭借自己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来开展教育活动。他们的德育理念不仅不科学、不系统,而且受环境、经历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不正确的理念成为他们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在方法上,我们主张要以心育心,而很多家长采取的是强制措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会出现打、骂孩子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完全违背了科学的德育理念。

再比如方向上,家长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他们的德育方向不包括社会责任,非常狭窄——对“我”有利的,就是“德”。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教育孩子:“咱们在学校可不能受气,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你会的题不要告诉同学,他不会,就比不过你了”……这些,不仅是德育的偏失,而且根本就不是“德”。这些理念上的差异,给学校德育造成了掣肘,也给孩子造成了发展的困扰——“我是听爸爸妈妈的,还是听教师的?”

3.家校共育模式构建

(1)建立良好家校关系。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学生出现了问题,家长埋怨学校没有教育好,教师指责家长教育方法不对。二者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成了互相监督、互相掣肘的局面。家庭与学校之间,没有情感可言,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学生。这样双方视线都在孩子身上,而相互间没有沟通交流,显然,是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的。

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把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起来,形成良好的、主动的、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比如经常进行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搞一些家校互动的活动等等,拉近家校之间的情感。当然,我们现在基本上具有了信息化的通信条件,学校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博客等等,与家庭建立更快捷、更通畅的沟通平台。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情感上建立和谐、友好的氛围。教师不应总是对家长进行指责或批评,也建议家长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

(2)构建家庭参与平台。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充分、主动地承担起家校共育的组织职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必须发挥出共育模式构建的发动机作用。指望家庭来主导是不现实的,因为德育的交集点在学校,而不是某个家庭。一个家庭不太容易对其他学生家庭产生影响,而学校则可以很方便地把家长们调动起来、组织起来。

比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的时候,请家长们参与进

来。例如开学典礼、庆祝六一、欢度国庆,或是学校运动会、组织踏青旅行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把家长们请过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这种请家长参与的策略有两点好处。一是小学生因为有家长的参与,他们的兴奋度会比较高,就更愿意表现得更好一些。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落实到行为上;二是对家长施加影响,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给孩子树立正面形象。而且他们通过参与也学到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有一定帮助。

再比如,我们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们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家长们怎样对孩子施教,告诉他们德育的内容有哪些。这为我们高效实施家校共育统一了思想和方法。

还比如,我们可以开辟“家长课堂”,请一些有特长或有德育因素的家长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上一节德育课,家长课堂因为气氛活跃、有亲和力,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3)组建共育核心团队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精力不够、创新空间受阻、策略失当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一人要面对几十位家长,精力肯定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再专业,其思维空间也会受个人能力的局限;此外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看到了,但没有家长愿意出头,怕“得罪”老师,对孩子不好。所以组建一个既能够辅助教师工作,又能够教师起到监督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就成为了一个客观需求。

家长委员会应该有层次,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成为一个核心的体系。这样,不仅是对教师,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应尽量具有多元性,有的家长教育有方、有的家长责任心强、有的家长脑子灵活……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辅助学校工作并对学校、教师予以监督指导。使家校共育上升到一个更规范、更理性、更高效的层面上。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指向小学生德育的家校共育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要想使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到位,仅靠学校或家庭的任何一方都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得到全面、有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芳.浅析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7(99)

[2]任琼.实施家校共育增进小学德育[j].考试周刊,2018(60)

[3]洪明灯.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共育[j].中小学德育,2016(4)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德育论文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三

我们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象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犹如流水。走过迷茫的岁月,走过困惑,我们学会成长。考各种证、考研、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家必修的课题。我们不再为偶尔的逃课而窃喜,不再为课外的作业而心烦,不再为食堂的饭菜而抱怨,不再为网络的自在而沉沦。当思考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学会体谅,学会宽以待人,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再未成年,不再有父母在你前面为你遮挡所有的风雨。

曾经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变的坚毅,曾经青涩的心态如今已变得淡然,心中的目标也日渐清晰和坚定。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道路,或是步入职场,或是继续深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平淡,也可以很震撼。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首先就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

但是也不要随波逐流,真正认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盲目和急躁。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来执行这个计划,不强制一成不变,但是变化要有个限度,不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自己必须要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其次,要学会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鞭策,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但学习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沉溺于上网游戏等带来的满足感,不沉溺于暂时的情绪和心情,不要让自己轻松生活的背后是莫大的空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纵观国内,放眼全球,各个领域的新生代风云人物,无不是用知识的杠杆撬动了财富的金球。从书本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要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清醒。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常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才能和技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最后,端正态度。不要畏惧前途的艰险,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我们困惑、思索,摔打后的教训总是来得更加真切,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这才是这四年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

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

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一教自习室的门依然开着,新一轮的考研大军依旧在鏖战,朝七晚十、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辛酸和汗水、有苦涩和挣扎,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

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四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2]。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载体育人:创设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育人: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五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情绪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好榜样,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带头去做到,要求孩子们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一起参加劳动。

班主任对孩子们加强日常常规教育和训练,要以《小学生守则》为行为准则,教育孩子们要时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首先是训练学生正确读书方法:读书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课堂上读书时,时时关注孩子是否做到了。然后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同学们只要做作业,我一边巡视书写格式,一边不停地提醒和纠正不良的姿势。其次是训练学生起来发言时,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对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做的不好的进行耐心指导。然后是训练孩子们对人要有礼貌;讲文明;说普通话;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相互谦让,不说脏话,不要乱扔果皮,爱护公物,爱护市政设施,爱护环境等行为规范,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孩子们爱护环境,爱护市政设施。

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干任何事情之前,每个人都希望听到一些鼓励的话语,经常听到鼓励的话语,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如果孩子稍有进步,就给以鼓励,孩子们则会更加努力,下次会争取更好的成绩,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我们当班主任的更应该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或许,我们的鼓励会给孩子带来好的转机,成绩好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则会更加优秀。孩子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犯了错误应该受到批评。在批评时,要用淘沙取金的办法,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先肯定表扬其优点,诚恳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的火焰。自尊心是进取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秋瑾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自尊心臂百万金币还要珍贵,它有难以估计的奇功神效。如:学生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地批评和指责,不要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和赞美,他在这次知识基础上掌握的比上次进步的多了,书写也写的十分漂亮、工整,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老师的鼓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好的转机,会更加优秀。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看,教师对孩子们怀有赤诚之心,孩子们经过亲身观察和体验,真正看出了老师对自己真诚的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如现在我班的龙俊陶同学,曾经被别人叫做“笨龙”在我不断关心和爱护下,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了,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用真诚的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大家庭,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一套完善的'班规来源与民主。在制定班规时,要调动广大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来参与班级的建设,民主制定班规。在班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督促孩子们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好的班风,把班级创建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位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不断的发掘。良好的班风是班级顺利开展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一个班级要有凝聚力,首先必须加强团结,营造一种健康的班级氛围:班里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是班级的小主人。总之,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班级好舵手、好导师;孩子们的好榜样;孩子们灵魂的塑造者。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可我坚信:一份功劳,一分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着的班级朝气蓬勃、井然有序地向前发展时,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功和收获时,我心花怒放。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有了正确地良好的班风、班规,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学习生活,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六

 再见,我的大学时间就像是细沙,看似漫长,却顺着指尖的缝隙不停地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依旧是离别的伤感和过往的留恋,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属于这个季节。从此,我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没有迷惘,没有空虚,有的只是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此,我们告别一段纯真的岁月,一段年少轻狂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

转而回望大学的生活,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四年前,那个开始独立的时候,那个开始萌发的地点。2007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惟平为准,近知近仁”的誓言,稚气未脱的我们怀着自己的梦想、对新生活的憧憬踏入校园,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走进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不经历大学的人可能不知道,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如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我们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曾经的挑灯夜战已经遥远,曾经的题海泛舟已经远去,再也没有压力的驱逐,没有父母的唠叨,那完全是远离人间的仙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郁树葱葱的林荫小道、书香浓郁的图书馆、整齐划一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学生宿舍。学校里到处是热热闹闹的各项纳新活动,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新生眼花缭乱。新生军训、班级选举、学生会竞选,当这些一点点到来的时候,大学生活也随之真正开始。大一是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我们怀揣理想,充满期待。我们还知道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还会为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复习,还会去图书馆看看书,还会去听听讲座,我们还有目标、还有理想。懵懂的大一就这样在新鲜中一晃而过。

渐渐地,我们被这看似美好的假象所迷惑,突如其来的安逸生活让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个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完全忘记了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我的未来应该什么样?我希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对大学的憧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是哪里。

我们开始抱怨着课程安排的稠密、专业课的繁杂,我们开始挑剔食堂的饭菜,我们开始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也许,某一天,我们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却也清楚地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像“我以后再也不吃泡面”或者“明天我就开始好好学习”一个道理。时间就在庸庸碌碌中一点点流逝。迷茫的大二就这样在徘徊中一闪而过。

我们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象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犹如流水。走过迷茫的岁月,走过困惑,我们学会成长。考各种证、考研、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家必修的课题。我们不再为偶尔的逃课而窃喜,不再为课外的作业而心烦,不再为食堂的饭菜而抱怨,不再为网络的自在而沉沦。当思考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学会体谅,学会宽以待人,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再未成年,不再有父母在你前面为你遮挡所有的风雨。曾经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变的坚毅,曾经青涩的心态如今已变得淡然,心中的目标也日渐清晰和坚定。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道路,或是步入职场,或是继续深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平淡,也可以很震撼。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首先就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但是也不要随波逐流,真正认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盲目和急躁。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来执行这个计划,不强制一成不变,但是变化要有个限度,不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自己必须要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其次,要学会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鞭策,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但学习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沉溺于上网游戏等带来的满足感,不沉溺于暂时的情绪和心情,不要让自己轻松生活的背后是莫大的空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纵观国内,放眼全球,各个领域的新生代风云人物,无不是用知识的杠杆撬动了财富的金球。从书本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要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清醒。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常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才能和技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最后,端正态度。不要畏惧前途的艰险,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我们困惑、思索,摔打后的教训总是来得更加真切,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这才是这四年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一教自习室的门依然开着,新一轮的考研大军依旧在鏖战,朝七晚十、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辛酸和汗水、有苦涩和挣扎,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犹豫,稳健而又急促的驶向下一个未知的站台。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也是更高的起点。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有时因生活中的琐事而情绪低落,有时为未来何去何从的扑朔而四顾茫然,也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装订线涵。我们肩上始终承担着一种使命,那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迈出人生新的历程,翻开生活新的篇章。

再见,我的大学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充满回忆的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的走了。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只有对同学的恋恋不舍,对大学生活的感慨与欣慰,更有我值得回味的四年生活中的遗憾与不足。

四年的时光真的很短,短到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仿佛只是昨天。同舍友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游览校园,老师第一次班会??这些画面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我仍然记忆犹新,报道那天父母送我过来,我依然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一进门处的喷泉似乎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到处都是四面八方前来报道的学生,走在工商学院那带有欧式风格的校园,我对未来四年的生活充满着憧憬。保定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但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就像我的家乡,也许它不适合拼搏,但是它确实适合生活,对于像我一样不喜欢压力的人来说,保定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朴实的风气。于是我带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作为刚刚告别魔鬼高三生活的大学新生来说,刚开学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进行着心灵与身体上的释放,吃喝玩乐样样都过足了瘾,疯狂的报复着高中那不堪回首的日子。这样的状态几乎占据了我大一的全部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了大一的新鲜劲以后,我逐渐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劳逸结合的更加合理,但那时候我的思想还比较简单,由于“玩”了大一的一年,当时就一门心思的学习,也认为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轨迹,但是却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与相处。我们宿舍以及周围其他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85后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对待问题上难免会意见不一致,出现矛盾我总是选择逃避,后来我才领悟及时的化解矛盾并不会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彼此更加相互了解。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七

德育需要培养生成的要素可以说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发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动中取得非凡的成功。”“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厌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应适当(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过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第8页、10页)我校抓住“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教育主题,以突出“主题性的养成教育”来统摄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感到工作实在,落到实处,教育的凭借恰当,措施具体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学校风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向上参与各种活动,学习成绩名列会师镇小学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我们重点进行了以“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研究,能否体现小学养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这是研究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理论方面,小学养成教育的凭借和依据是《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来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了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带给学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班风校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学生积极上进,努力争先。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张扬,师生的进取心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增强。通过反复的良性的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印刻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词语符号,学生成年后,这些词语符号一定会在他个人人生的各种十字路口和关键阶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强化”作用,为学生个人在人生中不断成长进步发挥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励作用。我们认为,从积淀学生人格核心的要素来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些主题都是儿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积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能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然地培养习得,日积月累,终成品质。这五种品质虽然相互联系,但每一个品质所反映的内容毕竟不同,不能相互覆盖和相互代替。在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对几种品质同步进行齐头培养,分步推进是必要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进行一种品质的养成训练,教师也必须具有训练其他品质的意念,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生动而具有后续性,实在中蕴藏着前瞻性,单进中体现出整体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把小学“秩序”教育分解为三大块:即学习上讲秩序、活动中讲秩序、生活上讲秩序。每一块又列出若干条目,每块、每条都是在“秩序”的统摄下,为突出“秩序”服务的。学校将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展示,让学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学校生活中践履它,长期规范,经年积累,学生的秩序意识逐渐形成,秩序习惯逐步养成,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保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秩序”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探索出《礼貌教育内容体系》《友爱教育内容体系》《上进教育内容体系》,并分步实施验证它们的操作性、实用性,通过教育实际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凭借。

德育的倒置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来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德育空洞做法的直接后果。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基础,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为学生的人格形成积淀良性要素。可一段时期中,为了突出德育的所谓方向性功能,在小学德育中高唱口号,用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来作为具体的教育要求,用远大的方向性要求来作为操作性目标,师生无法把握,只有紧跟唱口号,呈现出一派虚假的德育繁荣。“空必假,假衬空,虚假教育出歪风”,不切实际的空洞教育只能培养强化人们的两面性个性,阳奉阴违,投机取巧,作风漂浮,好高骛远,最后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我们从最基本的、最实在的“秩序、礼貌、友爱、上进”着手,以它们为主题开展德育工作,强化“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守序、懂礼、协作、上进”的人。如果现在在校园中遵守学校生活秩序,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生活,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我们坚信,一个“守序”的人,决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反面;相反,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很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可见,克服空洞教育是多么重要。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八

从教育规律来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不仅是儿童教育的开端,也是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家庭教t是教育合力的首要支柱,家庭是子女学习的第一课堂,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_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纯净洁白的画纸,最先在上断落笔留下痕迹的是父母的言行。他们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对孩子起着全方位的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文化程度以及个性特征,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心理教育是一项不间断的面向未来的事业,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都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而,家长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就显得极其重要,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显然,家庭教育的成败关键在家长。创办家长心理学校的r的,就是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子女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系,而且家庭成员的群体生活构成了最紧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了群体活动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成员的心理距离是以亲情为主要特征的,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是最为密切而持久的,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温馨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子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c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失去理智,感情用事,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逻辑,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亲子关系的特殊性缘于由父母的社会责任、家庭地位、教育者角色等而产生的在家庭中的权威性。权威是以意志服从为特征的,父母的权威性的积极方面表现为父母阅历丰富并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是子女效仿_和依靠的对象,使父母在子女心0中享有较高的威望,父母讲话更有分量,更容易被子女理解、接受和服从。消极的方面表现为父母往往会以长者自居,对孩子发号施令,或对孩子随意打骂,而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样势必造成亲子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是教育孩子、帮助孩子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这种温馨的家庭气氛主要是靠家长来营造和控制的。(三)家长心理学校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家长心理学校的出现有其时代必然性,它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家长不是天生就会当的,当一个合格的家长就更不容易。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里,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就会陷入误区。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根本,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抓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举措。创办家长心理学校,其效果和实质就是抓了两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心理学校有着特定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有着自己特定的内容、特征、原则和方法。把家长心理学校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这从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意义上讲,将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样,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四)家长心理学校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持系统

家长心理学校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因而,它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和影响下实现的,家长和学校很好地配合非常重要。中小学举办家长心理学校,既对家长进行了心理教育的培训,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彼此间增强了信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容易形成教育的合力。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占的比例相当大,有许多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问题感到困惑,觉得孩子难以管教,感到力不从心。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当,普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是与家长密切相关的,甚至起因就在家长。

孩子需要健康发展的客观现实,使家长们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问。他们渴望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状态,希望沟通两代人的心灵,迫切要求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科学育人的水平。家长的这种共同愿望与需要,是当今社会创办家长心理学校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我们要增强创办家长心理学校的紧迫感。

二、家长心理学校的特征及创办原则

(一)方向性与计划性原则

所谓方向性原则,就是指办家长心理学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其目标应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引导家长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理念,了解和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搞好家校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计划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窣长心理学校也不例外。要体现家长心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将其纳人学校管理的轨道,以利于落实和指导。在制定计划时,可以从时间安排、教育内容、授课人员、组织形式、场地规模等几方面来考虑。有的讲授内容时间性和规律性较强,例如考试焦虑问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新生人学的适应问题等等,这些可以作为相对稳定的内容纳人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授课之前发放通知和听课提纲,让家长了解其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主讲人等,使家长心中有数,或在家庭成员中推出适当的人选参加学习,确保家长心理学校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针对性与广泛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性别、年龄和表现等个别差异。办家长心理学校同样如此,既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要考虑家长的个别差异。把家长心理学校办得贴近家长,能针对家教中普遍存在的或家长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给予指导。从内容上看,家庭心理教育涉及面广,有生理心理、学习心理、卫生保健、行为习惯及家长自身的教养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在内容繁多、家长时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哪些最适宜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地依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也需要强调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强弱与指导价值成正比。也就是说,针对性越强,内容越充实,指导意义就越大。针对性原则也是选择教材、确定听课对象和活动组织形式的依据。贯彻这条原则不仅能充分提髙单位时间效率,而且有劼于激发家长的教育热情,使家长心理学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泛性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学员对象上看,可以是学生的父辈、祖辈,或是其他亲属;从办学形式上看,可以采用面授、函授、参观、讨论、质疑、答辩、咨询、座谈、交流、班级授课、个别辅导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从教学手段上看,可以采用教师讲授、观摩录像、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例如演心理剧)等手段和方法,这样可以保证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成功性与实效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的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的体验。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由成功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积极情绪体验可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效应。成功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抱负水平,进二步强化行为动机,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正好相反。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我们不仅要把这些原理告诉家长,还要帮助家长学会以此来指导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低会缺乏挑战性,从而失去激励作用:过高会因频频失败而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产生。因此,帮助学生家长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努力帮助孩子去体验成功是极其重要的。

开办家长心理学校还应该适应家长的需要,精选指导内容,开展系列活动,以有助于家长实实在在地去思考和解决家庭心理教育中的问题。从已经开办家长心理学校的地方看,实际效果还是相当突出的。

(四)全面性与尊重性原则

家庭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开办家长心理学校,就是要使家长转变重智育、轻德育、轻劳动教育的观念;使家长认识到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努力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和谐健全的发展;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上,既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只有在提髙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模范的言谈举止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渐形成权威。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尊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能充分理解、尊重孩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态度。贯彻全面性原则还体现在对待学生家长应一视同仁,要面向全体家长。学生家长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具有不同的文化程度、经济收人、政治信仰和个性特点,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也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办家长心理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家长,尊重他们,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又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三、家长心理学校的办学方法和策略

(一)办学内容科学化

家长心理学校作为开展家庭教育的主阵地,精选科学的教学内容是家长心理学校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在办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实践性、通俗性和系统性。家长心理学校一般按照学生的班级或年级组织活动,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与需求,选择家长所急需而又缺乏的心理教育知识,做到有针对性。家长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髙,家长心理学校尤其要注重内容选择的实践性和通俗性。对于深奥的、专业性较强的心理教育理论等内容,应力求深人浅出,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辅以典型的事例,做到通俗易懂。对于家长们在家庭心理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除了分析原因,预测发展后果外,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使家长们听得懂,用得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家长心理学校重在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能力,所教所学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有系统性。从横向匕看,要给家长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从纵向上看,要使小学、初中、髙中等阶段的家长心理学校相互配合,使知识体系完整连贯,使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心理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责任心强的教师编写教材。所编教材既要有理论、有实践,又要便于操作。教材的`编写如果能遨请专家和有一定水平的家长参加则更好,这样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突出家长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使教材更加科学化,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办学模式多样化

家长心理学校的办学模式必须按照教学活动的步骤安排,以教学双方的互动方式为切人点进行整体设计,逐步形成多样化、开放化、系统化的办学模式,满足多层面、多类型的家长对家庭心理教育的需求,克服家长心理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保证家长心理学校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家长心理学校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的教育目的相似,而任务和教育对象不同。家长心理学校是业余举办的,其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保证家长心理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果,应根据家长们的实际需要和文化程度,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例如,面授辅导与函授自学相结合,以函授自学为主;班级授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以专题讲座为主;参观、讲座、讨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参观讨论为主;质疑答辩与咨询座谈交流相结合,以咨询座谈为主。

(三)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

家长心理学校的办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此,我们应该从学校领导、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家长代表等多方面去组建家长心理学校的工作队伍。位聘请校内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家长心理学校的授课教师。由于教学对象是成年人,比中小学生复杂得多,他们的思想方法、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已基本定胡,所以要教育他们,打动他们,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有一定技巧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指导家长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家长心理学校教学的意义是多重的,所以家长心理学校的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影响广泛.这就要求家长心理学校的教师必须思想品德髙尚、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既是一个好教师,又是一个好家长,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

应聘请校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专家,作为家长心理学校的骨干教师。专家讲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广泛的信息及生动的事例,对家长们是很有吸引力的。家长代表应聘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家庭心理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为家长心理学校的特聘教师,这些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既有、丨k务专长,又都关心教育,也有家庭心理教育的切身体会他们讲的课能够引起家长们的浓厚兴趣,有利于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热心家教工作的社会知名人士、退休教师和干部担任家长心理学校的特聘教师。我们也建议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尽快开设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蓬勃兴起的家长心理学校提供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

(四)组织管理规范化

组织好家长心理学校的各项活动,健全规章制度,是办好家长心理学校的前提。因此,家长心理学校要配齐领导班子,并明确各人的职责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校长、教务主任检查督导制度,建立考核考查制度和优秀教员、学员评比制度等管理规范。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为办好家长心理学校奠定基础。在认真制定好每学期的家长心理学校工作计划的同时,还应狠抓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把好教学质量关,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计划性。规范化的管理还应把好考核考查关。每学年结束,要成立由领导、教师、家长代表组成的考查考核小组,对教师教的情况和家长学员学的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和总结,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以后的办学积累经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九

教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一项大课题。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众多,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发展学生个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创新与创造不同,中小学的创新教育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不同。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有中生新。中小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将来发明创造打基础,不能按照科学家的要求来要求中小学生。创新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无处不有,有时不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按照“三四三”的要求指导科学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创新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流畅性是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面流畅地产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方案。变通性也叫灵活性,就是解决问题时能从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类型的方案。独创性解决的问题是能克服“思维定势”、“思维惰性”,敢于“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创新。“四”是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质疑、注重求异、注重发散、注重想象。“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途径: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特长、发展个性;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发展个性特长。

二、因材施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

全体学生的“全体”,是一个个存在差异的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发展”,是有区别的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必须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必须有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六个环节。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点抓住分层施教和分层作业两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分层施教中,我在有差异的群体中实施有区别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坚持低起点,小坡度,拉着走;对中层次学生,坚持重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对高层次学生,坚持多综合,重提优,主动走。在作业分层中,为了让低层次学生“吃得了”,中层次学生“吃得饱”,高层次学生“吃得好”,坚持在同一个班级中,设计三种层次的作业形式,即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低层次学生以做基础题为主,做提高题加分;中层次学生,以做提高题为主,做综合题加分;高层次学生,以做综合题为主,有创见和创新的加分。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有效,做到提优补差,展示特长,发展个性。

三、非智力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发展后劲,必须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谐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情统一,认知活动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感活动主要解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同步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调节功能。

四、最近发展区是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认为学生达不到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却达到了,我们把这种偶尔出现的闪光点视为学习潜能。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人的潜能之大令人震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能。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人的潜能只用了6%,还有94%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基础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违背这个规律不是导致两极分化,就是压制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现有水平,确定学生发展的起始点;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发展目标的动态层次方案,努力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展开,求得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不使学生垂手取桃子,伸手拿桃子,而是举手摘桃子,跳起来够桃子。

五、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学,由有师指导到无师自通,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水平,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各科教学共同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基础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学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重组,运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水平。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点,抓住基本点,开启动力点,挖掘增长点,建设支撑点,才能把学生的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

一般我们说的道德观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我个人认为大学是一个准社会,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场所,磨练自己的各个方面。道德观在我的心中是从小开始慢慢形成的。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可以指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生活公共准则。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拥有这些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我们现在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这并不是全部,一个人的德行比这些更重要。这些都是我从小就形成的,我想也是我一生都应该遵守的公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大学里可能这方面涉及到的不是很多,但是这却是人生的一大课程。很快我们就要步入社会,我们要开始工作。其实在大学四年里,我一直在规范自己,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有用之才。在大学里,我看到老师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他们让我在潜移默化里学习着。今后不论是从事哪种事业,我都会遵守职业道德的。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和睦的家庭。不知道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大学里时间的飞逝,我越来越尊敬我的父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我的父母亲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就非常的严格,这也让我更深刻的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

虽然在大学里,我们是以学生的身份,但是我们已经成人,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时候我会从一些媒体上看到有关大学生抢劫,犯罪,也会和同宿舍的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其实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没有想到严重的后果,也是法律淡泊。虽然我不是学习法律专业,但是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还是要知道的。在大学里,我们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相关的知识,我也看了一些。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的纪律是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遵守的。在大学四年里,我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考试不作弊,不无故旷课早退,按时完成课程作业。

(一)心理健康

在北京理工大学,上级领导特别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记得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还参加了心理健康的社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的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其实现在大学生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因为经常会听到有大学生因为承受不了了心理压力而选择了轻生的。我当然是不会这么想的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也办得非常好,在大学四年期间我听了很多有关报告,受益颇多。

(二)同学关系和人际交往

我的性格是属于那种慢热型的,脾气很好,很容易和人相处。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我在同学的投票选举之下当选为班长,同学们都喜欢我的性格,平时有什么事情的话总会找我,当然班里同学们的关系也非常的融洽。我倒是觉得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倒是我们的班非常的团结,在各个评比中,我们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大学里,我也参加了学生会,社团等活动,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也认识了很多的老师。我觉得他们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认识了很多的人,他们会时不时的提醒我该怎么做,同时也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尤其是与不是很熟的人相处。

什么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在德育课上,老师教了我们很多。我也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我们应该树立自觉的科学的世界观。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我觉得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社会中,脱离了这个集体,个体将无法生存。在中学的时候,我们知道,到了大学,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理解。成果单靠一个人是很难搞出来的,除非你是非常非常聪明的大科学家(但是那毕竟是少数)。我们需要集体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大集体中我们要学会谦虚,学会勤劳。我们应该热爱集体。在大学中,我所在的班集体就是一个非常团结的班集体,我热爱这个集体,大家同样也是这样,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做得非常好。

我所学的专业是军工专业,我非常地热爱国防事业,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校内国防生的选拔,并且很幸运的是,我被选上了。从此,我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国防生。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国防事业的强大,毕业后我要先在一个军级研究单位工作,锻炼自己。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把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当中去,发挥一下自己的一点力量。

我信仰共产主义,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入党介绍人的介绍下,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从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党员的标准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德行方面。我也总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我一直在努力着。

早知道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但是真正的体会到还是到了大学以后。我们班里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的。从我们这个小集体中的那种互相帮助,想出融洽的关系中,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是多么的团结。我曾经参加过彝族自己的节日——彝族年,那是在彝族同学的介绍下去的。我非常地开心,彝族人也非常地好客,我们看彝族歌舞,吃彝族饭,看彝族服饰,看彝族画展。那次,我学到了很多,实际体会到的真的是感觉不一样。

说到底,我们还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主业。在这大学四年里,我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松懈。我觉得自己在高中时候打下的基础还是不错的,所以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有太多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学上课的时候速度比较快,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所以课后必须得多看书。我特别喜欢去图书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也非常地不错,馆藏的书还是比较全的。在这四年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里的前茅,最后还被保送为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往往会忽略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就不是特别的好。仔细察看一下自己在图书馆所借的书,几乎很难找到几本是有关文化素养的,其实我也不是不喜欢,高中的时候我读了很多的名著,很多的诗歌。那时候也需要积累这些。到了大学后,由于课业觉得有些多,课余时间又想多多的参加一下社会实践,所以看文学书籍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今后应该多多补补了。

我的业余爱好还是挺多,喜欢打羽毛球,喜欢看电影,等等。平时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活动我都积极地参加,我觉得这些都很锻炼人的,并且也开阔了眼界。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一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二)何谓休闲德育

休闲与工作相对,一般是指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从事的有利于身心的活动和从中体验到的闲适状态。休闲与时间有关,也有状态有关,是生命提升的机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时间的增多,意味着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休闲时空与休闲活动,提升休闲审美的品味与境界,关系到大学生道德层次的提升与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近年来,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关度很高的休闲生活、休闲教育、休闲德育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德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但对于休闲德育的内涵和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目前,有的研究者侧重于闲暇的角度,有的侧重于休闲的角度,两者虽然在历史演化上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两者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以下我们将休闲和闲暇等同理解。,邱伟光教授(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较早意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组织与实施闲暇德育可以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此后多年,休闲德育开始进入高层领导的视野,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领域的重视和关注,并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培训教材第五章中,专门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教育作为课改的新增内容,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内容引起了思政教育届的广泛关注。

在针对休闲德育所起的作用方面,曾琰在其论文《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由于高校的闲暇德育能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自由体验”的积极氛围,有利于德育活动在主体参与和自主选择的时空境遇中进行,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常常被诟病的人学空场现象,因此充分尊重了人性,体现了主体的“在场”。还有不少学者对于建构闲暇德育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探讨。万慧进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中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休闲资源意识淡漠、闲暇创造性缺失、闲暇生活质量欠佳等现象,并提出通过确立合理的闲暇价值目标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丰富其闲暇生活方式,提升其闲暇生活的文化底蕴与层次,成就幸福的休闲生活。具有本真意义的幸福生活必然是具有德性的休闲生活。杨佳英在《浅谈闲暇德育》中提出,要使得闲暇教育能真正实现道德引导与教育的良好效果,就需要以休闲化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休闲化教育使人容易处于一种放松的“去目的化”状态,不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说教,使德育的积极效果能在休闲化状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发挥。但他也强调,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要注意保证德育的“焦点化”与“目的化”,避免因为方式轻松而导致教育目的随意与涣散,从而消弭道德引导的有效性。刘胜良、张百顺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出,闲暇具有道德意蕴,现存的高校闲暇德育表现为:闲暇时间充裕,闲暇质量低下;闲暇内涵明确,闲暇技能单一;闲暇动力强劲,闲暇指导缺位;闲暇自律明显,合作共赢低效。他们还指出闲暇德育理念偏失,应试教育惯性冲击,闲暇德育活动单一,交互德育主体缺失等,是造成高校闲暇德育低效的原因。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挖掘闲暇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德育活动、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是提高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径。黎海燕在其论文《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里将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内容归纳为学习、文化、心理、道德实践、生活自律等五个方面,她还在其论文《闲暇教育特征论析》中阐述了作为既具备道德教育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品性的闲暇德育具有闲暇性、生活性、开放性、隐喻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德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影响的活动。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是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范围内所开展的指向道德提升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从形式维度来看,是通过休闲实践活动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休闲德育是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休闲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

(一)“有休社会”需要休闲德育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有闲社会”逐渐成为现实,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全面发展自我。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过有德性的休闲生活应纳入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休闲的能力与职业技能一样,并非与生俱来,休闲的层次、休闲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休闲需要教育。目前,我国教育尚处于为职业工作做准备的阶段,但在后工业社会,出于对生命本真的考虑,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为“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2]一方面,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约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各种法定节假日竟有90天之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逐渐减少,使大学生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休闲生活及其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教育要为未来培养新人。当前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代人”成为现实,未来职场需求的已不只是工作技能,休闲、生活的技能越来越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大学教育对于休闲及其教育力度是相当薄弱的,休闲教育甚至是“被遗忘”领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休闲伦理的贬抑。传统伦理中我们往往宣扬“劳动至上”、“劳动光荣”,导致对工作伦理的过度宣传,一些劳模因过度工作牺牲生活、牺牲家庭、牺牲生命的案例也被媒体放大宣传,导致民众对休闲的贬抑,休闲往往与懒惰、颓靡联系对等而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是对休闲教育的忽视。休闲并非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后天培养。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却不愿投入一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我国的中小学生常常从踏入体制内学校开始,就被“埋葬”在题海战术中,导致“不敢休闲”(常表现为“学习至死”)。而休闲教育的缺乏,使我们的孩子无法培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审美情趣,即使有了休闲时间,也不懂得过高雅而健康的生活,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误导而沉迷其中,表现出“不会休闲”(常表现为“娱乐至死”),“窒息”了精神生命。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前随着网络休闲方式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休闲生活及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越显突出,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等通过休闲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休闲生活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的德性培养,即休闲德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休闲德育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高校更新教育观念,促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型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对德育内容的补充,更是体现了德育观念的转变和德育范式的改变,它充分调动高校在休闲德育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强调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注重从课程德育向整体德育转变,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变,促进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休闲生活从自发向自为状态转变

休闲作为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途径,使我们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考的时间与文化创造的空间,为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休闲德育引导大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激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冷静反思社会与人生、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刻的自我否定、批判扬弃、自我塑造,使其在休闲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超越现有的自发生活状态,创造理想的“可能生活”,实现向自为休闲状态的转变,达成生命的自我超越。

3.有利于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以休闲德育取代知性德育(课堂德育)。课堂德育作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能有效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让学生获得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然而,道德规范的确认、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并获得固化。休闲德育作为德育回归生活实践的一种形式,以知性德育(课堂德育)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延伸,能更好地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并与知性德育一起,包容了学生生活的全部,避免因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忽视所造成的“德育死角”,有利于整体德育的建构,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休闲德育的基本进路: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

生活德育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而这里的“生活”包括了制度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也包括了劳作性生活(职业生活)和休闲性生活,因此休闲德育作为生活德育的一个领域,就是要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一方面,休闲生活关涉道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必然包含着主观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是休闲的本质规定性,然而“自由”并非意味着“无约束的放纵”,自由不仅是更高要求的自律,而且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应负有的基本道义与责任。“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3]也就是说,人们的休闲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要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另一方面,休闲伦理需要教育。休闲不仅在形式上有类型之分,在精神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正如有论者指出的“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更可怕”。错误的休闲方式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正确的休闲则是“成人”的重要途径。休闲伦理是人们在休闲生活中用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休闲伦理和休闲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教育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建构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我们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接受一种怎么样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同样,关于休闲生活的伦理道德学习,也不能只是关在课堂里进行纯知识讲授,而应该建立一种更整体的生态教育观念,建构一种知性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体现生活德育理念的“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一)课堂中学习

休闲德育并不局限于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德育活动,还包括关于休闲道德的教育。因此,发挥大学生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在相关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相关内容,甚至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休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开设独立形态的休闲公共课程。这一类课程应以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直观的休闲教育内容。如有一些高校所开设的“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学习”、“休闲生活技能”、“我的休闲我做主”等公共课程,将休闲教育作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个健全人培养的重要一部分。但限于人力物力,目前此类与休闲有关的专门课程在高校还鲜有设置,条件不具备的院校可以退而求其次开设相关选修课,鼓励具有休闲意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应鼓励高校在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或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一般高校难以开设大量专门的休闲课程,因此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渗透休闲教育观念和技能,是最切实可行的(但也是难度最大的)。如在旅游、艺术、体育等文体艺术类课程,烹饪、烘焙、园林设计等各类专业课程,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课程中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内容与理念等。但是这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教师的休闲教育,提高教师休闲理论水平,形成教师休闲教育的自觉,使其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具有言传身教的体现与示范。

(二)生活中体验

区别于传统知识理论传授中他者“自外而内”的灌输式教育,休闲德育更注重自我“自内而外”的体验式建构。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应注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方法整合。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强化教师休闲能力的培养,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教师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言传身教,以自己积极的休闲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休闲实践。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要培育和引导文化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学习型等几类,是高校学生开展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监督,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休闲生活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积极支持。最后,从学校角度而言,要突出院校特点开展休闲教育。为规避休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应尝试把休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资源。专业教育与休闲教育并非对立的两个教育领域,休闲应该是专业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高校可以面向师生开放专业教育的实验室、科普展示室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把专业不仅视为谋生的手段,更提升为乐生的途径。此外,还应积极拓展网络时空的休闲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开展休闲活动,让师生成为校园休闲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体验者和积极传播者。

(三)环境中熏陶

生活德育非常强调教育环境、教育情境的创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整体氛围,一方面是休闲德育的“隐性课程”,另一方面也是休闲德育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以“幸福校园”作为目标,将休闲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夯实休闲“软件”的建设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加强相关的休闲“硬件”建设,注重加强校园休闲生活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每所高校除了建设好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传统体育设施外,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生年龄、心理和专业特点,增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与专业兴趣培养的场地设施,如保证校园休闲公共场域的基本建设,休闲广场、舞蹈室、合唱室、乐器室、形体训练中心、健身房、阅览室等娱乐设施应符合基本配比。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在生活区配备便利的娱乐、休闲与健体活动室,在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等教学设施配备适当的休息室、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等,引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同时,在管理上、在时间安排上和空间设计上都要尽量将休闲伦理考虑进去,教育、激励、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价值观和伦理规范,让校园的师生能在一种休闲与审美中提升自我,享受幸福,过一种有德性的休闲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陈建华.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兼论教育与休闲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研究,,(10):84.

[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马惠娣,季斌,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62.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二

1、广义道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2、狭义道德教育是指学校道德教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再见,我的大学时间就像是细沙,看似漫长,却顺着指尖的缝隙不停地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依旧是离别的伤感和过往的留恋,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属于这个季节。从此,我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没有迷惘,没有空虚,有的只是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此,我们告别一段纯真的岁月,一段年少轻狂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

转而回望大学的生活,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四年前,那个开始独立的时候,那个开始萌发的地点。2007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惟平为准,近知近仁”的誓言,稚气未脱的我们怀着自己的梦想、对新生活的憧憬踏入校园,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走进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不经历大学的人可能不知道,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如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我们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曾经的挑灯夜战已经遥远,曾经的题海泛舟已经远去,再也没有压力的驱逐,没有父母的唠叨,那完全是远离人间的仙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郁树葱葱的林荫小道、书香浓郁的图书馆、整齐划一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学生宿舍。学校里到处是热热闹闹的各项纳新活动,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新生眼花缭乱。新生军训、班级选举、学生会竞选,当这些一点点到来的时候,大学生活也随之真正开始。大一是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我们怀揣理想,充满期待。我们还知道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还会为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复习,还会去图书馆看看书,还会去听听讲座,我们还有目标、还有理想。懵懂的大一就这样在新鲜中一晃而过。

渐渐地,我们被这看似美好的假象所迷惑,突如其来的安逸生活让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个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完全忘记了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我的未来应该什么样?我希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对大学的憧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是哪里。

我们开始抱怨着课程安排的稠密、专业课的繁杂,我们开始挑剔食堂的饭菜,我们开始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也许,某一天,我们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却也清楚地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像“我以后再也不吃泡面”或者“明天我就开始好好学习”一个道理。时间就在庸庸碌碌中一点点流逝。迷茫的大二就这样在徘徊中一闪而过。

我们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象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犹如流水。走过迷茫的岁月,走过困惑,我们学会成长。考各种证、考研、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家必修的课题。我们不再为偶尔的逃课而窃喜,不再为课外的作业而心烦,不再为食堂的饭菜而抱怨,不再为网络的自在而沉沦。当思考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学会体谅,学会宽以待人,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再未成年,不再有父母在你前面为你遮挡所有的风雨。曾经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变的坚毅,曾经青涩的心态如今已变得淡然,心中的目标也日渐清晰和坚定。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道路,或是步入职场,或是继续深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平淡,也可以很震撼。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首先就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但是也不要随波逐流,真正认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盲目和急躁。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来执行这个计划,不强制一成不变,但是变化要有个限度,不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自己必须要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其次,要学会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鞭策,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但学习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沉溺于上网游戏等带来的满足感,不沉溺于暂时的情绪和心情,不要让自己轻松生活的背后是莫大的空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纵观国内,放眼全球,各个领域的新生代风云人物,无不是用知识的杠杆撬动了财富的金球。从书本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要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清醒。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常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才能和技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最后,端正态度。不要畏惧前途的艰险,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我们困惑、思索,摔打后的教训总是来得更加真切,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这才是这四年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一教自习室的门依然开着,新一轮的考研大军依旧在鏖战,朝七晚十、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辛酸和汗水、有苦涩和挣扎,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犹豫,稳健而又急促的驶向下一个未知的站台。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也是更高的起点。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有时因生活中的琐事而情绪低落,有时为未来何去何从的扑朔而四顾茫然,也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装订线涵。我们肩上始终承担着一种使命,那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迈出人生新的历程,翻开生活新的篇章。

再见,我的大学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充满回忆的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的走了。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只有对同学的恋恋不舍,对大学生活的感慨与欣慰,更有我值得回味的四年生活中的遗憾与不足。

四年的时光真的很短,短到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仿佛只是昨天。同舍友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游览校园,老师第一次班会??这些画面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我仍然记忆犹新,报道那天父母送我过来,我依然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一进门处的喷泉似乎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到处都是四面八方前来报道的学生,走在工商学院那带有欧式风格的校园,我对未来四年的生活充满着憧憬。保定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但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就像我的家乡,也许它不适合拼搏,但是它确实适合生活,对于像我一样不喜欢压力的人来说,保定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朴实的风气。于是我带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作为刚刚告别魔鬼高三生活的大学新生来说,刚开学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进行着心灵与身体上的释放,吃喝玩乐样样都过足了瘾,疯狂的报复着高中那不堪回首的日子。这样的状态几乎占据了我大一的全部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了大一的新鲜劲以后,我逐渐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劳逸结合的更加合理,但那时候我的思想还比较简单,由于“玩”了大一的一年,当时就一门心思的学习,也认为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轨迹,但是却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与相处。我们宿舍以及周围其他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85后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对待问题上难免会意见不一致,出现矛盾我总是选择逃避,后来我才领悟及时的化解矛盾并不会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彼此更加相互了解。

大学校园融入了天南地北与社会方圆,其中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形形色色的活动,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融入了中学时代的纯真,更包罗了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无论是社会上常见的琐事俗事,还是学校独有的趣闻轶事,都会时常呈现在我面前。

经历这大学四年,有许多事情在我心中生了根,使我能品尝着大学中美好的回忆。首先就是入学时的军训。那个时候,因为刚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接触到了许多新的同学,新的事物,很多事都让自己觉得好奇。军训不仅仅是在磨练我们的意志,更是在让我们逐渐接受大学这座象牙塔,让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熟悉学校,熟悉同学,熟悉大学中的生活。军训的感受像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军训是残酷的,记得刚开始军训的第一天,教官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立定。让我们在烈日炙烤后的塑胶跑道上站上半个小时。热气不断的从地里面往上透,脚底又酸有烫,汗不断地脸上流下来,滴在地上,而且还口干舌燥的,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一直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时间快到了,再忍一下就行了,要是现在放弃的话,那前面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于是我就咬着牙,硬撑了下来。几乎天天都在接受训练,我们虽然累但是却体会了其中无穷的乐趣。比如,在大学中不像在高中,处处都受到限制,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你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情,做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鸟儿在高空中飞翔。而且,在军训之中,由于吃苦锻炼早起早睡,我和宿舍的同学们相处的特别融洽,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着,聊着各自的经历,听着各样的故事,我觉得这是非常精彩非常让人留恋的感觉。伴随着军训方阵比赛的结束,我和我认识的同学们刚结识的友谊达到了高潮,我们一起期待着进入象牙塔中的学习生活。

真正进入到我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殿堂后,我发现并没有我想想中的简单。在学习真正的财务管理课程前,我们要学习好多的基础,比如说英语,高数,思想道德,经济法,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虽然一开始因为没有接触到财务管理而遗憾,但是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我们发现这些基础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没用,那样无聊,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比如说西方经济学,我特别喜欢这一门课程,可能和财务管理更加亲密的原因吧,我学起来特别用功,那些模型与公式,记忆的特别清楚。当然,有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也会有自己觉得难学的课程,对我来说最难学习的课程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我很喜欢这门课程,可是大量的记忆使我跟不上课程的节奏,这对我来说很矛盾,因为,我确实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吸引,可是又因为记忆的问题不想去深究,最后我不得不克服我的懒惰,尽力去背那些理论知识,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个好的成绩。在这之后的三年里,我接触到了许多关于财务管理的知识,还有中级财务会计等高深的会计课程,这些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变难,由于我还参与了学生会的管理,所以复习的时间特别紧,我的经验就是,平常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将老师注重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等快考试时候集中复习,这样的效果很好,因为如果上课认真听讲的话,有些东西自然而然的就记录在大脑中。在大四这一年,我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努力的去复习考研和公务员,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他们不同吧,我的复习方向放在考银行上,复习了近六个月,虽然最终我并没有考上银行,但是这段复习经历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其中我找到了高三复习的感觉,使我又年轻了一把,使我又激情了一把,让我觉得,不管什么事,只要心中坚定再肯于拼搏,结果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还是班里的组织委员,在生活上积极帮助同学。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班里的活动。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是指娱乐活动,还包括学习组织,劳动组织。比如说学校要求我们班级对一项事物进行学习,我就要根据这些学习的内容申请教室,寻找资料,再组织同学一起学习;当学校要求我们班级进行一项劳动时,我就要安排人员进行活动。当然,在大学中,组织的活动最多的还是娱乐活动,像以班级为主体进行的娱乐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就是给同学减轻压力,因为在大学中,学习是非常累的,而且学习和生活搅在一起,很麻烦,所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放松下来。其中最让我得意的就是我们班委一起组织的沙滩烧烤篝火晚会,我们准备了近一个周的时间。首先组织同学们去后山捡松球一类比较容易燃烧的木材,这本身就是一种班级活动,大家玩的也特别开心;然后就是我们去购买各种材料吃的,租赁燃料,烤炉等工具,最后我们找了一个星期天下午在沙滩上进行烧烤篝火晚会。那一次特别的成功,我们第一次觉得自己做了一回生活的主人,这些成功,和我们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在大学期间,我还是学生会的一名成员。大一大二的时候是个学生会组训部一个小小的干事,大三的时候很荣幸我当上了组训部的部长。大一刚来学校就对学生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能让我发挥的平台,所以当时我综合考虑报了组训部,结果经过面试后我很幸运的进入了组训部,开始了大学三年的学生会生涯。大一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甚至影响到了我组训部部长的竞选。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我们学校的李妍老师,请她参加我们部的一次座谈会,让她来给大一新生讲解一下商务礼仪一类的知识。那次我查到了老师的课程表,在老师上的选修课上听了两节课,觉得这位老师确实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在老师下课后,我详细的和老师说明了情况,希望老师能为我们办这一场座谈会,结果很顺利,老师几乎就是一下子答应了我,由于一开始我心里一点没底,这是我第一次任务我不知道能不能好好完成,突然感觉这么轻松就办好了,我也克服了那种紧张的心里,从此以后,我做事也越来越大胆,想问题也能大胆的去想,才会为我将来举办的一些会议的成功埋下基础。大一大二为组训部做了很多贡献,大三经过竞选我很荣幸的当上了组训部的部长,我以为事情还是和原来一样,结果我慢慢发现是不一样的,身为部长和以前的干事不一样了,我的任务从做具体的活变为了组织者,我开始协调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维系部里轻松的环境,而且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做具体的事儿了,只能安排大二的同学去做,也顺便锻炼他们最后成为下一届组训部部长。在大三这一年我又学习到了很多,可以说,大一大二的学生会是锻炼我的做事能力,大三的学生会是锻炼我交际的能力。我非常感谢我们的组训部,能在大学中让我上这么生动的一课。再过十几天,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现在的我们,处在了一种既兴奋又迷茫的情感中。兴奋的是终于可以不再过这种无聊散漫的日子,可以大把大把花自己挣来的钱而不用再内疚。而迷茫是初次踏入社会的惊奇与恐惧,抑或是象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没有人再管我们了,除了社会。

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就这么消极,未来的人生是美好的,我应该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来为自己绚丽的未来,填上美好的一笔。

摘要:学校教育过程中,除教学生基本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教育部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德育处在首位。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笔者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几点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自我教育;主题活动;树立榜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学生印象里好像天然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讲话内容总是会用“对立”的心态去思考和理解。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把教师有形的、生硬的说话形式转化为学生背后的推手,转变为学生思考问题的内驱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具体操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培养班干部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之影响到全班同学。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管理者。学生干部所带有的管理职能使得其最容易成为全班同学的思维引导者。因此做好班干部的德育工作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班干部的选用一定要选择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不一定要局限于学习好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在班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其次,要加强班干部的思想引导,每周召开班干部会议,对班级内发生的重点问题与班干部分析、讨论并把正确的观念传输给班干部,并逐步使其影响到全班同学。总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我们对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2.抓好后进生的德育教育。如果说班干部是班级里的“领头人”,那么后进生就是班级里的“小尾巴”。抓好“领头人”的同时,我们还要抓好“小尾巴”的德育教育。一方面,后进生德育教育不一定能够受到班干部的影响,另一方面后进生思想意识的好坏也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对于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应以引导为主,批评为辅。首先,班主任应倾听后进生的想法,并从中发现较为严重的思想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对于较为明显的错误行为应以批评为主,对于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应注重对于班级的影响使得在批评后进生的同时,使其他同学形成自我教育。

德育工作的开展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在班级德育教育中,主题活动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合学生的主题开展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校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校外活动主要有参观、宣传、帮助等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上街头为清洁工人、交通警察等服务人员送上一杯热茶,说上一句“您辛苦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各个工作岗位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理解和爱。这种教育效果是学校内任何形式都无法达到的。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型庆典、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学校德育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善于捕捉信息,通过走入校外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与见识,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想、品德教育。

2.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我们整个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运用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中学阶段,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班会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划与设计。对于高一阶段,可以从文明礼仪、理想、勤奋、和谐、积极向上、创造力、感恩等方面来设计主题班会内容;对于高二阶段可以从责任教育、誠信教育、人生观教育、感恩与爱心教育等方面来设计主题班会内容;对于高三阶段,可以从行动力教育、理性教育、拼搏精神教育、人生教育、大学生活教育等方面来设计主题班会内容。只有成系统的主题班会教育才能让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有效,更加完整。

当代青少年学生是敢想敢说敢做的一代,他们知识面宽广,社会信息量大,对变幻莫测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他们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社会种种现象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甚至良莠不分。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高、身正”。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就是能够让学生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德育工作的开展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以一个“身正”的姿态站立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思想与社会中那些杂七乱八的思想有所不同有所“吸引”。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真正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以一名“师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杨贵娟.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j].世纪桥,2012(9).

[2]孙前胜,曲宗霞.试谈德育工作中的批评之法[j].辽宁教育,2017(12).

摘要:对小学生开展德育,仅靠学校单方,虽然是专业的,但力量却显得单薄。特别是如果家庭与学校的德育在方向、方法上產生了冲突,还会对学校的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学生思想建设有效性的考量,学校必须采用有力举措,调动并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德育模式,才能真正落实我们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小学家庭共育

家校共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模式——学校开展德育有其优势也有其用力不到的地方,家庭德育有其劣势但也有其效率、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仅凭借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力量单薄的问题,而且会因家庭与学校间在教育方式、教育方向上的差异而造成德育工作的低效或失败。

1.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和方向的准确性——我们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对德育的方向比较明确,对德育的方法比较熟悉,对德育的对象(小学生)有科学的理论把握。对德育来说,学校的教育相对于家庭更正规、更高效、更科学。比如说,我们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4个字一项一项落实,每项都有专门的方法和策略,这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来说,难度就比较大。家长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机对孩子施以教育。

但是,家庭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力上,要远大于学校。一是,因为学生与家长一起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有更多、更充裕的时间对孩子施以影响;二是,在情感的亲密度上,无论我们教师如何做,也抵不过亲情。感情的因素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家长的思想理念;三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情特征比教师要了解的多,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自己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最清楚,就容易落实因材施教。这些我们从学生每个个体性格、思想的差异性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校的教育起主体效用,那么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接近于整齐划一的,而实际是学生有着千差万别表现,说明家庭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所以,家庭和学校在德育的作用上能够形成互补。利用学校的正确性和专业性,加上家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可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德育平台。

2.家校共育的问题

(1)意识薄弱。家校共育意识的薄弱是双方的。

在教师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家庭不应是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家长们不懂教育,也不知道国家对德育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如果让家庭较深度的参与教育,往往使自己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再者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做很多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和家庭的工作量。

在家庭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规划的德育(他们的德育其实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开展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把孩子的生活料理好就行了,德育也好智育也罢都是学校的事。这样一来家长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共育活动,不积极配合学校的问题就比较普遍。

(2)理念差异。大多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德育的理论,他们对学生德育的内容、方向基本没有概念,完全是凭借自己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来开展教育活动。他们的德育理念不仅不科学、不系统,而且受环境、经历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不正确的理念成为他们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在方法上,我们主张要以心育心,而很多家长采取的是强制措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会出现打、骂孩子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完全违背了科学的德育理念。

再比如方向上,家长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他们的德育方向不包括社会责任,非常狭窄——对“我”有利的,就是“德”。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教育孩子:“咱们在学校可不能受气,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你会的题不要告诉同学,他不会,就比不过你了”……这些,不仅是德育的偏失,而且根本就不是“德”。这些理念上的差异,给学校德育造成了掣肘,也给孩子造成了发展的困扰——“我是听爸爸妈妈的,还是听教师的?”

3.家校共育模式构建

(1)建立良好家校关系。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学生出现了问题,家长埋怨学校没有教育好,教师指责家长教育方法不对。二者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成了互相监督、互相掣肘的局面。家庭与学校之间,没有情感可言,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学生。这样双方视线都在孩子身上,而相互间没有沟通交流,显然,是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的。

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把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起来,形成良好的、主动的、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比如经常进行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搞一些家校互动的活动等等,拉近家校之间的情感。当然,我们现在基本上具有了信息化的通信条件,学校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博客等等,与家庭建立更快捷、更通畅的沟通平台。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情感上建立和谐、友好的氛围。教师不应总是对家长进行指责或批评,也建议家长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

(2)构建家庭参与平台。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充分、主动地承担起家校共育的组织职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必须发挥出共育模式构建的发动机作用。指望家庭来主导是不现实的,因为德育的交集点在学校,而不是某个家庭。一个家庭不太容易对其他学生家庭产生影响,而学校则可以很方便地把家长们调动起来、组织起来。

比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的时候,请家长们参与进

来。例如开学典礼、庆祝六一、欢度国庆,或是学校运动会、组织踏青旅行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把家长们请过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这种请家长参与的策略有两点好处。一是小学生因为有家长的参与,他们的兴奋度会比较高,就更愿意表现得更好一些。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落实到行为上;二是对家长施加影响,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给孩子树立正面形象。而且他们通过参与也学到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有一定帮助。

再比如,我们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们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家长们怎样对孩子施教,告诉他们德育的内容有哪些。这为我们高效实施家校共育统一了思想和方法。

还比如,我们可以开辟“家长课堂”,请一些有特长或有德育因素的家长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上一节德育课,家长课堂因为气氛活跃、有亲和力,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3)组建共育核心团队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精力不够、创新空间受阻、策略失当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一人要面对几十位家长,精力肯定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再专业,其思维空间也会受个人能力的局限;此外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看到了,但没有家长愿意出头,怕“得罪”老师,对孩子不好。所以组建一个既能够辅助教师工作,又能够教师起到监督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就成为了一个客观需求。

家长委员会应该有层次,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成为一个核心的体系。这样,不仅是对教师,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应尽量具有多元性,有的家长教育有方、有的家长责任心强、有的家长脑子灵活……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辅助学校工作并对学校、教师予以监督指导。使家校共育上升到一个更规范、更理性、更高效的层面上。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指向小学生德育的家校共育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要想使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到位,仅靠学校或家庭的任何一方都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得到全面、有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芳.浅析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7(99)

[2]任琼.实施家校共育增进小学德育[j].考试周刊,2018(60)

[3]洪明灯.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共育[j].中小学德育,2016(4)

长期以来,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培养优秀品质,成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以德育“感悟课”为载体,变革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拓展德育活动空间,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开辟了一条中职德育新路径。

近年来,焦作市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展开了新课堂教育实验改革,其中德育“感悟课”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德育“感悟课”,就是在班主任(或班干部)的引领下,学生针对近期个人思想、学习、纪律及参加的各项活动,通过写感悟(成长)日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剖析,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以便实现共同提高的德育形式。

德育“感悟课”的初期阶段是随意性反思课,学校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定,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情况自行确定主题。这一阶段德育“感悟课”的特点如下:针对性强,短期效果好,特别是对改善班风班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感悟课”的第二阶段是主题性德育“感悟课”,是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确立每个学期德育“感悟课”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项学生感悟活动。通过德育“感悟课”,学生剖析自己在各项主题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自己在主题活动中升华情感、思想进步、习惯养成、素质提升。

在德育“感悟课”推行之初,学生人人感到新奇,兴致盎然,积极参与。一学期下来,在写写说说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有长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在一点点提高,日常行为慢慢有所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感悟课”渐渐流于形式,学生也逐渐感到无趣,产生应付心理,德育“感悟课”的作用也在不断弱化。我们感到,任何德育活动开展到一定时候,如果不创新,再持续开展就必然会出现瓶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变革和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们参与德育“感悟课”的积极性呢?经过实践研讨,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内容创新,增加引力

年轻人都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因此,面对大的德育课题,我们化大为小,变抽象为具体,尽量贴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小课题来进行,并根据社会时事,考虑专业特点,联系班级实际。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觉得“感悟课”有意思、有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有的班级开展“拒绝电子烟”“发现身边的榜样”“冲动是魔鬼”等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主题活动,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学生们有表演,有交流,思想火花不断闪现,“感悟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德育,小课题,增加了德育“感悟课”的吸引力。感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了心中之惑,点亮了前行之路。

(二)形式创新,激发活力

学校还引导班主任、班干部学习借鉴电视等媒体举办活动的形式,尝试以专题报告、自由辩论、小组竞赛、情境表演(小品、相声、山东快书)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使德育“感悟课”呈现出了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的景象。比如,在2019年上学期的德育“感悟课”评比活动中,2018级农艺一班采用辩论赛式、2018级汽修二班采用小组竞赛式,2018级数控班、2018级电器班、2019级计算机特色班表演了小品,2019级农艺二班表演了相声,2018级美术班展示了学生自己创作的系列绘画作品。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感悟中体验,在此过程中思想得到了升华。

活动形式的创新,激发了德育“感悟课”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德育“感悟课”的开展,使学校德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场所创新,开阔视野

思变求新,人之常情。不少德育主题单靠在校内场所进行不仅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不佳。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感悟课”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把视野又放到了活动时间和场所的拓展上。

体验是德育“感悟课”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学校常常将其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学生家庭、专业实训基地、校外教育基地、社区、公园、企业、农村,处处有德育资源,处处是德育阵地。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班干部的引领组织下,或分散,或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去做、去看、去问,亲自实践和体验,鼓励学生随时用手机拍下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片段,然后带回学校与大家分享交流。

走出去,广阔天地成了德育的场所。学生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

(四)组织创新,再增动力

实践证明,组织形式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感悟课”的动力。活动刚开始进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准备、都参与,有的班级采取抽签方式来确定主持人和发言人,有的班级按教室的座位安排“感悟课”的发言顺序。到后来,组织形式开始变化,有时候以小组为单位,有时候以寝室为单位,有时候扩大范围开展班际甚至专业之间的交流。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让学生对德育“感悟课”保持了新鲜感,同时也让学生在交叉变化的团队合作中,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以变求新,以新求活。思维开放了,内容、形式和场所创新了,新的德育“感悟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从长期的德育实践可以看出,班干部的引领是我们开展“感悟课”的关键。随着“感悟课”活动的开展,不少班级把活动主题的策划和落实分配给各小组、各寝室。组长和寝室长很自然地成了活动的牵头人。有责任,就有了压力和动力,也就有了成长锻炼的机会。班干部、组长、寝室长中的不少人,经过锻炼,升华了思想,学会了表达。这些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逐渐成为德育“感悟课”活动的主力军,也往往是感悟课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当一大批学生在“感悟课”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以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平时游离在活动边缘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逐步走入舞台中央,成为活动的主体。

教育没有旁观者。人人參与,是教育的宗旨;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是教育者的追求。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交流分享、点评总结,引领学生在德育“感悟课”中快乐成长,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技能、有道德的合格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文化的导向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泽民同志曾说:“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隐忧,理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进一步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一)道德认知相对低下

“道德认知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迈入大学的门槛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另外,尽管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很多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坚信“人的本质是自私”。可见,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当下,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熟视无睹,结果必然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匮乏,道德判断不易客观,道德行为不合规范。

(二)道德情感比较淡薄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利用裙带关系谋取一己私利等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无动于衷。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须走后门送礼,有些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所当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羞愧感。

(三)道德意志显得软弱

所谓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坚韧精神与顽强决心。它是道德主体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体由内而外、由无形的意识情感到有形的实践演变过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体的道德力量,以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例,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带有刺激性质的不健康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难重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为培养和造就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四)道德实践知行脱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确实具有不协调性,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存在较高道德认知水平与较低道德实践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为存在对他人高要求与对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一)师德育人:树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2]。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载体育人:创设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育人: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三

摘要:学生的成长从小学开始就需要有好的德育作为辅助,德育教育同科学文化教育一样,对新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我国实践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渗透方法小学音乐德育

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东西,在多元化相互融合的今天,对音乐等学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德育是树人的关键,是我们国家一直注重的教育要素。每一代新力量的产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作为铺垫,也需要德育的侧面辅助作用。现在,我国开始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以各种新颖的方法来促进两者的完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中,小学音乐老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育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

音乐课堂上的德育是个很新鲜的话题,也正是因为它的创新使小学教育中的德育上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学中的办法有很多。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大部分是从基础入手的,从教育的根源就注入德育的因子,使长成的大树更加茁壮,而完成这个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是我们的小学音乐老师。

1.教学题材选择使融入德育。将德育教学有效地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最基本的教材的选择做起。而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是教学题材的选择,要做好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就要从选择教材开始。在苏教版社的简谱音乐教材中,《再见吧,冬天》等歌曲被选入。与此同时,那种对春天的渴望里所蕴含的满满的希望也随之传递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唱着歌儿去劳动》这种与劳动号子有相同作用的歌曲也被选入了教材中,孩子们通过这首歌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这种将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德育课,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以后面临挑战的筹码。像这类具有德育功能的曲目应该被更多的编入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融入。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其中起重大作用的就是小学音乐老师。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就是引导,尤其是在小学这个特殊的阶段里。老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德育部分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有的老师在孩子们欣赏《摇篮曲》的时候吟诵一首直白如画的表达母子深情的诗。在音乐的衬托下,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像水一样流淌着。有的孩子出神地望着远方,调皮的孩子也在此刻安静了下来。然后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在课后的作业中布置孩子制作一份对妈妈表示感谢的礼物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的心中会种下一颗孝的种子,这就是德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3.用音乐本身的力量进行德育。音乐本身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是某种宝贵精神的承载者。苏教版教材中,《郊外去》乐曲用轻快明丽的曲调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乐观快乐的心境。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无法理解高深的文字里所蕴含的哲理,而通过乐曲所表达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却可以被孩子们读懂,这是为什么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之中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音乐教师所承担的德育重任

小学音乐老师在德育方面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的过程,缺少了小学音乐老师的付出,就无法达到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作用。

1.小学音乐老师要有绝对的耐心。小学音乐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仅仅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在这个时候,老师们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只可以听出曲子里的快乐因子,除此之外很难有别的感悟。但是我见过有的老师会在听音乐的同时叫孩子们积极上台表演各种各样小星星的模样,来表现孩子们心中的变奏曲。结果台上就出现了酣然入睡的小星星,也出现了撅着嘴赌气的小星星。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让人们不禁捧腹大笑,这就是老师的力量。

2.小学音乐老师要鼓励孩子表达。表达音乐的方式其实不只是唱、跳跟演奏乐器,还有很多方式。如,有的孩子比较善于涂鸦,有的孩子喜欢跳舞。有的老师就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欣赏《月儿弯弯》时,鼓励孩子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出听到的感觉,用稀奇古怪的姿势来表现孩子的舞蹈。这是对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这是对大脑的立体化培养。

三、德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学中是我国对德育看重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德育的一个新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性的融入,当然也是成功的、和谐的融入。以音乐为载体传递德育,是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培养的一种捷径。孩子们自小学开始就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以后塑造良好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起一板一眼的讲述硬道理,这些会跳动的音符对于孩子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培养有着更突出的作用。

每一代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的辅助,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音乐被巧妙地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以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这是最有效的做法。老师又将这一任务巧妙地从多种途径进行完成,形成了多种将两者相融合的方法。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促成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20xx,(04).

[2]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xx,(09).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四

随着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影响也十分突出。文章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分析了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德育论文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能够影响国家未来的命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一方面,现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慢慢的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从国际上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国际化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都会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产生剧烈而深刻的影响。

关于大学德育的途径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是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韩国之所以能够冲破美国的统治和日本的奴化教育,让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在韩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无论何时都以民族精神为契合点,团结全部的韩国民众,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为国献身的精神,这也是韩国德育教育的一个成功之处。

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儒家文化为依托,结合西方民主思想,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环境,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美国也十分重视本国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掘其中的历史资源,树立典型形象,培养美国民众作为美国人的自豪感。这一点确实值得中华民族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建设中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一定要把培养民族精神当成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才能一直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养民族精神,要通过历史教育来激发国民的民族精神。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古代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程。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使得历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历史教学中也存在层次性、针对性不明显,没有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问题,强于灌输,这些都是造成历史教学低效性的原因。

什么样的德育内容才会为当今的大学生喜爱并接受呢?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这一时代的青年人,无论从知识量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和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别。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奋斗和前途,更加注重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竞争,更加崇拜实力,更加喜欢去享受生活,而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与大学生德育需求相衔接,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此外,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虽然我国仍有多种宗教存在,但长久以来,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批孔的影响,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旧的道德观念慢慢被人们抛弃,但是新的道德观念并没有形成。西方思想随着改革开放介入进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国民的价值观开始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时,德育工作者要给两种文化一个正确的定位,一定要认真做好引领民众道德观念的工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借鉴西方法制民主思想的同时,不要忘记继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德育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德育实效性地提高。我国古代就创造出一种“道在器中,以器传道”的德育教育方法。即以日常礼仪规范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培养人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人的心理,直到固化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平常的生活中以此作为道德行为判断的标准,慢慢的就会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宋代思想家程颐为了让儿童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养正,创作了“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是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与青年“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时间长了,潜移默化的就完成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过程。

另外,德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德育工作者应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大学时期,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具有很强的自我判断能力,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辨析能力。让他们去分析一个行为为什么是道德的,或者为什么是非道德的,锻炼大学生自我的道德判断能力。然而,在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中往往是颠倒教育的阶段,这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问题所在。所以,我们以后德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就是不断的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五

毫无所觉,进入大学已经大半年了,这大半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深入浅出了解了大学这个特殊的地方。

大学,是我们在结束学业与步入社会的缓冲平台,也许有人会继续进修更高的学府,但自大学以后,我们都成了社会的一员,都要为了自己生活而努力,为了心爱的人,心爱的工作去奋斗,去付出汗水,祈求得到幸运的眷顾,收获自己的成绩;大学,是我们进军社会的垫脚石,利用最后自由的学习氛围和时间去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力争上游,我们只有站在大学的高度,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大学,是我们最后的乐园,在大学,我们可以不用为了钱财而烦恼。在大学,可以认识到很多很多好朋友,收获很多很多真挚的情。大学是自由开放的,这儿没有约束,我们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大学的学习是很辛苦的,这是唯一和高中的认识相违的。只是不同于高中的约束,大学的学习自主性太高。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这话一点不错,在这儿,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虽然可以向学长请教,但是主要还是得靠自己。在我看来,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习为人处世的地方,甚至我认为,学习,仅仅是大学生活的其中一个方面。

大学是一种催化剂,促进人的成熟。较之以前,进入大学的我,比以前更加成熟,处事更加理性,看待问题更趋客观,更加懂得时间的宝贵。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接触的人发生了变化,以前,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同班的同学,到了大学,除了同学,还要接触一些学长学姐,以后,还有学弟学妹。这需要我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和应对不同性格脾气的人。在大半年的生活中,我觉得自己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大学的学习方式,也让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要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多参加公益活动,团体活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学生。

大学,本来就是学习的地方。学习是大学的中心主要任务,努力完成学业。在学习之余,多积累课外知识,尽量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去充电,以后是很难再有如此好机会平平静静的充实自我的了。专业课肯定是要过的,英语四六级大概还是要考的。另外一些重要的证书还是应该去考,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辛苦四年,不亏!这不是只剩三年余了么?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计划,锻炼身体,前人有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帮助我们完成学业!

总之,大学四年,为以后的人生而奋斗!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六

1.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德育工作进程中的作用

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正确的道德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的道德情操是应坚持倡导的。其次,在孩子的幼儿教育时期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双向协调。学校与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完善信息沟通的途径,通过家长座谈会等交流方式来与家长们一同研究素质教育的方法,共同提高德育水平,加深对素质教育和德育的理解,使家长们能充分意识到德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规范完善校园道德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情感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需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高校道德环境应建立在正确的德育工作的准则上,认真制定、完善教育准则,将创建优质的校园道德环境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德育水平相结合,为更好地规范校园道德环境提供保障。

3.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大学生全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现状,从而坚定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方法和内容,加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和效果,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加信心,增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奉献社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关注,为大学生德育营造出优质的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纷繁庞杂,有精华,亦有糟粕。为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来供大学生健康成长,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来宣传和弘扬积极的社会行为,对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要予以严厉的抨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警示世人避免再次发生。这不但可以为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求我们大学生要以身作则,起到一个模范的作用。

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德育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大学是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给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是高校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要做到“育德寓教”,这不仅要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更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当中要严于律己、思行合一,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德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七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在体育游戏中把学生身心活动、游戏内容与游戏要求、意识动作、理论实践等结合起来,从渗透规则意识、团队意识、自信意识、诚信意识出发,寓德育于体育游戏之中,让学生既掌握技巧又明白事理。

德育教育;体育游戏;规则;团队;自信;诚信;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和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项体育活动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竞争无处不在,小学生对体育游戏尤为喜欢,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愿意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规则、竞争、合作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寓德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把德育自然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潜移默化的功效。

1.1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规则意识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成员的行为应该实行自我控制,实行自我调节,不能随心所欲。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小学体育教学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练”,要正确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身心特征来进行体育教学,开发和创编体育游戏,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体育游戏规则性很强,学生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完成游戏,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游戏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规范体育行为,遵守游戏规则。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都有好玩好动、自制力差、没有形成遵守纪律的观念等现象,开展一些有角色、有情节的体育游戏,这种游戏来自生活的“教材”,摸得着,看得见,体会得深,比起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例如,进行“群象搬木头”的游戏,开始请好动、能力强、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当大象,能力弱、胆子小的孩子当小象,并提出大象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帮助小象越过障碍物,搬走木头。为了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应轮换角色。由于孩子都想被同伴推选为大象,而且他们也明白只有遵守纪律并出色地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就会被同学们认可和推举为大象,他们会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言行,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利用体育游戏的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规则的限制、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渗透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悟。

1.2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团队意识

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是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支柱,也是新课标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一些作风、态度和品行都会充分展现,这就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所以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更应该渗透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体育游戏一般是以集体或小团体的统一活动来实现,如球类比赛、拔河、接力等项目,应该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游戏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在游戏中给学生的讲解和组织直接关系到游戏对学生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侧重于小鸡的团结,就会形成小鸡斗老鹰脱离实际的场面,而是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强调小鸡的团结,不能离开集体,要及时渗透团结协作的教育,让小鸡在母鸡的保护下与老鹰进行周旋,尽可能地不让老鹰捉走。在游戏过程中,针对队尾的小鸡摔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让小鸡勇敢地站起来,迅速回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老鹰进行斗智斗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在一些游戏比赛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相互责备、单打独斗、违反规则、作弊等问题。在游戏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制止和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和团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遵守规则、诚信做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以及锻炼学生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强大,体会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享受游戏的快乐。

1.3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自信意识

“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不少孩子因体弱多病或被溺爱,变得孤独、胆小缺乏自信。对孩子的这些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用强制改正的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游戏竞争的特性,让学生与同伴竞争、与自己竞争来获得成功,通过身体的竞争、心理的竞争,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游戏的设计中,要考虑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游戏中获得快乐,都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养成顽强、进取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南极探宝”游戏中,教师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请有胆有魄的孩子担任船长,担负起探险寻宝的重担,胆小软弱的孩子担任船员,协助船长完成任务。由于孩子在游戏中情绪放松,角色分配又符合孩子实际水平,所以孩子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例如,在游戏“跳一跳”中,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学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游戏中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1.4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诚信意识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公民诚信意识缺失,面对利益出现了很多诚信失范现象,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进行和渗透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让“诚信”走进课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以体育游戏的规则为前提,积极挖掘体育游戏的诚信教育主题,通过明理教育渗透诚信、教学活动渗透诚信、游戏竞争渗透诚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诚信、体现诚信、张扬诚信。例如,《踩气球》游戏,要求学生一定要单脚把气球踩破,而不能用双脚,如果用双脚踩破就不算数。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的游戏,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最终把红旗插到目的地,学生就是凭着守信重承诺的决心,克服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样的游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将体育游戏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所要形成的思想融为一体。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游戏中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利用体育游戏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邢华国。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2(23)。

[2]冯咏梅。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5)。

大学生德育论文题目篇十八

文字:汉语词汇文字:郭文景演唱的歌曲文字:【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见,我的大学时间就像是细沙,看似漫长,却顺着指尖的缝隙不停地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依旧是离别的伤感和过往的留恋,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属于这个季节。从此,我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没有迷惘,没有空虚,有的只是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此,我们告别一段纯真的岁月,一段年少轻狂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

转而回望大学的生活,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四年前,那个开始独立的时候,那个开始萌发的地点。2007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惟平为准,近知近仁”的誓言,稚气未脱的我们怀着自己的梦想、对新生活的憧憬踏入校园,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走进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不经历大学的人可能不知道,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如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我们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曾经的挑灯夜战已经遥远,曾经的题海泛舟已经远去,再也没有压力的驱逐,没有父母的唠叨,那完全是远离人间的仙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郁树葱葱的林荫小道、书香浓郁的图书馆、整齐划一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学生宿舍。学校里到处是热热闹闹的各项纳新活动,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新生眼花缭乱。新生军训、班级选举、学生会竞选,当这些一点点到来的时候,大学生活也随之真正开始。大一是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我们怀揣理想,充满期待。我们还知道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还会为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复习,还会去图书馆看看书,还会去听听讲座,我们还有目标、还有理想。懵懂的大一就这样在新鲜中一晃而过。

渐渐地,我们被这看似美好的假象所迷惑,突如其来的安逸生活让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个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完全忘记了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我的未来应该什么样?我希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对大学的憧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是哪里。

我们开始抱怨着课程安排的稠密、专业课的繁杂,我们开始挑剔食堂的饭菜,我们开始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也许,某一天,我们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却也清楚地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像“我以后再也不吃泡面”或者“明天我就开始好好学习”一个道理。时间就在庸庸碌碌中一点点流逝。迷茫的大二就这样在徘徊中一闪而过。

我们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象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犹如流水。走过迷茫的岁月,走过困惑,我们学会成长。考各种证、考研、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家必修的课题。我们不再为偶尔的逃课而窃喜,不再为课外的作业而心烦,不再为食堂的饭菜而抱怨,不再为网络的自在而沉沦。当思考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学会体谅,学会宽以待人,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再未成年,不再有父母在你前面为你遮挡所有的风雨。曾经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变的坚毅,曾经青涩的心态如今已变得淡然,心中的目标也日渐清晰和坚定。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道路,或是步入职场,或是继续深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平淡,也可以很震撼。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首先就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但是也不要随波逐流,真正认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盲目和急躁。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来执行这个计划,不强制一成不变,但是变化要有个限度,不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自己必须要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其次,要学会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鞭策,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但学习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沉溺于上网游戏等带来的满足感,不沉溺于暂时的情绪和心情,不要让自己轻松生活的背后是莫大的空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纵观国内,放眼全球,各个领域的新生代风云人物,无不是用知识的杠杆撬动了财富的金球。从书本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要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清醒。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常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才能和技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最后,端正态度。不要畏惧前途的艰险,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我们困惑、思索,摔打后的教训总是来得更加真切,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这才是这四年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一教自习室的门依然开着,新一轮的考研大军依旧在鏖战,朝七晚十、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辛酸和汗水、有苦涩和挣扎,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犹豫,稳健而又急促的驶向下一个未知的站台。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也是更高的起点。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有时因生活中的琐事而情绪低落,有时为未来何去何从的扑朔而四顾茫然,也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装订线涵。我们肩上始终承担着一种使命,那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迈出人生新的历程,翻开生活新的篇章。

再见,我的大学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充满回忆的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的走了。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只有对同学的恋恋不舍,对大学生活的感慨与欣慰,更有我值得回味的四年生活中的遗憾与不足。

四年的时光真的很短,短到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仿佛只是昨天。同舍友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游览校园,老师第一次班会??这些画面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我仍然记忆犹新,报道那天父母送我过来,我依然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一进门处的喷泉似乎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到处都是四面八方前来报道的学生,走在工商学院那带有欧式风格的校园,我对未来四年的生活充满着憧憬。保定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但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就像我的家乡,也许它不适合拼搏,但是它确实适合生活,对于像我一样不喜欢压力的人来说,保定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朴实的风气。于是我带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作为刚刚告别魔鬼高三生活的大学新生来说,刚开学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进行着心灵与身体上的释放,吃喝玩乐样样都过足了瘾,疯狂的报复着高中那不堪回首的日子。这样的状态几乎占据了我大一的全部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了大一的新鲜劲以后,我逐渐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劳逸结合的更加合理,但那时候我的思想还比较简单,由于“玩”了大一的一年,当时就一门心思的学习,也认为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轨迹,但是却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与相处。我们宿舍以及周围其他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85后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对待问题上难免会意见不一致,出现矛盾我总是选择逃避,后来我才领悟及时的化解矛盾并不会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彼此更加相互了解。

大学校园融入了天南地北与社会方圆,其中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形形色色的活动,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融入了中学时代的纯真,更包罗了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无论是社会上常见的琐事俗事,还是学校独有的趣闻轶事,都会时常呈现在我面前。

经历这大学四年,有许多事情在我心中生了根,使我能品尝着大学中美好的回忆。首先就是入学时的军训。那个时候,因为刚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接触到了许多新的同学,新的事物,很多事都让自己觉得好奇。军训不仅仅是在磨练我们的意志,更是在让我们逐渐接受大学这座象牙塔,让我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熟悉学校,熟悉同学,熟悉大学中的生活。军训的感受像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军训是残酷的,记得刚开始军训的第一天,教官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立定。让我们在烈日炙烤后的塑胶跑道上站上半个小时。热气不断的从地里面往上透,脚底又酸有烫,汗不断地脸上流下来,滴在地上,而且还口干舌燥的,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一直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时间快到了,再忍一下就行了,要是现在放弃的话,那前面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于是我就咬着牙,硬撑了下来。几乎天天都在接受训练,我们虽然累但是却体会了其中无穷的乐趣。比如,在大学中不像在高中,处处都受到限制,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你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情,做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鸟儿在高空中飞翔。而且,在军训之中,由于吃苦锻炼早起早睡,我和宿舍的同学们相处的特别融洽,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着,聊着各自的经历,听着各样的故事,我觉得这是非常精彩非常让人留恋的感觉。伴随着军训方阵比赛的结束,我和我认识的同学们刚结识的友谊达到了高潮,我们一起期待着进入象牙塔中的学习生活。

真正进入到我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殿堂后,我发现并没有我想想中的简单。在学习真正的财务管理课程前,我们要学习好多的基础,比如说英语,高数,思想道德,经济法,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虽然一开始因为没有接触到财务管理而遗憾,但是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我们发现这些基础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没用,那样无聊,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比如说西方经济学,我特别喜欢这一门课程,可能和财务管理更加亲密的原因吧,我学起来特别用功,那些模型与公式,记忆的特别清楚。当然,有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也会有自己觉得难学的课程,对我来说最难学习的课程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我很喜欢这门课程,可是大量的记忆使我跟不上课程的节奏,这对我来说很矛盾,因为,我确实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吸引,可是又因为记忆的问题不想去深究,最后我不得不克服我的懒惰,尽力去背那些理论知识,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个好的成绩。在这之后的三年里,我接触到了许多关于财务管理的知识,还有中级财务会计等高深的会计课程,这些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变难,由于我还参与了学生会的管理,所以复习的时间特别紧,我的经验就是,平常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将老师注重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等快考试时候集中复习,这样的效果很好,因为如果上课认真听讲的话,有些东西自然而然的就记录在大脑中。在大四这一年,我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努力的去复习考研和公务员,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他们不同吧,我的复习方向放在考银行上,复习了近六个月,虽然最终我并没有考上银行,但是这段复习经历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其中我找到了高三复习的感觉,使我又年轻了一把,使我又激情了一把,让我觉得,不管什么事,只要心中坚定再肯于拼搏,结果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还是班里的组织委员,在生活上积极帮助同学。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班里的活动。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是指娱乐活动,还包括学习组织,劳动组织。比如说学校要求我们班级对一项事物进行学习,我就要根据这些学习的内容申请教室,寻找资料,再组织同学一起学习;当学校要求我们班级进行一项劳动时,我就要安排人员进行活动。当然,在大学中,组织的活动最多的还是娱乐活动,像以班级为主体进行的娱乐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就是给同学减轻压力,因为在大学中,学习是非常累的,而且学习和生活搅在一起,很麻烦,所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放松下来。其中最让我得意的就是我们班委一起组织的沙滩烧烤篝火晚会,我们准备了近一个周的时间。首先组织同学们去后山捡松球一类比较容易燃烧的木材,这本身就是一种班级活动,大家玩的也特别开心;然后就是我们去购买各种材料吃的,租赁燃料,烤炉等工具,最后我们找了一个星期天下午在沙滩上进行烧烤篝火晚会。那一次特别的成功,我们第一次觉得自己做了一回生活的主人,这些成功,和我们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在大学期间,我还是学生会的一名成员。大一大二的时候是个学生会组训部一个小小的干事,大三的时候很荣幸我当上了组训部的部长。大一刚来学校就对学生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能让我发挥的平台,所以当时我综合考虑报了组训部,结果经过面试后我很幸运的进入了组训部,开始了大学三年的学生会生涯。大一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甚至影响到了我组训部部长的竞选。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我们学校的李妍老师,请她参加我们部的一次座谈会,让她来给大一新生讲解一下商务礼仪一类的知识。那次我查到了老师的课程表,在老师上的选修课上听了两节课,觉得这位老师确实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在老师下课后,我详细的和老师说明了情况,希望老师能为我们办这一场座谈会,结果很顺利,老师几乎就是一下子答应了我,由于一开始我心里一点没底,这是我第一次任务我不知道能不能好好完成,突然感觉这么轻松就办好了,我也克服了那种紧张的心里,从此以后,我做事也越来越大胆,想问题也能大胆的去想,才会为我将来举办的一些会议的成功埋下基础。大一大二为组训部做了很多贡献,大三经过竞选我很荣幸的当上了组训部的部长,我以为事情还是和原来一样,结果我慢慢发现是不一样的,身为部长和以前的干事不一样了,我的任务从做具体的活变为了组织者,我开始协调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维系部里轻松的环境,而且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做具体的事儿了,只能安排大二的同学去做,也顺便锻炼他们最后成为下一届组训部部长。在大三这一年我又学习到了很多,可以说,大一大二的学生会是锻炼我的做事能力,大三的学生会是锻炼我交际的能力。我非常感谢我们的组训部,能在大学中让我上这么生动的一课。再过十几天,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现在的我们,处在了一种既兴奋又迷茫的情感中。兴奋的是终于可以不再过这种无聊散漫的日子,可以大把大把花自己挣来的钱而不用再内疚。而迷茫是初次踏入社会的惊奇与恐惧,抑或是象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没有人再管我们了,除了社会。

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就这么消极,未来的人生是美好的,我应该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来为自己绚丽的未来,填上美好的一笔。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文化的导向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泽民同志曾说:“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隐忧,理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进一步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一)道德认知相对低下

“道德认知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迈入大学的门槛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另外,尽管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很多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坚信“人的本质是自私”。可见,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当下,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熟视无睹,结果必然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匮乏,道德判断不易客观,道德行为不合规范。

(二)道德情感比较淡薄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利用裙带关系谋取一己私利等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无动于衷。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须走后门送礼,有些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所当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羞愧感。

(三)道德意志显得软弱

所谓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坚韧精神与顽强决心。它是道德主体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体由内而外、由无形的意识情感到有形的实践演变过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体的道德力量,以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例,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带有刺激性质的不健康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难重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为培养和造就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四)道德实践知行脱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确实具有不协调性,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存在较高道德认知水平与较低道德实践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为存在对他人高要求与对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一)师德育人:树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2]。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载体育人:创设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育人: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