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三峡之秋教案汇总(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23:04:38 页码:13
2023年三峡之秋教案汇总(实用14篇)
2023-11-14 23:04:38    小编:ZTFB

教案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案编写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一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它既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能力目标:(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4、教材的处理: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文辞优美,因此,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讨论、研究、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会课文文辞的优美,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说出不同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并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设计:

(1)导入: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进行导入,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景色的图片,

创设一种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本课我分四部分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采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师生、生生互评,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并提高朗读能力。

然后,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三峡秋天美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文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3总结:抒发情感。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二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合长90千米。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吸引了中外游者和文人墨客。方纪中秋游三峡,思绪飘飞,写下了一篇美文——《三峡之秋》。初入三峡,就被其“成熟的气息”感染了。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不由爱上了三峡的秋,于是静静地感受着三峡成熟的秋的气息。早晨,橘树柚树上露水像“洁白的霜”,阳光照耀“露水消逝”,橘树柚树“绿叶金实”,其亮丽的色彩鲜明地让人感觉到三峡秋天的早晨是明丽的。中午,“群峰”像武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阳光”像顽皮的小孩一样在水面跳跃,长江变成了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我们不觉感受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青色透明的雾中峭壁的倒影涌向江心,江水“平静而轻缓地流淌”,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让我们喜不自胜。在这样的夜晚,欣赏着沉沉欲睡的江水、墨一般黑的山、如瀑布似素锦的月光,让人不禁赞叹三峡宁静神秘的秋夜。山高谷深,青光朦胧,墨山遮云:倾倒江心,唤起人们绵绵的情思: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三峡之秋,四季不同,时时变幻,引人遐思。方纪于中秋走进三峡,文思泉涌,挥笔而就《三峡之秋》。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峡,这美伦美奂的秋景引出作者多少对人对事的追忆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教学后记。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四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xx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1、布置任务(投影):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1、布置任务(投影)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设计。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作业设计: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早晨:新鲜而明净。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而轻缓。

晚上:沉沉欲睡。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五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六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清新而明净明朗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轻缓

夜:沉沉欲睡惊醒

3、朗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仍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导入新课时,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深入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最后观看三峡风光片,增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七

那是不久前,我们全家人乘车来到万州,准备乘船游览三峡。登上“东方皇宫”号,望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小鸟,倾听着江上一阵又一阵“哗哗”的波涛声,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已是黄昏,用罢晚餐,我就躺在床上,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dd《三峡之秋》:“这时月亮和山的一一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窗外,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黯淡的狼牙月和两三颗一闪一闪的星星,远处的江面上一盏盏航标灯若隐若现。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美,你知道什么是美吗当然,人人都知道“美”这个字,认识“美”这个字。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美呢这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它的含义也就是自然的美,天生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美。

三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的三峡,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一爱一三峡,一爱一那滚滚的江水,一爱一那翠绿的树林,一爱一那巍峨的山峰。我一爱一自然!更一爱一三峡!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八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语句优美比喻句。

教学后记:

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南方,对水,并不陌生,但对长江之类的大江河的了解却很少,也没几个见过这样的大江,我找来短片《话说长江》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先看――再说――然后读文理解,学生较感兴趣,学习起来较积极,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好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九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平台。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十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平台。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十二

到三峡,是潜伏于心底很久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拉长,那种愿望变成了一股力量。它拔弓似的强度迫使我下定了决心,不能再推移了。

平原消失,路过丘陵,渐渐有了山的轮廓。看到了山,希望值变大了。宜昌在夷陵山区,三峡更是山与水组合成的雄奇而秀丽的景色的地方。山,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此刻,她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窗外的山渐渐地高大起来,云蓝起来,眼中绿了起来,心也跟着舒畅起来。山区适宜养眼,在短短的时间内眼角便有了长期居于都市从未有过的湿色。风,从车窗缝里吹进来,给人一脉清新,一脉自然的情怀。还有那些正劳作着的山民,如同古代的闲情逸士,以天生自然的清高冷漠地看着打扰他们“桃源”的现代化交通工具。

车行不过两小时。关于古代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还未来得及完成,宜昌市已经呈现于眼前。人称“小武汉”的宜昌市给人的第一感觉:一颗于长江边几年之间璀璨起来的明珠,颇有几分山城都市重庆的影子。道路宽敞明丽洁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稻花香、关公坊的商业广告比比皆是,凭这一点,可以看见整个宜昌市的缩影。经过长途的山水跋涉,宜昌无疑开阔了一个靓丽的眼界。

夜晚,走在江风撩人的滨江大道,只见江中渔火与城市夜景交相呼应,水波起伏,灯光摇曳,很美。来往的轮船,美丽的夷陵长江大桥,如水的车流,给尽繁华之感。这繁华的一切,与夷陵山区的人民有关,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有系,与现今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也脱不了干系。心踩着水中的灯光通道,在夜色中,远远地,远远地探望三峡。

秋天的夜,在江风中有点瑟瑟。和朋友坐在世界和平公园谈到半夜。我们在那里享受着江边的都市风情,为宜昌市秀美的风光、飞速的发展感到由衷地欣喜。心里暖和着,今晚要在宜昌市的怀抱里温柔地睡去,明天就要到三峡了。

翌日,起了个大早。从夜明珠乘车直奔三峡。

怕遗落车窗外的风景,我们紧盯着,就像怕遗落了自己的心一样。我们的心砰砰地跳着,为即将见到牵念已久的三峡。于呼啸而过的风中,于滚滚的车轮碰击声中,于兴奋的语言之中,我听到了自己脉搏的跳动,跳动的声音是那样有力,富于节奏,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车窗外,是深秋的景色了。由于车道的缘故,映入眼帘的差不多全是那种能反映深秋气息的植物――芒草。此时的芒草,已褪去了青绿的夏裙,换上了近乎金黄的秋装。特别是逢上芒花正浓,满山满坡银白色的芒花给人一派迷人的秋景,更给人一种刚劲虬拔的态势之美。久久地,我沉醉在那一片芒花的飘荡中。风吹过后,芒花倔强地站立着,犹如顽强的战士,站成车窗外脑海中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风景,站成一种至仁至善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一年年花开,一年年逝去,给人美的视野,心灵上的颤动;它激励着山区的人民百姓扛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支撑,于芒花一年年的美丽中在湖北中西结合部创造了世界奇迹。

隧道一个接一个,芒花的影子在隧道的缝隙间时隐时现。它们已经扎根在了山区,扎根在了山区人民的心灵深处。近一个小时的跋涉之后,芒花的遒劲与长江的壮阔合二为一了。

那是第三次看见长江。第一次在荆州,第二次在宜昌市。荆州的长江在宽袤的平原,显不出应有的气势;宜昌市的长江在磨基山的衬托下,也显得过于秀丽了。只有三峡的长江给人一种气势来。山高水阔,也许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显出大手笔来,也才能造就出世纪工程来。

秋之长江,有一种冷漠的高傲。我在那里,再一次体悟了自然的博大。三峡大坝所在的一带长江,似乎有一种近乎神奇和雄壮的语言。那是人类无法模拟的和抗拒的。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却在汹涌澎湃。江面不时行过的现代化大型轮船在江边看来也不过是沧海之一栗,岸边的.一叶苇罢了,几分钟的时间便在拐弯处消失。偶尔响起的几声汽笛,在长江空旷的峡谷里绕荡几圈,然后无声地融入水波。在那里,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得纳入她的胸怀,融入自然。站在空旷的江边,就如失去了重心一样,没有了方向感,只能在她的胸怀间或为宁静的思考,或为狂奔呐喊。面对眼前,把自己置身于自然,把自己置身于一捧江水一捧江沙。

我们在三斗坪下了车。那里已经不是过去边远的小村小镇了。现代化的街道,现代化的气象。隔江远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有了雏形。几座高楼大厦,五星级的酒店在群山在长江的映衬下有了几分特别的味道。规划好,设施好,三峡人民已经把梦托起,已解开了缆绳,扬帆起航了。

遥望三峡大坝,一流的设施已经足见规模。心情如江中的波一样,“一波未平,又起新波”,为眼前的壮丽而澎湃起伏。

我们没有从正门进入坝区,而是乘车到了立有“三峡石赋”巨石的地方。站在铁索旁,以俯视的角度观看世纪工程,大有曹操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豪气之感慨。宽阔的江流中,宽阔的大坝,建筑工程,来往的船只,薄薄的江水,在霞光的映照下给人前所未有的绮丽景观。放眼望去,高峡平湖在远方安稳地睡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心情油然而生。那个时刻,我真想放声大呼,但是我的心已经彻底地宁静下来,没有丝毫的气息从嘴边传出。我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激动转化为了一时的缄默。我相信,在这歆慕已久的物象前,任何有声的语言都抵不过缄默。是的,在这种人工创建的“自然”面前,因它与自然同在的伟大,因它的壮丽,我无法把内心填满的内容用一句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

久久地立在一片空茫之中,感叹着人民力量的伟大,变迁的历史,越新的时代。由人民崇拜自然到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所激荡的思绪在我的意识之外遨游着,带着我的灵魂潜入那烟波浩淼的江水尽头。

傍晚时,我们在三斗坪江边散步。晚霞落在江面,像给它染上一层红纱,红彤彤的,“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时有一种羽毛黑白相间的鸟来回飞翔,飞在水面,飞在三峡坝区的“橘子洲头”,甚是安详与美丽。立在堤岸,任江风吹摆衣襟,陶醉于母亲河傍晚的迷离之中。想写一首诗,来描绘眼前的景色,却同样畏惧于它的力量而放弃了,怕使它原本美丽的东西变得苍白而乏力。

向导说:你们来得正好,此刻五号闸门泻洪,景光壮丽得很呢!夕阳西下里,江水从闸门里奔涌而出。汹涌的气势如同古代战场战马齐嘶、战鼓齐鸣的场景。使人胸襟顿时开阔。这种气势的造就非自然而为,是建设三峡的工人赋予它生命,赋予它涌动的力量。

一天中最后的辉煌过后,便是渔火一片灯光普照的宁静的夜晚。坝区的夜晚是无所谓夜晚的,千万盏灯同时亮着,整个坝区的山水一片辉煌。此刻的夜色,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夜色。夜晚住在江边的客栈里,听着窗外的声音,不久就安详地睡去了。原以为在一天的兴奋过后很难入睡的,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梦见了轮船。我想,这也是三峡的一种力量所在吧。

中学时代一位老师在他第一次乘上轮船游历三峡时吟出了陶渊明“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诗句。当我踩着翌日的清辉立在舟头的时候,抱有同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乘船,而我,把它留给了三峡坝区的长江。仿佛真有一份缘似的,为它守侯了我生命中一段很长的时光。

清晨中,江面罩着薄薄的雾。当太阳从东边的山头露出来的时候,万道光芒直刺了下来。云,有了金边;雾,渐渐退去;江水,一漫金滩。在这些金色的光晕里,三峡坝区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坝区街头,随处可见色香味俱全的黄灿灿的三峡齐橙,秭归齐橙;在舟头,看到的却是满山青翠。我惊讶于在秋的环境里竟然流露的满是春天的颜色。仿佛那里永远只有一个季节,永远饱蕴了深厚的希望。

收获之秋,希望之秋。

上个世纪,冯骥才先生写下了《三峡之秋》,没想到短短的五十余年过后,三峡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峡出平湖”也从诗词中走了出来,由预言变为了真实的景象。一江秀丽的景色因为三峡工程变得壮阔起来,不仅仅使景色具有壮阔的格调,更使民族增加了壮阔之气。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是秀美还是壮阔,景色永远迷人,三峡永远是三峡。

江山如此多娇,山河如此壮丽。品三峡之秋,美在不言中!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十三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三峡之秋教案汇总篇十四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二课时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