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长征团课心得体会(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9:55:36 页码:8
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长征团课心得体会(5篇)
2023-01-07 09:55:3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占,

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

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

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

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

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

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

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

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

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

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

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

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

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

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

大长征的篇章磅薄二万五

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

大长征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

大长征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

一路艰辛多少烈士抛头颅

一腔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

大长征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

大长征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

多少英雄长眠在雪山草地

多少忠骨用生命换来幸福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描写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描写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揭开党*,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忽然不见了,发*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

描写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在黄土高原一个偏僻的沟壑区,漫漫黄土,茫茫荒漠,一场战役在这里悄然无声的打响了。火光冲天,战火轰鸣,战争打得异常地激烈,如果不是这场战争,相信没有人会知道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这里就是山城堡。

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山城堡战役。这是红军在长征会师后的第一场战役,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站。这场战争当时是毛泽东直接领导,彭德怀任司令员,周恩来亲自研究部署,可以说是实现了三个方面军会师后的一场协同作战,这是一场非常关键的战争,它决定了未来两党在对抗中的走势,谁将拔得头筹,取得敌对的优势。

所以我军的战士们都准备奋力一搏,拼尽全力,势必要赢得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战士们英勇作战,相互配合,经历一场场艰苦的夜战后,最终不负众望,当天边升起第一缕阳光时,我军吹响了胜利的号角。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整个部队士气大增,增强我军信心,也对后来一系列的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时任山城堡战役红二师师长萧华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会师献礼》。这首诗的开篇就展示了将士们的壮志凌云,不屈的斗志,顶天立地的英勇气魄,还有我军的赫赫威风。诗中是这样写的:“顶天地,志凌云,山城堡,军威振。三言两语就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英勇与不凡,可以说对红军的整个士气和英雄气概有了直观的感受。

接着作者用更形象的语言,把当时战争的壮丽和惊心动魄刻画了出来。诗中这样写道:“夜色朦胧群山隐,三军奋勇杀敌人,火光万道迎空舞,霹雳一声动地鸣。”火光冲天,照亮了令人发憷的夜空,战火纷飞,“轰隆”一声,手榴弹爆炸了,无数人的尸体飞了出来,大地都震颤了三颤。好一个惊天动地,好一个热血男儿,轰轰烈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可谓震天动地,感天动地。

所以这两句开始大唱赞歌道:“兄弟并肩显身手,痛歼蒋贼王牌军。”这两句更是把如兄弟般的红军战士们携手并肩作战,齐心协力,一起把蒋军打得落花流水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读来也颇为酣畅淋漓,一腔热血在心中沸腾起来,真想为战士们欢呼,为他们呐喊,告诉他们,好样的,你们是最英勇无敌的战士。“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在一晚的酣战后,当黎明来临时,我军宣告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东边的太阳就是颁发给我军最高的荣耀,象征着我军伟大的革命精神。这场战争就是给三大主力会师的最好献礼,可以说功勋卓越,他为日后红军取得两党斗争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句诗也是对这场战争胜利的最高的褒奖,

读完整首诗,我眼前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那一副副坚定的面孔,战场上恢弘的气势,胜利之后光芒万丈的景象。也被战士们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屈的斗志,壮志凌云深深震撼。也有一首诗在耳边不断环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们的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激励着我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永远拼搏,不懈奋斗。

我想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红军们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建设日益强大的`祖国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一种精神也同样需要。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蒸蒸日上,祖国之所以日益强大,也是靠共产党们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斗志,还有他们在新的时期卓越的贡献。未来,祖国更需要我们下一代继续发扬革命的精神,去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也会变得日益强大和繁盛。我也会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我,为日益强盛的祖国献上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描写长征故事选修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爬雪山、过草地,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

夹金山下的硗碛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矗立山间,与远处的夹金山遥遥相望。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当时只有19岁的郝毅说。

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

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当时,老红军刘洪才刚满21岁。

“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

“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我喊了两声,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