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节俭的高考(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9:19:53 页码:10
最新节俭的高考(优质9篇)
2023-11-10 19:19:53    小编:ZTFB

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对过去的经验做一个回顾。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和罗列无关信息,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可读性。如果你正在写总结,这些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技巧。

节俭的高考篇一

君不见学校水池里总大量放水,君不见学校食堂工人总用大量水来清洗蔬菜,洗完后水却还清澈见底,君不见学校师生洗碗充水,总将水位升到最高级,由于水太猛,又是白白流失……凡此种种,无不叫人心痛。

瑞士是世界上的首富之邦;瑞士人买茶用的筐,商店里的包装袋是纸袋,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瑞士的水资源比较充足,但人们用水一点也不浪费,所有废水都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净化后的水还用来洗衣服;饭店不用一次性餐盒,吃多少买多少,不管招待谁都是三道菜,在瑞士,不是少数人少数家庭这样做,而是全体国民基本都如此。

然而中国餐饮浪费却非常严重,根据中国的传统饭店杯盘一空并不意味着食物可口,而是令主人“颜面”尽失,因为主人显然设有让客人吃好吃饱,因此,饭桌上剩饭剩菜越多,表示主人对客人越尊重,据报道,仅上海一个城市,每天就有1200吨剩菜剩饭,据推算,全国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费就高达600亿元!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地大物博,浪费一丁点算不得什么,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天,你浪费一点,明天,他浪费一点,一天天,一年年地发展下去,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试问:有多少资源可供我们挥霍呢?纵有金山、银山,不也会坐吃山空吗?须知:“地之生物有大限,人之成物有大能……”面对急促减少的资源,面对日益增多的浪费现象,我们应该趁早幡然醒悟,应加强自己的节俭意识,朋友们,让咱们向那些富而不奢的国家,看齐吧,珍惜有限的资源,节约身边的财富,牢记前贤的良言警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人人有责!”

节俭的高考篇二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他说他曾多次劝主旗帜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

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

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冯玉祥夸奖佟麟阁。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行伍出身,曾先后任北洋军旅长、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国民军总司令,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工长等职。他虽身居高位,但生活俭朴。

1932年10月,他从山东泰山到张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阁(佟当时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长),商讨组织抗日同盟军的问题。因为冯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准备,问如何接待冯玉祥。佟麟阁说:“还是老样小米面窝窝头,外加大萝卜咸菜招待他。”冯玉祥吃得很香。夸奖佟麟阁说:“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还没丢农民的本色。

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节俭的高考篇三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与提介切俭并不矛盾,讲节俭就是要珍惜人类有限的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就是要从我们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毛泽东的节俭生活。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他说他曾多次劝主旗帜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

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

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冯玉祥夸奖佟麟阁。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行伍出身,曾先后任北洋军旅长、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国民军总司令,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工长等职。他虽身居高位,但生活俭朴。

1932年10月,他从山东泰山到张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阁(佟当时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长),商讨组织抗日同盟军的问题。因为冯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准备,问如何接待冯玉祥。佟麟阁说:“还是老样小米面窝窝头,外加大萝卜咸菜招待他。”冯玉祥吃得很香。夸奖佟麟阁说:“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还没丢农民的本色。

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清魏禧《目录里言》。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今对联集锦农村联》。

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清钱泳《履园丛话俭》。

上节下俭者则用足,本重末轻者天下太平。宋林逋《省心录》。

节俭的高考篇四

时代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整日忙于生活中的“加法”:我该获得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我要赚到多少……平平凡凡,忙忙碌碌。这些“加”法如同无形的鞭子,将人们鞭打成快速旋转的陀螺。其实,只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减法”,你会发现世界原本不那么糟,生活还是很美的。

生活中的减法,是忍让。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啊,面对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完全可以“忍一着,让一步”,减掉不满,减掉埋怨,减掉怒火,还自己一个“当下心安”。还记得那个“一尺巷”的美谈吗?古代有位丞相收到家里的来信,信上说家里和邻居为了一堵墙的地界发生了纠纷,想让丞相为家里出这口恶气。这位丞相看后当即回信:“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惟独不见秦始皇!”家人收信后,想通了这件事,主动将界墙收回一尺。邻居一看,也觉惭愧,也往回收了一尺。这一“忍”忍出了心平气和,这一“让”让出了邻里和睦。

生活中的减法,是分享。如果问你:“橘子为什么长成一瓣一瓣的呢?”也许你会说:“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当然这种回答是正确的。其实,这个橘子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橘子长成这个样子,就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橘子,而不是一个人独吃!”你有一个思想,他有一个思想,如果各自独享,就仍然还是一个思想;但如果彼此分享,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能碰撞出新的思想。其实,生活中处处需要“分享”。让他人来分担你的痛苦,你的痛苦就会减去一半;让他人来分享你的喜悦,你的喜悦就将增加一倍。“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提升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也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生活中的减法,更是奉献。当然,这个社会中大多都是平凡人,所以社会并不要求你能彻底摒除私欲,只是希望你能减小它的火焰,减低它的热度。一位大学校长曾言:“做一个平凡的人,但可做不平凡的事。”你不必像比尔?盖茨那样动辄捐出上亿家产,支持李连杰“一基金”——每月捐一块钱——也是一种奉献;你不必苛求自己做献血先锋,你如果能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献一次血,这也是一种奉献。也许,我们都无法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那就让我们做一粒“微尘”吧,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就在减去一块钱、一滴血的同时,我们却在塑造着伟大,让它成了一个城市的良心、一个民族的良心。

生活中的减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它别样的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生活中的减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将不再是梦想。

节俭的高考篇五

切题立意:

1.世殊时异,节俭不移。

2.共筑富强梦,节俭不可抛。

3.赞节俭之风,歌时代之魂。

4.以节俭奏曲,为时代发声。

5.青春逢盛世,节俭彰美德。

6.俭以养德,奏时代弦歌。

偏题立意:

1.反对铺张浪费,树立节俭新风。(节俭是传统美德,而不是“时代新风”)。

2.勿以俭小而不为。(没有体现出“新的时代”的写作背景)。

3.节约为本,反对铺张。(将核心词“节俭”偏离为“节约”)。

节俭的高考篇六

1.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设定的写作对象是“本校同学”,文体是“演讲稿”,主题是“新的时代,仍要节俭”,内容应体现“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多项任务皆需完成,缺一不可。题目要求写演讲稿,那么就必须按照演讲稿的格式来写,避免犯与书信格式相混淆的错误。另外,文体当选择体现思辨性的议论文,不可写成抒情类散文。

2.写作背景的限制。题目将演讲稿的中心话题限定为“新的时代,仍要节俭”,那么写作背景就不应脱离“新的时代”。但在“新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而我们身边也确实有一些生活奢侈的现象。这是背景内容的限制性体现。节俭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新的时代,是否仍需节俭”才是本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的倾向性很明显,话题也已经确定为“仍要节俭”。文章内容应批驳材料中罗列的三种错误观点以及其他生活奢侈的现象,不可对其持赞同态度。

4.核心概念的限制。文章的核心词应为“节俭”,不可将话题偏移为“勤俭”而大谈勤劳;偏移为“节约”而缩小概念的范围;偏移为“俭朴”而大谈朴实的品质,等等。

开放性。

1.文章侧重点是开放的。题目具体罗列了三种“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的观点,而其后的“此外”一句亦表明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考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两个进行辨析,也可以逐一对不同观点进行批驳论证。

2.联想与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由此及彼,从生活中与节俭相关的现象,阐述节俭的正确性;也可以旁征博引,纵论古今,分析论证节俭美德在新的时代的价值;还可以从接受、弘扬、传承的角度去谈节俭这一话题。只要体现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即可。

节俭的高考篇七

我的生活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就拿“节俭”来说吧,我就有很多诀窍。

电灯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每天晚上我们都要用电灯,有时候,房间里没人,灯却亮着,这未免也太浪费了吧。于是我想了一个好主意:不用电灯的时候,将电灯尽可能多的关掉,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爸爸妈妈听了我的主意,都点头表示赞成,愿意照我的主意去“办”。为了“验证”我的方法是不是有作用,我决定偷偷地“监视”爸爸妈妈。到了晚上,我见爸爸房间里的灯还亮着,便踮着脚尖走过去一看,房间里没人。原来爸爸到房间拿衣服去洗澡时,走时,忘了将电灯关掉。这样都浪费啊!我连忙将电灯关了,准备在爸爸洗完澡出来后,给他提个醒。爸爸终于出来了,我刚想开口,却发现卫生间的灯还“眨着眼睛”,便飞一般地跑去关电灯。爸爸见了,说:“这有什么关系,就一会儿。”我认真地说:“现在不是正提倡节约嘛,我们也应该积极配合,积少成多嘛!”从那以后,爸爸便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

水是人类的必需品,没有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我对用水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天早上,都需要洗脸,我就会将水放得少点再少点,只要放到够洗脸的水的程度时,我就会“抢”在妈妈前面把水关掉。我还会将洗脸水一点一点接起来,倒进水桶里,让水有第二次生命,可以用来浇花,冲洗卫生间。我还常常“督促”着爸爸、妈妈的用水。爸爸大大咧咧的,对水一点也不在乎,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尤其是洗手的时候,总是将水放到最大,“哗哗哗”地流个不停,我看了可“心疼”了。于是,在他洗手时,我便站在一旁,将水放得小点,并提醒他及时将水关掉。看着我的一举一动,爸爸也跟着开始节约了。

大家对“花钱”这个词一定很熟悉、也一定经常上街购物。现在就让我来说说我的做法吧。我买东西总喜欢买价廉物美的,所以只要我一去商店,就精挑细选老半天,就拿上星期六来说吧。我和妈妈一起去购物,可是我这儿转转,那儿走走。虽说看中了不少自己想要的,可都因为价格问题而被我“放”在了一边。结果,去了超市半小时,可钱却只用去不到三十元。回到家后,细细一瞧,这才发现买来的大多数是油、盐、酱、醋等日用品,真正属于我的仅有两样小东西。妈妈见了,笑着说:“宝贝,你可真够节约的!”

瞧!这就是我“节约”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怎么样?还可以吧!

节俭的高考篇八

勤俭节约是个人修身之需,诸葛亮就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酒吧“一粥一饭,当思来时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良训。我们也更应当节俭。

勤俭节约也在一些大人物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丁数多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_年夏天,周总理到辽宁省审查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整张单子上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也都包括在内。正是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美丽,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

现实生活中,勤俭节约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

曾经目睹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和父母出去吃饭。在饭店的洗手间里,我看到一个水龙头开得很大却没人管。我问旁边的一位服务员阿姨:“阿姨,这水龙头怎么开得……”没等我说完,那位阿姨不耐烦地说道:“去,去,小孩子懂什么事?让它开着!又不是你付水费,走!”接下来,她就和别人说话去了,我好像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孩子真傻,水又不是供不上了,水用都用不完,干吗管这个!”那家饭店我记不清了,但那句刺耳的话一直在我心中回响,让我一辈子都不想去那家饭店了。水,真的用不完吗?答案是不。当这家饭店恣意浪费水,甚至以为水取之不尽时,有多少贫水山区的人们,正在极其渴望着一杯甚至一滴水,好滋润滋润他们干燥的口舌!

“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堆成坡;一滴水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勤俭节约要从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积沙成塔,积水成河。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美德。请大家把节俭当成举手之劳。

节俭的高考篇九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今对联集锦·农村联》。

上节下俭者则用足,本重末轻者天下太平。宋·林逋《省心录》。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

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韦孝宽传》。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资治通鉴》卷八九《晋纪十一》。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惟俭养德,惟移荡心。《明通鉴》卷六,太祖语。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明·薛宣《读书录》卷七。

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多求不如省费。宋·司马光《言招军札子》。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明通鉴》郑五,太祖语。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卷六二《李彪高道悦列传》。

俭则寡欲,侈则多欲。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

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宋·王安石《风俗》。

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

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居丰能俭,在富能贫。《晋书·陆云疏》。

人们不理解,节俭是一笔多么大的收入。[古希腊]西塞罗《斯多葛派的奇谈怪论》。

天上也讲究节俭,把灯烛一起熄灭了。[英]莎士比亚《麦克白》。

与其卑躬屈节以求小利还不如减少零星的花费较为得体。[英]培根《论消费》。

不节俭,谁也富不了;节俭的人很少受穷。[英]约翰逊《漫步者》。

节省等于一笔可观的收入。[荷兰]伊拉斯谟《对话集》。

俭朴是我们美德的可靠卫士。婆罗门谚语。

勤能生则,俭能聚宝。中国谚语。

勤,锄头上的黄金;俭,米缸里的白银。中国谚语。

节俭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艺术,崇尚节俭乃诸美德之本。[英]萧伯纳《革命家箴言》。

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中国谚语。

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中国谚语。

在享乐上花费最少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美]梭罗《日记》1856年3月11日。

人可以分两种:一种人节俭得仿佛要活到永远,另一种人挥霍得仿佛第二天就会死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引自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增产不节约,金碗也打破。中国谚语。

克勤克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中国谚语。

贪婪比挥霍更是节俭之大敌。[法]拉罗什富科《箴言录》。

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

奢未及侈,俭而不陋。汉·张衡《西京赋》。

创业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俭。中国谚语。

家有良田万石,也要粗茶淡饭。中国谚语。

一滴水,一滴油,不让一滴白白流。中国谚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