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47:14 页码:9
2023年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精选10篇)
2023-11-18 03:47:14    小编:ZTFB

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过去的种种经历。总结应该紧紧围绕重点、关键点展开,避免泛泛而谈。总结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提升的方向;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一

在大路旁,

我们栽下小松树,

我们栽下小柳树,

我们栽下小白杨,

让小松树、小柳树,

手臂挽着手臂。

让小柳树、小白杨,

肩膀靠着肩膀。

环绕着村庄,

环绕着城市,

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

跟风沙说:

再见吧!

不许你们在闯进村落,

不许你们在闯进街道,

不许你们在闯进厂房。

把你们写进历史的档案吧,

让人们忘却你们疯狂的模样。

跟小鸟说:

快来吧!

快飞到繁茂的枝头,

快飞到鲜艳的花园,

快飞到美丽的池塘。

你们放开喉咙歌唱吧,

歌唱绿色的好风光!

小松树,

小柳树,

小白杨,

站在高山顶,

站在小河边,

站在大路旁。

它们向人们讲述一个。

故事里有火焰般的红领巾在闪光……。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二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更多热门材料推荐关注:

1.植树节倡议书。

2.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3.严明纪律严格履职对照检查材料。

4.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材料2015。

5.20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6.三严三实对照检查材料5000字。

7.20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命题指导。

8.2015高考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9.2015年高考材料作文审题。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三

走,我们去植树。3月12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班六位晚报小记者跟着唐老师来到桃花盛开的地方——阳山镇,参加了由《江南晚报》组织的公益植树活动。

一到目的地,我们就扛起大铁锹,来到空地上。坑已经挖好,树已经备好,我们的任务是把树种进坑里。说干就干。我们四个人一起把树挪进坑里,由许杰夫扶直树干,我、蒋宜凌和沈倪睿负责铲土。这铁锹真重啊,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把它抬起来;这泥土真硬啊,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铁锹插进泥土中,每一铲只能铲出一点点泥土。没有关系,我们三个人你一铲我一铲,没过一会儿,小树就基本稳定了。许杰夫也加入了我们的铲土队伍,很快,一棵小树就种好了。抬眼看看旁边的一组,方欣仪和钱希文也正热火朝天地干着。两个组成员初战告捷。我们乘胜追击,一连种了6棵树。方欣仪拿出全班同学制作的爱心小树卡一一分给我们,我们小心地把树卡挂到树枝上。树卡随风飘荡,好像是在用优美的舞姿告诉我们:“你们真棒!”

正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在拍照庆祝时,我发现旁边的二年级小姑娘还在费力地铲土。我二话不说,走过去默默地帮他们。同学们看见了,也赶紧围过来。虽然我们已经腰酸背痛,但是听到小妹妹们说“谢谢”时,真是比吃了蜜还甜呢。

看着一棵棵小树在春风中屹立着,我想,过不了多久,这里将会是一片绿色小树林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回来看看它们。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四

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五

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仅是勤奋工作的典范,还是清正廉洁的典范。从“亮躬耕陇亩”(《三国志》)的记载看,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可能是他工作之余亲自栽种。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六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三月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三月更是植树的日子。3月12日,那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植树节。

植树造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件事情需要大家共同来做。让我们共同植树,绿化、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一同珍惜绿色,植树添绿。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几个关于植树节的小故事!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七

植树节是全世界都有的一个重要节日,旨在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民众开展绿色行动的节日。世界各地的植树节时间不同,我国的植树节时间是每年的3月12日。

植树节的由来与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不少,提倡植树节就是其中一项。

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大规模植树造林计划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他的提倡下,中国的植树节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规定,植树节日期定为每年的清明节。后来,在1925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纪念孙中山先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于1979年3月12日是我国第一个植树节。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

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1、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污染。

3、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植树的好处。

1、保持水土。

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

2、抵挡风沙。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80%。

3、经济建设。

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香蕉、新碳等都是树木的贡献。

4、清除空气污染。

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

5、自动的调温器。

夏日树荫下气温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6、天然除尘器。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

7、氧气制造厂。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

8、细菌的消毒站。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9、天然的消音器。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八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那么关于植树节有什么小故事呢?让小编来给您分享几个吧。

沙俊其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次打胜仗后,他都下令将士们广种杨树,以示胜利。作为“同庆”活动,被抓到的俘虏也要种树。后来,许多诸侯国受其影响,把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延续下来。

董奉治病造杏林。

董奉是三国时的名医,他规定,凡经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须种植杏树。轻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他的一生中,就这样栽杏树几万棵。至今,人们仍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来赞美德高望重的医生。

文成公主思乡植树。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隋炀帝为柳赐姓。

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植树要挖大坑、栽正中、根舒展、莫中空、提提苗、踩踏平、浇足水、沉实成。

具体做法如下:

1.挖树坑。

挖60厘米-80厘米见方,40厘米-60厘米深的树坑,将熟土(表层土)与生土(心层土)分别堆放。

2.树苗下坑。

适当调整好纵横间距,做到横平竖直。

3.树苗填土。

先将表土填入穴中央约10厘米-15厘米后,让苗木根系舒展,再继续填土至根系完全盖住时,用手轻轻提苗,把苗扶正,用脚踏实,然后每填20厘米土,踩实一次,填土要略高于原土痕。然后,在靠原土痕外缘用土围起一圈土埂(高约20厘米-30厘米,预防浇水时外流)。回填时先填熟土,后填生土,石块不能回填。

4.树苗浇水。

浇满树盘(土埂)内的水之后,待水略干,再覆10厘米-20厘米厚的土堆或杂草减少蒸发。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九

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时,在自嘲诗中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对种树的描述更具体:“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手种”,说明是作者亲自种,后一句则描述了春天柑树枝繁叶茂、一派碧绿的景象。这并非是诗人的艺术夸张,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对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均有记载。柳刺史不但亲手种树,对种树还很有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话,是他对种树能够成活并生长良好的深切体会。

发生在植树节的故事篇十

(一)。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据唐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五十二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韦孝宽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韦孝宽的这一作法,无疑是造福桑梓,减轻家乡百姓负担、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陕西作为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曾经是全国道路绿化的表率,而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陕西人对这种槐树更是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并且广为种植,现在这种槐树已经作为西安市的象征,被确定为市树。

(二)。

民国四年(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由此京城便加大了树木种植及管理。此前,京城栽植行道树已由巡警负责,此后进一步明确了植树及林木看护为警察厅的职责之一。每年春季,由各城区巡警在辖区马路两侧栽植行道树,同时“沿街而巡,以维树木,遇损伤者,轻则训之,重则罚之,不一而论。”

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刘梦庚(字炳秋,湖北人)任京兆尹(相当于市长)后,响应孙中山先生和冯玉祥将军“为国植树,造福于后人”的号召,于植树节(清明节)之际率众在京西石景山附近的蟠龙山上大面积植树。

为纪念此次植树活动,他还亲手立了一块植树碑。正面镌刻“辑威将军京兆尹刘梦庚手植”十二个大字,背面题有“中华民国十三年植树节”落款。这是北京地区最早为“植树节”而立的纪念碑。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北平市政府在全市行道树勘察报告中提到“全市各行道树,除景山前街有梓树、楸树,天安门前有绒花树(合欢树),西黄城根有柳树外,其余多属槐树(国槐、刺槐)”。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由北平市工务局管理行道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北平市农事试验场林务股主管行道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制定了北平市行道树计划,由此促进了京城城市道路的绿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