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老舍草原教案(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9:35:30 页码:14
老舍草原教案(实用15篇)
2023-11-18 09:35:30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规划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准备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案的设计要注重活动和任务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下面这些优秀教案,你可以了解教学设计的一些实践经验和方法。

老舍草原教案篇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作者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是无边无际、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因为上一句讲过,天空非常明朗。

2、本文使用了许多比喻句,因此理解比喻句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比喻使用的贴切与生动,从而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3、本文文笔清新、感情真挚,但学生对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比较生疏,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做必要的铺垫。应该抓住“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等重点词语与富有民族风情的场面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4、本文可以分为写景与叙事两大部分。要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赞美美丽的草原,而且也由衷地赞美生活在这里的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是美丽宽广、富饶、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

5、《草原》是一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老舍草原教案篇二

老舍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是一处拥有高原牧场、草原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等多个景点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老舍草原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游客们的喜爱。老舍草原也是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环保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第二段谈论游览老舍草原的感受。

我有幸游览了老舍草原,感受到了这里自然风光的壮美,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当我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一片青青的草原,阳光温暖,微风轻拂,虫鸣鸟誉,远山近岭,一派田园诗般的景象。我兴致勃勃地走进了草原文化博物馆,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展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手工艺品。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也明白了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段探讨老舍草原的环保教育。

老舍草原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处环保教育基地。这里致力于推广和宣传环保意识和理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积极性。在游览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环保标语和宣传板,了解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保护草原生态所做的努力。这些举措,以及老舍草原本身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使我更加珍惜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第四段谈论老舍草原的未来发展。

老舍草原作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区,肩负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使命。未来,它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老舍草原需要持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避免环境损害和资源浪费。我相信,在老舍草原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老舍草原一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为游客提供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也为保护自然生态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段总结。

老舍草原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来到这里,我们可以享受壮美的自然风光,领略多样的文化内涵,以及体验全新的环保教育。同时,老舍草原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关爱,为其保护和发展尽一份力量,让它成为更加美好的地方。我相信,未来的老舍草原将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也将更加深入人心。

老舍草原教案篇三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其中一部经典作品《草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我在阅读《草原》后,深受其启发并有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意象思想、社会风貌、语言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谈谈自己对《草原》的心得体会。

首先,老舍在《草原》中塑造了一批深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乌斯托、可汗、瑞巴布,以及一众犬夜叉、哈拉赤等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命运,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图强,以无畏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们在草原上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启示。

其次,老舍通过丰富的意象思想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作品中草原象征着广阔宽广的天地,而城市则象征着局促狭隘的现实社会。作者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置于这两种环境中加以对比,展示了人类内心的纷争和挣扎。作者运用草原和城市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探讨了人性的根本问题。

第三,老舍通过《草原》中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作品中刻画了草原上的贫苦牧民和城市中的贪官污吏。这种社会对比鲜明地展示了在当时沦落为乱葬岗的农民和以权力为工具的贪污官员之间的悲剧冲突。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揭示,作者提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为人们的价值观埋下了种子。

第四,在语言方面,老舍采用了生动具体的描述和鲜明的笔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运用了大量的民族语言和土话,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形式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作者巧妙地运用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思想和价值观的追求,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最后,老舍以其娴熟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草原》增添了很多神奇之处。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草原的壮丽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哲理性。作者的精湛技巧和丰富想象力使得《草原》成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总而言之,《草原》是一部真实、感人的作品,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运用丰富的意象思想、展现社会风貌、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艺术表现,老舍成功地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关切和思考。读完《草原》,我也认同了其中所表达的对人性的追问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懂得了人们一定要保持对生活热情和正义的追求。

老舍草原教案篇四

我有幸有那么一次机会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了内蒙古的老舍草原。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让我惊叹不已。站在草原上,我感受到了浩瀚的宇宙和无尽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正的远离了繁琐的城市生活,进入了一种原始的、与大自然共存的状态。

第二段:与草原的亲密接触。

在老舍草原上,我亲身体验到了那种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与牧民们一起骑马、放牧,亲眼目睹了诗意的“一夜凉风起,万里草原秋”的壮丽景色。在这片草原上,时间仿佛静止,我能够感受到沉稳和宁静,仿佛能够领悟到大自然的奥秘。

第三段:感受大草原的生命力。

在老舍草原上,我看到了无数快乐奔跑的马群和撒欢翻滚的牛群,它们的活力和活泼让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和乐观的力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态保护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大自然的奇迹让人叹为观止。我被这里的景色和生命力所感染,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心怀感激。

第四段:草原带给我的思考。

在老舍草原上,我不禁思考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草原上的每一根草,每一颗树,都是我们生活所依赖的,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草原的广袤让我感叹人类的渺小,也更加坚定了我保护环境的信念。

第五段:离开草原的思念。

离开老舍草原的时候,我不禁多了些许思念。草原上的自然景色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我更加向往自然和宁静的生活。我知道,城市繁华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有时我们也需要逃离喧嚣,找寻内心的真正归宿。老舍草原教会了我如何享受大自然、如何珍惜生命,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总结:走出老舍草原,我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真谛。老舍草原的经历将使我永远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坚定我保护环境的信念。我对老舍草原的感激之情永远不会消失。

老舍草原教案篇五

1、由景及人的顺序写的。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旧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写草原的景色: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绿毯绿色渲染。

4、四面都是绿的,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是指白色的大花。

5、在这境界里,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的事物来联想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绿色的景物。

8、即使又既又。

9、一碧千里: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老舍草原教案篇六

老舍的《草原》是一部以内蒙古草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和他们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谐。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自然美、人性宿命、民族关系、生存困境和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草原》这部伟大的作品。

首先,老舍在《草原》中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美。草原的广袤和壮丽给人无尽的遐想和想象空间。书中描写的草原美景令人陶醉,如深秋的草地上,奔腾的洪泽湖倒映着橙红色的晚霞,连绵的山脉仿佛要与苍天相接;在冬季,白茫茫的雪原让人感到纯净和祥和。草原给人一种宽广、自由和原始的感觉,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通过这种写作手法,老舍告诉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

其次,老舍通过《草原》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宿命的矛盾。书中的人物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男主角平尔让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内在纠结的形象。他既具有勇敢、坚韧的品质,又承受着传统、文化和命运的束缚。他的一生是艰难而辛苦的,但他从未放弃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个形象呼应了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面对的抉择和困境,以及心灵上的追求和矛盾。

第三,小说中的汉族移民与蒙古民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书中表现出的汉族移民对牧民的侵略和剥削,导致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老舍通过这种刻画,提醒我们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并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

其次,小说中反映的生存困境,让人深入思考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困境。牧民们生活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每天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维持生计。他们与自然对抗,努力寻找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求生存。这种艰辛的生活状况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和生存之压力,从而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情。

最后,老舍《草原》中的文化传承,是小说的又一重要主题。小说中传统的蒙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将人们推向了文化选择的十字路口。书中展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美和不可替代性,让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反思传统的价值和意义。它告诉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忘本土文化的力量,以保持个体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草原》这本小说通过优美的描写、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思考方式,展示了自然美、人性宿命、民族关系、生存困境和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它让我对内蒙古草原的神秘、辽阔和美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草原》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让人们更加热爱、珍惜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老舍草原教案篇七

草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美丽背景之一。《草原》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农奴制度时期的生活和草原上的人们的命运,展现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人民的不屈精神。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段:自然之美。

《草原》中对草原的描写令人陶醉。老舍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广袤的草原、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奔腾的牛羊和远处的雪山。这些景色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和愉悦,使人仿佛融入了自然。草原是自然界中最大的草地,它给人带来宁静、纯净和宽广的感觉。与喧嚣的城市相比,草原上任何一处角落都是宁静和宜人的乐土。

第三段:人性的善良。

《草原》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但对人性的善良和真诚的追求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在草原上,人们通过简单的交往和互助来维系他们的生活。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度过生活的艰辛。草原的人民无论贫富和地位高低,都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却过得简单而快乐。

第四段:反抗与进步。

作为描写农奴制度时期的作品,《草原》中还展现了人民的反抗意识和追求进步的决心。在这片贫瘠而恶劣的土地上,人们忍受着压迫和苦难,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勇敢地反抗压迫,追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进步和革命,才能让自己和子孙后代摆脱贫困和压迫。

第五段:个人的思考。

阅读《草原》之后,我对生活、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草原的壮丽景色和人民的善良淳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环境,保护草原的生态平衡。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草原的人民身上学到很多,坚持善良的品质,不忘初心,助人为乐。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社会的问题,勇敢地反抗不公和压迫,并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草原》让我对人性、社会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草原的壮丽景色、人民的善良和勇敢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对艰苦生活中的希望、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进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只有坚持善良和奋斗的品质,才能抵达心灵的草原,追逐自己的梦想。

老舍草原教案篇八

上周观摩了市里的讲课比赛,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现在把听课后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课堂主线分明,主题鲜明。

这次三位老师选择的是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草原》一课的选定,无疑是有其深意的。而课堂上“蒙汉情深”主题的确定也体现了这一点。而大主题背景下,老师们又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整合,确立了课堂的主线索。如响水县罗来旺老师的“离包迎客,包外相见,包中款待”线索,阜宁县李筛梅老师“风光美,人情美”主线,使课堂主线分明,主题突出。

二立足文本,语用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除了朗读之外,组词,写话,造句,写片段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形式。三节课,老师们都省去了对文本内容繁琐的分析,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训练。如:大丰刘坤老师课堂后段“以夕阳西下”为开头写一写他们离别时的情景;响水罗老师“写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景”;响水李老师对“天涯碧草话离别”中“话”的想象,以及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离别”所描绘情景的想象和写作。

三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指导到位。

作为阅读课,“读”无疑是整节课堂的主旋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不约而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不同形式的“读”上,朗读,默读,略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评价。一个个显性和隐形的教学任务在读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感知了文中的语言美,理解了课文所承载的深厚主题,四提问有效,反馈到位。

有效的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有效的,三位老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无疑体现了这一点,三位执教者不再琐碎地围绕课文内容问:“作者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草原的景色怎样?人怎样?”之类的问题,而是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整合问题,巧妙发问。例如,大丰的朱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围绕“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蒙汉情深的?”去读书、思考、说话;响水的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围绕“你是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景色美的?”展开学习活动;阜宁的李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问:“从哪里读出了美?”。这些发问,问题大,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也大,学生在课上有话说,语文类的活动充分,学得畅快淋漓。

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老舍草原教案篇九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到()顺序写的。(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1分)。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1分)。

4、画“”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白色的大花”指()。(2分)。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1分)。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1分)。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1分)。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分)。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1分)。

老舍草原教案篇十

这些汉人明显来自大都市。他们衣着时髦,举止得体,处处显得大方而又自信。但在此分离时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睛。在这荡漾着古老风情的草原上,面对着这一群豪爽诚朴的蒙古主人。作为客人的那一段记忆将浓浓的,深深的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回味一生。

最终汉人们走上他们的座驾。那是一辆线条流畅的“陆虎”越野车。车子鸣着汽笛,在可爱的羊群之间缓缓穿行。面对这一庞然怪物,羊儿们丝毫不觉诧异,依旧闲适地吃着草。

便在这时,有几个年轻的蒙古汉子忽然跃上马背,追向远去的车子。他们一边驰骋,一边扯着脖子大声歌唱。与此同时,老人们、女人们拿起马头琴,拉奏起来。这会儿,虽然天地不再静谧,但他们原先难过的心情,却随着歌声和琴声渐渐明朗起来。与此同时,天涯、碧草、斜阳,三者间似乎也渐渐浑然一体。

是啊!暂时的离别,只是为了更为欢喜的重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舍草原教案篇十一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舍草原教案篇十二

老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的小说《草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以描写草原民族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草原上的各种风情人物和世界观。在阅读完《草原》后,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老舍通过《草原》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小说中,草原民族成为了中国多样性的一部分。他们勤劳、善良、忠诚,一直保持着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种与大自然、与土地紧密结合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传统的力量和价值。同时,小说也透露出了国家对民族的重视和保护。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草原民族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够享有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权益。这让我深思,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应该保护并尊重每个民族的权益,共同发展的。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描写了草原民族的男女主人公阿牛和红花的爱情故事。阿牛是个勇敢、诚实的男子汉,红花则是个聪明、善良的姑娘。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的感情却是纯净而深厚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不怕困难与挫折,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生活。从他们的故事中,我明白了爱情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和追求自己的幸福,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

同时,小说中的草原环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草原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世界,草原上的五彩斑斓、飞舞的蝴蝶、奔腾的河流,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小说中的描写与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草原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我认识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渺小和无知,同时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和美丽。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最后,我觉得《草原》这部小说给了我一种宽广的思维和视野。小说中不仅涉及了草原民族的生活,还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和谐的世界。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也开阔了我的思维和见识。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通过阅读老舍的《草原》,我收获了很多。我认识到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爱情的力量、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开阔思维和视野的重要性。这部作品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将继续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老舍草原教案篇十三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负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方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这段话出自《》这篇课文。

2、作者描写蒙汉两族同胞刚见面时的热闹场面,抓住了()多,()多,()多,()多的特点,反映了()。

3、理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这句话。

4、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草原》。

2、马车人话蒙古人待人热情。

3、4、略。

老舍草原教案篇十四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老舍草原教案篇十五

《草原》全文语句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行文之美,阅读指导尤为重要。

1、读前提示创设氛围。

同学们,《草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它像一首诗,吟诵出千里草原的旖旎风光;它又像一幅画,描绘出草原牧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它更像是一首歌,欢唱着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情谊……“这是我在上课时的一段导读语,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大家强烈的欣赏欲望,创设出浓厚的阅读氛围,为随后的阅读指导起到很重要的感情铺垫。

2、读中指导挖掘精华。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还须在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就是要去寻找、挖掘课文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具感染力的”华彩乐段“。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首先,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动笔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段,然后小组交流。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最满意的句段当场朗读给大家听,果然收获不小。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谁来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这下发言更踊跃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地像无边的绿毯,羊群像白色的大花,这样的景色太迷人了;有的说,这一句写草原上的河流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那河里的水一定是最干净、最甜美的,我真想喝一口;还有的说,课文最后一句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比诗还要美……如此种种的表达,尽管理解还较肤浅,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3、读后训练提高能力。

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课文的主体基调。就本课而言,应该用欢快、喜悦、激动、赞叹的语调来朗读。以第一段”草原美景“为例:开头写草原的天,朗读时应缓缓而起,有如在悠扬舒缓的牧笛声中出现草原晴朗明净的万里蓝天。接着写天底下一碧千里的景色,随着草地、羊群、小丘的出现,朗读的语调应渐趋欢快,流露出满心的喜悦。及至读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也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层,则应让听者能听出读者内心掩饰不住的”惊叹“与”舒服“了。

二、领略自然美。

作者写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写草原的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像”无边的绿毯“;写草地上的羊群像”白色的大花“,河流像”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还有那平地、小丘、骏马、大牛……所有这一切,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辽阔草原这撩人心魄的自然美,除了通过阅读欣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获得。

1、借助多媒体的功能。

”同学们,讲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音乐。“教室里响起一曲悠扬的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在优美的乐声中,大屏幕上出现了蓝天、白云、草地、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白蘑菇样的蒙古包……”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跟课文里描写的一样美吗?“”太美了,老师,再放一遍,再放一遍!“”好,等学完了这一段,咱们再来欣赏。“以上就是我课前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段小插曲。显然,多媒体的介入,把文字转换为直观、立体的视频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既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欣赏了一番,又在脑海里再现了课文描述的生动画面,这是一种多么有效的手段。

2、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作者对草原风光的描绘如此美妙,与其精湛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在课文中,我们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文中的比喻,如:把草地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大花“,把河流比作”玻璃带子“等等,无一不是形象生动,精彩绝妙;文中的排比,如:”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真是激情跌宕,一唱三叹;文中的拟人,如:”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者的笔下,连动物们都仿佛也与远方的来客心灵相通了。凡此种种,都应该启发学生加以了解,加以借鉴,才能真正领会到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

三、品味人情美。

人情美,是指课文写的是蒙族人民热情好客,蒙汉两族同胞亲如兄弟的美好情操。主要通过四个感人的场面来表现。

1、欢迎远客——写牧民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汉族客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2、主客相见——写牧民们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会见客人:”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4、联欢话别——饭后:”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我们也舞的舞,唱的唱“,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

这一部分内容虽多,但语言朴实亲切,平白如话,学生易于理解,尽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最后归纳出主要内容即可。

课文的结尾,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结晶之句,点明了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那就是草原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留住了作者的一颗眷恋之心,写下了这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