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3:22:31 页码:11
最新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4篇)
2023-11-22 23:22:31    小编:ZTFB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内在的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个人感受和思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平衡,不偏离主题。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这个学校是台江县唯一的普通高中,在校生3000多人,占地160亩,现在除了我之外,还有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浙大毕业生在这里支教,杭州市教育局和余杭区教育局也各派了4位老师在这里支教,前几天,余杭区教育局去年派的4个支教老师刚回去。”陈立群说话轻声细语。

“他说话声音是很小,不认真听生怕听不到,但他非常果断,狠抓执行,只要他决定要做的,就一定会执行到底。”台江民中总务副主任莫昌剑说。

陈立群刚到学校的时候,全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烧饭,他的第一项改革就从食堂开始了,现在学校已经有了3个食堂、6口锅烧饭;第二项改革是对全校学生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全校现在有2000多名学生和180多名教职工住校。紧接着,他在两个月时间里相继修订出台了台江县民族中学《职工考勤处理办法》《教师值日制度》《教师课堂常规》《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教师退出机制》等10多项管理制度。

“您为什么选择支教?”在陈立群的办公室里,记者迫不及待地问了这个问题。

“在去学军中学当校长之前,我在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做过校长,在那里创办了省内第一个宏志班。我对教育扶贫的一些想法从那时候就开始了。长河高级中学的校门外现在还写着我的一句话:‘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人,生而平等,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父母给予的智商能否获得最大化的发挥,在其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陈立群回答。

陈立群的自我评价是,不置一分钱房产,不炒一分钱股票,已经写了16本书。陈立群将他写的两本书送给我,一本是《我的教育主张》,一本是《寄语青春》。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楷模”是我们理论上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楷模”的人并不多。而在第四期楷模评选中,有很多身边的普通人却成为了楷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概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观察和思考后,我对这些楷模的行为和精神做了一些总结,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逆行者”楷模的精神。

这一期的楷模评选中,有一位叫李凡的年轻人因为在拯救了一名落水者之后失踪,成为了“逆行者”楷模。从他的行动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担当精神,他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仅凭着一份义务感和责任心,毅然冲向危险,展现出了一名普通人顶住压力、超越个人的力量和勇气,这种精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楷模的爱情精神。

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楷模的候选人中,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刘树春和方利宾。他们没有过多的金钱,没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却用自己的生命力和爱心帮助了很多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爱情,更是让年轻人感到羡慕和感动。他们相互扶持,互相支持,直至白头偕老。这种不离不弃的爱情精神,让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感受到它的温暖。

在“先锋”楷模的候选人中,有很多企业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先锋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创建更多的价值。这些楷模们具有进取精神,不断的创新、奋斗,更能够坚守初心、保持行业标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段:结语。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一颗勇敢、踏实和进取的心,从楷模身上学到他们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对此,我将倍感激荣。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对于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我最初是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上首次知悉,之后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陈立群的新闻采访资料,对他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2019年11月8日,我有幸到_____参加“时代楷模”陈立群同志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现场聆听陈立群同志亲自讲述来黔东南义务支教的经历、体会和感悟,了解到更多此前不曾了解的感人事迹和点滴细节,再次感动,灵魂再次受到洗礼。

在此之前,我通过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知道陈立群从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放弃多家民办中学提供的百万高薪聘请,只身来到离家1000多公里的苗疆腹地,担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分文不取,义务支教。他来到台江后,一头扎进苗乡,用3年多的时间,在“爱心与责任感”的驱动下,改变了台江民族中学过去多年在全州排名垫底的状况,教学质量大幅跃升。他心中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他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去了解学生的家庭,去关爱学生的成长。短短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镇。

11月8日现场报告会上,陈立群同志给我们讲述了更多的细节。他围绕“教育扶贫”这一主题,根据黔东南的社会现实,提出扶贫要扶智的主张,并结合自己三年多来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如何扶智的过程。陈立群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精彩,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管理经验、有益措施分享给大家。其中,给我留下不少令人印象深刻、闪耀思想光芒的语句,如“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人的使命是提升民众的整体文化水平”、“扶贫要扶智,扶智先扶师”,等等。他的很多观点、措施,都不是对过去经验的照搬照抄,而是根据黔东南、根据台江民族中学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在东部,要办好一所学校,只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就可以,但在黔东南,这个不适用。这不仅仅是东西部办学特点的不同,而且是思想观念和现实的差距。

我最初认知陈立群,是因为他获评全国“时代楷模”。今天,聆听了他的讲述之后,才知道,在“时代楷模”光环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和只有他本人才体会得到的辛酸。他分享了当初如何来到贵州、如何结缘黔东南,以及到台江民族中学后遇到的困难和酸甜苦辣;也分享了当年创办宏志班遭遇的困境。其实,陈立群并不富有,能在台江民族中学坚持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出资30余万元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学生,除了“爱与责任”之外,主要得到了整个家族的支持。他出生于农村,一身从事教育,两袖清风,没有钱,在浙江的住所是政府提供的适用房。他资助苗族贫困学生的钱,是包括他姐姐的女儿、姐姐女儿的女儿在内的整个家族人的支助。他说,到台江支教扶贫,是整个家族行为。

陈立群从教近40年,潜心育人,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2016年退休后,面对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他都婉拒了。他的身体不好,患有疾病;他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应该说,陈立群是需要钱、需要照顾家人的。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百万年薪、远离亲人奔赴苗疆?我想,就是他一直奉行的“爱与责任”。这是他教育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才的理念。这一理念伴随了他的整个从教生涯,无论身在何处,都在践行这一理念。过去,他担任中学校长34年,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乐教善教、思维创新,倡导宏志教育,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教学和管理,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退休后,他来到贵州,深入国家级贫困县,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这是多么可贵的品格和精神!

陈立群同志是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实践中涌现的教书育人的时代楷模,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理念、无私精神,让人震撼,让人感动。让我们以陈立群为榜样,传承陈立群“爱与责任”的育人理念,潜心教书、用心育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立德树人和教育脱贫的事业中去,切实履行好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62岁的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也是个放牛娃,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退休后,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陈立群,都被他婉拒了。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江民中是唯一的高中,8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陈立群说。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这是台江民中给陈立群的“第一印象”。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和,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这位浙江校长不是来走过场啊!”“两个月他就把几年管不住的事管住了!”乱哄哄的民中有秩序起来,县城里议论纷纷。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台江县打破高考无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600分,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陈立群总是说,教师是精神工作者。“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就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采访他的时候,不时有关于教师培训和评优的名单拿过来请他确定,他逐一点评,因为没有他不熟悉的教师。他说,校长就像家长,必须知人善任,知道每个老师的长处短处,这样老师们才能看到希望。

他还要求所有教师寒暑假都要读书并且写读书心得。“我对他们说过,教师的工资不可能很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队伍太庞大了,但是教师可以更多以精神上的成就感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开展教学科研,著书立说。”

陈立群做了30多年校长了,他说,经验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能分清轻重缓急,遇到问题能马上静下心来思考对策。“学校里,短平快能做好的事情往往难巩固,关系学校持续发展的,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

每个月,他都要撰写一副对联制成条幅,悬挂在台江民中的教学楼上,其中一副写的是“立足苗疆,寒窗苦读,读天读地读未来;放眼世界,发奋求知,知己知人知天下。”可谓豪气干云。

他给学生布置的一项暑期作业是“修家谱”,让学生思考和寻找自我定位,从而增强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

他在学校开设足球、篮球、篆刻、书画、围棋等20多个社团,并担任围棋导师,将每天下午第三节课规定为跑步锻炼的活动课,在校园里开辟志向林,只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才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内生动力。

他发现台江民中不少老师往往45岁以上就在精神上陷入“未老先衰”,没有了进取心,而年轻教师却没有师傅带,只能干着急,于是他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将工作5年以内的教师纳入“小荷计划”,工作5到的教师纳入“青蓝计划”,10年以上的教师纳入“名师计划”,前后组织了6批共73名教师到杭二中、学军中学、源清中学等名校参观学习,并通过定期办讲座、开展教师教案反思、教师技能竞赛和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在陈立群到台江民中之前,台江县中考的前100名,留本地读高中的只有10多个,前200名只留下二三十个,而今年前100名的留下了95个,前200名的只有七八个没留下。高考考上本科的学生从去年的228人提升到了今年的294人。

“陈校长,我们可都是冲着您来的!”在今年高一前100名新生家长会上,家长接二连三向陈立群提问:“陈校长,您支教会待到什么时候?能不能待到把您招进来的学生都送进大学了再走?”

陈立群清楚,当地对他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培养出一批名校长和名师来,一年多来,全县已有18位中小学校长分成六批,来到台江民中跟岗学习。

陈立群和夫人商量后决定,用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设立“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基金”,分成“爱心奖”“责任奖”“育才奖”,每年评选9人,并且要让这个奖项一直延续下去。

教育扶贫责任在肩。

来台江前,陈立群最放心不下家里90多岁的老母亲,而老母亲得知他要去支教,非常支持。“我身体好着呢,不信我跟你打赌。”说罢,老母亲举起一根绣花针,说不戴老花镜也能把线穿过针眼。提起这件事,陈立群发出畅快的笑声。

中午时分,陈立群到3个学生食堂分别巡视了一遍,还细致地测算了学生排队等待的时间,又把学校里电量不足、厕所气味重等问题向总务主任交代了一遍,最后才和浙大学生一起吃饭。

“要是哪一天,这所学校招的老师都跟你们一样,就说明这所学校的发展趋势好了,你们要把一身本事发挥出来。”陈立群有说有笑,望着一桌子红辣辣的菜却有些无奈:“我饿是饿了,但实在吃不下。”其实当地菜比较辣,他难以习惯。

他每天早出晚归,基本不出席饭局,别人宴请时,他总以“对不起,我是来支教的”来谢绝。

“除了日常工作,我还做一些研究,已经有好几篇关于教育扶贫的文章在《人民教育》发表了,还有两篇已经写了一半,有空就继续写。”陈立群告诉我,他每两个月回一次杭州,但最多待三四天就回来,整个暑假只在杭州住了7天。

他去台江县下辖的排羊乡小江小学考察,看到一、二年级12名学生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旧木房中学习,而整个村寨除了这所小学,民房基本都修缮一新,于是他将这所小学的照片拍下来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为什么而来的。”

他反复说,应该帮助村民认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形成读书光荣的好氛围,形成“耕读传家”的好风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脱贫。

“台江当地很重视教育,所以要请陈校长这样的专家。”在台江民中支教的杭二中物理老师陈鸣对记者说,他是被陈校长的精神感动跟过来的。

台江民中科研室主任时明珠用了两个词形容他心目中的陈立群——负责、有大爱。

在一场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陈立群先是严厉批评了个别教师对于新管理制度持观望态度,缺乏责任意识,接着他将手交叉抱在胸前,拖长语气道:“说不定我一激动,就在这里待个三五年。”话音未落,台下全部哗哗哗地鼓起掌来。

此情此景,让陈立群深深感动:“这说明老师们希望改变,希望学校步入正轨,走上超越式发展的道路。”

陈立群会不会随着一年的支教期结束回到杭州?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他说,他的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这里求知若渴的孩子。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浙江日报(记者马悦郑文)3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陈立群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支教的日子里,陈立群做了什么,想着什么,又给当地带了什么变化?日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立群,听他讲述这些年的支教点滴,他也想通过《浙江日报》,向家乡人民分享一个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喜讯。

“教育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发、内驱的强大动力。舍此,便不成其为教育。”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课堂内外。

守住教学生命线。

这两年开学前,贵州省台江县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村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开欢送会。孩子的脸上充满自信,家长眼含热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以前少有的荣耀。

台江县民族中学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183%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和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我当时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抱着这样的心愿,陈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当他走进台江民中食堂,着实被“吓了一跳”: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苍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学生的营养根本无法保障。

陈立群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是,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立群感到诧异:校园本是安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时间吵吵嚷嚷,老师不管,学生不学,完全不是一所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陈立群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在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静下来,怎么能够想得深远呢?”陈立群说。

浮躁止于宁静。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这些四处撒欢的学生们像是被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立刻进入了紧绷状态,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逐渐改变。

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来毫不手软。走进课堂的陈立群,开始调研教学质量。这一次他又被教师的不在状态“吓了一跳”。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嘛!”陈立群当机立断,直接让这位老师“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了岗位。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都被这位铁腕校长雷霆般的整顿魄力震惊了。

“老师们的精神一下子都绷紧了。”台江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说,大家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深刻理解陈立群口中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含义,“大家备课、上课都很积极,教学上变得认真严格、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短短两个月,陈立群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台江民中经历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变,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

6月7日,是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高考的日子。两个星期后,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听闻李树干当选全国“公安楷模”,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牌坊村村民张金鸾、华继柱不约而同地表示,“这个荣誉,大老李当之无愧。”坚守孤岛28年,李树干早已成为当地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车马驿站汽车装潢公司经理石磊说,“每位全国‘公安楷模’的事迹都温暖人心,他们来自不同地方、警种,在各自岗位上以不变的初心忠诚为民、无私奉献,谱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有这样一支有担当、有血性的公安队伍守护,我感到生活特别安稳。”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居民贺妮妮的母亲曾遭遇电信诈骗,后来在警方帮助下钱一分不少地被追回,“民警总会出现在百姓需要的地方,有民警在,我很心安。”感觉很心安的还有甘肃省嘉峪关市市民俞晋杰,“当我们遇到危险,最无助、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民警总会第一时间出现,让我们感到放心、安心、暖心。”

倾听着全国“公安楷模”的感人事迹,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大寺村村民邢贵芝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数次潸然泪下,“全国‘公安楷模’是千千万万公安民警的优秀代表,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百姓的平安幸福。感谢广大公安民警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回应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山东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17年,辽宁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从教近40年,担任中学校长34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乐教善教、思维创新、不忘初心、扎根学校、支教助学……翻看陈立群老师的履历,一位心中装满学生装满教育事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生动形象,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小听得最多的歌曲也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百听不厌。也曾在心中和作文中,多次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上初中高中大学,小时候的理想最终没成实现,而是做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但对老师的崇敬和向往之心,一直不减。每每看到讲述老师故事和展现教师风采的电影,比如外国影片《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叫我第一名》《舞出我人生》等,总是跟随着剧情和人物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国内佳片《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云上学堂》,还有最近广受好评的《老师﹒好》等,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们的先进事迹和别样人生,每每看来,总是感觉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至此教师节之际,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们献上崇高的敬意,向你们道一声:老师好!祝你们节日快乐!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四期楷模计划,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从中体会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这对其他有志于成为优秀人才的读者有所启示。

第二段:成长绝非一蹴而就。

楷模计划期间,我们进行了很多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诸如小组讨论、实践课、外出走访等方式,我们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但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成长绝非一蹴而就。想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克服困难、提高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演进才是关键。每一次的尝试都可以使我们成长,只要肯尝试,肯付出,就会有所收获。

第三段:自我认知与自我拓展。

楷模计划中,我们进行了自我认知与自我拓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通过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我发现自己的能力不仅受限于过去的专业,也不仅仅止步于当前的能力范围。自我认知和拓展使我们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自己,并超越自我完成更高的目标。这让我相信,只要坚持学习,不断拓展自己,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段:感恩和回馈。

活动之余,楷模计划也包含了志愿服务项目。我们走访社区、慰问孤寡老人、为残疾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感受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并且,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分享、学习他人,结交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友人。感恩和回馈是楷模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部分。只有心怀感恩、去回馈社会,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楷模。

第五段:结语。

楷模计划让我们成为对社会、对自己有用的人。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会碰到挫折和困难,但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尝试、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定能够站在自己想要去的高处俯瞰繁华世界。我为自己有机会参加楷模计划感到幸运,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成为更优秀的人!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

当时的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

大小事故时有发生,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之后,

年轻的肖文儒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

矿山救援实战的残酷。

有一次,一个煤矿采空区着火,

肖文儒带领队员们。

冒着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打密闭墙,

他们披着稻草编织的袋子,

从头到脚全部用水浇透,

抱着砖头来来回回数十趟往火里冲。

眼前是火海,

衣服上却裹着冰水,

肖文儒真正体会到了。

冰火淬炼的滋味……。

1987年11月30日,

一个煤矿发生火灾,井下热浪翻滚,

在黑暗的巷道中,

队友因为走错了方向,

不幸牺牲在了井下……。

这是肖文儒第一次直面死亡,

牺牲的队友是他亲密无间的战友,

他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

每天朝夕相处。

战友的牺牲,

给他的内心留下了阴影,

然而,短短一年后,

还未从战友牺牲的阴霾中走出的肖文儒。

又遭遇了丧亲之痛——。

身为刑警的四哥,

因公牺牲,年仅29岁。

母亲坚决反对他继续从事这个。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

肖文儒也第一次对是否。

继续坚持这份职业产生了动摇。

“怕,怎么会不怕。

经常做梦梦见自己。

在救援现场突然坠落……”

可就在他迷茫之际,

一位八十岁老太太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1990年,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

突发井下中央变电站着火事故。

肖文儒立即带领队员深入井下救援,

他们穿过有毒有害气体,

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

成功升井后,

有一个老太太见人就问:

哪个是肖队长?

当老太太找到肖文儒时,

立马要给他下跪,

老人哭着对他说:

是你救出了我的儿子!

那时的肖文儒还不到30岁,

那一声谢谢顿时让他悟透了。

救援工作的意义,

“如果大家都不干,

那井下被困的那些人怎么办?

那些人背后的家人怎么办?

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扛下去!”

逆向而行,向险而奔!

然而,当肖文儒的内心愈发坚定。

他就愈发深刻地认识到:

如果没有科学的救援技术、

不仅救不了受困者,

连队友们都将被置于危险之中!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陈立群是一名来自杭州的名校长,当了33年的校长退休后,面对民办中学开出的百万年薪,他选择不要一分钱,来到位于贵州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支教,在那里继续他一生的教育事业,帮助更多的苗族孩子走出大山。

新学期伊始,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抓紧时间走村串寨,及时摸清高一新生中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98%以上的人口是苗族。台江县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过去,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黔东南州的各县中垫底。20,在中组部台江工作组的推荐下,从杭州一所重点中学退休的陈立群,来到台江民族中学担任校长。

要改变,第一件事就是规范学习习惯,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可是,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口锅。在陈立群的努力下,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变成了三个食堂六口锅。学生从过去一半住校到现在全部住校,实现了统一的寄宿制管理。

今年的高一新生毛进行同学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右腿严重骨折,了解到他因为家庭贫困没钱手术时,陈立群校长到医院给他垫付了医药费,又帮他筹齐了2万多元的手术费。

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下一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名师,陈立群亲自指导教师们做教案,进行业务交流。同时,还把他们送到杭州名校跟班学习。除了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陈立群还拿出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金,建立了二十万元的奖教基金,用于表彰优秀教师。

今年高考,台江县民族中学包揽了全县文理科第一名,8名学生首次突破了学校十多年来没人考过600分的历史,901人参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450人。

在支教结束前,陈立群希望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除了管好一所学校,他开始培训全县、全州的校长和教师。如今,62岁的他已经到黔东南州的14个国家级贫困县做了50多场培训报告。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军训。

持续几天以后,那感受必然是跟第一天有多区别的,因为这时候你已经脱去了一开始的稚嫩,再也一开始对军训的惧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几篇军训第四天。

的范文!

现在慢慢想来,军训已经是第四天了,训练的时间还是流走得挺快的,就好像是能够躺在空调房的美好的未来已经指日可待了。起床,穿上迷彩服,洗漱,一切都是在相同的时间点,开始整个一天的训练时光。

第四天的训练没有什么特别,还是不断地训练着着之前训练的项目,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延长时间。看着被猛烈的阳光晒在地上的我们的影子,慢慢地从斜着高高大大的人影,慢慢缩短与我们的脚一般大小,然后在向着另一个方向不断地延伸着。

军训的时光好像是没有太多让人意外的事情,没有什么新鲜事情,有的只是每天不停的训练,每天不断地重复。在刚刚开始军训的时候教官就是收缴了每一个人的手机的,明令禁止在训练的时候还玩耍手机,并且强调了若是还有同学私藏手机就必须按照军队里面的纪律进行严肃的处罚。于是在下午的时候,教官让我们保持自己的军姿状态,他去到我们的宿舍进行检查,于是在某个寝室翻出一部手机,这让教官非常的生气。但是最严重的是在教官询问时却没有同学承认,这使得教官的怒火一下就燃起来了,他命令我们集体进行蹲姿。教官一直在一旁劝说着希望该同学赶紧出来承认,但是大家好像就是咬紧了牙口一般,完全没人应。时间慢慢过去,但是依旧没有同学出来承认,渐渐地大家开始撑不住了,有的女孩子更是小声地哭起来,大家都小声交谈着希望该同学可以赶紧出来承认错误。我也不知过了多久了,反正就是自己两条腿已经是没有知觉了,这才发现终于有人站出来了。看着教官对他的凶狠的管教,听着各种严厉的批评,其实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本来大家都是知道军训是一件挺严肃的事情,大家跟本没有必要与教官对着干,在之前就上交手机不是挺好的事嘛,何必要弄成现在这样。

在军训时我们整个连就是一个集体,个人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要应该从集体的角度去考虑,不能由于个人的思考而有较多的影响到集体的形象和训练,并且对于军人诚实是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准则,若是连这方面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军训。要作为一位合格的军人就是不仅仅要在自己时刻的行为上严格管束自己,更是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要做到自己一切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是积极、乐观、向上的。这一段在军训时光中简单的小插曲,成为了这几天军训以来最为深刻的回忆,他让我明白生活本就是在各个方面玩弄自己,很多的东西都是我自己个人没办法理解的,但是我确信只要自己怀抱一颗诚实的心,认真的态度,生活就会给予到我们很多。再者,我们作为学生,整个班级就是我们的整体,就必须要以集体为重。

炎热的夏季军训期间,一缕凉风,一片树荫都是我们这些用汗水洗澡的学生们所向往的事情,到现在我们已经训练了整整四天了。是整个大学期间军训的三到四分之一,后面的训练仿佛望不到头一样让人都不想去期待军训结束的日子。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从第一天军训的下马威军姿到第三天的齐步走。我们流下的汗水简直要比之前几个月出的汗还多,如果不是学校早早地备了药品和补给,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够坚持下来。

再说军训,如果说军训的第一天的站军姿是为了训练我们的纪律性和态度的话,第二天的转向和蹲姿等等动作也都只是第一天的衍生,但是到了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开始不同了。在这两天里,我们开始了齐步走的训练,这次训练更考验我们连队的团结协作和默契,只是一开始就让我们连队叫苦不迭,好几个同学战友因为动作不合格而被单独的揪出去列成一排单独训练。这单独训练的强度和各位同学的表现这让我们这些侥幸合格的“幸存者”们心里不由得心头一紧,在训练里更加的认真起来,生怕自己也被挑出来扔进“加强排”里面去做强化训练。

有如此榜样的激励和教官的虎视眈眈,我们的训练效果徒然提高一节。当然这也少不了教官的指导和拉在我们抬起的脚下面那条细绳的“帮助”。

教官为了让我们抬脚的时候能够更加一致,特意弄来了一条细绳让人拉着,脚必须在细绳上面不能压到它,因此长时间的抬腿让我们颇有种有苦却又说不出来甚至不敢说的煎熬。不过要真对比的话,跟隔壁连队将手机放在脚背上相比,我们的训练还算是轻松了,果然什么都是对比才能显现出好来。

虽然训练非常的辛苦而又枯燥,但是军训的生活其实是非常的充实而又有规律的,每天早早地起床训练,消耗大量的体力后吃什么都觉得是香喷喷的。而在这样的训练衬托下,珍贵的休息时间就显得格外的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听教官讲一些故事还是一起唱歌聊天,都让人感觉非常的放松和舒适。

这让我有时候有着非常矛盾的想法,既希望军训早点结束,又盼望这样充实而又有成就感的生活能够持续得更久。两相矛盾无可奈何,就只好认真的做好在这期间自己该做的,认真的体会和珍惜剩下的军训时间。我也相信在后面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精彩值得我去铭记,会有更多代表成功的兴奋呐喊从我的嗓子里发出,也会有很多让我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在这次训练中深深的刻入我的骨髓,经久不忘。

现在是军训的第四天,我一再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四天的军训其实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自己不要轻易的说自己坚持不了,其实在之前一直都自己的有着一个误解,就是在军训的时候,在每次训练到最累的时候,总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了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不自信,军训是累的可是现在的我感觉就释然了,一天的军训结束每一个人都在想着休息,这个时候范反而我觉得自己是最坚定地时候,我不把军训看的很困难,或许在训练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训练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打磨自己,回想白天的军训我还是觉得很开心的。

现在到了第四天了,跟部分同学都有了一些接触,我觉得军训真的是一个很好接触同学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而且一个人犯错,一个人在训练的时候违反纪律,跟着就是整个队伍一起受罚,其实一开始我是不明白的,随着训练一天天过去,我就明白了这种意义了,我们就是一个集体,尽管是一名学生但是我们加在一起的力量就是庞大的,我明白了团结是军训必须要悟出的一个道理,我不把军训当作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或许会这么觉得,经过这四天的一个打磨其实我觉军训它又是一个美好的事情。

我们每一个在唱军歌的时候总是能够看到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样子,这个军训这四天的时间我看到的都是以团结为中心在训练,唱军哥也是这样,我们声音必须达成一致,这是基本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都在适应着,我也在适应着,慢慢的就有了一种团结的意识,一种集体的荣誉的意识,这对我是很珍贵的一个东西,真的是让我映象深刻,这次的军训四天了,我感受最浓烈的也是这个,不已自己的想法为中心了,也打磨了自己耐心,以前的我就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一件事情一次做不好就会很烦,军训就是一件事情在不断的重复,我一开始就是我完全没耐心,但是经过这么几天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人事情,大家都在训练,应该努力我应该做好自己,这是一定的。

现在回想这几天训练经过,我打磨的不是自己的耐心,我打磨的是我整个人的性格这个对我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帮助很多,面对生活就是这样一定要稳住自己的心态,生活往往就会跟军训一样,小挫大挫折都会有,我们不缺少不服输的精神,但是贵在坚持,这次军训还没结束,我依然会坚定自己。

军训的历练对自己这段时间的成长可谓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说实话我也震惊于自己能够在军训中一直坚持下来,虽然说军训对自己来说不过是成长道路中必须经历的一环考验而已,但是联系到过去娇生惯养的生活就能够明白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至少已经熬到军训第四天的自己已经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良好的品质。

第四天的军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教官讲起自己曾经的一些故事,即便是只言片语也能够从中想象得到教官一路走来吃了多少苦才能成长为今天的地步,可笑的是我们这些学生仅仅是两三天的军训都能够让人叫苦连天,殊不知即便是更加劳累的军事训练也让教官们坚持下来了好几年的时间,有的时候一旦产生对比的念头都会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自惭形秽,或许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在吃苦耐劳方面的确是做得太差了一些,但是有一点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在军训中始终坚持了下来,或许是因为中途掉队会脸面无光的缘故才会让我们不断逼迫自己激发潜力。

虽然说枯燥无味的军训生活让我们在烈日之下感到十分无聊,但是有些时候教官们也会给我们一些可供消遣的娱乐方式,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今天军训的时候不同班级之间进行的比赛,无论是俯卧撑个数的多少还是蛙跳的距离似乎都在不经意间激起了我们年轻好胜的本质,似乎在经历了这样的一番锻炼以后反倒让我们产生了无穷的斗志一般,即便是事后回想起来都觉得教官用来激发我们意志力的做法实在是太令人称赞了。

在第四天军训中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或许便是这种不屈意志的传承吧,就像是教官说过的老兵带新兵的故事一般栩栩如生,仿佛此刻的我们也能够像是新兵一般接受着最为严格的训练用以锻炼自己,只要自己能够在军训中坚持下来便能够有着一个质的突破与进步。在每个班级之中都有着表现特别突出的成员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就像是家长教育我们的时候总会提到过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般,虽然说这样的状况让自己在嫉妒的同时也有些羡慕,但是一旦想到这些都是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便觉得有些佩服。

相信自己的军训生活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地向我们宣告落幕仪式,在接下来的军训生活中我会秉承之前不屈的意志与不服输的风格,始终在这场军训中不断坚持锻炼自己的身体与斗志,在将来的学习之中自己一定会缅怀这段时间的军训生活并当成努力的源泉。

时间飞逝,短短的四天军训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他留恋给我们的却是珍贵的回忆,毕竟它是我高中生涯的最后一次军训,这次军训并不象上次在三青军训时那样轻松,它充满了紧迫感,什么事都讲究速度,这次让我体会特别的深刻。

也许这次军训会让许多人不适应,他们在家里小皇帝、小公主,但是到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必须学会自己洗衣服,自己做小值打饭,虽然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很痛苦,但是只有让他们去锻炼,才能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的习惯!

所谓军训,就是军事化的训练,让你体会在是怎样生活的,怎样让自己独立。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学校每年都让学生去军训,就是为了让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独立生活。

在军训时,我们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却过得很充实。我们每天5点多起床,洗漱完打扫完之后,我们便跑去集合开始训练。在这里,时间观念是很强的,什么都要准时,一旦集合你迟到了,就会挨骂甚至有时会受惩罚、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充满紧迫感,你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的,我们都怕挨骂,所以时刻注意着教官的哨音,有时为了不迟到,都会提早下来等。一旦时间紧张了,做事情就会快乐,做的事情也就多了,自然也就觉得很充实了。

我们的教官有时也跟我们开玩笑,也讲他过去的事情,这让军训增添了一点乐趣,大家都爱听他们的故事,因为从他们的故事中不仅能找到乐趣还能懂得许多的道理。

每一次军训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的感受尤为深。我们在这里受到严格的训练,每天在太阳下站上个六七个小时,这也是在锻炼我们的意志吧。意志不强,就不能坚持住,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得靠自己的意志去坚持,所以多参加这种活动也会对我们挺有帮助的。

其实,军训也是在提高同学们的集体凝聚力。在军训中,你如果对集体不重视,那么你的班集体就会比别人的集体训练得差。所以,我们不能弃集体于不顾,应该更加团结,让别班对我们刮目相看。

当然,军训也带给我们许多不快。就是吃饭时不能讲话,如果在排队吃饭时讲话,就会被骂,严重的就会被罚,就像上次我们在排队集合,准备吃饭时,许多人都在讲话,结果全部人被罚跑三圈。

总之,军训让我学到许多。

第四期楷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年届花甲的浙江杭州中学老师陈立群拒绝百万年薪远赴14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台江县义务支教。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不孤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决战中,一大批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帮扶人员,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当地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立群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陈立群们”的义举和精神值得全社会认真学习。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将其聪明才智倾囊相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认真履行好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吴秉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