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边城瑞丽散文通用(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06:43 页码:12
2023年边城瑞丽散文通用(大全10篇)
2023-11-18 11:06:43    小编:ZTFB

总结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在人生中的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如何编写清晰简洁的笔记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起来看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我们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一

滇南屏边的冬季,天空灰朦朦的,笼罩着一片寂静。地平线上,除了建筑物和路,所有的山还有山谷全都是黛青色的了。街道上匆匆地有几个人影,很精壮。偶尔有车辆驰过,噪音很大,久久地还能听到。

到了傍晚,浓雾顿时从四周涌出来,渐渐地什么也看不见了。天真的黑了,雾遮盖了天空和大地。人家屋里几团桔红的灯光亮了起来,不刺眼,不闪烁,倒象画中的点缀渲染。

你走在街上,在浓雾中偶尔会毫无防备的碰上一两个人,相互看一眼,仍各自走各自的路。在这红土地上生活了这么多年,屏边的浓雾也就变得平常了。乍一想还真不明白这雾是从那儿来的呢?是山吐出来的吗?自打掉出娘胎,就见到了雾,一定是与生俱来的了。

入夜以后人们都睡了,不知发生过什么,大约也不会发生什么的。只是每天早晨天空就绵绵地下起细雨,这细雨淋不湿衣服的,但总有人喜欢打着把花伞,很富诗意的。却不知什么时候,又没了细雨。这时天空亮亮的,以为太阳出来了,抬眼望望,并没太阳,只是这般亮亮的一片天空。

在屏边,所有看得见的山皆呈深浅不同的绿色,或黛青,或苍翠,或嫩绿,叫你难以想象山的光秃。山都很美,路都崎岖蜿蜒。

休闲时去山中玩,乘同伙在山坡草地上野炊,我独自溜进山林。一会就见不到了阳光,听不到了人声。周围全是无尽的树和盘串于树间的筋藤,没有路,也许也无人来过,就往高处爬。手抓住树干或藤条,脚下全都是松软的腐烂的落叶,潮湿的空气移动着,到处可闻树梢上鸟的叫声和飞动声。

这好象都没有什么奇怪的,唯惊叹竟有如此厚软的落叶,象山的被子,又是树的养料。冬季树枝上的绿叶仍很茂盛,却不断有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絮絮嗦嗦周而复始。此景此情,我才真正悟到新陈代谢的力量,和自然界的永恒,生命无始无终。

待爬到一处平地,阳光从树顶斜射下来,才知到了山顶。选一棵粗壮的树,爬上树顶朝前看,那边还是山峰,比这儿高。我于是纳闷起来,上山的时候,本是选好最高峰的。

连续的阴郁天气,连续的霏霏淫雨。今晨,路已凉干,天空蓦然开朗。

一会,就证实了人们的意料:天晴了。赤黄的太阳跃出山峦,几日不见,若羞涩般颤微微的。阳光温和清新,稍感刺眼。东方的山梁披挂着褐色的云彩,苍苍茫茫。远处群山青黛,由远移近渐渐地由黛变青,由青转翠,由翠换绿。路旁的草及树枝皆湿淋淋的,茂盛拥挤,在晨曦下争相泛起金色的草绿,神韵丰润。

鸟儿顿时欢愉起来,悦耳的歌唱,让这绿色山群中所有的生灵都感到心旷神怡。高山峻岭,巍峨雄峙,横亘连绵,重峦叠蟑,展现出衰牢山系的气魄和风格。而这些,都是时时可见的。

瞧这会所有的纵横沟谷,都填满了云爱云逮的白云。沟中的如河带,谷里的似玉湖,露出座座山巅象海中礁岛,晨霭是迷离的裙纱,轻盈飘抚欢欣的脸。见过黄山云海的人,就知道这也叫云海;不知道黄山云海的人,也明白这是云的最佳美丽。于是有人会去考证屏边“白云乡”的名称来历了,于是还会有人去考证苗族“踩花山”的意韵。他们踩的是如野花一样美丽动情的山,而非普通的山。

太阳缓缓地升高,云层渐渐地散离,待不到正午,已是完完全全的好晴天。这时候,山全是翠绿,除了山的翠绿,世界就只有另一种颜色,即天的瓦蓝。

【守望山脉】。

再没有什么,比山脉更让我熟悉和执着的了。我的祖先们扎根在红土高原的山脉上,年复年代传代地耕耘山脉放牧山脉,把子孙和民族铸成黝黑的山民,祖祖辈辈无休无止地守望着脚下和眼前的山脉,延续如山的人生。

山脉从亘古的地平线上奋力隆起,眺望着山脚下碧绿的平原和蔚蓝的海洋,孤傲地繁衍森林、野兽和山民。山脉让自己的生命神秘得令平原畏惧,坚强得叫海洋咆哮,却给弱小而执着的山民带来厚实的温暖与沉醉。我于是如山鹰一样为山脉感到震撼和骄傲,纵有离开山脉的短暂盘旋,也还是要将如树的命运扎进山脉中,静静地呼吸吹过山岗的风儿。

我的村庄和我所走过的很多村庄都在山里,山民的一生就在山脉上劳作,爬过这坡翻过那岩,两条青筋暴起的细腿永远被移动着钉在山上。对于咱们山里人,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无论上坡跌倒还是下坡摔倒,你都得爬起来前行,因为你面对山脉只有山脉别无选择。山里人生下来就把自己整个儿交给了山脉,从祖先的基因里即学会了挚爱山脉与山共舞。直至死后,也还要找一块风水好的山坡安葬,陪其他活着和死去的山里人一起守望神圣的山脉。

山脉因有山民而不寂寞,山民因有山脉而不饥饿。山脉爱跟山民和牛羊说说话,比较昼夜的长短和庄稼的好坏,甚至也说到上次腹泻而拉下的泥石流,这时暴雨却躲在乌云屁股后偷偷奸笑。山脉还爱咀嚼山民成行的脚印和成滴的汗珠,吃饱了就让山民播下的那些种籽在名叫田地的皮肤上发芽、开花、结果,长出些金灿灿的稻谷、包谷、荞麦和高梁,还有一些丰满羞涩的瓜果豆菜,以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笑容挂满田野和山村。

在那些真实如笑容的庄稼地里,我看到父母及乡亲顶日躬耕,把一座座山脉梳理成季节的作品,不断重复和翻新。山脉还是那些山脉,田地还是那些田地,父母和乡亲却越来越苍老了。而下一代年轻的山民又沿着祖辈的足迹继续用脚印和汗珠喂养山脉,一如喂养自己,在群山中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在惯了的山坡不嫌陡,所有的山民都会对自己的山脉产生执着的依恋,虔诚地用单薄的人生拥抱厚实的山脉。谁也不会抱怨不会挎问自己该不该走出山脉,只知如森林一样在山脉中生长。倘若没有山民守望山脉,我想那连绵的山脉定会孤独得象烈日下的石头一样难受。

山里人没见过多少平地,家在山上,田地在山上,牛羊马骡和猪鸡猫狗全在山上。山脉就是我们的人生、事业、爱情和幸福,离开山脉我们一无所有。不同的山脉造就了共同的山民,无论是哪种民族的山里人,他们都老实巴交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生存,打落牙齿往肚里咽,铸就了一样的山魂,演绎着同样的悲欢疾苦和醉人山歌。其实山脉不但养育了我们山里人,养育了居住在群山中的众多少数民族,还影响着山外的世界。看看乡土文学、山水国画描写的无不是山脉的故事和风采,哲学、美学、历史、军事、经济无不受山脉的至深影响,宗教更是以山脉为最佳场所,以至有了山鬼、山神、山都、山精等无数神话传说,使山脉充满了强悍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色彩。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跟着父母乡亲爬山劳作。山民总是挑着肥料挑着种籽上山,然后又挑着粮食挑着收获下山,活计多得遍山都是,总也无法停息。山脉和太阳让我们山里人有了流不尽的汗水,常常晒出满身的盐粒簌簌直落。粗茶淡饭让我们山里人有了使不完的力气,常常累倒了睡一觉起来又力壮如牛。离开山村到城里工作后,我也经常下乡到各种山寨,被细如鞭子的山路牵引着,走过了无数的山脉,体会了无数山民的`劳苦,总也无法停止山脉对灵魂的拷问。高原上绵延的山系一座连一座,除了山还是山,苍莽得无法呼吸,让人对平原毫无奢望。山民时不时在山路边摘片叶子吹吹口哨,扯个话题唱唱山歌,就能把凝滞的山脉兴奋得抖落身上的露水,和星月一起彻夜不眠。

山民们大多没有离开过山脉,也没有试图离开山脉。无论山脉森林茂密溪水潺湲,还是植被光秃水土流失,山民们都会留守山脉永不放弃,因为山脉是我们的家园。山民们也向往山外的世界,也会重新打扮媳妇和山村,但绝不会梦想把山脉变为平地,只会踏踏实实走宽山路,让子孙后代更好地守望山脉,守望我们沧桑的家园。

【狼出人没】。

我没有见过狼,也不想见到狼,因为狼实在让我惧怖。所有的天灾人祸中,唯一对我的乡亲造成致命伤害的动物就是狼,它给我们留下了丑陋的记忆和疤痕。

在我的家乡凤尾村的历史上,狼是伴着饥荒而来的。1959年,当乡村遭受着罕见的饥饿与死亡时,狼莫名地从山林涌向瘦弱的村庄,与饥饿一道袭击那些皮包骨头的村民。于是,灾难羁绊的村民除了纷纷饿死外,还有不少被狼凶残地咬死,甚至连尸首都不留。这样的悲惨经历透彻得让我颤栗不止,甚至能感受到那滚烫的鲜血从被撕裂的皮肉中滑落而出。

那时狼出奇的多,胆子也出奇的大,我们村里三天两头常发生狼吃人的事。天还没黑,狼就从四周进入村子,到处乱串,咬伤咬死过不少人。狼吃人的真实故事多得比比皆是,至今村里的老人们都记忆犹新。刘家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改弟出屋门撒尿,爹妈听到一声尖叫后跨出屋门就见女儿被狼拖走,怎么追也追不上,第二天家人才在村后山上找到孩子穿的红衣裳,可人已被狼吃得尸骨不剩。倪家的小儿子山冲头两天还抱着贡桌上的香炉玩,大人不在家时被狼乘虚而入串进大门再进堂屋门拖走了,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王家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去蹲茅厕,被狼从后面蹿来咬掉两块肉,头发撕掉一大簇,大声喊人后才把狼吓走。徐家的姑娘小三,晚上参加生产队开会,坐在齐人高的墙头上竞被狼拖下地来咬伤,开会的几十人喊叫后才把狼撵走。廖家的小伙子三忠在家里被狼拖走,到路上遇到村民友德抬着扁担大喊打狼后,狼才放口逃走,救得一命,至今三忠脖子上都还留着一大块褐红的疤痕。从狼口逃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个村寨都会有几个。我们村里名叫老四的人多,其中有一人曾被狼咬过,为便于区别大家就叫他“狼咬老四”,直到现在儿孙满堂了也还这样叫。

长辈们大都见过狼,总有一些亲身经历的事,家里人常常谈起。母亲有一次看见一匹狼竟然站在公路上,汽车过来都不跑还抬头望望,干活的人一齐喊叫后它才朝旁边一个村子跑去,一会工夫就听说狼咬着人了。又一次,母亲和另一小孩跟树生阿爷到七号山倒地找胡萝卜,见一匹雄壮的大灰狼张着大嘴巴拖着长尾巴站在对面,吓得两个小孩拉住大人的衣角直发抖,树生挥舞着锄头大喊大叫才把狼赶走。三舅家住四合院,狼偷偷溜进房间里,看见人多才吓跑出去。有一家人煮得半筲箕马豆坐在天井里围着吃,狼悄悄地伸嘴到筲箕里,全家人惊得大叫,把狼也吓跑了。

嚣张的野狼就这样肆无忌惮,频繁出入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并不怕人尤其不怕妇女,弄得全村老少都人心惶惶的。村里的猪鸡猫狗放着养,狼转出转进却从来不吃,光想吃人。饥饿的人们被饥饿的狼群威吓得避退三尺,怕到不等太阳落山就关门闭户,不敢出门,整个村庄都见不到人影,只听得到狼在凄厉地嚎叫。白天大人出工干活,就把孩子锁在家里,或放到土库屋顶,以防狼来偷袭。单个人见着狼,就只有撒腿逃跑,跑不快就会被狼吃掉。起码得有两三个人,才能壮胆赶走野狼。也有一些会打猎的民族,时不时能打死匹狼抬来县城交公,而大多数人就只有任狼欺负了。谁也不明白,这么多的狼是从何而来?据说有的村子发动群众撵狼,撵着赶着的前边的狼就变成一个老奶奶,还说你们把老娘裹脚带都撵散了,吓得撵的人目瞪口呆。

1960年后,我们村里的狼群自然消失了。狼就这样神秘地疯狂而来,又神秘地迅速消失,令人纳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我的乡村周围发生的事,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都是野狼成群,就如饥饿一样普遍。如今狼是越来越少了,少得只有探险家才得见到,真是应了那句“狼众食人,人众食狼”的谚语。于是很多人又开始怀念起狼来,品牌称狼,唱歌唱狼,网站名叫狼,电影电视书籍都讲狼,张口闭口都会提到狼,把平静的生活弄得到处是“狼”。我却以为这不过是“叶公好狼”而已,因为这些人大都没见过狼更没受过狼的伤害,只不过是寻求刺激罢了。

有时候冷静下来想想,无论我和我的乡亲们怎样惧怕狼,但狼毕竟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物种之一。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人与狼到底能否共同相处呢?我真是不得而知。狼多了,人们害怕;狼少了,人们又怀念。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物就是这样,多的时候叫人厌恨,少的时候又叫人怀恋,好了伤疤忘了痛,人对世间事的心态大多如此。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二

早就听说,过度的商业开发已经毁掉了凤凰古城,然而,我还是执拗地要去,要去寻找我心中的边城,不为沈从文,也不为天保大老,不为翠翠,不为傩送,我要寻找我心中的边城,寻找我心中早已深植的那一份淳朴、宁静。

一,客栈就在沱江边上,匆匆吃罢晚饭,顺着一个店铺接着一个店铺,一个摊位连着一个摊位的小街下行,也就百米有余。小雨淅沥,湿漉漉的石板路映闪着霓虹灯的光辉,将人流一直送到江边,送到热闹的河街上,送到满世界的霓虹闪烁之中,送到满眼的人头攒动之中,送到满耳朵的嘈杂音响之中。

沱江似一条阴沟,默默流泻,没有水声,不见颜色;两岸如两条泄河,交错往复,人声鼎沸。熟悉的河街,要比当年端午时节赛龙船、抓鸭子的场面,不知道热闹多少倍。

风桥、雨桥、雾桥、虹桥让各色灯光映射得金碧辉煌,吊脚楼楼上、楼下被各种招牌装扮得五彩缤纷,古老的城墙,斑驳的河街,悠远的沱江,都一律淹没在灯光、音乐与嘈杂的人声汇成的海洋里。

古老的凤凰,犹如夜上海十里洋场一般极尽繁华。我不需要这样的繁华,这不是我的边城,我在人声鼎沸中睡去,等待那个静悄悄的黎明。

凌晨5时许,一切都在睡梦中,连客栈的大门都没开,我悄悄打开门,出去。

晨光熹微,关了店铺,撤了摊点,熄了霓虹,没了游人,河街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沱江也展露出她阔达敞亮的胸襟。江水汤汤,悠悠流淌,尚在多雨季节,潦水未尽,虽略显浑浊,但江水接纳了远山的深青,近树的碧绿,也趁着清晨袅袅的青雾,氤氲出一派浓郁的.翡翠色彩。江水并不深,油油的水草随着流水在江面上招摇;河街异常静,润湿的石板路迎着晨光从峭拔的吊脚楼下向远处蜿蜒;风桥、雨桥、雾桥、虹桥在水汽中静默,江水尽头的山峦,在白练般的雾霭里若隐若现。

河畔洗衣的少妇来了。她端着木盆,提着塑料水桶,径直走下江岸的石阶,在靠近江面的石板上,撩起裙摆,赤脚踏进江水里,俯下身去,将各色衣物在江水中浸泡以后,拎到石板上,挥动木杵,怕啪啪啪,送来阵阵捣衣声。

桥上过江的阿妈来了。老阿妈身背竹篓,头戴斗笠,左手提兜,右手挎篮,由江的对岸,从容地走过窄窄的木板桥,古老的水车就在身边,宏伟的大桥就在头顶,潺潺的水声就在脚下,她居然都没有去多看一眼。是去赶场,还是给城里的姑娘送去坐月子的鸡蛋?蓝底白花的衣衫,在清幽的江水上,分外显眼。

河里捞虾的奶奶来了。老奶奶估计年逾花甲,站在没过膝盖的江水里,侍弄早就放好的虾筐。昨晚饵料投放充足,后半夜又有小雨落下,气候清凉适宜,提起的密网里,满是活蹦乱跳的小虾子。这会子捞起来,洗净了,中午远方客人的餐桌上,就会摆上一盘油炸小河虾,金黄的虾子配上青绿的小韭菜,脆香合口,新鲜无比。

河街挑担的菜农来了。一条竹板扁担挑起两个箩筐,一头是绿油油的西瓜,一头是黄橙橙的柑橘,颤颤悠悠,你还没有留意,他已经走到石桥的尽头去了。轻快的脚步和昂首挺胸的姿态,一定不会遮掩斗笠下飞扬着的笑脸。

桥头驾骡的汉子来了。一头棕色驯骡,驮着装满石块树根的两个大口袋,嗒嗒踏过河街的石板路,埋首踏上新整的小石桥。赤裸脊背的汉子,手攥缰绳,吆喝着行人,喊着号子,那坚毅的眼神里充满阳刚之气,晨光为他涂上一抹辉煌的金色。

早起的游人来了。不必再去回避攒动的人头,不必再去顺从涌动的人流,沱江处处都是美景,尽情摆出各种姿态,享受着边城清静的晨风。用心的导游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到江边,面对一尊腾跃而起的雕像,娓娓讲述一位为救儿童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故事。

游人逐渐多起来,赶早的船工划动翘尖的小船,从吊脚楼下,从万民塔边,从风雨桥头,缓缓而来。江面平整明亮如镜,倒映着远山的青黛,近树的翠绿,还有小船上灯笼的艳红,不远处石塔的青灰。船过江心,没有桨声,不起波澜,似北国冰上雪橇划过冰面。

一切都那么娴静,祥和,这才是我要寻找的边城。

二,从凤凰古镇出来,再向南120余公里,来到怀化洪江黔阳古城。这是贵州好友力荐的一座古镇。

古镇不大,游人稀少,大街小巷虽然也是店铺相连,但并不见那些闪烁的灯光、醒目的招牌以及刺耳的乐音,也没有大呼小叫的叫卖声,更不见滔滔不绝兜售商品的卖家。走在青石砌成的街道上,两旁几乎是一色的杉木小屋,一层的小瓦房,小巧低矮,有的伸手可及晾晒在灰瓦上竹扁箩里的红红的辣椒。木屋当街开门,随你走进哪一家,都能见土特产品随意摆放,稀稀拉拉的几种,没人与给你打招呼、给你介绍,甚至连主人都不见。穿过小屋可见小院,屋舍俨然。几乎家家小院里都植花种草,阔叶的芋头和玫红的三角梅最多。有一家种了龙虾花,没见过,长穗花朵,鳞片一样的花瓣,红黄渐变,与龙虾神似。

家家门前也种花,也是三角梅居多,灯笼花也有。这种被唤作灯笼的金铃花,木本灌木,我原先只在花市上见过,这里却随处可见。小花用一根长长细细的花柄挑起,花瓣橙黄,清晰可见殷红的脉络,像极了皱褶纸扎的小灯笼。

青石的街巷稍宽阔处,就有人家晾晒的红红的辣椒。有盛在圆的、方的竹扁箩里的,有晾在蓝的、白的土布上的,有的干脆就晾在青石板上,与两旁翠绿的树木相映衬,自成一道靓丽风景,而生活的气息也就此浓郁起来。——这哪里是景区,分明就是生活着的民居。

说景点,有的,除了一色的明清古建筑以外,还有一处大名鼎鼎的去处——芙蓉楼。如果你不记得《芙蓉楼送辛渐》,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定不会不知晓。据说,这里,就是盛唐时期赫赫有名的边塞大诗人、那位“七绝圣手”王昌龄被贬谪的地方,这里就是古时的龙标。清晰地记得,大诗人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被贬,援笔而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那也是耳熟能详:“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五溪我不敢猜测,但这黔阳古城西门外,就是沅江与潕溪的汇合处,却也证据确凿。可巧的是,后来李白也被贬夜郎,只是中途遇赦,没有去成,不然怕真要跟王昌龄做了天涯比邻。

彼时的古城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是”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多做贬官流放之所,真正的荒凉所在,好事之徒是绝对难耐那份寂寞的。而如今,历尽喧嚣,却难得一份清静,即使是不远千里的寻觅,也最终落得怅然若失,如昨夜的凤凰。而这黔阳古城,却远离喧嚣与奢华,独得一份清净与安宁,不得不说,我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边城。

凤凰、黔阳同在湘西,相距120公里,据说,黔阳古城比凤凰还要早出9。没有灯光,没有人流,没有喧嚣,没有商业化,要有的便是淳朴的民风,在黔阳,我找到了那个“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我内心真正的边城。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三

边城异梦终了期,繁花几度使人迷。

初来群峰万里月,一入沧海末微鱼。

雾重归迟思近水,云深别早望远堤。

但效沈园成名错,不见斯人续旧题。

《边城》——这一生的瓜葛难割与水的情份。

沈从文先生是公认地将湘西世界揉入文字以此来展现现代“世外桃源”的第一人。而“水”孕育了湘西文化,因此“水”的描写亦是铸成沈从文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水与人性,水与情谊以及水与生命的意象在《边城》中主要人物情感上的.表达,故事的脉络以及情节的发展中被显现地淋漓尽致。1.水与人性...

夏虫只饮水不语冰。

读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先生是公认地将湘西世界揉入文字以此来展现现代“世外桃源”的第一人。而“水”孕育了湘西文化,因此“水”的描写亦是铸成沈从文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水与人性,水与情谊以及水与生命的意象在《边城》中主要人物情感上的表达,故事的脉络以及情节的发展中被显现地淋漓尽致。1.水与人性...

y于兮x。

佰壹出行问卷调查,有奖等你。

某小区住宅,灯火通明,没有电视机和音箱的嘈杂、没有夫妻的争吵、小孩的哭闹。寂静的明亮下,有的只是鼠标、键盘嗒嗒的声音。楼下传达室的王大爷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点了根烟,无声思索良久。最终坚定地关掉了小区的总电闸。这个决定,成功的为小区业主挽回了数百上千万的损失。那一天是,...

佰壹出行。

旅狂人。

鱼嚣。

android修改调试证书。

1.将你的打包用证书放到工程的app文件夹下2.在gradle中写入如下代码:storefilefile--你放入到app文件夹中的证书名storepassword---证书密码keyalias----别名keypassword--密码3.注意现在你已经做完了...

天天星期天。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四

像我一样钟情于秋天的人,我想应该不会多,而像我一样喜欢秋天的忧伤的人,恐怕就更微乎其微了。是的,我喜欢秋天,这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当然我并不喜欢秋天的一切,因为秋天并不是我全部的钟爱。

在一个秋天的却并没有冷气的早晨,下了一阵细雨,失落是想哭却又不能哭的情绪纠结。几十分钟后,情况就骤然改变了,刷啦啦的一阵密密麻麻的大雨,从明亮的天空洒落下来,喷涌而出的不是怒火,而是委屈,涓涓愁绪伤心到极致便会流淌。

这雨撕心裂肺的叫喊着,可是我们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因为她早已经哭哑了喉咙。可是她又是为什么而伤心落泪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她身处在伤感的秋天,也需要用眼泪来映衬这个失落的时节吧。有时候,我们哭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伤心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也为别人而难过,就像树上的梧桐树的叶子枯黄了,然后不情愿的落地,这也许是秋风被秋天荒凉了双眼,吹乱了别人的头发,吹落了枯萎的心,也吹来秋雨的湿润。

一条大约四五米宽的柏油马路,我无意间路过其间。路面还是湿漉漉的,地上随处可见散落的梧桐树叶,稍微留心观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那些随意躺着的梧桐叶子,有些是干焦枯黄的死叶,有些是明亮亮油乎乎的黄叶,有些依然绿的发绿,我一直静默的心,此时有一点情愫在生波纹。

我缓步的行走在梧桐树之下,双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故意装作很酷,好像我并不在乎眼前的凄凉一样,可是你是否知道,正是因为无可奈何的原因,我才选择袖手旁观的.啊。这些树应该都有几十年的岁月年轮了,早已茁壮大树高,风只能吹碎那些卑微的梦,比如秋风可以卷下一叶又一叶的垂暮之叶,却吹不倒曾经幼小的树苗,更吹不动现在的参天大树,而这一切仅仅用了几十年的功夫,不过这仅仅是几十年的光阴,有时候也是久远的奢望了,这些树叶还活不到一年的时光,这雨也只能是一阵,而这风只是一瞬。纵使匆匆忙碌一辈子,有时候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却已经到了告别的时候。

我捡起一片落叶,是那片早已枯黄,却显得很唯美的梧桐的落叶,尽管附近还有其他的树,当然也有一些别的落叶,但我只钟情于梧桐树叶,也许是我的直观感受让我觉得它们更美丽一些,更能打动我的心扉,就像我最喜欢的是秋天,而不是春天、夏天,更不会是冬天,这是都是因为我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或许有我说不出来的深层次的一些理由吧,也许这些只可以心领神会,道不明,道不明啊。我擦干净了叶子,对着手里的梧桐叶吹了一口热气,让它知道被人喜欢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温度,也暂时的延续一下它短暂的一生。

也许这片梧桐叶并不是最美的落叶,但我还是把它放在一本我最喜欢的书籍里面夹着,书本有知识的味道,落叶有岁月的味道。现在的我,并没有开心的感觉,也并不会难过,因为我知道秋天每一年都会大致如期到来,树叶也摆脱不了凋落的使命。但伤感的情绪还是会有一点的,或者说应该表现出一丝的感伤,不然秋天也许就会不解的低着头沉默,而独自饱尝它自己制造出来的忧伤。为什么要让秋天忧伤呢?我们自己忧伤多一点不是更划算一些吗?你忧伤只是惆怅了你一个人,秋天多一份忧伤,却会迷惘了所有的人。

谁也做不到时时刻刻的幸福快乐,快乐倒可以是一种一直乐观的心态,或者可以说是虽然不能一直得到快乐,而它却是我们永远追求的宗旨。在容易伤感的季节,也许我们才会知道快乐也没那么重要,因为快乐并不是一切,而也正因为我们品尝了伤心的滋味,才渐渐学会了珍惜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五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边城》这本书算是终结了。

一本书以一个女孩和一对兄弟之间的朦胧的感情线为基础,从而延伸出一连串的故事。这个故事不算长,却把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第一次接触到《边城》这本书是在初中课本上,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有沈从文这样的一个人。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以那个淳朴厚实的百姓为人物代表,一些些不封建却能让人看哭的场景让人心疼。

初中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去阶梯教室看《边城》这部电影,一个半小时下来,直直感觉意犹未尽。最后翠翠一人独守渡船,且天空飘着雪的画面久久不能忘怀。到底要怎样勇敢和努力才能忍受爷爷的离去,爱人的远去,以及对大老满满的愧疚之情。一个人的以后,一个人承受忘不尽尽头的未来,一个人一辈子等着一个人的归来,很多的事,她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都一一开始浮现。

如果二老能想通回来,他们之间的未来又会怎样发展,或许二老因为对哥哥存在愧疚感就不会娶翠翠,也或许因为对于翠翠的爱而娶了她……这样的事只能存在于想象里,也只能存在于想象里。因为沈从文的书里再没了后续。

换成现在的电影分析,这种结局就被划为了开放式结局。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所有的结果都存在读者的想象里,随意想,随意念。好的,坏的,悲剧的,欢喜的,一切都靠读者去想象。

翠翠,一个由偷情而来的孩子。父亲本来是一个军人,却因为和翠翠母亲之间尴尬事而选择自杀。母亲,生下翠翠之后,选择喝冷水殉情而死。一个从小就没有父母亲,跟着爷爷生活长大的姑娘因为生得清秀好看,被大老注意到。而在翠翠心里却始终记得一年过节,偶然遇见的二老。在那个远离都市的世外桃源里,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很美好,何况来一场这样的“爱情”。

对于翠翠来说,虽然她心里充满对二老的好奇心,却始终拿不出一套真正对待感情之事的态度。她不解,疑惑,不懂,大老二老两人一起对着她的屋子唱歌,她却没有任何回应。沈老这样写大概是想表达以前女子,特别是翠翠这种有着特殊身份遭遇女子所经历的一个怎样的社会。虽淳朴,却还是因为一些人情世故而失去了本真的意义。这或许也是中国人的天性所为。中国人想来看重情义,这是从有文明时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百姓的脑海中,一代代地流传,一代代地坚守。

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级,翠翠知道自己对二老动了心,却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心思缜密,却被爷爷都看在眼里。爷爷对她朦胧的心事不甚了解,也不过多地去勘探,只一心认为大老是一个乘龙快婿。直到后来大老选择出海,他才总算知道翠翠的心上人是二老。

可是一切都从那个歌唱的夜晚开始变了。大老出海,一不小心掉进水里,死了。久久找不到尸体。一腔热情被那个夜晚所消耗掉,一腔遗憾就这样葬送在了海水里,无解无后续。

这一刻,爷爷才总算知道翠翠对二老情有独钟了。于是四处去打探,探顺顺的口气,探二老的口气。而这父子俩因为大老的死去间接地和翠翠有关,他们对爷爷开始冷淡起来。对之前说过的亲事选择漠视,对爷爷的一腔热情选择疏远,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琢磨不定,而翠翠却还在自己小女孩的心事里选择默默远视,默默开心。

在那个大雨肆意的夜晚,爷爷走了,心里怀着无尽的遗憾和牵挂,他对翠翠说的最后一句话也只有“翠翠,莫怕。”

莫怕暴风骤雨,莫怕前世今生,莫怕他的离去,莫怕今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时间可以有尽头,那一切事物都会有个有期的`结果。只是,时间一直往前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

爷爷终究是去了,再也没有任何的身影可循,任何苍老的歌声可听,唯一留下的就是那只孤独的渡船。刮风下雨,都用那只渡船来渡人,时间不断,流年不走,可翠翠却成了那唯一的摆渡人。

二老因为得不到翠翠的回应,且因为哥哥的原因,他心里一直怀着愤恨和愧疚之情。又因为有人拿着碾坊来诱惑家里人叫他去成亲,一腔愤懑得不到安放,他只能远走他乡。以至于翠翠见到他的最后一面竟然是背影,还是因为害羞而导致的,只能看背影。

大老出海死去,爷爷也归去了天堂,就连她最后唯一的牵挂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回到她身边。翠翠最后只剩下爷爷的好友和黄狗陪着她了。

可爷爷的好友又能陪她多久,黄狗年级大了又终究要离去,最后的结局她就只能一个人在下雪天默默坐在渡船上,无言。

也是在最后听着爷爷好友说的许多爷爷生前不曾告诉她的事,她才总算明白了一切事,可是一切都晚了,她抱着无言而语的心情哭到天亮。

她明白自己梦里听见有人在唱歌的场景原来是真的,她明白顺顺父子为什么对爷爷冷淡了,她明白为什么爷爷不对她说这些事。她明白了很多,却再也没有机会去了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再没有了年少时候的悸动,再没有了年少时候的肆无忌惮,如今的她只剩下一个字,等。

无论刮风,无论下雨,无论孤独,无论老去,她的一生就只剩下了等待。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是翠翠一人坐在渡船上,默默无言。天空飘着雪,肩上被雪花布满,那低头无言的模样让人难以忘怀。屏幕上还有一道低沉且悠远的声音:“这个人也许再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六

很久之前就想提起笔为《边城》写点什么,却一直无从下笔。怕自己的文字太过凌乱,一切都无从表达。怕自己的感情基调太过深沉或是太过愉悦,破坏了它的美。

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总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然而那世界却不飘渺、虚无,而是宛若一幅绵延的画卷,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画中,有山、有水、有人……一切淳朴而鲜活。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他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于是读沈从文的文字,处处都感觉到了不可言说的宽容与温柔。他的笔下没有极端的好与坏、善与恶,只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体味着人性的美好与心灵的纯净。

湘西边境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城边小溪旁住着掌渡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后来翠翠爱上了“涨水码头”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而傩送与哥哥天保却都爱上了翠翠。兄弟二人原本决定用当地唱山歌的`方式公平决斗,但哥哥自知歌喉不如弟弟,心灰意冷驾船远去。不料他在途中出了意外,溺水死去了。傩送对于哥哥的死无法释怀,带着内疚下了桃源。掌船的爷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后离世,“涨水码头”顺顺有意将翠翠接到家中,作为傩送的媳妇。老马兵与翠翠商议,决定等傩送回来后才妥。于是老马兵来到碧溪岨与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故事并不奇特,甚至是我们见惯了的爱情故事脉络。然而沈从文先生却用他如溪水般静静流淌的文字,诉说着那隐隐的惆怅。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也并不高深。他倒是像是一个虔诚的记录着,默默记录着这边城的一草一木,记录着每一个人,每一件心事。他不会故弄玄虚吊人胃口,也不会大肆抒情引人注意。读它的文字充满了幻想却无需猜想。心总是被悄悄触动,却并不是竭斯底里地疼。我想,我们太需要这样虔诚的写字者,太需要这样质朴动人的文字。

《边城》的结尾写到:“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不可否认这故事的淡淡哀伤,然而这哀伤是自然的,透明的,绝非颓废、压抑。自此故事终结,留给我们的却是久久的感伤与怀想。关于等待总是那么漫长而又充满期待。如果你是个特别在乎结局的人,就默默地在心底为翠翠描绘出一个幸福的未来吧。可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边城》折射出的爱与美的光辉,这光辉是温暖,是希望。

摒弃浮躁之后的纯熟,抛开繁杂之后的澄澈。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叫做沈从文,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叫做《边城》。

永远的边城穿过边城的河流边城(三部分)边城(二部分)边城(一部分)。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七

这个星月皎皎的水边城有一条碧绿的江水叫沱江,那女人一般妖娆的风姿不仅点亮了湘西土苗汉子的眼睛,也养育了让她值得骄傲的儿女,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年他溯江水而上,走出了山外,走到了外面世界的大江大河甚至大海,一辈子载沉载浮,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却始终没有脱掉眼前这个小城凤凰“乡下人”的脾性,对事业和爱情一样地绝对痴情和愚忠。他耗尽一生心血,著作等身,却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因国运多舛,对自己热爱的文学、文物事业,总有“时不我予,壮志未酬”的满腔积郁。

86年的得与失,86年的成与就,都是过眼烟云。这个老先生在人生画上了一个圆圈,从19他仗剑挟酒少年行,到1988年在北京家中病戗,1992年魂归故里,整整74年啊。这70多年的人生艰辛跋涉,其中的滋味有谁能体味?不管如何,他的回归契合了“一个士兵要不战死的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名句了。之后他生命中无发法舍去的“黑黑的三三”张兆和,用了整整的时间为他主编了全集,底,他的三三终于出版了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也许是耗尽了生命最后的.火烛,他那个叫他一想起来就温暖和流泪的三三离开了人世。在他回到家乡后的,三三终于来到了这个水边城,与丈夫守侯在一起了。在凤凰小城那清净而幽雅的听涛山下,他们躺在那块天然的五彩石下,说着那比沱江还要绵长的情话,永永远远。

每一次来到水边城,来到听涛山下,我的灵魂无端地出窍,仿佛都在经历着一场人生最美的遇见。我会遇见先生的文字,更会看到她心爱的三三在他身边长相厮守的姿态,那么地真情和无怨,让人凭生许多的感慨!

每一次,我都会在山下的“听涛山书社”买几本沈先生新版的文集,然后在小店里买上几枝黄菊,顺着那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心里嗵嗵嗵地擂响了苗鼓,疯狂地跳着鼓舞来迎接那一场美丽的遇见。

没成想今年的清明前几天这里如此安静,我一个人献上几朵美丽的黄菊后,就坐在他们身边的木凳上翻看止戈写的关于这一对伉俪的爱情世界的文字。阳光正温暖,我的心里如同这阳光一样温暖,沐浴在“乡下人”和“三三”爱情的暖阳里。

没想到,就在两分钟后,我邂逅了这水边城另一场美丽的遇见。

一位拄着棍子的老汉静静地走过来,他看上去70多岁了,眼睛有些浑浊,背有些佝偻,脚下一双军绿色的大棉鞋不甚合脚,走起路来有点拖沓迟缓。他悄悄地坐在五彩石前的一块大石头上,久久不肯离去。好奇和职业习惯让我走过去对他开口询问:老人家是来祭奠沈先生的吗?老人牙齿不关风了,讲话自然不利落,我陪同的朋友怎么也听不懂老人这齿不关风的苗语,退到一边静静地拍下了我和老人说话的身影。

所幸我早年在湘西求过几年学,能听懂凤凰话,苗语也能蒙个大半。原来老人是这凤凰苗族的大姓廖,跟沈老先生家没有一点血缘和亲戚瓜葛。他年轻的时候在家里一直做农活,家境也不宽余。不知道是经济拮据还是命运蹉跎,廖老汉一辈子没有婚娶,一个人走到了孤独的70多岁。70多岁的廖老汉看上去还可以想见当年的英俊,问他年轻的时候是否有过相好,老汉露出豁牙,羞涩地摇摇头否定,然后就望着远方的河流沉默了。我分明看到了他眼里一闪而过的憧憬,我想,难道这条河流养育的男人都那么痴情,要为自己心爱的人坚守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沱江水灌溉出来的情之花是开不败的,无论时间和年龄,就如眼前的这一对夫妇,在石头里也要开出灿烂的情之花来。

廖老汉说山下的书社就是他年轻时住的地方,书社的主人是他的侄儿夫妇,他就跟着这对夫妇一起生活。他说这么多年都是沈从文的书养活了他们:他的书好卖啊,人家从大老远的地方来都要卖好几本提着走,我想这些书不就是那些大地方出的嘛,人家怎么要到这里来买呢?还不是因为沈从文在这里,是他老人家用他的心血文字保佑了我们啊。我老了,只吃饭不做活不中用了,我就从他回来那年起给他老人家守墓了,我给他周围栽上树,让春天有花开,夏天祭奠他的人可以歇荫。闲下来的时候我就把墓周围清扫清扫,老人家是个爱干净的人啦,让他过得干净点。

廖老汉指着幕碑上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对我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这一辈子有几个人理解了他老人家哦?他要早回来凤凰就好了,回到这里我们都认得他,家乡的人不会欺负他,我们不会误会他,他思想好过了,就没有那半世的郁闷。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是实在话,我不认得几个字,也常常听侄儿媳妇给我讲书里的意思,老人家写的我们家乡的女人男人的事,是教我们爱人做人呢。”

这一番话让我顿时眼睛湿润了。我们常常读先生的文字,被其中湘西人文风情,淳朴人格所吸引,被文字里的痴纯的爱情所倾倒,我们没有深思过先生是想要引导我们怎么为情做人啊,对于先生的理解,我们这些所谓文人还不及他一个乡下没有文化的伙计啊。这仍然是淳朴的凤凰人文精神,从人本出发,不要矫情只要真情,自然可以理解认识一个人。

回程的时间快到了,我对廖老汉多了几分不舍,从心底感激他这么多年一个人默默无悔无偿地守在沈先生夫妇身边,在清风和松涛里陪他们一起赏遍了春花秋月,度过了那么多个灿烂晨昏。先生是我们共同的先生,却是廖老汉一个人替我们陪伴,我们只能偶尔从大老远来祭奠一番,然后匆匆走向滚滚红尘。我们在那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我们忘记了先生的嘱托,这无奈的红尘,让我们常常内心充满对先生愧疚!

我给廖老汉正了正歪戴了的棉帽说:谢谢你这么多年的守侯,我们一起跟沈先生夫妇合个影吧。廖老汉下意识地理了理不伸展的衣裤,我们在朋友的镜头定格了这一次美丽的遇见。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八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翻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上的一段话首先映入眼帘,出生在风凰古城的沈从文先生从小就生活这样一个氛围里,才能把边城写得细致入微,详尽铭心。打开《边城》其实是打开了一种心情,一种向往,一种梦幻,每当从书页中收回目光,思绪总会变得纯静婉转、柔肠百结,梦想有朝一日能踏上那幽静的土地,领略有酒更醉人的边城,体验湘西动人的风光和迷人的风情。这个愿望终于在秋未时分实现了。

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洲首府吉首市向南,沿209国道大约80公里就到了湘西著名的县城风凰,说是国道其实并不好走,沿途山连山岭连岭,路随山转,溪水轻流,绿树俺映,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到达古城。风凰古城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最好的古城之一,一幅秀丽的民族风情画卷,铺展在这片神密的山脚之下碧水之滨。等到了风凰,水边那白色的小塔依然高高耸立、清澈的河水依旧缓缓径流,只是那孤寂的渡船和纯朴羞涩的女孩翠翠已无处可觅,早已如过眼云烟一般飘忽去远。心里不由得轻轻地呼唤那善良而勤劳的翠翠,还有那乐善好施的老船工,但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沉静的沱江虽然因游人的增多,少了一份远离尘世的和谐,但却为游人增添了一份淡淡的痛楚和甜美的回忆,她的美充满着柔情和蜜意,不由你不为她的美丽而心颤,为她的古老而惊异,为她的迷幻而留连忘返。

古城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正如《边城》里老船工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酒一样,临水而立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娇态可掬。吊脚楼怯伶伶的吊脚,古色的木墙,飞檐的屋角,檐下排排红红的灯笼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层层叠叠的吊角楼家家相连,户户相依;清漪的沱江穿城而过,三三两两的浣纱女点缀河岸两边,红红绿绿的花色衣裙映水成趣,绿水轻流依旧但涛声已然遥远,成为沱江又一处美妙的风景。清丽脱俗的沱江如一位青春活波的少女又如一位多情婉转的少妇,深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既风情万种又柔态百结。抑或习惯了游人的惊感与欣赏,那早应羞红的脸颊却染成一色的碧绿如洗,春风拂柳烟霭笼,微雨润泽物象新,如嗔如怨如嘻如笑,俱都蕴藏在内心深处,平平缓缓淡然宜人。四周青山呈半月形将古城环抱,狭窄的古城老街暗灰幽长,吊脚楼不临水的另一面,对着老街。老街很小,人却很多。染坊、酒坊、食铺,银铺,蜡染铺,姜糖铺和小酒吧都和谐地挤在窄窄的街道两边。老街上游人如织,多情湘女不时的婆娑而过,来往穿梭在店铺之中,给古城带来了生机。店铺里店主大多淡定从容做着自己的生意,举手投足皆是日常的生活,真羡慕他们的那种淡定那份从容,那份从里向外露出的边城山人的纯朴性情。小城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湘西特色的市井之图。山城美、自然美、淳朴美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特色水乡的韵味与悠闲。

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山水秀色,使这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弹丸之地走出了民国第一总理熊稀龄、文学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一批文人墨客、能工巨匠。熊稀龄的故居坐落在繁花的古城正中,一座四合院建筑内有一个天井,全部用本地产的红砂石铺就而成,两侧置有花坛,房屋虽然矮小但精致异常,各式花窗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苗族情调。对面就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成殿又叫文庙,正殿内文圣孔子的画像栩栩如生,殿前植有金银双桂,时至金秋清悠四溢暗香诱人;出大成殿直走200米就是沈从文的故居,典型的四合院内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室10余间,虽无雕龙画风,但做工精细,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

湘西特色的小吃诸如糯软清香的桐叶粑粑、风味别致的风凰社饭、浓香扑鼻的隔年熏腊肉、又酸又甜的腌萝卜都会引诱得你馋涎欲滴,胃口大开,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特产姜糖。它是古城久传有名的一种美味小吃,姜香浓郁、回味酥脆、甘甜可口、辣味纯正,走在古城的的街道上,到处充溢着浓浓的姜糖香,这是凤凰的姜糖作坊里在制作姜糖了。姜糖是凤凰的特产,用本地高寒山区的优质生姜配以白糖、泉水,芝麻、山茶油、红片糖、核桃等为原料熬制到极为浓稠,如面团状,往作坊门口的一个大铁钩上一挂,迅速拉长至大拇指粗细的条状并用剪刀剪成小段。剪姜糖动作要快,因为温软的姜糖一冷却就会变硬。凤凰街上姜糖作坊极多,家家开始做姜糖的时候,空气里飘荡的便都是糖香,耳边响起的也是一片“喀嚓”、“喀嚓”的剪刀声。其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中期,岁月流逝,不老的工艺使风凰古城的特产姜糖深受广大游人的喜爱和赞誉。

南方长城也叫湘西边墙或苗疆边墙,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南方长城,明、清政府为镇压苗族而兴建的一个防御边墙。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中间经过多次毁坏重修和扩建,于清嘉庆二年形成了完整的边墙体系。起点在凤凰县黄合乡的亭子关,呈南北走向,顶宽3尺,底宽5尺,高8尺。至今吉首的喜鹊营止,边墙大部分位于凤凰县境内,风凰是明清时期整个湘西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边墙由城堡、屯堡、哨卡、碉堡、营讯组成,由土、石、或土石混合修建而成。根据地形一字、品字、或梅花形排列。在南、北走向的基础上,又向西南、西北方向发展,对苗族形成了一个大的包围圈,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城上炮台现存有两尊威严的大炮,已经诱迹斑斑的大刀长矛显示了当时兵器的落后,也让人看到明、清政府对苗族的延续封锁和血腥。“苗不出境,汉不入峒”政策又佐证了官府对苗民的严酷与镇压。毕竞这些早已作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能够象现在一样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是很值得庆兴与欣慰的。登城而眺,古色古香的河岸建筑延绵不绝,极目难收,巍峨的南华山横亘在古城的南面,似一道绿色的屏障,含烟笼沙,石径轻斜,清泉洌洌,溪桥夜月人独往,梵阁回涛径徘徊,好一派南国边城风光。

凤凰的灵性全在一条江上,沱江泛舟是风凰最有情调的事情,我不知道这船是在水中游还是在草上行,没有见过一条江里有这么多水草的,纤长如发丝的水草顺着下游的'方向轻舞飞扬,密密地布满沱江的角角落落,还有一种橘红色花朵状的浮萍掺杂其中,远观清澈的沱江近看竟如浸满水而开花的草地,不知是江水太清浅而映衬出更清的水草,亦或是清清的水草染绿了整条沱江。总之,她那清澈俊逸,仿佛褪尽尘埃的意境,体现出陀江的神韵。一条美丽幽静的小河,两岸的吊脚楼书写着它的古老气息。划行在清波的江面上,河水大多平缓清澈,也时有激流。风雨桥、万名塔交相辉映,象一位智者站在不远处静看这人间万象,世事变迁,冷眼旁观着这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而一言不发。江边时见学画的学生对着沱江自顾自地作画,心无旁骛,那份静心平和、那份悠然自得让人感概,心生羡慕。年轻漂亮的苗家少女,站在不远处的花船上和南来北往的客人对歌,婉若黄鹂的歌喉,温情大方的清音,惹人遐思的韵调,似夜茑啾鸣散落在沱江的水面和上空。听着苗家阿哥阿妹那浓情的对歌,你会惊艳于那纯净、质朴、原始的美。心底的纯净洗礼,使人暂时忘记所有尘世的纷繁和愁怨,放松心情于一山一水一舟之中。此时此景不由得触景生情,多情应笑我,笑就让他们笑吧,毕竟快乐是属于自已的。正行之间一座石桥横贯水面,这就是有名的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因建桥所用岩石均为朱红砂石,建成后彷若彩虹卧江故名,也简称虹桥。与乌蓬船一同从虹桥的洞中穿过,半圆桥孔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圆圆的满月,水光迷离幽雅,船体轻摇浅荡。摇起那乌蓬船,顺水又顺风,真想摇到月宫上,接寂寞的嫦娥姑娘来古城共渡这良辰美景。登船上岸在彩虹桥歇歇脚,看看行人听听歌,喝杯茶水品品风凰,这是对风凰的回味,也是对风凰的消化,没有这一步只顾急着游来游去,是体会不到风凰的精华之所在的。

行色匆匆的游人,难免浮光掠影逛花了眼,欣赏古城最好是找一家临水的吊角楼旅馆,小住几日。到白日来临晨光初照,宁静的凤凰在乳色的雾霭中苏醒过来,沿着江边信步前行,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为早晨的凤凰涂上一抹金彩。朴素的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在沱江边洗她们美丽的衣衫,洗衣棒敲击出一片此起彼伏清脆的声音,这大约也是沱江的晨曲吧。几个好友把酒言欢,赏赏风景,聊聊心事,放松心情,白日放歌需纵酒,游山玩水尽逍遥,让生活来一次与别处不同的体验。黄昏的沱江,有着迷人的景致。远树凝寂,泛着秋黄,和着夕阳,“密稠稠,三分鹅黄,七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从两岸人家中飘出的炊烟如丝如雾,似纱似缕,在江面上萦绕,缠绵,升腾,渐渐的交融,渐渐的不见,朦胧了垂柳,朦胧了白塔,朦胧了吊脚楼和停靠着它的小船。跳岩两岸总有一些卖河灯的女孩,河灯是用红纸折好的莲花形,中心点着一截红烛。在当地,放河灯是一种吉利的说法,烛光会照亮天上神灵回家的路,可以帮你实现美好的心愿。放着河灯想着心愿,,明明灭灭的烛光,一路摇曳,把美好的心愿托付流水捎得很远很远;或几个好友租一小舟,在明月晖照的沱江里挥篙,在灯光烛影的江面上划游。在近似静谧的夜里,两岸盏盏火红的灯笼婉延如缕,映红了水面也映红了夜空。江面霁雾袅袅,仿若仙境,听河水潺潺激越,感舟辑缓缓而行,吊角楼的倒影斜映在碧水里,物在水中,水在梦里,景随物移,情由景生。满目美景看不尽,灯影轻舟弄箫声,疑是仙境逍遥夜,回思仿若不老翁,如梦如幻似醉似醒,在不眠里感悟心灵。此时的人早已物我两忘,楼台灯影若梦境,醉意留连忆秦淮,仿佛自已化作了这里的一座楼、一盏灯、一滴水、一块青石。手捧一卷《边城》,在夜深人静时边读边让思绪随意飞翔。品读这块土地上的古老和悠久,寻找厚重的历史和人文故事,象青灯古佛般永远禅卧在古城的秋波里,一醉就不愿醒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确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吟咏着韩文公的小诗,回味风凰的幽雅与恬静,此情此景与诗意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离开风凰古城好久了,时至今日才慢慢感悟到她蕴藏的魅力,对它的认知在时光的流逝里逐渐清晰起来。那山那水那民俗风情,还有那迷人的吊角楼和湘西苗寨,象一个躲在深闺的少女,默默无闻地散发着自身的美丽与馨香。经历细心漫长的品味,终于感知到那深藏难言的温情。总是那么淡淡的期盼,静心地等待你的到来,一往情深的注视着你却从不对你明言,总会适时地给你一份城市里久违的古朴宁静,与游时兴奋的心情不同,心中充满如沱江上的风一样清冷的惦记,对凤凰古城的思念,开始如雨滴般悄然地飘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此将对凤凰的挂牵钉在了心上。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九

这篇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何写好一篇记叙文。

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将记叙文散文化。

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记叙文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考生受思维能力和阅历的限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的;而记叙文则不同,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或者把人写“活”就可以了。

虽然任何一种文体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相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散文是最好写的,因为现在高考的文体不限,导致很多学生不分文体,而散文形式自由,是融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等于一体的。并且散文题材广泛,凡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均可入题。因此,我们认为,记叙文写作可以散文化,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

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

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文章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文章得分很低。

三、记叙文一旦追求“写出波澜”容易走上不合理虚构的歧途。

现实生活很平淡,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而作为考场作文,平铺直叙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而学生为了叙述的“引人入胜”,为了结果的“出人意料”,往往会无中生有,编造故事。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生活常识的匮乏,所编的故事常常破绽百出、捉襟见肘。因此记叙文写作就陷入两难的地步:不虚构吧,情节平淡,不能引人入胜;虚构吧,生活经验不足,细节不真实,也难以引人入胜。

记叙文散文化的优点:

一、散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不至于写出被人贬为文体不分的“四不像”的文章。

由于话题作文的不限制文体,导致了很多学生文体不分。在写作时没有问题意识,写出的文章就“四不像”。而散文则不同,她可以记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说明。如果以叙事为主,就是叙事散文;如果以抒情为主,就是抒情散文;如果以说理为主,就是说理散文。不至于被阅卷人评为“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而得分不高。

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记叙文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方便考场构思。

考场时间有限,环境特殊,一般很难进行缜密的思维,更不用说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了。但是散文可以凭借文体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散思维,只要事物有那么一点联系都可以被写进文章,只要适当的点一下题,就不会被人贬为“跑题”。并且,如果思维能够全方位发散,说不定还被认为是有创造、有新意的一类文呢。

三、在记事、抒情和议论中,可以阐发一点小感悟和小哲理,容易写出自我独特感受。

文章关键是写出个性。如果写记叙文,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当,所经历的事情相似,很难写出新意来;如果写议论文,高中生分析能力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限制,往往是观点加材料,罗列事例,缺少分析,尤其缺少辩证分析,这样的议论文平淡无奇,很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感。因此,散文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一点小感想,抒发一点小哲理,个性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写出个性,写出新意。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记叙文散文化的佳作:

我曾站在故乡坍圮了半壁的城墙上,望着披着袅袅晨雾的日出,听着黛绿色树影中呼啸而过的火车声响,独自彷徨,忽然看见稻田里那绰绰弯曲的背影,想起不远处耕种的爹娘,手心的汗浸透了这薄薄却很沉重的几张素宣,心中悄悄旋起一股小小的龙卷风。无论我所向往的地方,是绝域萧条的山川大江,还是细雨潺潺梦境跌落的山冈,是铁血班驳的断章还是沉默的寂亡,是逶迤的一马平川还是弯曲踞蹐的千沟万壑,是波涛汹涌惊涛骇浪,还是像我以前那样徒增马齿一如既往的凭依栏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亮。

无论怎样,我都不想再对未来的天堂多做幻想,我也想许下亘古不变的诺言,我也想抛开一切荒芜与苍凉,我也想象惊寒的大雁一样摆个大大的人字,兀傲的让眼皮下庸碌的万物抬头仰望。可是谁来告诉我,谁能?谁允许?连时间都会不屑的讥讽我,休想。嘴角蜷缩着一丝苍凉的苦笑,我何尝不是那些昂着头仰望的庸碌中的一颗沙砾。突然想起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的一段话,“你们外归的人好,初次瞧见这里的人事,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的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

边城瑞丽散文通用篇十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旅作家杨非来到边陲瑞丽的景颇山寨,眺望边城瑞丽。瑞丽江从高黎贡山而来,江宽水阔,银沙灿烂,上游瑞丽江,下游伊洛瓦底江,行程千里,汇入印度洋。遥看云水悠悠,一叶竹筏荡舟漂摇,碧水翠微,挑起一番缠缠绵绵的情意。远山近树,林荫染黛,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婆婆娑娑的凤尾竹中,徐徐展现出优雅的傣家风情万种;大青树,白鹭成群,依傍着竹林掩映的美景;第七十一号界碑将傣寨银井分成两地,家的这边是中国,家的那边是缅甸。热带雨林,景颇山寨的粗旷,阡陌纵横,傣寨竹楼的柔美,点染出一幅世界大同的画卷。旭日抹去霭霭的晨雾,江的那边是异邦缅甸木姐市,江的这边是中国瑞丽市,一衣带,胞波情谊。

俯瞰瑞丽江畔,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菠萝、香蕉、芒果,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甘蔗,橡胶树,成林成片,打点富饶美丽的天地。江山如画,激起军旅作家杨非的创作欲望。于是乎《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脑海中一气呵成,为电影《勐龙沙》所亲睐,优美动听,成为经典。因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歌,边陲瑞丽从此走进大江南北的视野。

五十年前,我也插队在瑞丽江畔的景颇山寨,景颇人教会我农活,我教会景颇人识字说汉话。“上山下乡”,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代人的青春磨厉,一代人的悲哀与喜悦,一代人的.冲动与激情,一代人的失落与思索,一代人的坚定与沉着,经过五十年的沉淀与过滤,酿成了一代人怎么也说不清,道不白的青春岁月。

五十年后,我重返边城瑞丽,瑞丽从一个当年据说仅五千人口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于今人口近30万的云南最大国家级口岸城市和享誉中外的翡翠市场,远山近树,还是那清新翠绿,令人陶醉。

重返景颇山寨,我来到来到当年军旅作家杨非创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的方,回首边城瑞丽,瑞丽江依然那么的美而壮阔,边城的雾依然如作天那般在不经意间便悄然间抹去中缅边界,凝集云海,勾勒出一派风和日丽的湖光山色。

瑞丽江傣语古称南卯江,即雾水河,边陲瑞丽,古称“勐卯”,傣语“勐卯”,即为“大雾弥漫”的地方。瑞丽因雾出名。雾是边城瑞丽最美的封面。春天,大雾朦胧,孕育出生命的初始;夏天,雨雾重重,挥洒着热带雨林的激情;秋天,轻纱薄雾,是游子千里之外放不下的那一缕乡愁;冬天,浓的化不开的雾,只为那些为生活奔波纵横交错的脚步,在瑞丽江畔寻找归途。雾之瑞丽,浓时,化不开,云海茫茫,为阳光的明媚到来之前把大地充足地滋润。期待在旭日东升的那一刻,克尽职守的演绎出海市蜃楼的万千气象;淡时,轻描淡写,山水入画,虽是水墨丹青的点染,却仍然不会忘记牵挂原始森林的那一缕暮色。

雾中最美的一页,当数傣家少女(卜哨)的俏丽。记得在瑞丽的日子里,赶摆(赶街)的路上,傣家卜哨(少女),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娓娓的从雾中走来,以沉鱼落雁的容貌,绘出边陲瑞丽最性感的画卷。腰瘦臀肥的傣族(卜哨)少女带着鸟语花香的韵味,成为边陲瑞丽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黎明,雾朦胧,水朦胧。我踱步江边渡口,闻阵阵欢声笑语,伴着轻快的划浆水声在雾幔里回荡传来,不见其人,只闻起声。千呼万唤,一叶轻舟竹筏始从芦苇丛中的混沌悄然划来,一行俏丽的傣家卜哨(少女)带着优雅的惊喜从雾的朦胧中走来,仿拂一群顷国顷色的仙女从天而降,其实不过是从一衣带水的彼岸缅甸木姐市而来。

傣族世居云南,逐水而居,笃信小乘佛教,说话轻声细语,常显温文尔雅之态。傣家少女(卜哨)天生的花容月貌,个个肢体纤纤、窈窕秀丽,边城瑞丽的乡间小路,经常回荡着她们的身影。田间地头,娓娓而行,一色的紧身小褂刚好露出肚脐;鲜丽的筒裙长及脚裸,长年脚屐产自缅甸的十字橡胶拖鞋,露出豆蔻染红的脚指,好生的娇嫩;发髻上鹅黄色清香怡人的缅桂,配上挽的高高的发髻,显出亭亭玉立的美态,着实让从都市而来的时尚妒忌;一付娇好身材,配上一付编织精巧的傣家竹箩,娇柔造作地扭动着细细软软地腰肢摇曳穿行在朦朦胧胧的雾中,于虚幻的飘渺与人生的真实交融在一起,给世间平添美伦美奂的性感。

晨时,雾从瑞丽江彼岸的缅甸木姐悠悠而来,远山近树,尽在雾中。潮起潮落。咋看一片茫茫的大海;云卷云舒,细看温柔的朦朦细雨。雾从陇川河彼岸的缅甸洋人街那方扑面而来,悄然抹去中缅边街的国境,一样的漾溢着缠缠绵绵的胞波情谊。

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原始森林的枝叶上挂着晶莹体透的露珠。化做晶莹剔透滋润着我的脸庞,触摸着柔情似水地亲昵。

阳光普照,边城瑞丽江重归银沙灿烂;江宽水阔,竹筏轻漾碧波,一番缠缠绵绵的情意,漾溢起亘古不移的胞波情谊。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婆婆娑娑的凤尾竹下,白鹭如雪,在如伞如盖的大榕树冠上优雅的梳妆着自己的羽毛,仿佛是青山翠绿中盛开的洁白牡丹,富丽唐璜的装点着边陲的和风日丽。

走进原始森林,热带雨林,郁郁葱葱,依然是那样的热情;水桶一般粗的龙竹挺拔在山乡小路,还是那般风姿约的姿态。山路弯弯还如昨日那般多情。蒙蒙细语,或许是因为我的到来,化作一滴滴盈眶热泪,抚慰着我和妻子脸庞上透出的沧桑岁月。重返景颇山寨,景颇山寨依然隐秘于原始森林的最深处,还和五十年前那样的纯厚质朴。栏拦坝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依稀如旧,只不过年轻人早已走出原始森林,走进都市生活的节奏,只留下和我年纪相仿的父老乡亲依然残守着往昔那种近乎遗世的独立与祥和,在四季炎热的热带雨林深处孤独的回味着大山的纯粹。

朦胧褪去,现出风何日丽的边城瑞丽。昔日的姐高,不过是江那边与缅甸相邻的一片孤地,今日是云南最重要的边境自由贸易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将边城瑞丽打扮的愈加美丽。

三年的“知青岁月”,边城瑞丽留下了我一辈子的记忆。

重返边陲瑞丽,我突然发现:那是一种美好的情绪,只要记住用心灵去阅读她的美丽,也就记住了边城瑞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