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7:40:11 页码:7
最新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精选16篇)
2023-11-30 17:40:11    小编:雨中梧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一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掌握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方法和步骤。利用率100%。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在练习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互动率95%。

4、情感修炼与开导:通过练习中的沟通与合作,领悟有理数乘法与小学里数的乘法的联系、发展和进步。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导出、运用法则等活动,加深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与小学里数的乘法法则的比较及法则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

1、每组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蜗牛爬行的模型(模型制作事先完成),如课本p37的四种情况,讨论完成p37的五个填空。

2、全班集中交流以上结论,归纳引出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问:法则(1)有没有把所有的有理数都包括在内?

指出:正数与0相乘得0,这里规定负数与0相乘也得0。

所以得法则(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通过举例,理解法则。

问题:由法则,如何计算(-5)(-3)的结果?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二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2)(―5)+13;。

(3)0十(―7);(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三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二)过程方法。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系列活动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

通过例题与练习,体验“简便运算”带来的愉悦,懂得运算的每一步都必须有依据。通过新知的导入和运用过程,感受到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的确定.

【复习引入】。

2.计算(五分钟训练):

(5)-2×3×(-4);(6)97×0×(-6);。

(7)1×2×3×4×(-5);(8)1×2×3×(-4)×(-5);。

(11)(-1)×(-2)×(-3)×(-4)×(-5).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四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五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综合: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p52.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p57.1、2,3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六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七

2.探索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阅读理解。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见p40)。

〖探索2。

下列计算若按顺序依次相乘怎样算?用运算律为什么能简化运算?

(1)25××4;(2)-××。

〖探索3。

运用运算律真的能节省时间吗?分两个大组,比一比:。

计算×(-198)×.

〖练习1。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1999×125×8;(2)-1097××().

〖探索4。

2.如右图,你会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吗?

〖例题学习。

p41.例5。

〖作业。

p41.练习。

〖补充作业。

1.计算(注意运用分配律简化运算):。

(1)-6×(100-);(2)×(-12).

(2)2×(-3)×4×(-5)×(-6)×7×8×9×(-10);。

(3)2×(-3)×4×(-5)×(-6)×0×7×8×9×(-10);。

4.下列各式的积(幂)是正的'还是负的?为什么?

(1)(-3)×(-3)×(-3)×(-3)×(-3).

5.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98××(-0.6);(2)-1999××(-)××()。

【补充练习】。

2.运用分配律化简下列的式子:。

(1)例3x+9x+x(2)13x-20x+5x;。

=(3+9+1)x。

=13x;。

(3)12π-18π-9π;(4)-z-7z-8z.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八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体会加法的运算律在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能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自主探索。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例1、计算(1)14-(-12)+(-25)-17(2)2+5-8(3)7-(-4)+(-5)(4)-7.2+4.7-(-8.9)+(-6)(5)-+(-)-(-)-(+)解:(1)14-(-12)+(-25)-17=14+12+(-25)+(-17)---------------------------统一为加法=26+(-42)---------------------------------------运用运算律=-16(2)(3)(4)(5)。

算式(-6)-(-13)+(-5)-(+3)+(+6)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还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解:(-6)-(-13)+(-5)-(+3)+(+6)。

=(-6)+(+13)+(-5)+(-3)+(+6)------------统一加号=-6+13-5-3+6----------------------------------------省略加号=-6-5-3+13+6-----------------------------------------运用运算律=-14+19=5说明:省略加号的形式-6+13-5-3+6表示-6,+13,-5,-3,+6这五个数的和。

例2.计算:

解:(1)(2)。

例4、若a=-2,b=3,c=-4,求值。

(1)a+b-c(2)-a+b-|c|(3)a-b+c(4)-a-b-c。

(2)(3)(4)。

例5、在伊拉克的战争中,谋生化小组沿东西方向路进行检查,约定向东为正,某天从a地到b地结束时行走记录为(单位:km)。

(2)这小组这一天共走了多少千米。

三、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几种运算?

四、随堂练习。

a类。

1、计算:(1)(-30)-(+24)-(-20)+(-32)-(-32)(2)(-2.1)+(-3.2)-(-2.4)-(-4.3)。

(3)(+)-(-)+(-)-(+)(4)-7.52+-1.48。

2计算。

(6)-2.7-[3-(-0.6+1.3)]。

b类。

3.计算(1)++++(2)++++。

板书设计教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九

1、知识目标: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2、能力目标:会解决与科学记数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用乘方的形式,有时可方便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

太阳的半径约696000千米。

富士山可能爆发,这将造成至少25000亿日元的损失。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

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

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考虑到10的乘方有如下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例1、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1000000;(2)57000000;(3)123000000000。

解:(1)1000000=1×106。

(2)57000000=5.7×107。

(3)123000000000=1.23×101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1.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30060;(2)15400000;(3)123000.。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105;(2)7.12×103;(3)8.5×106.。

3.已知长方形的长为7×105mm,宽为5×104mm,求长方形的面积.。

4.把199000000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99×10n3的形式,求n的值.。

课堂练习答案。

2.(1)100000;(2)7120;(3)8500000.。

3.3.5×1010mm.。

4.n的值为11.。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归纳概念:

n个a相乘aaa=xx,读作:xx。其中n表示因数的个数。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例1:计算。

(1)26(2)73(3)(3)4(4)(4)3。

例2:(1)5(2)3(3)4。

【想一想】。

1、(1)10,(1)7,4,5是正数还是负数?

2、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思考题:

1、(a2)2+(b+3)2=0,求a和b的值。

2、计算(2)2009+(2)2010。

3、在右边的33的方格中,现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往方格内放硬币,一种每格放100枚,三学怎样:

a8个b16个c4个d32个。

a3mb5mc6md12m。

(3)(3.4)3,(3.4)4,(3.4)5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4、计算。

(1)(3)3(2)(0.8)2(3)02004(4)12004。

(5)104(6)5(7)-3(8)43。

(9)32(3)3+(2)223(10)-18(3)2。

5.已知(a2)2+|b5|=0,求(a)3(b)2.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定义: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例题教学。

例1:1972年3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截至2003年1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已飞离地球12200000000k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

例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0(2)57000000(3)123000000000。

例3、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2.311053.001104。

1.281038.3456108。

思考:比较大小。

(1)9.2531010与1.0021011。

(2)7.84109与1.011010。

学怎样。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14160000得。

a、3108;b、3107;c、3106;d、0.3108。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我国的总人口已达到13亿。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亿为。

5、比较大小:

10.91081.11010;1.111089.99107.

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一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p52.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p57.1、2,3。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二

1、要熟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

2、掌握求有理数倒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求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倒数。

3、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4、体会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时的应有

: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及应用;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能根据题目特点,恰当地选择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学习程: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

举例说明。

2、多个有理数乘法:(1)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 时积为正;当 时积为负。

(2)几个有理数相乘, ,积就为零。

(教师寄语: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数学上加与减,乘与除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学课本58页至59页例4之前的内容,并且认真体会在探索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时,用到的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一定要熟记:

(1) 有理数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法则:除以一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除以任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以前学过的倒数的概念一样,___________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如,3与____互为倒数,-6与_____互为倒数,2.25是____的倒数,___是 的倒数。

例1、独立完成课本58页例4,然后对比课本上的解答,思考交流:在两个_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1),在两个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2)

学以致用 计算:

(1) (42)7 (2) ( )( )

例2、计算(1) ( )( )( ) (2) ( )( )

(温馨提示:1、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应把除以一个数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统一成乘法来进行计算。2、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学一样。)

独立完成课本p59练习2,3题。(将完整的计算过程写在下面空白处)

:(独立完成)

1 填空:(1)2 的倒数与 的相反数的积是_______。

(2)(1)(3)( )=______。

(3)两个数的商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__。

2、计算:(1) (2)

(3)、 (4) ( + )

1、说一说:

本节课我学会了 ;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

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

2、:评一评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必做题) 课本60页习题a组3,4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课本60页习题b组1,2题。(要求:将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明天课堂上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三

(二)能力训练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一7)×8;。

(2)8×(一7);。

(5)[3×(一4)]×(一5);。

(6)3×[(一4)×(一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一7)]和5×3十5×(一7);(略)。

[师](一5)×(3一7)和(一5)×3一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一5)×(3一7)中的3一7应看作3与(一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一5)十6.868×(一12)十6.868×(十17)。

(2)[(4×8)×25一8]×125。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五

2.会运用乘法运算率简化乘法运算.

3.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非零有理数的倒数。

学习难点: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1、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因数、两个以上的.因数),并举例说明。

2、在含有负数的乘法运算中,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还成立吗?

观察下列各有理数乘法,从中可得到怎样的结论?

(1)(-6)(-7)=(-7)(-6)=。

(2)[(-3)(-5)]2=(-3)[(-5)2]=。

(3)(-4)(-3+5)=(-4)(-3)+(-4)5=。

3、请再举几组数试一试,看上面所得的结论是否成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例1.计算:

(1)8(-)(-0.125)(2)。

(3)()(-36)(4)。

例2.计算。

(1)8(2)(4)()(3)()()。

观察例2中的三个运算,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呢?你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1.运用运算律填空.

(1)-2-3=-3(_____).

(2)[-32](-4)=-3[(______)(______)].

(3)-5[-2+-3]=-5(_____)+(_____)-3。

2.选择题。

(1)若a0,必有()。

aa0ba0ca,b同号da,b异号。

(2)利用分配律计算时,正确的方案可以是()。

ab。

cd。

3.运用运算律计算:

(5)(-4)(-18.36)(6)(-)0.125(-2)。

(7)(-+--)(-20);(8)(-7.33)(42.07)+(-2.07)(-7.33)。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达成学习目标了吗?

课本第42页习题2.5第3题。

数学评价手册。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六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