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8:01:43 页码:7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优秀9篇)
2023-11-20 08:01:4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写总结时可以采用时间线、主题分类等方式进行组织。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样本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方向。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一

建三江直属库防汛应急预案。

根据《^v^防洪法》和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应急[2009]84号)及中储粮总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关于防汛工作统一部署的要求,为最大限度减轻汛期洪涝灾害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保证在发生水涝灾害时,及时救灾,减少粮食、仓储设施、人员、机械设备等财产的损失,高效有序地开展防汛救灾和粮食救助工作,结合我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减轻灾害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危害为目标,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洪水汛雨到来之时,储粮仓房无坍塌,储存粮食无水浸,危重险情无伤亡。确保库存粮食安全度汛。

二、使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中央储备粮建三江直属库。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组长:杨文。

副组长:陈世江、李振杰。

成员:牛。

集、谭志华、谭银贵、杨大勇、濮学友、陈辉、周宏伟、王建新、郑福贵、赵书东、张洪利。

2、工作办公室:平时工作设在主任办公室,应急抢险指挥中心设在常务办公室。职责是负责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小组的决策,指导和下达任务;掌握险情及险情动态;拟定抗洪抢险临时条令、命令;协调解决各方面的工作,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接待上级和外地来单位抢险人员等项工作。

3、后勤服务组:由粮库后勤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职责是做好药品、医疗设备准备和临时治疗点的准备;受灾抢险时按粮库防汛抢险指挥系统的统一安排,进行伤员医治、转移和登记工作。负责做好抢险队伍的后勤供给工作,备好一定的食品,尽可能保证一线抢险职工的正常就餐,同时做好抢险职工的家属安抚工作,解决抢险职工后顾之忧,保证抢险任务顺利完成。

4、治安保卫组:由粮库保卫人员组成。职责是搞好重要设备、设施的安全保卫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稳定辖区的社会治安,督促粮库所属有关部门检查和落实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保管;切实做好消防工作,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物资供应组:由粮库仓储科人员组成。职责是做好物资、仓库的维修加固工作;备足防汛抢险物资和设备,并建立台帐,专项专人保管;搞好灾后抢险工程使用的物资供应;建立健全防汛物资管理制度。

6、交通运输组:由粮库小车班人员组成。职责是对车辆状。

况进行检查、维修,确保车辆随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做好汛期值班车辆和备用车辆的安排,随时待命待发;灾后紧急调度车辆,保证粮库指挥系统和抢险用车的统一调配;确保抢险人员、物资的运送和伤员救护。

7、技术保障组:由机修设备部人员组成。职责是按防汛要求拟定检查、维护设备等造成生产、通讯、生活设施的抢修和人员安全转移预案;组织防洪抢修队伍,受灾后在最短时间内赶赴事故现场拟定抢修方案,通过一切手段,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二

(一)粮油储存安全实施步骤。

20xx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理》和天津市有关规定,根据我县实际,完成《蓟县粮食行业粮油储存及运输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确保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油仓储设施、设备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储存的原粮符合国家标准,储存数量符合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粮食运输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条件,严厉查处非法收购行为。

20xx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xx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xx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三)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天津市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规定,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国家统计范畴,确保国家及时、准确的掌握粮食流通状况,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xx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统计性、报送制度,确保其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准确。

(四)陈化粮监管的事实步骤。

根据国家《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的精神,继续加强陈化粮销售处理的监管,严格陈化粮的购买资格认定,对陈化粮的鉴定、出库、运输、入库、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

(五)粮食质量监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的监管力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0xx年,完成我县《粮食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并组织落实;

20xx年,加大对我县粮食质量的监管力度,监管覆盖面达到应监管对象的100;

20xx年,建立起县局和企业两级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定期发布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检测报告。

(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实施步骤。

1.根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府“放心食品工程”的安排,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在现目前,我县拥有2个国家级“放心粮油”企业和4个市级“粮油销售放心店”。

20xx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7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8个,县级10个)。

2.在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同时,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20xx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6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30;

20xx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7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40;

20xx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农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保障措施。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三

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有些工作还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目前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立法项是14项。已经完成了《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和《森林法》3项。正在审议的有4项:修改《动物防疫法》,马上进行三审;制订《乡村振兴促进法》,马上进入二审,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马上进行二审;制订《节约粮食法》,很快进入一审。正在推进的有7项:制订《粮食安全保障法》,制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修改《畜牧法》、《渔业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入境动植物检疫法》。下面我重点谈谈《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因此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要的任务是保供给,重点是保粮食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无近忧,有远虑”。

从短期看,我们的粮食安全无忧。改革开放以来,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短时间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194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才1.1亿吨,现在的平均亩产是381公斤,人均占有量是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90公斤,但是发达国家已经到了600公斤了,我们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口粮库存可以满足城乡居民至少一年的正常消费,加上品种进口调剂粮食供给,近期无忧。

但是从长期看,我国的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有远虑。今后若干年,按照14亿多人口人均产量按“十三五”时期平均数匡算,我国主要农产品最低生产量,不考虑消费升级的因素:粮食6.5亿吨以上,棉花60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7000万吨以上,食糖1500万吨以上,肉类9000万吨以上,水产品7000万吨以上,奶类4000万吨以上,水果2.8亿吨以上,禽蛋3100万吨。在这个基础上,仍然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弥补缺口。

我们的粮食产量从1亿吨到2亿吨,用了7年时间,到1966年我们到了2亿吨。2亿吨到3亿吨用了12年时间,是1978年。3亿吨到4亿吨用了6年时间,是1984年。4亿吨到5亿吨用了12年时间,是1996年。5亿吨到6亿吨用了16年时间,是2012年,这些年我们在6.5亿吨左右,今年达到了6.6亿吨以上。所以从趋势看,大幅度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增产1亿吨的粮食期限越来越长。

第一,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逆差逐步扩大,现在每年大概在500亿到700亿美元之间。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占世界农产品进口额的10%左右,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占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的5%左右。

第二,自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口逐步扩大,进口大于出口,谷物年进口在1400万吨到2200万吨之间,大豆进口9000多万吨。我国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发达国家人均600公斤的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将我国列为粮食保障不稳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和自然灾害,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

第三,自2014年以来,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我国粮食作物单位的总成本一亩地是在1000元左右,农业生产资料,土地,人工成本,从2004年以来增长速度都比较快,有的年份在10%以上。我们三种粮食,一亩地的平均用工是5个,如果一个工按照80元计算的话,人工成本就400元。一些地方土地流转600-800元/亩一年,有些地方是800-1000元/亩一年,所以现在种粮效益低,亩盈利微。我们尽管采取了生产补贴,最低收购价制度,但仍然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也是一些地方抛荒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第四,支持粮食生产的耕地,水资源趋紧,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大量流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3.38亩的50%。城镇化是农村优质耕地持续减少,每年大约减少优质耕地500万亩左右,补充的都是边远地,劣质地,全国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仅占30%,水土流失面积大。国内生产如果要满足14亿多人口的消费需求,大概需要32-35亿的播种面积,如果我们的复种指数按照150%算,去年达到115%。按照复种指数算,我们的播种面积也就25亿亩左右,7-11亩的播种面积的产量,需要从国外进口。

再看水资源,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是210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以占全球6%的水资源,养育占全球21%的人口。随着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增加,挤压的还是农业用水。还有一个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出,每年农村转移人口1300多万人,大多数是优质农村劳动力。另外,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资金持续流出,资金瓶颈约束,长期没有缓解。

第五,粮食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亟待提高。我们的稻谷、小麦、玉米的亩产水平和发达国家比,稻谷相当于发达国家63%,小麦相当于65%,玉米相当于54%。我们的大豆平均亩产是129公斤,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2%。我们的优质水稻、强筋小麦、弱筋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品种的供给还都有一些缺口。近些年来能带来农业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大成果比较少,基层的推广体系比较薄弱,科技的转化率也不够高,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个百分点。

我们农机化的水平有提高,但是不均衡。水稻的农业机械化率只有54%,农产品初加工的只占到了37.6%。农业生产大量依赖化肥农业投入,我们占世界10%的耕地使用了占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是一个典型的化肥、农药依赖性的农业。我们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化肥达到38%,农药达到40%有效利用率提升的空间比较大。秸秆、畜禽粪污、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每年合计超过54亿吨,许多还是没有及时处理,发展绿色农业任重道远。

第六,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以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粮食生产,全球就业人口呈增加趋势。新冠肺炎发展演变使粮食的国际贸易的产业链、市场供应链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第七,粮食的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还有调整的空间。我们的粮食法制体系不健全,所以我们要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通过顶层设计,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流通加工、质量安全、减少损耗、制止浪费、宏观调控、支持保护等做出系统性的规范,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搞了已经很多年,现在初稿正在广泛地征求意见。在立法的思路方面,我觉得有以下七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粮食安全观为指导。总书记对粮食安全有一系列的重要批示和讲话,我这里就引几段:“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粮食问题上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也提出“适应确保国际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们要认真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观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把这作为立法的一个指导思想。

第二,明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转化为法律规范。明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1996年,为了回应国际上谁来养活中国的舆论,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但是在国际上,美国专家莱斯特·布朗,他提出到2030年,中国到2030年要进口2亿到3亿吨的粮食,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回应,我们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这个白皮书确定我们的粮食要达到不低于95%的自给率,进口不超过5%的警戒线,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是从2008年到2020年,也是按照这个自给率规划粮食的生产消费。

坚持95%的粮食自给率和5%的进口警戒线,有利于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防止乐观自满,应当继续坚持。在工作上要毫不动摇把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三农工作首位,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在坚持不低于95%自给率的基础上,进口一些优质农产品,调剂国内的余缺和品种结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缓解资源因素压力。但是我们感到进口的量要适度,防止演变为过度依赖,防止挤压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我们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不能走大开大合的路子。像日本自给率由过去百分之六十多,现在降到百分之三十多,是资源不够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效仿。美国进口农产品数量比较大,是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全世界第一,但他是源于地理气候因素,种植结构单一,农产品种少,进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他们的优势农产品出口量也很大,居世界前列。美国的做法我们也无法效仿,所以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子。

第三,明确规范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比如关于财政向粮食主产区域转移支付的政策、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支持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入收益,50%用于乡村振兴的要求,增量首先要用于保障粮食生产。金融保险方面的政策,还要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我们建议能不能搞一个粮食生产基金,从流通领域提取,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第四,思路就是明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库有机协调。藏粮于地是要确保18.65亿亩的耕地,15.46亿亩的永久性基本农田,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17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同时要把6.1万亩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作为一个约束性的指标不能突破。藏粮于技就是要在农业科技。

创新。

上迈出大的步伐。藏粮于库我们是要对储备制度做一些改革,增加地方储备,增加地方周转性的储备等等。

第五,明确国家粮食安全的调控机制,生产环节怎么办,产后环节怎么办,进出口环节怎么办,都有一些想法。

第六,明确减少粮食损耗,制止浪费,要进行规范。总书记前一段做出了重要的批示,我国粮食在收获、运输、储存、销售、加工环节的浪费损失率大概是百分之十多:收货环节损耗3%,加工储藏环节损耗浪费5%,餐饮环节浪费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测算,全球从收获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粮食损耗浪费至少是14%,发达国家是20%。如果我们按照6.5亿的粮食产量,按照10%的损耗浪费力,我们能把损耗浪费率降低一半,由10%降到5%的话,我们每年可以节约粮食是3700万吨以上,也就是600多亿斤,相当于一个四川省或者一个吉林省产粮大省的产量。减少粮食的损耗浪费现在也正在立法,12月份就要一审。要从宣传教育、科技。

创新。

还有从收获、储藏、流通、加工、参与多环节五管齐下全方位的切入把这个事情解决好。

第七,明确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压实粮食安全省(市)长负责制,分清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保障责任,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责任全压在中央。分清主产区粮食供给和销区消费补偿责任,不能把粮食安全责任全压在主产区,销区不能无限度,无底线依赖主产区,也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出能力,产出能力满足不了需求的,可按照调入量对主产区进行资金补偿。我们国家有党管农村的传统,县级党委政府抓乡村振兴,特别是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首要职责。努力形成中央和地方,产区和销区,政府和农民合力共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格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外有人就预言中国人解决不了自己吃饭问题,几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他们预言的破产。我们相信,今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四

编制目的为及时、妥善处置连云港市内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编制依据。

依据《^v^突发事件应对法》《^v^价格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应急预案》《江苏省粮食应急预案》《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连云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连云港市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等,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粮食应急状态,是指因各类突发事件或其他原因引起市内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或异常波动的状况。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下,对原粮及成品粮油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和进出口等方面的应对工作。在出现省级粮食应急状态时,依照《江苏省粮食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进行应对。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对不同等级的粮食应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县(区)政府及市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行动,局部服从整体,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

科学监测、预防为主。提高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跟踪监测,出现前兆及时预报预警,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防患于未然。

快速反应、处理果断。出现粮食应急状态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报告情况,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快速果断,取得实效。

适时干预、重点保供。经市政府批准,可实施强制性干预措施,包括限定粮食价格;实行限量、定点、记录等临时性供应;依法对粮食市场进行临时性特别管制,强制性控制社会粮源和涉粮设施等。全市粮食应急供应重点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口粮(含大中专院校等大型集伙单位)、驻连部队和灾区缺粮群众。重点保障地区为市区和各县城区。

2.组织体系及职能。

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市^v^负责全市粮食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根据市^v^的建议,市政府成立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粮食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农委、市^v^、市商务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v^、国家^v^连云港调查队、农发行连云港市分行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根据粮食市场供求状况,判断粮食应急状态,决定或者终止应急措施,发布相关重要新闻信息。

(2)负责市粮食应急重大事项的决策,对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应急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3)及时向市政府、省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需要向驻连部队和武警部队通报有关情况。

(4)完成市政府交办的与粮食应急相关的其他任务。

成员单位职责。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五

规划是指个人或组织制定的全面、长期的发展规划。它是对未来完整性、长期性和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虑,以及未来一整套行动计划的设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做好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区、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三篇文章”为统领,全面打造我县三大基地、培育三个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不断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体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化环保与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体现新型城镇化、新型社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体现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经济发展实情,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机遇,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十四五”规划更加顺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二)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原则。紧紧围绕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少编或不编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主要针对关系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编制规划,明确战略意图、重点任务、重大布局和重大政策。

(三)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原则。发展目标的制定既要提气鼓劲、考虑需要,更要实事求是、考虑可能,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的发展目标,切实把各项目标、指标的确定建立在深入分析支撑条件的基础上。

(四)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扩大视野,把全县发展放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五)增强规划可操作性原则。加强部门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统领作用;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防止简单照搬照抄,避免“上下一般粗”,总体规划要发挥引领作用,专项规划要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规划编制对象的特定属性和实际情况,在规划内容中切实体现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六)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原则。各方智慧是编制好规划的源头活水,集思广益是规划编制成功的关键,在程序上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机制;规划编制部门要广泛开展联合调研活动,切忌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广开言路,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七)坚持规划的程序化、法制化原则。各乡镇、各部门在编制和审批规划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市和全县规定的程序进行,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以程序化、法制化来保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

(八)坚持远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合理摆布规划期限,既要以五年规划为主,衔接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抓好当前已经明确的重点工作,还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

“十四五”规划编制体系由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组成。

(一)总体规划。即《__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全县“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纲领性文件,也是战略重点选择、重大项目安排、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对____县“十四五”其他各类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引导投资和重大项目实施的主要依据。专项规划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要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点发展项目及发展目标。

我县规划编制工作总体上与区、市同步进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大问题研究和基本思路形成阶段(截至__年4月底)。主要开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一是做好“十四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分析评估工作。二是组织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开展重大问题和规划思路的研究,起草形成《____县“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三是按照《____县“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要求,就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听取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的意见。四是启动乡镇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规划纲要(草案)》基本框架形成阶段(__年5月—__年7月)。主要形成《规划纲要(草案)》的基本框架。一是继续深化重大问题研究,明确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政策取向、战略重点等,形成《规划纲要(草案)》基本框架。二是组织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的改革和政策举措。三是继续开展乡镇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完善阶段(__年7月—__年2月)。根据县委建议,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汇报、提交审议等工作。一是组织起草县“十四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二是广泛征求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三是邀请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完善《规划纲要(草案)》。四是做好与区、市规划的衔接工作。五是将县“十四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行完善后,报县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专项规划两类。

重点专项规划由发改局会同县直有关部门确定,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编制,(重点专项规划清单见附件2)。编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__年4月底前,县直部门提出需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并开展前期研究。二是__年5月到__年7月份,相关单位完成各重点专项规划初稿。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内容纳入到县“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三是__年7月份到__年年底,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广泛征求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等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做好与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按程序报县政府审定。

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县直有关部门根据市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发布,报县发改局备案。编制工作进度应与全县“十四五”规划同步进行。

(三)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各乡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可以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作出安排。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以县发改局为主,每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指派1名副职领导和1名工作人员,负责规划编制工作(4月15日前各单位将指派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报发改局办公室,联系人:__联系电话:__)。各乡镇也要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形成合力。

(二)提高创新能力。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政府与市场的新定位,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适应形势变化,顺应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要从规划的性质和功能定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在新理念、新路径、新政策、新举措上下工夫,使“十四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三)抓紧调查研究。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规划的质量。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与风险挑战,做好“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必须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县内外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要更加注重目标和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系统分析、更加注重风险防范,以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化认识,找准问题,加强对关系全局和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一批关系未来发展的重点课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四)做好保障工作。“十四五”规划工作,涉及领域广、时间跨度大、工作任务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积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骨干力量,组建得力的工作队伍。要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四五”战略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路径已经清晰,号角已经吹响,茂名外代作为未来的城市公司,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须紧随总部步伐,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快、准、狠”上下功夫。

1、快速领悟大战略,快速融入大变革。

知之深则行愈达。城市公司作为一线的作战单元,必须对“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意图要有清晰的认知,必须把战略意图学懂、弄通,并在作战过程中把它做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变革,变革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大变革是顶层设计,也需要底层支撑。作为城市公司的我们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融入大变革,拥抱大变革,参与其中,服务其中。面对变革,我们要以新思维迎接新挑战,把变革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

2、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找准城市公司定位。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察势”就是要把握“十四五”战略规划这个大势,积极谋划、主动参与;“驭势”就是要认清形势和任务,按照“十四五”战略规划要求,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把城市公司的职责履行好,功能发挥好。未来,城市公司应当是产品销售的主力军,利润创造的贡献者,品牌推广的先锋队。茂名外代将以“十四五”战略为引领,在“聚力聚焦产业链、做深做透供应链、创新创造价值链”上做文章,在“巩固存量、开拓增量、转变思路、提升效率”上下功夫,加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城市公司新局面。

3、狠抓战略执行,狠抓能力建设。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如何将战略转化为成功实践和精彩现实,靠的是决心、拼的是行动,归根到底就是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茂名外代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增强战略执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十四五”战略落实落细,把城市公司做大做强。战略执行时,除了责任担当,更需能力素质。茂名外代将根据城市公司的定位和职责,重点强化思维能力、营销能力、销售能力、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作战能力。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唯有自我变革,方能浴火重生。我相信,在“十四五”战略蓝图引领下,中远海运物流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明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会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成绩;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愿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部署。

总体上看,《建议》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既一脉相承,又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标化、体系化、具象化。一是把自然生态安全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更加强调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三是明确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五年。但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可能放缓,资源约束加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张等。面对更加复杂的条件和严峻的形势,必须更加注重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风险,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必须更加注重强化生态环境统筹保护和协同治理,进一步推进形成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等在内的绿色发展综合框架;必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将绿色发展、绿色消费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促进绿色繁荣,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指引我们紧紧抓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牛鼻子”。面对“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任务,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可能存在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甚至摧毁作用的破坏力量或现象所形成的资源危险、能源危险和环境危险,通过法治改革加以规制并做好风险应对的准备,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态度,保障生态安全。

深刻认识“两山论”所蕴含的绿色伦理观、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总是均衡配置于每个社会群体与个体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通过法治方法统筹自然环境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协调多元利益诉求,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惠关系,以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旨趣,将人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定位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

“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立法必须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一方面,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立法重复率高、质量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同时,以党章为指引构建党内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绿色执政的基本遵循,理顺党内生态环境法规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的理论联系与实践关联,通过党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党政同责的具体制度,形成党规国法“组合拳”,共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护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六

(2009~2020年)。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000亿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粮食平均产量约4950亿公斤,2007年5016亿公斤,2008年达到5285亿公斤)]增加近450亿公斤。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点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1500亿公斤、2000亿公斤、2500亿公斤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长1.28倍。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2.99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7.8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加了82倍。但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从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5年增产,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亿公斤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满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取得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得益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导向,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大面积应用,单产大幅度提高;四是得益于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县、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种粮农民得到实惠。截至200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8.5亿亩,比1978年增长25.7%;化肥施用量(折纯)5108万吨,比1978年增长4.8倍;农村用电量5509.9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1倍;良种覆盖率达到9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比1978年增加1.16倍。

1.粮食生产重心北移。随着东南沿海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北方地区2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5%,产量占全国的52.5%,分别比1980年增加5个百分点和11.9个百分点;稻谷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7.7%,比1980年增加近11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省稻谷产量占全国7.6%,比1980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粮食流通格局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

2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6个省(市、区);南方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5个省(市、区)。

2.粮食产能向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集中。2007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3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为75%,比1980年增加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100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1%。根据粮食跨省流通数据,2007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外销原粮占全国外销原粮总量的88%,比2005年增长近8%。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9个主产省区净调出原粮占全国净调出原粮总量的96%,其中黑龙江省净调出原粮位居首位。

3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平衡区包括: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市);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市)。

3.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储运设施明显改善。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化肥、农膜、除草剂使用量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比1998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粮食仓储运输能力逐步增强,全国粮食有效仓容和日烘干能力得到提高,六大粮食物流通道贯穿南北,为实现大范围粮食调运提供了保障。

4.粮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稻谷、小麦、玉米3大粮食品种结构逐渐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30%,增加了12个百分点,保证了饲料及加工用粮的需要;小麦的比重由18%提高到22%,增加了4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品种比重逐步提高;稻谷的比重虽然由45%减至37%,降低了8个百分点,但早籼稻减少,粳稻增加,适应了口粮需求变化。

(三)主要经验与启示。

1.稳定粮食面积是基础。粮食播种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粮食播种面积从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17.1亿亩,降至2003年14.9亿亩的历史最低水平,再恢复到2007年的15.8亿亩,粮食产量相应经历了5123亿公斤、4307亿公斤和5016亿公斤的波动过程。实践证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首先保持播种面积稳定。

2.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根本。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到对种粮农民实行“四补贴”、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各项政策均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出发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3.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16.5公斤,总产由3000多亿公斤增至5000多亿公斤,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和更换速度大大加快,每次品种更换都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4.强化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家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200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8.5亿亩,除涝面积扩大到3.2亿亩,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国家支持农用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改进工艺,增加产出,保证化肥等农资供应,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粮食生产。

二、我国粮食供需面临的形势。

未来12年,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性矛盾加剧,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国际市场粮源紧张,市场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弥补国内粮食缺口的空间有限,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虽然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不利因素增多,但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加粮食产量是可以实现的。

(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纲要》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全国粮食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250亿公斤和5725亿公斤。从用途看,口粮消费略有减少,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种子用粮基本稳定。

(二)粮食产需缺口扩大。

虽然当前我国粮食总量能保证基本自给,但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380公斤,与《纲要》提出的2010年不低于389公斤、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的增加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需缺口还将扩大。

按照《纲要》提出的国内粮食自给率95%,其中谷物自给率100%的目标测算,到2010年,现有粮食产能基本满足需求。但2020年,粮食产能存在缺口,品种间产能差距加大。

(三)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有限。

从全球范围看,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空间小。

一是国际市场粮源有限。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国际市场的谷物贸易量仅为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左右,可供我国进口的粮食资源十分有限。

二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由于前两年生物质燃料发展拉动了粮食需求,世界谷物库存下降到25年来最低水平,加上国际游资炒作农产品期货,世界粮食价格上涨40%。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原油价格大幅下滑,生物质燃料需求减少,粮食价格下降。但从中长期看,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牵动作用逐渐加大,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日益复杂,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产需缺口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

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气候不确定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对粮食生产十分不利。

一是水土资源约束加大。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常年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耕和秋冬种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水土资源匹配不佳,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人均耕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从长远看,人增地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亿亩降至2007年18.26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

二是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今后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地区已出现粮食生产口粮化、兼业化势头,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

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四是气候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天气增加。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我国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与2000年相比,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5~0.7℃,降水的不确定性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极端性天气引发气候事件增多,粮食生产将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由此带来的农业病虫害影响将加大。

五是生态环境约束大。当前,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农田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面源污染加重,水环境恶化,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严重影响着粮食质量和效益。

此外,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五)未来粮食增产仍有潜力。

尽管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但从长远看,未来我国粮食增产仍有潜力。我国现有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稻谷、小麦、玉米平均单产约425公斤、300公斤和350公斤,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71%、60%和67%。国内同一种植区内的同一作物,省际间单产差距也较大,有的相差50公斤以上。从我国历年粮食单产情况看,1949~1978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2%,1979~2007年单产年均增长1.9%,未来12年,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新增粮食500亿公斤,粮食单产年均仅需增长0.9%。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可能的。

一是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200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四补贴”以及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储以及支持粮食生产的补贴制度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将继续扩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规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根据中国工程院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有灌溉条件地区的小麦单产是旱地单产的1.67~1.89倍,有灌溉条件的玉米单产是旱地单产的1.47~1.53倍,而且产量相对稳定。通过配套完善灌排条件,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强粮食生产抗灾能力,增加单产水平15~20%。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到位率仍然较低,常规作物自留种比例较高,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主栽品种多乱杂,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现有品种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根据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经验,通过使用优良品种、组装配套集成农艺和农机技术,每亩可提高产量50~75公斤。

四是粮食产前产后保障水平提高。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粮食烘干、仓储、运输能力不匹配。通过提高农机质量,增加机型,推进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通过进一步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收储和调运能力,夯实粮食产前产后保障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突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内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科学有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好粮经争地矛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2.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3.优化布局,突出重点。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围绕大型灌区,依托产粮大县所在市(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划定重点建设片区,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形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围绕粮食增产目标,统筹规划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统一规划重点片区建设内容,同步实施各类建设项目,确保项目衔接和配套。根据投资可能,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和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各方面建设,加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5.创新机制,持续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综合运用财税、价格、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形成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整合,强化分工协作。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注重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农业用水模式和价格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6.多元筹资,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力度,现有涉农投资也要向粮食产能建设项目倾斜。完善粮食补贴、价格支持和奖励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以及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500亿公斤。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

——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亿亩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51%,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4达到0.55左右。耕地质量逐步提高,规划区改造中低产田3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65%,粮食生产灾害损失率由10%下降到8~9%,下降1~2个百分点。

4灌溉水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350公斤,比2007年提高33.5公斤;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良种全面更新1~2次,种子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85%以上,科技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增加7%。

2.分阶段目标。

到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与现有能力持平略增。到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300亿公斤。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实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能力增加500亿公斤。

四、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12年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改造现有灌排设施,有条件的地方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开发利用有限资源;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防控重大病虫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

配套和改造现有灌排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设,大幅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田,进一步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二)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重点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满足不同稻区生产条件且丰产性好、米质优、多抗的水稻新品种,多抗、高产的小麦专用品种,高油、高产、多抗的大豆新品种,加快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研发。同时,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商品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

(三)改进耕作方式。

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和改进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黄淮海部分适宜地区改套种玉米为直播;北方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均衡土壤肥力;大力开发南方冬闲田,长江中下游地区通过科学选配粮油品种,增加双季稻种植,提高复种指数。

(四)推广重大技术措施。

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进行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玉米重点推广增密技术、全膜双垄沟播、催芽坐水种等技术;水稻重点推广大棚育秧、集中育秧、使用壮秧剂和抛秧、机插秧、水稻精确定量播种等栽培技术;小麦重点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双晚”等技术;大豆重点推广窄行密植、行间覆膜、种子包衣等技术。同时,配套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技术。推广膜下滴灌、覆膜垄作、集雨节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据农业部测算,推广玉米增密技术单产可每亩提高50公斤左右,现有3亿亩面积可推广增密技术;推广水稻大棚集中育秧技术单产可每亩提高10~25公斤;推广“双晚”技术,小麦、玉米单产可每亩分别提高5公斤以上。

(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北方旱区加快推广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南方水田区推广高效整地、稻草旋埋、机电排灌等技术,大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据农业部测算,土壤深耕深松,可改善耕层结构,保墒增温,亩增产10%左右。

(六)加大病虫害防控。

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我国粮食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玉米约8亿亩次,水稻约17亿亩次,小麦约10亿亩次,粮食生产病虫害损失率约5%。如果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即可减少粮食损失25亿公斤左右。

五、区域布局及分区增产任务。

根据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技术潜力等因素,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为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四类地区。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品种、注重调出能力、兼顾区域平衡的原则,确定分区、分品种增产任务。

(一)区域功能定位。

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商品粮调出能力。综合考虑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集中连片和水资源等因素,从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出680个县(市、区、场)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通过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巩固并提升在国家商品粮源中的核心地位。

2.加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提高区域自给能力。从晋、浙、闽、粤、桂、渝、贵、云、陕、甘、宁等11个非粮食主产省(区、市)选出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健全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到位率,加快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应用,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3.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加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对吉林省西部等地区部分宜农荒地,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优先安排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根据国内粮食供求状况,适时、适度进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

4.辐射带动全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其他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辐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二)各区基本情况。

1.核心区。

核心区共计680个县(市、区、场),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

——东北区。该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优质粳稻和大豆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的209个县(市、区、场),占核心区县数的31%。耕地面积约3.4亿亩,占全国的18.5%;粮食播种面积约2.6亿亩,总产量约870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16.4%和17.6%。

——黄淮海区。该区是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优势产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300个县(市、区),占核心区县数的44%。耕地面积约3.2亿亩,占全国的17.7%。粮食播种面积约3.7亿亩,总产量约1432.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23.2%和28.9%。

——长江流域。该区是我国稻谷集中产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四省的171个县(市、区),占核心区县数的25%。耕地面积约1.2亿亩,占全国的6.6%。粮食播种面积约1.8亿亩,总产量约714.5亿公斤,占全国的11.7%和14.4%。

2.非主产区产粮大县。

11个非主产省(区、市)中的120个产粮县(市、区)分布在华东及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山西及西北地区。

——华东及华南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区)的42个县(市、区),占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总数的35%。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贵州、云南三省(市)的38个县(市、区),占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总数的32%。

——山西及西北地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省(区)的40县(市、区),占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总数的33%。

3.后备区。

——吉林西部等适宜地区。

4.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为上述地区以外的产粮县(市、区)。耕地面积近10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约6.9亿亩,粮食产量1659.5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的53%、43.6%和33.5%。

(三)分区增产任务。

1.产能分配原则。

依据各区生产特点、播种面积及增产潜力,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主产区中的核心区倾斜,同时,兼顾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带动全国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2.分区增产任务及途径。

根据产能分配原则,全国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0亿公斤。其中,核心区新增粮食产能371亿公斤,占新增产能的74.2%;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新增产能22.5亿公斤,占新增产能的4.5%;后备区新增产能22.5亿公斤,占新增产能的4.5%;其他地区新增产能84亿公斤,占新增产能的16.8%。

(1)核心区。

——东北区。承担新增粮食产能任务150.5亿公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30.1%。该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东涝西旱,蓄引提工程明显不足,农田灌排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局部地区开垦面积较大,水稻产区地下水灌溉比例高,湿地退化萎缩。二是大部分地区耕作方式粗放,玉米种植密度不足,水稻育秧方式落后。三是土壤板结,犁底层浅,耕地质量下降。

主要增产途径:一是适度新建水源工程,增加灌溉供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力度,完善灌溉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二是大面积推广耐密型玉米和水稻大棚育秧,合理密植。三是推广大型农业机械,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土壤深松深翻、秸秆还田,增强保水保墒能力等。

——黄淮海区。承担新增粮食产能建设任务164.5亿公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32.9%。该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地表水开发潜力小,地下水超采严重,供水明显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面积萎缩现象较为普遍,旱涝灾害在年度内频繁出现。二是作物套种面积大,品种熟期不配套,影响秋粮单产水平。

主要增产途径: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效益。加快淮北平原、里下河地区等涝区的排涝建设,提高农田防洪除涝标准。二是推广耐密和适合套种、机收的品种,增加秋粮种植密度;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广耐旱品种及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种植模式。

——长江流域。承担新增粮食产能任务56亿公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1.2%。该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部分地区排涝设施不足,排涝标准偏低,渍害病虫害较重,四川盆地、湘南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二是水稻育秧环节薄弱,种植密度偏低,双改单趋势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主要增产途径:一是加大低洼涝区和环湖地区排涝体系建设,进行灌区续建配套,提高灌溉保证率。二是推广工厂化育秧及抛秧技术,扩大机插秧、机收等农机作业面积,提升秧苗质量,提高适用农业技术到位率。三是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

(2)非主产区120个产粮大县。

——华东及华南地区。承担新增粮食产能任务6亿公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2%。该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减少较快,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主要增产途径:保护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西南地区。承担新增粮食产能任务5亿公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该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坡耕地多、抗旱灌排水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坪坝地区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主要增产途径:改善坪坝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塘坝、窖(池)等小型蓄水、提水工程建设,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用水需要。加强坡耕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重点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控。

——山西及西北地区。承担新增粮食产能任务11.5亿公斤,占全国新增产能的2.3%。该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主要增产途径: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和淤地坝等建设。加快耐旱粮食品种培育和推广,普及地膜覆盖、注水播种抗旱保苗等农业节水技术。

(3)后备区。

到2020年,该区承担新增2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占全国新增产能的4.5%。后备区产能根据全国粮食供求状况适时、适度开发,在有条件地方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并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地、水土匹配、以需定产的原则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和进度。开发的主要措施是进行荒山、荒滩土地整理,开发灌溉水源,扩大灌区面积,逐步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4)其他地区。

到2020年,该区承担84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占全国新增产能的16.8%。除少数县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外,该区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丘陵、山区、草原和荒漠边缘地带,水土资源不匹配,耕地质量不高。主要增产措施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适度开发水资源,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六、主要建设任务和工程。

实现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关键是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切实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努力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为此,要根据东北区、黄淮海区和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特点、制约因素和增产途径,统筹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能力等八大工程建设。

(一)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1.大中型灌区及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快实施大型及部分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挥灌区改造的整体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提升灌区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力争到2020年,改造灌区面积1.8亿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部分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其中,东北区要加大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力度,改进灌溉方式,扩大地表水灌溉面积。黄淮海区要加强大中型灌区的渠道防渗建设,优化井渠结合灌溉模式,减少地下水超采,高效利用雨洪资源,加快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长江流域要围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增加灌溉面积,稳定与增加双季稻播种面积。

2.适度新建水源工程。在水土资源条件匹配地区,适度兴建蓄引提工程,增加灌溉供水,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松嫩平原尼尔基等引嫩扩建灌溉工程、吉林哈达山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在长江流域适当新建一批水库灌区,尽快发挥灌溉效益。在西南等地区加快以灌溉水源为主的中型水库建设,解决工程型缺水问题。

3.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在实施中部四省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做好淮北、沿黄及长江中下游沿江以及滨湖等地区的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加强排涝区的配套工程建设,使易涝耕地除涝标准普遍达到3~5年一遇,切实减轻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施东北、黄河沿岸地区灌溉泵站的更新改造,降低能耗和提水成本。

4.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在灌溉条件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加强小型抗旱工程建设,配备小型抗旱应急机具,扩大抗旱坐水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抗旱保收能力。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大型灌区、部分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1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亿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5亿亩。

新建灌区到2020年,建设尼尔基等新建灌区和云、贵、川、渝、湘等省(市)中型水库配套灌区,新增灌溉面积16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0万亩。

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工程更新改造大中型排灌泵站,改善灌区供水排涝能力。

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在灌溉条件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建设抗旱应急水源。

(二)基本农田建设。

1.田间工程建设。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工程,以及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逐步把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中产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把低产田改造成产量稳定的中产田,形成一批北方地区80万亩以上、南方地区50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3亿亩,力争使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中低产田面积减少一半以上。

2.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继续实施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确保耕地占补平衡。重点抓好辽河流域、豫西丘陵等地区土地整理工程,补充有效耕地面积。做好重大基础设施所占耕地的耕层剥离用于新增耕地改良的监管工作。加大废弃地、撂荒地、闲置地的复垦利用,提高复垦耕地质量。到2020年,在800个产粮大县和后备区完成整理和复垦耕地2000万亩。

3.耕地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高耕地质量监测能力。

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工程及财政专项。

田间工程建设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农田林网等建设,配套良种、植保、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改造中低产田3亿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承担1.5亿亩,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承担1.5亿亩。

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800个产粮大县和后备区整理和复垦开发土地2000万亩,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测土配方施肥财政专项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覆盖全部农业县,对农民还田秸秆、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予以补贴。

耕地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三)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水稻、小麦、玉米工程实验室和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高效用水工程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试验条件,配置、更新仪器设备,提升科研手段和水平。加强基础性研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分子技术应用、亲本创制等育种技术瓶颈,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优良品种,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先进栽培、新型肥料、节水等技术和设备,建立粮食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水利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高新技术园区的作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增加投入,搭建开放式研发平台,建立健全科研协作关系,明确阶段性研发目标,开展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整体水平。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加快研究转基因高产粮食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粮食工程实验室建设水稻丰产、抗病、抗逆、抗旱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实验室、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挖掘水稻优异基因,引选、培育水稻优良品种。建设小麦亲本创新、高产、多抗、高效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发平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加快小麦新品种、抗旱节水、保护性栽培技术研究。建设玉米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平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突破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瓶颈,构建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设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

国家级重点种业基地建设建设海南南繁科研制种基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搭建科研制种平台,改善田间设施、制种设备条件,提高制种手段和能力;建设甘肃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改善农田水利、病虫害防控条件,配套良种储藏、烘干、质量检验检测等仪器设备,提高良种繁育和供应能力。

2.国家级重点种业基地建设。加强海南南繁科研制种基地建设,科学分设制种田,完善科研实验、种子检测等公共服务设施,加速育种材料繁殖、纯化和筛选。加强甘肃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完善制种田排灌设施,加强地力培肥,引导企业配套完善精选加工、烘干储藏等设施设备,全面提高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规模化、标准化制种能力和稳定供种水平。

(四)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良种繁育推广。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统一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良种繁育基地,改善种子田生产条件,配套种子检测、烘干、加工和仓储等设施设备,全面提升良种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水稻育秧大棚和工厂化育秧设施,提高水稻育秧水平,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种子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能力。继续完善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改善试验条件,提升装备水平,保证试验结果科学准确。到2020年,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力争商品化供种水平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

2.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推广。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普及推广优良品种,集成、示范和推广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技术推广重点工程及财政专项。

良种繁育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区域化、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种子生产供应能力,在北方地区建设育秧塑料大棚,南方地区水稻育秧大棚。

良种补贴财政专项中央财政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补贴资金,完善补贴办法,不断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财政专项中央财政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补贴资金,继续支持高产创建和农业科技入户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经费补助财政专项在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增加中央财政补助经费,支持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3.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性、县级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作经费,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科研与推广的紧密衔接,提高农技公共服务能力。

(五)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

1.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解决稻谷、玉米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问题,提高农机具配套比。力争到2020年,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5%和50%。扶持农机合作组织或农机大户。加快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玉米机械收获、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肥深施等机具推广,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加快排灌机械、抗旱机具、节水灌溉设备等推广,努力提高有效灌溉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2.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对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的补贴规模,扩大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

农业机械化重点工程及财政专项。

农机械化推进工程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山西地区的部分重点县(市、区、场)建设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1000万亩。

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专项中央财政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补贴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民、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购置动力机械、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粮食干燥机械、排灌机械等粮食生产农机具的补贴力度。

(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防洪抗旱能力建设。统筹考虑防洪、抗旱及生态环境要求,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加强旱情监测网络、干旱预警和抗旱水源调度系统建设。

2.重大病虫害防控。继续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构建“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实时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力争到2020年,将粮食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率降低1—2个百分点。

3.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开展农业气象跟踪和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设,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保障能力。

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及财政专项。

防洪除涝与抗旱工程长江中下游重要支流及湖泊治理,包括汉江下游、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部分中小河流治理。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东北地区防洪治涝工程,治理易涝1853万亩。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和信息发布、传输、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预警决策防御、以及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系统。

植保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范围内,建设和完善市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区域站,全面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水平和防控能力。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财政专项中央财政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补贴办法,加强对蝗虫、小麦条锈病、水稻病虫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推进统防统治。

(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按照粮食生产必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坚持走节水增产的路子,统筹水资源配置,严格实行灌溉用水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量。加强农业需水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控制农业用水增长,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用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等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黄淮海区要优化井渠结合的灌溉模式,减少地下水超采,防止地下水超采引起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内陆河地区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强化节水措施的同时,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和适当压减灌溉面积;东北区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好水资源,对新增灌溉耕地进行保护性利用,避免出现新的生态问题。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要按照规划和水量分配要求,统筹兼顾上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下游生态环境。加强水污染监测和防治,逐步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入河入湖量,改善水质和水环境。加强东北黑土区、黄土高原及西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测手段,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县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农业面源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按照源头控制、过程阻截和末端治理的要求,加快实施化肥农药减施替代工程,推广精准化施肥施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区域性特点,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兼顾东北和黄淮海水稻产区,实施农田生态拦截工程,在江河、湖泊入口处建设人工湿地,降低稻田退水的氮磷污染。

3.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推广机械化还田、秸秆覆盖、快速腐熟还田和生物反应堆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田生态拦截工程,在河湖入口处建设人工湿地示范工程。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在粮食生产核心区的680个县(市、区、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建设秸秆青贮氨化池,秸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等设施。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依据区域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等的特点,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160个县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

(八)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能力建设。

1.增加粮食仓储能力。继续以东北区为重点,兼顾黄淮海区、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建设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和地方储备粮库。鼓励农户科学储粮,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设粮食仓储设施、购置新型储粮装具。加强烘干、除杂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粮食烘干等处理能力。

2.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结合铁路建设,加快改造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重点改造和建设东北粮食以及黄淮海小麦、长江中下游水稻流出,以及华东、华南、京津地区粮食流入等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支持沿海港口、内河码头、铁路站点等大型粮食物流节点的建设,完善散粮发放、接卸、运输及配套设施。加强粮食主产区收纳库点和中转库容建设,配备必要的散粮运输工具,实现跨省粮食流通的“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存、散运)。

3.发展粮食加工。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促进粮食加工业规模化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优化饲料产业结构,缓解饲料用粮压力。

4.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方式,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机械、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工设备,提高机械设备质量和作业精度,降低粮食产后损耗。

粮食仓储物流建设重点工程。

仓储烘干设施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及非主产区的800个县(市、区、场),新建和维修改造仓房,并重点在东北区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增产后能够及时、安全收储。加快农户储粮设施建设。

粮食物流工程在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中的主要物流节点建设中转仓容100亿公斤,增加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运输工具,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系统。

七、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粮食生产能力较2005~2007年3年平均水平稳定增加500亿公斤,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加,年际间波动幅度减弱。按现行市场平均收购价格计算,达产年可实现新增粮食产值852亿元。其中,800个县人均增收147元,其他地区人均增加11元。800个县亩均增收110元,其他地区亩均增收20元。

2.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后,全国粮食总产量将稳定达到5500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受国际市场供求影响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将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施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良种、土肥、植保体系、农机化推进等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增加部分打工收入,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科研、农用机械制造、肥料、农膜、农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规划的实施使重点地区粮田基础设施普遍得到改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现代农艺技术和农机的推广,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进一步从事二、三产业。

(二)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规划拟改造和新开发部分土地,如开发方式不合理,可能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带来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为此,要合理规划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开发时序和合理规模,开发之前进行充分论证、深入分析当地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并制定详细的生态风险防范方案。

2.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缺水地区新增水源、新增灌区可能影响生态用水量,部分灌区和排涝退水将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及土地资源开发,可能对湿地造成负面影响。为此,要进行水资源论证,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对区域水量进行水资源综合平衡分析,确定合理的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定额,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缺水地区,要降低增产任务;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禁止开垦占用和随意改变自然湿地用途。

3.农业投入品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1)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氮、磷化肥的超量施用以及肥料利用率不高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使土壤出现酸化、板结;氮磷肥料可通过淋溶、径流、田间退水等途径进入地下或地表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此,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因需定施,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加大测土的密度,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营养需求,科学制定施肥配方,配合农艺措施,合理深施,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施肥习惯。

(2)喷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杀虫剂和除草剂如过量施用将会抑制甚至灭生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效率,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淋溶、渗漏、径流和退水等进入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含水层,严重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为此,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或转基因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数量;通过预测预警、统防统制、精准施药,降低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数量;发展生物农药或除草剂,鼓励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降低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使用农膜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残留农膜会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并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力受到抑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为此,要加大残膜回收的力度,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粮食作物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秸秆如直接焚烧将会向大气排放有机碳,作物收获期集中焚烧将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甚至影响航空安全。此外,废弃秸秆进入水体后会加大面源污染强度。

为此,要逐步增加秸秆还田面积,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通过过腹还田、发展秸秆板材、开发秸秆生物质能等措施,降低废弃秸秆对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和我国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要打牢粮食生产基础、实现规划提出的增产任务,面临很多困难。为此,要更加重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更加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更加重视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更加重视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加重视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进产销衔接;更加重视构建长效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一)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长抓不懈,毫不放松,在稳定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增产潜力,实现规划确定的新增产能任务。明确中央和地方在粮食安全上的责任,中央政府负责粮食总量平衡,统一管理粮食进出口,建立和完善中央粮食储备,调控全国粮食市场和价格,负责全国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并通过钱粮挂钩的办法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省级政府要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储备任务;粮食主产区要为全国提供稳定的商品粮源,非主产区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粮食生产,坚决防止和纠正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倾向,切实承担起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产销和市场调控的责任,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本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

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倾斜,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建立粮食主销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制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配套。要引导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机制。

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要逐级分解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充实地方储备等任务,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对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

(二)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种植、规模作业、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走现代粮食产业化之路。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流转签证、公证、登记制度,免除相关费用,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集中。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培育和扶持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农资配送、机械化服务、专业植保等粮食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功能,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规模种植、规模作业和规模经营,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通过专业化服务推动粮食生产标准化、优质化,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分工与产业化经营,着力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后粮食生产、销售等环节出现的新问题,避免出现土地撂荒或粗放经营。

(三)严格耕地资源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划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生产区域并予以永久固定,特别是要优先划定国家投资建设的高产稳产粮田,明确粮田保护责任人,严禁随意征占或改变用途,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严禁占用耕地挖渔塘、种树等行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要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并记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抓紧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积极调整土地出让收入支出结构,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制度,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不得占优补劣,南方地区要严禁占水田补旱地。

切实加强后备耕地资源的保护。发展粮食生产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要吸取以往以粮为纲、一哄而上、开荒种地、破坏生态的教训,不得随意将林地、草原、湿地开垦为粮田。特别是吉林西部等生态脆弱地区,未经批准,严禁再开垦荒地、草原或占用湿地,破坏生态环境。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七

导语: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局近日印发《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七个方面对粮食物流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当前我国粮食物流格局已发生大的变化,从南粮北运已转变成北粮南运、中粮西运、西杂东运、北出南进。尤其是随着粮食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亟需对粮食物流业作出一个整体规划。”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指出,《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不仅对我国当前粮食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以及面临的环境进行了准确描述,而且对通道、线路、节点都有明确要求,为我国粮食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和西北八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突出大节点,强化主线路,重点完善和发展“两横、六纵”八条粮食物流重点线路,重点布局50个左右一级节点,110个左右二级节点,推动火车散粮运输系统工程、港口散粮运输提升工程建设,形成节点层次清晰、线路结构优化、通道发展平衡的粮食现代物流格局。“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也是粮食的生产力,不仅可以减少粮食损耗,还节约了粮食产量,更节约了上亿亩粮田。”洪涛进一步分析称,粮食物流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也涉及到产区和销区以及进口和出口。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五高”,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以及高成本的情况下,既对新时期粮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状况提出了改变。

对此,《规划》中也强调,要打造“两横、六纵”八条重点线路,包括沿海线路、沿长江线路、沿运河线路、沿京哈线路、沿京沪线路、沿京广线路、沿陇海线路以及沿京昆线路,着力推进“点对点散粮物流行动”,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和部分中转仓容,发挥集聚产业、稳定物流、带动示范的作用。

据悉,目前我国粮食物流运作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上下游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物流衔接并不顺畅,且供应链尚未形成、物流运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因此,粮食物流系统化、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

而区域粮食物流水平的提升,涉及到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的优化、区域粮食快速物流的发展、粮食市场供应体系的完善、粮食加工物流水平的提高和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壮大等五个方面。

针对粮食市场供应体系方面,《规划》指出,完善批发市场的'物流功能,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粮食市场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动粮食流通方式创新发展;健全成品粮油配送中心,构建城乡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

“粮食电子商务的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直处于被边缘化。”洪涛不禁感慨道,很多政策中都没有提到粮食电子商务,它的发展也是粮食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一大难点。此外,多元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包括物流主体多元化、物流运载方式多元化、物流模式多元化以及物流渠道多元化等都有待加强。

在物流主体多元化发展方面,《规划》中也明确了培育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具体包括:支持大型粮食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力度,联合铁路、航运等企业优化粮食物流链;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物流业务重组,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建立物流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粮食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壮大企业实力。

在物流模式多元化以及物流渠道多元化方面,《规划》中也提到,一方面应用现代化物流模式,发展多元化运输,完善产品配送系统;另一方面鼓励加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粮食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运输工具标准不匹配、不衔接,物流信息采集内容不统一,交换标准尚未建立等问题。而信息化手段在粮食物流活动中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出现粮食物流信息采集程度低,共享机制不健全,与公共物流信息衔接不畅通等系列问题。

洪涛也表示,粮食物流在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同时也是粮食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另一大难点。“粮食物流标准化包括产品标准化、物流仓储运输标准化以及存换粮标准化等许多方面,因此从当前来看,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面临困难较大。”

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洪涛强调,信息不对称现象已非常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农户经常会对生产什么或者生产多少不知所措。加之过高的财政补贴,使得我国粮食丰收的年景经常出现大量的进口。

为推动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规划》特别指出,要完善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加强粮食物流标准基础研究,优先制修订粮食行业急需物流标准;引导企业提高粮食物流标准化意识,逐步把支持和参与标准化工作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大粮食物流标准宣贯力度,全面开展解读、培训、试点示范和标准验证工作;鼓励物流企业实现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标准化运作;加强对粮食物流标准强制性条款的落实和监督。

为推动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大力促进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包括推动粮食物流活动电子化、信息化,实现粮食物流活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信息采集全覆盖;推动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政府间公共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粮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及组织化程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企业,重塑业务和管理流程,实现粮食物流各环节的无缝化衔接。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八

××县粮食应急。

目录。

1总则。

编制目的及依据。

适应范围。

工作原则。

2组织机构和职责。

县粮食应急指挥部。

县级粮食应急机构和职责。

3预警监测。

市场监测。

应急报告。

4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程序。

对市级粮食应急状态的响应。

县级应急响应。

应急终止。

5应急保障。

粮食储备。

粮食应急保障系统。

预案。

6后期处置。

评估和改进。

应急经费和清算。

应急能力恢复。

奖励和处罚。

7附则。

1总则。

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有效监测和控制各类突发事件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赣州市粮食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适应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辖区范围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粮食应急状态,需要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置或者参与处置的对原粮及成品粮(含食用油,下同)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等方面的应对工作。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按照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要求,县政府制定粮食应急机制。当出现区域性粮食紧张情况时切实承担起责任,采取应急措施,稳定粮食市场以保持社会稳定,同时,立即报告上一级政府。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预案明确的粮食事权,各负其责。

(2)科学监测,预防为主。要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跟踪监测,出现前兆及时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

(3)反应及时,处置果断。出现粮食应急状态要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快速果断,取得实效。

2组织机构和职责。

县粮食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

副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粮食流通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由县粮食、发改委、财政、物价、工商、农发行、质量技术监督、交通、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县粮食应急指挥部职责。

(2)负责组织完成县委、县政府及市农粮局下达的其他粮食调控、加工特殊供应任务;

(5)对县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应急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县粮食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

县粮食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粮食流通服务中心,由县粮食流通服务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内设粮源供应协调组,资金协调组,加工协调组,市场、价格和质量监控组,宣传和信息监控组等5个工作组。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承担以下职责:

(1)根据应急状态下全县粮食市场动态,向县粮食应急指挥部提出相应的行动建议;

(2)根据县粮食应急指挥部指示,联系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3)综合有关情况,代县政府起草平抑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供应秩序的有关文件;

(5)完成县粮食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粮食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内设工作组职责。

(1)粮源供应协调组由县粮食、发改委、财政、农发行、交通、公安等部门组成。负责粮源的组织、安排、调拨,提出动用县级、市级或省级储备粮的初步建议。由县粮食流通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其中粮食调拨的车辆调度和交通保障分别由县交通、^v^门负责。

(2)资金协调组由县粮食、财政、农发行等部门组成。负责粮食收购、加工、供应的资金调度和保障。由县农发行牵头负责。

(3)加工协调组由县粮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负责粮食加工的安排调度,粮食加工质量的监控。由县粮食流通服务中心牵头负责。

(4)市场、价格和质量监控组由县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粮食等部门组成。负责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由县工商局牵头负责。

(5)宣传和信息监控组由县粮食、发改委、财政、物价、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负责粮食调控政策的发布、宣传,以及粮食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市场动态的监控。由县粮食流通服务中心牵头负责。

3预警监测。

市场监测。

粮食进口规划范文通用篇九

第一条粮食品种、数量、价款、交货时间。

标的名称。

计量单位。

交货时间及数量。

合计人民币金额:

第十二条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种方式解决:

提交_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本合同自____________起生效。

出卖人名称: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

买受人名称: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

鉴证意见:____________。

鉴证机关:____________。

经办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

监制部门:____________印制单位: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