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 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与感悟(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3:41:04 页码:14
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 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与感悟(5篇)
2023-01-12 03:41:0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关于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1、通过绿色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了解天然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方法。

2、通过薄层色谱分离操作,加深了解微量有机物色谱分离鉴定的原理。

叶绿色存在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即叶绿素a(c55h77o5n4mg)和叶绿素b(c55h70o6n4mg)胡萝卜素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有三种异构体;

叶黄素(c40h56o2)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当提取时,从上到下颜色依次为:黄绿色,蓝绿色,黄色和橙色。

研钵,色谱柱,丙酮,乙醇,乙醚,中性氧化铝,菠菜叶,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剪刀,脱脂棉,纱布。

1、称取30g洗净后用滤纸喜感的新鲜菠菜叶,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研磨,研磨时放入少量碳酸钙,防止研磨过猛破坏叶绿素结构,研磨至烂。

2、将研磨碎的菠菜叶转入小烧杯中,加入30ml配好的乙醇乙醚溶液,盖上表面皿,防止有机溶剂蒸发。按小组成员分别浸泡10,15,20,25,30,35,40,45,50,55分钟。

3、浸泡期间,填充色谱柱,在最下面垫入脱脂棉,再盖上一个小滤纸片,装入氧化铝至4/5处,再盖上一层滤纸片。

4、将烧杯中的菠菜叶连带着有机溶剂用纱布挤入漏斗中,转入分液漏斗,加入10ml水洗涤,除去水层(下层),再用10ml水洗涤一次。

5、将分页漏斗中的溶液慢慢倒入色谱柱中,加几滴丙酮既可以看到颜色变化。

6、洗净仪器,收拾实验室,打扫卫生。

1.过滤时不能用滤纸,而是用脱脂棉。原因是滤纸能吸收色素,降低滤液中色素的含量,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2.加入丙酮后要迅速、充分研磨,以防止丙酮挥发,使更多的色素溶解在丙酮中。

3.萃取过程中注意操作,防止溶液喷出。制备薄层板过程中注意基板的质量,防止玻璃边缘伤及手指。

4.牢记有机化学实验常规安全防范和急救措施。

关于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一、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 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

解溶质质量。

2、 固体溶解度曲线。

3、 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 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关于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四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表示 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g

溶解度/g

mmmm21t/℃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度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8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相同质量的a、b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升高温度,可使a或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相同质量的a、b分别加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20o

c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50o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 和溶 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20℃时,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6.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和a g n(两种物质溶解时影响,且溶质仍是m、n),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的是

a.t2℃时,得到m的饱和溶液 b.t2℃时,得到n的不饱和溶液

c.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n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n的饱和溶液

7.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a、b、c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b.t2℃时30g物质a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是ba=c

d. 若a中混有少量c,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8.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 晶的方法

d.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9.右图所示曲线a、b、c分别代表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c>a b.t2℃时,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c.t3℃时,在100g水里分别加入三种物质各mg,只有b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混有少量c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最适宜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10.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一定小于a的溶解度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通过降低温度可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11.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有晶体析出,b无晶体析出 d.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1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现有t1℃时的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溶液为饱和溶液 b.a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c.c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3.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50℃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人100g水中,使之充分溶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混合物在20℃时,甲和乙形成溶液的质量相等 b.在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c.温度高于50℃时,甲和乙形成的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分别降温至20℃,溶液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相等

14、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温度下,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的大

c.t1 ℃至t2 ℃之间b曲线以下区域为a 、b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对于a与b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

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16.根据右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温度从t2℃降到t1℃时三种物质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abc b.t2℃时a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c.a物质中混有c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d.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7、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

b.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把40℃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

18.右图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 c.t3℃时,在100g水中溶解60ga能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a和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a.图中a点表示m、n二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

d.0℃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20、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 b.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

c.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饱和溶液

21.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b.t℃时,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一定比b溶液浓

d.b中含有少量a时,用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中的a

2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下同)。

(2) 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 量是 g。

(3) 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在t1℃到t2℃之间时,a、b能否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填“能”或“不能”)。

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右图中m、n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1 t2 温度/℃

23、20 ℃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20 ℃时, (填“甲”或“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将10 ℃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 ℃(溶剂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bccbc cddab bdcad dddcad (1)b>c>a;(2)45 ;(4)b>c>a.

1)20℃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甲有剩余固体,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乙无剩余固体,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甲;

(2)由图1可知:20℃时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2中20℃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所以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答案为:b; 加水(或加热);

(3)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1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20℃,无溶质析出,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关于溶解氧测定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五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