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43:28 页码:11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汇总9篇)
2023-11-17 20:43:2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通过定期总结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我们应该追求高效的时间利用,而不是单纯追求多忙。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对您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一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二

设计理念: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也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认识词牌名《忆江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来描绘。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读词,探得风雅无穷意。

(一)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2、指读,指正读音。(注意“谙”字。)。

3、齐读。

4、诗人为什么忆江南呢?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指名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两句有点特别。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2)师生对接,练读对偶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3)理解“胜”和“蓝”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4)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围绕“日出、江花、红、火、江水、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一轮红日升起来了,阳光普照大地,岸边、江面怎么样?(天空:朝霞满天,红彤彤的,像是着了火。)——你把天空的颜色描绘得这样美;还有谁也想来说说天空呢?真是太绚丽了。

此时,岸边的江花又是怎样的呢?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艳丽,哪些词可以用来描绘这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此时,江面又是怎样的呢?水又是怎么样的呢?绿得怎么样呢?

(5)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读!

2、江南的这些风景诗人曾经是多么熟悉啊!教学“风景旧曾谙”。

(1)哪个字是熟悉的意思?“曾”呢?

(2)理解“旧”的意思。简单渗透背景。理解“风景旧曾谙”。

3、除了江花、江水,还有什么风景词人也是那样的熟悉?课件显示句式,引导学生用诗句在括号中填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白居易为什么不写这些莺啼、芳树、红杏,而写江花、江水这极简单的景物呢?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长期生活在北方的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引导学生体会江花和春水互相映衬的美。男女生合作读。

4、这许许多多的景物,用语言又怎能描述得尽?所有的'赞叹都浓缩成简单的三个字——江南好。师引读全词。

5、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从这个反问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理解读。

1、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创设情境。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4年,离开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2、诗人忆的还有江南的什么?(板书:景人)。

3、千言万语道不尽诗人对江南人的留恋和怀念,只浓缩成最最朴素的三个字——江南好!(指名个性化诵读)。

4、一首《忆江南》,寥寥27个字,却一唱三叹,字字浸满了诗人对江南景、人深深眷恋的情。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深情诵读全词。(配乐)。

5、闭上眼睛,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里。(背诵)。

1、江南为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值得回忆的事情却太多太多,我们刚才学的只是《忆江南》其一,还有其二、其三!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指读。

3、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出了词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4、何日又去月中寻桂?何日重到钱塘看潮?何日再品那醉人的美酒?何日再赏吴娃优美的舞姿?——(引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生接读)。

5、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心系江南(板书),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诵读三首词。(配乐诵读)。

三、结课,余音绕梁育乡情。

(一)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1、词有曲调,可以用来吟唱。想听吗?

2、播放《忆江南》曲子听吟唱。

(二)诗意作业,创意分享(任选两题)。

1、围绕“忆江南”这个主题查找资料,感受江南的万千风情。

2、把《忆江南》改写为散文或现代诗。

3、仿写《忆江南》,赞家乡山水。

四.板书:

忆江南。

好景忆。

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

身在洛阳,心系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三

原文: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注释:

1、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2、谙: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6、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7、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8、竹叶:酒名。

9、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10、早晚:犹言何时。

诗意: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

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其二)。

江南的回忆,

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

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

登上郡亭,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

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赏析: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作者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四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开篇一句“江南好”,结语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认识词牌名《忆江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体会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5.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动机,并逐步掌握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体会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教学中,着眼诗的语言,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境,韵味,情感等真切的感受,产生“悦心悦目”的情感体验效应。运用同一词牌对比的方法学习,精读一首,迁移其余两首词的赏读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架设对话交流的平台,使诗的语言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情感,语言日趋丰妙。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读诗,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悲欢离合,看见戍守边关的战士,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令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古诗语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江南)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

3、说说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教师适当补充。

1、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学古诗,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学生自学,自读,播放古琴乐,五分钟)

2、说说从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什么样的意境,描述一下。

3、开头的一个“好”让你体会到什么?说出你的看法。

4、再诵读词,体会其中的境界,感悟诗人用字的精妙。

5、赏析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情感。

1、出示白居易写于洛阳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这首诗,在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和体会。

2、反馈交流:通过洛阳与江南春天的对比,体会诗人的情感。

3、教师介绍白居易在苏杭做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深厚感情,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首词。

1、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另外两首,学生自由读。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借助注释明白词的意思。

3、从这两首词中理解诗人对江南的情感,江南的景和物,人和事,他都忘不了。

4、师生互动,诵读这组《忆江南》。

5、学生在古琴乐中诵读这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服相逢。

1.三首《忆江南》的教学,我运用了同一对比的方法让孩子学习,如结尾处“能不忆江南”的诵读,就迁移到学习其余两首结尾句“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学生不仅认识了词牌的特点,更加深了词所表达的感情。

2.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两点比较好的地方:

一是在教学中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正是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词的内涵、韵味、美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3.这节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小组合作时间有些少,孩子们没有充分讨论,我就急于让他们发言,孩子们的语言略显得生涩。

4.改进策略: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在学生充分自主建构知识基础上,教师善于抓住兴奋点进行合作探究,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五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之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歌咏苏州,选取竹叶春酒和吴娃醉舞,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这三首词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六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 ?(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七

赏析:

首句“江南好”,诗歌开门见山,道出自己所要描写歌颂的对象——江南,同时表现了自己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感。诗句中,一个“好”字,总括了江南春色之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可以说,这首诗歌在写法上,采用了点染结合方法。也就是说,首句中的一个“好”字,不但是“点”,也为引出下文中“忆”,为下文“染”(“忆”的内容)做了总提。从结构来说,,不但照应了诗题,也为后面描绘(染)作了伏笔。

次句“风景旧曾谙”,“谙”即熟悉。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点明“风景”之“好”。“旧”字说明这“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自然美景。我们知道,诗人在杭州为官时,对江南之美好自然是少不了亲身游历、体验的,当然,也少不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所以,这里,词人用一个“曾”字,不但说明江南“好”的真实性,而且暗中照应着“忆”,从而前后关联,表现出诗歌结构的内在美。

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对江南之“好”进一步渲染。“江花”即江边的花。“胜”即超过。“蓝”指一种植物名,可以作染料。《荀子》中不是有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其中“蓝”也是染料。按照此词牌要求,单调二十七字,第三、四两句应该是对仗。上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写春天的早晨,江边的红花映着阳光比火还红;下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春天的早晨江水显得那样的墨绿。这里,诗人用“红”与“蓝”,“绿”与“蓝”对照,突出花红水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特别要注意在色彩对照中,既有同色间(“蓝”与“绿”)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蓝”、“绿”与“红”)间的相互映衬,这不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而且使诗歌内容更富有层次感,厚重感,从而表现出江南春色的五彩缤纷之美。从修辞的角度来说,不但符合《忆江南》词牌的对偶要求,而且还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日出”和“春来”互文,上句说“(春来)日出江花红胜火”,下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在此这样分开写,不但突出了“红花”与“绿水”,也是对“江南好”中的“好”作了很具体的渲染。

末句“能不忆江南”,可以说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江南之美,美在山山水水如此秀美,美在风景如画。可以说,人身其中,如在画中游。诗人用一个反问句作结,更好地强调了自己对江南之美无法忘记之情。其中,一个“忆”字,不但照应了诗题中“忆”字,成为诗歌的脉络,而且更是对江南美景描写(实写)的`延伸(虚写)——对江南春色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诗人把现在(“江南好”)与过去(“旧曾谙”)联系起来,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而且在描绘与抒情中引发读者审美想象,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更引起读者对江南的向往之情。

这首词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不同,很有山水派诗歌的特色。在词中,诗人借助于点染手法,运用色彩的和谐分配,描绘了江南春色之美。同时,在活泼、明快的语言中,表现出自己对美丽江山的喜爱之情。

文档为doc格式。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八

设计理念: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也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认识词牌名《忆江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来描绘。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读词,探得风雅无穷意。

(一)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2、指读,指正读音。(注意“谙”字。)。

3、齐读。

4、诗人为什么忆江南呢?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指名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两句有点特别。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2)师生对接,练读对偶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3)理解“胜”和“蓝”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4)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围绕“日出、江花、红、火、江水、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一轮红日升起来了,阳光普照大地,岸边、江面怎么样?(天空:朝霞满天,红彤彤的,像是着了火。)——你把天空的颜色描绘得这样美;还有谁也想来说说天空呢?真是太绚丽了。

此时,岸边的江花又是怎样的呢?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艳丽,哪些词可以用来描绘这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此时,江面又是怎样的呢?水又是怎么样的呢?绿得怎么样呢?

(5)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读!

2、江南的这些风景诗人曾经是多么熟悉啊!教学“风景旧曾谙”。

(1)哪个字是熟悉的意思?“曾”呢?

(2)理解“旧”的意思。简单渗透背景。理解“风景旧曾谙”。

3、除了江花、江水,还有什么风景词人也是那样的熟悉?课件显示句式,引导学生用诗句在括号中填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白居易为什么不写这些莺啼、芳树、红杏,而写江花、江水这极简单的景物呢?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长期生活在北方的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引导学生体会江花和春水互相映衬的美。男女生合作读。

4、这许许多多的景物,用语言又怎能描述得尽?所有的'赞叹都浓缩成简单的三个字——江南好。师引读全词。

5、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从这个反问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理解读。

1、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创设情境。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4年,离开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2、诗人忆的还有江南的什么?(板书:景人)。

3、千言万语道不尽诗人对江南人的留恋和怀念,只浓缩成最最朴素的三个字——江南好!(指名个性化诵读)。

4、一首《忆江南》,寥寥27个字,却一唱三叹,字字浸满了诗人对江南景、人深深眷恋的情。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深情诵读全词。(配乐)。

5、闭上眼睛,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里。(背诵)。

1、江南为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值得回忆的事情却太多太多,我们刚才学的只是《忆江南》其一,还有其二、其三!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指读。

3、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出了词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4、何日又去月中寻桂?何日重到钱塘看潮?何日再品那醉人的美酒?何日再赏吴娃优美的舞姿?——(引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生接读)。

5、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心系江南(板书),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诵读三首词。(配乐诵读)。

三、结课,余音绕梁育乡情。

(一)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1、词有曲调,可以用来吟唱。想听吗?

2、播放《忆江南》曲子听吟唱。

(二)诗意作业,创意分享(任选两题)。

1、围绕“忆江南”这个主题查找资料,感受江南的万千风情。

2、把《忆江南》改写为散文或现代诗。

3、仿写《忆江南》,赞家乡山水。

四.板书:

忆江南。

好景忆。

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

文档为doc格式。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范本篇九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这几句词是说,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诗人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江南水乡的诱人春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红绿相映,光彩夺目,印象强烈,引人入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