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3:51:27 页码:14
2023年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模板8篇)
2023-11-22 13:51:2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简练、准确,避免废话和冗长的描述。探索心得体会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学校是建起来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学生的家,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届学生的家。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山下,师傅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但学生的家在山顶上,仅有一条不超过半米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如果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想老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_....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

她孜孜以求!

作为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总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亲力亲为。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时只有3个班94名学生,张桂梅喊孩子们起床上课都比较方便。第二年扩招了5个班,班级数由此增加到8个,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扫学校卫生,逐间宿合喊学生起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张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姑娘们,起床读书啦。”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一直回响在校园里。学生们说,听到小喇叭的声音,心里特别踏实,如果张桂梅出差或出去开会了,一天听不到小喇叭声音就觉得像缺少一种什么东西,甚至心里都会有不安的感觉。张桂梅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学生的身边守护着她们,一直和她们在一起。”

听的歌谣,有时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慢慢地成绩也上来了。天道酬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已经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2019年,毕业学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但与此同时,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2年了,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年届花甲的浙江杭州中学老师陈立群拒绝百万年薪远赴14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台江县义务支教。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不孤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决战中,一大批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帮扶人员,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当地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立群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陈立群们”的义举和精神值得全社会认真学习。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将其聪明才智倾囊相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认真履行好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吴秉泽)。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决定到1400公里之外的台江支教,陈立群与年已九旬的母亲告别时这样说。

曾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校长、头顶“全国名校长”光环的陈立群从坚守30余年的岗位上退休。当时国内多家民办中学向他伸出“橄榄枝”年薪都在200万元以上但他都一一婉拒了。当年8月一次校长培训的机缘他应中组部台江扶贫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毅然来到千里之外的苗山深处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当问及有何条件和要求时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

“在浙江,这些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初到苗岭深处,陈立群还没能适应当地饮食的辣味,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怠惰的教风学风也让他频频“皱眉”:食堂设施老旧破损,住宿条件简陋脏乱;听语文课,一位老师讲了一刻钟,才回过神来“讲错了”;一位数学老师上课只凭“信马由缰”的发挥,根本没有准备教案;上自习课,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沉迷手机、无心学习的学生很常见。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这是陈立群常对师生们说的一句话。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而这也成为他开始“铁腕”治校、改变学校积弊的精神动力。

短短半年后,台江民中的各方面工作均取得实质性突破,教师的精气神、学生的上进心、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培养骨干唤醒心灵。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陈立群对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一时治校的成效如何长久保持?他把为当地培养骨干教师纳入了计划。

“和凯里一中的老师一起‘同课异构’,让我找到了差距,虽然压力很大,但确实能促使我快速成长。”参与培训后,台江民中的一位老师感受尤深。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建立“同样一门课,支教的老师讲一节、本校老师讲一节,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互相学习”的“同课异构”教学方法。

此外,陈立群针对台江民中教师大都毕业于本地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走出去”培养制度,三年来,已经派出8批134名教师到杭州重点中学学习。

贵州省教育厅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后他义务授课主动担任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导师并到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一万人次为当地培养起一支“不走的”教师队伍。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陈立群常常引用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凸显他对“精神教育”的关注。

让山区的孩子从小“立大志”,成为陈立群的另一个计划。

在台江民中教学楼上,镶嵌有三排显眼的大字:“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就是陈立群倡导的“三志”教育,他希望这些能成为“引领、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武装”。

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开展了相应的系列励志活动,通过班会、成人仪式、升旗、演讲等,强化激发师生们对“志”的理解和思考。

如今,台江民中的师生多了一个“12·9励志节”,每年这天,学生们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志向树”,写下自己的志向。一名学生写下:“生命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楷模”是我们理论上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楷模”的人并不多。而在第四期楷模评选中,有很多身边的普通人却成为了楷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概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观察和思考后,我对这些楷模的行为和精神做了一些总结,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逆行者”楷模的精神。

这一期的楷模评选中,有一位叫李凡的年轻人因为在拯救了一名落水者之后失踪,成为了“逆行者”楷模。从他的行动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担当精神,他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仅凭着一份义务感和责任心,毅然冲向危险,展现出了一名普通人顶住压力、超越个人的力量和勇气,这种精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楷模的爱情精神。

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楷模的候选人中,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刘树春和方利宾。他们没有过多的金钱,没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却用自己的生命力和爱心帮助了很多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爱情,更是让年轻人感到羡慕和感动。他们相互扶持,互相支持,直至白头偕老。这种不离不弃的爱情精神,让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感受到它的温暖。

在“先锋”楷模的候选人中,有很多企业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先锋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创建更多的价值。这些楷模们具有进取精神,不断的创新、奋斗,更能够坚守初心、保持行业标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段:结语。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一颗勇敢、踏实和进取的心,从楷模身上学到他们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对此,我将倍感激荣。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连日来,平凉市公安民警谈感受、讲体会,学习全国“公安楷模”王一的活动蔚然成风。平凉市各级公安机关民警表示,将以王一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献身使命的崇高品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锐意进取,奋勇拼搏,在全面完成各项重点公安保卫工作任务和推动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内勤民警余刚深有体会地说:“我与王一在刑侦大队朝夕相处10年时间,亲眼目睹、真实经历了他钻研技术、痴迷指纹、破案打击的每个日日夜夜,他是我身边的真实汉子、真心英雄!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甘肃省华亭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主任吴纯刚告诉记者,18日上午,他们收看了全国“公安楷模”发布活动盛况,平凉市能有一名民警荣获全国“公安楷模”荣誉称号,是全市民警的骄傲,我们要以王一同志为榜样,努力把王一同志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全警的共同精神追求。

辽宁省阜新市公安局民警关晖表示,虽然“公安楷模”来自不同警种、不同地区,但他们无不时时刻刻用爱岗敬业、忠诚奉献诠释人民警察的责任。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了群众利益不惧死亡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公安部举办的‘公安楷模’发布活动形式新颖,有力地指导了基层宣传活动的开展,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下去,让我们的公安典型家喻户晓。鞍山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大队的‘神枪手’刘崇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我要为我们的‘公安楷模’平台点赞,为我们的时代英雄们点赞。”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大队副大队长于恩泽深有感触。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62岁的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也是个放牛娃,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退休后,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陈立群,都被他婉拒了。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江民中是唯一的高中,8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陈立群说。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这是台江民中给陈立群的“第一印象”。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和,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这位浙江校长不是来走过场啊!”“两个月他就把几年管不住的事管住了!”乱哄哄的民中有秩序起来,县城里议论纷纷。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台江县打破高考无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600分,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让我们见证了一批优秀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与坚定。本文将从优秀楷模的人生经历、奉献精神、责任意识、风范榜样和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对于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的一些感悟。

第二段:人生经历。

如何成为一名楷模?我们可以从楷模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答案。在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中,我们看到的优秀楷模们,大多出身于普通的家庭,在各自的工作和岗位上发挥着环保、扶贫、救灾、公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少楷模不仅不惧生死,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没有屈服和放弃,而是坚持信念和正义,积极前行。

第三段:奉献精神&责任意识。

成为一名楷模,需要发扬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身为楷模的人,他们不仅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更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我,本着的是对社会和人民有所贡献的心态,默默地为周围的人们付出着自己的爱心,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四段:风范榜样。

成为一名楷模,需要展现出自己的风范,这包括了始终坚持正义的勇气、言行一致的风度、真挚的情感和公正的思维。在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中,优秀的楷模们,将他们自己的行为作为一个城市的标杆、一个社会的榜样,以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发现社会文化更新的方向,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同时也带给社会一股清新的风气。

第五段:启示。

每一位优秀的楷模都代表了对人类文明、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巩固,并成为一个社会美德和价值信仰的传承者。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所展示的风范和行为,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楷模和启示。我们应该通过学习优秀楷模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奉献和斗争变为进步的动力,为人类和社会带来更多美好的变革与进步。

总之,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各个岗位里优秀楷模的价值与精神。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发扬优秀精神,努力奋斗,为建设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

当时的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

大小事故时有发生,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之后,

年轻的肖文儒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

矿山救援实战的残酷。

有一次,一个煤矿采空区着火,

肖文儒带领队员们。

冒着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打密闭墙,

他们披着稻草编织的袋子,

从头到脚全部用水浇透,

抱着砖头来来回回数十趟往火里冲。

眼前是火海,

衣服上却裹着冰水,

肖文儒真正体会到了。

冰火淬炼的滋味……。

1987年11月30日,

一个煤矿发生火灾,井下热浪翻滚,

在黑暗的巷道中,

队友因为走错了方向,

不幸牺牲在了井下……。

这是肖文儒第一次直面死亡,

牺牲的队友是他亲密无间的战友,

他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

每天朝夕相处。

战友的牺牲,

给他的内心留下了阴影,

然而,短短一年后,

还未从战友牺牲的阴霾中走出的肖文儒。

又遭遇了丧亲之痛——。

身为刑警的四哥,

因公牺牲,年仅29岁。

母亲坚决反对他继续从事这个。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

肖文儒也第一次对是否。

继续坚持这份职业产生了动摇。

“怕,怎么会不怕。

经常做梦梦见自己。

在救援现场突然坠落……”

可就在他迷茫之际,

一位八十岁老太太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1990年,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

突发井下中央变电站着火事故。

肖文儒立即带领队员深入井下救援,

他们穿过有毒有害气体,

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

成功升井后,

有一个老太太见人就问:

哪个是肖队长?

当老太太找到肖文儒时,

立马要给他下跪,

老人哭着对他说:

是你救出了我的儿子!

那时的肖文儒还不到30岁,

那一声谢谢顿时让他悟透了。

救援工作的意义,

“如果大家都不干,

那井下被困的那些人怎么办?

那些人背后的家人怎么办?

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扛下去!”

逆向而行,向险而奔!

然而,当肖文儒的内心愈发坚定。

他就愈发深刻地认识到:

如果没有科学的救援技术、

不仅救不了受困者,

连队友们都将被置于危险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