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5:27:47 页码:14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实用15篇)
2023-11-12 15:27:47    小编:ZTFB

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的对话,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写读后感可以围绕作者的主题和表达手法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一

我站在书架旁,翻开了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读了后给我不想放下它。爱不释手。被书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主要写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采访红色中国。他带着无数当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与西北地区与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众多领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为人民而奋斗有许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则是那么的纯朴拥护。

埃德加·斯诺以他热情、真实地笔触,记录下中国渐渐强大的的点点滴滴。大到像毛泽东的领袖。人物的语言、红军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纯朴的神态。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诺这个“(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乱的中国,来到战争前线,写下了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埃德加。斯诺这个人。他向全世界介绍那神秘的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我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党,知道革命的胜利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好本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二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书中记载了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三

旧中国的人民,的确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不断被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盘压剥削。如果不是真正的读到这些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真实文字。现在,都还会对执政党存有偏见。颠沛流离,凄凄惨惨。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堂堂中华民族,竟然被内忧外患压迫了数十年。这期间,没有一个真正的政党起来为民族发生,为国家发生,为百姓发生。最后,起来的,是那些由劳苦大众组成的不起眼的军队来。政府何在?国民政府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披着为国为民,解决内忧外患的名义。争取一笔又一笔的国际援助,来充实自己的口袋。这样的政府,不要也罢。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四

刚开始阅读此书的时候,并不能从书名上知晓此书的内容,直到细读序言之后才明了它那一波三折的出版经历正如红军的发展一样曲折,像这一张张描绘并记录它的纸张般在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震惊的路上艰难却不屈的前行着。作者斯诺,那个时代的一名美国记者,能勇敢的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穿过国民党层层封锁进入红军腹地进行采访,并把红军及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细细记录,深度剖析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将中国冉冉升起的“红星”介绍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斯诺也是深深让人敬佩的。

正如上文所言,红星照耀中国主要是以记者斯诺的采访记录为叙述顺序的,作为一名读者,我仿佛也像是那行走与苍翠的陕北山谷,渡过湍急的河流,喝过小红军递过来的茶水的“洋鬼子”记者。“我”一路上遇到了许多头颅悬赏价值上万的“红匪”,但是他们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凶残弑杀,反而对“我”和颜悦色,也不曾干扰“我”拍照和采访,甚至于后来“我”还采访了著名的“红匪”头子,并从他那里知晓了一名共产党领导人的发展史,那是多么传奇的一段故事,这位在战争年代里走出来的英杰带领着一批思想坚毅身怀血性的青年,带着这个国家不愿屈服的千千万万人民,与帝国封建制度斗争,与执迷不悟的“白军”斗争,与帝国主义法西斯势力斗争!朱德、周恩来、徐向前等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人格魅力也一样让人钦佩折腰,中国千万共产党人与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姿态也一样让人展颜动容。

文中多次详述中国共产党在村镇间的具体宣传行动,这些宣传使遭受穷困压迫的人民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意识,而且当时的中国正是紧缺且需要这样的思想武装,各地青年们逐渐知晓并去学习这样的思想,从而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从此穷困的中国人民拿起了武器,开始进行群众性的长期斗争。这些思想让世界对于中国的理解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个在封地制度和帝国主义之间夹缝求生的一个任然“活着”的中国,这也是对于普通的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的一个大胆的预言。中国先进青年们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意识到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同时文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场战略性的转移,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是现代军事历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他所知道的事实掷地有声的告诉全世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须照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其实都在学习以往宝贵的经验,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首要的目标。”许多读者包括我自己正是通过这本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深刻领悟到什么是“不忘初心”,让我们心中点燃了希望,对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五

新年的钟声敲响,祝福声声伴随炮声迎来新一年的节日。计划一个完美的旅程,西去的车轮,载着无尽的祝福与期待,希望一路上领略风花雪月的故事。梅花便是行程必须欣赏的风景,洱源是梅子的故乡,地热谷是冬旅者最喜欢的温泉,许多梅园的梅花已绽开,身临其境,再次感受其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品格,为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倾倒。我亦口不绝:

梅花吟(中华新韵)。

山舞银蛇冬日约,海河别有碧蓝谣。

梅花尽吐忠魂骨,明月常吞白雪梢。

除旧相思寒苦处,迎新依恋暗香苞。

相逢君子吟诗送,只许清华一路交。

到晚上还可以看明月,明月深夜的期待,寒风中可以感受新一年纯净些许的感觉,月明星稀,想着雪花的空白承载着一场空梦,便拂去思念之尘,让快乐与喜悦多些,节日与阳天在心中凝成一朵纯净的晶莹琥珀,作为雪花礼物送给你。

新年有个好愿望,就是心情更好些,快乐停息心间许久些,这样可以化解一年的疲惫,过个轻松的新年,新年快乐!元旦不会隐藏自己的什么秘密,与阳天依恋,辗转心晴,解除一切思念,快快乐乐地过节,不因没有飞舞的雪花影响快乐的节日氛围,必定有亲身体验西行中美好的精彩演绎,莽莽苍穹中的点苍山、玉龙雪山巍巍壮观,引人遐思,四周是一片空旷,天地间充满着巍峨的豪迈的传说,惊鸿一瞥,在雪山、明月的'皓洁辉映下停泊,没有给自己失望。旅行因节日变得流光溢彩,心中的爱恋浮出西行翻开风花雪月的兰笺,愉悦通达全身,浓郁醇冽的气氛注定熏染着一个隆重的节日。

当快乐的心绪遥远延伸,祝新年快乐!新年有新希望!冬天的寒风渐渐变小,冬日的暖阳降临当顶,高速路的风景线在蔓延,觉得有些春天的气息了,蚕豆微绿,心中守望的麦田泛青,蒜苗节节长高摇曳着。许多点点绿色装扮着红土地,别有景天,这冬天的的生命线概括为傲、幽、坚、淡,也许是新年感言喻志的最好体现,有个感受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清高而不趋炎势。

行程一直守候着归途赐予的一个美好的落脚点,共进晚餐,欢声笑语,通过过节可以懂得许多快乐,懂得许多轻松,解脱许多疲劳。生活的真谛其实学会过好每一天,学会淡望世俗的偏见,淡望世间的名利,淡望生活烦恼,淡望人海臣心污垢,如水、如雪,如冬天恶劣环境中生长的绿色希望,如梅、如兰、如竹演绎着生活的真实品质。每一个行程,轻盈的回忆注定感恩:生活清澈快乐,人生滑向明净的天空,节日痛彻欢愉的过。往日如烟,新年是潮,随着新年的脚步,带着新的希望,面对明天的工作和生活,也许岁月蹉跎,忧喜参半,保留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拂去茫然,坚定心中的信念,换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人在春天行。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六

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近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作者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这一本书出版之后风行各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读《西行漫记》,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七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_是极感兴趣的,_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_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在_的笔下,在周恩来陪着他走过安静的乡间田梗,穿过芝麻团、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像一般所描绘的_。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也同样相反,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狂热分子,而是谈吐缓慢安祥,深思熟虑,而且——他总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的是实际经验——若非如此,他怎能成为_眼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周恩来,是最为激进的共产党狂热分子之人,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我看见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在周恩来为共产党奉献躯体,为起义、革命挥霍生命的同时,他的生活是简朴的;在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的同时,周恩来是无怨无悔的,周恩来,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进、狂热分子。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八

这本原叫《西行漫记》的书本增在19世纪流行了半个世纪,读它的时候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想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篇散文,也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类的作品,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难困境完成的一部书。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伟大的。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一年,作者带着当时无法理解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是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中,使得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在情感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处于革命战争中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时间是探寻真知的标准,而斯诺就是例行这个话语的人,他排除万难,历经艰辛。就拿书中的第五篇《长征》来说吧,他对于蒋介石的军事行动,和江苏西区的共产党员的对策记得非常清楚,他写道:长征第一步是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势力进行穷追猛打,红军采用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险境,但当时江边的船队都被敌人烧毁,面对这个事实,红军奇迹般地走了85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有勇有谋,这就是共产党员,这就是中国红军的真实写照,红军的俩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个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严谨的组织纪律。

“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的语言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将由共产党带领着,一步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九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十

尤如金银天生是货币一样,看完本书,感到斯诺天生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一个外国人,怀着将真实的一面告诉全世界的理想,只身一人,前往一个此前被妖魔化、流言漫天、对前路一无所知的环境里,所冒的风险,确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当赌注。作者将这种危险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出来,虽有些故作从容,但这种敢于自嘲的态度,也可算的上是一种大勇了。

抱着积极的态度,对所看、所听、所亲身经历,比较客观的进行分析评论。

热情,全书自始至终感到了一种热情。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残酷的战争、疯狂的屠杀,鲜为人知的资料、党派内部为树立个人权威而进行的倾轧,斗争。。。

历史的细节在其中一一展现。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十一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根据对中国西北根据地的考察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对中国和中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终于诞生了。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道路。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十二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根据对中国西北根据地的考察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对中国和中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终于诞生了。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道路。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文档为doc格式。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十三

岑参一生经历丰富,“早岁孤贫”,“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后,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耻于官微,中年两入西域绝塞,但也无所作为。安史之乱后,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年2)至广德二年(764年),岑参曾三度为郎。

永泰元年(765)晚年岑参出位嘉州刺史,四年后,即大历四年(769)诗人客死成都,终年五十五岁。

大家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这首诗,这首诗也是岑参诗歌艺术的浓缩。

要了解岑参的诗歌,就必须先了解盛唐。盛唐是一个气象恢弘的时代,岑参的诗歌同样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多有再现。

陆游曾这样评价岑参:“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后代诗论家对岑参诗歌也多所论列,宋代的诗论家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代的边贡更称赞他的诗,说岑参诗近于李、杜,既有李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的奇峭、悲壮,是二者的统一。他甚至更盛赞其诗有李、杜二家都不及的地方:

今诵其集,如所谓“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斯悲壮而奇矣;又知“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之句,不俊且逸也乎哉?夫俊也,逸也,辈也,壮也,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诗近焉。

杜甫和岑参是知交,其在《杜少陵集》中对岑参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谢眺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语奇”、“意奇”是殷璠概括岑参早期诗歌的风格特点,而这样的风格特点分明还贯穿岑参一生的诗歌创作之中。

整个唐代,边塞诗盛兴,盛唐尤盛。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是不能分开的。众多诗人的从军出塞及塞上游历,正是这一风气的产物和表征。

当时,不仅明皇天子喜好边功,而且士大夫阶层的广大成员也充满着对边功的向往,并影响了整个社会。一时上下激鼓,声浪甚高,盛唐边塞诗创作正是在这种热潮的冲撞下达到鼎盛的。

忽视了这一史实,就会失却对边塞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岑参边塞诗尤显奇峭,这主要体现在格调上。岑参边塞诗格调上的奇峭之美,最重要的'呈现就是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

《唐才子传》卷三:岑参“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寨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

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岑参第一次出塞,是从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第二次出塞是从天宝十三载至至德元载,两次出塞有五六年时间,留下的诗作约七十余首。

岑参在诗中反映的矛盾心态大致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出塞和思乡的矛盾。岑参两度出塞,一次赴安西,一次赴北庭,跋涉山阻,历经大漠风烟。应该说,岑参对远赴西域有充分的准备。

他在首次出塞途中曾坦言:“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辛苦。”(《暮秋山行》)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条人生之路实现抱负,任何困难都应置之度外,“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武威送刘单判官府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勤王敢道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在这一点上,岑参和唐代其他边塞诗人一样,有着昂扬的时代精神。

但是,从岑参出塞伊始,思乡的感伤和痛苦就紧紧地伴随着他,“别家赖归梦,出塞多忧离。”(《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行至渭州见渭水东逝,他潸然泪下,“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目的地还未到,他的思想情感已难以抑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人京使》)而此时离家尚不足两个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路途的艰难,他竟然“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宿铁关西馆》)因远离故乡心里常感到胆怯,梦中归去也会迷路,思乡的情结更加浓郁。

按常理,有了首次出塞的磨砺,第二次出塞思乡之情应有所淡化,而事实上,他还在临洮时就已“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适逢赵仙舟罢使还京,更是引发无限感慨,“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到北庭后,公事之余,岑参登楼远眺,又触动乡思,“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送人东归长安更使他伤心欲绝,“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送崔子还京》)明代唐汝询认为:“此欣羡归人,而自伤淹滞也,言彼之还京,唯恐行之不疾。我乃自留寒苦之地,涉雪题诗,能无挥泪乎?”可谓一语中的。

第二个矛盾就是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建功立业是唐代诗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尤其是边塞诗人,他们不远万里进入边地幕府,就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岑参出塞前曾在朝中任职,但官卑职微,与其人生理想相距甚远,心中不免苦闷,所以当有机会入幕府,便奋然前往。

在武威,他送同僚赴安西,称其“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武威送刘单判官府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既是鼓励友人,也是自勉。

他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说:“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更是透露出对功名的强烈渴望。

在岑参功名之心背后,我们也能触摸到他心理的另一面——隐逸,隐逸不同于思想,思乡是身处异地的孤独情感,而隐逸则是逃离俗世回归精神家园。

岑参出塞途中经过金城,偶见“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之景,便忆起旧日的隐居生活,“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题金城临河驿楼》)在《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诗中说得更明白:“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中也说:“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

终南别业和杜陵别业,是指岑参早年在终南山的隐居之地,那里山水宜人,安谧恬静,“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初授官题高冠草堂》)“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而今诗人“终日见征战”,身不能东归,只好梦回昔日的隐居之地了。

这两种矛盾表现在思想情感上,便是豪与悲的矛盾。岑参就在这种充满矛盾又无法解脱的生活中痛苦煎熬着。

有所作为是盛唐的时代要求,但“隐居本事那个时代普遍的倾向,”明白了时代的这一文化背景,我们便能真正地读懂岑参。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十四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看着书本的时候,刚好我正在进行纪律教育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的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在晚年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西行漫记读后感简短篇十五

我一开始来到这里——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就意识到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人生的必经之路。来到这里,我最先改变的是心理,我的内心原来是空虚的,现在充实了;我的面貌原来是冷淡的,现在阳光了!

原来的我的人生,对我来说是虚无的,漫无目的的`。自从我来到这里,我感到我的心受到了控制,我的人受到了约束,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想象着人生多么黑暗,而是享受着灿烂的阳光。

我原来来这里的目的,只是看看风景体验独立生活,而现在的我体验到的远不只是这些,还有“人生”。对于以前,茫然无知的我来说,现在的一切苦,我都不敢想象,整天只是想着,以后的科技发达了,钱也好赚了,而来这以后,这里的一切告诉我:“你的想法错了。”

以前的人生对我来说是天上的星星,一望无际,而现在对我来说却是滚滚的河流,一眨眼就流过去了。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了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滴水对大海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同样,这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

以前我把一秒钟看的特别渺小,有好多人也是一样,但是是你要知道,就在这一秒钟,你可以干好多事!有时甚至会导致你终身后悔,比如就在那一秒钟,你就考进清华、北大,比如就在那一秒钟,你就可以获得财富,比如就在那一秒钟,你就可以打破记录……但是是就在那关键的一秒钟,你放弃了,失败了!

人的一生是不能这么快快乐乐过一辈子的,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来玩的,也不是来看的,是来感悟的,感受的。有的人认为人生很短,好像一夜之间头发全白,可有些人相反,他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我对人生的领悟,就是人生不能虚度,一定要珍惜时间,人生将会在你眼前的那一秒钟,飞向远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