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王熙凤字体 王熙凤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6:54:06 页码:10
王熙凤字体 王熙凤心得体会(模板18篇)
2023-11-19 16:54:06    小编:QJ墨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王熙凤字体篇一

王熙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是贾府中最受宠的女子之一,聪明、机智,同时也有着很强的掌控能力。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从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中领悟到很多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本文将从王熙凤的自信、坚忍、睿智、机智以及她对于家庭的责任感这五个方面分析她的心得体会。

首先,王熙凤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她的自信潇洒。她自小聪明伶俐,对自己的才能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自信让她不畏艰难,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无论是对于自己的学识还是对于自己的容貌,她都有着极高的自信心。正因为有了自信,她才能在贾府中出类拔萃,成为贾母的一把手。王熙凤的自信告诉我们,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够在困境中勇往直前,做出正确的抉择。

其次,王熙凤的坚忍不拔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困境和失败,而如何在失败中寻找希望并坚持下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王熙凤就是一个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榜样。她从小在贾府中受尽欺凌和冷落,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干,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地位和尊重。王熙凤的坚忍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总会有一天实现。

第三,王熙凤的睿智是她在贾府中立足的重要法宝。她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发展趋势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她不局限于自己的见识和经验,而是善于借鉴他人之长,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她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成为贾府中的决策者,为贾府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熙凤的睿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做决策时要冷静、理性,不要被个人感情和局限性左右判断。

此外,王熙凤的机智也是她辨别是非、化解危机的重要手段。她善于聆听他人的言语和观点,能够迅速做出应对之策。无论是在面对与林黛玉的矛盾还是在与贾琏的交往中,王熙凤总是能够巧妙地化解矛盾和危机,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这得益于她机智的头脑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王熙凤的机智提醒着我们,不要固步自封,应该保持灵活的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最后,王熙凤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作为贾府的女主人,她不仅要处理家庭的琐事、照料贾母,还要保证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家庭尽职尽责。王熙凤的责任感教育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需要有责任心,包括对家人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对家族的意识和担当。

综上所述,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她的自信、坚忍、睿智、机智以及对于家庭的责任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教育。通过她,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智慧和处事的原则。我们应该向王熙凤学习,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自信、坚持不懈,用智慧和机智应对复杂的环境,保持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这样才能走上通向成功的道路。

王熙凤字体篇二

对《红楼梦》我并不了解,只是从课文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了“王熙凤”.丹凤小眼,炯炯有神;衣着华丽,翩翩伊人;话语洞天,铿锵有力。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世人都说她是“凤辣子”,的确,她的辣由她的每一个细胞散发出来,辣的豪迈,辣的有理,辣的娇艳。

她的豪迈来源于她的性格,体现在她每一步洒脱的步伐,体现在她每一次开口大笑。她的步伐也好,笑容也罢,都被人们认为装模作样。是吗?我倒认为她是豪迈的:敢于在天地间洒脱行走,敢于在天地间开口大笑。天下万物都也哑言,任她的豪迈回荡在天地之间。她的辣,豪迈于天地间,无人可阻。

她俗气的语言,字字句句都圆滑有理,无论是在史太君面前的轻盈细语,还是对别人的讽刺、咒骂,都非常有理。史太君的心被呵护的温暖平滑;别人的心被刺伤的满滴泪水。她说的话是那么平凡,或许,只有在平凡中才能凸显她的伟大。她的理论才能令人信服。她的辣,有理春暖花开,刺穿山脉。

她的品味,她的生活,是一种高档次的物质享受。她骄傲的活着,做一个狠角色,做一个女强人。她要让她的生命之花开在山顶,迎接第一束阳光,获得最多的能量,享受清甜的雨滴,滋润着生活,艳丽的释放她的美丽。她的辣,娇艳的释放美丽。

真的,只要她还有一个细胞是活着的,她就会辣下去,辣的豪迈,辣的有理,辣的娇艳。“凤辣子”,其实我们不必用复杂的眼光看她,她,很真实。

王熙凤字体篇三

作为《红楼梦》中著名的人物之一,王熙凤因其坚强的性格和高超的智慧深受读者喜爱。她的出场不仅为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具有女性独立思想的形象,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仍有重要的启示。

第二段:个性鲜明的出场。

王熙凤的出场可谓是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不仅文武双全、机智过人,而且口才了得,自信干练,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薛宝钗和贾瑞之间的危机。这个角色的出场,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鲜明的形象,令人心生敬佩。

第三段:社会生活透视。

王熙凤出场体现了书中对社会的批判。她这个角色重新定义了“儒家女性”的形象,她不仅有才华并且能够独立思考,对于自己的命运也具有主动性和掌控力。她不愿意像许多妇女一样被传统规范所束缚,而是积极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四段:女性价值的重新定义。

王熙凤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女性人物,她的形象也代表了女性价值的重新定义。她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女性,她的出场,不仅仅是一个对普通女性的启示,更是在表达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她的形象也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女子很大的启示,她们应该不断地探寻自我的内在价值,不断前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第五段:结尾。

王熙凤是一个独立、自主、自信而充满才华的女性,尽管她来自小说,然而其形象依然为当代女性树立了榜样。她的出场,深刻地见证着时间转变,也展示了女性内在的力量和强大的魅力,为我们仍在探索的现代女性价值指明了方向。

王熙凤字体篇四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别名:凤辣子。

性别:女。

国籍:中国。

职业:小说人物。

地位:金陵十二钗之一。

配偶:贾琏。

女儿:巧姐。

王熙凤,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称凤辣子,王熙凤,别名凤辣子、凤姐,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人物剖析。

王熙凤----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财主的女儿和长安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梯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王熙凤形象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十分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

第一、人物独特性。

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能够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好处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仅是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能够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

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欲望的主观条件。同时也就把王熙凤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众矢之的,众多旧矛盾的结果又成了新矛盾的导因。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能够说,在王熙凤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种家长理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溪之类,不是那样的。因为在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家国是同构的,历来一脉相通,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封建帝王“家天下”内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它的雏形,它的胚胎都能够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从那个王熙凤,以她为焦点的,或者说她辐射出去的种种矛盾,就是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的看成是一种家族的矛盾。

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比如,放债生息这样一个细节。王熙凤是把那个月钱拿出来去放高利贷,小说里面不只一次的写到,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目都很具体。这样的经济细节放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不理财,那么只有王熙凤能够承担。所以王熙凤这个形象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能够越出贾府的门墙,能够伸向官府,能够伸向佛门,能够伸向宫廷等,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

一车的话。”,“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李纨的这句话虽然也是带些玩笑的性质,其实对王熙凤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王熙凤的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克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她也要把它攒到一齐放出去。

所以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一点没有冤枉她。王夫人屋里的金钏投井以后,丫鬟名额出缺,王熙凤作为管家,这个名额迟迟不补,为什么?她说等着人送礼送够了,因为很多人看上这个缺,觉得这是一个“巧宗儿”,大家都要来谋这个差事,王熙凤就拖着,等大家送礼送足了才补。诸如此类的事很多,“大闹宁国府”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要了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王熙凤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我也都明白,她跟平儿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放是放高利贷),都要生吃了我呢。”可见王熙凤的放债、王熙凤的聚敛,那是出了名的。这是她的算计,她的心机用在这方面,其实王熙凤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此刻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折叠第二、人物的复杂性。

在处世应对中,感觉王熙凤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十分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你看,林黛玉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语: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随机应变,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比如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那里刚出口,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一说,王熙凤立刻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

及至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

走上绝路。

第三,人物的丰富性。

王熙凤的生日,贾琏不但不来,还跟鲍二家的偷-情,当然是贾琏的错,然而王熙凤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谁的不是多”这个问题,不能指斥和警告贾琏,她只能跑到贾母面前说:“二爷要杀我”,她怎样不把贾琏检举出来呢?不能那样,所以她只能以“二爷要杀我”这个题目来哭闹,最后不得已转移矛头。王熙凤的屈服是把锋芒指向与之争宠的其他女性。打平儿,打鲍二家的,在尤二姐的事件上就更加明显了,更加自觉地转移到与之争宠的女性身上,使她们成为牺牲品;夫妻矛盾转为妻妾矛盾,不能治本就转而治标,把一切的仇恨、一切的怨毒、一切的谋略手段用在治标上头。这就是说的“妒”,成了封建宗法礼教下女性自相摧残的一支毒箭,它予头主要指向没有人身自由的妾和其他地位更卑弱的女子,像小说里尤二姐,鲍二家的,平儿。那么小说所展现的王熙凤和这些人的关系,尤其是王熙凤和尤二姐关系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证明了这一点。她把一切的仇恨、怨毒、心机、谋略都用在了这个上头,比之《金瓶梅》中妻妾间的争风吃醋,《红楼梦》中有关“妒”的描述具有更为高级的形态,也就是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料。

在王熙凤和尤二姐的较量中,个性含意深长的是:第一,王熙凤竭力塑造自我贤良的假象,得悉偷娶秘事后,她主动登门,又主动引见给贾母,以致二姐悦服、长辈欣慰、众人称奇,其目的在摘掉“妒”的帽子,在宗法礼教上占得一个“制高点”;第二,王熙凤又调动一切手段,把尤二姐置于名教罪人的地位,揭发尤二姐“淫奔”的老底,咬定其悔婚再嫁,一女竟事二夫;因此,所谓“借剑杀人”,不单是假手秋桐之流,更是凭借着全部封建宗法的权力和舆-论机制,其操纵运筹的精明熟练,真可叹为观止,到达置人于死地而不承担任何法律和道义的职责。

王熙凤这个“妒”,从一方面来讲,在其与贾琏的关系上表现为较少从属性;当将其矛头指向其他女性时,尖锐程度到达你死我活,表现形态则由于被官方的道学伦理装裹着,因而是“礼貌”的。这才是王熙凤之妒的重要特征。总之王熙凤这个人物,历来融化在中国女性人格中深入骨髓的从属意识,在她身上居然相对弱化,不仅仅可与男性争驰,甚至还能居高临下。王熙凤不仅仅才识不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切,当出格出众、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示威时,我们觉得很痛快,扬眉吐气;当其为所欲为,算尽机关,为无限膨胀的私欲践踏他人个性是同为女性者的人格、尊严以至生存权利时,又不能不使人心寒、深恶痛绝。这二者交织、纠结、迭合而构成了一个所谓“凤辣子”的中国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客观评价。

对于王熙凤的种种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无论是红楼人物,还是读者们都常常会在背后辱骂她。但其实她的所作所为还有可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个要强的人,这一点书中常有体现。然而她对于某件事情上的做法实在是很毒辣,但仔细一想这是因为什么,就是源于她的要强,源于她的自尊,王熙凤她为了巩固自我的地位不得不这样做。人人所知她是贾府的儿媳,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儿女子孙。身为管家,又深受贾母的宠爱。对于小小年纪的她,在这一个地位上真所谓是来之不易。因此,她钟爱这个职位,但更重要的是她无法失去这个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样的话她不仅仅是缺少了贾母的宠爱,天长日久。对于直性脾气的她会忍受不了贾府众人的欺辱,最后导致逐出贾府的悲惨结局。

所以她不能全算上罪恶滔天。确实,她能够用一种慈善的处理方式来维护她的地位。可这样只用与一般的人,像她这种性格的人就算想到了这一点也无从适用,况且这样的慈善理事的地位提升效果毕竟没有毒辣手法那样的快。在这一点的表现上正贴合于她的性格与属性特点上。

再一点,王熙凤最后的结局也很凄惨不亚于妙玉、迎春等的结局。在这一点上有少部分读者会深表同情,因此再也不忍心说她的.不是了。

在最后的悲惨结局中是根据她一生所做的孽而导致,但这只是一部分。红楼中像黛玉宝钗等人物的死亡中都是听天由命。在上文有说,王熙凤的作为也是有可理解之处的,算不上罪不可赦。因此她短命而死的结局既有一生作孽的来源,又有天意的原因。惜为,惜为,真所谓“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结局推断。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能够明白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获罪离家。

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我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在大观园执帚扫雪。

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二十三回)。

被丈夫休弃。

“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平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回首惨痛,短命而死。

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影响关系。

(1)贾母史老太君。

老太太(老祖宗)是荣宁二府中辈分最高的老祖宗,最具权力。王熙凤很会讨好老太太,老太太和这个孙子媳妇之间关系十分融洽,王熙凤也深得老太太的欢心。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在林黛玉的眼里,见到王熙凤深得老太太欢心,自认老太太是王熙凤的最具权力的后台。

(2)与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之间的关系。

书中表述贾政与王夫人是贾母的次子、次子媳。可贾政、王夫人与老太太住正房。可见贾政与母亲的关系是十分好的,自然贾政的夫人王夫人也最得老太太宠信。王夫人是王熙凤娘家的亲姑母,又是婶婆。王夫人自然喜欢王熙凤,娘俩之间互相互帮衬。王熙凤和贾琏不与父亲贾赦住在一齐,反而和老祖母、叔叔、婶娘们住在一齐。就能够看出他们是关系情感最近的人。从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王夫人的嫡亲子媳李纨不能与公公、婆婆住正房,反而让堂侄媳妇王熙凤一齐住,更见其关系不一般。

(3)受宁国府当家的贾珍相邀请,又是老祖宗、王夫人都点头认可的。

王熙凤前来协理宁府,是理解了宁国府赋予的尚方剑的,自然能够行使有最大的权力。这就不容不得宁国府里的丫环婆子刁奴恶仆们不听。

对于管理一个企业,务必与最主要的领导、直线领导搞好关系。你有潜力是一方面,若果搞不好关系,你的潜力就等于没有。潜力只有用在实践中并且显示出来,才是潜力。王熙凤明的暗的都具有,就是会运用潜规则和显规则。甚至贾琏都不敢直接对着干。

王熙凤的协理是有实效的,是利用当时封建家长制为主体的暂时的人治胜利1、王熙凤平时与侄子贾蓉的夫人秦可卿关系最好,对宁国府的事情十分了解。

宁国府里的事能够说了如指掌,“知彼知己”,王熙凤就能做到这些。她利用了许多信息,掌握了宁国府管理中存在着的各种弊端。这是协理宁国府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熟悉管理对象的状况。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宁国府管理上存有五大弊端。

针对弊端,提出相应的整顿措施。

(1)五大弊端是:

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责,临期推委;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2)整顿措施是:

第一、建立新的规则,打击违规违纪,惩治首犯。

到宁府后,王熙凤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的规则。对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

王熙凤的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是: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定职责并相应授予部分权力,给管事人以管理灵活性。以此克服“事无专责,临期推委;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王熙凤采取相对授权的管理方式,要求部门管理者带头遵守规则严格管理,她对来升家的说道:“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

第二,重新制定岗位,划定职责范围,罚责明确。

王熙凤为了克服宁国府管理上的弊端,采取了“定岗定责,按责定编,包干到人,职责到人”的措施。王熙凤的管理目标清晰,职责明确,分工细致,岗位适当,编制合理,尤其是部门管理,职责到位,把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做事与管物结合起来、职责与实效结合起来,误事要罚,丢了东西要赔。在管理中保留必须的弹性,作为激励,最突出的是关于大观园里树木、蔬菜种植的“承包”管理,就有很大激励作用。

第三,严格执行规定,项目管理,恩威并施。王熙凤建立新的规则,严格执行,严格管理。王熙凤一到宁府就明确提出严格的时间要求,因此当王熙凤第一天“卯正二刻”正式到宁国府点卯,“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王熙凤对宁府人说:“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必须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

为了尽快扭转宁国府管理的混乱的状态,王熙凤亲自早起点名,狠抓新纪律的贯彻执行。王熙凤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负责迎送亲友客人的一人未到。王熙凤说道:“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并命令拉出去责打二十板子。紧之后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命令“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严格惩罚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时人们也才真正体会到琏二奶奶的利害。从此众人不敢偷闲,兢兢业业,保全执事。在严管同时,又恩威并用,她一方面维护新的规则,严格执法,又对做好本职工作的人给与鼓励众人。王熙凤说:“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在短暂的宁国府管理实践中,就应说,王熙凤的是相当成功的。然而,这小小的短暂的成功再也挽回不了整个封建家族在世风日下的形势下衰败的大局。

局部管理挽救不了整个家族衰败的命运。

1、从根本上不可能触动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封建人治的管理本质。这有些像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借富国强兵为名,引进西方近代先进技术、设备,用封建思想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去管理,虽然也有成效,终会失败。

2、像王熙凤这样的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个“明是一团火,背地里是一把刀。”我们不评论王熙凤的个人品质是怎样构成的,就其自身的品质及问题(缺陷),就决定了它能够成功一时一事,但改变不了整个封建家族的命运。

3、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是一两件成功管理的实践影响得了的。在世风日颓的封建社会末期,人们认同的都是封建的人治管理思想,家族管理只限于一家或一个小范围,不会对社会有更大的直接影响。因此,在痼疾重重的家族管理的成功只是一种回光返照的好处。

4、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注定是在短时间内协助宁国府贾珍管理一下家务事。但这件事对企业管理者却有深刻启示作用,遇到这种状况,能够借鉴王熙凤的管理形式及相关资料,但有些管理思想是要批判的来加以理解的。

管理之道。

《红楼梦》第十三、十四回,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一些文字中,生动刻画出王熙凤这一贾府中的当家管事的女性中豪杰形象。

王熙凤治理的是流,而不是源;是末,不是本;是局部,不是整体。小说《红楼梦》揭示的是封建社会的衰落,透过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的衰落揭示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变化。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整个贾家为首的四大家族衰败中的一个小插曲,挽回不了家族整体衰败的命运。

王熙凤攻于心计,虽然文化不深,却有主见、有胆识,王熙凤的确是贾府乃至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鲜有的人物。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王熙凤同身边的其他命妇小姐比,因为缺少更深的传统伦理熏陶,更显得有胆识。这些个性素质在封建三从四德教育下的妇女也是难得的。而此时,那些男性主子们则享受着祖宗的荫庇,不务正业,养戏子的,爬灰的。总之,那些公子王孙在温柔乡里,尽享荣华富贵,过着金玉锦衣的奢华生活,成为社会上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寄生虫、浪荡子。

出场方式。

(见《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我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立刻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主角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述人物之前,就先已透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在贾府这样严肃的氛围里,王熙凤能够这样说话,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位高权重,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能够体现出一种炫耀的成分在里面:先声夺人就能够看出。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之后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一样,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y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那里,前十数句关于王熙凤衣着和外貌的华丽描述,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而“丹凤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心机深沉,无时无刻都在算计别人。

但作者到此还没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那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揭示了王熙凤在贾府受宠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会做人,用此刻的话就是情商高,懂得人情世故。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二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状况,因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王熙凤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之后又为黛玉幼年丧母悲哀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悲哀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我在贾家的特权……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此刻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王熙凤的出场前后做如许皴染,后文焉得不跃然纸上!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王熙凤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好处之不可忽视。

王熙凤的聪明不假,确实是聪明的,比如在王熙凤出场这一回中,王夫人(王熙凤的内姑母)在之前曾找王熙凤要过一端布料,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王熙凤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件事情提了出来,对王夫人说没有找到,但王夫人立刻改口说这是为林黛玉准备的布料,而王熙凤在两人没有打招呼的状况下,又顺着王夫人说我已经听王夫人的备下了,这样一来王夫人有了台阶下,也得了贾母的欢心,自然而然的也就更喜欢王熙凤了。但是她大部分的聪明是残忍的聪明,是虽然八面玲珑但是人人又恨又怕的聪明,可恶的聪明。

判词诠释。

原文。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1、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一次访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那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晦一些。

2、“一从二令三人木”句——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字谜,谜底是“休”字。甲戌本此处有一条侧批曰:“折字法。”(戚序本为“拆字法”)。

仔细观察推敲此谜,就会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字中均有“人”字。“从”字(繁体“从”)中有四个“人”(亦有说五“人”);“令”字中有一关键字的先后顺序。但其中的“二”兼有双重功能,既为序数词,又与“令”字具有一种“拆字”关系,“二”、“令”合为“冷”字。因此谜的谜面、谜意突出的是“人”字,故需将“令”字的下半部分“折”去,将“二”、“令”合成“二人”。

将“二人”重新植入谜中,此谜的谜面则成了“一从二人三人木”。去掉“一”、“三”序数词,则成了“从二人休”。至此,此谜的谜底已初露端倪。“二人”即为此谜的谜眼、关键。

何谓“二人”?“仁,亲也,从人二。”(《说文解字。人部》)“亲者,密至也。”(段玉裁注)“仁”,从二从人,原意为二人相揖行礼,二人亲密相耦合为“仁”。将“仁”字再嵌入判词中,则最终的谜底应为:“从仁休”(因“仁”而休)。

其实用拆字法并不可取,采用拆字法应遵循古体字的写法来拆,而按“一从二令三人木”。能够理解为凤姐害死的整个过程。即“一从”理解为“纵容”,即先假同意其夫贾琏娶尤二姐。“二令”即害死二命,指凤姐先用恶毒手段害死尤二姐的胎儿,后又用毒计害死尤二姐,即害死二命,“三入木”即是指死后装入棺木,其意是最后凤姐连自我的命都赔上了。

《山海经·南次三经》。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为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一样,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甲旁:头。)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甲旁: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比目鱼玫瑰佩;(甲旁: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引自红楼梦第三回)。

将其与前面《山海经。南次三经》的引文对照来读,则觉得王熙凤是只凤鸟。

王熙凤字体篇五

《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

王熙凤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聚焦的、辐射的作用。《红楼梦》写了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四百多个人物,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书会怎么样。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底下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王熙凤这个形象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可以伸向宫廷等等。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言,王熙凤在《红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宝、黛、钗他们自然在《红楼梦》里面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像宝、黛这些人物更多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比较空灵;那么凤姐这个人物呢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好像要从纸上活跳出来。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黛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黛、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黛、宝、凤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红楼梦》的读者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这就是所谓的“杀伐决断”,既包含着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凌厉之风,同时呢又挟持着不择手段、不留后路的肃杀之气,秋天肃杀,那是让人心寒的。

协理宁国府充分展示了凤姐的“辣手”,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凤姐不怕得罪人,没有绕着矛盾走,而是迎着矛盾上,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有一个仆妇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呢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出去回来以后,还要跪下来磕头叩谢。

凤姐这种凌厉之风,即在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中也可见出来,有什么难缠的人,难缠的事,凤姐一来,顷刻了断。如那个李嬷嬷大闹绛芸轩,凤姐一来,连哄带捧,一阵风脚不沾地的就把她撵走了;赵姨娘也是一个,凤姐来了,指桑骂槐,只要几句话,赵姨娘立刻不敢吭声了;另外像宝玉挨打了以后,只有凤姐上来,骂下人糊涂,打成这样还要搀着走,还不快拿藤屉子春凳来抬。凤姐这个人是很务实的,她有一种处乱不惊、明断务实的作风。

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她素常惩治丫头,“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威吓道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在清虚观的时候,又是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夜叉星”。

王熙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气概,就是鬼神难挡,有这样的气魄,只可惜这种气魄用在了邪恶的方面。王熙凤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并不说明她不迷信,是说明她不虔诚,没有顾忌,毫无顾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如果说协理宁国府是“用权”,权在威随,威重令行,那么铁槛寺这一段就是“弄权”,就是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假权营私。

她这个辣手到了赶尽杀绝,不留后路的地步。王熙凤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她作了事以后,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凤姐手段之辣。

心机。

人们常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她日常的为人处世当中常有利害的权衡、得失的算计。她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克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她也要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大闹宁国府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王熙凤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也都知道:“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放是放高利息贷款),都要生吃了我呢。”

王熙凤的机心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

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的入情在理,十分动听。邢夫人要讨鸳鸯,先来找王熙凤商量,王熙凤连忙劝告邢夫人,说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也听不进去,王熙凤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陪笑,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

一旦遇到利害攸关、损害尊严的、危及地位的,王熙凤就会使出她浑身的解数,她的机心谋略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她阴而狠的一面,比如那两个著名的事件:一个叫“毒设相思局”;一个叫“赚取尤二姐”,所谓“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凤姐一次又一次地假意挑逗、虚情承诺,完全合于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用兵之法。在这一回合里,凤姐易如反掌地运用了自己模样极标致,心机又极深细的优势,陷贾瑞于歹毒的“相思局”中。

尤二姐之于凤姐,是具有相对优势的,所以凤姐要煞费苦心,以退为进。她亲自出马到了小花枝巷,一席话不要说尤二姐把她认作好人,连大观园那里的姐妹,除了少数比较有头脑的人,都觉得凤姐改弦更张了,都觉得她很贤良。凤姐紧紧抓住了尤二姐的弱点,所谓“淫奔无行”,一女侍二夫,牢牢地抓住张华这张王牌,收放自如,行云布雨,凭借衙门的法、家族的礼,造足了舆论,布满了流言,使尤二姐坠入软绵绵、黑沉沉的陷井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绝路。“机关算尽”,这些凤姐的过人之处,也是凤姐致祸的内因。

做贾府的当家媳妇是断乎不容易的。在那长辈、平辈、小辈、本家、亲戚和男女的奴仆之间,彼此都有着极复杂的矛盾,若不具备独到的权术机变,一个孙媳妇辈的年轻女子是会被压得粉碎。可是她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竟能够见风使船,多方应付。她的婆婆邢夫人要她去向贾母为贾赦讨鸳鸯做妾,她很巧妙地摆脱了。王夫人疑惑大观园中的绣春囊是她所有,她很委婉地洗刷了。王善保家的怂恿着王夫人搜检大观园,她心里觉得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也伤害了作为荣府当家奶奶的面子,她就自己站在侧面,消极参加,留给探春去给王善保家的以迎头痛击。她看出贾母、王夫人偏爱宝钗,就加倍铺张地为宝钗过生日。作者对于这一位目光四射手腕灵活的少妇,随处都以极巧妙生动的手法加以刻画,使读者到处接触到她才智的锋芒和活跃的形象。五十四回庆元宵的时候,那些说书的女艺人说:“奶奶好刚口。”“刚口”是指口才,连说书艺人都甘拜下风,足见王熙凤口才不凡,也就是冷子兴所介绍的“言谈极爽利”的风采。

“言谈极爽利”和“心机级深细”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五十四回元宵夜宴贾母问及袭人怎么没有跟来伺候宝玉,王夫人忙回道:“她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不以为然。凤姐忙接过来解释,说出一番“三处有益”的理由来,一则“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那园子须得细心的袭人来照看;再则屋子里的铺盖茶水,袭人都会经心准备,“宝玉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三则又可全袭人的礼。这番话既合于主仆上下的名分次序,更投合老太太的心理。这个就是说同一件事,凤姐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同是凤姐,对待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对象,她也有不同的语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说出来的话既有谦词,同时呢,又告艰难,而且还不乏人情味,符合既不热络又不简慢、既不丢份又不炫耀的原则。宫里的夏太府打发小太监来借银子,凤姐那几句话看上去并未得罪夏太监,其实还是软中有硬、绵里藏针的,它有一种警示。所以凤姐这个人,她还真具有当外交使节和公关经理的潜能。

凤姐语言的幽默和诙谐也是很有名的,谁都知道凤姐是贾母的“开心果”,是“顺气丸”。她的幽默和谐趣最精彩的地方是“对景儿”。她有一种随机性,是随机而出,自然天成,经常是这样的。比如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一个窝,凤姐马上就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你看看一个疤痕却讨出吉利的口彩,编的这样的喜庆,编的这样的圆满,而且她是随机就能够编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凤姐这种即兴的发挥。

像这样的还比较容易,如果贾母很生气,你要是在贾母气头上使她转怒为喜,这就更难了。邢夫人要讨鸳鸯,贾母气得乱颤,凤姐不慌不忙地说:“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真有点奇兵突出,贾母气也消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了。

凤姐的语言没有什么书卷气,却有一派扑面而来新鲜热辣的生活真气,独多俗语俚语歇后语等口语中的精华。她的状物拟人叙事言情都很生动。她还会用谐音对偶等使语言风趣生动,看似无师自通,它的源头不在书本而在生活,在于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通过凤姐的语言,不仅使人们眼界大开,可以看到种种生活态和社会相;而且心智大开,可以窥见聪明绝顶变幻莫测的机心。

凤姐不是丑角,但丑角这种姿态可以当作工具使用。她在贾母面前充分地发挥着诙谐的才能。她对宝玉及众姊妹并不伤害,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还及时凑趣。她缺乏文化教养,不会吟诗联句,行酒令打灯谜等等,但心灵口利,谈笑风生,也博得老少尊卑的喜悦。丫环婆子哪个不怕她?可是一听到琏二奶奶要讲故事说笑话了,都挤得满满地来听。

《红楼梦》作者写王熙凤的口才,也和写王熙凤的性格一样成为奇迹。她随时顺口而出的动人的说笑,使读者如闻纸上有声;而且,只有她这一个人才能说得出那些语言,她如果不说出那种语言时,书里的人物和我们读者都同样不满足。在原作者笔下,王熙凤的语言几乎时时刻刻和王熙凤同在的。偶然她因病或因故“缺席”,人们是感觉到多么寂寞呀!至于那些为自己的吹嘘或对别人的恶骂,口才又成为她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锋利武器。

可是她若一旦翻脸,就从那同一的口里喷出最粗野下流的声音。当她把尤二姐骗入了大观园之后,便去骂尤氏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住了?要不就是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你又没有才干,又没有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只就是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凤姐能对她的平辈妯娌尤氏这样借端讹诈,撒泼撒赖,当然更能对一般奴才使用非常残酷的压迫。表现自己才干的欲望。贾珍请她来协理宁府,她的心里是很愿意的,是想露一手的。渴望有更大的舞台来施展自身才能的心态,在那个社会条件下的女性当中,是比较独特。而这种愿望,不能不认为是合理的个性要求之一种。对待凤姐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我们不要一概的抹杀。当然所谓“欲”不只是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人还有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欲望,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人欲。《红楼梦》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被视作洪水猛兽,是要被杀灭的。所以在对待过去时代人的欲望,尤其是女性的欲望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地都把它抹杀掉。

王熙凤她抓尖、要强、爱表现,让人觉得很痛快。但是话又说回来,凤姐是以“欲壑难填”著称的。如果你的欲望是填不满的,对于金钱、权力,以至于其它种种欲望,如果超过了界限,就危及他人的尊严,妨碍到他人的生存,这个就很可怕了。凤姐挪用下人的月钱,放高利息贷款,捞取家族的资财化为个人的私房,为了巩固当家奶奶的地位,弄权使招,费尽心机,欲望的膨胀造成了种种劣迹和恶果。凤姐的欲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节制无穷尽的贪欲,常常以压抑他人的欲求、牺牲他人的幸福、危及他人的生存作为代价。这种贪欲和权欲发展到了极致,便会成为独夫和暴君。凤姐的惩罚丫头、拷问小厮、盘剥奴仆、追剿无辜等,便带有分明的暴君气息。所以“欲”应该有一个界限,如果成为一种贪欲,危及他人了,这个东西就应该否定、应该批判、应该杀灭的。

口才与威势是作战的武器,掌握权力掠取财富是作战的目的。贾府内部的用人行政,大多逃不出凤姐的手掌心。贾珍要派贾蔷到江南去采买唱戏的女孩子,贾琏原不甚同意;但贾蓉示意凤姐,凤姐便立刻发言支持,使他通过;于是蔷蓉两个当面许下了贿赂。贾琏要派贾芸管理小和尚小道士的差使,凤姐却先答应了贾芹,结果把贾芸打消了;于是贾芸就使用贿赂和巧妙的语言来说动凤姐,果然派了他充当大观园中种树的差使。馒头庵老尼姑求了凤姐假冒贾琏之名,托了长安节度使,强迫别人退婚;结果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的儿子,双双自尽,而凤姐就以别人两条命无所顾忌地得贿三千两。凤姐经常叫心腹奴才在外面放高利息贷款,甚至把上上下下的月钱常常克扣、挪用、放利。

贾母为凤姐凑份子过生日,她连最卑下穷苦的赵姨娘周姨娘的钱也不肯放过。贾琏要请鸳鸯偷取贾母的银器去典押,必须先许下给她的好处,才能办通。直到最后贾府抄家,她的成大箱的放利钱的票据是主要罪证之一。凤姐自己是荣国府这一家庭的当权者,同时也就是这一个家庭的贪腐盗窃弄权营利的首脑。她使用着自己的特权,剥削着这全家的利益;无怪于贾府一般子弟、奴仆乃至婆子丫环们都各营其私,各舞其弊,纷扰与罪恶,层出不穷,凤姐怎么可能去执行任何有利于整个家庭的统治管理的计划呢?在宗法社会,所谓“妒”常常是封建道德对女性人格扭曲后加上的一个恶名,也是女性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变相的手段。在“妒”的名义下,使女性自相虐杀,保护的是男性中心的多妻制。在《红楼梦》里,以凤姐为轴心,生动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典型形态。“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变生不测凤姐泼醋”,酸也罢,醋也罢,都是讲的“妒”。

第一,琏凤夫妻关系有一种特殊性。首先,凤姐在同贾府内外其他男性的交往上,比较自由开放、挥洒任意;其次,凤姐对贾琏提防查察;再次,从贾琏这方面看,凤姐这样的妻子“惹不起”,他说凤姐是“醋罐子”,你要在外边稍微有一点动静,凤姐是通不过的。

第二,王熙凤最终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所以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的`王熙凤,也要竭力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首先,表现为有条件的忍让,比方说容下了平儿,成为“通房”丫头;其次,表现为对贾琏的施威泼醋作适当节制,在鲍二家的事件被揭发后,王熙凤尽管争得了面子,而贾琏明显地得到了老太太的袒护。

第三,王熙凤把锋芒指向与之争宠的其他女性。打平儿,打鲍二家的,在尤二姐的事件上就更加明显了,更加自觉地转移到与之争宠的女性身上,使她们成为牺牲品。夫妻矛盾转为妻妾矛盾,不能治本就转而治标,她把一切的仇恨、怨毒、心机、谋略都用在了这个上头。比之《金瓶梅》中妻妾间的争风吃醋,《红楼梦》中有关“妒”的描写具有更为高级的形态,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首先,凤姐竭力塑造自己贤良的假象,其目的在摘掉“妒”的帽子,在宗法礼教上占得一个“制高点”;其次,凤姐又调动一切手段,把尤二姐置于名教罪人的地位,揭发尤二姐“淫奔”的老底;再次,所谓“借剑杀人”,不单是假手秋桐之流,更是凭借着全部封建宗法的权力和舆论机制。凤姐总揽贾府家务,她最看得清这一大家族的种种矛盾与危机。但她的想法,既不是贾政式的使宝玉继承祖业,绵延世泽;也不是秦可卿式的及早回头,留有退路;更不是探春式的兴利除弊,锐意革新,而她所要的只是一大家族得到暂时的存在,以便供她自己的支配与剥削。她越感到好景不长,越不放松自己,她日夜辛劳,拼着自己一人的精力,为个人私利而奋战到底,一面制造别人的悲剧,一面到了最后也葬送了自己。当查抄的轰雷落到贾府屋顶上的时候,这位纵横一世的“女英雄”王熙凤,也正到了心血耗尽威力垮光的末日,于是她终于被压在自己所拉塌的这座大厦底下了。

《红楼梦》一面无情地揭发凤姐一切罪行,并不遗余力地刻画出她独断独行、不恤人言、不顾后果的“毅力”。但另一面也深刻地剖析这位强者内心中多少矛盾与软弱之处。凤姐自称不信鬼神,可是贾瑞、张金哥夫妇、鲍二家的、尤二姐都是怎么死的能不能忘掉?舆论认为她过分精明,不是寿者相,说她若不积阴骘就要短命,她心上能不留下深重的暗影?她生活条件中缺乏一个儿子,她惟一的一个女儿巧姐就要请刘姥姥起个名字,靠靠她的“福”。她文化水平太低了,不懂一般闺阁中琴棋诗画的消遣。她唯一知己秦可卿死了,从此成为一个绝对孤立的人。对自己第一忠实的心腹丫环平儿,她仍不免要怀疑和防范。她压倒一切,也到处都树立敌人,曾几乎被死敌赵姨娘阴谋害死。她知道自己是处在怎样一个危险的境地,曾对平儿说,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但是因为权利高、责任重,“骑上虎背,虽然看破些,一时也难放宽”。因此,她只能本着“宁叫我负人,不叫人负我”、“日暮途穷,则倒行而逆施之”的理论,硬干下去。

自己病越加重,精力越不够,越要勉强支撑,越要紧紧地握住支配权到自己死亡之日为止。第五回的曲子和判词早已明示,凤姐悲剧带有很大的自食其果自取其祸的成分。由于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判词的不同理解,存在着各种猜测。大体说来可分两类:一类着眼于夫妻关系、个人悲剧,“一从”指出嫁从夫,或言听计从,“二令”指“阃令森严”或发号施令,“三人木”指终被休弃;另一类则以权势消歇家族颓败的全局观之,“令”是指利令智昏、威重令行、挟天子令诸侯,或皇帝下令抄家,“休”亦不必拘于一事,可作万事皆休解,贾府靠山冰消、彻底败落,凤姐身败名裂、万事皆休。两者兼容或较妥当,因为凤姐是个关系全局的人物,《红楼梦》中有“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完全是大厦将倾、家族败亡的末世景象。所以王熙凤这个曲子不仅是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家族,所以后一种理解也是可以的。

目前随着《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发布以来,文中诸多人物的结局均已知晓,其中关于王熙凤的结局大致是这样的:在贾家败落前,由于她以前所做的种种坏事被揭发出来,贾琏一怒之下将她休弃。被休掉后返回金陵娘家后,她当年弄权铁槛寺后连害两条人命的事被人告到都察院,而被获罪入狱,加上狱中她旧病复发,痛不欲生,就吊死在监狱中了。王熙凤被休这一结局符合文中判词和红学探佚结果。另外,关于脂砚斋批语中的“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和“凤姐扫雪拾玉”这两条人物事件,许多学者至今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而在《癸酉本石头记》第105回中的文字都合理地解释了。

王熙凤字体篇六

王熙凤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机智聪明,心机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研究王熙凤的故事,我深感她的个性和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和反思。本文将以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和其在小说中的角色扮演为主线,以及她对婚姻家庭的态度、她的聪明和机智、她的心理掌控能力等方面为内容,探讨王熙凤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心得体会。

在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因家族变故而去世,处境十分艰难。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她果断地站了出来,扛起了责任,成为了家族中的顶梁柱。她自幼聪明过人,懂事而又有魄力,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族的困境,为家族争回了尊严。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境,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并且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王熙凤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家庭的依附者,而王熙凤却有着独立自主的思想。她嫁给贾宝玉后,并没有一味地依附于对方,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既是丈夫的贴心人,也是家族的后援力量。她的行为不但展现了她个人的魅力,也为女性争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通过王熙凤的故事,我明白了婚姻和家庭并不是束缚女性的枷锁,而是她们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王熙凤的聪明和机智也是令人佩服的。她用自己出色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在家族中崭露头角。她不但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势,还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她在曹家、贾家和荣府之间巧妙地博弈,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王熙凤的机智和聪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和决策。只有积极主动地思索解决方案,并勇于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王熙凤的故事也让我对自己的心理掌控能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她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她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不陷入过度的悲观和情绪波动。她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处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她嫁给贾宝玉后,遭受了很多委屈,但她并没有妥协和受气,而是积极寻找机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她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深受鼓舞,告诉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总之,通过对王熙凤故事的研究和思考,我深感她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反思。她是一个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鼓励我们要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她的聪明和机智告诉我们需要善于思考和决策,并勇于行动。她的心理掌控能力让我们明白在遇到挫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王熙凤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理念,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王熙凤字体篇七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有计谋的管家奶奶。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角色形象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是贾政的侄媳妇兼内侄女。是王夫人的侄女,是贾琏的妻子,是巧姐的母亲,是贾蔷和贾蓉的远房婶子,是贾瑞的远房嫂子,是探春的`堂嫂子,是迎春的亲嫂子,是惜春的远房嫂子,是贾宝玉的舅表姊兼堂嫂,是薛宝钗的舅表姊兼堂妯娌,是林黛玉的舅表嫂子。深得贾母恩宠和王夫人赏识,成为贾家荣府的实际掌权者。《红楼梦》用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那是先写她爽朗的笑声与不受约束的语言,后才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这样强调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又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及有计谋的凤姐形象,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

王熙凤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从她一出场就生龙活虎,如火如荼。一路故事的发展,性格的表现,作者一丝不懈地挥动着巨如铁柱、细似金针的妙笔,予以杰出的刻画。而且无论是她自己的传记或配合别人的场面,作者总把她安置在万目睽睽的舞台口上,使观众目不暇接,耳不暇听。

正册判词。

王熙凤。

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1、冰山:比喻不可长久依傍的权势。一只雌凤:指凤姐。这幅图画比喻王熙凤所依附的豪门贵族,已处于“末世”,势若冰山,难以持久。

2、凡鸟:合而为王熙凤的“凤”字(繁体字凤为鳯,繁体字鸟为鸟)。

3、“末世”指贾府大势将尽。

4、“都知”句:可知王熙凤虽然为人刻薄,心狠手辣,但是还是很有才能的,偌大的贾府在她的管理下可谓是井井有条。

5、“一从”句:其说不一。或说贾琏对王熙凤始则听从,继则对凤姐命令,指手画脚,这在从前是不可能的。最终休了凤姐,将平儿扶正(人字和木字和在一起是个休字)。或说“休”字应作“休矣”讲,指王熙凤死去。

6、“哭向”句:其说不一。贾府没落之后,不仅仅要抄检在京城的家产,就连在南京祖籍的祖产也要没收,让谁去指认祖产呢?自然是贾府的大管家——王熙凤了。所以王熙凤在被押往金陵的时候自然是、“哭向金陵”了。“事更哀”:别人在抄捡之后,或死或罚,还有个明确的结局,但是王熙凤却还要被押往金陵去继续被审问。当然是比别人更加哀伤。

王熙凤字体篇八

“一品黄山,名扬天下。”久闻黄山大名,今年暑假得以亲见,幸何如之!

黄山是世界级的地质公园,位列五岳,以秀美闻名。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优美篇章,其景色不容置喙。然我的黄山之旅确有情趣,感觉如饮名茶,苦涩之后的甘冽留香唇间齿际,让我兴奋到现在。

光明顶。

看过了形如仙桃的飞来石,还没有从远古的神话中走出来,光明顶已经到了。这里是《倚天屠龙记》的外景拍摄地,张无忌很快跳进了我的脑子。导游说,除了正在施工尚未开放的莲花峰外,这里也算是黄山最高的地方。

光明顶实际上是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但可以将天都峰、炼丹峰、莲花峰、玉屏峰、鳌鱼峰尽收眼底,我们住宿的汤口镇车辆如蚁,楼盘点点,真是别有情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泰山的胸襟我这时也体会到了。

一线天。

鳌鱼峰是行进途中最得意的部分,它因外形奇特而得名。“你们看,那是不是一只很大的乌龟?”经导游指点,我们看清了这只乌龟和它背脊上的大鱼,后面还有下的几只蛋呢。那几只圆形的石头呀,太神奇了。

“龟头”下面,就是著名的“一线天”。可能很多人都想领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一线天”的体验,游人如过江之鲫。我们几乎是挤着通过的,所以并不感到山道有多么难走,不过必须低头看着底下的台阶,一步一步的往前挪,不然,就会踩上别人的脚后跟。等我们挤到前面休息的地方,“一线天”也就走完了,游人也稀疏下来了。我觉得四肢酸痛,口燥舌干,就学着许多人靠着石壁休息。回望来路,只见大大小小的人头在高高低低的攒动,像一条蜿蜒飘动的带子飘拂在山岭之间。

百步云梯。

“百步”曰此路程不远,“云梯”则说山路陡峭,有如爬云,黄山的“险”在这里得到诠释。人虽然不多,但行进的速度不是很快,游客需要把手搭上石阶,真正返回到爬行时代,真是有趣。又爬了百米,欣赏到了“久仰”的迎客松。它矗立高冈,枝叶舒展,伸向远方,像在说“远来都是客,坐下喝杯茶。”黄山的盛情,在这里落实。

整个游程12公里,这是我生平步行最远的路,而且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真可谓苦不堪言,然而登山的收获又让我感到苦得很值——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奇趣的享受会让我这一生都忘不了。黄山这杯茶,我算是用心品过了。

王熙凤字体篇九

读书是人生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并且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我最近读到了《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她在读书方面的才华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以下是我对王熙凤读书心得的体会。

首先,王熙凤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在自习室里勤奋读书。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随身携带着一本笔记本,记录下了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和感悟。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次,王熙凤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她不仅有自己的读书计划,还有自己的读书笔记。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她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心得,以便日后回顾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读的内容,并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另外,王熙凤的阅读广泛,不限于某一方面。她可以读懂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并能够借鉴它们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这种广泛的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最后,王熙凤的思考方法非常独特。她能够在阅读书籍时和他人的交流中获得不同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并能够将这些看法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问题,并且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王熙凤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读书人,她的学习方法、态度和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应该像王熙凤一样,认真对待阅读,尝试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并且能够将所读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王熙凤字体篇十

记得那是在小升初的那个暑假,我读了《红楼梦》这本书。即使不是原著,但是也还是叫我记忆犹新。那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所谓的宝黛的爱情悲剧让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感叹着曹雪芹和高鹗的精妙文笔。而那其中,最让我所热爱的那个女人是王熙凤。

即使在整本书的构架上,王熙凤不是主人公,但是她却是一个最不容让人忽视的配角。曹雪芹先生下的王熙凤美丽,机灵,又有着极高的地位,俨然是一副女强人的样子,而这样的她却是我最喜欢的模样。

她或许没有林黛玉那样柔弱多情惹人怜,也没有贾宝玉那样叛逆率真的个性,但是她有的却是贾府上下的人都没有的张狂和泼辣,而机灵的她又总是可以讨到贾母的欢心。

她华贵美丽,“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泼辣有心计,“明似一把火,暗似一把刀”,纵使书中形容的她已经快要成为反面人物,但是还是我心目中最精明的女人。她是贾府的大管家,她用自己本身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族的重担,她一世“机关算尽太聪明”却终究换了一个“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

有人笑她太泼辣,我却唯爱她这一身的张扬。

有人笑她太炫耀自己的地位,我却把那当做她对下人的告诫。

她是王熙凤,在我心目中的那个完美的女强人王熙凤。

她是整个贾府上上下下的支柱,她是家族的大管家,她精明能干又泼辣,她衣着大体显奢华。

不论世人再怎样贬低她,她却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个张扬的女强人。

王熙凤字体篇十一

从王熙凤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对于学习态度的认识。王熙凤是诗书绘画样样精通,她在读书时,每当她碰到自己不懂的字句时,就会立刻询问家人或者请教老师,使得她的知识广博而深入。可见一位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如果没有独立探究求知、不断追求知识、勇于询问的好奇心和进取心,那么就难以拥有真正的知识储备。

同时,在王熙凤身上,还可以看到一种叫做学以致用的态度。她从书中汲取了许多养料,不仅不会吝啬自己知识的积累,而且也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她还会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姐妹分享,帮助他们提高。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到的知识,如果不提前总结和细化,不及时加以实践,那么它就可能只会停留在书本的表面,但是如果你能够学以致用,那么你所学到的知识就会为你所用,成为你成功的基石。

另外,我也从王熙凤身上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书中,她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学得到的,并且她还深谙“琢磨正规派”的学习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了解并运用自主学习方法的学生可以成为最能获得成功的学生成就。在学习中,我们要敢于主动探究,主动发掘知识,掌握自学的方法,才能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或者创业中站稳脚跟。

通过欣赏红楼梦和体会王熙凤的读书心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悟性和拓展思维的勇气,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走的更远、更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称心如意,就像王熙凤一样,成为伟大的人物。

王熙凤字体篇十二

六月,正是梅雨天气,阴雨绵绵。密密细雨打在青石板上,凹凸不平的青石中便积起了朦胧的一层水。滴入了那一条蜿蜒千百年的水,便泛起了圈圈涟漪。

刚进古镇,便嗅到了一股清香,虽是清香,却传的十分远,可谓香远益清。我便循着那茶香顺着那青石台阶向前走,原来是一家老茶馆,茶馆里光线似乎很暗,也只有一两个茶客。店面已经破旧不堪了,踩在地板上竟有嘎吱嘎吱的声音发出。我十分惊讶,现在竟还有茶馆,我还认为茶馆还是上世纪的'产物呢。脑海里便依稀想起了老舍先生的那个茶馆。思想刚飞出脑廓,店主便端来了一瓶瓷瓶,瓷瓶里是清一色的白,就好似一块青一色的美玉,茶叶立在水中,漂在水上,从瓷壶上往下看就好如一个个立在水中的树,散发诱人的清香,那香钻入鼻孔,让人为之一振。似乎很久没有闻到这种香了啊。细品这香,这是一种清香,好似荷。但这香气扑鼻,很远都能闻见,又好似桂花。但又有种说不出的鲜香,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怔,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性。茶叶在瓷杯中慢慢舒展着枝叶,就好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即将绽放在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热气的蒸腾,一些茶叶沉了下去,但仍然还立在水中,水也慢慢变成了淡黄色,而沉下去的茶叶冒出了气泡,慢慢悠悠的又浮出水面。

突然,香气倏的变浓郁了,就好像牡丹一样,勾起了鼻子,嘴里变禁不住流出了唾液,忍不住抿上一口,顿时,便觉嘴里好如有千支军号响起,味蕾为之一震,呀,这香是多么的浓厚而又清醇啊,喝惯了速成茶的我不禁被这杯茶惊诧到了,细品这茶,浓厚而不张扬,深沉而又不死板。一口下肚便觉荡气回肠,不禁让人赞叹这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茶馆的主人看到了我惊诧的眼神,便悠悠走上来,轻声说:“你知道这种茶名字叫什么吗?”“是白茶。”还未等我开口,他便自己回答了。“这茶,本不是很浓,但一经开水的洗礼,便成了茶上佳品”茶馆主又缓缓的说道。茶还在水中舞着,这时,大多数的茶都沉了下去,但任然竖着在水面上,舞着自己张开的叶子,似乎在绽放自己最光辉的生命。这时才发现,这茶不和人生一样吗?一片叶子,从采摘到制作,再落入茶盏之中,经历了幻灭生死,茶的一生,亦如人的一生,浮沉起落,苦涩回甘。

细品茶,我似乎读出了他的味道。他叫白茶,是因为他谦虚,他散发着浓郁的香是因为他接受了滚水的磨练。他沉下是因为他深沉,有着一颗平常心。而沉到水底也竖着是因为他不甘于平庸,不甘于被挫折打败……而这茶馆里的光阴,此刻亦是闲庭信步,从容不惊。我亦觉浮躁之人一旦进了这情景,更为风雅。原来白茶亦白亦不白。

王熙凤字体篇十三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中杰出的长篇小说,在它灿若群星的人物大观中,王熙凤无疑是最让人过目不忘的人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用

王熙凤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聚焦的、辐射的作用。《红楼梦》写了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四百多个人物,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书会怎么样。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底下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王熙凤这个形象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可以伸向宫廷等等。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言,王熙凤在《红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宝、黛、钗他们自然在《红楼梦》里面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像宝、黛这些人物更多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比较空灵;那么凤姐这个人物呢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好像要从纸上活跳出来。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黛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黛、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黛、宝、凤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红楼梦》的读者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辣手

这就是所谓的“杀伐决断”,既包含着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凌厉之风,同时呢又挟持着不择手段、不留后路的肃杀之气,秋天肃杀,那是让人心寒的。

协理宁国府充分展示了凤姐的“辣手”,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凤姐不怕得罪人,没有绕着矛盾走,而是迎着矛盾上,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有一个仆妇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呢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出去回来以后,还要跪下来磕头叩谢。

凤姐这种凌厉之风,即在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中也可见出来,有什么难缠的人,难缠的事,凤姐一来,顷刻了断。如那个李嬷嬷大闹绛芸轩,凤姐一来,连哄带捧,一阵风脚不沾地的就把她撵走了;赵姨娘也是一个,凤姐来了,指桑骂槐,只要几句话,赵姨娘立刻不敢吭声了;另外像宝玉挨打了以后,只有凤姐上来,骂下人糊涂,打成这样还要搀着走,还不快拿藤屉子春凳来抬。凤姐这个人是很务实的,她有一种处乱不惊、明断务实的作风。

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她素常惩治丫头,“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威吓道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在清虚观的时候,又是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夜叉星”。

王熙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气概,就是鬼神难挡,有这样的气魄,只可惜这种气魄用在了邪恶的方面。王熙凤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并不说明她不迷信,是说明她不虔诚,没有顾忌,毫无顾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如果说协理宁国府是“用权”,权在威随,威重令行,那么铁槛寺这一段就是“弄权”,就是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假权营私。

她这个辣手到了赶尽杀绝,不留后路的地步。王熙凤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她作了事以后,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凤姐手段之辣。

心机

人们常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她日常的为人处世当中常有利害的权衡、得失的算计。她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克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她也要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大闹宁国府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王熙凤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也都知道:“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放是放高利贷),都要生吃了我呢。”

王熙凤的机心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

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的入情在理,十分动听。邢夫人要讨鸳鸯,先来找王熙凤商量,王熙凤连忙劝告邢夫人,说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也听不进去,王熙凤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陪笑,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

一旦遇到利害攸关、损害尊严的、危及地位的,王熙凤就会使出她浑身的解数,她的机心谋略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她阴而狠的一面,比如那两个著名的事件:一个叫“毒设相思局”;一个叫“赚取尤二姐”,所谓“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凤姐一次又一次地假意挑逗、虚情承诺,完全合于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用兵之法。在这一回合里,凤姐易如反掌地运用了自己模样极标致,心机又极深细的优势,陷贾瑞于歹毒的“相思局”中。

尤二姐之于凤姐,是具有相对优势的,所以凤姐要煞费苦心,以退为进。她亲自出马到了小花枝巷,一席话不要说尤二姐把她认作好人,连大观园那里的姐妹,除了少数比较有头脑的人,都觉得凤姐改弦更张了,都觉得她很贤良。凤姐紧紧抓住了尤二姐的弱点,所谓“淫奔无行”,一女侍二夫,牢牢地抓住张华这张王牌,收放自如,行云布雨,凭借衙门的法、家族的礼,造足了舆论,布满了流言,使尤二姐坠入软绵绵、黑沉沉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绝路。“机关算尽”,这些凤姐的过人之处,也是凤姐致祸的内因。

做贾府的当家媳妇是断乎不容易的。在那长辈、平辈、小辈、本家、亲戚和男女奴仆之间,彼此都有着极复杂的矛盾,若不具备独到的权术机变,一个孙媳妇辈的年轻女子是会被压得粉碎。可是她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竟能够见风使船,多方应付。她的婆婆邢夫人要她去向贾母为贾赦讨鸳鸯做妾,她很巧妙地摆脱了。王夫人疑惑大观园中的绣春囊是她所有,她很委婉地洗刷了。王善保家的怂恿着王夫人搜检大观园,她心里觉得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也伤害了作为荣府当家奶奶的面子,她就自己站在侧面,消极参加,留给探春去给王善保家的以迎头痛击。她看出贾母、王夫人偏爱宝钗,就加倍铺张地为宝钗过生日。作者对于这一位目光四射手腕灵活的少妇,随处都以极巧妙生动的手法加以刻画,使读者到处接触到她才智的锋芒和活跃的形象。

刚口

五十四回庆元宵的时候,那些说书的女艺人说:“奶奶好刚口。”“刚口”是指口才,连说书艺人都甘拜下风,足见王熙凤口才不凡,也就是冷子兴所介绍的“言谈极爽利”的风采。

“言谈极爽利”和“心机级深细”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五十四回元宵夜宴贾母问及袭人怎么没有跟来伺候宝玉,王夫人忙回道:“她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不以为然。凤姐忙接过来解释,说出一番“三处有益”的理由来,一则“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那园子须得细心的袭人来照看;再则屋子里的铺盖茶水,袭人都会经心准备,“宝玉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三则又可全袭人的礼。这番话既合于主仆上下的名分次序,更投合老太太的心理。这个就是说同一件事,凤姐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同是凤姐,对待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对象,她也有不同的语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说出来的话既有谦词,同时呢,又告艰难,而且还不乏人情味,符合既不热络又不简慢、既不丢份又不炫耀的原则。宫里的夏太府打发小太监来借银子,凤姐那几句话看上去并未得罪夏太监,其实还是软中有硬、绵里藏针的,它有一种警示。所以凤姐这个人,她还真具有当外交使节和公关经理的潜能。

凤姐语言的幽默和诙谐也是很有名的,谁都知道凤姐是贾母的“开心果”,是“顺气丸”。她的幽默和谐趣最精彩的地方是“对景儿”。她有一种随机性,是随机而出,自然天成,经常是这样的。比如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一个窝,凤姐马上就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你看看一个疤痕却讨出吉利的口彩,编的这样的喜庆,编的这样的圆满,而且她是随机就能够编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凤姐这种即兴的发挥。

像这样的还比较容易,如果贾母很生气,你要是在贾母气头上使她转怒为喜,这就更难了。邢夫人要讨鸳鸯,贾母气得乱颤,凤姐不慌不忙地说:“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真有点奇兵突出,贾母气也消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了。

凤姐的语言没有什么书卷气,却有一派扑面而来新鲜热辣的生活真气,独多俗语俚语歇后语等口语中的精华。她的状物拟人叙事言情都很生动。她还会用谐音对偶等使语言风趣生动,看似无师自通,它的源头不在书本而在生活,在于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通过凤姐的语言,不仅使人们眼界大开,可以看到种种生活态和社会相;而且心智大开,可以窥见聪明绝顶变幻莫测的机心。

凤姐不是丑角,但丑角这种姿态可以当作工具使用。她在贾母面前充分地发挥着诙谐的才能。她对宝玉及众姊妹并不伤害,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还及时凑趣。她缺乏文化教养,不会吟诗联句,行酒令打灯谜等等,但心灵口利,谈笑风生,也博得老少尊卑的喜悦。丫环婆子哪个不怕她?可是一听到琏二奶奶要讲故事说笑话了,都挤得满满地来听。

《红楼梦》作者写王熙凤的口才,也和写王熙凤的性格一样成为奇迹。她随时顺口而出的动人的说笑,使读者如闻纸上有声;而且,只有她这一个人才能说得出那些语言,她如果不说出那种语言时,书里的人物和我们读者都同样不满足。在原作者笔下,王熙凤的语言几乎时时刻刻和王熙凤同在的。偶然她因病或因故“缺席”,人们是感觉到多么寂寞呀!至于那些为自己的吹嘘或对别人的恶骂,口才又成为她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锋利武器。

可是她若一旦翻脸,就从那同一的口里喷出最粗野下流的声音。当她把尤二姐骗入了大观园之后,便去骂尤氏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住了?要不就是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你又没有才干,又没有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只就是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凤姐能对她的平辈妯娌尤氏这样借端讹诈,撒泼撒赖,当然更能对一般奴才使用非常残酷的压迫。

凤姐之欲

表现自己才干的欲望。贾珍请她来协理宁府,她的心里是很愿意的,是想露一手的。渴望有更大的舞台来施展自身才能的心态,在那个社会条件下的女性当中,是比较独特。而这种愿望,不能不认为是合理的个性要求之一种。对待凤姐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我们不要一概的抹杀。当然所谓“欲”不只是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人还有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欲望,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人欲。《红楼梦》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被视作洪水猛兽,是要被杀灭的。所以在对待过去时代人的欲望,尤其是女性的欲望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地都把它抹杀掉。

王熙凤她抓尖、要强、爱表现,让人觉得很痛快。但是话又说回来,凤姐是以“欲壑难填”著称的。如果你的欲望是填不满的,对于金钱、权力,以至于其它种种欲望,如果超过了界限,就危及他人的尊严,妨碍到他人的生存,这个就很可怕了。凤姐挪用下人的月钱,放高利贷,捞取家族的资财化为个人的私房,为了巩固当家奶奶的地位,弄权使招,费尽心机,欲望的膨胀造成了种种劣迹和恶果。凤姐的欲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节制无穷尽的贪欲,常常以压抑他人的欲求、牺牲他人的幸福、危及他人的生存作为代价。这种贪欲和权欲发展到了极致,便会成为独夫和暴君。凤姐的惩罚丫头、拷问小厮、盘剥奴仆、追剿无辜等,便带有分明的暴君气息。所以“欲”应该有一个界限,如果成为一种贪欲,危及他人了,这个东西就应该否定、应该批判、应该杀灭的。

凤姐之妒

在宗法社会,所谓“妒”常常是封建道德对女性人格扭曲后加上的一个恶名,也是女性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变相的手段。在“妒”的名义下,使女性自相虐杀,保护的是男性中心的多妻制。在《红楼梦》里,以凤姐为轴心,生动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典型形态。“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变生不测凤姐泼醋”,酸也罢,醋也罢,都是讲的“妒”。

第一,琏凤夫妻关系有一种特殊性。首先,凤姐在同贾府内外其他男性的交往上,比较自由开放、挥洒任意;其次,凤姐对贾琏提防查察;再次,从贾琏这方面看,凤姐这样的妻子“惹不起”,他说凤姐是“醋罐子”,你要在外边稍微有一点动静,凤姐是通不过的。

第二,王熙凤最终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所以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的王熙凤,也要竭力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首先,表现为有条件的忍让,比方说容下了平儿,成为“通房”丫头;其次,表现为对贾琏的施威泼醋作适当节制,在鲍二家的事件被揭发后,王熙凤尽管争得了面子,而贾琏明显地得到了老太太的袒护。

第三,王熙凤把锋芒指向与之争宠的其他女性。打平儿,打鲍二家的,在尤二姐的事件上就更加明显了,更加自觉地转移到与之争宠的女性身上,使她们成为牺牲品。夫妻矛盾转为妻妾矛盾,不能治本就转而治标,她把一切的仇恨、怨毒、心机、谋略都用在了这个上头。比之《金瓶梅》中妻妾间的争风吃醋,《红楼梦》中有关“妒”的描写具有更为高级的形态,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首先,凤姐竭力塑造自己贤良的假象,其目的在摘掉“妒”的帽子,在宗法礼教上占得一个“制高点”;其次,凤姐又调动一切手段,把尤二姐置于名教罪人的地位,揭发尤二姐“淫奔”的老底;再次,所谓“借剑杀人”,不单是假手秋桐之流,更是凭借着全部封建宗法的权力和舆论机制。

个人悲剧

凤姐总揽贾府家务,她最看得清这一大家族的种种矛盾与危机。但她的想法,既不是贾政式的使宝玉继承祖业,绵延世泽;也不是秦可卿式的及早回头,留有退路;更不是探春式的兴利除弊,锐意革新,而她所要的只是一大家族得到暂时的存在,以便供她自己的支配与剥削。她越感到好景不长,越不放松自己,她日夜辛劳,拼着自己一人的精力,为个人私利而奋战到底,一面制造别人的悲剧,一面到了最后也葬送了自己。当查抄的轰雷落到贾府屋顶上的时候,这位纵横一世的“女英雄”王熙凤,也正到了心血耗尽威力垮光的末日,于是她终于被压在自己所拉塌的这座大厦底下了。

《红楼梦》一面无情地揭发凤姐一切罪行,并不遗余力地刻画出她独断独行、不恤人言、不顾后果的“毅力”。但另一面也深刻地剖析这位强者内心中多少矛盾与软弱之处。凤姐自称不信鬼神,可是贾瑞、张金哥夫妇、鲍二家的、尤二姐都是怎么死的能不能忘掉?舆论认为她过分精明,不是寿者相,说她若不积阴骘就要短命,她心上能不留下深重的暗影?她生活条件中缺乏一个儿子,她惟一的一个女儿巧姐就要请刘姥姥起个名字,靠靠她的“福”。她文化水平太低了,不懂一般闺阁中琴棋诗画的消遣。她唯一知己秦可卿死了,从此成为一个绝对孤立的人。对自己第一忠实的心腹丫环平儿,她仍不免要怀疑和防范。她压倒一切,也到处都树立敌人,曾几乎被死敌赵姨娘阴谋害死。她知道自己是处在怎样一个危险的境地,曾对平儿说,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但是因为权利高、责任重,“骑上虎背,虽然看破些,一时也难放宽”。因此,她只能本着“宁叫我负人,不叫人负我”、“日暮途穷,则倒行而逆施之”的理论,硬干下去。自己病越加重,精力越不够,越要勉强支撑,越要紧紧地握住支配权到自己死亡之日为止。

结局之谜

第五回的曲子和判词早已明示,凤姐悲剧带有很大的自食其果自取其祸的成分。由于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判词的不同理解,存在着各种猜测。大体说来可分两类:一类着眼于夫妻关系、个人悲剧,“一从”指出嫁从夫,或言听计从,“二令”指“阃令森严”或发号施令,“三人木”指终被休弃;另一类则以权势消歇家族颓败的全局观之,“令”是指利令智昏、威重令行、挟天子令诸侯,或皇帝下令抄家,“休”亦不必拘于一事,可作万事皆休解,贾府靠山冰消、彻底败落,凤姐身败名裂、万事皆休。两者兼容或较妥当,因为凤姐是个关系全局的人物,《红楼梦》中有“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完全是大厦将倾、家族败亡的末世景象。所以王熙凤这个曲子不仅是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家族,所以后一种理解也是可以的。

王熙凤,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有计谋的管家奶奶。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精彩出场

黛玉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她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在贾府这样严肃的氛围里,王熙凤可以这样说话,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位高权重,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能够体现出一种炫耀的成分在里面。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貌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王熙凤衣着和外貌的华丽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而“丹凤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心机深沉。雪芹用了这么多文笔写凤姐,必然是在《红楼梦》后面的内容中起到了仅次”宝、黛、钗“的作用。

接下去我们先听到贾母的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揭示了王熙凤在贾府受宠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会做人,用现代话说就是情商高,懂得人情世故。

王熙凤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势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己在贾家的特权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王熙凤的出场前后做如许皴染,后文焉得不跃然纸上!

王熙凤确实是聪明的,比如在她出场这一回中,王夫人(王熙凤的内姑母)在之前曾找她要过一端布料,她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件事情提了出来,对王夫人说没有找到,但王夫人马上改口说这是为林黛玉准备的布料,而王熙凤在两人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又顺着王夫人说我已经备下了,这样一来王夫人有了台阶下,也得了贾母的欢心,自然而然的也就更喜欢王熙凤了。

协理宁府

秦氏丧礼,尤氏犯了胃疼旧症,王希廉评曰:“凤姐协理丧事,既见其才,又见其权。若非尤氏患病,贾珍难于相请。脱卸处不露痕迹。”当然,尤氏也是一位有本领大作为的才女,不过为了给凤姐作传,她也得委屈一下了。脂批:“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

为了托出凤姐大文,原著做了层层铺垫:第7回焦大醉骂,凤姐便建议尤氏流放焦大,小露了一手;11回末建议尤氏预备秦氏后事;13回可卿魂托凤姐,赞誉她“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到了正式委派凤姐协理时,作者还特地安排第一主角宝玉重荐。脂批:“荐凤姐须得宝玉,俱龙华会上人也。”

凤姐走马上任,总结宁府五大风俗,理出头绪,有条不紊;分派众人岗位,量才而用,苦乐均分,各司其职,责任到人;依法治理,赏罚严明;一视同仁,不徇私情;号令通畅,树立威信。姚燮评曰:“分派职役,井井有条,大有淮阴侯用兵经济。”脂批:“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

作者不惮劳烦,百忙中又写荣府其它家务,“彼时荣宁两处领牌交牌人往来不绝”,“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跟着;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跟着”(14回)。

凤姐诚为不辱使命者,不仅显露了非凡的政治管理才干,还表现出勤慎恭肃的为政精神。不辞辛劳,日夜不暇,并不偷安推托。故能“筹划得十分的整齐,于是合族中上下无不称叹”。脂批:“请看凤姐无私,犹能整齐丧礼。”

协理宁府大展凤姐威风与才干,“凤姐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14回)。贾琏回来后,凤姐大肆夸耀:“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16回)凤姐自卖自夸之语,同时也是作者自卖自夸,协理宁府的确是曹雪芹十分得意的一场文章盛事。

凤姐末路

秦氏丧礼出色写凤姐英雄了得是大手笔,贾母丧礼出色写凤姐英雄末路同样是大手笔。文中大书凤姐“力诎失人心”,笔笔生花。

与“这里的事本是我管的”相反对,因贾政和王夫人不管,邢夫人便在上头挟制,不时责骂,更挑唆王夫人申斥她料理不周。她也不敢辨,只得含悲忍泣的出来央求下人们。此段上接71至72回邢夫人在贾母、王夫人跟前当众羞辱凤姐,写贾府内斗。贾母生前偏心,凤姐、贾琏又向着贾母,邢夫人怀恨已久。贾母丧礼上,邢夫人故意刁难,“不令凤姐便宜行事”,不只为压倒凤姐、王夫人,更为了报复贾母。

与“那些家人更是我手下的人”相反对,因抄家后威信全失,这次竟然叫不动人,“头一层是老太太的丫头们是难缠的,太太们的也难说话,叫我说谁去呢?”无奈只好低声下气央求道:“大娘婶子们可怜我罢!我上头捱了好些说,为的是你们不齐截,叫人笑话。”而下人竟不买账,反落井下石,“更加作践起他来”,到底“只有他几个自己的人瞎张罗”。

与“这种银子是现成的”相反对,最大的难处恰恰是差钱。凤姐无法,去求鸳鸯,最后还是“到王夫人那边找了玉钏彩云,才拿了一分出来”,还不敢向上头反映。李纨旁观道:“我说琏二奶奶并不是在老太太的事上不用心,只是银子钱都不在他手里,叫他巧媳妇还作的上没米的粥来吗?”

与“外头的事又是他办着”相反对,也因差钱,贾琏在外头照样打不开局面。

凤姐遇到这些艰难,不但丧礼弄得一团糟,自己反添了病,没熬到出殡就病倒了。鸳鸯疑惑道:“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的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读来真有楚霸王自刎乌江、关云长败走麦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感慨。

凤姐之死

凤姐曲名“聪明累”,曲子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具体而言,她因久病身亏、心力交瘁、宿敌反扑、兵败山倒而心碎致死。

55回刚将年事忙过,“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尤二姐数回中,凤姐一气恼一忧劳,又使病情加重。74回抄检大观园添病,76回因病缺席中秋家宴,77回“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凤姐落下这个病,只会越来越重。

凤姐理家多年,树敌不少,“人恨极了,他们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55回)。例如,14回协理秦氏丧礼,处罚了宁府一个迟到的下人,那人“含羞饮泣而去”;25回赵姨娘、马道婆施魔法;36回有下人在王夫人前检举凤姐拖欠月钱。

不仅下人积怨,贾府权势也对凤姐虎视眈眈,“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没有不恨他的……连他正经婆婆太太都嫌了”(65回)后文果然写到邢夫人羞辱凤姐(71回)。贾母丧礼中,以邢夫人为首的一干宿敌趁机反攻,致使凤姐半途病倒。

凤姐四面受敌,遭人中伤,面临失宠。如36回王夫人一连盘问数起姨娘、丫头月钱发放的家务,“把二百年头里的事都想起来问我”;71回王夫人听信邢夫人谗言,当众批评凤姐;74回邢夫人交来绣春囊,王夫人竟然第一个拿凤姐兴师问罪。其时凤姐恃强羞说病,不过硬撑而已,很快就撑不住了。

凤姐触犯国家刑律,也招来祸患。93回不辨馒头水月,照应弄权铁槛寺一案。101回贾琏迁怒凤姐。抄家后,因放账取利、重利盘剥事发,遂“致祸抱羞惭”:“我若不贪财,如今也没有我的事。不但是枉费心机,挣了一辈子的强,如今落在人后头。”(106回)

凤姐违禁重利,令贾琏蒙羞,被贾政怪罪,且历年积蓄,一朝抄尽,照应“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湘云道:“独有琏二嫂子,连模样儿都改了,说话也不伶俐了。”贾母评曰:“凤丫头也见过些事,很不该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他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器了。”(108回)

判词“一从”,应在第2回“琏爷倒退了一舍之地”;“二令”,应在101回“想起贾琏方才那种光景,好不伤心”,113回“贾琏近日并不似先前的恩爱”;“三休”,应在119回“要扶平儿为正”。“衣锦还乡”之签,宝钗说“四字里头,还有原故”(101回)。凤姐死后,宝钗道:“旧年你还说我咒人,那个签不是应了么?”应了什么呢?原文道“要船要轿的,说到金陵归入册子去”(114回)。如此看来,宝钗的解法意近香菱判词“致使香魂返故乡”,元春曲子“望家乡,路远山高”。凤姐得此签,并非荣归故里,而是将死之谶,120回棺木运回金陵。

脂批关于凤姐结局的探佚:“知命强英雄”,取自110回贾母丧礼“力诎失人心”;“扫雪拾玉”,取自52回扫雪拾虾须镯(平儿圆谎)、94回失玉、107回请罪(凤姐自言“情愿做个粗使丫头”)。

普遍意义

王熙凤这个人无论在《红楼梦》书里或者是书外,都是受到议论或者是评论最多的一个,遭人褒贬,亦赞亦咒。在书里头,上至老祖宗贾母,下至小厮兴儿,都有评语。贾母说“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兴儿说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可以代表贾府里面那些下人们的一种民意。像李纨、尤氏,对凤姐都有很多评语。周瑞家的说她是“男人万不及一的”,“待下人呢未免太严些个”。还有一些在心里头对凤姐也有评议,比如黛玉进贾府,心里面就想:“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她叫作“女曹操”,把她称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王昆仑在《论凤姐》这篇文章里面的一句名言就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有一位评家叫野鹤说:“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儿。人畏其险,我赏其辣;人畏其荡,我赏其骚。读之开拓无限心胸,增长无数阅历。”多少带有一种美学意味。

凤姐不仅才识不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切,当出格出众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示威时,我们觉得很痛快,扬眉吐气;当其为所欲为,算尽机关,为无限膨胀的私欲践踏他人特别是同为女性者的人格、尊严以至生存权利时,又不能不使人心寒、深恶痛绝。这二者交织、纠结、迭合而形成了一个所谓“凤辣子”的中国女性性格的奇观。凤姐性格的某些素质在今天的“女强人”身上复现,不是偶然的;同样,其末流演化为某些毫无教养的泼妇无赖,亦不足怪。我们可以赞赏,不能没有分析。应该是有所分析,知所弃取。

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也是归入于“薄命司”的。对凤姐其人,作者固然有深刻犀利的批判和洞幽烛隐的揭露,却也不可遏制地赞赏她的才能和叹息她的命运。前文论析的辣手、机心、刚口不能以简单的褒贬概之;即以判词和曲子而言,无不充溢着精警的箴言和反复的咏叹。可见无论是作者的态度还是读者的感受,都是复杂的。何况文学的作品更有作者意想不到的远期效应和永久魅力。《红楼梦》里女性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和人性内涵远远超出了性别的界限。即以王熙凤而论,她的才干、她的欲望、她的命运都如同一面镜子,不单是“风月宝鉴”而已,其光彩照人的正面和身败名裂的反面难道不是一柄“人生宝鉴”吗!不仅适用于女性,它对当今那些才华横溢又贪欲难遏的风云人物具有一种特殊的警示作用。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一个复杂的人,她是多面性的,她是一位有感染力 ,有新思想 ,有真性情的人。她一生有权有势,却也失去了女孩子应有的轻松与愉快,最后凄惨而死。

王熙凤是一个有感染力的女子。

她未出场就先声夺人,在众人敛声静气的时刻,独她人未到,声先到:“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一出场就带着一大帮丫头婆子,打扮得恍如神仙妃子一般。一见黛玉,既夸黛玉又夸小姑子,更是哄得贾母高兴不已。她有种快乐的因子,她走到哪里,欢声笑语就带到哪里。在那个束缚个性的年代,王熙凤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让人忘却烦恼,快乐起来。

王熙凤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

王熙凤恩怨分明,邢夫人是一个不好伺候的婆婆,王熙凤与婆婆不对付,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尊敬。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王熙凤冷眼旁观其为人处世,非常欣赏她,于是经常帮助邢岫烟,没有因为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侄女而疏远她。薛宝钗本来与王熙凤有亲属关系,可是王熙凤看不惯宝钗的行事作风,与宝钗的接触反而没有黛玉多。凤姐喜欢黛玉的直率、真诚,经常暗地里关照黛玉。经常与黛玉开玩笑,她对黛玉非常尽心,早早就为黛玉准备好生日穿的衣服。王熙凤对贾母是真的孝顺,她为讨贾母高兴,经常給贾母说笑话,让她高兴。

王熙凤是一个有女权思想的古代女性。

王熙凤爱贾琏,她希望一生一世一双人,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在古代这种思想要不得,即使黛玉都没有要求宝玉在身体上忠实于自己,她只要求宝玉的心在她身上就满足了。凤姐不同,凤姐要求贾琏的身体也忠于自己。王熙凤打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婚姻保卫战。贾琏和丫头说笑,她发现就会当着贾琏的面把丫头打成狗头;贾琏偷娶尤二姐,她坐山观虎斗,借秋桐之手除掉了尤二姐。遗憾的是,王熙凤的婚姻还是没有保住。她被身边最信任的平儿取代,平儿成为正室夫人,她成为下堂妻。

王熙凤与其他男子是说说笑笑,但是她不会做出格的事。

王熙凤的思想非常超前,她在男人面前大大方方,从不小家子气,不敢见人。她和现代女性相似,可以和男人说说笑笑。现代女性也和男子玩笑在一起,但是都是正常交往。王熙凤对贾琏是忠诚的。从王熙凤对贾瑞的态度来推测她和贾蓉不会有什么不轨之事。

王熙凤是荣国府最辛苦的人。

王熙凤掌管荣国府,亲力亲为,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到深夜。白天也只有吃饭的时辰有点空闲时间。如果不是周瑞家的见缝插针,刘姥姥真的见不到凤姐。元春省亲后,人人累得要命,都偷懒休息,只有王熙凤不能休息,她生性好强,不肯落入褒贬,每日恪尽职守。她与贾琏分别许久后见面,也是忙到很晚才回到房里歇息。即使怀孕六七个月小产了,凤姐还不肯休息,她筹谋规划,绞尽脑汁。由于没有修养好,王熙凤得了雪崩之症。得病后她讳疾忌医,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

平儿都看出来了,在荣国府里就是再上心也没有用,终归要回到大房。可是王熙凤看不透,嘴上说要保养,遇到事情,就忘了保养。抄检大观园导致她的病情加重。

王熙凤为了家庭攒体己银子,可是为了这些钱,她丢掉了性命。

王熙凤自己的嫁妆很丰厚,可是为了女儿和贾琏一家的生活着想,她放印子钱,收利息。贾府被抄家,放贷是罪状之一。这些钱全部充公,她白费心机,一文钱也没有得到。后来因为这件事,她被贾琏休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王熙凤过得很凄惨,丈夫不要她,女儿不知下落,姑母王夫人冷酷对她。千辛万苦回到金陵娘家,娘家人把她拒之门外,王熙凤贫病交加,最后凄惨地死去。

王熙凤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王熙凤本没想弄权铁槛寺,可是架不住老尼姑的激将法,她一听老尼姑说: “如今不管,张家不说没工夫,不希图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似的。”立刻激起了逞强好胜之心,揽下了张金哥与守备之子退婚的官司。结果害得两个有情人相继殉情而死。

王熙凤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比薛蟠的年龄还小,她小小年纪就结婚了,婚后就为了姑妈撑起荣国府,她得罪人,吃力不讨好,最后惨死。王熙凤短暂的一生让人扼腕叹息!

王熙凤字体篇十四

《红楼梦》看似是一场泪洒书画的儿女情长,实则包罗万象。有人说它无聊,只是这百年巨著,恐怕儿女情长是万万不够。它对细节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对环境的概括,都烙进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

那曾经奢侈多年的世家,到头来也不过曲终人散。只不过,我们忘不了黛玉,更舍不得宝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为他流尽此生眼泪,最后,也因他抑郁而终。敢爱敢恨,奈何那世人的眼光。他亦如此,为她疯癫,最后剃发出家,戒掉这一生的心痛。但愿来世啊,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我最爱凤姐。她虽泼辣,却也潇洒坦荡。“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机关算不尽,交织悲与欢。欢一场,悲半生,宿命呀,向来如此。

其实《红楼梦》是一部反应封建社会的缩影小说。它非常深刻的描绘了一幅中国封建的社会关系图,描述了各种的阶级,政治集团,以及各种伦理道德和种种矛盾。是一个封建社会的集中反应,对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批判。我敬佩曹雪芹的这种精神。这部小说也好像是曹雪芹的自传。他那坎坷的一生就如同小说一样。其中的种种无奈和悲愤在小说中有很多的体现。

《红楼梦》应该是读的第二遍了,很多字任然不认识,很多情节依旧领会不了,仅仅对其中的人情世故感知了一点点。能够读完第二遍,自己半途而废的事情又少了一件,心里很轻松、开心。

这次是朗读完《红楼梦》的,很大声地朗读。原来是利用上班前的二十分钟朗读前九十回回,后三十回是挤时间朗读的。后来朗读的时候,隔壁有同事,老是怕打扰他们,现在终于不用担心了。以后想继续提前十分钟来办公室,最好八点钟吃完饭就开始朗读自己想朗读的东西。

贾宝玉是有福的人么?我觉得他是有福的人。万千宠爱于一身,锦衣玉食大楼阁,眉清目秀,开窍较早,又有自己喜欢的人。虽然后来家道中落,可是皇恩浩荡能够官复原职。虽然受了一段时间的苦,可是压力并没有压在贾宝玉身上。最后,贾宝玉能够科举如意、知天命,也是他的造化。

人生本来就没有以后,可是我们依旧要好好活在当下。我们期待美好未来,是因为这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可是却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行的忧虑。

我今天看了红楼梦这不著名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先让我先介绍一下吧。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亲身经历家族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巨著。接下来我来讲讲《红楼梦》中讲了什么吧!

这部著作主要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金陵贾家是个显赫的官宦家族,却出了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却行为怪癖,不爱功名不羡官场,只成天与府中的丫头小姐厮混,并说女儿清爽怡人,男子却浊气逼人。表妹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才情过人、心高气傲。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大悟后出家。每个人的命运都各不相同。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唏嘘。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红楼梦》这部著作让我时而感到高兴时而又感到忧伤,时而感到愤怒时而又感慨万千。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王熙凤字体篇十五

说起王熙凤,可能很多人脸上都会挂上厌恶的神情,觉得她很有心机,觉得她见风使舵。可就是这样的她,才让我喜欢。

都说“一入豪门深似海”,在这偌大的贾府,处处勾心斗角的豪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现在王熙凤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如果没有心机,没有很深的城府,她一个弱女子能在这样一个尔虞我诈的地方生存下来吗?答案,显而易见。好在,她的魅力,她的聪颖,她的圆滑世故、八面玲珑,使她在贾府有了一定地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眼中的王熙凤是这样的,你呢?

王熙凤字体篇十六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塑造得丰满鲜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她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笑声,那里的气氛就会立即活跃起来;在王熙凤身上所表现出的自私与贪婪,虚伪与毒辣的特点始终是占主要方面,成为维护封建专制,扼杀自由和民主的帮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1、肖像刻画

当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作者着笔描写凤姐: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譬,结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级着赤金盘缡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跟,两弯一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口述白描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3、男人着迷

贾瑞见了凤姐,居然敢起非念,想是凤姐的魅力难挡;贾琏和鲍二的外情之后,闹了一天,看见凤姐“黄黄脸儿”,倒觉比往常更可爱;刘姥姥见了凤姐自然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动作才好这些又都从侧面描绘了凤姐的含威夹媚的美貌;应当说,这样一个美人完全区别于宝钗的“冷”和黛玉的“病”,她更容易激起世俗男人的愿望,更象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美人。

4、智慧乖巧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便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乖巧的一面。如: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魄,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一面又问人:“林姑娘的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屋子,叫他们歇歇儿去。”凤姐的乖巧也源于她的智慧,是冰雪聪明的女人,书中曾多次描写凤姐的乖巧,时间地点对象情境不一样,但都能由她几语添色增辉,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说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乖巧是她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八面玲珑,有声有色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一次次的具体描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神形兼备的活生生的凤姐儿!她的形像,她的神态,她的地位,她的气势,她的性格乃至灵魂,一刹那间全显露出来了。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1、大家闺秀

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

2、巧妙周旋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便便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乖巧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林黛玉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比如探春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王熙凤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其实王熙凤的心机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3、随机应变,

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王熙凤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

《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急中生智

王熙凤练达之处,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说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贾母正为贾赦讨鸳鸯的事发怒,她却说“是老太太的不是,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怪不得人要”。……她把个“老祖宗”捧得团团转,疼她爱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她好“挟天子以令诸侯”。

1、理事果断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女管家,地位显赫,但也责任重大。要管好“三百余口人,谈何容易!府内穷奢极侈的生活,挥金如土的耗费,豪奴悍仆的差遣约束等等;外面皇亲国戚的贺吊应酬,亲朋故旧的婚丧嫁娶、喜庆寿诞,侯门府第的送往迎来,繁文缛节等等,这一大摊子庞杂琐碎千头万绪的事体,都要由她处理、过问、决断。无论大事小情,里里外外,都是井然有序,妥帖周详。

2、历练老成

王熙凤的理家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为充分。首先是“理出个头绪来”,对宁府情况了如指掌的凤姐,一下子就瞅准了存在的'弊端:“头一件就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第二天一大早,就“走马上任”,并宣布“施政纲领”道:“既然委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了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理!”她针对宁府的五种弊端,采取了“承包责任制”,做到是有人办,物有人管,活有人干,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加之他软硬兼施,“打一儆百”,各色人等愈加谨慎小心,不敢怠慢。把那本是乱糟糟的宁府,治理的十分整肃。再如刘姥姥进贾府认亲时,凤姐对其来历不清楚,就不贸然行事,而是让周瑞家的先去向王夫人问个明白,讨个示下,然后才定出处理计划,头脑可谓清爽。

3、笼络人心

王熙凤的才能还表现在她能将平儿的心笼络住,以致平儿死心塌地跟随她,一切先以凤姐的正面和长远利益为重;在某些场合,平儿会违逆凤姐意图,但凤姐对这些其实很多时侯是睁一只眼闭只眼。她笼络住平儿这样一位得力心腹和助手,没有平儿,她将照顾不到许多方面,但若平儿没有凤姐,恐怕更难胜任林林总总的府中大小事物。

4、细致周密

绿丛中一点红”。王熙凤这种管理才能,在贾府里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但是尤氏、李纨、邢夫人、王夫人所望尘莫及,就是贾政、贾珍、贾琏这些“须眉男子”,也是万不及一。

1、利用矛盾

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的主观条件。同时也就把王熙凤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众矢之的,众多旧矛盾的结果又成了新矛盾的导因。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王熙凤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封建帝王“家天下”内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它的雏形,它的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

2、放债生息

王熙凤把月钱拿出来去放高利贷,王熙凤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克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她也要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一点没有冤枉她。

3、滥施刑罚

她常惩治丫头的办法:“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你看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下人的眼里,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4、毫无顾忌

王熙凤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们也常常引用的,就是王熙凤说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句话大家经常引用,而且有的人据此认为王熙凤不迷信。她毫无顾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

5、玩弄权术

王熙凤勾结官府,倚仗权势,在府里欺瞒长上,假借贾琏名义,做肮脏交易。如果说“协理宁国府”的时候是“用权”,权在威随,威重令行,那么在这里就是“弄权”,就是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假权营私。

6、赶尽杀绝

王熙凤做了事以后,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王熙凤手段之辣,这一点在别的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王熙凤日常的处人当中常常也有利害的权衡、得失的算计。

1、恪守妇道

王熙凤拒绝贾瑞的引诱,她毒设相思局。凤姐虽然厉害,却是个正经的女人,恪守妇道。可笑贾瑞,一直色心不死,照什么风月鉴,最终落得精尽而亡,完全是咎由自取嘛。

2、丈夫背叛

爱情具有排他性,但是她太软弱,明知道贾琏跟鲍二家的丑事,却无力反抗,最终不能不接受贾母的裁决,贾母的裁决显然是偏袒贾琏的。王熙凤的屈服是把锋芒指向与之争宠的其他女性。打平儿,打鲍二家的,在尤二姐的事件上就更加明显了,更加自觉地转移到与之争宠的女性身上,使她们成为牺牲品;夫妻矛盾转为妻妾矛盾,不能治本就转而治标,把一切的仇恨、一切的怨毒、一切的谋略手段用在治标上头。

3、屈服宗法

生活在封建宗法关系中的王熙凤,最终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子嗣,即使三妻四妾也是冠冕堂皇,无往而不合于礼。所以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的王熙凤,也要竭力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王熙凤的屈服,首先表现为有条件的忍让,比方说容下了平儿,成为“通房”丫头,。其次,表现为对贾琏的施威泼醋作适当节制。

4、有病不医

她太好强.觉得有病是件耻辱的事情,会在下人面前造成不够强悍的印象。她小产,落红不止长达大半年,平儿叫她看医生,她就是不愿意去.有病不医。被鬼吓了一着.着了风凉.身体有病又添了精神错乱。贾府被抄时,被检查出她向外放了高利贷.做了亏心事,担惊受怕,情绪紧张,心气郁结.病上加病,因此早亡。

总之,《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真实性、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凤姐”这一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无论怎样,王熙凤最终逃不出悲剧的结局。

王熙凤字体篇十七

《红楼梦》中人物的出场,最费心思的不是王熙凤林黛玉而是他!

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出场,大家最熟悉的要算是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了。但实际上,贾宝玉的出场才是曹雪芹煞费苦心的。

作为《红楼梦》的男一号,他的出场对整部书至关重要。首先要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否则,这种闲书恐怕是没有多大市场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曹雪芹为贾宝玉的出场设计是空前的奢华。

首先,为贾宝玉虚构了一个前世――神瑛侍者。是一个神仙的身份。那么,再通过冷子兴的解说,我们知道他是诞玉而生。这照应前文呢,能说明两点:一是他的神仙下凡,二是他出生时很奇特――口里含着一块玉,还是嵌着字的'玉。这两点就了不得,初步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试想,自古至今,有谁能诞玉而生呢?历朝的开国皇帝在史家的笔下也不过是屋子里有红光,屋子上空有紫气,或者红日入母怀,甚至胡诌什么龙卧于其母之上(汉刘邦)罢了。所以贾母认为这个孙子与众《红楼梦》中人物的出场,最费心思的不是王熙凤林黛玉而是他!不同,可振兴贾府门楣,爱如珍宝。而且,通过冷子兴之口,我们还知道,这个贾宝玉还有个特别的爱好:看重女孩子。认为女孩最尊贵。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这岂不是让人瞠目?通过这些文字,作者已经开始吊起读者的胃口。

王熙凤字体篇十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短歌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卜算子》。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送桂州严大夫》。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登庐山五》。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早秋单父》。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双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

张若虛《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们认为,此诗是既有着憧憬,也有着悲伤的。它憧憬的是美好的青春,它悲伤的是年华的易尽。不过,无论憧憬也好,悲伤也好,都是在梦幻般的月光中写出,像轻烟,似薄雾,迷离惝恍,不可名状,看似不易把握,但若联系全诗,稍作分析,便可发现,这首诗其实既不神秘,也无所谓“梦境”,甚至连宇宙意识,也并不是十分强烈的。下面,且让我们深入诗中,对此诗意蕴作番探索。

这首诗四句一韵,凡九韵,每一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如果我们将全诗依韵分割开来,将依次看到:月初生海上;月下花林;月到中天;月与江水;月下的青枫浦;月照深闺;闺中人的月下深思;月渐西斜;月入海中。九个段落,每一段都离不开月。从时间上看,它从月出依次写到中天,西斜、月入;从空间上看,它随着无往不在的月光,写到了花林、江水、青枫浦、深闺。显然,全诗就是以月为中心的九重复奏。

诗人并不是为写月光而写月光。这九重复奏互相照应,浑然一体,其中有一种很深沉、很挚着的情韵贯串于始终。在这里,月光仅仅是线索,而这种情韵,才是此诗的真正主题。这个主题不是别的,正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便屡见不鲜的游于思妇的离愁。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个主题是如何与月i亡联系到一起,并随着月光而不断递进升华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旦,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明月初升,光照四海的景象。江海相通,春潮滟滟,月光随海潮来到大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一段是说月色随江水来到了“芳甸”。月光洒到花林,仿佛给花林拂上了一层雪珠。月光晶莹似霜,与白沙浑然一体。本来,“海上生明月”也是一种壮阔的景象。但作者不写海边之月,却把月光一步步地从海上引到江边,再引到江边长满鲜花的芳甸。用意何在呢?对此,历来有种种解释。我以为,古代交通工具不外舟、车。陆路用车,故送别有“长亭连短亭”,水路用舟,所以“别浦捕离愁”是诗中常用的典故。亲人间的分离本是最令人不堪的事。试想,这样的伤心事发生在如此的春天,如此的芳甸,如此的月夜,将是一种什么滋味?张若虚极力渲染良辰美景,,显然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这就是下文所提到的“青枫浦”。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对这一段,人们往往称赏不已,以为诗人要探讨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开端,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仅仅是“物换星移几度秋”的徒然慨叹,并没有探索的结果。而且又突然转入“白云—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也缺乏感情的联系,显得突兀而不近情理。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月已非泛泛之月,而是照临特定的环境——“青枫浦”上的月,这里的人,也非泛指的人,而是在特定的别离环境——“青枫浦”上的人。所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实际上指的是,在这样的江边月夜,第一对离别的恋人是谁?江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儿照临离人的?言下之意便是:人生会少离多,“相见时难别亦难”,像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知发生过多少生离死别的悲剧,这里确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并不是要探讨宇宙的永恒,其着重点在于人世间的别离。古人由于交通不便,对离别每多感慨,自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到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生离死别就一直是诗人们所共同关心的千古命题。张若虚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极自然的。所不同的是,张若虚的问题提得十分委婉,形象又显得异常鲜明,全然是“兴”的方法。即用鲜明的形象去引发、暗喻作者的内在思想。

“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并不是泛泛地慨叹人生的短暂。而是说,尽管人世在不断变迁,但月光却依然如此,总是在这里照临着离别的人们。月本无情之物,但是在诗人笔下,月光却成了离别的象征。“何事长向别时圆”,人们很敏感地将月光与离别联系到一起,张若虚也是如此。你看,今夜的江月不知又在等待什么人,这里又要发生一场人间悲剧了。江水是无情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它只知道一个劲的汨汨东梳,把游子带向远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果然,一个离别的镜头正式出现了。人物是“谁家子”和明月楼里“望断天涯路”的少妇;地点是在青枫浦。过去人们往往把肯枫浦泛解成江边,其实这是一个实际的地名。《大清一统志》说:“青枫浦在长沙府浏阳县”。它大概就是浏阳河边上的一个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倒装句,应作“谁家子今夜扁舟,明月楼何处相思。”意思是,今夜青枫浦上又有什么人乘舟远去,楼中人对着明月又要开始无尽的相思了。下面便是对楼中思妇相思苦况的描写。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意境:“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接着以月光象征离愁,说月光射进窗帘,卷也卷不去,照到捣衣砧上,拂也拂不开,真有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计排遣的滋味。对着这莹莹的月色,思妇不禁这样想道:我真想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呀,但路途实在太远了,连善飞的鸿雁尚且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潜跃的鱼龙也只能徒然地溅起层层水波而游不到你的眼前。这里,“鸿雁”二句象征音信难通。因为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是古人习用的典故。其中“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想象十分奇特,后来李白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实由此脱化而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里并非描写梦境。说“昨夜”梦见“闲潭”边上的“落花”,是用来暗示自己青春的早逝,与下面“江水流春”一起,表现年华易尽,时不我待的意思,而对意中人的“不还家”颇致怨怅,并不是梦境的追述,正如林黛玉《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带着一种对生命和青春的深深慨叹。

“斜月沉沉鼓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随着月光的捎逝,诗巾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其中“碣石潇湘无限路”一句,历来无解。潇湘二字,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帝舜与娥皇、女英的故事。但张若虚这里并非此意。因为如指二妃,则潇湘与碣石联不到一起。我认为这里的潇湘,实指思妇居处,即前面提到的浏阳河边的青枫浦,浏阳河本是湘水的支流,称为“潇湘”是合乎情理的。而碣石则正是游子所去的地方。它离海很近,曹操《步出夏门行》有“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正因为如此,所以此诗一开头就从海边之月写到江边之月,而末了又以“斜月沉沉藏海雾”作结,其中正寄托着思妇对于游子的深深思念,所谓一样相思两地愁。

综上所述,我认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它以月光为线索尽情地抒写了青年男女的相思之苦。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他们在青枫浦上分离了,一在江之滨,一在海之角,饱尝着离鸾别鹤之苦。这其中并没有多少宇宙的的识和迷幻的梦境。这样是否有贬低《春江花月夜》之嫌呢?我以为不会。因为任何文艺作品,一经产生,便有它独立的生命。作家的主观意图,与作品所包含的客观意蕴并不总是同一的。《春江花月夜》尽管描写了闺愁离怨,但由于它所采用的意象十分新颖,气氛和意境相当独特,人们由此想到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这本身就说明了作品的成功。如果我们一定要认为这就是作者的本意,那只能把作品割碎开来理解,别无他法,结果就往往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作者创造思维的内在连续性湮没不彰。

麟之趾:不关女儿风与情。

《麟之趾》反映的正是先民对吉祥平安的追求,它深深化入了我们的民俗生活,成为人们希望、安慰和力量的寄托。正因为麟代表着吉祥与平安,孔老先生才对它格外敏感。孔子成为后世尊崇的圣人之后,一种与麟有关的王者之瑞的传说也应运而生。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周南·麟之趾。

现代解《诗》者,历来不在意这首诗,不愿意在这首诗上多落笔墨,一些现代名家的《诗经》选本甚至连选都不选。

其实,《诗经》是一个整体,是三千年前古圣先贤的心志与怀抱的整体展现。以《国风》之首《周南》为例,《毛诗序》说得好,《麟之趾》,《关雎》之应也。这是说,《麟之趾》与《关雎》构成一个互相呼应的关系。“关雎”以正夫妇,夫妇正,则人伦备。夫妇是人伦之本。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本”。“麟之趾”则应教化行,人伦美厚如麟趾。关雎是因,麟之趾是果;关雎是始,麟之趾是末。

现代人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受《诗经》之意,根本不在意《诗经》的历史现场。不但不在乎,还轻视古代那些经学家的努力,认为他们牵强附会。在政治第一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完全政治化;在经济中心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则趋向媚俗化。

如果说,不读《关雎》,不知自己是在向壁而立;那么,不读《麟之趾》一诗,则不知自己的脚如何踏上平地。

这首《麟之趾》再简单不过了,即通过以麟之趾、定、角为喻,来反复赞美公子。然而,这只是以字论字的理解,其中的深意值得深究。

麟的出现,在三千年前的先民看来是件大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

巧的是,历史上第一部史书《春秋》也终结于“西狩获麟”这一年。相传正是孔子见麟后一声叹息终止了《春秋》的写作。

孔子为什么对麟这种动物格外敏感,并把它视为“吾道穷矣”的标志呢?

在先民的原始崇拜中,麟是一种灵物。《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是四灵之首。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严粲《诗辑》中也说:“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就是说,麟是一种由鹿、牛、马、鱼四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神物,这种动物事实上并不存在,而是先民想像和创造出来的。它的声音合乎钟吕;走路中规中矩,出行必先选择地点;它有趾,但不踩生灵,不踏草地;它有额角,但从不用来作攻击武器;它清高,总是独处,而且从不会落入陷阱或罗网。通俗地说,麟这一动物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于一身了,它是仁厚的化身,因而又是王者之瑞。《诗经》“麟之趾”以麟为喻,称得上是至高至美的赞颂了。

《麟之趾》由于既不关女儿风情,也不关男女恋爱,再加上麟这一物象完全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在现代人对科学的狂热意识里,自然是封建迷信的典范了。于是干脆不提它。

然而,我们今天读《诗经》既是要为我所用,却又不能功利到唯我所用。回到《诗经》现场,《麟之趾》反映的正是先民对吉祥平安的追求,它深深化入了我们的民俗生活,成为人们希望、安慰和力量的寄托。唐代诗人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这里,诗人同样是以麟来称赞他人。后世,就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极为稀有的食品;以“凤毛麟角”称赞和说明物品珍贵。

《麟之趾》以麟喻贵族公子,本身也寓示着人们对贵族公子品德的向往,同时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引领人们走进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故古人认为《麟之趾》是行王化的结果是不虚妄的。

正因为麟代表着吉祥与平安,孔老先生才对它格外敏感。孔子成为后世尊崇的圣人之后,一种与麟有关的王者之瑞的传说也应运而生。据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然后,孔子生当乱世,礼崩乐坏,这个时候出现麟,便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这才促使老先生搁笔长叹,“吾道不继”。

赏《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瞰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我们的诗人此刻正浸染着一派月光,这是谁都可以从诗之开篇感觉到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胶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织成一曲多么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ahref='/'target='_blank'茶肌常??赶蛱煜笫??轿恢械?ldquo;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但是且慢,让我们看一看“此刻”究竟是什么时辰?“严玉衡指孟冬”,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仲秋的后半夜!--如此深沉的夜半,诗人却还在月下踽踽步,显然有些反常。倘若不是胸中有着缠绕不去的忧愁,搅得人心神不宁,谁还会在这样的时刻久久不眠?明白了这一层,人们便知道,诗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好”,简直有些凄凉。由此体味上述四句,境界就立为改观--不仅那皎洁的月色,似乎变得幽冷了几分,就是那从“东璧”下传来的蟋蟀之鸣,听去不也格外到哀切?从美好夜景中,抒写客中独步的忧伤,那“美好”也会变得“凄凉”的,这就是艺术上的反衬效果。

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该是流离客中的几多惆怅和凄怆!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兔愤愤起来。诗人为什么久滞客中?为何在如此夜半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在诗人求宦京华的蹉跎岁月中,和他携手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

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多少惊讶、悲愤和不平!全诗的主旨至此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

正如《小雅·大东》所说的:“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么还要取这样的名称?真是莫大的笑语!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徒有虚名的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突然指责起渺渺苍穹中的星星,不太奇怪了吗?一点也不奇怪。诗人心中实在有太多的苦闷,这苦闷无处发泄,不拿这些徒其虚名的星星是问,又问谁去?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着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么样呢?不也担着‘同门友’的虚名,终于被同门之友抛弃了吗?----“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l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友情安在?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溉,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多少伤痛和悲哀呵!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众星历历’,借箕、斗、牵牛有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顿觉波澜跌宕”〔张玉谷《古诗赏析》〕。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赏《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赏《古诗十九首·孟东寒气至》。

孟东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

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

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读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