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头发故事(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21:14 页码:13
最新头发故事(通用8篇)
2023-11-12 10:21:14    小编:ZTFB

分类是将事物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或特征进行归类和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思考写作主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以确保文章有吸引力和价值。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总结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总结能力。

头发故事篇一

头发的故事是鲁迅写的,他究竟想讲什么故事?我们一同去看看,顺便写点感想。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头发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因为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先生说。

――其实不然!在看似简单、平淡无奇的“头发故事”背后,却暗藏了先生对辛亥革命的一声长叹:中国的革命,不彻底啊!

这并非是后人对先生思想的无端臆测。事实证明,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彻底。否则,人们为什么还像清人一样思考问题呢?小说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新”社会中人们的旧思想。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是n描述的北京双十节(旧国庆节)的情形。“挂旗”已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在“懒洋洋地踱出”的“国民”心中,“国旗”已成了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他们没有将“国庆”放在心上,更别提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了!

“几个少年……连尸首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现在他们的坟墓……渐渐平踏下去了。”这就是“国民”眼中的革命烈士!他们心中何曾有过“烈士”的概念?没有过!根本没有过!中国的旧思想里是没有“烈士”这一条的。

是的,辛亥革命,革掉了反动的旧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一个“中华民国”,革掉了人们头上的一条辫子,却革不掉“国民”的封建思想。为什么有人说这一次革命“虽胜犹败”?恐怕就是这原因。

n先生的叙述和叙述性首先在于其历史性,通过双十节的时间因素、北京的地点因素、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古代的刑罚、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杨、长毛、辫子、《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等),将其叙述锚定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其次,其叙述性在于人物,历史中的个人(“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尤其是关于n先生这个“我”的无发之灾的遭遇的叙述)遭遇,在历史、历史中的个人的叙述中,都隐含了一个时间点,只要有时间的点,就必然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他的叙述也就是从这一时间点向前的运动,这个时间与历史、现实、未来联系在一起,预置了一个读者解读的结构。当然,这个结构是语言结构表现的文化的结构。因此,n先生的叙述,其实质是对于历史的叙述,是他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的对于历史的叙述。

不用仔细研究就可以看到,在n先生的叙述中,作为叙述单位的,不是行动的序列,“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是关于革命者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迹,而是“我”的观点,同样的,关于“我”的没有辫子而遭遇的事件的叙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关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推动叙述前进的并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关于历史的独特的观点。

《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时,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他们中,有的虽尚年纪轻轻,便“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有的“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有的“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如n先生所述,再进一步追溯,其实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这样,他们与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头发故事篇二

我家的阳台上有一盆美丽的兰花,“它的叶子长得很长,很茂盛。”妈妈总是这样说。可我并不觉得。

小时候我买过一盆小兰花。那时,它小巧可爱,让人看了,总想上去抱一抱。可是兰花慢地长大了,变得壮了,不像以前那么可爱,就像一个小孩长大了,成了大人,变得成熟了,反而不可爱了。大兰花还长出了花骨朵儿,虽然很香,很大,很高,但我还是喜欢以前的小兰花。于是,我决定给大兰花剪头发,这样就能显得兰花娇小,很可爱。

到了周末,就开始执行计划了。我拿出了妈妈平时用来剪菜的剪刀,我对兰花说:“我可是理发师,不要乱动哦!要不然的话,会把你的‘头发’剪歪的!”微风吹过兰花,兰花向我点点头,仿佛在表示:“好的!“我拿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一个角,接着又是一声“咔嚓”又剪掉了一个角,两片“残叶”就这样掉落了,这样一片短短的小叶子出现,“嗯,跟以前一样可爱哦!”我看着这片小叶子高兴地叫着。就这样剪了一片又一片,过了不久,“哇!”一个新的小盆裁出现咯!我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哦~我把“小兰花”换了一个盆子,放到了一个小盆子里,再把土铲下去,大告成功!

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兰花有的叶子被虫咬了,有的叶子变黄了。过了两个星期,我再去看了看兰花。“呜——呜——”我小声地哭了起来,原来,兰花枯萎了,它被我毁了,本来还可以繁殖后代,给我带来更多的小兰,可是我还……唉,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我的兰花再也不见了……。

头发故事篇三

姑妈是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终于经不住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恳求,同意了给我们看看金盒子。她小心地把那金盒从脖子上取下来,平摊在她老树皮一样的手掌心里,然后用指尖轻轻地往里一压,盖子“啪”的一下子就弹开了。我们几双眼睛一齐往里搜索,可是里面没有什么男人的照片,连一张发黄的小照片也没有。只有一根长发静静地躺在里面,这是一根普通的女人的长发,被打成一个蝴蝶结,我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向姑妈,失望地问:“就只有这根头发吗?”姑妈微笑着环视着我们,她温柔的目光在我们脸上一一滑过,然后静静地回答:“是啊,就只是这根头发,这是当年我头上一根最普通的头发,但是它却系着我一生的命运。”说到“命运”这个词,我们不约而同屏住呼吸。姑妈继续说道:“说的更确切点,是这根纤细的头发让我决定了我的爱情。

这根头发是我19岁那年的一根普通头发,那个爱我的男孩也不到20岁。他是个英俊的少年,当然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地爱我。他总是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些甜蜜的话。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心话。说到我的感觉,我当时虽然不好意思对他说同样的话,但我从心眼里知道我能相信他。有一天,他邀请我到山上去远足。他父亲经常到这座山上狩猎,因此,在山间盖了个小茅屋,偶尔在那休息。出发前,他告诉我到山上路程有点远,我们当天必须在这间小茅屋里过夜。这让我在心里犹豫了很长时间。我知道我的父母肯定不会让我跟一个男孩子一起单独在山里过一夜。但我真的很想跟他一起爬山,于是我就对父母撒谎说要到一个女友家里去玩,晚上就睡在女友那里,父母这才让我去。

睡觉的时候到了,这是我最怕的时刻,我的心跳得格外快。我害怕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而且我不知道如何拒绝他。只见他细心地在不大的小屋里给我布置了惟一的一张床,然后他在厨房的炉边腾出一快空地给自己弄了个地铺那地铺很简陋,睡上去肯定不会舒服。我睡的小屋和他睡的厨房之间有一扇门,这时我发现门上的插销还没有插好。同时门的钥匙就在锁眼里插着。我要不要把门给反锁上?我要是锁门的话,他在厨房里肯定能听见锁门的声音。聪明的他肯定明白我为什么锁门。

头发故事篇四

这个心事是悄然生长的,起初力道根本没有注意,悟到的那一刻,力道自己都惊出一身热汗来。那天,他蹲在洗手间背对着门,穿着全棉黑t恤,椰林沙滩裤,他撅着屁股,疯狂刷地。如意开了房门进得屋来,洗手间的水淌成激流,发出的哗哗噪音掩盖了如意的关门声,力道的后背也没长眼睛,他仍然撅着屁股专心刷地,如意轻轻走到力道的背后,想吓他,她举起手飞向他的屁股,就在最后一刻,她突然发现不是阿冕,此时力道的潜意识也一定有所体察,一瞬间就转过身来。如意叫了一声,大笑起来,颤颤地弯下腰,无力地垂下手:好险!你们两个为什么买一样的衣服呢?我还以为是阿冕呢,手差一点就打下来了啊。

你真的打下来多好啊!力道脱口而出,出口之迅疾跑在了他意识的前面,脸上即刻跟进他的渴望和迷茫,两眼呆呆地、赤诚而热烈地望着如意。如意愣了一下,脸刷的红了,讪讪地走开。他们是合租,如意和阿冕是一对同居恋人,力道和阿冕是最好的哥们儿洗手间的水龙头还在哗哗地流淌,力道看到镜子里自己的一张陌生了的脸,他木然伸出手去,水就马上停了。可是风从南北窗灌进来奔出去,一团一团,没完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哦。那就是说风不安生了,动起来了,雨就必来。

从此,他们,如意和力道在狭小的空间里相遇时,四肢僵硬,面部麻木,心动过速。两人之间没有镜子,却分明在对方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状况,力道觉得不能回到从前的关系里了,而目前的关系又的确无法让双方安顿,至少他不能。在力道看来这是前进半步生,后退半步死的绝境,无论如何已经不能回避。于是某一天,力道咬咬牙,偷偷地把一只藏银手镯放进如意挂在客厅壁柜里的风衣兜里,又在如意上班的路上给她传了信息:爱我,在左;否则,在右。这一天,力道几乎想去医院了,他的心脏狂暴地企图挣脱心肌的束缚,并冲破宽阔坚硬的肋骨。如意很晚才回来,坐在客厅看电视的力道紧盯着她挂衣服的动作,那只银手镯在右腕上放出遥远高原的神秘之光。力道莫名其妙地松了一口气,也许气息松弛过度,顿感虚弱萎靡。他病了一周,也想了一周。挫折变成羞愧。他觉得他从未责备自己的确是太放任自己的行为了,他不够爷们,不是汉子。阿冕是他的哥们,可当力道陷入迷乱之时,却并未设身处地为阿冕着想,自己病了,不能起床的时候,却是阿冕料理他的生活。

头发故事篇五

每天我的妈妈都需要和一个敌人去战斗,它的名字叫做头发,我永远都不知道我妈妈到底能掉多少根,因为,我看着她每天梳头发,每天掉头发,可是头上的头发还是那么的多,不仅如此,而且她的头发总是出现在加到各个角落,可能在卧室,可能在客厅,也可能在厕所,总之,只要她到过的地方,几乎她的头发就会留在那里。我很害怕,等我长大之后,妈妈的头发会全部掉光。

然后妈说说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一根头发被梳子绑上,数字不一定会断,但是如果有很多根头发放在梳子上的话,梳子是可能会断的。虽然我不是特别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感觉很深奥,很有道理!总之,不管怎么说,我妈的头发真的是又多又硬啊!对于我妈的头发的槽点,我是说不完的,可是即使我在吐槽它,它也不会凭空消失。

头发故事篇六

在我的世界里,今天的这次理发打破了吉尼斯记录。有史以来是理发理的.最丑的一次,看上去既幼稚有老成。妈妈看了乐呵呵得,气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溜进去永远都不出来。我想是这么想,但我可真不敢这么做,待会妈妈找不到我那可不好办。我生妈妈的气,怪她嘲笑我头发难看。但妈妈马上安慰我,不要叫我生气,过几天头发就会在长起来,到时候理得好一点就可以了吗!我想了想,妈妈也说得对。

本来我今天下午头发有点长,妈妈叫我去理发,我点点头,来到了我以前常理的理发店。坐下来并有礼貌的说了声:“叔叔,请帮我理发好吗?”叔叔点点头。“还有,”我突然插嘴道,“头发还要里的稍微长一点。”叔叔高兴地说:“没问题。”理着理着,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发理的怎么跟以前有所不同,不过很快会好的。我在心里想着,过了一会儿,叔叔就问我:“怎么样?好看吗?”我觉得头发有点时尚,有不长,挺好的。便点点头。

理完发后,就回家给妈妈看一下,顺便在评比评比。妈妈笑我又幼稚又老成,我有点生那位叔叔的气。洗头时,我安慰了自己,对自己说:“外表美不代表内心美,外表丑不代表内心就丑,内心美也不代表外表就美。”自己对自己说了这句话,心里觉得舒畅多了。我是个内心高尚的人,不怕别人说我外表丑。

头发故事篇七

头发的故事是鲁迅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读完头发的故事,读者都有哪些感悟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头发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们都秉承“须与毫发受之父母”的“光荣传统”,强迫人们顶着发辫做事。到了近代,这种思想的局限日益显现:一来引起了汉族百姓对满族统治者的反感;二者也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以清末中国的落后,也与这条罪恶的辫子多少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人们若是从事工业生产,拖着辫子劳动,如果不慎被绞入机器,弄不好就会“机毁人亡”,影响生产。还有,清代甚至以前的朝代,统治者们都把头发作为控制思想的法宝。清末,“剪辫者斩”的。

口号。

更是在xx人群中传得沸沸扬扬,更加重了人们的思想负担。

就在这种“天下兴亡”的危急时刻,许多仁人志士站出来反抗残暴的压迫,纷纷剪去发辫。出国留学的“洋务派”学生,诸如邹容、鲁迅,也都剪去了辫子表示反抗,虽然邹容等志士惨死狱中,鲁迅也背上了“假洋鬼子”的骂名,但随着革命党势力的不断增强,昔日的大清王朝也不得不一次次地向人民让步。

终于,1920xx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率领起义军掀起了辛亥革命,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人们终于除去了辫子的束缚,获得了思想上、身体上的自由。

到现在,自由还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依然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们想要自由,就要战斗,什么都别怕,和恶势力战斗到底。像邹容、鲁迅和孙中山一样,有梦必追,有志必达,态度坚决,为了自由而奋斗。

在21世纪,我们仍需要这般壮志来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因为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先生说。

――其实不然!在看似简单、平淡无奇的“头发故事”背后,却暗藏了先生对辛亥革命的一声长叹:中国的革命,不彻底啊!

这并非是后人对先生思想的无端臆测。事实证明,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彻底。否则,人们为什么还像清人一样思考问题呢?小说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新”社会中人们的旧思想。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是n描述的北京双十节(旧国庆节)的情形。“挂旗”已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在“懒洋洋地踱出”的“国民”心中,“国旗”已成了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他们没有将“国庆”放在心上,更别提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了!

“几个少年……连尸首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现在他们的坟墓……渐渐平踏下去了。”这就是“国民”眼中的革命烈士!他们心中何曾有过“烈士”的概念?没有过!根本没有过!中国的旧思想里是没有“烈士”这一条的。

是的,辛亥革命,革掉了反动的旧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一个“中华民国”,革掉了人们头上的一条辫子,却革不掉“国民”的封建思想。为什么有人说这一次革命“虽胜犹败”?恐怕就是这原因。

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时,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他们中,有的虽尚年纪轻轻,便"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有的"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有的"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如n先生所述,再进一步追溯,其实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这样,他们与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

《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头发故事篇八

最早的.痒痒挠是树枝,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唐代身经四朝的宰相李泌发明的。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他“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痒痒挠又叫隐背,还叫养和,此外还有一个雅称叫如意。《清稗类钞》记:“如意,器物之名,出于印度梵语阿那律之义。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至,搔之可以如意也。”后来这种“如意”的一端为了美观多作灵芝形、云形,再者它的名字很吉祥,由实用的器物逐渐变为玩赏的器物了。

如意近年来十分盛行,紫檀、黄杨、角牙雕刻的如意花饰不嫌其繁,极尽工巧之能事。笔者收藏有一柄白瓷如意,应为晚清之物,一看即知是民间匠人之作,堆珠砌花很“民间”,但民俗味道浓,有其古朴亲切的一面。细看其工,也颇有可观处,像由小圆球围成的花边纹饰,由三百多小球组成,个个搓圆均匀摆放,再逐一上釉,功夫也用去不少。此外,如意这一概念逐步延伸,像折扇扇骨就有“如意头”,制成弯曲状,上方由芝形变化为桃形,内中刻一蝠一桃,寓意福绵寿长,万事如意。

中国的器物由吉祥词语命名的不多,如意便是其中一个。为什么说解痒是最如意的事呢?据国外研究,女士和儿童特别怕痒。然而人的痒感很奇怪,轻松惬意时最怕痒,而一群平时最怕痒的孩子被几位外表凶恶可怕者“隔肢”,他们不会痒,更不会笑。

同样,临刑前的囚犯、即将冲锋陷阵的战士都会痒感大降。所以,当人有痒感,用痒痒挠解痒时,那种眯缝着眼略带笑意的表情,是人生最大的“如意”。故而李白、苏舜钦皆有诗云“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病膜谁将宝篦刮,痒背恰得仙人抓”。

史载自李泌发明痒痒挠后,又得到像龙形的一只痒痒挠,“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于是工艺的、艺术的痒痒挠、如意出现了。

战国时代已有痒痒挠。

考古发现也许将推翻李泌发明痒痒挠的说法,因为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痒痒挠”了。

1977年山东的考古工作者对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了钻探试掘,在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痒痒挠”。这两件“痒痒挠”都用象牙雕刻而成,长约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正好用于挠痒,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整件器做得十分精致,既实用又美观,既是实用器,又是工艺品。

这两件“痒痒挠”雕刻得如此精细,说明它绝不会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不过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痒痒挠”的?现在已经搞不清了,因为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文人雅士是不会为它着文立说的。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所以要用各种生活用品给死者随葬,但是考虑周到得用“痒痒挠”来陪葬的却实在罕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