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49:45 页码:12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汇总11篇)
2023-11-12 14:49:45    小编:ZTFB

通过读后感的撰写,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所读书籍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展开书写。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它们总结了不同书籍的精髓和观点。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一

历时45天(其实有效时间应该低于30天),看完了肯・福莱特史诗巨著《巨人的陨落ii》上一册以茉黛・菲茨赫伯特女勋爵与沃尔特・冯・乌尔里希的美好夜晚为收尾,本册中,贯穿主线的是一战,地点主要发生在德国的东西部战场,用各对因为战争,政治而两地分居的情侣视角,来描绘了个人对于国家机器的渺小,例如上一册结尾的沃尔特与茉黛,虽然一个身为贵族,一个身为外交官,或许背负着各自国家的政治目标,但在爱情与国家面前,他们选择不叛国也不弃爱,沃尔特去了前线,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局早日停火,和爱人正大光明在一起。

但正如之前所说,国家机器的庞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左右,战争越拖越长,伤亡越来越多,此间每一回战场的描写都令我影响深刻,那个圣诞夜,英德两国士兵走出战壕,共同庆祝;格雷戈里视角的德俄战场,他勇敢的向腐败无能的上级扣下扳机,只为了不向和自己一样被欺压的普通士兵开枪,他们是无辜的,每一位普通士兵都是无奈的;包括后来比利的参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领导者的无能,以及比利的勇敢与机智;为了照弟媳和侄儿子,毅然从戎的格雷戈里,勇敢的向压迫做反抗。

等等,每一个小角色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骨子里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勇敢,无谓,爱与和平”,而好战者以菲茨为例,身为贵族的他衣食无忧,“总想搞点大新闻”,不顾一切推动着战争,当然战争也不是他一人所为,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大人物”所做的决定。

而小百姓们,只求一个面包,拿起了枪,运气好的活下来了,运气不好的,留下了家人独自西去。战争是无情的,但越是这样,越是能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格雷戈里对于卡婕琳娜的那份深沉的爱,想当初是自己在野蛮警察的骚扰下救下的她,为此不少受到报复,本以为她能爱上自己,却被“风流哥”自己的弟弟所得到,他有嫉妒,但他作为家中长子,从小看经历了沙皇对人民,家人的重重暴行,他的心智比普通人要成熟,他对于爱的人,总是像大海一样宽广和深沉。包括后面自己辛苦换来的去美国的船票,因为列夫被残暴警察追杀,而毅然给了列夫,让他逃出俄国,自己留下来,扛下一切。

在所有正向男性角色中,我比较喜欢比利和格雷戈里,因为他们出身都不好,仅仅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不仅没有被打趴下,而是越来越牛逼,或许比利只是想让家里姐姐和父亲不再奔波,或许格雷戈里只是想让弟媳能顺利生产,自己能早日离开黑暗的沙俄,到后面,甚至只要一个面包。他们不像贵族们想建功立业,但却完成了足以改写历史的成就,虽然他们只是普通人,本册最喜欢章节是格雷戈里视角下的革命,他不是领导者,领导者是大家熟知的列宁,但是他发扬了了布尔什维克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他并不是想政变,只是现实的残酷让他做出了内心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军人永远不能向手无寸铁的人民开枪!从推翻沙皇的故事上来说,我很有触动,毕竟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还是很佩服陈独秀等人,伟大!最后再说说列夫,这个浪荡公子形象塑造的很是完美,但我觉得最后应该会来一个非常精彩的反转,其实每一对情侣最后的重逢无疑是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届时荡气回肠的家国命运在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面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继续开始第三册阅读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二

书的名气很大,1168页的篇幅,却号称着平均每位读者耗时三个通宵读完,可以想象到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而作者肯·福莱特更是一个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国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陨落》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通常的历史类读物总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过于严谨会使小说失去可读性,无法吸引读者;而如果当成野史来写又总是存在着不够严谨,误导读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莱特不愧是顶级的畅销作家,能够在小说不失趣味的情况下保障小说背后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采用历史巨变下个人和家族命运改变这一经典手法,展现了一副一战、二战(第二部)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人物繁多,几个主角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如英国德哥的老牌贵族,俄国的底层人民,美国的暴发户,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各自国家的命运。

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全书最大的卖点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本书更可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同时本书对于时代背景的还原也是巨细无遗,丝丝入扣,读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个人感觉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还有点生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第二部更为成熟和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作者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

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但处理好了虚与实的关系,而且做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大”与“小”的关系。通常的小说一旦涉及了历史的宏大背景,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就不再细腻,甚至说会逐渐忽略个体的情感,而无论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出身显贵、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茉黛,做过仆人、当过小三、终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艾瑟儿,身世凄惨、受尽欺凌、紧紧抓住救命稻草、终而获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个都有血有肉。肯·福莱特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而读完小说后,再细想小说为何以“巨人的陨落”为名,那“巨人”究竟是什么?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当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许小说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陨落,还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三

其实英国文豪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这一段时间终于读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巨人的陨落》不仅是一本好小说,也是一本特定时代的一个精彩的微注解,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好故事,也对这个故事的背景时代有了更好的理解。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不得不说,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924年,一战前后(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段)。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抓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

读一本好书就是感受另一种人生,《巨人的陨落》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四

终于得空来写书评。天呐我哪有资格来评论这本书,每一章节每一个人物细节的描写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缜密。

我依然有讨厌的人物。奥尔加的傻菲茨的傲列夫的无良都让我恨的牙痒痒,领导者的无能与自私带来了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生命陪葬更让我唏嘘不已。我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这部书里的爱情,我对这件事情更加的谨慎了。我羡慕茉黛和沃尔特,但却一次次的.为他们间的感情感到担忧,会不会输给旁观者的态度?会不会输给柴米油盐?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的隔绝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谢心上人在身边,可是这种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终让我觉得有些唏嘘。我更喜欢格斯和罗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倒是让我觉得多了份真实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让我读的酣畅淋漓!爽快!耶稣比利说我们不靠出身,我们要看的是清醒的头脑,未来是我们的!ok我会好好努力的。我会去努力学习比利的坚韧,格里的隐忍,艾瑟尔的自强,茉黛的独立,米德里尔德的大胆,诸多诸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朝着内心的理想努力奋斗吧。艾瑟尔花了七年才重新走进议院,我的时间还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五

为什么会失望?不是因为小说本身,是因为那个卖书的熊猫。在还没有拆封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包装上大大的几句话:“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巨著。10周全球销量破200万册的畅销神话。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丹麦、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亚16国争相出版!首次登陆中国!”还有各种的排行榜第一。翻过来一看书脊,好了,又是读客那只熊猫。

读客的书读了不少,也发现了一个特点:每一本书封面上,都有一系列的关于此书的超级荣誉,给人一种你不去读会错过一辈子的感觉。读客自己也说,他们做的就是畅销书生意。出于销售考虑,如此做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读者,我必须说很讨厌这种方式。

书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它应该以其内容吸引人,而不是华丽的装潢和天花乱坠的描述。所谓的畅销书,不一定有与之名气和销量相称的质量。看看读客的畅销书出版榜单,其中也不乏平庸之作。那些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著作也许小众,但却应该成为最应该阅读的作品。看看现在吧,所谓的畅销书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追求新奇、古怪、刺激成为阅读的动力,而无人再去关心考究的遣词造句和回味无穷的话外音。这不是阅读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说读客选熊猫当做标志还真是贴切得很。把书当商品卖的畅销书策略,如同熊猫一般兼顾黑白两面性。好的一面是,那上百本书唤起了不少人读书的热情,其中也有许多近年来涌现的佳作;不好的一面是,那种堪称“残暴”的宣传方式,模糊了许多人心目中好书与坏书的界限,也让这些书籍本身之外的东西成为了关注焦点。所以,我希望畅销书的出版商们,能把焦点回归到书籍本身。卖书和卖其他东西应该是不一样的,赚钱是交易的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在更高的层面,还会有更深远的意义存在,因为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深邃更有魅力。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六

从20xx年开始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第二三部的汉译本好像还没有出版发行。我不太喜欢读外国小说,首先第一大难题就是难记又冗长的外国名字,还有就是拗口的翻译和不同于东方人的思考方式,这可能也是我把《巨人的陨落》这部书拿起又放下,标记在读标记了三年的原因吧。

不过幸好,20xx年的7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三部我读了三年都没读完的书,像是发现了宝藏一般,我的生命被拉长了五倍,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二十世纪。

有评论说《巨人的陨落》是祖辈的故事,《世界的凛冬》是父辈的故事,《永恒的边缘》是作者肯福莱特自己这一代的人故事。三代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一代人都参与着历史,都见证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把这三代人的故事进行比较的话,我还是最喜欢祖辈的故事,从卑微到尘埃里的矿工、女仆、工人和小混混,向不公平宣战,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从一而终地坚守的自己的信念,不用对自己相信的产生怀疑,这或许是种幸运。相对于第三代来说,除了有了父祖两辈的加持外,还自带天赋技能,它们也有它们波澜壮阔的故事,但隐隐约约地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且祖辈在经历历史时刻的时候,几乎都是无意识的,只是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什么,而第三代却有一种在聚光灯下展示的刻意感。

可能是因为人物时间跨度的问题,我最关注的永远是第一代人,即使到了《永恒的边缘》里依然是这样,艾瑟尔和菲茲赫伯特伯爵最后在国会大厦走廊里互相表白时的感动、菲兹去德国参加妹妹茉黛的葬礼后被塔西斯特工没收妹妹遗物时的没落、别斯科夫家里列夫在格雷戈里弥留之间的拜访时的挂念,哦对,还有沃尔特冯诺伊曼在《世界的凛冬》里被纳粹折磨致死时的难以置信,这些文字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刻在脑子里难以忘记。

如果书电影把每个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的话,那么书籍就是十倍。我出生在20世纪的末尾,然而我却有幸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抑或是说难以忘记的历史时刻。与有荣焉。

21世纪,我将亲身经历这个新的同样伟大并且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将见证这个新的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幸甚至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七

远古人类有个好习惯,他们特别爱听故事,所以超爱会讲故事的人。

谁故事讲得妙,就可以不用亲自去野外打猎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里,其他人会奉养他,把他养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个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饭前讲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没讲好,他就会成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陨落》时,突然想起这个小典故来,会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绝非易事。

从19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风暴岛》(也译作《针眼》)一鸣惊人之后,近四十年间,他伏案写出的20部小说,本本畅销,没有一部搞砸了的。

从创作水准上来说,肯大叔比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东野圭吾更稳定,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水准稳中有升,他真的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畅销书作家,仅仅是每部小说出版前都要找史学家勘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让他拿了爱伦坡奖的《风暴岛》确实好看,讲故事的技巧高超,总有各种让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转折,这个是肯大叔最大的优点,但不足也明显――间谍男主角本来很冷酷、很专业,但后半部分泄了气,各种表现失常,为什么他运气就突然那么糟糕了呢?居然被一个女人兼外行结束了性命,说实话,看得不太服气。

也可能因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莱特是被严峰老师大赞的《圣殿春秋》,起点略高。

然后,不得不好好讲一讲《巨人的陨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国亚马逊四星半好评,六千多条读者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夸好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夸一句“good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铁里,一页页地翻,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坐过站了,本来应该在徐家汇下的,结果直接坐到了浦东三林,察觉过来是因为那趟地铁终点站就是三林,广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车,车厢里的灯齐刷刷暗了――感觉自己瞬间穿越进了《午夜食人列车》。

然后赶紧到对面,重新坐回徐家汇去,返程虽然还在看书,但比较警醒,到了徐家汇就下了,上楼换乘其他线路,顺利上车,长舒一口气,又安安心心地继续看书,灵魂出窍前突然一耳朵听到报站――什么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

如果这趟地铁绕地球一周的话,我大概可以一直坐着等它带我绕回家。

然而,并没有。

我只能再次下车上车,忧伤地提醒自己别再看书了,要专心坐地铁……可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后面那一页发生了什么,忍不住好奇这么厚的一本超级大书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议,等意识到自己看得很快时,已经过了300多页了。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路程,我颠来倒去,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到家。

躺床上后深刻反省,觉得不能怪我,因为那段路途中,情节刚好进展到时髦的英国女伯爵茉黛和帅气的德国军官沃尔特,像打怪升级一样克服重重阻碍,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故事讲得很高级,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彼此生长环境中的异类。

尤其是贵族大小姐茉黛,他亲哥哥是英国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处在食物链顶端,她却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层,因为身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受过教育……这就是她后来支持妇女参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

她经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为什么要结婚。

她们将自己一辈子束缚在苦役之中,终究能够换来什么?”当上述的个人觉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背景下时,那种震撼,真的是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列宁,嗯,就是那个列宁,他从狭小的火车车厢里走出来,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像雷神一样有个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里,紧跟在列宁身后,他们一小撮人,正准备去俄国闹革命,兴奋、紧张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广场上乌泱泱的人,都是来迎接列宁的,格雷戈里被震住了,欢腾的人群瞬间将他包围,一个大远景,渺小的个体就这样汇入了历史的长河,虚构和真实不分彼此。

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看得这么顺畅,1000多页的大部头,周末从早上7点歪在床上的随便翻翻,到中午12点多饿着肚子憋着尿仍然不肯放下书的各种欲罢不能,过瘾。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揣一本三联出的金庸系列口袋书,偷偷摸摸地夹在课本里,头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钟,又45分钟,以及更多的45分钟。

肯福莱特其实跟金庸很像,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绝不逊于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写东西,会追求深刻,写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吧,我年少轻狂时特别爱买这样的书,比如卡夫卡、伍尔夫、昆德拉,巴拉巴拉。

他们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带着我们一起玩。

我每次都是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爷爷不会这样,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出滋味来,还可以与人分享那一点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爱金庸。

肯爷爷也是如此。

写作前翻阅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里面都够够的了(我恶毒了~),可写出来的东西,他自己说,是通俗小说。

明明写的是虚构文学,可每次都会找历史专家来审阅书稿,确保没有史实错误。

对自己要求严苛,但从不要求他的读者也必须具备一二三四五等条件才能看懂或喜欢他的书。

有一种好东西叫深入浅出。

这个标准应该多多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文学读物。

书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有被越多人阅读,才越有可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八

书的名气很大,1168页的篇幅,却号称着平均每位读者耗时三个通宵读完,可以想象到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而作者肯・福莱特更是一个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国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陨落》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通常的历史类读物总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过于严谨会使小说失去可读性,无法吸引读者;而如果当成野史来写又总是存在着不够严谨,误导读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莱特不愧是顶级的畅销作家,能够在小说不失趣味的情况下保障小说背后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采用历史巨变下个人和家族命运改变这一经典手法,展现了一副一战、二战(第二部)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人物繁多,几个主角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如英国德哥的老牌贵族,俄国的底层人民,美国的暴发户,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各自国家的命运。

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全书最大的卖点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本书更可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同时本书对于时代背景的`还原也是巨细无遗,丝丝入扣,读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个人感觉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还有点生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第二部更为成熟和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作者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

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但处理好了虚与实的关系,而且做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大”与“小”的关系。通常的小说一旦涉及了历史的宏大背景,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就不再细腻,甚至说会逐渐忽略个体的情感,而无论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出身显贵、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茉黛,做过仆人、当过小三、终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艾瑟儿,身世凄惨、受尽欺凌、紧紧抓住救命稻草、终而获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个都有血有肉。肯・福莱特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而读完小说后,再细想小说为何以“巨人的陨落”为名,那“巨人”究竟是什么?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当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许小说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陨落,还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九

大二买的实体书,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暑假半听半看的读完了。

从比利初当矿工开始,到艾瑟尔带着儿子跟菲茨在楼梯见狭路相逢结束。从战前,战时再到战后。一场战争让各国家的人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伯爵,还是底层的农民与工人。艾瑟尔,格雷戈里的经历让人觉得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前途是靠自己挣来的。而列夫这样投机倒把的人让人觉得坏人就是在关键节点永远坚定选择损人利己。

同样,当新的历史节点出现时,菲茨这样的人不愿改变,而是始终为了守旧而战。茉黛始终为了女权,为了爱情而战,她与沃尔克的感情让我很感动。比利和格雷戈里则是完全的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

男性角色各有特点,女性角色更是丰富。有人抗争,有人依附有人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有人勇敢挥别过去。

最后的最后,历史的潮流里,每个人都是被卷入其中的浪花,只是有的浪花被覆盖,而有的却奔腾出了自己的姿态,选择不同罢了。

还有,多线叙事有点东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十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20xx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

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简短篇十一

一战....为什么一战和二战在西方世界中的记忆如此不同?提到二战,人们想到的总是盟军的胜利,想到不列颠之战,或是诺曼底登陆,很少有人立刻想到法国沦陷或是新加坡投降。但是提到一战,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索姆河之战、凡尔登战役或是加里波利登陆,很少会提到亚眠战役或是兴登堡战役这样的胜利。

在我看过的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中,一战大都是忧伤的悲剧气氛,小说有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凯特-莫顿的《雾中回忆》,电影有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和近期的《神奇女侠》,游戏有ubisoftware的《英勇之心:世界大战》和ea的《战地1》...,究其原因,二战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冲突的结束,而一战是一个付出惨痛代价的无意义徒劳冲突的缩影,“一场伟大的战争,能结束一切战争的伟大战争,结果...什么也没结束。”

这套书就是讲述一战的,作者肯-福莱特是我十分认可的作家,之前看过他的基本谍战类小说,感觉都非常好,他的历史小说《圣殿春秋》更是享誉已久。所以在各图书电商开始集体宣传《巨人的陨落》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一部就是三本,一共有三部曲,有人说这就是现代版的《战争与和平》,所以我是很期待的。

然而看完后却有点失望,肯-福莱特用大量的交叉叙述为我们讲述了不同国家、多个家庭以及数十个人物在一战中的经历沉浮,试图通过这些参与或见证了诸多关键时刻的人物为读者展现一战的全貌,通过这些人的命运显现一种图景,让读者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不同出身、种族和国家的所有人的巨大影响和伤害。其中第一个目的达到了,从斐迪南大公遇刺,到英、法、德、俄、奥矛盾纠葛,从彼得堡流血星期日到十月革命,从“马恩河奇迹”到凡尔登“神圣之路”,从亚眠坦克突击到美国参战,基本每一个重要事件都有角色亲历,对于不了解一战的读者来说,从中能基本了解一战爆发的来龙去脉以及战争中的`事件进程,列宁、托洛茨基、霞飞、威尔逊、格雷、丘吉尔等历史人物出现,也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但是,小说最大的问题是人物的扁平,似乎是为了契合进历史事件以及展现所有重要的历史侧面,书中所有的角色都具备了某种身份的典型,所以能经历诸多关键事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完美而无懈可击,无论何时都能有最合适的间接,思想是超越时代的,总是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所以一直是事事顺利,很多角色缺乏身处当时环境作出反应的真实感,无法让读者感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甚至感觉像是作者附身到了这些角色身上去经历这段历史,依据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说着该说的话,做着该做的事,做出符合历史进程的判断。也正因为如此,一些角色除了名字、身份和位置不同外,个性上几乎完全一样,这是小说最大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套书是一本不错的浅度历史小说,作者的水平确实很高,看得时候感觉极其流畅,毫无滞涩感,完全符合宣传上说的“三个晚上看完”,真是刷刷刷就三本看完了,但是拿他比肩《战争与和和平》?真没有可比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