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7:14:50 页码:8
最新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优质13篇)
2023-11-22 17:14:5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表现的清晰概括,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并进行有效的改进。如何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优美的文字?下面是一些情感表达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它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在众多中华儿女的努力下,中华文化以多样的姿态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但让我沉醉的便是那京剧文化!

时间倒退到2012年的春晚,李玉刚用一首《新贵妃醉酒》将人们带进了热爱京剧的狂潮,这首将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歌,配上李玉刚的“双声”唱法,一时传遍了大街小巷。而这首家喻户晓的歌,其前身却是出自梅兰芳的《贵妃醉酒》。

一提到梅兰芳,脑海里不觉浮现出“京剧大师”的美誉。是他,带中国京剧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是他,倾尽此生心血创办“梅派”,让京剧文化世代传承;更是他,创作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巨作,给予中国京剧以国粹的美称。

著名学者钱穆曾说:“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要使戏剧与人生不间隔,中国戏剧则是游戏三味。其中,中国京剧则为要抽离现实,把人生事相绘画化、舞蹈化、音乐化。”的确,京剧之所以称为国粹,深得人心,是因为它给人以不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形体美。

人们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看似平常的一句,却有着丰富的意蕴。京剧,以它各色的人物形象将人生事相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由于它的出现,把真善美带给了人们,教人们忠诚贞贤,鞭挞奸贪丑恶。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京剧脸谱来说吧!蓝脸的窦尔敦展示着他的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红脸的关公更是尽显忠诚耿直、热情吉祥;还有那奸诈多疑的白脸的曹操;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的黑脸的张飞。一并在舞台上,就连外国人也纷纷拍手叫好,一个劲地来称赞。

是的,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不仅要多看京剧,了解京剧,更要学唱京剧,让这一传统世代相传,让这一文明的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二

今儿个,咱就来个自我介绍。我们通名叫脸谱,看其面便可知其人。京剧的角儿分生、旦、净、末、丑,你瞧,那鼻梁子上总有白的不是挺逗人的吗?那是丑角儿的脸谱,也叫小花脸。小花脸又分文丑与武丑,模样差不多。生、旦一般只靠发色、须色、头饰、服饰、动作来显示他们的年龄。身份、性格,不须在脸上勾画夸张的色彩与图案,而这脸谱专为净角所独有。

说到净角儿呢,都是些性格或粗暴或刚烈的人物,咱要是千人一张脸,那就没什么劲了!说实在的,咱的魅力就在净角这儿,您不是也忘不了豹头环眼的张飞,满脸黑黑额头一道金月的包公,红胡子蓝脸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吗?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个性和品质,代表着角色和命运,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说了这么多,别忘了还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咱呢: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所以说,咱也不简单。可这些又不是一句半句能说得完的,在这里也只能给你说个皮毛。

现在,连外国人都对京剧感兴趣了。不仅对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兴趣,就是对咱这脸谱也兴趣十足,这不,许多外国游客常买个脸谱做为留念,因此,咱也跟着沾光,一下子身价百倍了。

可咱心里边总有个缺憾,那就是现在青少年喜欢京剧的不多了,咱多希望青少年朋友们都热爱国粹,千万别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啊!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三

京胡一起,音律婉转悠扬;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我从5岁开始学习京剧,至今唱的也是有模有样。京剧是我的拿手好戏。

初遇京剧。我从小便听爷爷奶奶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戏。爷爷告诉我:“这是国粹,是博大精深、别具一格的京剧。”美轮美奂的服饰、优美圆润的唱腔、精彩绝伦的表演让儿时的我爱上了京剧。所以便有了学京剧的梦。

学习京剧。妈妈带我四处“求名师”,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我的恩师沈长春先生。沈老师生于京剧世家,退休后开始为京剧的推广普及继续工作。沈老师为我打开了京剧之门,带领我走进这座神秘花园。刚开始学戏时,要练腰、腿、手、臂、头、颈的各种基本功,空旷的练功房里,留下的是我边流泪边练习的身影。一言一行、一形一态,沈老师一点一点的教我。该用京白还是韵白,扇子该怎么握,西皮与二黄有什么区别,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老师带我反复练习每个字的吐字发音。早上我的小房间、午后楼下的小花园都留下了我认真练习的身影。在沈老师的引导下,我从喜爱京剧变成了酷爱京剧。

有一次我要演出《定军山》,化妆时沈老师用他那粗糙而又温暖的大手拍拍我说:“大桥,这次勒头得勒紧点儿。”我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沈老师将网子套在我的头上,双手捏紧两个带子,从下往上,一挑一勒。绳子从我脸上划过,顿时眼睛都要睁不开了,头勒得发紧。当水纱的凉气完全覆盖网子时,又湿又闷,头好像大了两圈。帽子一扣,我一步一顿地走到后台。三伏天里穿在身上的棉胖袄捂得我透不过气来,汗水湿透了几层衣服。我瘫坐在椅子上,眼前发黑,头痛欲裂。可当锣鼓点响起,我顿时精神倍增,动作行云流水,唱腔慷慨激昂,现场观众连连叫好。这时,我觉得受这点儿苦算什么?困难挡不住我对京剧的热爱。

享受京剧。一次次的磨练、一次次的流泪、一次次的成功。当我拿起一张张奖状时不禁感慨万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京剧就像人生中的一支梅花,傲雪而盛开,就像孤海中的一轮明月,明亮而皎洁。

京剧是我的拿手好戏,京剧是我一生挚友。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四

今天,不仅,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还是我们五年级,“班班有歌声”比赛的日子。我将白衣白裤拿去学校,一到教室就换好了,便开始与同学们,激动的聊了起来。

中午,当我还在呼呼大睡时,各位家长,来到我们班,给我们化妆。我们男生,不喜欢化妆。又是擦粉,又是涂口红的,对了,还要画眉毛,把我们,男生变得,像只刚睡醒的怪物。我们男生,本来就是黑的,硬是,给我们,变成了白色——在脸,和脖子,衔接的地方,有一条,十分明显,黑和白的分界线。鲜艳的口红,涂在嘴唇上,真不怎么样,嘴唇干巴巴的,却又不能喝水,抿了又抿,还是这么干。

回到座位,就被告知,有同学,在演出时,出了叉子——脸谱掉了。我有点担忧,本来,我们是胜券在握的,可突然出了这事,整个五年级都知道了,一等奖保不住谁的了。他们一场一场地,唱过,我发现,他们声音没有我们响,我又感觉,我们能赢!

终于,到了公布成绩,我紧张万分——“三等奖……没有我们班,二等奖……也没有我们班,一等奖……五零—”我的心,被提到了,嗓子眼——“五班!”我们班轰动了,每个人激动的活蹦乱跳,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集体照拍完,钱老师,和瞿校长,决定让我们班,下次为全校同学表演!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五

咿咿呀呀的戏腔又在耳边响起,三弦的声音婉转动听,铿锵的锣鼓声中,一出好戏就此开演……陡然一惊,我又回想起那次的京剧表演。

那是一个火树银花的晚上,一盏盏纸灯笼晕染了夜,小吃摊点的烟火氤氲了大街。我和社团的其他同学一起去观赏戏院的京剧表演。长街上的人真多啊,摩肩接踵,人流都朝戏院涌去。

人头攒动的戏台,红布虚掩着。“听说这次表演会出演一些著名的京剧。”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子操着还不太熟练的中文,却盛满了他的激动。几位老人一看就知是老戏骨了,什么“西皮二板”,“四大徽班”,谈到这些,他们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每一条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锣鼓一响,好戏要开演!”不知是谁,吆喝了一句念白,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三弦声和着鼓点,胡琴声声悠长,流向远方。《玉堂春》的主人公王景龙登场了,“奉圣命出京来巡查州郡,拥千军催骏马好不威严......”声声苦闷,三弦凄婉,倾诉着平生不得志。几许,主人公苏三出场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那唱腔,那动作,那身段,声起时如雨燕凌空,粒粒珍珠落玉盘,声落时如流瀑飞泻,一落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态,将苏三含怨的痛苦、怨愤、无奈表演地淋漓尽致。我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水袖轻甩,绸扇轻摇,京剧国粹在方圆小小地舞台深处绽放。

《拾玉镯》的小姑娘,纳着鞋底,轻哼着江南小词。谁家的公子摇着折扇,打趣着少女。清脆的玉手镯清脆声响,戏曲嘎然而止。台上的玉镯折射出晶透的光,京剧国粹在闲情中发光。

《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戏台前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等经典人物陆续登场,无论是那英威俊美的亮相,还是眼花缭乱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尤其是那白娘子力战群敌风雨不透的枪法还是踢枪绝技,都获得了满堂彩。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六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爸爸为了让我更了解它,带我到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穆桂英挂帅》的京剧演出。

到了剧场,坐席上已经有了很多观众,我一看,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兴致勃勃的等待演出开始。我坐下后,有点心不在焉的。这时演出开始了,一些打扮华丽的人出来开始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但是我根本听不懂。心里在想:这都是唱的什么呀?还没有动画片好看呢。爸爸带我来这里干什么呢?时间过得可真慢呀,我看着看着就打起了哈欠,有点昏昏欲睡。

突然,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把我惊醒,发生了什么?我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一边看一边鼓掌。我像二丈和尚一样,摸不清头脑,有那么值得赞扬吗?我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用认真的态度开始看起了台上的演出。

这时候的会场里,所有的人都跟随着演员们的节奏轻声的唱,声音越来越大,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就在此时,我懂得了京剧的魅力,我喜欢这种独特的风格,我要努力学习京剧,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学会更多的关于京剧的动作。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七

我的妈妈是名老师,可能因为她教过太多优秀的学生,所以她一直也希望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记得我4岁的时候,妈妈就给我报了京剧班,并告诉我说,女孩子要有一技之长。我在懵懵懂懂中,开始了我的京剧学习。本以为是件快乐的事,结果到了那里,不是下腰就是压腿,把我疼得要命,更头疼的是还要连跳带唱。

从此我与京剧,势不两立。

一次,老师让我们练习嗓子。我知道自己有点跑调,我怯怯懦懦地不敢大声唱,心想:要是唱跑调了得多丢人。可是,老师严厉的眼神不得不让我大声“咦”了出来。天呀!这声音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这是人声吗?我都要质疑我自己了。这还不算,老师还让我们回家继续练习,真是忍无可忍!一回到家,我就和妈妈摊牌,不想学了。妈妈好言相劝,我就是不听。最后妈妈以十分生硬的口气命令我:“去,给我好好练!”我无法反抗,只好练习。

四年的煎熬,我受了好多苦,挨了好多累,只有我自己知道。

终于,这一年我们上牡丹江的春晚了。

记得当时,我们穿着小花袄,梳着大长辫子,唱的是《红灯记》。站在台上,我感觉我的腿都发抖了,不管怎么说也是我人生第一场表演。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都抖擞精神,动作整齐划一,优美的唱腔响彻全场。我们成功了,台下的掌声连成一片,虽然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是,我展现出了自己最棒的一面。

这次演出后,我不再厌烦京剧,有事没事时还会哼上几句。我与京剧不知不觉中化敌为友。

因为学习的关系,我已经好久不学京剧了,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可惜。但是,我想好了,等我考上大学了,学习不那么紧张了,我还想再练习练习京剧,毕竟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呀!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八

那么先从乾隆皇帝的那场寿宴说起吧。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在京剧里,不同颜色的面具表现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面具运用夸张的画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写到了脸上,这也是京剧为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京剧所表演的内容也有很多。比如《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很多很多,所以京剧是一个非常贴人心的戏种,不论你是坐在乡间大院里观看,还是坐在专门的剧院里看,都别有一番风味,演的内容更是让你看几遍都不过瘾。

京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经历无数苦难,并且挺了下来,慢慢有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让许多人爱上,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中华人民最爱看的戏剧,最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的国粹的!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九

下午去弟弟家玩,一推门,他急忙堵在电视前,那窘样儿真好笑。但我已经听到了电视的声音,是京剧!没错的,虽然我对那丝毫没有接触,但也许是作为炎黄子孙的天性,我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怕什么呀,姐姐也爱看,来,咱们一起看。”我说这句话连我自己都脸红。见我这么说,他很高兴,便拉着我一起看了起来,正在放映的是《穆桂英挂帅》,很小时听过的故事,那时好佩服杨门女将。如今,那敬佩之意哪能去了呢?看完之后,弟弟满足地对我说:“太好了,原来姐姐也爱看,不像我们班那些人总是笑话我……”

回家后天已很晚,我倒头便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像被什和揪住了,很痛,很痛。

第二天,我还回了那些cd盘,同学惊诧我听歌的速度,“昨天晚上熬通宵了吧?”我尴尬地笑了笑。

突然想起一些被青年们广为传唱的歌曲《北京一夜》、《霍元甲》,其实这些都糅合着京剧的元素,而在一些有心的作曲家手中,京剧和摇滚被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其实,京剧与摇滚都是经历了年代历史的考验所诞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物,它们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有些艺术的相通之处。有人笑我干墙头草,我从不讽刺他,因为我也曾这样笑过别人。此时,我会列出《北京一夜》、《霍元甲》这些强有力的证据使他明白,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回家的路上,耳边的嘈杂仍不绝于耳,而我,已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为之驻足。

于是乎,在似乎少了什么的一个月后,弟弟多了一个知己,同学,也没有失去那个摇滚同伴。

太平洋,多么神奇的海洋,我盼望你把西方先进文化流入东方,也希望你把东方的文化流向西方,但恳请你,也恳请曾和我一样迷茫的青少年们,不要让东方文化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十

总是痴迷于古典的京剧。原因无他,皆是欢喜那唱念做打,觉得听戏时,一字一句玲珑耳边,彼时,就会有古典之花在心里悄然绽放。

奶奶是正宗的京剧票友。我还在咿呀学语之时,她就暗下决心,要把我带入这精致艳丽的戏曲时光中。破旧的收音机,当年幼小的我竟侧耳倾听,只觉得那音韵和谐动人,连我也不由自主挥动手脚打着拍子。这也许是我与这京剧最初的情缘吧!不知不觉,古典之花就这样悄然在我心中绽放,很稚嫩,但很美丽。

日复一日地成长起来,我才渐渐学会细品赏析这绝美的古典京剧,在深夜寂静里,听得入魂。

大红的帷幕拉开,右手边坐下司鼓的先生,灯光悄然暗了下来,我用余光瞥着那花脸的小龙套,已是拉开架势,准备往场上那么一冲。此时,自己的心不由得也收紧了些许。一时间万音齐发,九曲绕梁,和着那清脆有致的鼓点钹声,龙套们都翻飞错落地于舞台上盘旋,色彩斑斓的戏衣飞动,展示着各自的功夫。不过,这只是长长的序幕,不是让观众不耐烦,而是吊足了他们的胃口。

重头戏来也!我目不转睛,见那楚霸王上场,七大步便立于台中。重而武,武而威,长叹一声,拉开腔唱:“今日里败阵啊——心神不宁,且教其自归营各歇息。”就这一句唱词,声裂于云,直冲九霄。且不只有聲响之劲,还有无限音韵低回于后,不愧是花脸的正宗!我也随老票友们给了一个碰头好。京剧,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唱念做打间,全是旧情怀。我听着听着,穿越无限时光,仿佛有古典之花,在耳边悄然绽放。

转念一看,虞姬正奉上酒杯,又伤感地一回身,边唱边舞双剑:“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一句接一句的唱腔,道尽多少兴亡。我细听,那嗓音正向上提着,连续不断地抛出高峰,越拔尖越玲珑,突又来了一个翻转,在那高低之处反复研磨,愈加有了韵味。此情此景此音,让我如痴如醉,醉于古典之中,不可自拔。

唱念做打,举手投足间,我爱上这古典戏剧。爱它精致的鱼鳞甲与水袖,爱它华美的妆容,爱它或雄浑或婉约的唱腔。当然,我最爱的还是徜徉于戏剧时,有一朵古典的花儿悄然在心中绽放。

做一回痴心人,听一场盛大的京戏,让古典之花,悄然绽放。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十一

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十二

这,是对它最初的印象。

画面定格,面前是悲痛欲绝的一代霸王——项羽。她是虞美人,看着他一番愁苦,毅然决然地唱道:“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那是个老戏剧,那时的道具并不齐全,那时的音效并不完美,但一颗年幼的心,就这样被京剧塞满。

终于,机会来临。一次国学夏令营,我与京剧的缘分,再起。本来安排学习茶文化的课程,因为茶艺老师临时有义演,换成了京剧课程,这下可乐坏我了。而当老师说要教我们唱《亡乌江》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

那一夜,无眠。我悄悄地戴上耳机,翻遍了各种名家版本,耿其昌、于魁智、陈少云……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句唱词都完美演绎。月光越过树梢,闯进宿舍,洒在床沿。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起床,找个偏僻之处,自己单独练习。这样想着,便再也睡不着了。悄悄地,我溜出宿舍,找了个僻静之处,轻轻哼唱起:“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愁舞婆姿。”夜晚的风,微凉,可我的心却流注着—股热气。唱,思,练,悟,那晚,一轮明月,一段歌词,氤氲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没想到过了一晚上,进步了这么多!”老师惊诧,“这次的结营晚会上,就由这位同学来给咱们表演京剧吧!”那一刻,我的心终于宽心饮酒定帐坐了。

画面定格。面前是一代霸王项羽,我是虞美人。那是个简单的舞台,我的妆容并不情致,我的唱功并不完美,“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但—位少年的心,就这样被幸福塞满。

这,许是青春最美的印象吧!

中国国粹京剧如何写篇十三

那么先从乾隆皇帝的那场寿宴说起吧。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在京剧里,不同颜色的面具表现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面具运用夸张的画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写到了脸上,这也是京剧为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京剧所表演的内容也有很多。比如《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很多很多,所以京剧是一个非常贴人心的戏种,不论你是坐在乡间大院里观看,还是坐在专门的剧院里看,都别有一番风味,演的内容更是让你看几遍都不过瘾。

京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经历无数苦难,并且挺了下来,慢慢有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让许多人爱上,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中华人民最爱看的戏剧,最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的国粹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