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7:07:14 页码:8
2023年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10篇)
2023-11-18 07:07:14    小编:ZTFB

总结是记录成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重要过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写好总结还需要我们在字词和句型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您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音乐感兴趣,了于学习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

2、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

二、教学重点:作者的生平与贡献、歌剧的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音乐家的流派风格。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歌剧《茶花女》简介。

(2)作者简介。

2、学科长组织小组讨论,本组同学各抒己见。

3、歌曲学唱:

具体实施:(1)整体聆听3-5遍。在聆听过程中用“啦”音模唱。

(2)分段聆听(解决有难度的部分)。

4.小组练习、分组展示(小组整体展示、多人展示、单人展示)。

5、评价(各小组评价,评出优秀小组以掌声鼓励)。

6、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内容。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二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的《饮酒》八年级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 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一课时

学情分析: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1. 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 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 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一) 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 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 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 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 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 当堂背诵。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这节课上完之后,有一些收获,也有遗憾。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比较流畅,朗读这种方法贯穿课堂。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得以疏通。听说读写各项均得到训练。然而,任何一节课都有遗憾,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在于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也难在朗读。一节课教学是否有效,从学生的朗读中能听得出来。读的一遍遍的好,一遍遍的有韵味,就能够说明学生至少对诗歌有了感悟。208班的同学们虽然在反复地诵读中有所感受,最后的配乐朗读明显比开始的朗读要有进步,但是诗歌的韵味还显欠缺,或许与他们每日埋在书海之中,无暇抬头领略自然之美有关。

总之,教学也是一种遗憾的美,在每次的教学中,我会力争让这种遗憾留的少些,再少些。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四

3、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

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六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学情分析: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七

1、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一课时。

学生收集陶渊明的生平、故事、饮酒诗和田园诗。

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1、讲述陶渊明生平、故事。

2、陶渊明的田园诗。

1、教师出示美景图片,并进行示范朗诵。

2、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诗意。

4、师生共同概述诗意,品诗,朗诵。

1、名句品味。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2、诗文详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饮酒人、景、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八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播放器、多媒体。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板书设计: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九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十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学情分析: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七、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