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蜜蜂教案详案(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0:20:11 页码:7
2023年蜜蜂教案详案(精选8篇)
2023-12-10 00:20:11    小编:文锋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蜜蜂教案详案篇一

精读课文,完成本课主要教学任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蜜蜂》,上节课我们用了20分钟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为了证实蜜蜂(),做了个试验,得出了()的结论。

1、透过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我们还了解了法布尔做试验的初步过程(出示):

捉蜜蜂(二十只)――装纸袋――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2、请大家根据提示练习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指生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

3、讨论:这样安排对证实蜜蜂辨别方向有什么好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

(3)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距离足够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从这些做法中,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样的人?

(周到、周密、全面等)。

5、让我们随法布尔去看看那些被放出来的蜜蜂吧(出示:)。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能够减少阻力。

指读,指读去掉“好像”读,再依次去掉“几乎”“大概”读。(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

1、在放飞蜜蜂后,作者想了什么?在回家路上呢?

(出示:)。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默读课文,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3、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4、蜜蜂到底回来了没有?(出示)。

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居然小蜜蜂比法布尔回来得还要快,真厉害。小女儿情绪怎样?(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读读有关部分。感情读,再现当时情景。写这样文章,很容易写枯燥,这部分很生动、具体,吸引读者,值得借鉴。

5、应对回来的这两只蜜蜂,引发了作者那些思考。朗读了解。

(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1、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2、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出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朗读,体会感情。去掉关联词,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3、小结:听说得到了证实。

1、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怎样结论?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2、透过试验,作者证实了蜜蜂的确有辨认方向的潜力,蜜蜂为什么能辨认方向,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3、蜜蜂有辨别方向的潜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

4、对结论和全文有疑问吗?

1、谈学习本文收获。

2、回读全文,加深体会。

精读课板书:

蜜蜂教案详案篇二

教学时间:

年级:四年级(第一学期)。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教育学生爱护蜜蜂,学习蜜蜂的优良品质,音乐教案-小蜜蜂。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1234|5-|15|31|5432|1-||。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老师您好!

二.交待本课学习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有:学习音乐知识。

节奏练习。

视唱练习。

学唱歌曲。

三.音乐知识。

顿音记号。

四.发声练习:(移调)。

1234|5432|1-|10||。

mi。

ma。

要求:声音圆润,连贯。

五.节奏练习。

xx|x-|xxxx|1-||。

六.视唱练习。

54|3-|2342|1-|。

七.导言。

(师)同学们:我们见过蜜蜂吗?它对人类有什么贡献?(生)“见过”蜜蜂能酿蜜,幼儿教案《音乐教案-小蜜蜂》。(师)对,蜜蜂勤勤恳恳为人类做贡献,我们应该爱护小蜜蜂,好不好?下面我们就学习一首表现小蜜蜂的歌曲《小蜜蜂》。(出示大歌片)。

八.范唱:提示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听:

1、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2、用什么感情演唱?

师:你们眼睛看着大歌片,耳朵听老师演唱,心里想着这两个问题。(范唱后提问)。

(生甲)表现了儿童爱护蜜蜂。

(生乙)用亲切的感情去演唱。

随琴默唱二遍。

九.视唱。

师弹琴轻声视唱。

大声视唱。

十.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十一、学生填词,纠正错的地方。

十二、熟练后进入原速,进入感情。

十三、艺术处理。

声音要轻。

唱足时值。

十四、歌表演。

十五、小结:

通过学习《小蜜蜂》一课,我们要爱护小蜜蜂,学习小蜜蜂辛勤劳动的优良品质。

文档为doc格式。

蜜蜂教案详案篇三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2.学生从课前查阅到的资料里说说有关蜜蜂的知识。

3.蜜蜂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

2.默读,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1)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体会作者为了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3)从“起风了,陌生的景物”等与“20只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对比,理解蜜蜂这种本能。

2.从作者的作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扩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26*蜜蜂。

教案点评:

《蜜蜂》是一篇略读课文,注意采取学习运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学习方法,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通过互助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及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爱护昆虫,爱护自然的意识。

探究活动。

观察一种昆虫或其他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或论述你的一点发现。

蜜蜂教案详案篇四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蜜蜂教案详案篇五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师: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作者邮箱:shi-qing520@。

蜜蜂教案详案篇六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电脑、图片、磁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养蜂花丛仔细采蜜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蜜蜂教案详案篇七

蜜蜂(第一课时)。

执教:麦俏玲。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昆虫?(板书:蜜蜂)。

2.谁可以介绍一下蜜蜂?刚才你们说的情况都是自己亲眼见过的吗?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也听过蜜蜂的介绍,可是他却要做个试验。你们想知道他的试验是怎样进行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吧!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发准字音;

2.检查字音,认读生字;

3.生字游戏;

4.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你是从哪知道的?

(三)细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理解:听说(板书)。

2.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用“”点出作者所做的动作词。(板书动作词)。

3.自由读,想象一下:作者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

4.同位一读一演,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演好?

5.展示演读,其他学生评价。(板书:观察)。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

1.看着板书,小结,说说: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上课前,大家介绍了蜜蜂可以采蜜,你们想亲眼看一下吗?(防录像)。

板书:14蜜蜂。

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听说试验。

捉、放、做、叫、走。

打、放、(观察)、想。

蜜蜂教案详案篇八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愿望。

2、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3、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教学重难点: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1、先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

2、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3、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

4、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6、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二、读读背背。

5、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6、分小组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出示六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认读,检测识字的效果。

3、展示人体器官的挂图,由一位学生读词,另一位学生指出图上相应的部位或者器官。

4、说出几个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带有“月”字旁的字来。

二、宽带网。

5、组织竞赛讲故事活动。

a教师可以先宣布竞赛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竞赛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优胜者,然后在班级内在竞赛。c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胜者,并让优胜者介绍经验。

6、开展推荐读物活动。

介绍自己读过的讲科学发明或者发现的图书。向学生推荐并互相借阅。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大多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对于语文教师,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而是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去观察、练笔,使每个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三、多做游戏,在玩儿中写,培养写作兴趣。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