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26:44 页码:12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优秀19篇)
2023-11-23 12:26:44    小编:ZTFB

总结是成长的阶段性记录,每一个阶段都值得被留存。总结时可适当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增加文采和吸引力。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总结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总结能力。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一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两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的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唐朝时候,西藏一带叫吐蕃,年轻的松赞干布是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非常仰慕唐朝的文化,想和唐朝加强友好往来,便到长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亲。唐太宗答应将聪明美丽的文成公主嫁给他。

公元641年初春,红梅花开满枝头。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带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也带着对亲人的深深眷念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婚后,他俩的生活非常幸福,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多年,为建设西藏做了许多好事,藏族人民非常怀念她。著名的拉萨大昭寺至今还供奉着她和松赞干布的塑像呢!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说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4、 交流质疑。

默读课文,对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又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1)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2)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体会民间传说的特点:

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的文成公主具有神奇的力量。(出示表现神奇力量的语句,让学生读一读。)。

这就是个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一。民间故事是人们口头长期流传的,往往表达人们心中美好情感和愿望。

五、感受文成公主对汉藏文化交流的特殊贡献。

那是什么让人们带着特殊的情感把文成公主给神化了呢?请再次认认真真读一读课文,尤其是文成公主进藏的部分。

你觉得哪些地方也让你对文成公主产生特殊的情感,请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做做记号。

(她带出就是文明和汉族的先进文化)。

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总结:文成公主带给了西藏人民文明,藏族人民怎么不怀念与崇敬她呢?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文成公主带给藏族人民永恒的历史贡献吧。

齐读课文。

六、复述课文:

这个故事由西藏传到内地,由唐朝传到现在,那我们更也应该把这样美好的情感,美丽的故事传递下去,愿不愿意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呢。老师开个头。

松赞干布派大臣到唐朝求婚,唐朝皇帝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指名讲讲。

七、课外拓展阅读。民间故事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课后在去读读其他民间故事。推荐:《一副壮锦》《猎人海力布》。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二

你在贞观之治的强盛时期。

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

你宣展大国之姿。

来笼络西藏松赞干布的野心。

你的婚姻。

抵得上十万雄兵。

你是大臣之女。

听了父亲的唠叨。

你主动请求入藏。

你的勇敢值得世人称赞。

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线。

让唐王为你试试他们的聪明智慧。

一路上。

你帮吐蕃人民种大麦、种药材。

让工匠们在河上安石磨。

栽桑养蚕制作酥油。

松赞干布快马加鞭来接你。

看见你的那刻。

心儿早就装满你的影子。

他为你建起了雄伟的布达拉宫。

当你远离家乡。

进入青海湖。

你望着大唐的疆土。

哭声。

感动了天地。

结果。

“天上江河皆东流。

惟有此水向西流“的现象。

至今涛涛不绝。

你不仅带去了各种种子,药材,工艺品。

你还教会了他们酿酒、造纸、纺织技术。

让他们的衣服有了色彩的介入。

你让他们从帐蓬中走入了房屋。

脱去了毡裘,穿上了绫罗绸缎。

石磨加工的谷物。

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也奔向了现代人嘴里的”小康"。

他们没有文字。

大小的事儿。

都用绳子打个结,木头上刻符号表示。

你让赞普设法造字。

后来。

30个字母和拼音文字。

成了吐蕃文字释译唐朝儒经的佛经。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你的举动被世人称颂。

每个学生都会从历史中学习。

你为汉藏文化交流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你的婚姻是伟大的民族联姻。

你是藏族人民心中伟大的女神。

本文作者:贾敏菊(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三

《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文章讲的是松赞干布派人去向文成公主求婚,文成公主千里迢迢去西藏和亲的故事。松赞干布派使者去提亲,唐朝皇帝为了考验使者的智力,出了两道难题,都被使者聪明的解答了。所以皇帝就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在路上她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但都被文成公主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朋友的帮助一一化解。最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为夫妻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和内地的来往更加密切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能。所以说文成公主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这里面有文成公主的机智,使者的聪明,神鸟天鹅的帮助。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聪明,勇敢,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中国有这样的公主而骄傲。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四

距今1300年前的唐朝,常与边疆民族产生争战,为了消弭战争问题,于是和亲政策就此出现,唐代文成公主身负所谓和亲重任,从此离乡背景,扎根于异域,未曾再返回中原的家。一生扮演了和平大使与汉文化传播代言人。

文成公主从小冰雪聪明:长相清秀,当唐太宗选和亲的适婚人选时,气质与智能兼具的她,担任了重任。当踏上长约三千公里远途时,她望着山头看到大大小小的村落;听着宛转的鸟叫声,想到将无法轻易见到家乡景色,汨汨流下眼泪。文成公主和夫婿松赞干布鹣鲽情深,促使大唐与吐番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她带着佛经三百六十卷与书籍,让西藏变成佛教文化兴盛圣地,她带去的纺织和刺绣工匠,改变了人民穿衣方式,以牧立国的吐番因唐朝蓄牧人员教导下学会新的农业技术,整个吐番出现不同文化融合。如今现在西藏有文成公主庙、公主柳、小昭寺等象征性纪念,也让世人了解文成公主在藏人心中的景仰与怀念。

知书达礼的文成公主不避艰险;远嫁吐番,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早已将自己融入异域文化且甘之如饴的安身立命,也为促进唐番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的亲密友好做出历史性贡献。她的伟大无私的贡献和那坚忍不拔的精神,令我深深敬佩与学习。从文成公主故事中发现原来人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只要勇敢面对困境;接受变化万千的挑战;应用智慧与包容处理逆境;相信任何事物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五

1、会认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1课时。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求婚绢花豌豆沼泽地吉祥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

1、引入:(出示文成公主像和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你对文成公主了解多少?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来谈。

2、同学们对文成公主有了一定的了解,是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阅读提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故事的经过。

2、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汇报,交流讨论。

1、检查朗读,认读字词。

2、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文中哪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5到13自然段)。

3、四人小组合作阅读5到13自然段,并讨论交流文成公主进藏时发生了几件事?

4、交流汇报,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与美妙,并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四件事并板书。

(搭桥、撒羊毛、遇恶乌鸦和神鸟天鹅、背山)。

5、把这部分内容连起来讲述,先自由准备再指名讲述,重点训练用简洁而又准确的语言讲述进藏经过。

7、汇报交流,要求概括地讲。(板书:考验智慧)。

8、课文最后部分讲什么?(板书:贡献)。

四|、理清思路,简要复述。

1、提出要求: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可分为三部分,让我们试着简要地来复述故事的经过,有困难的同学可借助板书来复述。

2、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五、关注课外,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说吗?(可两方面讲:对文成公主的崇敬,这个民间故事本身的语言魅力等)。

2、推荐阅读另外的写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

3、我国还有很多的民间故事,如《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等,请同学们可以去阅读,过段时间我们再来开个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进藏前考验智慧 。

进藏时搭桥、撒羊毛、遇恶乌鸦和神鸟天鹅、背山。

进藏后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今天,听了蒋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课,我感觉蒋老师的这堂课都有充分的体现:

关注文本的特点: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首先它是故事,其次是民间性(口口相传的、情节生动)。整节课不断地让学生读、讲。

关注学生的`特点:

蒋老师教学很尊重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听、讲故事并不陌生,可能他们从小听过家长讲、听过老师讲过很多故事,所以蒋老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孩子很容易接受。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再读一次,说“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所以奖励四9班的孩子们再读一遍。”

关注教师的引导:

1、课堂中“示范”讲:教孩子学会怎样去讲民间故事(讲故事把大致内容讲清楚就行了。)。

2、学生讲中的“点拨”:

点拨一,四个片段差不多,我能不能把后三个片段删除掉,为什么呢?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材。

点拨二:让孩子讲一讲其他版本的故事,这一创编故事中,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进行思维训练。

3、课文结束时的“总结”: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类故事,为什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件事或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

探讨:

我们都说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中,我认为“写”这一方面好像体现得不是很好。能否在介绍其他版本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学写一个片段。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八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2分)。

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文成公主进藏的旅途艰难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分)。

小题4:文成公主为什么要扔掉日月宝镜?你能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情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命:出使的任务。毅然:坚定的样子。

小题1:前方是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

小题1: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

小题1:为了完成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心情:沉重、留恋、伤心。

小题1:试题分析:可直接理解词语意思,可根据文段内容来理解。文成公主是被唐王朝送到吐蕃去“和亲”的,肩负唐王朝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重任,所以是“使命”,文成公主更是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关乎唐王朝的利益,所以甘愿牺牲个人的利益,“毅然”自然就表现了她此时的决心。

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根据题干中的提示“青海”“景象”搜寻文字信息,“景象”是指描写的自然景物或人的活动场景。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中用排比的写法,突出地表现了文成公主旅途的种种艰难,虽然没有具体的描述,但可以让人想见“跨过大河”“翻过高山”是怎样的历程。

小题1:试题分析:文成公主明确自己的使命,并也做了自我牺牲的准备。文成公主虽然使命在身,但还是一女子,远嫁异族边疆,远离家人,复杂的心情可以想见。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九

课前,幻灯自动播放西藏风光;师生交流。(略)。

一、造情,质疑,揭题。

生:为什么会把他们也供奉在这里呢?

师:是啊,人们为什么要把他们当作神一样来朝拜呢?板书“神”。让我们学习一个民间传说,解决心中的疑问。(出示课题:30*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一)出示要求,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根据下面三个小标题给课文分成三部分:答应求婚——公主进藏——不朽贡献。

(二)交流:

师:根据小标题你是怎么将课文分成三部分的?

生:第1-4段是答应求婚,第5-13段是公主进藏,不朽贡献是最后一段。

三、粗学“求婚”,了解“进藏”起因。

师:话说当年松赞干部派使臣前去唐朝求婚的时候,大唐王帝出了两个考题。

第一个考题是什么?使臣是怎样解决的呢?生回答,略。

师:第二个考题又是什么?使臣是怎样来判断的?生回答,略。

师:考过两题后,皇帝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不用说他们的首领就更聪明能干了。于是就答应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四、读“进藏”部分,初步感受艰难。

师:请读第5段――。

(生)指名读5至12自然段,师相机指点,正字音。如血书、达尤龙真等。

师:就这样――(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

生 齐读。

师:你读这段,读懂了什么?

师:是多么不容易!

五、再读“进藏”部分,完成读书卡;同时感悟几个小故事的构段顺序。

师过渡:这一路,文成公主经历了哪些事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5—12自然段,完成读书卡。

引出疑问,以疑促学。

求婚情节做弱化处理,教学有重有轻。

读书卡,有助于学生感知、归纳和总结。

听课记录。

评议。

读书卡:

大唐皇帝答应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求婚后,文成公主带着谷物的种子和随从启程了。一路上,她遇到了许多困难,都被她克服了:

当她被一条河挡住去路时,她——。

当她遇到一片沼泽地时,她——。

当她听到松赞干布已经死了的消息时,她——。

当她再次动身前往拉萨却被乃巴山挡住去路时,她——。

生默读5—12自然段,完成读书卡。

(二)师投影学生作业纸,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拟定小标题,等会儿要根据小标题来讲故事。

《搭木桥》、《撒羊毛》、《修石屋写血书》、《背乃巴山》。

(三)感悟构段顺序。

师:看第6段――。

生:公主被一条河挡住去路。

师:嗯,先写遇到什么困难,很好!

生:公主就找了一段树干,搭了座桥。

师:对,再写怎么解决困难。

生:老百姓就把公主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

师:也就是故事的结果。

师:(小结)这个故事先写遇到什么困难,再写怎么解决困难,最后写故事的结果。我们这几个小故事都是这样的结构。这是民间故事的特点。结构相同或相似是民间传说常用的叙述方法。

六、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在这四个故事中选一个印象最深的小故事,自己讲述,不会的地方可以看看书。(生自己练习讲述。)。

师:民间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常常用口口相授的方式一代传一代,现在这个故事的传承也落在了我们小朋友的肩上,民间传说《文成公主进藏》班级故事会现在开始了。

师生同讲故事,师做串讲者,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与故事之间的过渡。另外四名学生分别讲述四个故事。(过程略)四人小组练习讲述。

七、资料链接,情感升华。

师: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公主?(生回答。)。

师:真是一位奇女子!(师出示诗歌,配乐朗诵)(齐读最后一段)。

师:文成公主为藏族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藏族人民爱戴她,把她当作神所以也把她的故事神化了。这也是民间传说故事的文学特点。(板书:爱戴)。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记住这位公主,记住她的不朽功绩吧!文成公主进藏是汉藏合壁的千古绝唱!

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构段顺序,感悟民间传说常用的叙述方法----结构相同或相似。

讲述故事,既是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对民间故事特点的操练。

释除开头疑问,首尾呼应。

课后总评议。

姜老师这节课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取舍得当,重点突出。答应求婚一部分轻描淡写而过,重点学习进藏部分。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感知故事结构,练习讲述故事,由知到行,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个别回答,组内练习,面向全班。语文课,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

文成公主(625——680),唐朝宗室之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相传,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剽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一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一

唐朝的时候,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听说唐朝皇帝有个既漂亮又聪明的女儿文成公主,就派大臣去求婚。

唐朝皇帝想考考这位使臣的智慧。他让使臣辨认一匹小马是哪一匹母马生的。使臣先把它们分开过夜,第二天早上让母马逐匹认出自己的小马。

第二天,唐朝皇帝又让五百个穿着同样服装的姑娘,让使臣辨认哪一个是文成公主。使臣仔细一看,只有一个姑娘的头上戴着鲜花,断定这个姑娘就是文成公主。

唐皇见这些都难不住使臣,想使臣也这么能干,就更何况首领了,于是就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她带上了五谷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能工巧匠。路上,文成公主遇到了一条河,就用树干横在上面,搭成了一座桥。老百姓把这桥叫做“内地桥”。走着走着,树上的`小鸟对公主说,“前面是沼泽地”,公主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所以这地方牛羊长得肥又壮。

不久,文成公主到了尤龙镇,乌鸦来说坏话了,它问公主要去哪里,公主说要去找松赞干布。乌鸦说:“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公主很难过,就在那里修了一座石屋,住了下来,并在石壁上写下了血书。她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也散了一地。因此,这个地方北岸的树木稀疏,南岸的树木茂密。

文成公主想去看看松赞干布,神鸟天鹅对公主说:“松赞干布在拉萨,身体很健康。”于是公主又上路了。可是乃巴山把路挡住了,公主就把它背到了旁边。现在,乃巴山上还留着那公主的脚印。就这样,文成公主和随从们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从此,西藏和内地的往来更加密切了,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也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二

这篇课文主要写文成公主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情节动人,深受学生喜欢,通过读文学生感受到文成公主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懂得要为民族团结作贡献。但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学生学习时需要足够地背景材料,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成公主伟大的品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文涉及的历史很感兴趣味,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同时,作为五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上网等多种收集材料的能力。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教学设计就力图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情为主线,(感知——感受——探究——想象——感悟)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读为根本,以“动人”为研读专题,开展研究性阅读,采用板块式设计,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另外,通过研究性阅读这一载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收集资料——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正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探究阅读,体会故事的“动人”,初步培养探究、推理的能力。

3、感受文成公主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的自我牺牲精神,懂得要为民族团结作贡献。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体会故事的“动人”,感受文成公主的自我牺牲精神。

[课前准备]  投影片,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初读理解,感知“动人”

今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一位伟大的女性——文成公主。

齐读课题。

我们要去感受她,了解她,那该怎么做呢?(认真读课文,读了一遍就举手,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选择性检查:

1、读一句你觉得最难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2、读一句你觉得最重要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3、读一句你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好在哪?

4、读一句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哪里不懂?

二、建立专题,感受“动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呀?(动人)。

三、研读专题,探究“动人”

那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这故事的动人呢?请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用序号标出。划好地请先去读一读,体会它的动人。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1、2、3、4、)。

请自己选择一动人之处进行研究。

(自读理解—体会想象—交流体会—朗读展示)。

板书:乐意远嫁他乡  历尽千辛万苦  受到热情欢迎  。

(勤劳建设西藏)。

四、推理扩充,想象“动人”

本文重点只是讲了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和西藏人民一道建设西藏,肯定还发生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请根据课本提供和你自己掌握的信息,推想一个动人的场面,并用笔写下来。

五、升华拓展,感悟“动人”

(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

——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文成公主的“动人”吧,再读课文。

2、根据已有的资料,(课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网或查资料,写一篇以《中国伟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为题写一篇文章。

乐意远嫁他乡。

自读理解—体会想象—交流体会—朗读展示。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三

距今13前的唐朝,常与边疆民族产生争战,为了消弭战争问题,于是和亲政策就此出现,唐代文成公主身负所谓和亲重任,从此离乡背景,扎根于异域,未曾再返回中原的家。一生扮演了和平大使与汉文化传播代言人。

文成公主从小冰雪聪明:长相清秀,当唐太宗选和亲的适婚人选时,气质与智能兼具的她,担任了重任。当踏上长约三千公里远途时,她望着山头看到大大小小的村落;听着宛转的鸟叫声,想到将无法轻易见到家乡景色,汨汨流下眼泪。文成公主和夫婿松赞干布鹣鲽情深,促使大唐与吐番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她带着佛经三百六十卷与书籍,让西藏变成佛教文化兴盛圣地,她带去的纺织和刺绣工匠,改变了人民穿衣方式,以牧立国的吐番因唐朝蓄牧人员教导下学会新的农业技术,整个吐番出现不同文化融合。如今现在西藏有文成公主庙、公主柳、小昭寺等象征性纪念,也让世人了解文成公主在藏人心中的景仰与怀念。

知书达礼的文成公主不避艰险;远嫁吐番,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早已将自己融入异域文化且甘之如饴的安身立命,也为促进唐番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的亲密友好做出历史性贡献。她的伟大无私的贡献和那坚忍不拔的精神,令我深深敬佩与学习。从文成公主故事中发现原来人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只要勇敢面对困境;接受变化万千的挑战;应用智慧与包容处理逆境;相信任何事物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四

1、会自己列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团结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难点:自己列提纲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与电教媒体设计: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查自学:

1、检查生字。

拉萨大昭寺松赞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遥远陌生依恋书籍牦牛。

2、查词语,质疑解释。

3、读课文。

三、说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学生独立分段,说段意。

3、交流评议。

一(1)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事迹,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接受松赞干布的求婚,乐意进藏。

四(7)文成公主为建设西藏做出贡献,藏族人民永远怀念她。

四、按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五、交流、评议,随即朗读有关课文。

(2)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什么?(理解所带的人、物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个人享用。)。

(4)西藏人民为什么热爱文成公主?(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回答)质疑问难。

六、学生默读课文,列出复述提纲。

七、交流提纲、评议。

1、西藏大昭寺内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八、学生复述。

1、各自准备。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五

拿到赛题前不久刚听过盛老师所执教的这节课。整节课以教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为主线,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跟她以往的课一样,板块清晰,框架大气,已经深深地烙上盛老师的标记。好吧,我虽只是一介普通教师,可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我的课怎么也要烙上“何氏”的标记吧。

有“我”与无“我”的纠结。

在403班试教之后,甚是懊恼,整节课设计四个版块,竟然在下课铃响时只上了不到三个版块!究其原因,应该是403的孩子发言积极,多请了几个孩子复述故事造成的。再到401班试试,又在创编故事这一环节卡壳了。咬咬牙,到602班再试试。整节课,我钻在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出不来,满脑子想的是,这里少叫几个同学发言,这里不能超时,这里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到我设计好的环节里去……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没有留意到学生需要纠正的句式,没有跟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理解的共鸣……课堂上,我只想到“我”。

三节相同的课,是烙上了“何氏”的烙印,不错,“表演者何氏”。蓦然想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舞台上的主角应是孩子们。

如何“授人以渔”的纠结。

李老师听了我在602班的试教课后指出:应该有学法的指导。怎么授?明确的?隐含的?想起自己听其他老师课的感受。换位思考,就算现在的我去听四年级的课,我也需要老师明确地告诉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学习。

就这样,在反复的纠结中,我为这节课搭起了“明确传授学习方法”的框架的楼房,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装修,烙上了405班的烙印。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六

今天老师让我们预习第三十课《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文章讲的是松赞干布派人去向文成公主求婚,文成公主千里迢迢去西藏和亲的故事。松赞干布派使者去提亲,唐朝皇帝为了考验使者的智力,出了两道难题,都被使者聪明的解答了。所以皇帝就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在路上她遇到了一条河‘沼泽地’乌鸦的阴谋‘乃巴山等一系列的难题,都被文成公主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朋友的帮助一一化解。

最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为夫妻了。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和内地的来往更加密切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能。所以说文成公主起到了很大作用。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这里面有文成公主的机智,使者的聪明,神鸟天鹅的帮助。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聪明,勇敢,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中国有这样的公主而骄傲。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_--号面试考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文成公主进藏》,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想。

第一点,说教材。

第二点,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点,说教学程序。

第四点,说板书设计。

(1)说教材。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对文成公主进藏的极具浪漫主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文成公主的敬重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本单元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想要达到以上三点目标,也有三个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

课堂:积极配合老师。

课后:自觉巩固复习。

依据课文内容。

我把本堂课的重点定为: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

我把本堂课的难点定为: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教法学法。

我将用到的教法是启发点拨法。学法为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本块内容我将结合第三版块说教学程序来综合阐述。

三、说教学程序。

我将从导、读、思、点、练五个方面展开讲述。

1、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我采用故事导入法(联系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因为在在一阶段的学生对一些新鲜事物或者未知事物具有与生俱来好奇心,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将这份好奇心转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0―15分钟】。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此个教学环节中采用通读、细读、精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法,甚至可以用于永正老师的“师生赛读法”,从而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不断深入研读课文。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不同颜色的比不同的符号圈点批注不同的内容,例如对一些生字词用横线画出,对一些过渡句、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这也是本堂课我所要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

3、思(提出疑问,合作探究)【10分钟】。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思考,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将针对本篇课文提出以下三个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2、、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3、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再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4、点(点拨指导,扫除疑难)【10分钟】。

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刚才对提出的三个问题,有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2、、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3、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这个环节,教师就起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真正做到“知而不答,引而不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练(回顾总结,布置练习)【3―5分钟】。

韩愈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少不了勤练。想要让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就必须多练习。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将分层次布置作业,以巩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对我的说课进行小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紧跟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2、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

以导、读、思、点、练为教学过程。

3、突出自我教学特色:

一种教法两种学法:

教法是启发点。

拨法用到的学法是、圈点批注发、自主合作探究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的教学思路和设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八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

但是,皇帝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

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

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篇十九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根据信息进行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学生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

2、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1)看了古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检查预习情况:

预设一:出示词语并交流。

松赞干布 使臣 拉萨 达尤龙真 路纳 乃巴山 公主。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藏族的孩子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是个怎么样的人?

预设一、能干: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   夸夸她!

聪明:撒羊毛过沼泽    夸夸她!

力量大: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谁一样?夸夸她!

板:神。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让我们来听一位历史学家来说说吧。

1.看她进藏的线路图和地图,谈谈感受。(艰难,路途遥远,困难重重)。

3.指导朗读:走着走着,他们会遇到什么情况?(天气恶劣)。

走着走着,他们还会遇到什么情况?(豺狼虎豹)。

走着走着,公主会想起什么?(家乡,父母,蒙古的人民,松赞干不……)。

1、听录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想想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写一写。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3、 4、小结后,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     神——人——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