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酒散文(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8:56:40 页码:10
最新中国酒散文(模板8篇)
2023-11-10 08:56:4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并改进的有效途径。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需要重视的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酒散文篇一

近来十个做文章的人,就有九个喜欢批评;十个做文章批评的人,就有九个喜欢骂人。一般关心世道人心的人,都个个摇头叹息;然而,做文章来批评,是很好的现象;批评的时候骂人,是正常的行为。

然而,批评的时候,虽可以骂人,骂人却不就是批评。两个洋车相撞,车夫回过头来,你一句,我一句,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听差的打破了一件古玩,老爷捶几拍桌,口口声声,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说人家做文章有用意,说人家的批评为的是出风头,为的泄愤,为的报仇,为的“三角恋爱”,为的谋夺位置,那也是骂人,不是批评。一个人因为肚里有点气,想发泄发泄,于是乎骂人,是个很坏的习惯,我们应当“有则戒之,无则加勉”。

一个朋友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很严厉的责备我;说“你还要在那里教人骂人!你看见了本月七日《政治生活》上毛壮侯骂胡适的那篇文章没有?什么‘新思潮中的巨子,却不想做人’,什么‘胡适人格降下’,什么‘这位精虫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这真是什么话?”我说,别忙,别忙,我赞成的是一个批评家骂《人》,甚而至于丢《人》的脸,我决不赞成一个人乱骂人,因而丢了自己的脸。

发表于《现代评论》1卷2期1924年12月20日。

中国酒散文篇二

夜未黑,霓虹已悄然点亮了这个城市。一个人的世界是寂寞的,有梦的世界才是精彩的。

他,有一个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汇聚着十几亿人意愿的梦,他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能量是巨大的,他的可实现性是极大的。

60多年,坎坎坷坷走来,我们都经历了许多风雨,同甘共苦过,疯狂的奋斗过。是的,我们是从三座巨山的挤压下爬上来的:是的,我们是发展落后西方几百的贫境下赶上来的:是的,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一路走来,都有着一股意志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它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

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着过上小桥流水人家那般恬逸的生活,我向往着海子诗里写的那种生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的梦想很简单,却并不容易实现着。

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着能学会精深的医术,从此可以让人们在身体不适时减少病痛的折磨。我努力的学习着,我沉浸在书海里,我闻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看到了病者的不息,我深深的体会到学识的浅薄,我对知识的渴望甚于沙漠滩上的人对清水的渴望。我计划着每一天,我愿用现在每一秒的奋斗来换取更好的明日。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着天空会像孩儿时那么的蓝,梦想着河水会像孩儿时那般的清澈见底,梦想着周围的人们会是友善的。

每个人的梦想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都在受愿意的痛。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奔波着,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试飞英雄李中华、花样滑冰世界冠军的杨孟衡、无臂钢琴王子刘炜、试飞英雄李中华。

我在想着,我们的`梦想都会只是梦想吗?

不,我们都不会是满足于现状的,我们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一切的梦想的都是可以实现的,一切的期盼的都会摇曳在眼前的。

我们愿高举阿拉斯之剑,斩去浮华和迷罔。

我们愿高攀珠穆朗玛峰,高唱生命之歌。

我们愿用现在的每一秒,编织梦想之翅。

我们愿用尽所有的力量,挥动命运之索。

我们愿。。。。。。

我相信一切的梦想都会实现。

当共和之曲奏起,让幸福和快乐之曲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乡镇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所有的人会携手共呼:“共和万岁、大同万岁”。

中国酒散文篇三

我们生长在黄河孕育几千年的土地上,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接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我是龙的传人,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千千万万勇敢的炎黄子孙为坚守这片土地顽强拼搏,用生命谱写一曲曲壮歌。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书写着华夏文明,留下了无数的辉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数度沦陷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特别是“一八四零”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拖住巨龙腾飞的身躯,在世界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刻,中国落在了后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奋斗,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长风破浪会有时——共圆中国梦。

中国梦,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梦也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那一串串名字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江山多娇,无数英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论身在何方,牢记:我是炎黄子孙,我是龙的传人。历史使命责无旁贷,让我们自尊,促我们自强,奋斗仍将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神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为中国梦而前行!

中国酒散文篇四

最近,有关人士发现,榜上有名的财富英雄多数来自小地方,或者县城,或者农村。最新一轮的《福布斯》中国财富排行榜和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据统计,在我国成功人士中,有小城或农村背景的比例正在扩大。如刚评出的“中国、国际十大金融风云人物”中的马蔚华、杨贤足,商界的王志东、求伯君等,都来自小城和乡村,考察一下在大学任教的57名院士,来自小城或乡村的占了40名!

一些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小城的成功人士认为:小城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有助于一个人的成才。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俞敏洪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照片:在一片长着荒草的土地上,立着两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那是俞敏洪在江苏省江阴农村的老家,他就是从这两间瓦房迈步走进了《亚洲周刊》“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0位人物“之列。而当今中国的成功人士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像俞敏洪一样,有着“卑微”的过去———就像长着荒草的土地上的瓦房。

这真是一个有趣而且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拔尖人才为何多来自小地方?而且多从茅屋、破瓦房中诞生?应该承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这个我不否认,但是要破除“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且举一个例子,清华大学几年前从农村招收了一对双胞胎姊妹,她们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但父母颇有教育眼光,他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说你们有什么问题问我们,我们不懂,但你们可以相互学习,也可以问老师。他们就这样引导、关心孩子学习。这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见贫穷也是一种动力,可以促进其奋发图强。

要想孩子成才,有一个问题要弄清楚:一是什么叫做人才?成才不是都当硕士博士。过去有一句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最近一篇报道说,北京一个卖汽车的小姐,一个月工资一两万。她为什么能挣这么多呢?因为她是个专业人才。所以我们今天培养人才的思路应该宽一点,不要都集中在博士硕士上。

另外,孩子成才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没有绝对的关联。笔者认识一个大学生,非常优秀,现在已是公司总裁了,他妈妈的文化程度就很低。在他考高中的'时候,晚上补课,他妈妈就给他送去两个鸡蛋。这使他很感动,他每天想的就是我一定要实现妈妈的企盼,这也是一种教育。所以文化程度有文化程度高的办法,文化程度低的有低的办法,只要方法对路,孩子都能成才。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与企盼,这种精神支持比一切单纯的物质支持都更有力,更见效。有两句古诗说:“寒门书生多名士,纨绔子弟尽庸生”,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的富裕人家,为了孩子的成长,特意将孩子送到小城市、小地方,交给较为清贫的家庭抚养,待他们长到十几岁,吃够了苦头后,再接回来。这些受过贫穷洗礼的孩子较少娇骄二气,同时更努力更发奋,也更善于处事为人,亲和力强。受过如此洗礼的孩子,自然也就更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中国酒散文篇五

经济发展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话题,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想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

中国的经济腾飞很快,有人觉得只要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雅各布斯称这种想法为“一厢情愿的神话”。的确,我们有很多高档小区,大门朝街,建筑朝内,四周围墙封锁,24小时保安监管,似乎很安全,而小区外的街道少了守护的眼睛,往往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汽车占据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为自行车和行人预留的地方则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几乎每个城市都建设了宏大壮观的广场,可是人在广场里却连一个合适休息的地方都找不到;全国183座城市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一幢幢缺乏创意、失去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以为这样就可以摇身一变为国际大都市。我们的规划和设计缺乏研究,缺乏尊重,更缺乏耐心,最终城市成为了牺牲品,随之被牺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

如今中国的教育体系,知识体系,科学体系相当多都是由西方传进来的。我们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地学,自然也会掉到别人曾经失足的坑里。美国的城市设计比中国早开始很多年,无论是成就还是错误,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美国过去与现在的问题,也必定会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这样做那样做,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以前尊奉为教条的东西被说成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以霍华德和柯布为代表的传统城市规划理念无疑是男性主义的,规划师或者领导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民意志之上,所作的规划是目标规划,做好之后就保持现状。而雅各布斯的批判就直指问题核心——“家长主义是错误的!”

1958年医学家沃伦韦弗博士撰写了一篇关于科学及其复杂性的文章,他将科学思想发展分为三个过程:(1)处理简单性问题的过程;(2)处理无序复杂性问题的过程;(3)处理有序复杂性问题的过程。雅各布斯认为城市问题如同生命科学一样,也是一种有序复杂性问题。我们一直都错误地把它看成是简单问题和复杂无序问题,而且也一直试图从这些方面分析和对待城市。但这些都是在模仿物理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忽视了城市的多样性和有机性。

长期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她是对的。快速的工业化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来物质世界的极大繁荣,同样也引发了数不清的问题,比如上个世纪美国的贫富差距,交通堵塞等等。反观当下中国的现状,无不叫人唏嘘感叹。面对现代大城市的冷漠与千篇一律,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的巨变,有些事情我们的确没想明白。中国积贫积弱百年,太渴望发展自己,证明自己,我们的城市正在以超快的速度建设,人们还来不及仔细思考就要急着追赶,可人总不能一直跑。


【本文作者:籽言。(公众号:寻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酒散文篇六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读之,用之,妙不可言。这里笔者以选择题的形式选编几幅,供同仁们在教学时参考。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酒散文篇七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中国猿人骸骨化石,证明了大约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人类经过长期劳动,他们自身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未分裂为两个对抗性阶级,所以那时的文学艺术没有阶级性。到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一切文学艺术就不可能不打下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斗争的序幕。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所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其中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词句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即奴隶坚决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却是比较可信的。(此据《尚书?汤誓》引,与《孟子》、《史记》稍异。俞樾谓二句是韵语,疑为夏民歌谣。)。

殷的先世本是游牧部族,向无定居生活。成汤以前就迁徙过八次,成汤至盘庚,又迁都五次。那时牧畜业异常发达,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祭祀时大量用牲的现象。中叶后由牧畜进入农业生产。《尚书?盘庚》屡次提到农事;甲骨文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证明殷代确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由牧畜发展到农业生产是很自然的。游牧过程中,既易发现农作物,又能驯服牛马。文献中常有殷的先公服牛乘马的记载,不难设想,役使牲畜减轻人力,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

殷代的主要生产者都是奴隶。甲骨文中有“奴”、“仆”、“臣”、“妾”、“臧”、“奚”等字,都是奴隶的名称。为了防止奴隶的怠工,镇压奴隶的反抗,统治者制定极为严酷的刑法来管制他们,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型”(《左传》昭公六年),其目的就是为此。据《韩非子?七术》,“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固然表现统治者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那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进步。就拿工艺来说,殷代青铜器中有各种各样的祭器、食器和兵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近年出土的“司母戊鼎”重一千七百市斤,花纹精美,可见殷代的冶炼工业技术已达到高度的成就。而那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祭祀和享乐,音乐歌舞也极为发达。文献所载汤时的乐歌乐舞如“大氵蒦”、“晨露”、“九招”、“六列”、“桑林”之类,或不可信。但“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巫风”早已普遍流行,以至悬为禁令(见《墨子?非乐》。“酣歌于室”四字据晚出古文《尚书?伊训》补。)。直至殷末纣王之时,还使乐师作新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周武王数其罪状,斥为“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史记?殷、周本纪》)。这些都证明殷代的音乐歌舞是十分发达的。不难想象,在此种情况下,必有不少诗歌配合演唱,但因年代久远,没有流传下来。

殷代宗教迷信之风最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国王事无大小,必须请示鬼神,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从事这方面活动的有两种专职人员,那就是巫和史。他们通过卜筮方法代表鬼神发言,凡繇兆、祝辞、神告、占卜的记录以及国王的讲话等,无不写成书面语言,或刻于甲骨,或书于典册,这些就是殷墟中的甲骨卜辞,《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商文告等。

巫史在当时都是为迷信服务的,巫能歌舞娱神,史掌文字记录,他们对后来的诗歌、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的祖先本是很早就散居在我国陕西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它最初的根据地是邰(今陕西武功),传到公刘时,人口渐渐繁衍,于是南渡渭水,北至于豳(今陕西橡邑)。这时周部族虽然一面仍在迁徙,一面已有定居,似乎正处在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初期农业阶段。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为另一部族所逼,不得已放弃豳地,翻过梁山,迁到歧山下(今陕西歧山一带)居住。他们在迁徙中发现一块肥沃的土地,名曰周原,是一个理想的庄稼地,就在这里建起城邑和房屋来,督率人民继续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农业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地充实和加强了周部族的力量,到了殷末,逐渐沿着黄河向东扩张,成为威胁殷国的劲敌。文王时,黄河西岸一带的部族都归他控制,于是自歧迁都于丰(今陕西雩阝县),势力日益强大,不到十几年,文王之子武王遂一举灭殷,建立一个版图更大的王国,这是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的事。

武王死,子成王继立,年幼,武王弟周公摄政,平管蔡之乱,征伐奄国,镇压了殷人及其旧属的反抗。并制礼作乐,大兴文教,配合统治,使王朝政权日益巩固,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大概周初鉴于殷纣的灭亡,对待奴隶稍宽,组织他们从事耕种,积极生产,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好转,社会秩序相当安定,这是成康年代获致短期太平的主要原因。懿王以后,周室渐衰,外患渐起。传至厉王,贪财暴虐,禁止诽谤,被国人驱逐。宣王时,南征北伐,东平淮徐,号称中兴。及幽王立,荒淫错暴更甚于厉王,人民怨恨,贵族离心,后竟为犬戎所杀,西周遂亡。

周既灭殷,政治经济等方面多所改革。从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后受封列为诸侯者,兄弟、同姓和异姓凡数十人,对保卫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后屡有封建,除土地外,还分给一部分劳动力,其实就是奴隶,帮助他们生产。例如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都是把殷商遗民和旧属当作奴隶来赏赐和使用。虽然如此,但一切土地人民仍归王室所有,而且从王公到仆台,把人分为十等,圉和牧还不在内。庶民或众人,实际上都是农民,更处于最下层,是最受压迫的阶级。所以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这就是西周时代政治社会组织的一个轮廓。

中国酒散文篇八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更多文学常识古代文史典籍及相关知识,尽在,请大家及时关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