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边城瑞丽散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15:32 页码:14
边城瑞丽散文(模板16篇)
2023-11-24 11:15:32    小编:ZTFB

社交能力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呢?如何撰写一篇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作文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边城瑞丽散文篇一

边城,我向往的地方。它犹如一幅古朴的中国画,青山,绿水,古楼,还有那纯朴的人民都跃然于画面之中。

山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枚碧玉;水是那样的清,清得像一块明镜。这里没有座座高楼的耸立,也没有条条宽阔马路的交横。有的只是一幢幢饱经风雨的古楼,那一条条长满青苔的石板小路,岂不古朴得更地道些!这里没有嘈杂的.马达声,但这里传出的是纯朴的声音。你听,端午划龙舟的声音,抓鸭子的声音;中秋男女歌唱的声音,倾诉心灵的声音,还有春节锣鼓鞭炮的喧闹声,舞龙耍狮的声音。就连夜下少女骂人的声音也是那样的纯朴幽默诙谐。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给这幅古画增添上了它特有的动人音符。

热闹是属于城市的,而浪漫与善良却是这里特有的。这里是少女翠翠爱河的源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羞涩不语是她感悟爱情的纯真;“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般的执著是她对爱情如电光石般的炽烈;“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是她这早逝爱情的凄美。

她纯真,她执著,她也悲凄。这古朴的凤凰古城孕育出了眷鸟飞归的翠翠,而翠翠小亭酌醇酒的爱情为这幅古老的画卷添上了无限浪漫的气息。

边城瑞丽散文篇二

摘要:按照小说“三元素”理论对文体的认同接受,《边城》“散文化”的“跨文体”现象当属小说的“另类”和“叛逆”,此文将从“散文化”成因及“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探求《边城》的“散文化”,还原其建构的“田园牧歌式”艺术审美空间及作者求新求变的创作人格。

一、文体自觉与创新:小说散文化界定。

“小说文体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一大问题”,小说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散文化”文体“合流”倾向存在的“合法性”争论即是问题之一。现代小说文体规范长期视西方“三元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范型为正宗,直到20世纪80年代,汪国曾《小说的散文化》中“小说散文化”才真正寻得现代小说家族的“合法性”存在。小说散文化是文体的自觉与创新,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强化自然环境,重视意境营造与语言的诗意锤炼,不再刻意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糅小说故事散文游记而为一的试验以外,自成一个新的形式。”

(一)传统文艺观。

“王瑶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中明确指出:鲁迅小说多中国‘抒情诗’传统的自觉继承,开辟了中国小说与古典文学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民族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文艺观促成了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的现在小说家强化小说语言的抒情性,追求小说情调及意境。

(二)西洋文艺观。

“西学东渐”以来,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论,西方小说不仅可以叙事写景,还可以议论抒情,小说不再是单一的叙述体,而是多种文体的“合流”。“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

(三)创作理念。

作家自身对小说创作的价值认同直接影响其作品的书写方式。沈从文就曾努力糅游记、散文和小说为一体,“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法,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这么写无疑将成为现代中国小说一格,且在这格中还可望有些珠玉发现。”

(一)“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还魂:散文化结构。

《边城》以“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湘西精美画卷,作者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淡化情节,以精美的散文笔调抒写自然美。

小说开头三章集中笔力勾勒湘西山水风俗画,而没有进入情节叙述。纯美人文画卷的渲染、清新意境的.营造,共同推动《边城》完成圆熟静穆、完美和谐的审美意境的建构,于“形散”间蕴集“神力”抒写作者“田园牧歌式”乡土情结的还魂。

(二)典雅清新的语言风格:散文化语言。

“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只因为我记的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沈从文的生活履历让其接触了大量的“水上语言”,因而《边城》融入了大量传统湘西口头民间文学特别是民谣:

福禄绵绵是神恩,

和风和雨神好心,

好酒好饭当前陈,

肥猪肥羊火上烹,

……。

《边城》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建构了宏大的虚实结合的审美空间,无须雕琢辞藻,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把一些虚实相生的意象陈列于画面之上,文字和语言获得了本真的形象感和力量美,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三)虚化人物与强化环境:散文化意境。

在小说文体“合流”的整体意境关照下,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散文化小说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边城》中的翠翠与《三三》中三三的人物性格近乎相同,都是自然纯朴的湘西民风哺育出的健康善良之化身。翠翠与老船夫身后,还有一个虚化人物翠翠的母亲,这一人物从侧面强化了湘西“爱”的天然之美,强化了小说之意境。《边城》对自然环境大手笔描绘,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

四、结语。

“《边城》是一首祈求未来,原生命开花的抒情诗。”其散文化的倾向曾被人所诟病,但一切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敢于创新求变的,“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或许正是这种敢于“独断”的创作人格,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才使得这位“文字的魔术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

参考文献:

[1]汪国曾.小说的散文化[j].八方,1987(5).

边城瑞丽散文篇三

这个星月皎皎的水边城有一条碧绿的江水叫沱江,那女人一般妖娆的风姿不仅点亮了湘西土苗汉子的眼睛,也养育了让她值得骄傲的儿女,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年他溯江水而上,走出了山外,走到了外面世界的大江大河甚至大海,一辈子载沉载浮,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却始终没有脱掉眼前这个小城凤凰“乡下人”的脾性,对事业和爱情一样地绝对痴情和愚忠。他耗尽一生心血,著作等身,却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因国运多舛,对自己热爱的文学、文物事业,总有“时不我予,壮志未酬”的满腔积郁。

86年的得与失,86年的成与就,都是过眼烟云。这个老先生在人生画上了一个圆圈,从19他仗剑挟酒少年行,到1988年在北京家中病戗,1992年魂归故里,整整74年啊。这70多年的人生艰辛跋涉,其中的滋味有谁能体味?不管如何,他的回归契合了“一个士兵要不战死的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名句了。之后他生命中无发法舍去的“黑黑的三三”张兆和,用了整整的时间为他主编了全集,底,他的三三终于出版了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也许是耗尽了生命最后的.火烛,他那个叫他一想起来就温暖和流泪的三三离开了人世。在他回到家乡后的,三三终于来到了这个水边城,与丈夫守侯在一起了。在凤凰小城那清净而幽雅的听涛山下,他们躺在那块天然的五彩石下,说着那比沱江还要绵长的情话,永永远远。

每一次来到水边城,来到听涛山下,我的灵魂无端地出窍,仿佛都在经历着一场人生最美的遇见。我会遇见先生的文字,更会看到她心爱的三三在他身边长相厮守的姿态,那么地真情和无怨,让人凭生许多的感慨!

每一次,我都会在山下的“听涛山书社”买几本沈先生新版的文集,然后在小店里买上几枝黄菊,顺着那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心里嗵嗵嗵地擂响了苗鼓,疯狂地跳着鼓舞来迎接那一场美丽的遇见。

没成想今年的清明前几天这里如此安静,我一个人献上几朵美丽的黄菊后,就坐在他们身边的木凳上翻看止戈写的关于这一对伉俪的爱情世界的文字。阳光正温暖,我的心里如同这阳光一样温暖,沐浴在“乡下人”和“三三”爱情的暖阳里。

没想到,就在两分钟后,我邂逅了这水边城另一场美丽的遇见。

一位拄着棍子的老汉静静地走过来,他看上去70多岁了,眼睛有些浑浊,背有些佝偻,脚下一双军绿色的大棉鞋不甚合脚,走起路来有点拖沓迟缓。他悄悄地坐在五彩石前的一块大石头上,久久不肯离去。好奇和职业习惯让我走过去对他开口询问:老人家是来祭奠沈先生的吗?老人牙齿不关风了,讲话自然不利落,我陪同的朋友怎么也听不懂老人这齿不关风的苗语,退到一边静静地拍下了我和老人说话的身影。

所幸我早年在湘西求过几年学,能听懂凤凰话,苗语也能蒙个大半。原来老人是这凤凰苗族的大姓廖,跟沈老先生家没有一点血缘和亲戚瓜葛。他年轻的时候在家里一直做农活,家境也不宽余。不知道是经济拮据还是命运蹉跎,廖老汉一辈子没有婚娶,一个人走到了孤独的70多岁。70多岁的廖老汉看上去还可以想见当年的英俊,问他年轻的时候是否有过相好,老汉露出豁牙,羞涩地摇摇头否定,然后就望着远方的河流沉默了。我分明看到了他眼里一闪而过的憧憬,我想,难道这条河流养育的男人都那么痴情,要为自己心爱的人坚守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沱江水灌溉出来的情之花是开不败的,无论时间和年龄,就如眼前的这一对夫妇,在石头里也要开出灿烂的情之花来。

廖老汉说山下的书社就是他年轻时住的地方,书社的主人是他的侄儿夫妇,他就跟着这对夫妇一起生活。他说这么多年都是沈从文的书养活了他们:他的书好卖啊,人家从大老远的地方来都要卖好几本提着走,我想这些书不就是那些大地方出的嘛,人家怎么要到这里来买呢?还不是因为沈从文在这里,是他老人家用他的心血文字保佑了我们啊。我老了,只吃饭不做活不中用了,我就从他回来那年起给他老人家守墓了,我给他周围栽上树,让春天有花开,夏天祭奠他的人可以歇荫。闲下来的时候我就把墓周围清扫清扫,老人家是个爱干净的人啦,让他过得干净点。

廖老汉指着幕碑上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对我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这一辈子有几个人理解了他老人家哦?他要早回来凤凰就好了,回到这里我们都认得他,家乡的人不会欺负他,我们不会误会他,他思想好过了,就没有那半世的郁闷。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是实在话,我不认得几个字,也常常听侄儿媳妇给我讲书里的意思,老人家写的我们家乡的女人男人的事,是教我们爱人做人呢。”

这一番话让我顿时眼睛湿润了。我们常常读先生的文字,被其中湘西人文风情,淳朴人格所吸引,被文字里的痴纯的爱情所倾倒,我们没有深思过先生是想要引导我们怎么为情做人啊,对于先生的理解,我们这些所谓文人还不及他一个乡下没有文化的伙计啊。这仍然是淳朴的凤凰人文精神,从人本出发,不要矫情只要真情,自然可以理解认识一个人。

回程的时间快到了,我对廖老汉多了几分不舍,从心底感激他这么多年一个人默默无悔无偿地守在沈先生夫妇身边,在清风和松涛里陪他们一起赏遍了春花秋月,度过了那么多个灿烂晨昏。先生是我们共同的先生,却是廖老汉一个人替我们陪伴,我们只能偶尔从大老远来祭奠一番,然后匆匆走向滚滚红尘。我们在那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我们忘记了先生的嘱托,这无奈的红尘,让我们常常内心充满对先生愧疚!

我给廖老汉正了正歪戴了的棉帽说:谢谢你这么多年的守侯,我们一起跟沈先生夫妇合个影吧。廖老汉下意识地理了理不伸展的衣裤,我们在朋友的镜头定格了这一次美丽的遇见。

边城瑞丽散文篇四

很久之前就想提起笔为《边城》写点什么,却一直无从下笔。怕自己的文字太过凌乱,一切都无从表达。怕自己的感情基调太过深沉或是太过愉悦,破坏了它的美。

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总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然而那世界却不飘渺、虚无,而是宛若一幅绵延的画卷,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画中,有山、有水、有人……一切淳朴而鲜活。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他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于是读沈从文的文字,处处都感觉到了不可言说的宽容与温柔。他的笔下没有极端的好与坏、善与恶,只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体味着人性的美好与心灵的纯净。

湘西边境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城边小溪旁住着掌渡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后来翠翠爱上了“涨水码头”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而傩送与哥哥天保却都爱上了翠翠。兄弟二人原本决定用当地唱山歌的`方式公平决斗,但哥哥自知歌喉不如弟弟,心灰意冷驾船远去。不料他在途中出了意外,溺水死去了。傩送对于哥哥的死无法释怀,带着内疚下了桃源。掌船的爷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后离世,“涨水码头”顺顺有意将翠翠接到家中,作为傩送的媳妇。老马兵与翠翠商议,决定等傩送回来后才妥。于是老马兵来到碧溪岨与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故事并不奇特,甚至是我们见惯了的爱情故事脉络。然而沈从文先生却用他如溪水般静静流淌的文字,诉说着那隐隐的惆怅。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也并不高深。他倒是像是一个虔诚的记录着,默默记录着这边城的一草一木,记录着每一个人,每一件心事。他不会故弄玄虚吊人胃口,也不会大肆抒情引人注意。读它的文字充满了幻想却无需猜想。心总是被悄悄触动,却并不是竭斯底里地疼。我想,我们太需要这样虔诚的写字者,太需要这样质朴动人的文字。

《边城》的结尾写到:“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不可否认这故事的淡淡哀伤,然而这哀伤是自然的,透明的,绝非颓废、压抑。自此故事终结,留给我们的却是久久的感伤与怀想。关于等待总是那么漫长而又充满期待。如果你是个特别在乎结局的人,就默默地在心底为翠翠描绘出一个幸福的未来吧。可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边城》折射出的爱与美的光辉,这光辉是温暖,是希望。

摒弃浮躁之后的纯熟,抛开繁杂之后的澄澈。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叫做沈从文,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叫做《边城》。

永远的边城穿过边城的河流边城(三部分)边城(二部分)边城(一部分)。

边城瑞丽散文篇五

一叶知秋,默默沁凉。风过,夜在无眠的枕边,相思过往。四季分明,或热或冷,或喧嚣或安静。在心灵的一隅独放寂寞,安抚年华流淌的伤痕。生活是一本书,只有慢慢翻看,才会更精彩,急了,品不出书的精华;缓了,会让故事颓废。生命在时光里一点点耗尽,直至富饶了人生,充实了岁月的过往。

回不去的过去,想不到的未来,在岁月和年轮的罅隙里,吊念时光。人,如若没有情感,就不会有烦恼万千,就不会为情所困,就不会为爱迷茫;人如若没有思想,就不会因失败而诅丧,就不会因成功而自满,就不会妄自菲薄,放弃追逐的方向。在时间这条河流里,每个人最初都被波浪打过,都被浑水呛过,也有发挥聪明才智,自由自在的游上岸的,也有溺水身亡的。所以,人生因丰富而多彩,因多彩而有意义。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叫人生,只有经历了,体验了,懂得了,收获了,才会让内心更加的强大,才会越加珍惜人生的价值。

浅秋,晨露,匍匐于花草的叶片上,晶莹剔透。轻沾一些于掌心,看见世界的模样,天空中的云朵,大地上的树木,历历在目,与心咫尺。世俗的烦恼,由心而生,碎碎念,不忘曾经。把心境打开,敞开心扉,邀一米阳光,捕三缕清风,唤醒万千精灵,把空谷幽兰的馨香,撒于心田。那些生命中过往的叹息,那些生命中的片段,都是浮光掠影,记得一些感动,记得一些思念,尚好。

夜晚,灯光旖旎,沸腾的街市,匆匆的行色,擦肩而过的人,彼此都是过客,没有熟悉的眼神,只要保持嘴角上扬的模样,带给人的都是温馨一幕。街角昏暗的灯光下,酒杯交错,欢歌影舞,你可以想起谁,也可忘记谁,那些抱住麦克风疯狂的嚎叫,在这物欲的世界里,是一声声无奈的、竭尽斯力的对爱的控诉……行走在这街市,总是置身喧嚣之外,把灵魂隐于安静的风中。一半埋在幻想的云朵之上,一半隐于闹市的嘈杂中。带上耳麦,带上微笑,听着刘若英的《一个人的孤单》那种心灵的惬意,和对美好的过往缅怀,让淡淡的思绪随晚风潜入深深的灯火中,化作想念,袅袅入梦。

花有梦,繁华了妖娆的四季;树有梦,绿化了大地的胸襟;云有梦,开出天空的斑斓;人有梦,书写了生命的.真谛。我们不要忽略一棵草的梦想,我们不要小看一只蝉的鸣叫,世间万物都有存在的原因,总是生命不息,递进生长。你若有梦,即使万水千山,只管去追,失败、挫折,是梦想的驱动力,是成功路上的伴奏,更是生生不息命运的交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万物皆如此矣。

蛐蛐知道秋的心思,在每一个夜晚深情的鸣唱,它是秋最忠实的玩伴,不离不弃,直至死而无憾。云朵是秋最美的衣裳,天高海阔,任风裁剪出素雅的变幻。生命,是上帝赐予世界最珍贵的礼物,来之不易,所以,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宽容一些,慈爱一些,让爱充盈内心,学会珍惜。懂得,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无需解释,无需沟通,一份默契来自心底,一份心甘来自无畏的爱恋,一个无奈的转身,不需万语千言。

行走于秋上,一阵秋风,一场秋雨,一枚落叶,一滴秋露凝霜,深深打动柔软的内心。在阡陌的文字路上,踏歌而行,让千千心结,开出最美的秋花,诗意前行的脚步。

边城瑞丽散文篇六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旅作家杨非来到边陲瑞丽的景颇山寨,眺望边城瑞丽。瑞丽江从高黎贡山而来,江宽水阔,银沙灿烂,上游瑞丽江,下游伊洛瓦底江,行程千里,汇入印度洋。遥看云水悠悠,一叶竹筏荡舟漂摇,碧水翠微,挑起一番缠缠绵绵的情意。远山近树,林荫染黛,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婆婆娑娑的凤尾竹中,徐徐展现出优雅的傣家风情万种;大青树,白鹭成群,依傍着竹林掩映的美景;第七十一号界碑将傣寨银井分成两地,家的这边是中国,家的那边是缅甸。热带雨林,景颇山寨的粗旷,阡陌纵横,傣寨竹楼的柔美,点染出一幅世界大同的画卷。旭日抹去霭霭的晨雾,江的那边是异邦缅甸木姐市,江的这边是中国瑞丽市,一衣带,胞波情谊。

俯瞰瑞丽江畔,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菠萝、香蕉、芒果,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甘蔗,橡胶树,成林成片,打点富饶美丽的天地。江山如画,激起军旅作家杨非的创作欲望。于是乎《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脑海中一气呵成,为电影《勐龙沙》所亲睐,优美动听,成为经典。因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歌,边陲瑞丽从此走进大江南北的视野。

五十年前,我也插队在瑞丽江畔的景颇山寨,景颇人教会我农活,我教会景颇人识字说汉话。“上山下乡”,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代人的青春磨厉,一代人的悲哀与喜悦,一代人的.冲动与激情,一代人的失落与思索,一代人的坚定与沉着,经过五十年的沉淀与过滤,酿成了一代人怎么也说不清,道不白的青春岁月。

五十年后,我重返边城瑞丽,瑞丽从一个当年据说仅五千人口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于今人口近30万的云南最大国家级口岸城市和享誉中外的翡翠市场,远山近树,还是那清新翠绿,令人陶醉。

重返景颇山寨,我来到来到当年军旅作家杨非创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的方,回首边城瑞丽,瑞丽江依然那么的美而壮阔,边城的雾依然如作天那般在不经意间便悄然间抹去中缅边界,凝集云海,勾勒出一派风和日丽的湖光山色。

瑞丽江傣语古称南卯江,即雾水河,边陲瑞丽,古称“勐卯”,傣语“勐卯”,即为“大雾弥漫”的地方。瑞丽因雾出名。雾是边城瑞丽最美的封面。春天,大雾朦胧,孕育出生命的初始;夏天,雨雾重重,挥洒着热带雨林的激情;秋天,轻纱薄雾,是游子千里之外放不下的那一缕乡愁;冬天,浓的化不开的雾,只为那些为生活奔波纵横交错的脚步,在瑞丽江畔寻找归途。雾之瑞丽,浓时,化不开,云海茫茫,为阳光的明媚到来之前把大地充足地滋润。期待在旭日东升的那一刻,克尽职守的演绎出海市蜃楼的万千气象;淡时,轻描淡写,山水入画,虽是水墨丹青的点染,却仍然不会忘记牵挂原始森林的那一缕暮色。

雾中最美的一页,当数傣家少女(卜哨)的俏丽。记得在瑞丽的日子里,赶摆(赶街)的路上,傣家卜哨(少女),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娓娓的从雾中走来,以沉鱼落雁的容貌,绘出边陲瑞丽最性感的画卷。腰瘦臀肥的傣族(卜哨)少女带着鸟语花香的韵味,成为边陲瑞丽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黎明,雾朦胧,水朦胧。我踱步江边渡口,闻阵阵欢声笑语,伴着轻快的划浆水声在雾幔里回荡传来,不见其人,只闻起声。千呼万唤,一叶轻舟竹筏始从芦苇丛中的混沌悄然划来,一行俏丽的傣家卜哨(少女)带着优雅的惊喜从雾的朦胧中走来,仿拂一群顷国顷色的仙女从天而降,其实不过是从一衣带水的彼岸缅甸木姐市而来。

傣族世居云南,逐水而居,笃信小乘佛教,说话轻声细语,常显温文尔雅之态。傣家少女(卜哨)天生的花容月貌,个个肢体纤纤、窈窕秀丽,边城瑞丽的乡间小路,经常回荡着她们的身影。田间地头,娓娓而行,一色的紧身小褂刚好露出肚脐;鲜丽的筒裙长及脚裸,长年脚屐产自缅甸的十字橡胶拖鞋,露出豆蔻染红的脚指,好生的娇嫩;发髻上鹅黄色清香怡人的缅桂,配上挽的高高的发髻,显出亭亭玉立的美态,着实让从都市而来的时尚妒忌;一付娇好身材,配上一付编织精巧的傣家竹箩,娇柔造作地扭动着细细软软地腰肢摇曳穿行在朦朦胧胧的雾中,于虚幻的飘渺与人生的真实交融在一起,给世间平添美伦美奂的性感。

晨时,雾从瑞丽江彼岸的缅甸木姐悠悠而来,远山近树,尽在雾中。潮起潮落。咋看一片茫茫的大海;云卷云舒,细看温柔的朦朦细雨。雾从陇川河彼岸的缅甸洋人街那方扑面而来,悄然抹去中缅边街的国境,一样的漾溢着缠缠绵绵的胞波情谊。

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原始森林的枝叶上挂着晶莹体透的露珠。化做晶莹剔透滋润着我的脸庞,触摸着柔情似水地亲昵。

阳光普照,边城瑞丽江重归银沙灿烂;江宽水阔,竹筏轻漾碧波,一番缠缠绵绵的情意,漾溢起亘古不移的胞波情谊。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婆婆娑娑的凤尾竹下,白鹭如雪,在如伞如盖的大榕树冠上优雅的梳妆着自己的羽毛,仿佛是青山翠绿中盛开的洁白牡丹,富丽唐璜的装点着边陲的和风日丽。

走进原始森林,热带雨林,郁郁葱葱,依然是那样的热情;水桶一般粗的龙竹挺拔在山乡小路,还是那般风姿约的姿态。山路弯弯还如昨日那般多情。蒙蒙细语,或许是因为我的到来,化作一滴滴盈眶热泪,抚慰着我和妻子脸庞上透出的沧桑岁月。重返景颇山寨,景颇山寨依然隐秘于原始森林的最深处,还和五十年前那样的纯厚质朴。栏拦坝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依稀如旧,只不过年轻人早已走出原始森林,走进都市生活的节奏,只留下和我年纪相仿的父老乡亲依然残守着往昔那种近乎遗世的独立与祥和,在四季炎热的热带雨林深处孤独的回味着大山的纯粹。

朦胧褪去,现出风何日丽的边城瑞丽。昔日的姐高,不过是江那边与缅甸相邻的一片孤地,今日是云南最重要的边境自由贸易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将边城瑞丽打扮的愈加美丽。

三年的“知青岁月”,边城瑞丽留下了我一辈子的记忆。

重返边陲瑞丽,我突然发现:那是一种美好的情绪,只要记住用心灵去阅读她的美丽,也就记住了边城瑞丽。

边城瑞丽散文篇七

对于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走路是家常便饭。依稀的儿时记忆里,有不少走路的情形。如小时候父母去三里地以外的地方赶集,我在家里感到一丝害怕,就去寻找父母,那三里地是那么漫长。回来的时候,我感到很疲乏了,脚上的一只袜子什么时候丢了也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和小伙伴一起玩,推着铁环围着村庄走,一走就是半天。偶尔看到飞驰而过的火车,就会停下来,想象着火车会去哪里。下雪了,我在野地里漫无目的地走,天地间雪花热烈地纷飞,但是无声无息,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上小学了,每天要走到另外一个村庄去上学,路边的水井、房屋,都逐渐熟悉起来。甚至谁家的狗比较厉害,应该怎样对付,谁家的狗并不冲路人叫唤都熟悉了。上初中了,每天总要走十几里地。记得一次下大雪,把路盖上了,我只能沿着大致方向前进。走着走着,掉进了一个雪坑里,雪都到齐腰深了。因为雪太深,根本走不快,我特别担心会迟到。等我艰难地走到学校,进教室一看,教室里只有一位离家近的同学。整个上午,只有我们三位同学到校,住校的.老师给我们三个人上了课。上高中的时候住校,走路就少了。高二放寒假,我父亲去接我,我看着借来的瘦弱的毛驴和破旧的驴车,就没上车,一直跟着走回了家,走了大约30里路。上大学时走路的机会也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扛着系旗到冀东烈士陵园扫墓,旗杆把我的肩膀都压肿了。到了陵园,我担任主持人,主持了祭奠活动。我的严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位同学开始关注我,因为她觉得我与众不同,和那些把扫墓当做春游的人不一样。后来,她就成了我的女朋友。第二次就是和女朋友从火车站走到学校,也有十几里路吧,有她相伴,总觉得路程太近,一会儿就到了。再后来,她就成了我的妻。

参加工作后,走路就少了。我们慢慢有了更多的交通工具,不必说公共交通的汽车、火车,连飞机都坐过十几次了。和祖国的发展步伐一致,我们家先后买了自行车、电动车、汽车,走路渐渐减少了。最近我又想走路了,把汽车放在单位,自己慢慢走。慢慢走好哇,可以欣赏春云夏雨,感受四季变化,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心事,整理一下思绪。

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阵小孩的哭声,一抬头,看见一位老人用自行车推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小孩一边扭动着身子,一边哭喊着“我不去我不去”,最后从自行车上溜下来。老人(大概是奶奶或者姥姥吧)觉察到行人的关注,笑了:“下回让你妈送你吧,我不管你了。”我也笑了。因为我送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目睹了太多的这种“悲喜剧”。最好玩的是张西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由他的父母合力抬着(请注意不是抱着)送进了幼儿园,疲惫的父亲手里拎着一只挣脱了的鞋子,一脸怒气的母亲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上衣。那小孩则一边大声哭叫,一边极力扭动着小小的身躯。旁边送孩子的家长都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这一家三口。

走过水果摊,我总会狠狠吸几口新鲜的水果的气息,让这甜蜜在我的鼻孔里多停留一会儿。我们小时候是吃过苦的,没有花钱的习惯,现在也是基本不吃零食,水果买得也不多,不是没有钱,而是习惯了。

走过电器修理部,忽然看见一只燕子从卷帘门里飞出来,顺着它轻盈的身影看去,它居然把窝筑在了卷帘门里的门楣上。城市在不断扩大,小鸟也被城市化了。我们也本是农村的小鸟,飞到了城市里,在这里安了家,但是,我们时常回忆起农村的家,那虽然有些破旧,但是温暖的家。

路,通向远方。我们,走在路上。

边城瑞丽散文篇八

边城异梦终了期,繁花几度使人迷。

初来群峰万里月,一入沧海末微鱼。

雾重归迟思近水,云深别早望远堤。

但效沈园成名错,不见斯人续旧题。

《边城》——这一生的瓜葛难割与水的情份。

沈从文先生是公认地将湘西世界揉入文字以此来展现现代“世外桃源”的第一人。而“水”孕育了湘西文化,因此“水”的描写亦是铸成沈从文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水与人性,水与情谊以及水与生命的意象在《边城》中主要人物情感上的.表达,故事的脉络以及情节的发展中被显现地淋漓尽致。1.水与人性...

夏虫只饮水不语冰。

读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先生是公认地将湘西世界揉入文字以此来展现现代“世外桃源”的第一人。而“水”孕育了湘西文化,因此“水”的描写亦是铸成沈从文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水与人性,水与情谊以及水与生命的意象在《边城》中主要人物情感上的表达,故事的脉络以及情节的发展中被显现地淋漓尽致。1.水与人性...

y于兮x。

佰壹出行问卷调查,有奖等你。

某小区住宅,灯火通明,没有电视机和音箱的嘈杂、没有夫妻的争吵、小孩的哭闹。寂静的明亮下,有的只是鼠标、键盘嗒嗒的声音。楼下传达室的王大爷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点了根烟,无声思索良久。最终坚定地关掉了小区的总电闸。这个决定,成功的为小区业主挽回了数百上千万的损失。那一天是,...

佰壹出行。

旅狂人。

鱼嚣。

android修改调试证书。

1.将你的打包用证书放到工程的app文件夹下2.在gradle中写入如下代码:storefilefile--你放入到app文件夹中的证书名storepassword---证书密码keyalias----别名keypassword--密码3.注意现在你已经做完了...

天天星期天。

边城瑞丽散文篇九

像我一样钟情于秋天的人,我想应该不会多,而像我一样喜欢秋天的忧伤的人,恐怕就更微乎其微了。是的,我喜欢秋天,这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当然我并不喜欢秋天的一切,因为秋天并不是我全部的钟爱。

在一个秋天的却并没有冷气的早晨,下了一阵细雨,失落是想哭却又不能哭的情绪纠结。几十分钟后,情况就骤然改变了,刷啦啦的一阵密密麻麻的大雨,从明亮的天空洒落下来,喷涌而出的不是怒火,而是委屈,涓涓愁绪伤心到极致便会流淌。

这雨撕心裂肺的叫喊着,可是我们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因为她早已经哭哑了喉咙。可是她又是为什么而伤心落泪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她身处在伤感的秋天,也需要用眼泪来映衬这个失落的时节吧。有时候,我们哭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伤心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也为别人而难过,就像树上的梧桐树的叶子枯黄了,然后不情愿的落地,这也许是秋风被秋天荒凉了双眼,吹乱了别人的头发,吹落了枯萎的心,也吹来秋雨的湿润。

一条大约四五米宽的柏油马路,我无意间路过其间。路面还是湿漉漉的,地上随处可见散落的梧桐树叶,稍微留心观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那些随意躺着的梧桐叶子,有些是干焦枯黄的死叶,有些是明亮亮油乎乎的黄叶,有些依然绿的发绿,我一直静默的心,此时有一点情愫在生波纹。

我缓步的行走在梧桐树之下,双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故意装作很酷,好像我并不在乎眼前的凄凉一样,可是你是否知道,正是因为无可奈何的原因,我才选择袖手旁观的.啊。这些树应该都有几十年的岁月年轮了,早已茁壮大树高,风只能吹碎那些卑微的梦,比如秋风可以卷下一叶又一叶的垂暮之叶,却吹不倒曾经幼小的树苗,更吹不动现在的参天大树,而这一切仅仅用了几十年的功夫,不过这仅仅是几十年的光阴,有时候也是久远的奢望了,这些树叶还活不到一年的时光,这雨也只能是一阵,而这风只是一瞬。纵使匆匆忙碌一辈子,有时候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却已经到了告别的时候。

我捡起一片落叶,是那片早已枯黄,却显得很唯美的梧桐的落叶,尽管附近还有其他的树,当然也有一些别的落叶,但我只钟情于梧桐树叶,也许是我的直观感受让我觉得它们更美丽一些,更能打动我的心扉,就像我最喜欢的是秋天,而不是春天、夏天,更不会是冬天,这是都是因为我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或许有我说不出来的深层次的一些理由吧,也许这些只可以心领神会,道不明,道不明啊。我擦干净了叶子,对着手里的梧桐叶吹了一口热气,让它知道被人喜欢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温度,也暂时的延续一下它短暂的一生。

也许这片梧桐叶并不是最美的落叶,但我还是把它放在一本我最喜欢的书籍里面夹着,书本有知识的味道,落叶有岁月的味道。现在的我,并没有开心的感觉,也并不会难过,因为我知道秋天每一年都会大致如期到来,树叶也摆脱不了凋落的使命。但伤感的情绪还是会有一点的,或者说应该表现出一丝的感伤,不然秋天也许就会不解的低着头沉默,而独自饱尝它自己制造出来的忧伤。为什么要让秋天忧伤呢?我们自己忧伤多一点不是更划算一些吗?你忧伤只是惆怅了你一个人,秋天多一份忧伤,却会迷惘了所有的人。

谁也做不到时时刻刻的幸福快乐,快乐倒可以是一种一直乐观的心态,或者可以说是虽然不能一直得到快乐,而它却是我们永远追求的宗旨。在容易伤感的季节,也许我们才会知道快乐也没那么重要,因为快乐并不是一切,而也正因为我们品尝了伤心的滋味,才渐渐学会了珍惜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翻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上的一段话首先映入眼帘,出生在风凰古城的沈从文先生从小就生活这样一个氛围里,才能把边城写得细致入微,详尽铭心。打开《边城》其实是打开了一种心情,一种向往,一种梦幻,每当从书页中收回目光,思绪总会变得纯静婉转、柔肠百结,梦想有朝一日能踏上那幽静的土地,领略有酒更醉人的边城,体验湘西动人的风光和迷人的风情。这个愿望终于在秋未时分实现了。

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洲首府吉首市向南,沿209国道大约80公里就到了湘西著名的县城风凰,说是国道其实并不好走,沿途山连山岭连岭,路随山转,溪水轻流,绿树俺映,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到达古城。风凰古城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最好的古城之一,一幅秀丽的民族风情画卷,铺展在这片神密的山脚之下碧水之滨。等到了风凰,水边那白色的小塔依然高高耸立、清澈的河水依旧缓缓径流,只是那孤寂的渡船和纯朴羞涩的女孩翠翠已无处可觅,早已如过眼云烟一般飘忽去远。心里不由得轻轻地呼唤那善良而勤劳的翠翠,还有那乐善好施的老船工,但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沉静的沱江虽然因游人的增多,少了一份远离尘世的和谐,但却为游人增添了一份淡淡的痛楚和甜美的回忆,她的美充满着柔情和蜜意,不由你不为她的美丽而心颤,为她的古老而惊异,为她的迷幻而留连忘返。

古城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正如《边城》里老船工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酒一样,临水而立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娇态可掬。吊脚楼怯伶伶的吊脚,古色的木墙,飞檐的屋角,檐下排排红红的灯笼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层层叠叠的吊角楼家家相连,户户相依;清漪的沱江穿城而过,三三两两的浣纱女点缀河岸两边,红红绿绿的花色衣裙映水成趣,绿水轻流依旧但涛声已然遥远,成为沱江又一处美妙的风景。清丽脱俗的沱江如一位青春活波的少女又如一位多情婉转的少妇,深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既风情万种又柔态百结。抑或习惯了游人的惊感与欣赏,那早应羞红的脸颊却染成一色的碧绿如洗,春风拂柳烟霭笼,微雨润泽物象新,如嗔如怨如嘻如笑,俱都蕴藏在内心深处,平平缓缓淡然宜人。四周青山呈半月形将古城环抱,狭窄的古城老街暗灰幽长,吊脚楼不临水的另一面,对着老街。老街很小,人却很多。染坊、酒坊、食铺,银铺,蜡染铺,姜糖铺和小酒吧都和谐地挤在窄窄的街道两边。老街上游人如织,多情湘女不时的婆娑而过,来往穿梭在店铺之中,给古城带来了生机。店铺里店主大多淡定从容做着自己的生意,举手投足皆是日常的生活,真羡慕他们的那种淡定那份从容,那份从里向外露出的边城山人的纯朴性情。小城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湘西特色的市井之图。山城美、自然美、淳朴美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特色水乡的韵味与悠闲。

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山水秀色,使这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弹丸之地走出了民国第一总理熊稀龄、文学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一批文人墨客、能工巨匠。熊稀龄的故居坐落在繁花的古城正中,一座四合院建筑内有一个天井,全部用本地产的红砂石铺就而成,两侧置有花坛,房屋虽然矮小但精致异常,各式花窗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苗族情调。对面就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成殿又叫文庙,正殿内文圣孔子的画像栩栩如生,殿前植有金银双桂,时至金秋清悠四溢暗香诱人;出大成殿直走200米就是沈从文的故居,典型的四合院内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室10余间,虽无雕龙画风,但做工精细,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

湘西特色的小吃诸如糯软清香的桐叶粑粑、风味别致的风凰社饭、浓香扑鼻的隔年熏腊肉、又酸又甜的腌萝卜都会引诱得你馋涎欲滴,胃口大开,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特产姜糖。它是古城久传有名的一种美味小吃,姜香浓郁、回味酥脆、甘甜可口、辣味纯正,走在古城的的街道上,到处充溢着浓浓的姜糖香,这是凤凰的姜糖作坊里在制作姜糖了。姜糖是凤凰的特产,用本地高寒山区的优质生姜配以白糖、泉水,芝麻、山茶油、红片糖、核桃等为原料熬制到极为浓稠,如面团状,往作坊门口的一个大铁钩上一挂,迅速拉长至大拇指粗细的条状并用剪刀剪成小段。剪姜糖动作要快,因为温软的姜糖一冷却就会变硬。凤凰街上姜糖作坊极多,家家开始做姜糖的时候,空气里飘荡的便都是糖香,耳边响起的也是一片“喀嚓”、“喀嚓”的剪刀声。其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中期,岁月流逝,不老的工艺使风凰古城的特产姜糖深受广大游人的喜爱和赞誉。

南方长城也叫湘西边墙或苗疆边墙,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南方长城,明、清政府为镇压苗族而兴建的一个防御边墙。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中间经过多次毁坏重修和扩建,于清嘉庆二年形成了完整的边墙体系。起点在凤凰县黄合乡的亭子关,呈南北走向,顶宽3尺,底宽5尺,高8尺。至今吉首的喜鹊营止,边墙大部分位于凤凰县境内,风凰是明清时期整个湘西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边墙由城堡、屯堡、哨卡、碉堡、营讯组成,由土、石、或土石混合修建而成。根据地形一字、品字、或梅花形排列。在南、北走向的基础上,又向西南、西北方向发展,对苗族形成了一个大的包围圈,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城上炮台现存有两尊威严的大炮,已经诱迹斑斑的大刀长矛显示了当时兵器的落后,也让人看到明、清政府对苗族的延续封锁和血腥。“苗不出境,汉不入峒”政策又佐证了官府对苗民的严酷与镇压。毕竞这些早已作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能够象现在一样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是很值得庆兴与欣慰的。登城而眺,古色古香的河岸建筑延绵不绝,极目难收,巍峨的南华山横亘在古城的南面,似一道绿色的屏障,含烟笼沙,石径轻斜,清泉洌洌,溪桥夜月人独往,梵阁回涛径徘徊,好一派南国边城风光。

凤凰的灵性全在一条江上,沱江泛舟是风凰最有情调的事情,我不知道这船是在水中游还是在草上行,没有见过一条江里有这么多水草的,纤长如发丝的水草顺着下游的'方向轻舞飞扬,密密地布满沱江的角角落落,还有一种橘红色花朵状的浮萍掺杂其中,远观清澈的沱江近看竟如浸满水而开花的草地,不知是江水太清浅而映衬出更清的水草,亦或是清清的水草染绿了整条沱江。总之,她那清澈俊逸,仿佛褪尽尘埃的意境,体现出陀江的神韵。一条美丽幽静的小河,两岸的吊脚楼书写着它的古老气息。划行在清波的江面上,河水大多平缓清澈,也时有激流。风雨桥、万名塔交相辉映,象一位智者站在不远处静看这人间万象,世事变迁,冷眼旁观着这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而一言不发。江边时见学画的学生对着沱江自顾自地作画,心无旁骛,那份静心平和、那份悠然自得让人感概,心生羡慕。年轻漂亮的苗家少女,站在不远处的花船上和南来北往的客人对歌,婉若黄鹂的歌喉,温情大方的清音,惹人遐思的韵调,似夜茑啾鸣散落在沱江的水面和上空。听着苗家阿哥阿妹那浓情的对歌,你会惊艳于那纯净、质朴、原始的美。心底的纯净洗礼,使人暂时忘记所有尘世的纷繁和愁怨,放松心情于一山一水一舟之中。此时此景不由得触景生情,多情应笑我,笑就让他们笑吧,毕竟快乐是属于自已的。正行之间一座石桥横贯水面,这就是有名的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因建桥所用岩石均为朱红砂石,建成后彷若彩虹卧江故名,也简称虹桥。与乌蓬船一同从虹桥的洞中穿过,半圆桥孔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圆圆的满月,水光迷离幽雅,船体轻摇浅荡。摇起那乌蓬船,顺水又顺风,真想摇到月宫上,接寂寞的嫦娥姑娘来古城共渡这良辰美景。登船上岸在彩虹桥歇歇脚,看看行人听听歌,喝杯茶水品品风凰,这是对风凰的回味,也是对风凰的消化,没有这一步只顾急着游来游去,是体会不到风凰的精华之所在的。

行色匆匆的游人,难免浮光掠影逛花了眼,欣赏古城最好是找一家临水的吊角楼旅馆,小住几日。到白日来临晨光初照,宁静的凤凰在乳色的雾霭中苏醒过来,沿着江边信步前行,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为早晨的凤凰涂上一抹金彩。朴素的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在沱江边洗她们美丽的衣衫,洗衣棒敲击出一片此起彼伏清脆的声音,这大约也是沱江的晨曲吧。几个好友把酒言欢,赏赏风景,聊聊心事,放松心情,白日放歌需纵酒,游山玩水尽逍遥,让生活来一次与别处不同的体验。黄昏的沱江,有着迷人的景致。远树凝寂,泛着秋黄,和着夕阳,“密稠稠,三分鹅黄,七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从两岸人家中飘出的炊烟如丝如雾,似纱似缕,在江面上萦绕,缠绵,升腾,渐渐的交融,渐渐的不见,朦胧了垂柳,朦胧了白塔,朦胧了吊脚楼和停靠着它的小船。跳岩两岸总有一些卖河灯的女孩,河灯是用红纸折好的莲花形,中心点着一截红烛。在当地,放河灯是一种吉利的说法,烛光会照亮天上神灵回家的路,可以帮你实现美好的心愿。放着河灯想着心愿,,明明灭灭的烛光,一路摇曳,把美好的心愿托付流水捎得很远很远;或几个好友租一小舟,在明月晖照的沱江里挥篙,在灯光烛影的江面上划游。在近似静谧的夜里,两岸盏盏火红的灯笼婉延如缕,映红了水面也映红了夜空。江面霁雾袅袅,仿若仙境,听河水潺潺激越,感舟辑缓缓而行,吊角楼的倒影斜映在碧水里,物在水中,水在梦里,景随物移,情由景生。满目美景看不尽,灯影轻舟弄箫声,疑是仙境逍遥夜,回思仿若不老翁,如梦如幻似醉似醒,在不眠里感悟心灵。此时的人早已物我两忘,楼台灯影若梦境,醉意留连忆秦淮,仿佛自已化作了这里的一座楼、一盏灯、一滴水、一块青石。手捧一卷《边城》,在夜深人静时边读边让思绪随意飞翔。品读这块土地上的古老和悠久,寻找厚重的历史和人文故事,象青灯古佛般永远禅卧在古城的秋波里,一醉就不愿醒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确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吟咏着韩文公的小诗,回味风凰的幽雅与恬静,此情此景与诗意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离开风凰古城好久了,时至今日才慢慢感悟到她蕴藏的魅力,对它的认知在时光的流逝里逐渐清晰起来。那山那水那民俗风情,还有那迷人的吊角楼和湘西苗寨,象一个躲在深闺的少女,默默无闻地散发着自身的美丽与馨香。经历细心漫长的品味,终于感知到那深藏难言的温情。总是那么淡淡的期盼,静心地等待你的到来,一往情深的注视着你却从不对你明言,总会适时地给你一份城市里久违的古朴宁静,与游时兴奋的心情不同,心中充满如沱江上的风一样清冷的惦记,对凤凰古城的思念,开始如雨滴般悄然地飘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此将对凤凰的挂牵钉在了心上。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一

你行走在消逝的悲剧中,却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

——题记。

艰难的行走。

等风来,那黑暗贫瘠的土地渴望着生命的覆盖,梦想着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可以嗅到生命的气息,可那由坚硬的铁架构成的井盖却是最冰冷的现实,由时光的苦涩凝结的铁锈使其像天牢一样重重的压在地上,让平凡的生命心生抗拒。风飘过,一颗更平凡乃至不知名的种子却悄然而落,是命运还是巧合也已不再重要。一段崭新而不平凡的生命旅程就这样开始。那日,风格外清,云格外洁,阳光格外温暖。然而这些在那颗蜗居在黑暗中的种子刚苏醒时便成了遥远而奢侈的梦,也是它继续存活的唯一理由。

可是那绝世的阳光雨却吝啬地在井盖旁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它从不留意这潮湿黑暗的角落,而早已将它遗忘。都说阳光是公平的,这里却不。它沉湎于光鲜亮丽的'鲜花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不怜惜这颗种子。即使夏日的正午偶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井盖内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一丝暖意。然而,它从未放弃成长。当别人尽情沐浴在阳光中时,它拼命地汲取能量,晶莹的汗滴如琥珀般璀璨,润湿了泥土,浇灌了自己,冰冷的角落似乎正在消融。当他人沉浸在深夜的宁静时,它奋力崛起,闪烁的星光映照着它日益坚挺的身躯。它渴望向上,却也深深扎根于这出它视作归宿并挚爱的土地。风吹雨打,四季轮回,在狂风中昂首,在冰雹下挺立,无论多大的困难,它都迎难而上,充满战斗的激情。终于,在它精疲力尽后偶然的仰望时,却发现天空仿佛近在咫尺,梦想也好像触手可及。

永恒的消逝。

秋风瑟瑟,这年的秋季因挟裹了许多冬季的凛冽而变得异常清冷,许多落叶提早飘零,在它眼前一阵阵地飞旋。它的叶片也因缺少阳光的润泽而变得金黄。它还没有结下种子,或许也没必要。它再一次仰望天空,这片一直被铁架井盖割破的天空这次似乎完整了,铁架仿佛不复存在。它得到了自由,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蓝天。

远处的黑云不知何时消散了,它的生命渐渐消逝。不再身着绿意,却一身金黄像战士一样屹立着,那坚硬而充满力量的枝干更具生命的威严。这生命的姿态像一座丰碑霍然挺立。何等雄壮!何等触目惊心!

我们行走在追梦途中,也消逝着拥有的一切。即便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终极的梦土,也要一直保持对梦想的仰望。

——后记。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二

这篇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

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将记叙文散文化。

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记叙文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考生受思维能力和阅历的限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的;而记叙文则不同,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或者把人写“活”就可以了。

虽然任何一种文体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相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散文是最好写的,因为现在高考的文体不限,导致很多学生不分文体,而散文形式自由,是融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等于一体的。并且散文题材广泛,凡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均可入题。因此,我们认为,记叙文写作可以散文化,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

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文章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文章得分很低。

三、记叙文一旦追求“写出波澜”容易走上不合理虚构的歧途。

现实生活很平淡,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而作为考场作文,平铺直叙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而学生为了叙述的“引人入胜”,为了结果的“出人意料”,往往会无中生有,编造故事。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生活常识的匮乏,所编的故事常常破绽百出、捉襟见肘。因此记叙文写作就陷入两难的地步:不虚构吧,情节平淡,不能引人入胜;虚构吧,生活经验不足,细节不真实,也难以引人入胜。

记叙文散文化的优点:

一、散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不至于写出被人贬为文体不分的“四不像”的文章。

由于话题作文的不限制文体,导致了很多学生文体不分。在写作时没有问题意识,写出的文章就“四不像”。而散文则不同,她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说明。如果以叙事为主,就是叙事散文;如果以抒情为主,就是抒情散文;如果以说理为主,就是说理散文。不至于被阅卷人评为“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而得分不高。

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记叙文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方便考场构思。

考场时间有限,环境特殊,一般很难进行缜密的思维,更不用说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了。但是散文可以凭借文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散思维,只要事物有那么一点联系都可以被写进文章,只要适当的点一下题,就不会被人贬为“跑题”。并且,如果思维能够全方位发散,说不定还被认为是有创造、有新意的一类文呢。

三、在记事、抒情和议论中,可以阐发一点小感悟和小哲理,容易写出自我独特感受。

文章关键是写出个性。如果写记叙文,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当,所经历的事情相似,很难写出新意来;如果写议论文,高中生分析能力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限制,往往是观点加材料,罗列事例,缺少分析,尤其缺少辩证分析,这样的议论文平淡无奇,很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感。因此,散文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一点小感想,抒发一点小哲理,个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个性,写出新意。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记叙文散文化的佳作:

我曾站在故乡坍圮了半壁的城墙上,望着披着袅袅晨雾的日出,听着黛绿色树影中呼啸而过的火车声响,独自彷徨,忽然看见稻田里那绰绰弯曲的背影,想起不远处耕种的爹娘,手心的汗浸透了这薄薄却很沉重的几张素宣,心中悄悄旋起一股小小的龙卷风。无论我所向往的地方,是绝域萧条的山川大江,还是细雨潺潺梦境跌落的山冈,是铁血班驳的断章还是沉默的寂亡,是逶迤的一马平川还是弯曲踞蹐的千沟万壑,是波涛汹涌惊涛骇浪,还是像我以前那样徒增马齿一如既往的凭依栏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亮。

无论怎样,我都不想再对未来的天堂多做幻想,我也想许下亘古不变的诺言,我也想抛开一切荒芜与苍凉,我也想象惊寒的大雁一样摆个大大的人字,兀傲的让眼皮下庸碌的万物抬头仰望。可是谁来告诉我,谁能?谁允许?连时间都会不屑的讥讽我,休想。嘴角蜷缩着一丝苍凉的苦笑,我何尝不是那些昂着头仰望的庸碌中的一颗沙砾。突然想起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的一段话,“你们外归的人好,初次瞧见这里的人事,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的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三

青春的风铃已经在岁月的拍打下,开始啧啧发响。所谓的年华却是弹指间稍纵即逝,如此的不堪一击。而今,当我继续匍匐着身躯行走在这青春的末梢时,满目的年华尽历历浮现在我的眼前,似乎在告知着我那不谙世俗的心与那向往自然的浅浅爱怜。

对于边城,我是有一股深深的爱的,早年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中,大概了解到了故事的梗概,对于边城里所描绘的场景自是别有怜爱,后来,转辗至湘求学,虽无求圣之心,随着岁月的蹉跎也开始渐渐淡忘。然而,人至一定岁数,心中思念便开始不绝,寻求边城的决心就开始渐渐地变得浓厚起来。

我是在清明节日,踏上西行的火车的,那时也算的上是个好日子。在瞻仰先人的同时,也聊表晚辈的一股崇拜之意。然而,事实却并未如此,一路的舟车劳顿,我们在疲惫与细雨中来到了凤凰,来到了传说中的边城,在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自己的眼睛,毕竟所有的新鲜事物让我瞬时间晃了眼,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很多时候,当我游荡在城里的一角时,我的心总会莫名的感受到一种力量,那种力量是我在那座赖以生存了两年多的城市里所未能感觉到的一种爱,而这种爱所带来的人文气息却让人有种本质的感受。

凤凰的美,在沈从文的《边城》中早已可以看到清晰的轮廓。这座“与世隔绝”的古城,无不透入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在清晨坐上了前晚凤凰的大巴,沿途的风景除了连绵的高山就是错落的几座的古民房。当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这座城的时候,映入眼帘的莫过于依山傍水的景色,这种景色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偶有几个当地女子,坐在船上,吆着歌喉,吸引了两岸众多的围观者。

此时,我们早已是迫不及待,早早趁着人群涌入城中,由于正值清明,此时的边城早已是人满为患,窄窄的小巷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我踱着步伐,沿着沱江漫步而行,两岸的商铺合着一股现代化气息,与这湘西特色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在行走间突然感到了一种文化的冲击与享受。

古城的商铺是许多游人的驻足点,不过我似乎从来对这都不是很感兴趣,有时偶尔停下脚步,却多半是因为古城里的书籍。因为在我的.记忆深处,最初的印象也是渐渐由先生的《边城》而渐渐弥散开来。所以此行的目的,除了领略这“边城”风光的同时,也试着去拜访一下先生之冢,以表敬意。然而事与愿违,古城的游客早已是将路堵得严严实实,考虑到行程问题,却只好作罢。

游荡在古城的一角,我们静静地聆听的小城的各种吆喝,在先生的故居,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真迹,复古的房屋构造让人顷刻间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美,也许正如先生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如翠翠与傩送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而他的一生,正是用他的笔,完美的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形态,美丽与野性同在的世外桃源——边城。

也许,当我们在思考时,在欣赏时,更应该深刻的体会到这种爱。纵使阴阳两隔,也不忘保持着一份纯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无不透入出那独有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习俗,正如如那吆着歌的沱江女的唱得那样,在山、水、路之间流露出人性最美的一面。

行走在边城的一角,听到的是山的歌、水的歌、还有那对唱的情歌......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四

——写在前面。

旅途中,云烟浸染西湖杨柳的清丽,朝霞催开苏堤桃花的潋滟,形色匆匆的过往路人,穿行在青苔石板之上,他们抖落这一身的烟尘,将恍惚的时光寄存在这短暂的雨季。西湖之畔,走走停停,那一袭素色青衫、儒雅俊逸的身影,是否还依旧是当年越月色倾城的苏子,忆往昔,怀想当年,还记得,他与朝云泛舟西湖,清樽对月、新词娇羞,落得不尽缠绵。奈何岁月如水流逝,人影匆匆,如今的那人那景,早已物是人非,岁月飘零,佳人已杳,空余苏子漂萍行踪,织一段故事,伤情缚梦。

古往今来风流事,多少痴心儿女情。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西湖的曾经,旷达豪迈的苏东坡,纵然才高可笑王侯,倘若不期朝云,那么此生便更无知音,又怎么会那般的俊采风流。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也许,那些发生在曾经的点点滴滴,他所怀念的还是旧时的明月,那弯如钩的新月,一半是聚合,一半是别离。我想:多情的人,终究还是那望月之人吧。

雨后的午后,梦若青莲,在西湖的波心徐徐地舒展。岸边的人,有的在悠然地漫步,有的在静坐品茗。他们借着西湖清凉的景致,消磨着闲逸的时光。那悠悠碧波,映照着城市高楼的背影,杭州这座被风雨浸润了千年的古城,生长着无尽的柔情与诗意。

清澈的眼光,柔柔地倾泻在湖面,如莲盛开的水纹,撩拨着路人心底最柔情的心事。一叶小舟,停泊在莲花深处,静静地坐看月圆花开,世海浮沉。此时此刻,时光在这一刻停留,而岁月搁浅的,是她遗忘的曾经故事;时光寂寞的,是匆匆行人如萍漂泊的人生。

那莲叶深处的晶莹露珠,定是那苏小小多情的'眼泪。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鬃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坡下。遥想当年柔情似水的一幕,苏小小与阮郁哪一件倾心的爱情,西湖仿佛又因此而平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繁华如梦,如梦佳期。多少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眺望断人不见。她最终还是尝尽了相思之苦,错过了生命中花好月圆的芬芳。

“生于西冷,死于西冷,埋骨于西冷,庶不负我苏小小之癖”,也许,是西湖的山水,滋养着苏小小的灵性,这个女子,书写过太多多情的诗句,采折过太多离别的杨柳,也流淌了数不清的眼泪。在庭院深深的江南,月光为她铺就了暖心的温床,那无处可寄的钟灵魂魄,便完完全全地融入西湖的青山碧水,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抚慰她入世的情怀,才不负她一生的依恋。

山寺月中寻桂树,郡庭枕上听潮落,他日故重游。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山,飘渺空远的钟声在山寺中,悠悠回荡,桂花香影飘落在青苔石径,黄昏掩映着山水画廊,给西湖留下了一轴无法言语的背景。

那些夕阳西下、临风赏景的老者,身旁别一壶桂花佳酿,悠闲淡定,安静从容,他们追寻的是一种空山空水的意境,那些在月夜霜天泛舟湖上的游人,手中都会捧着驿站西湖龙井,优雅自在,我想:他们所品味不是龙井的清香怡人,而更多的该是一杯意味深长的人生吧。

湖中映照着城市灯红酒绿的街灯,那一片流彩的天空,装点的是今年对曾经的怀想。西湖上明月遥挂,波光隐隐,流淌在故事中的人物依旧如此清晰。

欲将此意凭回道,报与西湖风月知。或许,在西湖的江南烟雨之间,总是有那么一个人,那一袭清瘦的身影,因生命中的种种而落魄西湖,也许,是因为看淡了名利,寄意于山川水色之间,留情在烟波画影之中,做了个寻风钓月、纵迹白云的雅客,或许,只有西湖才能将他们的半世风霜解读。

西湖,一处安心的城。清凉的季节,语言失去了色彩,寂寥的岁月,山水遗忘了诺言,在倾泻千里,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面前,西湖的秋月,选择了沉默不语。也曾描绘,轻盈的雪花落在如镜的湖心,那冰肌玉骨,瞬间在水中消融,消融为西子湖清透的寒水,点染着诗人灵动的思绪,久久不能散去,正因如此,成就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花魂诗境。

湖边处,桃花庵,风景如昨,杨柳依。湖边晶莹的湖光、璀璨如星珠点缀苍穹的倒影。在水天晴光的交汇里,那一瓣瓣临湖绽放的素蕊,用清香弹奏一曲千古词韵。

也许,风也会有影,它走过西湖的春秋,在寂寞孤独的黄昏里,带上彩霞的叮咛。薄冷的梅花,枕着月光的孤独,那曲醉人千回的笛吟,拂开冬夜的寂静,流溢着疏梅的暗香,放鹤亭中,还会有一位清瘦的诗人,在梅妻鹤子的安然闲逸里,静守这段心灵的宁静。就如同月色守候着西湖,千百年来,沉静若水,却流转着亘古不变的碧波清音。

西湖之意之中,那雪堤柳岸之畔,是谁枕着诗风词韵,舒展着今时的灵感,在古意盎然的西湖里,寻寻觅觅,又在繁花似锦的都市里,走走停停。

桃红柳绿西湖岸,归人眷景有三千;书文尽而心未决绝,冰弦断而遗有音。昨天,已随彩霞点画的湖波,沉睡了一朵披着月光轻舞的睡莲,今日,碧波涟涟的西湖,如长笛吹一曲被陈沉淀了千年的旧韵。许多古老的记忆已经无法拾起,垂柳下的那一叶漂浮的小舟,划过了明镜淡泊的人生。

远去的还会走近,等待的不再漫长,徜徉在西湖四季婉转的旧梦里,梦里,还会有着那抹不去、老不尽的江南。

诗意的江南,一座石桥,一把油纸伞,一位丁香花样的姑娘,便可将旧梦打动。烟雨的痕迹里,撑一支长篙,寻梦。寻梦,在这细雨朦胧的江南雨巷。。。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五

——题记。

薄雾如衣,轻霭似裙,洒在了这一个幽静而古老的苗寨里,不着痕迹地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傍晚时分,几处炊烟,徐徐而升与中空的晚霞相融合,化作了湘西的云朵,夕阳如画。

笑语盈盈,言闹晏晏,采药下山的苗家少女相携而归,莺莺燕燕不绝于耳。满篓的草药,怀中的春笋,还有螓首上的小花,无不点缀着这个古寨少女的风情。

情怀如春,笑靥如花。

青石板街,莲步徐移,无息的步伐承载着不断的轻唱。及笄少女,面若玉琢,鼻如粉雕,青黛娥眉,眼波迷离,却丝毫不掩饰其灵动稚气。双眸一转,对着那染着青苔的石桌兴致盎然,青葱般纤细的手指轻叩,传来了清脆的撞击音。如此清音就像是古城独有的自然之声,丝毫不减地向四周散去。

向暮的.古城仿佛听到了呼唤,家家户户相继掌起了灯火,错落于让人痴醉的风景里。古朴的城墙无声地迎接着那灵动少女无意间叩出的清音,一波波清音相聚于此,汇成了天然而成的音律,寂寂的夜曲。余音仍旧绕梁,红瓦不负青砖。剩下的一丝丝希音默默地注入了这厚重的建筑墙,注入了凤凰古城的灵魂里。

清音方罢,山歌嘹亮。

沱江渡边,有女浣纱。

那一簇相拥而来少女正要洗涤竹笋上的新泥,灵动女孩瞥见船上的姐姐撑船放歌,娇小的身影踱来踱去,跃跃欲试。身边挽篮少女哼然拍打,面带嗔意,为妹妹的调皮而无奈。如脱兔般的身影乍然静止,粉舌轻吐,伸手往同伴背篓中拽一把草药,飞速跳到渡边。草未临水,砂砾却早已入水激起了雪白的浪花。

灵动少女纤手拈着草枝,再一次划破逐渐平静的水面。波纹散开,与远处小舟传来的波纹重合,合二为一。余波微微散开,像少女绯红的脸颊一般晕开。朦胧的夜色中,岸边的灯光让江水的羞涩显得更加含蓄。

哦,夜色如此温柔,如此婉约。

舟中少女俨然靠岸,夜莺般的歌声唱彻了整个夜空。迢迢银汉,几许星辰,闪动着感动的泪光,深邃的天河愈加璀璨。一明一暗,随着那逐渐转柔的音调跳动,契合了少女内心世界的节奏,诗意了整个波光荡漾的沱江。

舟泊枫桥波声远,人行渡边江水浅。

浣纱少女抱衣归,笑看渔娃影翩跹。

满载一船星辉,共提一网鱼虾。踩着已染着春水的鞋子,拍着已沾满水珠的衣袖。谁也没有丝毫不适,她们妙目含笑,对着她们在歌声里的收获。灵动少女在同伴不经意间窜到渔娃身边,手捧嫩笋问换鱼。未待伊人动手,少女已放下洗好的春笋,笑嘻嘻地提走了一条鱼。

渔娃不曾滞留,相携向巷中。药女依稀贽然,独对西流水。

洗好药草,剥却竹笋。悄然起身,正是归去时。灵动少女在众人讶然的目光中轻轻地把手中的鱼放进水里,放进了星辉斑斓的沱江里。

游鱼得水,这一方水似乎多了一丝生气,一丝灵动。这一方水土更添一番灵气。

不知何时,江边荡起了一阵清风,夹杂着淡淡的花香。说不出的意味,道不明的情怀。正如灵动少女的身影隐没在夜色里,而皎洁的月色正在为这座城市宿醉。

边城瑞丽散文篇十六

我总是能倾听到她的呼唤声,如催人入眠的夜风般,低低的,温温的,细到无法察觉。大树听不到,鸟儿听不到,蝴蝶听不到。甚至连她身边的小草也听不到,但我却能清楚地从醉人的夜风中,从动人的《边城》中,从有关她一点一滴的事物中扑捉到她摄人心魂的呼唤声。

渐渐地我明白了,我爱她,因为我们心中都蕴含着一种深深的真诚的爱。于是,我翻山越岭去寻找她,只为那一次次的呼唤和一睹她的芳容。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实在无法将那时时在我耳边萦绕的摄人心魂的声音与这破旧的小山村联系起来。是我把她想象得太美好了?是沈从文先生把她美化了?还是岁月把她美丽的容颜销蚀了?------所有的问题都潜出脑海。然而,当我走进她的内心时,那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我和全班同学在边城的第一站是翠翠岛。翠翠岛是一个小小的人工岛,岛上只有几块石头和一座翠翠的雕像。翠翠单薄的背影从远处眺望,显得有点孤寂有点凄凉,可是朦胧的水汽为她平添了几分魅力。我们搭着“边城号“小船来到翠翠岛,放眼望去,岛上都是一些奇怪的石头和一种长满红色小果子的灌木错落有致的立在那里,要数最醒目的还是高高屹立再到中央翠翠的雕像。长长的麻花大辫从右耳边垂下,双手捧着一把虎耳草贴在右脸颊,脑袋向右微偏,眼睛直直的盯着远处的河面。她静静地站在岛上等待,日子一天一天的溜走,同时也悄悄地把她那双有神的水眸消解了。一条大黄狗紧紧地依偎在她的脚边不曾离开,仰着头将主人的一切表情尽收眼底。无需言语、无需动作,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真挚、那么和,难分难舍的依靠、难分难舍的爱恋。对于他们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情,唯有把我对他们的爱深藏在心底默念,把真诚写在对他们注视的眼神里,我想这就是我和他们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

来这里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拉拉渡。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沈老先生笔下的那个渡口,但至少会有那么一点痕迹。来到渡口,我们看到渡口旁的吊脚楼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涩黄而干涸的眼睛不紧不慢地追随着渡口那条破旧的渡船来来回回,松树皮似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我们站在渡口看着那条历经风雨的渡船,摇摇晃晃的从对岸从对岸朝我们飘过来,激动地在那唱起了山歌。歌声惊动了小楼上的老人,他挥着手对我们笑了笑。从渡口洗衣阿姨的口中得知,这位老爷爷姓张,已经一百零三岁,在这渡口和那条破旧的渡船相依相偎了大半辈子。在那个热情阿姨的介绍下,张爷爷来到我们的人群中给我们讲解拉渡的方法技巧,并且还亲自上船示范,又给我们来回拉了好几次。在我们扶张爷爷上岸的时候,被张爷爷阻止了。他用湘西话说:“你们去玩吧!我还想在这渡船多呆一会,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了。”我站在渡口看着渡船拉着几个过渡人渐渐地向对岸移去,在夕阳的映射下,一船、一人、一水鸭,极为和谐的画面雀跃着平静的河面上,让人看了不忍离去。我走在河岸上对着那慢慢挪动的渡船不停地回望,一次次的徘徊回眸只为把它更深刻在记忆里。我不知道这些记忆会在我脑海中停留多久,但我知道经过岁月的洗涤的记忆会是最美好的,因为那里面蕴藏着深深的爱,就像张爷爷对那历经无数风雨的渡船的爱一样。于是我默然的看着老爷爷那投射在渡船上的爱,和那干涸的眼睛里迸射的光亮和真挚的眼神。

晚上我们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办了个篝火晚会。我们与那些淳朴厚实的乡民一起唱湘西民歌和花鼓戏,一起玩当地人每逢节日必玩的游戏,我们还一起吃糍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我不知道名字的游戏。我们手牵着手,在指令员的指挥下去踩自己中意人的鞋,无论男老少我们都尽情的采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我们的情感。当地的人还说,被踩得越多说明你越受欢迎,所以那天晚上我们的鞋子都变得特别的脏,但是我们特别开心,因为这是爱的见证,这是淳朴的乡民对我们热情欢迎和爱。

岁月给世间的事物打上了烙印刻上了痕迹,可惟独那深藏在内部的本质难以改变。桃源般的边城因为岁月变得有些破旧沧桑,但她的魅力不减当年更有胜于当年,在时间的洗礼中变得更有内蕴。滚滚红尘中,人们的感情逐渐被物化,变得愈来愈冷漠,感情也成了一张贴在商品包装外面的时髦标签。而她却一如当年沈从文笔下的倩人,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还是她的代名词。

她,一个为爱而生的使者。因为她一次次的呼唤,我感应到了她的心跳,所以我也感应到了她的爱与美丽,因此我的爱活了,彻彻底底的活了,活在了我的世界,活在了我与她之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