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42:40 页码:7
2023年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范文(精选12篇)
2023-11-19 06:42:40    小编:ZTFB

丰富的词汇量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需要勤于查阅词典。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易于理解。以下是一些写作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一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丈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6.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d.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c.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6.c(a.“常常带有贬义”错,原文说“有时带有贬义”,“要看带入的语境”。b.“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错。d.“一旦他的身份地位阶层变化,他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原文无此意)。

7.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错,原文是说:官方朝廷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对于民间书法也起了推动作用)。

8.c(a.“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错,原文无此意。b.这些官方书法虽有不足,但仍是官方书法。d.“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是一个可能,但不是唯一条件)。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二

作为现代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动漫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与艺术性特征,需为受众带来更为享受的视觉效应。但现行大多动漫设计作品多表现出的空洞枯燥特性,当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时便可发现,许多文化内涵都未能融入作品设计中,究其原因在于忽视现代文化潮流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导致动漫作品不具备较强的美感。因此,对动漫设计中中国画元素的融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画思维元素的具体介绍

中国画思维元素在特征上主要以表现性为主,其构成要素主要以韵味、神采、构思以及意境为主。以其中意境为主,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多从山水画艺术作品着手,将其体现的意境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事实上,这种意境概念主要源绘画中的笔墨,以“知白守黑”一词为例,其将意境创造过程中布白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而布白自身代表的意境也是水墨动画美感的重要体现。再从思维元素中的神采角度看,中国画自古以来便强调“神似”,如许多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在作品中都可用于比作人的神韵、神态等,着有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便是最好的体现。

(二)动漫设计中思维元素的应用

动漫设计中思维元素的融入实质是将中国画涵盖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渗透在动画作品中。例如,我国第一部具有水墨特征的动画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其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借鉴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充分利用鱼、虾等形象,使动漫作品充分展示出生命的律动。从整个作品创造的意境看,小蝌蚪的形象与齐白石绘画作品下姿态各异的虾在形象上极为相似,主要采取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式,为受众带来无限的遐想。该动漫作品在推出后得到国内外动漫领域的认可,充分说明动画电影中中国水墨画融入的实际价值。再以动漫作品《山水情》为例,其在风格上也体现出明显的水墨画特点,尽管该动漫作品仅有18分钟,但每个画面中都可寻找到笔墨画情趣因素,为人带来空灵、清新、洒脱之感。由此可见,中国画思维元素中的意境可作为现代动漫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丰富动漫作品自身的同时也可展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一)表现元素的的主要特征分析

中国画在类型上更侧重于人物、山水以及花鸟等类型,而不同类型下的中国画所体现的用笔、用墨以及章法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笔墨方面更强调为形神结合、笔墨兼备的身韵,而章法布局方面除做到虚实相生外,还需体现出宾主呼应特征。因此,动漫设计过程中便可结合不同表现元素特征,确保将其中的色彩、意境、笔墨等表现特征在动漫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动漫设计中表现元素的应用

关于表现元素融入动漫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第一,笔墨表现语言的融入。作为中国画主要表现元素,水墨画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得益于其展示出不同的人物、山水以及花鸟等造型方式,动漫作品展现的画面感极为强烈。以童话作品《牧笛》为例,该作品中便充分结合笔墨表现语言,如其中水牛形象完全是李可染画家水墨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发现该作品中,将方济众画家的高山流水景象引入,使其作为作品的背景,以此为动漫作品赋予更加独特的魅力。第二,从表现元素中的构图为例,对其中的构图在又可叫做章法,其在画面中的体现主要以虚实与布白关系为主。从许多传统中国画中便可发现,对于画面空白处直接采取的“计白当黑”手段,将营造出画外有画境界。而动漫设计也可借鉴这种形式,特别在动画场景意境传达过程中,需考虑如何通过虚实与布白关系将更多意境融入作品中。

另外,现代动漫设计中对于构图的引入也能够起到动漫场景效果丰富的效果,以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动画作品为例,其便借鉴我国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理念,其创设的场景效果体现出移步换景、多视点透视等特征.

(一)造型元素的相关介绍

中国画在造型元素上主要以意向造型以及以线造型为主,其中线条的侧重于表达客观事物,所体现的传达意味为人带来虚实结合之感。而在意向造型方面,主要通过“意向”使事物精神内涵得以充分表达。因此,中国画造型元素上的意向造型、以线造型可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实现物象画面形象构筑的目标。

(二)动漫设计中造型元素的应用

大多动漫作品设计中首先需做好动漫角色设计的考虑,需保证动画造型的夸张变形、符号化等特征都体现出来,这与中国画中提出的“意象”与“线条”可完全吻合,使动漫角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例如,《大闹天宫》动画作品,其在造型设计过程中漫画家张光宇便利用敦化壁画中仙女造型,使动漫作品中角色直接通过少数线条勾画出来。再如动画作品《三个和尚》,其在动画形象塑造过程中也融入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简约的线条将作品中角色形象、性格等进行表达。事实上,中国画造型元素中,“线描”是最常见的手法,其既可在写实与写意风格中运用,也能够以方圆对比或变形的形式呈现。动漫设计完全可借鉴这些特征,对不同动漫角色形象或不同性格等利用“线描”进行设计。综合来看,动漫形象的所有动作形式都需依托于线条进行支撑,若需使动漫角色动作表现更为完美,应保证线条造型元素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动漫设计中中国画元素的融入是丰富动漫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实际融入中应正确认识中国画体现的文化价值,将其涵盖的思维元素、表现元素以及造型元素等引入具体设计过程中,解决动漫作品空洞枯燥问题,并保证更多传统中国文化的融入,为动漫设计带来全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光强.中国画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有效运用[j]. 现代装饰(理论),2015,03:113.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三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质,是西洋绘画中所没有的。应从意境来看待画家的作品底蕴。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如何来看待中国画的底蕴。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而且石涛是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和画论家,用他的语录可以推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现在选择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国画是流传千古,中国的国粹。“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一些诗歌寄寓了对人世丑恶现象软弱曲从、毫无骨气的社会风习的嘲讽,拓宽画境意趣,点出画面蕴含的主题,反映世态炎凉对世人心灵的扭曲。把这种夸张变形的嘲讽图深化为对世风日下、人心堕落的挽叹与痛惜。 中国书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包括诗词)功用相同,用张彦远之语阐释便是“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无论变形夸张的“三驼”人物画,还是花鸟写意的芭蕉大鹅,更有泼墨写意的墨葡萄,抑或境界优美的山水田园画,都是诗情画意的杰作。中国画多是诗化了的画境,心与物冥,内心感悟的笔墨体现。这些作品,描述心智,富涵诗情,多激情,带有强烈的感染力。

西方油画,多以记录的形式,对物写生,以毕真为尚,重色彩对比,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画学理论,而国画则注重内涵的文化理念,它的底蕴是诗化的。所以说一首好诗,往往借助意象,笔探幽微,蕴含着渺远的物外之情,意外之意。好的画作,也应如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应该潜下心来,求索绘画的优良传统,讲究些气韵笔墨景思类的义理,厚积底蕴。

从以上分析可见,石涛话录中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中国画底蕴,是对后学的一种醒示。对现代国画语言的转型仍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价值较之传统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绘画领域中出现了用水彩颜料画中国画或用素描的方法表现中国画及用其它材质、技法表现中国画的探索和研究,其它造型艺术学科的知识已然渗透到了中国画中,使国画的表现语言可以寻找到具有现代性的其它材质作为表现的媒介。在现代,笔墨的内涵被扩大了,但仍用笔墨代指绘画的表现语言。笔墨只不过是山川形质的修饰,根据事物形体的生长规律,其他材料也可以把这个物体的形象书写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的`审美思想始终是中国画笔墨书写的核心,画面的形式通过笔墨具体呈现出来的,笔墨的安排和限定随形式而生发。笔墨对事物形象的组织要以实物为参照并对审美客体进行描写,在表现审美客体时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选择性和发挥性,每位画家用笔墨应对现实生活时都有一个可发挥的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1]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潘运告.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四

影响着中国画的因素很多,“中和”思想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中和包括中、和两部分。中,即适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谓。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对立统一关系。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就需要将“中和”思想渗透在画画的每个阶段中。本文将从造型、笔墨、着色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和”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对中国画应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个是外在的物质方面,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方面。而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就是一幅成功中国画的体现。每个画家在处理画面时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人体比例的同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加减、强弱等方面的处理。在观察客观事物时要抓住对人物的第一直观感觉,画家要根据自己的联想画出人物的基本形象。这时的画介入了画家的精神层面,但又不脱离真实的客观形象。主观或客观,这两方面的轻重也并不是按一比一来划分,而是应该根据画家在处理画面时需要进行分配,这就需要画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以此达到中和的目的。

工笔人物画造型更注重对人物的客观刻画。比如王美芳的《鹦鹉面前不敢言》,画中展现了唐代宫廷妃子们圆脸尖下巴,身体比例协调,形象高大,头戴皇冠,她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在深宫后院,被帝王冷落的情绪正是画面中女子们的真实流露生活的一个侧面,把人物画漂亮并不难,难的是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画家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适当的夸张后的再造形象。这中间既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又有画家自己的情感因素。适度的夸张过后,画家们也要尊重客观形象,严格地把人体比例和结构如实地反映在唐时宫廷女子的整体处理上。作品是客观存在事物实体与画家精神情感结合的共同产物。

而写意人物画更注重画家精神方面的介入。如王西京的画追求的就是写实和写意这二者之间的契合,《知音世所稀》中无论是线条的表现还是墨的运用都让人感觉到他用笔的简洁和洒脱。画面描绘的是一位抚琴的隐士遇到知音,以及知音难求的喜悦心情。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一个人弹琴,另一个人依附在旁边认真欣赏琴艺。画面中人物没有工整严谨的线条,只用了比较狂放的线条来抽象描画,两人的五官有所改动,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知己难得的心情。周围的山和竹叶是用粗笔蘸墨横扫出来的,抛开了技法显的更加自如。人和景各占了画面的一半,人物大部分留白,竹叶以墨色为主,黑白分布均匀。画家以生动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态度。画家把自己的感情蕴藏在形体美,这正是自然与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中和思想的体现。

笔和墨是中国画最不可缺少的要素。中国画讲究笔墨相互渗透,笔中有墨,墨中见笔,追求笔墨与纸的恰如其分的渲染,达到苍润互应的笔墨效果。在《山水决》里就这样说“落笔无令太重,重则浊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要求用笔的时候要掌握好这个“度”。 成功作品应该是笔法多样,软硬适度,尽可能笔锋端正,不生偏侧,用力要沉着、压实,速度要保持均匀。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力度、速度,以达到“重而不板,坦而不滞,松而不浮”的适度和谐。另外在技法上多种墨法应刚柔相济,焦、重、浓、淡、清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墨色在山水作品中起到了“中和”的效应,这正是中和思想对立统一存在,相互统一的艺术体现。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充分体现了“中和”之美。碎而坚实的笔墨,凸出了雄伟壮观的山水形象。画中山和水的线条苍劲有力,又以淡墨抹出,湿软的墨迹与干硬的笔痕完美结合。

中国画在着色方面也是有许多讲究追求画面整体色彩的搭配,要求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在上色上要淡而不薄,浓而不浊,艳而不俗。追求以适当为主,反对过而不及。着色时切不可着急,要保持内心的稳定,经过“三矾九染”式的调整,宁可染不到位,也不可以染得太过。因为,没染够的地方还可以在最后的调整中复加,而染的太过地方却不容易处理改正。由此也可以说明中国画的着色也是非常讲究对“度”的把握,要求浓淡适中,厚薄适度,而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达到画面的整体和谐的效果,所以说中国画的着色也体现着“中和”思想。

比如宋代小品《虫草图》就体现了着色的中和。画面背景用仿古色作为主体,画面的空间重点突出主体虫和草。画家是从草的叶子有一定体积感的地方开始分染,使得画面具有浑厚感和体积感。色彩大致一看是一个色调,其实颜色十分丰富,如对叶子中的深绿、墨绿、淡绿、黄绿、赭黄等颜色的描绘,很详细的从嫩叶、老叶、虫叶、枯叶的质感和色调进行描绘,都是通过在统一色调下的很细微的变化中得以展现。画幅虽然不大,但很细微的地方都表现得淋淋尽致。冷暖色适宜,厚薄度得当,达到中和之美的绘画艺术效果。

本文主要从造型、笔墨、着色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和”思想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和对绘画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处理画面时,要灵活掌握“中”的尺度,以达到画面效果的和谐。可见,“中和”之美在中国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中国画的继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 1999(03)

[2]刘治贵.中国绘画源流.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邓月琴.论中国画之中和精神.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五

13.下列对“皮影”定义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b.“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

c.“皮影”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制作成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等皮制品,借助白色幕布和灯光戏剧表演的艺术。

d.“皮影”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1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今后,它仍将璀璨夺目。

b.皮影戏深受广人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它对世界近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c.“文革”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中国皮影艺术濒危处境,中国皮影面临失传的危险,因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d.因为皮影在造型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气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它成为国内外诸多收藏家、皮影爱好者的收藏品。

15.皮影戏的演出、人物造型、幕影都极具特色,试从三、四段概括皮影戏的艺术特色。(3分)。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六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它的发明与出现,还要得益于西汉最多情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提起了刘彻,就会想到他一生中女人众多,有泼辣厉害,出身高贵的陈阿娇。也有温柔似水,出身寒微的贤后卫子夫。但是要说刘彻的最爱,那一定就是,北方佳人,有着倾国倾城容貌的李夫人。因为李夫人没有让汉武帝见她最后一面,导致汉武帝对她是念念不忘,终日茶饭不思,精神恍惚,不管朝政。

汉朝的官员,不能见到皇帝如此这般荒废朝政,所以就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有一个大臣,有一天,出门看见一个孩童,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布娃娃通过光的照射,影子就倒映在了地上。大臣灵机一动,就找人做了一个样子仿照李夫人的剪影,放在了帷帐里。等到晚上的时候,汉武帝在帷帐外面,看见仿佛李夫人的影子,心中非常的激动。但是这个影子,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就是最早的皮影戏的由来。

在之后,皮影戏就成了民间的艺术,在全国各地都盛行起来。每个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演绎出来的皮影戏都不同。

皮影戏,它的主要制作原材料就是动物的皮。将兽皮经过处理,使它变成透明状态,再由专业画人物的画师,将每个人物都刻画上去。在给人物进行着色。经过一系列很复杂的过程,皮影才能被制作出来。

每个地方配合皮影戏的背景音乐,也是有各个地方的特色的。

皮影戏最盛行的时候,是在清朝时期。满人入关,是很喜欢这个汉族的民间艺术,每逢过节,大户人家就会叫来戏班来演绎皮影戏。不止民间,大清的皇帝也很喜欢,过节时偶尔会叫戏班进宫表演。

在2011年的时候,皮影戏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渐渐忘了这些以前的民间艺术。现在的皮影戏,几乎就没有属于它的剧团。因为现在的人们,经常步入的是电影院,看真人饰演的人物。已经遗忘这个曾经辉煌灿烂的艺术形式。随着老艺术家的离去,会演皮影戏的人简直就是少之又少,怕是百年之后,皮影存世,却没有了会使用它的人。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七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淳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剔透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泰山皮影已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xx年6月8日至6月18日,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泰山皮影传人范正安受邀参加《石也当铲除恶狼精》表演。

泰山皮影的独特之处是演出只有一个人完成,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演唱,双手指挥皮影。曲风是山东大鼓,人物语言和性格也有着鲜明的山东色彩。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八

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中西绘画艺术;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

所谓现代中国画,是与传统中国画相对而言的。明清以前的中国画具有明显的古典特征,被称为传统中国画[1]。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造型技术、构成观念与色彩技法的引入,对中国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产生巨大了影响。中国画以其广阔的胸襟兼容并蓄,促进了中国画艺术的变革。现代中国画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与传统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这样形容中西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崇尚意境,西方绘画崇尚形象;中国绘画重视表现手法,重视画面感情,西方绘画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注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西方绘画则是以光和色表现物象。”总而言之,中国绘画重视对意象的表达,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两种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2]。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是因为两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导致的,泾渭分明且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中国画家开始了解西方绘画、学习西方绘画,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绘画差异的队伍中。在全球一体化背景,我们该怎样对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实,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弃传统,只有尊重中西方绘画艺术,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长处,并与中国特色相互借鉴,才能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中国画家们逐渐舍弃了传统的那种理想主义,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画家们的价值取向,而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传统中国画的题材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可选择的题材内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题材外,现代中国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现了很多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吴江人家》,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人文生活的关注;何士扬先生的《夏日的海滩》,则是发掘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还有艺术家韩书力、李伯安,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3]。

(二)绘画技法博采众长

传统中国画中的构图、敷色、用笔、用墨等技法自成体系,有明显的中国特征。而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技法吸收中西绘画艺术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现代中国画技法向传统学习、向少数民族学习、向西方学习,不断创新与尝试,增强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绘画语言的创新

现代中国画十分重视绘画语言功能的倾向,建立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审视方式,不断丰富现代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在绘画材料上,发挥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的优势,并利用平面设计、装饰性等手法增强作品的空间层次与环境氛围;在造型上,继承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又运用空间关系与几何结构,实现画面抽象与写实的统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与水墨风格融合,拓展了现代中国画在语言和主体情境表达上的空间。

(一)西方绘画对现代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优秀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水墨画还是西方油画,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绘画是一种只能意会的艺术形式,他通过线条、色彩等方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中国画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产物,它围绕现代观念展开,与传统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艺术中的解剖、素描、透视理论对现代中国画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人物画,西方艺术的引入使得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形象逼真。这样使得传统中国画中较为冷门的人物画一反颓势,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主要形式。这也表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是在特点的时间段形成的,是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越是新奇、越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内容,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就越是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融入西方绘画艺术的现代中国画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

(二)外在审美特征分析

1.新绘画材料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绘画材料作为中国画的媒介,能够体现绘画艺术的观念精神,对绘画审美形态的表现有重要影响。现代中国画家们为了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会选择独特的绘画材料。例如潘天寿创作使用自制的显浆纸,画作中会出现特殊的机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纸,追求的是笔道在边缘的毛状痕迹渗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艺术家会选择铜版纸、布等特殊材质;有的艺术家会使用冰冻的墨块,追求冰块自然融化形成的图案;还有的画家摒弃传统的毛笔,改用油漆刷进行创作[4]。这些独特绘画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拓展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空间。

2.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继承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物质材料,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中的构图、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离不开笔墨。画家所用的笔墨是对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笔墨,画中的意境也是笔墨神化的意境,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现代中国画家也都讲究笔墨的应用,将用笔和用墨技术发挥到极致,例如石鲁先生的《南泥湾道中》,就是其深厚笔力的体现;而刘子健先生的作品强调黑白,重墨轻笔,用墨色构造意象。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笔墨已不仅仅是指笔和墨,他们已经成为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审美习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3.画面空白的应用

空白是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无画处”[5]。中国画家在创作出主题内容以后,一般不会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赋予作品中空白处特殊含义,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来衬托所描绘的主体。空白是一种审美符号,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从哲学范畴上讲,是道家虚无与禅宗空灵境界的体现。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空白已经成为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内在审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多为写实、抽象、写意、表现等形式的自由组合。现代中国画追求意象语言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中国画整体意形同构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写”的特点上,也体现在各种图式要素与对象之间构成的内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蕴含在中国化的笔墨样式和境界中。意境作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从古至今都未改变。例如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完美地表达。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已经从对虚无、悠远环境的塑造,向着表现生命激情的方向转变,人们对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也更具有时代感。

2.现代中国画的审美取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国画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绘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很多中国画家都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术,以期对中国画进行创新。西方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世界接轨,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国画艺术正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中国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途径,创作量也逐年增高,这也是中国画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现在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也向着现代化、全球化靠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也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中国画要想创新,必须立足民族特点,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要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提取精华,实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中国画要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王娅楠.抽象元素在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中的演变与发展[d].山东理工大学,2014.

[3]吴丹.线条在中西绘画的运用和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5(9):203.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九

艺术的情怀和哲学智慧的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我们追寻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从“和”“道”虚实变化、淡泊致远中,探求中国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

中国哲学 和 道 笔墨 意象 虚实

艺术的使命就在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而人的心灵意志和高远旨趣,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都要表现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以诗书礼乐作为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天成的大和谐。古典和谐美作为古代艺术的理想,它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作为最高的精神田园,从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将心中的意向等处理和组织为一个平衡、和谐、有序的统一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代许多的杰作都是山水花鸟、树木青竹,山涧溪畔往往能见一人或两人,或对饮成趣,或静坐沉浸在天地的美妙之中,从中领会超越自然与人生的妙道,无不体现了“和”之“道”。

何谓“和”?中国哲学“以和为贵”,认为“和”是世界万物最本真、最具创生性的状态。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一切矛盾得到调和的世界才是最高的美,一切艺术作品,也正是世界调和的反复。所以才有庄子以和注释德,即是指人的本质就是和,正所谓“德者成和之修也”。人和上升为天和,庄子是以天和为道,和就是天的本质,只有和才能生道,才能生万物,“生生不已”;但它不同于“同”。“同”是缺乏生命力的,它意味着单调一律;而“和”是能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却又允许异物的存在,逍遥出尘世,驰骋于艺术的大美世界中。在此状态中,精神是大超脱、大自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和”的思想渗透在中国画艺术中,使得中国画艺术在笔墨表现上讲“两和”。一是笔墨技巧之和。在用笔与用墨上讲求相反相成之理,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象地比喻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可谓用笔单有力不够,还应刚中带柔;而墨法之妙又全在笔出,清代画家方薰说道:“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笔、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纸、绢、壁上作画时产生的点、线、面、团、叠加、渗透、摩擦、转折,行笔徐疾、轻重、粗细,用墨运水多少所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种种效果,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道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以及技巧上的虚与实、巧与拙、繁与简、疏与密等矛盾双方达到了和谐统一,对立的概念成为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合乎天之造物,自无轻佻浑浊之病;另一是讲求笔墨精神之和。画由心生,笔为骨,墨为魂,“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联络,则皮燥肉温,筋骨健,而笔之四势矣。”中国绘画认为笔墨二者要互生、互动,和谐统一,才能“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这样才能达到如王维所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和”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象之和。中国画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笔墨空间表达无限的“意”,无限的“象”。中国画的意境是什么?翟墨在他的《审美意境的构成》中这样说道:“意境,也可称为有情之境,因为它是由审美主体和客体各种矛盾的复杂关系所构成,它属于比形象更为丰富的美学范畴。画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将生活中的实景用美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形成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文学上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而绘画中往往是“象外之境”,虚实相间,重在自身的体会与研修,强调内心的主观情思与自然物象的交融、浑化。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空间包容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境象。

意境的创造最重要的是画家必须有一颗能体悟宇宙本原的诗心。现实世界中的人物鸣禽、虫鱼走兽、山川草木、江海湖泊、流云烟霞等自然物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蓬勃无尽的创作源泉。

中国哲学重视自然,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把握,实际上是凭一种浸透着主体生命意识的诗性直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中国诗人的灵性从来就蕴含着一种悠悠的形上情怀。中国哲学是诗性的,中国艺术是高妙的。在世人看来,国画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飘飘欲仙的理想王国与人类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性情,仿佛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出世情怀。作为中国哲学而言,它本身很难界定,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它关心的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这是透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追求,体现在哲学家和艺术家心中,便成为对人生理想不断的追求,正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不断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中,超越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求天地合一。这种操练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所以,为了达到圣人的理想,他们是永远不会懈怠的。

这种情怀自然体现在画家的笔墨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富于暗示但却不是一泄无余。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暗示的语言是如此的不明晰,但是所蕴含的几乎是无限的。在《庄子》的《外物》篇中这样说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笔墨的作用,好比语言,不在于它的固定形态或是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们去悟道,引发人们去分享个人的所得,个人对待整个世界大美的态度。局限笔墨的所谓线条技法、浓淡干湿,其实都应该在完成它们的暗示作用后忘记,不要让人被并非必要的形式语言所拖累。近些年来,对笔墨的争论喧闹如此,其实不过是闹剧一场,我们所关心的不是笔墨本身的状态,而是讨论其真正的内心世界,外部状态不过是内心宇宙的反映。虚与实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认为: “宇宙空间是个太虚之境。太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 气复散而为太虚。自然宇宙是气与太虚的统一,即物与空间的统一。” 我们知道虚与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有形与无形,主观与客观,直接与间接,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意象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我们读古诗词,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体会到的往往是言外之境,弦外之音,让人如入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画诗同理,所谓境生于象外,艺术意境具有“象”与“境”两个不同层次,由实入虚、由虚悟实,虚实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画墨与空白中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点点墨迹,和那画家苦心经营的看似不经意的空白,淡淡的几缕云烟,疏疏的几尾秋苇,或为江湖,或为深水,天地一体,渐入渐出,空灵之气跃然纸上。这正是“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则愈出。”“橐”即风箱,天地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箱,充满了“气”,能使万物流动,生命不竭。车轮中心孔是空,车轮方能转动;杯子中间空,方能盛物;“气”是表现物体以外的“虚”,没有“气”,作品就没有生命。在中国画的意象结构中,没有虚空、空白,其意境就难以体现。中国画以线造型,取的就是线与线之间空白的含与意味,线为实,其为虚,体为空,其为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可谓实得“逼真而神境生”、虚得“空灵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的空间。

如此“妙境”与“空灵”,追根溯源可以称之为“道”。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被视为生命最终极的本源,它也是中国古典美学观念的原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产生之先的原始混沌,它是万物形成之母,无从命名,我们称“道”为“道”时,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正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的这一倾向,他所讲的“气”与“象”之间才能产生紧密关系。审美是对有限的“象”的观照,进而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说的“心斋”“坐忘”,都说明先要做到“澄怀”才能“味象”。“澄怀”就是“坐忘”,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会有虚静空明之心境,才能实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审美观照,即对道的观照。画家往往很注重自身的“虚静”之天性,很似孔子所谓的“乃凝于神”,因为“凝于神”,他所创造的作品,就不在外而在于他的精神之内,此时再“加手”去创造,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的形态,而是以自己的手、自己的笔墨实现自己精神中的形与意,这样才能毫不歪曲地进入虚静之心的“表象”,主客观合一的创造也就无怪乎可以“惊扰鬼神”了。宋代郭熙将画家这样一个审美的胸怀称之为“林泉之心”,所谓“胸中宽快,意思悦适”正是此意。唐代美学家提出“境生于象外”,进一步地道出了“境”作为审美客体,比“象”更能体“道”。意象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作品才有生命力;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这一思想的概括,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当一切喧嚣归于沉静,自然之心则归于淡泊。老庄皆以自然为道的特质,以为自然脱俗方能悟道。道是平淡天真的,只有去除一整套繁缛因明,才能外静内净,方能直指人心。万物以自然为性,至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正因为如此,虽然艺术必然要求变化,虽然凡是生命的东西必然有自然变化,但是没有淡泊的心灵,就无法窥视到对象的精神,画的再是尽诙诡怪异之变,也是死物而已。苏东坡所以知画,所以能创作有飞扬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因为他懂得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灵,“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为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所以体悟“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这成为中国画基本性格的归结。

王国维在分析古典艺术成就时说:“最粹之文学,若自其思想言之,则又是纯粹之哲学也”,唯以其纯粹,故哲学与艺术通而为一,纯粹乃指哲学与美术为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因为“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若夫忘哲学美术之神圣,而以为道德之手段者,正使其著作无价值者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是做人,认为人类本真生命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扭曲,突破世俗的利益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然;可见,中国古代哲学精神是以道德为精神,以内在真实为鹄,寻找生命的真实就必然要回归本来的心灵。这样的哲学价值一旦被艺术化,被艺术所吸收,艺术也就不仅仅是现实之外所构成的幻象,而是深化展开为生命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

[2]张世英. 程朱陆王之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史哲.1992年第5期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云雪梅.黄宾虹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6]老子.老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7]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何智明.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十

中国画是汉族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它以笔、墨、纸、砚为绘画工具,以人物、山水、花鸟为绘画题材,以具象和写意为主要技法进行创作,其在内容与艺术上体现了古人对社会、自然及与之相关联的各个方面的认知,中国传世的十大名画全部都是中国画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画具有丰富的内涵,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对世界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其是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但是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却呈现出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艺术品位不高的现状,成为制约环境艺术发展的瓶颈。而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对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很多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都应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元素,由此使得设计更具表现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促进了环境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且还彰显了环境艺术的中国特色,营造深邃的中国画意境。借此,本文就中国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对绘画技法、构图技法、透视画法的影响

从绘画技法上来看,中国画分为写意画与工笔画两类。对于写意画而言,其笔墨处理能够彰显豪放、洒脱的形神,多运用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写意画强调意境美,通过提炼精华追求含蓄、内敛、深邃的意境。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经常采用这种写意的技法,用粗放的线条勾勒出让人遐想的空间,能够精炼出环境设计的精华,营造出环境艺术中的主题意境;对于工笔画而言,其用笔准确、细致、工整,注重细微环节的处理,能够细致地展现物象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经常运用工笔画层层渲染、细致处理的技法,从而增强空间的画面感。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均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影响,增加环境设计的艺术底蕴。中国画构图经常采用长卷或立轴,在长长的画卷上,于偏下方位置画上物象,而其余地方作为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画的构图特点,能够使画卷上的物象与空白之间产生节奏韵律,形成变化与统一、动感与静感的对比,同时留白处还对物象起到了烘托作用,给人以视觉美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随处可见中国画构图的技法运用,能够营造出平面尺度和空间立体感,如设计一条狭长的通道,将其可以视作留白处理,显得幽静深邃,引人遐想。中国画在作画时由于其立脚点并不固定,所以不会受到视阈局限性的影响,整个绘画过程是以画者的感受及需要为基础,并通过不断变换立脚点进行移动作画,将眼睛可以看见的和无法看见的景物一并融入作品当中,这种多点透视的方法是很多中国画大师常用的一种作画方法,如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采用的就是多点透视的画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多点透视主要体现在步移景异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这种体现最为明显,随着脚步的移动,视觉中的景观会产生出不断地变化,每一个点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景物,所有的景物可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汇聚成一幅图画。

(二)对绘画工具、绘画元素、用色技巧的影响

文房四宝是中国画的主要绘画工具,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些绘画工具逐步成为工艺品,将之陈列在书房当中,能够平添书房内的文化气息。如将“四宝”之一的毛笔大型化后悬挂于墙上,是室内装饰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设计手法。此外,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多种多样,如条幅、卷轴、扇面、屏风等等,以扇面装裱为例,古人常常会将字画作于扇子上,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采,这种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漏景窗上,很多园林都会将漏景窗设计成扇形,并在窗外种植各类植物,其后布置假山,由此便形成一幅生动的“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是中国画最主要的三大绘画元素。其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神魔仙尊、山野村民、文人墨客为主;山水则是对名山大川、河流瀑布的描绘;花鸟中的花有梅、兰、菊、竹、牡丹、荷花等,鸟则有凡鸟孔雀和神鸟凤凰等。中国画的这些绘画元素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十分常用的元素之一,如竹,既可植于室外,也可用于室内,有真竹亦有假竹,其所体现的意境与中国画表现出来的意境十分吻合。中国画在色彩上的运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色,即以带有红、绿等颜色的颜料对画进行敷色,另一种是无色,具体是指以水和墨进行作画。由于墨是黑色的,所以这里所指的无色并不是没有色彩,而是专指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水墨画。平涂是中国画最为常用的一种敷色方法,以这种方法画出的作品,基本不存在光影的变化,它所体现的是物体所固有的色彩,重彩画的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厚重,层次感分明,淡彩画的效果则显得比较淡雅。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画的用色技巧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镏金描银及多种色彩并用的重彩渲染。

(一)在植物造景、造景色彩、线性构图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的布设中,可依据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及审美功能进行合理布置。景观绿化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互相搭配,如乔灌木及各类花卉等,在辅以假山、水体等点缀,能够使整个景观具有更强的层次感及更加丰富多变的画面感。同时在各种植物当中设计一条迂回曲折的小径,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深入大自然的体验,站在小径当中,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对其中优美的景色进行观赏,感受环境艺术的魅力。此外,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景观要素与植物相配合,如梅、兰、松、竹与山石的配合,垂柳、迎春花与水景的配合等等。在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的数量不宜过多,应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间,使植物与空间环境之间张弛有度,并利用透景和障景的设计手法,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景色的延伸。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代表,它所彰显的是一种朴素和淡雅之美,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造景色彩有着直接影响,假山、植物、建筑所构成的便是一幅水墨淡彩画。在亭台、廊架等景观小品的色彩选用上,应当尽量使用一些与周边景观近似的色调;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交替,使四季当中都有不同的景致,要特别注意对观赏类植物的选择,通过各种不同色彩的搭配,使其成为整体淡彩色调中的靓丽之笔;山石与水景的色调既要参考传统园林景观的做法,又要结合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色彩的运用更为重要,能够营造良好的环境美感。而留白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为色彩增添深邃意境。如在博物馆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可以运用留白手法让墙面保留大面积的白色,给予观赏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追寻历史的足迹。墙面运用灰色与白色搭配,增加博物馆神秘感和庄重感,此外,运用绿叶对灰白墙进行点缀,能够构成色彩节奏,避免了其他颜色搭配给人突兀、张扬的不适感。线性构图是环境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它的主要作用是对空间环境进行分割,如园路、铺装的边界线、驳岸等都是线性构图在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中国画的自然山水意境也是通过线性构图的方式进行创造的。就景观设计而言,它的平面形态布置主要取决于设计师的立意,如果将中国画作为立意,那么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中国画的笔墨形式及构图法则。通过线性构图能够使景观中产生出曲径通幽的高层次境界,如采用弧线、折线、波浪线等形式对园路及驳岸进行设计,可以产生出步移景异的效果,这些形式用于孔洞和铺装等元素的设计当中,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装饰性效果的轮廓,并且还能对内外部产生划分的作用,与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在空间韵律、装饰界面、环境景观中的应用

中国画在构图意境上均体现出了一种空间韵律,画中但凡有沟渠的地方通常都会有流水,在有水流经过的地方必然会有小桥,距离小桥不远的地方便会有人家,由此勾勒出来的画面具有极强的空间层次感。为使自然景观要素间能够产生出一定的相关性,可将中国画构图意境中的空间韵律运用到景观环境设计当中,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园林景观的审美要求,又能使中国画的意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以彰显。现如今,很多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习惯采用一些硬质景观界面,虽然这样可以缩短设计和建设周期,但却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现象。中国画所追求的是一种创造性,以手工的方式将大脑中的形象思维绘于纸上,从而彰显出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使景观中能够体现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可以手工工艺对景观的装饰界面进行设计。墙体与台阶是景观竖向元素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可以用手工的方式来完成砖砌和石砌,在砌筑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砌体结构的建造原则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表现出多样化的视觉图像,以此来彰显装饰美感;在门窗等孔洞的装饰设计中,可以对一些自然元素进行运用,如石材、木材,材料的使用要力求少而精,并做到合理布置。中国画中的表现手法与造景要素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一定启示,尤其是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与绘画要素在我国传统的造园设计中得到了深入应用。如造园中植物、山水、建筑等要素的多样化搭配,能够产生不同特色的景象,形成颜色、形象相互衬托的画面感。在中国画中,画家常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营造深邃的意境,使其能够向众人传达无限画意,而在环境设计中可运用这种创作手法,为环境景观增添新元素,改善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缺乏意境的现状,从而提升环境设计的品位。从中国画与环境艺术的关系上来看,两者均在设计元素、设计手法、审美理念方面相契合,如两者均以植物造景为主线,以色彩搭配、线性构图、空间营造为手段,从而表达艺术创作意境。中国画的画意是作品的精髓所在,体现着中国画的哲学意念、自然山水意象、笔墨构图意匠、抽象审美意境,而我国环境设计也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相得益彰的布局构图、自然和谐的造景特色、阴阳互生的意境营造。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借鉴中国画的手法,强调独具特色的绘画美以及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总而言之,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彰显了我国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中国画的技巧和手法,能够体现出中国画的意境美,达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凸显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同时,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的绘画创作手法相结合,还能够体现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艺术创作思想,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另辟蹊径。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始终保持民族特色,传承优良的艺术传统。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十一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个人情操。一般情况下,中国画课程都属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就是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以及进一步的分析。

伴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只有不断地探索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面的问题,比如,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毕业设计作业缺乏一定的深度,作品缺乏蕴意等等方面,为此,相关的美术教师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中国画与西方画课时之间的分配不合理

当前,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中国画的课程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厌恶中国画课程的学习。并且,由于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所以,在中国画和西方画课程的安排上,出现重叠相撞的情况,所以,有的学生过于注重西方画而忽略了中国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不合理,由于课程比例分配不平衡,导致很多学科的地位出现下滑的现象。比如,一些西方画的课程安排上非常细致,而中国画的课程安排上比较简洁;其二,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比如,一些必修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安排上,西方画课程安排的课时远远多于中国画。由此可以得知,中国画和西方化比例分配不和谐的情况非常严重的,而过于注重西方画课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也忽视国画的学习和了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画教学的质量。

2.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小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得知,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多地进行中国画的教学,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有限,相关的教师对于美术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透彻,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严重地脱节现象。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进行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以及对相关教学材料的研究和分析。

3.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开展

在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展开教学的难度系数较高,一直是我国中国画教学实践的难点。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学生在艺术方面,都偏向于色彩、风景和写生、摄影等方面的实践。而中国画的艺术实践课程,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实践课程的目标,必须要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规律,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探索。所以,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之一。

4.学生作业作品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画为主,其中,最突出一个问题便是学生的作品缺乏特色和深度。与中国画相比,学生日常的作品中过于渲染西方画,而忽视了中国画知识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在创作毕业作品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作品是学生表达生活的一种情感方式,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语言交流模式,更是个人价值魅力的体现。为此,必须要融入情感,呈现出个人的知识底蕴和个人内涵。

1.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贯彻文化知识理念和个人素养的理念培养,并注重画法技巧的引导以及心理方面的调节方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画的文化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制定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主,进行艺术思维的创新,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独立构思和想象。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由此可以得知,在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并改变一定的方式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课程的布置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中国画和西方画进行合理地分配和安置,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此外,在进行中国画教学课程的规划时,必须要注重学生内涵和艺术涵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一定的技法。

3.高校师资的合理分配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方面,中国画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技术水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的质量。为此,相关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画的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突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中国画教学的内容,必须要将其中包含的艺术性质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本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课程方面的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比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连接等等方面,同时,提高学生作业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的质量。

[1]沈强.高职美术教育开展中国画课程问题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270.

[2]曾永松.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6,(07):93-94.

[3]王德强.浅谈高职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学[j].时代教育,2012,(15):186.

[4]陈卓菁.论高职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课程设置[d].导师:莫高翔.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中国皮影艺术研究论文篇十二

纵观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诸多的陶瓷艺术品,不难发现陶瓷绘画始终与中国画紧密相连,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的渗透影响,在陶瓷绘画中无一不是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因素,极富中国画的寓意和启发。换句话说,中国画有多少种技法和流派,陶瓷绘画中便可以找到多少种与其相似的技法和风格,从艺术理论的观点上可以说两者异流同源。两者不仅同样带有根深蒂固的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本文旨在以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指出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从而讨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中国画;陶瓷绘画;发展历程;共性;影响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装饰,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

陶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遗产,它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早在远古的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一般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将分为几个阶段,以直边三角形与线条结合为主、装饰抽象程式化的半坡型彩陶;以同心圆为中心图形、装饰风格多运用直线和曲线结合的马家窑彩陶;而在半山型、庙底沟型和马厂型陶瓷中则普遍应用了各种纹路作为表面线条装饰的表现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艺在线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进入宋代,随着陶瓷绘画的不断进步,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而在明代,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与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富贵的艺术感,产生一种质朴、高雅、流畅的美。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绘画被升华,其绘画装饰艺术中构图严密、线条浑圆、形象夸张,大多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著称,在绘画手法上,线条显示出健康欢快的民间气息。

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相互交融发展,两者共同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维,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说艺术如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产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意境可以极大度的展现艺术的美感,它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它们都是心灵与景物的结晶,比如陶瓷艺术家冯晓矛在《乡情》作品中则是借鉴自然景观的题材,表现一种宁静的韵律感,绘画上的部分有远山、山泉、小溪、农舍等,都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喻之美,因此,陶瓷画与中国画的相通意境具有将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艺术作品上的魔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其次,在绘画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气韵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强的艺术地位,无论在汉唐还是在宋朝,中国画对气势的推崇被各个时期应用的尽善尽美,以静气、逸气体现宁静优雅成为绘画的主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荆浩的《雪溪图》等都折射出绘画对象的内在神韵,将自我的精神反衬到对象中。而陶瓷绘画虽然与中国画在工艺上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影响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气韵。它有别于一般的民俗绘画,而是成为颇具气韵的绘画艺术,明显提升了传统陶瓷所表现出的文化格调。此外,陶瓷绘画带有民间世俗的娱乐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生动气韵,如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画中犹如动态的牛,牛背上的牧童和顶风冒雨的人,这些物产生了无限趣味和遐想,整个绘画体现着气韵生动的审美情结。

再次,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神韵的中国画,从根本上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审美,也就是说,笔墨即精神。中国画由于收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笔墨上讲究古朴淡雅和自然空灵的趣味,它是对万物体验后的艺术升华。而中国陶瓷绘画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与中国画的笔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论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彩瓷体现,都可以浓重感受到中国画般的笔墨味道,因此,可以说陶瓷绘画是中国画艺术延续下新的转变,将中国画丰富的笔墨表现力与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片新的艺术领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影响。

1.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和新彩的影响很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上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的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2.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的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透漏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式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3.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纵观我国的陶瓷绘画历史,中国画风格成为其中的主流形式,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的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从而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