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35:31 页码:14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汇总8篇)
2023-11-23 17:35:31    小编:ZTFB

学习是人一生的必经之路,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总结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合理安排论述的层次和顺序。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出色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一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盖房,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不得劝谏,违者杀头。

田婴是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旋擢任为宰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威逼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慑于田婴的威势,人们都不敢前来劝诫。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3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然后,掉头就走。

田婴忙叫住对方说:“你这话外有话。”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离水,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盖房?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很快就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二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三

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四

北宋真宗年间,汴梁皇宫里发生了一场火灾,等到扑灭大火,皇宫内几重殿堂变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宋真宗非常恼火,当即按失职,处死了几名分管宫殿安全的官员,并且降下圣旨,令晋国公丁谓在限定期限内把烧毁了的殿堂楼阁修复,如有拖延,也要治罪。

丁谓接到圣旨,反复思考,又到现场进行察看、计算。他虽然是宫廷里足智多谋的人物,面临这样的事也不免有些犯难。

首先,重修这几重宫殿,需要大量的泥土,而皇宫里是没有一丁点儿多余的土的。所需的土只能从几十里外的城外运到京城。第二,建筑用材任务艰巨。修造宫殿需要大批的木材、竹子和砖瓦石料。这些东西都要从各地经水路运到汴梁城,而且都只能停在城外,再分批把这些竹子、木材和砖瓦转运到工地,也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第三,建筑工地还有大量垃圾需要清除。烧毁的殿堂楼阁残留下的破砖、烂瓦、灰土,堆得像座小山,修建后丢弃的砖瓦石块,要全部运出城,清理干净,这也都是相当艰难的事情。但是,圣旨已经下达,是不容拖延的。

丁谓昼思夜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先安排10000多名役工在皇宫前面的大路上取土,然后将泥土运到工地上,就用挖来的土冲作修宫殿用的土。由于挖土非常省事,搬运距离又近,不几天,修复殿阁用的泥土就备足了。可是这样一来,原先好好的一条道路,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深沟。一些官吏对此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认为丁谓是在“割肉补疮”,宫廷内一时流言如潮,连皇帝也有点儿坐不住了,派人来问丁谓到底是怎么回事。

丁谓胸有成竹地向皇帝讲了自己的计划,皇帝也乐了,放手让丁谓去做。

到底怎么回事?大小官员们看皇帝也支持他,更加议论纷纷了。丁谓毫不在意大家的议论。反而又下令把这条人工挖成的深沟和城外的汴河挖通,这样一来,汴河里的水很快就流入深沟,深沟也变成了一条河,原本只能停泊在城外汴河里的船只,这季涂梢灾苯邮坏交使门前。船上装的木料、竹子和砖瓦就可以直接送到施工地点,这可省事多了。修复殿堂楼阁的工程进展很快,比预定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文武百官们这下可服了,纷纷称赞丁谓,静下心来看丁谓如何善后。

殿堂全部修复后,丁谓又让人把汴河与深沟隔开,排干深沟里的水,然后把剩下的堆积如山的石头瓦块,全部填进深沟里。不用几天,皇宫前的深沟又变问了一条平坦大道。

7.智慧小故事精选。

8.智慧小故事大全。

9.智慧小故事集。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五

书中自有红颜玉,我们可以在书中学会更多的知识。且不说现在,古代勤奋。

读书。

的例子都比比皆是。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勤奋读书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程门立雪”语出《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说的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杨时尊敬师长的故事。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先后学于程颢、程颐,曾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塾。

学习。

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29岁那年他前往河南颍昌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元祐八年五月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在洛阳伊川书院学习。其时杨时已40多岁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闭目养神、坐着打盹。杨时二人不忍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他依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慢慢睁开眼睛,才知道杨时和游酢一直站在门外等候。此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通身披雪,却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态度依然恭恭敬敬。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起身把他们迎进屋内,并收他俩为入室弟子,更加尽心尽力教授。后人将这段典故叫“程门立雪”。

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最终,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他的。

哲学。

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

朱熹。

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著述颇多,杨时的作品主要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又因晚年隐居龟山,世人也称其为龟山先生。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程门立雪”成为尊敬老师、虔诚求教的千古美谈。

“囊萤映雪”常用来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囊萤”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囊萤映雪”记载的是古人勤奋苦学的故事,因此,向来被认为是克服物质条件的艰苦,发奋苦读的代名词。

晋代时有个人叫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寒,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生活,父亲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车胤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

时间。

背诵诗文。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萤烛发出的光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勤学苦读,他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他想,雪光可以用来看书啊。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他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借着雪光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做了大官。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六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七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3.大自然的语言仿写。

8.歌颂党的诗歌4到6分钟。

9.弘扬革命精神发言提纲。

10.关于美德的发言稿。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篇八

3、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6、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8、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陆九渊。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1、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12、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5、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9、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2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2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24、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6、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人家不必去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是。——唐寅。

31、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32、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3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6、不尽读天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汤显祖。

37、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

38、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3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42、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43、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梁启超。

4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5、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6、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47、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48、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4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5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