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25:08 页码:13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大全12篇)
2023-11-12 14:25:08    小编: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规划。怎样规划时间,高效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学习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改进学习方法。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标志性代表。经过多年的发掘,河姆渡遗址所展现出来的史前文化、生产、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显著特点,让后人对于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参观河姆渡遗址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河姆渡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石器工具已经被完全取代了,取而代之的是玉器和陶器。在河姆渡遗址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其他文物和遗址。这些物品不仅代表着人类生产和文明的发展,还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信仰和社会制度。

河姆渡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当时这里是一个繁荣的古文明。在这里,史前人类进行了农业生产、渔猎、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建造了房屋、祭坛和其他文化设施。这里的史前人类还创造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如建筑、石雕、织布和陶器等。由于河姆渡遗址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它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选为了“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第四段:考古工作的重要性。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这些发掘工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史前文化、生产和社会制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基础和发展,也可以看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升级。同时,河姆渡遗址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文物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非常荣幸能够在参观河姆渡遗址的时候得到了这样一次宝贵的体验。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资料、重要性和意义。在遗址中,我感受到了几千年前史前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的文化艺术对于我们的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最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物的珍贵和可贵,这也提醒了我对文物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责任。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601班 阮琳云。

(指导老师:许奇峰)。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三

昨天,我们去认识了七千年以前的中国文化。

进入宁波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博物馆,几千年前的文化就让人大吃一惊。

在几千年前,河姆渡这个村落就有了很多东西。锅盖有了,锅也有了,而且,他们还造出了灶台的雏形和蒸笼的雏形。他们的智商已经很接近现在的人了,他们知道把锅和地板隔离起来能防止火灾。

最让我惊奇的是河姆渡人做的针、罐子和房子。

他们做的针全是手工制作的,但是他们把针做得很光滑,针头十分尖,跟现在机器做得没有什么区别,而且针上的那个孔是用动物的牙穿成的,针上还刻着花纹。他们做的罐子更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他们在罐子上刻出猪(还没完全驯化的野猪)、鱼、鸟等很多动物,再加上这些罐子本来就很美观,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几千年前的罐子,倒像是现在的罐子。他们建造房子的本领也很大。他们会在离河流稍微远点的地方造房子,而且会因为地上很潮湿而用木头把房子固定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空中,还有稻草盖屋顶。

据说外国人不相信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但是,区区一个小村落就能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人不仅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而且除了文字和科技以外,几千年前与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在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小瞧以前,因为那个时候跟现在已经很接近了。我们也要感谢他们,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四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日,拐角书店此门前。今年的中秋节,我们新报的小记者们应邀拜访了一家“拐角”书店——河姆渡书店。它的位置极其隐蔽,在光明广场的一条小巷子里,需要拐几个弯才能到,所以我给它起名叫“拐角”书店。

“拐角”书店虽然在很隐蔽的地方,但书店内部的环境却很好。整个书店朴素而又华丽,墙壁一律都是由木板粽设计的,楼梯扶手由透明玻璃和木板组合而成,黄色系的水晶吊灯述说着这个书店的故事。那讨人喜欢的手账本与手账贴纸等一律整整齐齐地坐落于木桌柜之上……整个书店荡漾着一种优雅的文学经典气味让人感到温暖且舒适。

“拐角”书店在中秋节三天内还设置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书法呀!画扇子那!猜古诗啊!还有投壶射箭……多到让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架构、动脑动手能力,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与经典,更让我们了解了古诗词与礼仪文化传统。

我心里美滋滋的,真的是不虚此行啊!

今年的中秋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个“拐角”书店让我过了一个不平凡的中秋节。“拐角”书店虽然隐蔽,但却是一个很有趣,很好玩的地方,也是我们小学生周末看书画画的好去处!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五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

一下车,远远望见一幢高大的红瓦白墙的房子,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好不气派!走近抬头一看,正面顶上的横匾中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八个流畅舒展、苍劲有力的立体镀金大字。

河姆渡南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遗址是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年发掘,合计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化6700余件,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等学科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上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是木结构“干栏式”建筑,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遗址发掘中,到处可见数量重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即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为7000年前的奇迹。

接着,我们来到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簏、姚江北岸。曾被评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文明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出土文物,如用大型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作的骨耜、陶猪、“又鸟朝阳”象牙雕刻件、骨哨、骨箭头、石斧等等,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展厅里的一个大型的仿古新石器部落生活的模型,形态逼真:上面是一片碧蓝的天空,下面是一片广阔的土地,群山环抱,流水潺潺,大树参天。河姆渡部落的人们就生活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建造房屋,围猎,种植水稻,煮饭劳作,和睦相处。与他们共存的还有各种热带动物。瞧,大象卷着鼻子在嬉闹,犀牛在原野上奔驰……真是栩栩如生。

这次外出游玩,我的收获真不小!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六

遗址里有一个博物馆,里面很大,有三个展厅。

里面的讲解员说:“河姆渡有四个文化城,最早的是七千年以前、第二早的是六千年、第三早的是五千年,离我们最近的是四千年。”而且那里出土了许多动物的残骸和文物。

让我最最惊讶的是还有一口井!还让我看见了一台古老又好玩又原始的织布机!

我觉得古人非常聪明,非常伟大。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七

“鹤吐千秋祥瑞云,江畔河姆底蕴深。鹊衔明珠不锈城,仙水兴菰四明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河姆渡的后人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过人的智慧,创建了一个焕然一新、今非昔比的河姆渡。它就像一颗姚江边的明珠,更像一只腾飞的雄鹰。

爸爸说:“以前的经济不好,而且各种设施也不齐备,不过现在都改善了!”是啊,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工农业和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迅猛发展:这里是中国茭白之乡和华东地区不锈钢生产基地;这里邮电通信、电力供水、医疗卫生等基本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社会稳定。

现在,一幢幢千姿百态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妈妈说:“以前人们住的房子是平房,没有水泥地,一到下雨天就变得又潮又湿。”看看现在的房子,再听听妈妈说的那房子,真是天壤之别。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马路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小鸟在唱歌,小花在跳舞,走在马路上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今天的河姆渡不光房子好了,而且在交通、通讯方面也发达了不少。听妈妈说,以前她去读书那时没有汽车,就连自行车也很少见,一天来回放学,包括中午吃中饭,一共要回家四趟,很不方便。不过,现在交通发达了,几乎每家都有了车子,走多远的路都很方便。而且在以前可是没有电话的,人们要通话还得大老远地跑去通知,多不方便。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不仅如此,大多数人还有一部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呢!

现在农民看病都有了医保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这是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农民还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接受专业医生的体检,农民的健康进一步得到了保障。

祖国在腾飞,民族在腾飞,河姆渡也在腾飞!7000年后的今天,河姆渡传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谱写着一篇篇辉煌的篇章!愿在姚江边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愿腾飞的雄鹰飞得更高,更——远!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九

今天,我、弟弟、妈妈和外公外婆一起准备去东钱湖,可是车开到高速上,倾盆大雨就从天而降,不一会儿,地上就出现了许多水洼,为了安全起见,妈妈决定去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时雨也停了。停好车,我打开车门,顿时,清新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我们沿着石板路来到了博物馆大门口,上面写这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八个大字,走进博物馆,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动物骨头,说明这里以前有很多动物生活在这里,我又看见了很多陶制的罐子和木头做的劳作器材,让我知道了古代人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知识。离开了博物馆,我们又来到了考古发掘区,那里立着一个个木桩和几座古代人的房屋。房屋是用木头做的柱子和横梁,屋顶盖着稻草,房屋离地面有一米多高,妈妈说这有可能是为了防止野兽攻击和下雨积水,我走进去,发现里面是用稻草做的房间。屋子里散发着发霉的臭气,这让我知道了以前的人很聪明,但同时生活条件很艰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回家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个印有余姚历史的笔筒,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虽然今天没有去东钱湖,但是参观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也是很值得的。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十

姚江―我们的母亲河碧波荡漾,映出一艘轻快的小船,船上有几个系着兽皮的祖先。小船慢慢地驶去,远了,远了。这是哪儿?这里是河姆渡,七千年前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就在这里诞生了!

我又来到挖掘现场,有水井,有破裂的陶罐,最让我感慨的还是他们建的房子。那儿的房子是用木头做的,缝隙间塞满了稻草。我很奇怪,这房子又不是水泥做的,怎么这么牢固、结实?它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到现在还没倒塌?进去一看,都是一格一格的房间。古人一定过得无忧无虑吧!他们没有学习压力和工作负担,比我们快乐吗?他们的孩子睡懒觉会挨骂吗?唉,要是我能躺在这铺满稻草的木床上和他们住在一起该多好!

一句话,古代人真是智慧无穷呀!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十一

正月初四外公提议去河姆渡,大家都赞同,原因是以前我们想去但没去成。

想着想着,就到了田螺山考古现场,远看像个蒙古包,近看是个类似足球场那么大的房子,里面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坑。爸爸告诉我那些一包包的东西是挖出来的泥土。外公说,四不像在这住过。我说:“四不像不就是麋鹿嘛。”

外公说:“我们的祖先就在那儿。”外婆说:“我真不明白,遗址是移过来的还是一直留在那儿的。”河姆渡的考古现场有许多木桩子,那可是我们的祖先造房子的基础。旁边就是古渡口。是为了大家方便才造的。我坐在渡船上,碰了碰水,“哇喔,姚江的水好凉呀。为什么水怎么凉呢?是不是水刚解冻没化开呢?那为什么鱼儿不出来呢,哈哈,鱼儿都在冬眠呢。”

我觉得田螺山和河姆渡都是奇迹。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篇十二

周四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校组织了大家期盼已久的春游。

一路上,大家兴奋不已,哼着小调,欣赏着车窗外的美景,不一会儿,汽车把我们带到了有着七千年文化的河姆渡遗址。

一下车,抬头就看见江泽民爷爷题写的八个大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八个立体镀金大字流畅舒展,苍劲有力。走进博物馆真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往里走,便看见一堵高大的墙,那是河姆渡遗址地层示意墙。根据时间的先后分成了四个文化层,每一层都嵌着那个时期先人们创造的形态各异的器皿。再往里走,便看见几位劳动人民。有的扛着锄头,似乎刚刚干完农活,疲惫地准备回家吃饭;有的弯着腰,正在聚精会神地种水稻;还有的拉着弓箭,全神贯注地在打猎。我们还看见了水稻的化石,听导游说刚出土的水稻还是金色的呢!现在因为碳化了,才变成了黑色。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人已经在那时种植水稻了,真让人不可思议啊!他们也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走出博物馆,沿着小路,我们看见了一排排大大小小的茅草屋,还有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咦,他们的房子怎么与我们的不一样呢?原来,他们的房子叫“干栏式建筑”。当时的河姆渡是沼泽地带,地面潮湿,又为了防止野兽侵袭,所以先民们先是在地上打桩,在上面架设地梁,铺上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体现了先民们高超的建筑技术。茅草屋内外布置着各类生活和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忙着盖新房子,老人们在门口用石锅煮饭,孩子们嘻嘻哈哈围着石桌摆放石碗,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临近中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次春游太有意义了,让我了解了历史悠久的河姆渡文化。我也为河姆渡人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