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在通往高效课堂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对课改交流课的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3-25 04:00:02 页码:14
在通往高效课堂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对课改交流课的反思
2022-03-25 04:00:02    小编:admin

  准备这节课之前,我仔细拜读了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在山东省中学课堂创新现场研讨会上的讲话《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结合文中的陈述,对照自己以前的课堂,不禁觉得汗颜。张厅长对高校课堂提出了以下标准:“1、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2、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3、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4。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此外他强调使用“学案”时,要避免“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一味地将课内练习移到课外”;要避免“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因此我在设计讲学稿时,对学生由课下预习变成课上自学进行了尝试: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知识逻辑等精心组织的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到讲学稿上填空,力求让学生感到讲学稿是帮助他们学习的“无声”的老师,而不是增加他们负担的课下作业。设计好讲学稿后,我努力按照上述标准,结合本学科特点以及学校对使用讲学稿的要求准备这节交流课,从实际操作来看,我觉得有以下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激趣导入。利用学生能产生共鸣的“同样的水饺,为什么水煮白色,而油煎却是黄色?”这一问题,结合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讲学稿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以保持学生兴趣。但在课堂后段,由于备课时对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时间估计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下降,效果打了折扣。如果在课堂中途通过一些手段能继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就好了。

  2、师生对话。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促进师生和生生间的对话,为此下定决心,尽量不讲结论,老师只是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同时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倾听、争辩中自己得出结论。在实际上课中,面对学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言语,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导致部分问题启发不够、引导不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争辩的氛围没有形成,课堂效果不可避免打了折扣。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一些手段让他们能争先恐后的说话就好了。

  3、促进思维。在讲学稿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重点考虑了这一点:讲学稿上突出问题引领;教学环节中的自学;小组内交流;一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小组回答;检测后反馈+学生讲解。同时我在教的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点拨、纠偏、补漏”,注意观察课堂,倾听学生发言,以使教师的主导不起反作用。但在实施中,囿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功底,很多学生的闪光点、生长点没有捕捉到,即使捕捉到了,也没有把他们作为教学资源很好地加以利用,留下了不少遗憾。更重要的是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感觉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小组合作大部分时间是“伪合作”。如果自己在课下能多读书,从而获得理论支撑以及别人的经验就好了。

  4、目标整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只有做到三维目标整体实施的课堂才能做到全人教育。设计讲学稿时,我更多地关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按照知识的重演律去设计,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填空→背诵→做题。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生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自己努力向过程和方法倾斜,但感到和物理知识这一载体结合的不好。为了能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己很是动了一番脑筋,但总是有生搬硬套的感觉,最后决定根据课堂实际,渗透进去就行了,可惜实际操作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

  为了能对学校的课改成功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能获得职业的幸福感,感觉身为课改大潮中的教师,要想在通往高效课堂的道路上事半功倍,真得要持之以恒地读书和进行教学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