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名人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7:15:13 页码:14
2023年名人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
2023-11-10 17:15:13    小编:ZTFB

分析是对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撰写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你可以从范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便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一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名人传》读后感名人传》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hllip&hllip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二

《名人传》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它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篇组成,由三个伟大人物的生平组成。

罗曼.罗兰说:“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不知为何,我觉得这句话蕴涵者很深刻的哲理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吧。对于当时的年代来说,这部作品无不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在我未读这部作品之前,我一向以为贝多芬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没想到他是这么的不幸。是啊,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整个人生中最不幸的事都给他遇上了,想想看作为一个音乐家,耳朵失聪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呀!并且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是十分人所能想象的,然而所有的磨难都使他变的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坚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奉献给全世界。然而他却听不到人们对他的赞誉,他也听不到自己创作的一些优秀的作品。

贝多芬的勇敢、努力、坚持并没有白费,因为他最终成功了,他战胜了很多我们难以想象和难以忍受的一些痛苦、疾病,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一名音乐家,舞台上的演奏者没有台下听众的支持、肯定和青睐,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压力,带给心灵沉重的挫折感。然而他还是战胜了它们;他的努力使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欢呼雀跃;他的实力得到证明,所以最终他攀登上了生命的颠峰。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生活是严酷的。对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说来,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并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而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作者写的这三位名人,他们都是很平庸的人,可他们却比常人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可是他们都是从重重困难中勇敢站起来的人,也是从种种困难中造炼出来的伟人、名人,并且还是不屈服于命运对他们的挑战和考验。他们三个都是作者认定的英雄人物,因为他们都具有同样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永远坚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址奉献自身。

原先,名人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之中的那样完美,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绝代传颂的名人吧!他们要战胜这么艰险的困难究竟要多大的力量,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毅力呀!你们的力量、勇气、毅力都使我很佩服。

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人生很幸运,即使是出身在豪门之家的世家子弟也好,他们有时也会很难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因为这都已经是被父母们一手精心策划和培养过的了。即使他们想要成功也必须要具备勇气和毅力,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我们还等什么呢既然我们明白要成功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我们此刻何尝不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加把劲,努力加油,一向向前呢相信自己吧!既然名人们都是要经历过困难,并且从种种困难中站起来而成功的人,更何况是我们自己。

他们都已经成功了,他们都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了,付出过了,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而倍感无比的欢乐和喜悦。我们也必须会像他们一样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滋味。我们究竟在等什么来!加油吧!相信自己的人生是要自己作主的!加油!加油!没什么能压倒我们的,我们也必须会成功的。相信自己吧!——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吧!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三

《名人传》一书讲述了三位伟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一生。贝多芬为人类音乐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米开朗琪罗把纯美的心灵用圣洁的雕塑、绝美的壁画留在人间;托尔斯泰用真理与爱创造了动人的文章。他们一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并未停下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拼搏的步伐。这本书撰写了这3位伟人伟大而不朽的生平。

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遭遇——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思想的烦恼,绝望与敌人,还有病魔的一次次来访。命运总是在捉弄他们,但是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不屈不挠的坚持着,熬过了这些坚难困苦。

他们一生追寻着真、善、美,他们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永恒的作品向世界表达出他们对人生的崇敬和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面对质疑他们坚持着真理,面对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言放弃。他们为了崇高的信念像猛虎那样难以驯服不向世俗低头,他们对真理不屈不挠的坚持像水滴穿石那样锲而不舍,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像顽石那样坚不可摧,这样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名人传》为我介绍了3位知名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虽然他们以前都是等闲之人,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伟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真挚的爱、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果我们具备这些品德,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英雄在我的心中总是那样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今日当我手捧一本《名人传》细品其华之时,才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贝多芬伴着失聪的双耳谱写出了千百名曲;米开罗琪罗在岁丧母的悲痛下雕琢百千佳作,终逝世于工作室中;托尔斯泰在战争的烈火中释放满心怒火; 他们的巨大痛苦和孤独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成为“心灵”伟大的英雄。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名人传》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对世界有贡献的名人。看了这本书,我体味出一个道理:有些事如果认真去做,可能难事就会变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变成难事。纵观历史上的许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四

名人传读书笔记《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

读贝多芬zhuan。

摘抄:

1.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抂真理。

2.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

3.没有一条规律不会为获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坏。

4.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灵而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间。

5、按照我作曲的习惯,即使在制作器乐的时候,我眼前也会摆好全部的轮廓。

6、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即使我们现代人不及我们的祖先坚定,至少有许多事情已因文明的精炼而大大发展。

7、我和伏尔泰一样认为:”几个苍蝇咬几口,绝不可能阻挡一匹英勇的奔马。“。

8、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我从没有注意过别人涉及我的文字。

9、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能使我屈服。

贝多芬:一个被命运作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认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了,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贝多芬是个不幸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把欢乐给予世界。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贝多芬是一个生活在极其痛苦环境中的人。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不像莫扎特那样享受着家庭的温情,而是非常的艰苦,他既要担心一日三餐的食物,又要承受疾病的折磨。生活的磨难伴随他的成长,苦难使他失去了很多。1787年他失去了母亲,1796年他双耳又去了听力??但正是这么一个从来没有安定生活的人,却有着执着的追求,凭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在他无声的世界中,居然创造出《生命交响曲》等不朽乐曲,成为万人瞩目的音乐家。他创作的美妙的乐曲,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贝多芬的性格非常孤僻,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看着天空,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微笑。不幸与苦难可能使一个人变得忧郁,但不能使一个人失去对生活和创作的信心。他又是一个坚定的、乐观的战士,在法国大革命中,把爱国的诗改写成乐谱,用音乐来战斗。

读《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基罗语录。

1: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2: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

3:最近于浮雕的绘画是最优秀的绘画。

4:烦恼使我受着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

5:忧郁症是我的欢乐。

6: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7: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最后。

的遗言。

8:幸福的精灵,以热烈的爱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

9: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

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是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舍弃欢乐,享受痛苦的英雄。作者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和懦夫。心灵的折磨和奴隶般无休止的的劳作,使他的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他是一个精神的贵族,是一个为天才所拘囚的人。他所拥的的天才的力量把他完全的征服了。那是一种骇人的生命,猛烈的爆发,使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有所不能承担。这是罗兰先生对他的描写。

得建造一座超人的纪念物,因为他和彼得一样曾在听到鸡鸣而痛哭。更有些卑劣的人用他们污浊的心地来造就一个他们的米开朗罗琪。

读《托尔斯泰传》。

列夫·托尔斯泰语录。

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4、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他似是而非的真理。

5、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6、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7、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8、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

9、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名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总结: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五

具体章节:贝多芬的遗嘱。

贝多芬,早在32岁他就定下遗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或许这这是一种解脱方法,面对残酷的命运,不能改变,起码能逃避。但贝多芬那对音乐的热爱的不可驯服的力量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

怀恨、疯癫、仁慈、糟糕、微妙、活活、无可奈何、完全绝望。

我从他身上领悟到了,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六

我不明白要说些什么,因为,我对他感到心疼,也许,只能说心疼吧。

"他孤单一人---恨别人,也被别人恨,爱别人,却不为人所爱。人们钦佩他,但又都害怕他。在最终,他使人产生了一种宗教般的敬畏。他统治着自己的时代。"。

他是怪人又是天才,他噬人的精力使他每时每刻都在使他生活在一种忧伤或癫狂的状态之中。"我的欢乐,就是忧伤"。

他的偏执性格来自不被人认可的童年---我似乎找到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当初他的家人鼓励他的雕刻爱好而不是漫骂瞧不起,他也许不会埋下痛苦的种子,之后也许不会如此纠结而坠入痛苦的深渊。

他的很多作品被损坏,他个人受教皇的逼迫不得不完成他不想完成的任务。他必须工作工作工作,完成他不喜欢不擅长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

又是一个被上帝捉弄的可怜的天才,他甚至把自己完全献给艺术。但家庭的拖累,政治上的迫害,挚友的亡故等等将他折磨地不像人样。我只能感叹造化弄人,我无法评论他的作品-----我实在对雕刻没有鉴赏本事,也无法评判他的人生,甚至依我之见连罗兰都在试图更为准确的感慨----他也说不出什么。暂且认为他就是单纯为了受苦而生的人吧,但苦难也使他磨砺了个性,激发他的创作欲,使他创作出了很多传世不朽的作品如《大卫》等。但我坚信如果没有苦难他会创造出更美的雕像。

"他最终安息了。他到达了自己所向往的目的:他从时间里超脱出来了。"。

这是一种解脱,对我来说,没有如此骄傲的才华,没有如此噬人的苦痛,没有如此疑虑沉郁的生活,-----学会满足吧,天才可是如此。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七

花了3,4天的时间重读名人传。记得我第一次读此书是11年前,当时大三暑假学校组织去南京实习从武汉到南京的船上。时间过得真快,一轮都快过去了。

我已经不太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感想了。这次读,坦白说,感想良多。人说好书是精神食粮,这本书可说是精神的“满汉全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伟人的成长轨迹,就能感到自己精神力量的壮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伟大的灵魂总是感到痛苦和孤独,作者为这三位伟人立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来慰藉那些灵魂的。

我不是学文艺的,所以专业的知识,比如说绘画,雕塑和文学思潮,于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所关注的是伟人精神的力量。贝多芬,作者在后记(还是前传)里非常精辟的用“力”这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和精神的精髓。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他的力量,他敢于打破sonata的刻板格式,赋予新的生命。于贝多芬,我非常钦佩,感慨也最多。

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传记(和他本人),并无冒犯大师的意思,我尊敬他的天才。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天堂。我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对裴冷翠是那么神往,可惜直到今天还没机会去转转。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太消极。我认为不可取。就像我读清朝张英的《聪训斋语》和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求心性的高远宁静(如鹤)。康熙不用说,注重实效,读书做事相得益彰(如鹰)。对我来说,我就更欣赏康熙。大概我是学管理的而不是一个文艺家,对我来说,了解人性,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的最终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为人服务。

对于托尔斯泰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他1880年精神错乱的那一部分,我认为那一部分也是他精神升华的过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从艺术天分升华到了道德力量。我读托尔斯泰传记的感悟,大概就在于,伟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完美的,如托尔斯泰强调的是绝对的“爱”与“真理”。可是现实世界都是不完美的(far less than perfect)。两者怎么样融合与接轨,是最大的挑战。我赞成托尔斯泰对宗教世界的统一性(即耶稣,柏拉图和孔孟有共通之处)的判断。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太消极。我也不喜欢他对待国家,军队等强力部门的批判态度。强力部门的存在是社会现实,如果没有这些强力部门的支撑,一个民族(可以说政权)就无法存在,那它所奉行的政治思想就无法得以张扬。

这本书是人类文化的经典之一,是精神的满汉全席。无论读者寻求“真善美”的哪一个面向,都能从三个截然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或多或少的成分。

名人传读书笔记篇八

《名人传》是这学期要看的名著。虽然看得很仓促,但还是看完了。看完之后让人感慨很深。

贝多芬,在悲伤与痛苦中挣扎生存。一生都处在苦难中。可他还是顽强的活着,就算身无分文、生活无以为济,也不会向贵族向他人摇尾乞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如此。

米开朗琪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那些权贵工作,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虽然是被迫,但他依然认真地工作,并无怨言。他为之工作的不是权贵,而是心中的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但毅然反对阶级制度。虽不被任何人理解,但他那开明的思想成为不朽的名著存留于世。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精神都是伟大的,但也给人带来了思考。是理想重要还是生存重要。:

试问,你若光荣的死去?亦或卑劣的生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