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苏轼读后感(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1:58:19 页码:11
2023年苏轼读后感(实用15篇)
2023-11-30 01:58:19    小编:XY字客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读后感篇一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小学生苏轼读本》。看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苏轼从小就很勤奋,他绘画,词,诗,古文都很有名。他的爸爸是苏洵,就是《三字经》里讲的“苏老泉”。他的弟弟叫苏辙,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称为“三苏”。

苏轼家不穷,但是他妈妈让苏轼兄弟吃苦。她说:“经得住磨砺,方成得了人。”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才有了苏轼兄弟俩后来的成就。

苏轼长大以后,可以说“永远在路上”,因为苏轼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呢?因为苏轼为老百姓服务啊,我真有点可怜他。不过苏轼倒是乐在其中,一边游历一边品尝美食。即便到了岭南,他也能开心地“日啖荔枝三百颗”,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岭南,他说“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有很多朋友,比如吴复古,张中,古耕道,王安石,秦观…。

读完这本书,我居然有这么多的收获,可见这本《小学生苏轼读本》的重要性。

苏轼读后感篇二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苏轼读后感篇三

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小学生苏轼读本》,读完后我很有感触,对苏轼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他在古文、诗歌词、书法、绘画方面都享有盛名。课堂上背诵过的他的一些作品,如耳熟能祥的《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等等,让我最感动的是《江城子》,这是苏轼思念亡妻王弗而写成的作品,没想到,性情豪放的大文豪也有柔软的一面。

苏轼是读书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王安石变法”这条导火线让性格耿直的'苏轼在政治上吃尽苦头,多次被贬到穷乡僻壤做“犯官”,生活极其困苦,但一心为民的苏轼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疏浚西湖、治理蝗灾,抗击水患、停办花卉、推广教育……在百姓眼中,苏轼不仅是个诗人,更是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官。

乐观豁达的苏轼像一粒铜豌豆,打不倒压不垮,再苦再难的流放生活,总能发现美食、发现美景、找到乐趣,他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轼的人生启发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创造快乐的能力,就像我们要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苏轼读后感篇四

不得不讲,苏轼,他实为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初遇此书,便想起老师口中有趣的他,带着期待,我浸入了这本书。

他才华熠熠,得欧阳修赏识,后入朝为官,虽是睿智,但终究年轻气盛,人微言轻,也因着口无遮拦,对王安石变法反对,而在官场吃亏。如祝勇所言,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终是中了沈括的计,便有了乌台诗案,牢狱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儿子送饭的,因着不晓得父子间约定而送去鱼,苏轼以为是死期至,安然落泪。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释天下,就此去了黄州。朝堂上,便尽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贬去黄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东坡居士,有了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带着对自然的审美而劳动,诗词上,大为进展,那些惊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许是人必须经历些什么,才能知晓更多吧,心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停改变吧。

世事无常,他回到了官场。再见当年的王安石,谈论之后,旧日政敌,成了友人,皆为官场清流,却皆是败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场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应是老天的眷顾吧。

正如人们所言,他是谪仙。在美国的千古英雄人物评选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评上的中国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与官场作斗争,而是与他的命运作争。浸入他的一生路过一番,我懂得了这句话是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无力而为,皆使东坡无以在官场施展才华,让其生活一生艰苦。

一生苦难,创就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迟暮,是英雄,终有末路。但他真的会,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苏轼读后感篇五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

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轼读后感篇六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

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

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

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读后感篇七

一看到苏东坡这名字,就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在朗诵《继承天寺夜游》前,给我们表达他对苏东坡的爱慕。

“从来没读到过能把月光比作澄澈的清水的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过苏东坡童年时期那一章,大概也明了了为何他能写出“积水空明”了。四川乐山眉山,大抵是宜居的好地方了。峨眉山的阴影笼罩下,玻璃江流过,有山有水,四川的魅力总是会造就一批有才情的诗人。

四川人豪爽的性格,也会在诗句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时候读《江城子》的“左牵黄,右擎苍”总会不自觉的想起穿着貂皮大衣的山大王形象。书中苏轼祖父着实把我吸引住了。苏轼二伯进了进士,官家欢天喜地地前来报信,正赶上苏序爷爷在乡间的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诉他喜讯,他一句话没说,头也不抬地继续喝酒。后来,居然醉醺醺地把官家的喜报和下酒的牛肉装在一个大口袋里背着回家了。好可爱直爽的一个老头!他不识字,却总是能在生活时充满智慧。有一年,苏序爷爷预测可能要发生自然灾害,就大量地储藏稻谷而不是稻米。当别人对他的这一“异常举动”不解的时候,果然,这一年遇到了大灾,别人家的米都吃光了,他家仓库里的二三万石稻谷派上了用场。

苏东坡最为像他祖父,有人说他时“天生的乐天派”,黄州惠州最远到海南,网友笑称“苏东坡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乌台诗案,不容于新旧两党,是不是天下才人都是如此坎坷。

一代文豪也不过如他在游览真州市写下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读后感篇八

今年寒假,奉老师之命买了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轼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没想到自己却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他从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苏东坡读书时就将经史诗文、经典古籍都背的滚瓜烂熟,这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毫无头绪。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再一个就是弟弟苏辙,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写完三苏,又要说说苏轼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她是一个妻子,也更像一个聪明的管家,睿智的伴侣。不幸的事她英年早逝,这让苏东坡很是难过,曾专门写过一个词纪念她,这就是与贺铸的悼亡词并称为悼亡词双绝。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幽默的他在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热爱生活的他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许多轶事。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传给后世“东坡肉”、“东坡壶”等。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正直的他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让我们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轼读后感篇九

你的诗词犹如一艘画舫,静静地从历史中向我走来。船舫泊着霞光,荡漾着九州的颜色。邀我共乘画舫,饮酒诵诗,共赏月光。

苏君呐,你仕途如风,肆无忌惮,跌宕竟成为你的常态。污浊的官场令你认清了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你却像一艘荡向阳光的帆船,轻挥白帆般的衣袖,任凭尘土飞扬,你自作自己的阳光。被贬黄州,“东坡肉现世”,被贬惠州,君又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被贬惠州,这一仅次于死刑的地方,竟在发现生蚝后给儿子写信道“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州岭南西,以分此味”。

初读时,心里想的是写此诗时,东坡的日子肯定过得不错,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胃口了。后来才明白,他的被贬之路从来都是苦痛交加的,只不过他有本事把苦日子过甜。多少溪流欲穿透宫墙,任凭成为大江大河,任凭成为飞湍瀑布,直覆赤壁。可又怕烈日灼烧,消散世间,亦或混入谭底,不见天日。苏子,我想你大概会痴笑这些小溪吧,它们太不了解人生无常,或许你会告诉它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吧。

纵使飓风使你倾翻,海浪使你颠簸,但你就像一艘巨大稳当的福船,拼尽全力,看上去似乎从来平稳,未经风浪。你更像是一位骄傲的天才,因为与生俱来的才华,使你将骄傲刻入骨髓,因为足够骄傲,所以你才可以随遇而安。

随贬随食,随饮随憩,好不自在。皇帝不信,群臣弹劾,那么你就要快乐给他们看。如果这时候悲悲切切的,就是承认他们夺走了你最重要的东西,就代表你向他们屈服了。贬往他乡,你嘴角轻扬,宣告“此心安处是吾乡”;片片弹劾之声,你只追寻那“人间至味是清欢”;生活艰苦,你便以你“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高笋试春盘”向外界证明。当真可以说是世界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似乎是中国读书人自带的本事,当他们担负的东西太多太沉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天平,让悲伤隐藏于欢乐之下,让他们不至于被压死。苏轼亦是如此,当骄傲被摧毁时,他用快乐弥补伤口,用快乐支撑骄傲。

苏子啊,你就像罗曼罗兰一样,她曾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是天生的“乐天派”,还是被骄傲支撑的倔强,我总是敬佩你的。我只愿手捧你的词藻,与你漫步烟雨茫茫。与你乘船,疏桐残月下。与你历经历史的长河中的风起云涌与波澜不惊。你的船儿,泊在了九州的月色中。但你精神的船儿,在逆旅中,依旧朝着前方,载着一程又一程的行人。

苏轼读后感篇十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轼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轼,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轼,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轼,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但是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轼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轼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轼,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轼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轼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轼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轼读后感篇十一

上课时候好给同学推荐书,有段时间学生见我上课就说,推销书的又来了。

又没啥回扣,为啥要推销呢?因为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开卷有益,但书的选择也很重要。同一个话题,不同人写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同一本书,不同的装帧编排注解都会带来全然不同的感觉。书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所以总忍不住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他们。

比如《庄子》的全译本家里一直有,偶尔也翻过几篇,但直到买了中华书局的版本才三天两夜畅快地读完,大呼过瘾。比如第一本读完的古人的诗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刘长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个竖排本装帧注解都太棒了。外国文学的译本选择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译得就很好;托尔斯泰的小说,则非草婴的译本不取。喜欢的外国名著往往买好几个译本的,参照着看会发现谁的韵味更足。

还有一类书的选择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给同一人物写的传记。雨果的传记选错版本的话只能是一部情史。鲁迅传记那么多,个人认为林贤治的《人间鲁迅》最好;沈从文的传记,除自传外以外凌宇写得最棒。《名人传》中有托尔斯泰的传记,固然是名著,但更为详实平易的却是英国人罗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尔斯泰大传》。可见,书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别明显的例子还有两个。一是梵高的传记,最有名的是而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买来读了觉得很杂乱,大概译过来的东西都这样吧。后来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梵高生活》,觉得简洁周备,平易深邃,其中的评论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间是艺术家对艺术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苏东坡的传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最富盛名,早年读的时候觉得也很凌乱,大概是作者才华横溢不受羁绊的缘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笔记梳理出个坡翁生平都不容易。后来读了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才对这位心仪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资料详实,脉络清晰,更可贵的是结合生平对苏轼的代表作进行了赏析,是了解东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选择。瞧,我又在推销书了,买不买由你。

文档为doc格式。

苏轼读后感篇十二

《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

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读后感篇十三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诗词读后感。”苏轼虽被贬到密州,却不以己悲,在铁沟、黄茅冈尽显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等豪情,氤氲于苏轼胸中,厚积薄发,彰显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不禁令人慨叹。

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苏轼选择了释怀。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苏轼读后感篇十四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劲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

返回诗词目录

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苏轼读后感篇十五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一直不知此为谁作,读了《苏轼诗词文选评》,才知是苏轼所言。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从着重于政论、史论、哲学论文,而转向以随笔、小传、题跋、书简等文学性的散文,笔法极其灵活,耐人寻味;他的诗,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礼后,从最初的富赡流丽、丰满生动,走向清旷的语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词作,由于对人生感慨的抒写,而进一步发展了“诗化”的趋向,有的豪迈雄放,有的高旷洒脱,亦有的婉约清深,可谓出神入化。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苏轼如此境界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修养呢?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水照和教授朱刚合著的《苏轼诗词文选评》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本书从苏轼的人生轨迹出发,结合各个时期的诗词文,向我们分阶段地揭示伟人的生活境况、官场沉浮、心理历程、艺术成就,为读者逐渐勾勒出一个超越世俗、随遇而安、善处逆境、为表政见不顾安危的立体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说到底是由于欲求之不满足,抱负也好,名利也好,权利也好,寿命也好,无论其价值为正面或负面,其出于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满足便成为痛苦,则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满足之,二超越之。苏轼的达观、放旷的处世理念,对于今天的为名利、为权位而忙碌奔波、尔虞我诈的人不谛是一记清醒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