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审美的散文(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3:46:36 页码:10
2023年审美的散文(大全13篇)
2023-11-17 13:46:36    小编:ZTFB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结是记录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切忌敷衍了事,写总结时要认真思考并付出真实的努力。以上范文只是供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

审美的散文篇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是一种享受和追求,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美好与愉悦。而审美,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它需要我们通过观察、领会来学习、培养。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审美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审美与精神生活。

我认为审美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例如音乐、绘画、文学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陶冶情操,拓宽眼界。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时,这些精神的享受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缓解压力。此外,审美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拥有辨别美与丑的眼光。

第二段:审美与个性与气质。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这与每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有着密切联系。我曾经与一个朋友听一首歌曲,他对这首歌曲十分欣赏,而我却完全无法感受到它的美。这说明,在审美方面,我们的感受往往是被个性与气质影响的。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独特性,拥有自己个人的审美标准,去发掘属于自己的美。

第三段:审美与人际交往。

在学习与生活中,往往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这时候审美的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在面对不同的人时,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他们的审美观,接受他们的意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张与看法。这样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段:审美与艺术制作。

在艺术制作过程中,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作品需要作者对美的追求,追求完美的视角,这样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观众也需要对作品进行审美,才能够真正地欣赏作品。

第五段:审美与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也需要在审美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地传播美的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我们还需要对丑陋的事物进行批判,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反思,让社会更加美好。

总之,审美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思考来获得。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善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并追求属于自己的美。

审美的散文篇二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的乐舞,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音乐都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我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和体会也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深化,它给我带来的是无穷的快乐和启迪。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音乐审美的心得体会,从音乐的元素到表达方式,以及音乐对人心灵的疗愈作用。

首先,音乐的审美要素是音乐创作和欣赏的基础。对于音乐的审美来说,旋律和节奏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通过音高和音符的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而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它规定了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给音乐赋予节奏感和活力。除此之外,音色和和声也是音乐审美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音色决定了音乐的质感和风味,而和声则体现了音乐的和谐与内在的逻辑。

其次,音乐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从交响乐到民谣,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交响乐通过庞大的管弦乐队和交响乐团,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着庄严、激昂或者温柔的情感。而民谣则以简单的旋律和词语抒发着人们的心声,它通常是一种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无论是何种音乐形式,都能够通过共鸣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纽带,使人们能够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音乐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还有着强大的心灵疗愈作用。无论是忧伤的时候需要慰藉,还是愉悦的时候需要放松,音乐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科学研究证明,音乐能够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慢节奏的音乐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系统,降低压力,提高睡眠质量。快节奏的音乐则能够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动力,改善情绪。因此,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和健康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最后,音乐审美不仅是个人的感知和理解,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音乐的审美产生影响。例如,古典音乐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高雅和正统,而在东方文化中则更多地注重旋律的优美和和声的和谐。这种多样化的音乐审美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多元性。正是因为音乐所具有的这种凝结着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特点,使得音乐审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音乐审美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让我沉醉其中的快乐,它还让我学会欣赏美,理解人情世故。无论是欣赏一首经典的钢琴曲,还是跟随着流行乐曲扭动身体,音乐都能带给我无尽的欢愉和启迪。我相信音乐审美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凸显,它将继续引领我们抒发情感、寻求心灵慰藉的旅程。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括了音乐的要素、表达方式和其对人心灵的疗愈作用。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语言和文化传承,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和体验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能够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和心灵的满足。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聆听音乐的美妙,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魅力。

审美的散文篇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审美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文化的学科。多年来,我一直对审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体会到审美的魅力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审美的心得体会,探讨审美在艺术、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审美趋势。

第二段:审美与艺术(200字)。

艺术是人类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这种感受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更是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触动。审美使我们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并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同时,艺术作品也不断引领着审美的发展,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从古典艺术到当代艺术,我们能够发现不同的审美趋势和风格,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三段:审美与生活(200字)。

审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事物、人物、环境的审美能力,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在家居装饰、服饰搭配、食物摆盘等方面,审美的运用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审美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情操,使我们成为有情调、有内涵的人。审美的观点也在商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的企业不仅在产品外观上注重审美,更在品牌传递中融入了审美的理念。

第四段:审美的未来(200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审美也将产生新的趋势。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媒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艺术和审美体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将与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独特和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将为审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能够准确了解人们的审美偏好,为我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未来的审美发展将是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

第五段:总结(200字)。

审美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感受,更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思考能力。艺术与生活中的审美体验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见解。未来的审美趋势将会更为多样化和创新化,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其中。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审美的魅力,让美好不断发现。审美的追求将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人生体验。

审美的散文篇四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有所差异。然而,通过与艺术、音乐、文学等不同形式的审美接触,我逐渐体会到了审美的魅力和重要性。在我看来,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更是一种思考、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审美不仅仅让我感到愉悦,还让我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通过艺术的审美,我体验到了创造力的力量。艺术家们通过对形式、颜色、视角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无数美轮美奂的作品。当我欣赏着一幅优美的画作或是一部动人的电影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艺术家的思想和灵感。这种创造力的体验不仅让我愉悦,还激发了我自己的创造力。现在,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其次,音乐的审美给了我一种情感的释放和共鸣的机会。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通过旋律、节奏、音高等元素,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痛苦。每当我沉浸在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中时,我仿佛能够抛开现实中的杂念,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在音乐的熏陶下,我能够释放自己的情感,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宽慰。音乐的审美不仅让我能够自我治愈,也让我与他人产生了一种无声的共鸣,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然后,文学的审美让我认识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影响力。文学作品通过精巧的描写和情节的构建,能够直抵人心,触动人的内心世界。当我阅读一篇动人的小说或是一首心灵深处的诗歌时,我常常能够被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打动,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文学的审美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妙,还让我更加关注人性、社会和时代的变迁。通过文学的审美,我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与作者共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审美的体验与人生的哲思相互交织。审美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同时也让我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每当我在大自然中欣赏美丽的风景,或是身处美妙的音乐演奏现场时,我常常会沉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审美的体验不仅让我感到生命的宝贵,也让我更加珍惜并努力追求美好。审美启迪了我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总之,通过对艺术、音乐、文学等形式的审美接触,我深深体会到了审美的魅力和重要性。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更是一种思考、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审美让我感受到了创造力的力量,释放了内心的情感,认识到了文字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在未来的人生中,我将继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不断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追求更高的内心境界。

审美的散文篇五

众所周知,审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会因为其所受到的教育、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等诸多因素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我的审美观也不例外,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关于审美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体悟和感受。

1.审美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方式。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但是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物时,却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这让我意识到,审美是一种跳脱固有逻辑和惯性思维的独立思考方式。要想拥有敏锐的审美眼光,必须先学会在欣赏的时候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去除,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观察事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一件事物的本质与精神所在。

2.审美需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受新的美好事物,也可以使我们快乐地欣赏自己以前未曾了解过的艺术表现形式。开放的心态还能帮助我们避免盲目赞美或批判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当我们用心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内在的共鸣感。这种体验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思想,接受新鲜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以便尽可能完整和丰富地把握美的内涵。

3.审美的时候需要做正确的取舍。在芸芸众生的世界里,我们面对了许多美丑参半、多种色彩和多样化的事物,如何做出自己的评价成了审美的难点。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经验和判断能力,但是如何用正确的判断去对待某个创作或场景就取决了我们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那些令人喜爱的作品和事物,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赞美它,但是对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和事物,我们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从而去发掘更好的方向并给出建设性的评价,而非仅仅否定它。

4.审美鉴别需要学习。要提高审美鉴别能力需要我们学习,学习与文化和风格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概念。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审美眼光,推动事物的发展与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要多了解分类、处置、处理媒体信息、图像和音响。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方式和形式的表达,而且也可以准确评价和把握它们的优缺点。

5.审美需要良好的文化素质。我认为审美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基础。各种艺术形式、思想、历史背景、人民民间文化和当代流行文化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掌握。良好的文化素质可以让我们更好了解和欣赏那些高价值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从而更好地领略和理解美的内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使我们走得更为广阔和开放,说不定也能启示自己的创作和设计思路。

总之,审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思维方式和精神要求。正确对待和理解审美,可以使我们生活的方式更为充实和开阔。它不仅能让我们自我感知更强,而且能激励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意思维。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对于审美的热情和好奇,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独立和有文化素质的审美经验家。

审美的散文篇六

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审视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情感、思维的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我曾对审美有过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心得体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下面我将从审美的定义、不同领域的感受、审美教育、审美实践和审美趋势等五个方面,分享一些我对审美的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是对美的感知与评价。我认为,审美是人们对所接受对象的情感、认识和理解的综合反应。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赏析与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内在内涵的感受与理解。审美是我们对世界的理性认知与感性洞察的结合,是对美肯定的一种价值判断。对于不同人来说,审美的体验和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背景、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因此,审美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过程。

其次,审美是跨领域的体验与感知。审美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人们在音乐、绘画、文学、电影、建筑等各个领域都可以体验到美的感受。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规律和价值标准,但也存在一些共通的审美特点,如和谐、平衡、对比、创新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借鉴,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和感知,也促进了各个领域的艺术创新。

第三,审美教育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审美教育在我看来是培养个人审美能力和素养的过程。它能帮助人们提升对美的敏感性和品味,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美感和审美判断力。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艺术课程、美术馆参观、文学阅读、音乐欣赏等多种途径进行,其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感受与表达能力。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参加各类艺术课程和参观展览,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欣赏能力,这对我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审美实践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和表达。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的魅力。我曾经尝试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创作,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用心与创意,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审美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认为审美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审美趋势的变迁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经验的反映。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进步,审美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刷新和变化。比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新媒体艺术等新兴领域的出现,为审美体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审美的未来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参与和创造更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与评价的过程,是跨领域的体验与感知。审美教育和实践对于培养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能力至关重要,而审美的发展也将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更新。我对审美的思考和实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使我拥有了更丰富、更有创造性的生活体验。我相信,随着个人的不断锤炼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审美的认知和实践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审美的散文篇七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150字)。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经过多年的聆听和思考,我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一些深入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旋律和节奏,还有其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本文将从个人经验出发,探讨音乐审美带给我的心灵享受和启示。

第二段:音乐的情感表达(250字)。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方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曲风带给人们的感觉千差万别。例如,古典音乐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和寻思之中,而摇滚音乐则表达出激昂和奔放的情绪。作为观众和听众,我们能够通过音乐与歌曲中的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要传递的意义。有时候,当我感到忧伤或低落时,一首抒情的钢琴曲或者柔美的小提琴独奏能够让我找到安慰和慰籍。在这些瞬间,我对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美妙的旋律的喜爱,更是对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第三段:音乐的个人体验(300字)。

音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体验。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听众和业余吉他手,我醉心于弹奏和创作音乐。当我用吉他弹奏时,我能够感受到音乐对我内心的震撼和激励。音符和和弦的组合构成了美妙的旋律,而这些旋律则彰显了我的情感和思绪。每当我创作一首新的曲子,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音乐也成为我的心灵庇护所,让我找到自我和平静。

第四段:音乐与社会文化(250字)。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音乐可以传承和表达不同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世界上各种音乐类型和民族音乐,如中东的阿拉伯音乐、非洲的民间音乐、欧洲的古典音乐等等,都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音乐的审美是多元且包容的,正因为不同文化的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有机会开拓自己的音乐视野,并尊重和欣赏其他音乐文化的美。

第五段:音乐改变生活的力量(250字)。

音乐的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力量。当人们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时,音乐可以作为一种疗愈方式。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减轻焦虑和压力。此外,音乐还能够激励人们取得更好的成就。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经常听音乐来提高士气和专注力。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动力,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梦想和超越自我。

结论(150字)。

音乐审美可以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和启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通过音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分享共鸣。音乐对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尊重各种音乐。音乐的影响力超越了个人和文化的界限,它有着改变生活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困难,追求幸福。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音乐审美体验,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的散文篇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亦是如此,人生漫漫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枯燥平淡的活着,至少在这条路上留下美的价值。

所以你可能又会问何为美的价值:那就是丰富生活,在工作的余暇,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

我记得我之前见过这样的一个同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商业上的竞争,还是学习的竞争那都是比拟于战场的残酷,你不加把劲儿,你终将被淘汰。她呢?学习成绩很好,迫使中考的压力,学业的繁重,她都会多空闲出余暇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她家有一个小书屋,这一架又一架的立着的文学作品都是被她纤细的手给温柔的抚摸过的。她读文学作品不下一百多本,因为她以为文学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以谋与作者感情基调相融,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她就像一块生日蛋糕,上面总是要加上水果和蜡烛进行点缀。因为吾人固不可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

你以为参加夏令营是一种特别好玩的事。错,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被深深的改变人生认知。为什么大家都说多去旅旅游,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因为你的审美在初始的被局限性住了,当你旅游时,你会发现更多新奇好玩的人和事,彩绘你的眼睛,看透世界多般的五彩缤纷。

我们从出生到最后的死亡,是遵循自然法则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怎么才算是人生的价值:那就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你看世界时,眼睛是白色时,那么你可多读文学,增加知识与感情的调和;当你看世界时,眼睛是黑色的,那么你又可多听音乐,多放松心情。黑色说明你的心灵沉重,那就多具备审美价值,让眼睛对待世界时是五彩缤纷的。

学习竞争的压力,导致有些人太过于死板,新初一发展美育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以此缓解学习的压力。美育与人生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有谋生的需要,还应要有审美需要。

人生的价值还应有审美。

审美的散文篇九

第一段:介绍审美的概念和重要性(大约200字)。

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审美观点。然而,审美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通过学习和体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第二段:审美的培养和影响(大约200字)。

审美的培养需要积极的参与和针对性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观展览、阅读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学习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审美见解。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升。

第三段:多元化审美观点的重要性(大约200字)。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开拓视野,接受不同的审美观点。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对美的认知可能存在差异。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审美观点。多元化的审美观点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

第四段:审美与个体情感的关系(大约200字)。

审美体验是一种与情感紧密相连的体验。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或观看一场表演时,我们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情感共鸣。审美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欣赏,更是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因此,审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感,丰富我们的情绪世界。

第五段:审美的力量和重要性(大约200字)。

审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抚慰和安慰,使人们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忘却疲惫和烦恼。同时,审美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可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载体不仅仅是美的体现,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影响力。审美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结(大约100字)。

通过培养和拓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心智素质,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与他人建立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审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改变个体和社会,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美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审美的散文篇十

在森林中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最佳审美员”的评选比赛。所谓的最佳审美员比赛就是让小动物们去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事物,并说出理由。最终谁的理由和事物是大家最喜爱或得到赞同,依次排名。

今年的比赛就安排在后天在小河旁举行,所以,小动物们都忙着寻找漂亮的事物。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比赛日了。当天晚上小河旁聚集了许多小动物,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蟋蟀也来观看比赛。

往年的比赛中选手们无非就是赞美山林明星和植物美人,大家早已厌烦了,不过,今年的比赛中出现了一个例外。

小刺猬被排在最后一个演讲,而他要介绍的事物是最默默无闻的也是最美的小草,或许你会认为小草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介绍的呢?别着急,让我们先听听小刺猬的演讲吧。

“大家好,我是小刺猬,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小草,有些人觉得小草与牡丹、玫瑰比起来逊色多了,那我就会更正他的观点。小草也很美啊,只不过她美的不是外貌而是心灵。当我们在树林间玩耍时、在地上打滚时,是成千上万根小草为我们铺在土地上,提供着柔软和清香。在我们中间谁不是依靠小草进行着食物链的循环?又有谁的心灵能象小草那般纯洁和善良?最后,我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结束今天的演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刺猬演讲完后再一次向大家鞠了一躬,霎时,周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周后,比赛结果出来了,最佳审美员竟然是小刺猬,全山林的动物们都震惊不已。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心灵美和能发现心灵美的人。

审美的散文篇十一

科学与审美,在人类的追求中永远是互生互补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美育对智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索,肯定离不开美的激发、美的涵育、美的补充。

令科学逐美,立辉煌教育。

对美的美好遐想与无限好奇促进了科学在浩瀚星空中恣意徜徉,人们对科学创作规律的尊重,也让经典的艺术作品灿若星辰,历经千年仍有葳蕤蓬勃的力量。与审美在永生互补中相得益彰,只有美促科学,科学探美,新时代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历史的脚步才会走过蛮荒,奔向太阳。

只比作一列隆隆向前奔腾而去的火车,那么,科学就是驱动火车不断向前的强力引擎,而美就是火车驶向的终点站。他们火车就只剩下了一副瘫痪的躯壳,正因为有了美与科学,车轨间隙的清芽,才正在拔节绿茵丛中。红的花蕾才会吐露芬芳。

科学的牵引力是不可估量的。

清明上河图的现代科技动态佛动态版,难道是横空出世如变戏法一般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吗?当然不是,它是由于现代人对大宋繁荣的商业风貌的无限好奇,对东京世井生活的美好遐想,才与科技融合,让传统的种子在科技的催化之下,以另一种鲜艳的方式绽放在了世人的眼前,在美对科学的指引中,绽放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对美的塑造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数字化故宫的建设使古老瑰丽,金碧辉煌的古都又增添了青春的力量,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ip形象。康雍乾大帝的萌系表情包,时而庄重正经,时而贱萌幽默,让曾经尘封在历史记忆中的人物,也充溢了美的特征,科学敦促着美向更绚烂的舞台追光而去,去往异域他乡开辟一块新的沃土与生机,科学的汗水足已淬炼出美的正果!

既然如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无不应该重视起审美与科学的地位,在教育中,让梅与科学水乳交融,让美与科学是教育完成华丽变身,我们有责任让美与科学融入民族精神的血液当中,成为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之源,成为中华民族的天然禀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国家的发展向前,向来离不开对美的追求与科学的驱动,在他们的带动之下,教育才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才会在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的同时,也有了源源不竭的底气!

审美的散文篇十二

作者丨李冬君(历史学博士,独立历史学者)。

摘编丨张进。

古人对美的细腻体贴,比比皆是安顿生活的智慧。耗费了几个轮回的光阴,我们才敢肯定自己的真正需求,重启对生活的审美勇气。

“美”,这顶人类最高的荣誉桂冠,它属于过去,也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唯美永恒。

美是一种约束力,它提示我们生活的边界在于勿过度。而当下高科技正以摧枯拉朽的激情,不断刷新我们的分寸感。不得不承认,它在提升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将我们的心智羁绊于它飞速运转的传送带上,节奏如离弦之矢。

科技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吗?显然不能。对于人类心灵的需求,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令人焦虑的终极问题,常常就是一杯茶的生活状态。因为这种“飞矢不动”的悬停状态,对人的生命以及心灵有一种美的慰藉。

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有唯美的生活样式,由那些有趣味的文人在生活中慢慢提炼。他们为衣食住行制定雅仪,用琴棋书画诗酒茶配给生命的趣味,以供我们参考打样自己的生活,复苏我们沉寂的热情,在审美的观照下,来一场生活上的“文艺复兴”。

与他们相遇是我们的福缘。

一、生命的清供。

“清供”,各见其主人的品位,摆在居室、书房,清雅一隅。香花蔬果氤氲奇石墨砚,点染方寸之间,供的是日常的心境。踱步止步,如翻看册页,锦色琳琅,侍弄的是一份生活的趣味。

茶酒皆醉心。

素心向隅是一扇窗,它推开我们的生命之幽,给出一点审美的缝隙,插花品茶、饭蔬饮酒、园冶修葺等,就会在文人笔下涨潮,浩瀚为生命里的“清供”,诸如从《茶经》到《随园食单》等等,不过是一波潮汐,但阅读它们,会纾解心灵之淤。

唐人陆羽为茶抒写了一首情诗,就像唐人写格律诗那样,推敲一生。其深情与专一,治愈了全世界的焦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经》开篇就这样悦人耳目。有形有声,将你代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佳境,静听鄂君子晳收到的爱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开门见树,读者心甘情愿,为“嘉木”添枝加叶。

可陆羽又说,嘉木兮生乱石,让人心疼。嫩绿绿的雀芽,却蓬勃于乱石寒壤之间,不挑不拣,不执不念。也许就是这一副简淡的品性,感悟了一位孤苦的僧人,卷起千年的舌尖,衔着万古的思念,为它择水选炭、立规制仪,不厌繁文,遣词细剪,只为一枚清嫩的灵魂,提取一丝亘古的甜,与饮者灵犀一点。

宋代有“喊山”习俗。春来了,草木还在憨睡,万物复苏之际,只待春雷惊蛰,第一醒来的是茶芽。茶农们会提前摆齐锣鼓,润好喉咙,模仿春雷,准备与自然一齐造化。锣鼓接雷,喧天动地,喊声荡山,此起彼伏,“我家茶,快发芽!我的茶,快发芽……”一声声,一槌槌,震碎了雾花,清凉凉地洒落在被吵醒的芽头上。这种擂鼓催春的场景,恐怕是最感人的天人合一了。

《煎茶图式》酒井忠恒编,松谷山人吉村画,1865年。

生命呼唤生命,生命唤醒生命,人与自然扺掌共生,那茶便是生命的“清供”了,是陆羽追求的茶境。

熙宁、元祐间的党争,没有赢家。窦苹深感窒息,便开始写中国第一本《酒谱》。也许他读过《茶经》,《酒谱》的目次很像《茶经》。随后,医学博士朱肱,在宋徽宗朝的巅峰时刻,他归隐西湖去了,在湖边著述《酒经》。

大隐隐于酒,魏晋人最擅长。酒在魏晋,是美的药引,发酵人生和人性。人生在微醉中尽兴,人性在尽兴时圆润丰满。看魏晋人的姿态,线条微醉,人有一种酒格之美。

士林酒格,要看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看嵇康与阮籍。

阮籍醉眼看江山,越看越难受。司马家阴谋横流,他突然一吼:“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然后倒头醉睡,竟然睡了六十天,这样的功夫,在今天,也算世界纪录。睡时长短,要看醉之深浅,而醉之深浅,则基于城府之深浅。醉眼风云看透,醒来如同死而复生,隔世一般,世事纷纭,都被他醉了,以示他与司马家的不合作。嵇康则偏要像酒神那样酣畅,绝不委屈自己的酒格,劈面强权。正如山涛说:“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说他醉了也巍峨,有关酒格绝不妥协,宁愿死在美的形式中,是中国式酒神的风采。

还有一种田园风酒格,非陶翁莫属。晚明画家陈洪绶,作《归去来图》,写陶渊明高逸生活中的十一个情节,规劝老友周亮工大可不必折腰清朝,不如学陶翁挂印归去。归到哪里去?当然是将自己安放在田园里。陶翁要“贳酒”喝,陈老莲便为他题款:“有钱不守,吾媚吾口”。写诗写到拈花微笑的诗句,喝酒喝到这个份儿上,皆高妙无以复加矣。为了“吾媚吾口”,陶翁还亲自“漉酒”,以衣襟为滤布。运笔至此,老莲又拈出一句,“衣则我累,粬则我醉”,如此淡定平常,皆酒中真人。与叔夜之“玉碎”之酒格,各美其美。一则高高山顶立,一则深深海底行。酒过江山之后,田园轻风掠过,据乱世的出处,悲喜皆因酒的风格不同。而太平之世,混迹于市井,多半屈于浅斟低唱。那不是酒格,权称一味酒款吧。

陈洪绶《归去来图》。

闻琴听留白。

中国人生活中有七大风雅之事,琴为第一。

为什么琴第一?因为曲高和寡,因为天籁并非触手可得。琴,是君子人格的标配。“曲高”与“天籁”,并非对天才琴技的赞美,而是对琴者内在修为的综合考量。尼采说:“在眼泪与音乐之间我无法加以区分。”这句话深邃直渗心幽,应该奉为对“曲高”和“天籁”的最好解惑。音乐是写在灵魂上的密码,应人的崇高之约而来,调理人性的不适。

我们常在古画上看,古君子身背瑶琴,游历名山大川,修炼的正是在俗世即将堕毁的崇高感。高山流水间,他们十指抚琴,弹的是心弦。烟峦夕阳下,遗世独立的伟大孤独,难以名状。倘若于月夜水榭,香焚琴挑,则琴声或幽幽咽咽,或嘈嘈切切,即便穿林打叶,也还是一种有限的形式美。可古人深知,听琴非止于听音,更要听“无”。于是,琴声每每戛然悬空,无声无音,屏息之间,最吊人情绪。当内心开始充盈一个至广大的朦胧状态时,再起的琴声,无论多么惊艳,似乎都是为那一瞬间的“无”凭吊缅怀。这种琴弦之“无”,如书法之飞白,泼墨之留白,姑且称之琴弦之“留白”吧。

听琴听“无”,这一渺然细节在音乐中的专业趣旨非我能论,但闻琴听留白历来为我所钟。“留白”的瞬间净化,休止尘世的杂念,却是额外赐予精神的有氧运动。“无”是“有”的虚拟,用以解释琴之“留白”,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它源自庄禅的审美格调。陶渊明弹无弦琴,应该是一个大大的留白,是他献给前辈庄子和他自己人生的一个“清供”。

琴史上,似乎魏晋人最擅长弹琴复长啸。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曲《广陵散》为之绝唱。他选择了死,是为了让正义之美活下去。如今不管《广陵散》是不是当年嵇康的“安魂曲”,它已然流传为悦耳的纪念碑,永恒为他的生命清供。

孔子弦诗三百篇,将华丽稀释,普罗为温柔敦厚的大众教化,矫正勤劳的怨声。《诗经》配乐吟诵,音乐纾解了诗的忧伤。人民“哀而无怨”“宜其家室”,在琴瑟和鸣中,终于把日子过成了教科书。其实,北宋朱长文著《琴史》的初衷,就是想用琴音教化人的心灵。只不过,艺术的真谛一旦在人的内心苏醒,那颗不羁的灵魂便无论如何都会找到自己的节拍。

书法是精神上的芭蕾舞。

唐代不仅盛产诗歌,还盛产书法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初唐四杰、中唐“颜柳”之外,还有一位让米芾都惊艳的孙过庭。米芾叹其书法直追“二王”。孙过庭还著《书谱》一书,品评先贤书法。

米芾擅长书法却不屑写“书史”,偏写《画史》。他的画评,机锋烧脑,是画史上绕不开的艺评重镇。

书法是线的艺术,唐以前书画皆在线条上追逐光昌流丽,以吴道子所创“吴家样”为集大成者。到宋代,士人那颗自由的艺术之心,无法忍受千家一条的格式化线条,便开始越过唐代,直奔东晋“二王”了。从那位后主李煜开始,在线条上迟滞,在笔锋上苦涩。人生的艺术,因自由意志受阻而偏向于不流畅的悲剧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行动艺术,它不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在精神上自我训练,培养审美能力。

米芾与李煜一样,书法直追晋风,却不想在“二王”脚下盘泥,他不想对着“二王”学“鹅”步,所以总念叨“老厌奴书不换鹅”。有人批评孙过庭习“二王”“千字一律,如风偃草”,却不知孙过庭偏执着于以假乱真的功夫。他可以在任何不同的场合,写出一模一样的同一个王羲之写过的“字”,不要说人的情绪以及运笔时的气息会不同,除非忘我,想必孙过庭练的就是这种忘我的功夫。

米芾可不能“忘我”,“我”是艺术的主体。他曾给友人写诗一卷,发表“独立宣言”:“芾自会道言语,不袭古人。”他“刷字”五十余年,才松了口气,见有人说他书画,不知师法何处,才终于释然。

米芾《紫金研帖》。

据说米芾“伟岸不羁,口无俗语”,任性独啸,浑然一个“人欲”,高蹈于世。一个人看到了自我,他该多么快活!

难怪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苏、米疾言厉色,项穆是理学之徒,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无我”。虽然历史已经是万历朝了,而且本朝亦不乏与米芾息息相通的性灵文人,在米芾和项穆之间,还有倡导“唐宋诗”的归有光、因赞美“人欲”而惊世骇俗的李贽,以及独抒性灵的“公安三袁”等,项穆不会不知。人的精神进化,是多么参差不齐,连时间都会脸红,不要说五百年前米芾那颗自由的性灵,就是同朝为人,分野亦明。

毫无疑问,项穆认为书法应该是一门“载道”的艺术,正如理学主张“文以载道”,“道”是“正人心”,是《书法雅言》初衷,是项穆的学术抱负,他将书法艺术提升到理学意识形态的高度。书法被天理纠缠,还有审美的可能吗?如果天理否定人性和人欲,那就无法审美,因为那条优美的中国线的艺术,属于流畅的人性,不属于概念,它不为任何概念做广告贴士。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经世致用,是中国学问的正根,用在帝王家。可袁枚偏不,在对王朝举行了淡淡的默哀之后,他便辞官归隐,住进江宁织造府,这里曾是《红楼梦》大观园的故址。那年他三十三岁,冥冥之中幸运降临,这块精华之地不知给了他多少灵感。

那时,他还不知有《红楼梦》,可远近皆知他是坚定的“性灵说”诗歌流派的掌舵人。他在任江宁知县时,购买了小仓山废园,修整后改名“随园”。也许真有随缘的顿悟,他把自己从体制内自我放逐了,皈依美味,过一种舌尖上的真实生活,做梦也要做一场性灵的故园清梦,或许还能梦见贾府盛宴。

文豪写吃,历来有趣。文心不雕龙,只雕琢味蕾上的性灵。袁枚捍卫美味的姿态,表现出超常的使命感和整合能力。《随园食单》不载道,不禁欲,若舌尖上的思念,能得之于美味的灵启,那将是人生最圆满的乐事。就像他说的“笔性要灵”一样,“食单”里的每一道美味,都与他的笔底灵魂押韵。

中国的饭桌对自然界是全方位开放的,大凡自然赐予的物质,都可以在饭桌上争艳。在食不厌精和脍不厌细的祖训下,吃食除了果腹外,还有养生的关照,以及必须满足的两个生理层面的诉求:味觉的丰满和视觉的盛宴,在审美中喂饱精神,这是袁枚美食的“清供”,也是中国士人饮食文化的精髓。

二、儒歌到晚明的走板。

从《菜根谭》《围炉夜话》到《幽梦影》《小窗幽记》,一本本翻过来,不禁哑然。在这几位儒生的精神世界里,“荒腔走板”就是检验时代的真理标准。

审度荒腔的美感,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不妨试试。

《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并誉,“并誉”也是两百年以后的事儿了。作者王永彬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乡贤,教书之余,编写一些教材。《围炉夜话》是一部不足万字的修身教材,犹如儒家励志的橱窗,展示修身敬己的老生常谈,在科技迅猛不及回眸的历史瞬间,于个人偶有拾遗,即便一枚人性的灵光一闪,亦不失为一次温暖的补遗。

明末清初,太湖流域,应该是中国士大夫最后的精神据点了。文华绝代的松江府是文人的天堂,陈眉公就隐居在天堂里。

徽商黄汴曾编纂了一本《天下水陆路程》,松江府为枢纽,那里水路通达,商贾逐利而来,画舫日夜流连。这样的商业文明,比“宫斗”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更具魅力,给晚明的名士们一个逃避的去处,他们在此扎堆隐居。

据明末士人王沄编《云间第宅志》记,松江府当时有别业名园二百多家,徐阶之水西园,董其昌之醉白池,陈眉公居东佘,陈子龙的别墅也相距不远。在陈眉公的生日宴上,当柳如是第二次见到陈子龙时,便以为可以“如是”此生了。

眉公名继儒,二十九岁时,果断焚烧儒衣冠,绝意仕途,来一次告别“继儒”的行为艺术。以彻底的荒腔走板,破了理学障碍,在隐居中还原一个人的真实生活,三吴名士争相效仿并与之结交。

有人说他假隐士,什么是真隐?

像他这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怎么会在乎往来人的身份?管他是布衣白丁,还是封疆大吏,他在意的只是人。隐居不一定非要躲进山林,或与往日朋友像病菌一样隔离。今天看来,脱离某种体制化,做一位独立的自由人,就是真隐。既然体制让人受苦,那就转个身离开它。归隐,是中国文化所能给予中国士人奔向自我的唯一途径了,唯有对审美不妥协的人,才会选择这一具有终极美的生活方式。当然,眉公到曲阜,还是要拜先哲的。

他书法宗苏、米,宗的是苏东坡与米芾的人格美。他为西晋吴郡大名士陆机、陆云建祭拜庙宇,以栽植四方名花祭之,取名“乞花场”,并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痴的是高士风流。他的“荒腔”启蒙了一代年轻人,如张岱、陆绍珩等。

当年,陆绍珩从吴江松陵镇来拜访陈眉公,由水路乘船也是很方便的。他辑录了一本名人名言集,其中有苏东坡、米芾、唐寅、以及陈眉公等人的言论,他们的精神一脉相承,请《狂夫之言》的作者陈眉公作序,可谓锦上添花。

如果说《围炉夜话》是一部纯正的儒歌的话,那么《菜根谭》就是一本走板的儒歌,而《小窗幽记》则是在荒腔走板上长啸。读本书陆绍珩的自序,看得出他与眉公心有灵犀。他说:“若能与二三知己抱膝长啸,欣然忘归,则是人生一大乐事。”仅看本书十二卷的题目,就知陆绍珩安身立命的趣味,与眉公一样别有怀抱。

《幽梦影》为张潮一人之论,文辞锦绣,以一当十,与《小窗幽记》中的群贤比读,亦无愧之。张潮是语言大师,并以一往情深翘楚。

天给了他才气,他用天眼看世事,事无大小皆文章;神给了他一支笔,所过花草树木、历史遗踪甚至日常琐碎,便都有了醒人精神的仙气;父母给了他仁慈之心,他总能以优雅的反讽、浓缩的诗意、温和的点拨,给予读者精悍的修辞格调,点亮我们惰于惯常的昏蒙。

有人说,《幽梦影》“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是说常识如故旧,而张潮则能从我们习以为常的故旧中看到新。比如,他看柳,看花,看书,对着四季轮回的旧事物自言自语,却总能提亮人心被蒙尘遮蔽的幽暗处。

他亦痴,直痴如女娲补天遗下的那块石头。他直言不讳:“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既然他对人生抱有如此的乐观,我们就不要辜负他的治愈力。

读他的书也许会因“文过于质”而审美疲劳,可读书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而读“两幽”则更有一种“璀璨的阴影”之华美。

三、晚明以来士人心灵艺文志。

张岱有个陶庵梦。

汉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明末甲申国变,积攒了两千六百多年的风华至明朝末年而绝代。张岱的审美生涯,就是在这样一帧锦如汉赋的终极篇章里徜徉走过的。对汉文化繁复的精致与极致的精美,他那份单纯的沉醉,却表现如饕餮,以他那颗冲破伪道学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性灵之心,乐此不疲在物欲缤纷的世界里,展示他的名士风流,骚动上流社会追逐名士以及名士手上的长物风流。

可耗尽他倾情大半生的华美,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却不过是回眸的一抹惊艳。1644年清人入关,大明江山如多米诺骨牌,从北向南最后一块倒在这枚“性灵纨绔”的脚前,他以历史之眼观摩了这场王朝易代的演出。好友苏松总督祁彪佳在杭州沉池殉明,而另一位好友大明的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铎,与大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则在清人兵临南京城下时,携手打开城门,亲自迎清军入城。

此情此景,张公子怎么办?张岱没有功名,可以不殉国,也不必殉国,那国不过是一家一姓的朱家王朝,而他的江山在文化,文化的江山里的精华就在他的脑子里、身体里,与他的生命共一体,他要将文化的江山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他还不能死。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饥饿之余,惟弄笔墨。”

去冬还轻裘珍馐,今冬却无钱举火,这种从巅峰跌入深渊的体验,如梦中惊醒,提示他作为兴亡遗续的使命。祁彪佳殉明前,叮嘱张岱不能死,汉人的历史唯张岱这般锦绣人物才能完成。

跌入深渊反而踏实了,就在深渊里写作。记得林风眠先生说的,“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每一个时代皆自誉为伟大的时代。可伟大的时代一个接一个过去,我依然沉默。”

历史呼啸而过,王朝是历史之鞭下的陀螺。

张岱不再恣意放纵,不再叛逆,而是沉浸在深渊里静默观看,回忆思索如梦一般的绝代风华。

对痴人不能说破梦,于是,他痴于梦而将醒沉于梦底。王国维与张岱一样痴,却又绝望于梦醒,于是,将醒沉于湖底。而张岱在梦底,每忆一美,每一忏悔,每一记之,每一泣之。

这期间,他完成了《石匮书》这部重要史学著作,以告慰他的老友祁彪佳。当年他想与祁彪佳同殉大明,老友不允,嘱他汉人的历史要汉人来写,要他活下去,完成《石匮书》。他有这个能力,可以说他甚至比谈迁、全祖望、査继佐更有资格列为“浙东四大史家”之一。

《陶庵梦忆》留住了文化的根,无论阳春白雪,还是市井玩好等诸诸般般,都在他伤心的俏皮绝句里纷纭呈现,一部汉文化两千年的百科全书。

这是一卷张岱手里的“清明上河图”,从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从北宋末宣和年到大明末崇祯年,从开封汴梁走到会稽山阴,襟带扬淮、金陵、苏、杭,汉文化走了五百多年的锦绣之路,以其丰赡培养了一批百科全书式的士人精英。

《陶庵梦忆》在前,《红楼梦》在后,张公子的痴狂启示了贾宝玉的叛逆,又无可奈何轮回为世俗观念中的痴癫,最终被逼向出世;而曹雪芹的痛惜与悲悯,则在缅怀张岱那一时代的华彩中萃取并挽留了中国古典风范。一部伟大的作品,必有诗性和人性打底子,表现苦涩的时代之狂。

明代狂人多,“狂”的代表有两位,一位是思想家李贽,另一位是艺术家徐渭,此二人皆以“狂”名世,亦因“狂”而被世人铲除。李贽是狂人的先驱,徐渭是张岱的父辈;李贽要我理我穷,我物我格,其狂若高高山顶行;徐渭则要泼墨大写意,其狂光芒夜半如鬼语。

徐渭去世的第三年,山阴同郡张岱出生。张岱少年时就痴嗜徐渭之狂格,遍访搜集徐渭诗稿,二十六岁时刊印《徐文长诗稿》。狂人陈眉公是张岱的父辈,也是他的忘年交;狂人陈洪绶是张岱形影不离的至交同伴。

葬完义士祁彪佳,陈洪绶作陪,张岱在自家府邸,接驾鲁王朱以海,并请鲁王观赏自家戏班演出的《卖油郎》,以此绝唱辞别鲁王,归隐山林,表明自己的决绝心迹。几年后,他的次子欲博取功名,去参加大清顺治十一年的省试,寄身于异族篱下为臣。想来他也别有心情,一种烟波各自愁吧。幸亏还有一座文化的江山,“愁”还有个去处,在《陶庵梦忆》里慢慢纾解。

晚明士人心苦,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中,他们以放纵寻求自由独立的人格样式,以“痴狂”的天真与稚嫩,从太湖流域啸傲到西湖岸边,以为找到了新时代的自我定位。

文明倒挂了,落后战胜了先进。明亡后,在这巨大的历史时差中,顾炎武似乎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亡明可以,不能亡天下。而天下就是中国文化,读书人要守住文化的根,作最后的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陶庵梦忆》以审美的眼光,一边扫描文化中国,一边留下了珍贵的中国文化之遗产。今天,我们读狂人书,似乎可以触摸到文明的哀伤。

《陶庵梦忆》是晚明繁华世相的一个立此存照,张岱是悲凉的,他披发归隐,不与新朝合作,将生命终止于前朝旧梦中,供后人凭吊。

陈洪绶《瓶花图》。

李渔把生存过成诗。

明清之际,历史轰然飚过,尘埃落定之后,新秩序下,人们还得照旧生活。生活与生存不同,生存可以将就,而生活就要讲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而生活得遵循价值规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荣辱得失是价值规律。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告诉我们“闲情”是生活,生活是生存的偶得,必须料理好生存,生活的感应频率才会显现,在生存之闲时必须锦上添花,才是人的生活。

不必忌讳锦上添花,“添花”应该是人生的坐标。

李渔的一生,是一介寒士的奋斗史。

他总是涉险于贫困的边缘,起伏如冲浪,但无论浪尖还是谷底,无论前浪还是后浪,他始终会坐在浪尖上,抓住瞬间的峰巅,钟情于生活的审美,沉浸在生活的所有细节与趣味里,顽强地活出品位来。他对生活的挚爱,使他给予《闲情偶寄》的精神基调,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执着。他写作,带戏班子演戏,携一大家人游历,品吃、养生、造园子,把一个“芥子园”营造成生存与生活的“两重天”。事实上,有关生活的品位,他都不妥协。

李渔比张岱小十几岁,为同代人,两人时间重叠,但他早于张岱而逝。他们,一个生活在过去的回忆里,一个生活在当下。隐居后,张岱开始写《陶庵梦忆》,直到一百三十年后,西历1775年,乾隆四十四年,这本书才面世。而李渔五十六岁时,便开始总结他的戏剧理论和生活美学,着手著《闲情偶寄》,1671年刻印全稿,与张岱的《西湖梦寻》同年付梓。看来,李渔没有读过《陶庵梦忆》,甚至在写作《闲情偶寄》时,亦未睹《西湖梦寻》。而张岱则有可能知道或看过《闲情偶寄》?不知两人是否有过交集,以张岱对戏曲的痴,不会不知道李渔,他在《陶庵梦忆》里说:“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可供一刻受用。”这说明他们“性相近”呐,也许他们因生活于不同圈子而“习相远”。一个是富家纨绔,一个是乡里村娃,习惯必然霄壤。

李渔萍寄杭州发展时,张岱在绍兴快园隐居,还时常泛游西湖。不过,那时张岱已经隐逸,写作、挑水、莳田;而李渔正一边游走于达官贵人的府邸讨生活,一边在市场里寻求安身的方寸,以他有骨有节有性灵的审美原则,才不至沉沦于“唯物”的生存。

李渔身上有市井气,这是张岱不具备的。李渔是金华兰溪伊山头村人,游埠溪从村里流过,舟行数里,就到了游埠镇码头。码头,唐初就建了,唐代诗人戴叔伦曾放棹兰溪,有诗句“兰溪三日桃花雨”,此后有几位大诗人都来过。小时候,李渔常从游埠镇码头乘船到衢州看各种戏班子演戏。那时,镇上百业兴旺,码头有“三缸”

(酱、酒、染)。

“五坊”

(糖、油、炒、磨、豆腐)。

“六行”

(米、猪、药、茧、竹木、运)。

“十匠”

(铁、锡、铜、银……)。

等,四方贾商云集。

中国士人一般都会自带诗文气,而对市井气则避之唯恐不及。一介寒士在体制外生存,必须有市井气。李渔就是这样,可以建园造景,可以自带戏班子,亦可写畅销书。不愉快就迁徙辗转,把一个大家庭背在肩上,或建在书斋园林中,一家人过着自由平等真爱的生活,艰难的生活硬给他过成了一首有结构的诗。

《陶庵梦忆》也写市井玩好,但那是“隔岸观火”式的观察与审美,而李渔则生活其中,被人以“俳优”鄙之。张公子是真“闲情”,他有富庶的家底和才情供他尽情挥霍,而李渔则是忙里偷“闲”,对他来讲,忙是生存,“闲”是生活,生活是精神和心灵上的闲暇,他只要有才情一项技能仅供差遣就够了。他没有像张岱那样披发归隐,而是选择了剃发,他把头发上交了大清王朝,算作“人头税”,同时,他把大脑以及情感与思想,作为“投名状”入伙了文化的江山,他要在文化的江山里艺术地活着。总之,李渔和张岱各持各的人格操守,各有各的命运吧。

汉文化到晚明的精致样式,定格在《陶庵梦忆》里,又在《闲情偶寄》里鲜活。林语堂说《闲情偶寄》可以看作是新一代中国人艺术生活的指南。

李渔还有一股豪杰气,一生结交很多朋友。在南京与曹雪芹的曾祖江南织造曹玺有走动,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忘年交,看来在《红楼梦》之前,那些经历易代的士人,不约而同对即将终结的晚明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启式的彩排。如果说“重启”是一次文艺复兴的话,那么《红楼梦》则是这一次彩排的伟大成果。

陈洪绶《瓶花图》。

沈三白浮生沧浪。

北宋庆历年间,一位诗人在体制内很郁闷,便从开封府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锦绣江南去,在江枫渔火处,购得一园,开始经营起自家的精神据点。

诗人临水筑亭,心似沧浪,故名之曰“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此乃苏子美也。

此后,光阴似箭,穿越了两三个王朝,又来了一介布衣书生,姓沈,名三白,身旁还有一位女子,亭亭玉立,眼色纤纤地落在潮湿的苔藓、古树皮的褶皱中,如惊鸿一瞥,那便是芸娘了。

俊男美女,轻罗小扇,借住于沧浪亭,伏于窗前月下,清风徐来,暑气顿解,品花赏月,其乐何之!

十八世纪的沧浪亭,还是可以登叠石远眺的。中秋日,三白携芸娘登亭赏月,晚暮炊烟四起之际,二人还可以极目四望,见西山,水连天,一片疏阔。

沈三白,略晚于曹雪芹,两人身世、性情相似,都能诗会画,一个写了《浮生六记》,一个作了《红楼梦》,都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滋生在情感的原始湿地里,过着远离清廷体制的性灵生活。《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带给读者对爱情的审美寄托,不输于《红楼梦》的“宝黛”悲剧。沈三白与妻子芸娘,在沧浪亭里浮生,烹茶煮字,品花赏月,日子虽时有捉襟见肘,但他们物欲不高,日子过得如诗如画。三白喜谈《战国策》和《庄子》,前者是入世的,后者是出世的。芸娘也有自己的审美,她说学“杜诗之森严,不如学李诗之活泼”,根性里与夫君心有灵犀。

“人弃我取”是三白的生活美学观,他和芸娘的居所,名之为“我取轩”。可惜,怎奈红颜薄命,芸娘独自西去。三白笔下,不依不饶的悼亡,将芸娘兰心蕙质、典雅朴素的气度美,定格为中国文化对女性审美的标杆。

十九世纪末,王韬的妻兄在苏州的一个冷摊上,发现了沈三白的这本自传残稿,经王韬之手,《浮生六记》。才得以流传后世。不知这位三白公子是怎样倾慕李白,反正,他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诗眼人生。

三白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看到却是一介布衣可供审美的自选集。人在“沧浪”中浮生,不仅可以像苏子美那样高蹈隐居,还可以像沈三白这样平淡地过日子。

林语堂读罢《浮生六记》叹曰:芸娘之美不可及。曹聚仁云游至沧浪亭,忽有所悟,叹息道:在那样精致的曲榭中,住着沈三白这样的画家,配着陈芸这样的美人,是一幅很好的仕女图,只有在工笔画里才能看到。

本文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生活美学”丛书(共十七本)总序,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有删节。

作者丨李冬君。

摘编丨张进。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王心。

审美的散文篇十三

审美,顾名思义就是判断,评析美好的事物。但其实,审美也是一门学问,单是“美”这件事有多么抽象,就可以看出审美之难。6月10日,一场由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掀起的“审美”战争在互联网上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ai技术在中国又掀起了一阵狂潮。不知是否出于无意,ai修复老照片的技术用在了林徽因身上。左右两张照片相对比,左边那张照片如同蒙着水雾一般,黑白两种色彩晕开来,显得十分模糊;而右边那张照片,一条条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网红脸:丹凤眼含情脉脉而富有生机,嘴上抹着口红娇艳欲滴。这着实体现出ai技术的惊人之处,然而,在无意之间,又引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纷争。

审美究竟是什么,内涵,或表面。网民们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辩论。有的人赞叹道:“ai修复的16岁的林徽因,又美又有气质还那么有才。”但也有人痛心道:“跟真实长相差距太大,才女的文艺气质尽失。”

审美究竟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犹如在问你:“整数多还是正整数多?”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甚至无解。“呀,瞧!那个女生真漂亮。”“那个男生挺有做明星的资质的。”是的,这些都能算作审美,但是,这只能被算作最浅层的,即物体在外形上使人感到身心愉快。

但是来自更深层次的,如陈景润沉浸在数学中而忘记图书馆关门时间,王羲之沉浸书法而误食墨汁,牛顿沉浸实验忘记吃饭。到达这种废寝忘食的境地才算是审美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心中有所爱,生活才更有趣味,对美的见解才能更独到,更全面。

新闻上,常常会有勇者义士奋不顾身救人的事迹。用没有想过这么做的意义。往往这些人心中都会有丰富的内涵,有高尚的品质,有更深层次的美。而这种美是会在人群中传染的。人们在新闻中汲取这种美,这种对人性美的向往,人的审美能力在这过程中得到提升。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美。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美,这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愈加狭隘;也不能只追求内在之美,否则我们的生活也未免太过无趣。而审美之心就是这么一个标准,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我们以更成熟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