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12:07 页码:14
2023年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实用12篇)
2023-11-18 05:12:07    小编:ZTFB

多参加一些写作比赛或演讲比赛,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演讲能力。总结是对工作和学习中所遇到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的过程,能够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推荐以下几篇阅读材料,希望能给大家的总结提供一些启发。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一

大年初四,我们一家和我的好朋友一家自驾游去到了湖南。

第一站是衡阳,那里有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到了山脚下买完票后,就坐着巴士上山啦!上到山见到那边有一座庙,刚好上山之前我们买了香,然后进了里面拜了观音娘娘。出来之后走了一会儿,就看到下山的缆车,我不想这么快下山,所以爬了一下山再下去。上山的时候看到附近很多雾,像是神仙腾云驾雾一样,而且那些雾也会变成水滴下来。去到峰顶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下,看了一下衡山的美景后,就坐着缆车下山了。

接着我们驾车去第二站韶山“毛泽东故居”,排队进去之后就去到毛主席的家里面,里面的屋子非常大,一共有13个房间。然后我们去了毛主席父母的坟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接着我们去了参观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滴水洞,接着我们去参观了卧室及办公室和防空洞。接着我们去毛主席铜像前尊仰,我看到眼前的毛泽东非常威武,跟他合照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最后一站我们去了位于湘西的“凤凰古城”,它是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管辖的。我们来到已经是晚上了,在古城里逛了一下,欣赏了一下古城晚上的景色就回房休息了。早上被一阵阵优美的山歌声唤醒,因为我们住的是吊脚楼,在沱江小河两边,看风景的角度非常好,走出阳台,看到河边正在边洗衣服边唱着山歌的妇女,河上若有若无带点神秘飘着的薄雾,河面上划着一条条的小船,河对面一排排整齐、安宁而不冷清的筒子楼,这些使我们着迷,我相信,没有谁会忍心去破坏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了。虽然这些景色都算不上美不胜攻,但也清新可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散散步,是多么的意啊!

这次的湖南游非常的好玩,知道了好多历史文化,还有很多景点没去呢!下次我还会再来的。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二

今年我们回爸爸老家过年,爸爸的老家在山西。这是我第一次回北方过年,在那,最有意思就是放各种各样的花炮。更加神奇的是,这些花炮竟然都是产自妈妈的老家湖南。

飞碟炮。

爸爸一共给我买了五盒飞碟炮。一开始看到时,我觉得很奇怪,这飞碟炮很像秦始皇时代的石盘。等爸爸点燃导火线,我想靠近时,只见飞碟像陀螺一样旋转起来。随着“咻”的一声,飞碟斜着飞向了车库,竟然把车库门牌炸黑了,只留了一个螺旋桨掉了下来。真是太好玩了!接着我也放了一个,我放的和爸爸的不一样。随着“噼里啪啦咻咻咻”的声音,只见飞碟冲向天空,飞到了云层中,又听见“啪”的一声,飞碟像花朵一样绽开了,真是壮观极了!

二踢脚。

接着,二踢脚登场了。爸爸把它放在远处,让我去点。我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导火线,“嗖”的一声,吓得我往回跑。爸爸连忙捂住了我的耳朵。只听见“嘭―-”的一声,二踢脚变成了一团火焰。顿时,烟雾弥漫,就像太阳爆炸一样。我刚想走近,爸爸把我拽了回来。又听见“砰――”的一声,火焰又出现了。这下烟雾更大了,连旁边的车子都看不清了!真是震耳欲聋,威力无穷,难怪叫“二踢脚”呢!

拳皇响。

小不点拳皇响是我随身携带的,我走到哪都带着它。别看它小,它的威力可大着呢!我把它点着扔进了一个塑料瓶里,再把盖子轻轻盖上去,然后赶快逃走。过了一会儿,只听见“砰”的一声,盖子不见了。“嗖”的一声,盖子飞向了天空,我想抓也抓不住。我往塑料瓶里一看,瓶底炸得乌漆麻黑,还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味。

爸爸的老家室内有暖气,可室外除了冷还是冷,去哪儿都不方便。还好有这些花炮陪着我,给我的山西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三

春节伊始,湖南人讲究“除旧岁,迎春节”,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给新的一年一个好寓意,也是为了亲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里的环境。

除了家里要收拾干净,个人也得在春节到来之前,好好洗干净,洗去旧年的霉运和不顺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春节。

年年有余寓意物质富饶,生活有结余。所以团圆饭的菜单里一定会至少一道鱼菜。

团圆饭开饭前,要放一小段鞭炮,摆上酒杯,请家里的祖先先用餐,念叨保佑和祈福的话,这时候家里人是不能坐在桌上用餐的。

家的大门口要贴上寓意美好的春联,春联越大越长意味喜气越旺。“福”字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福气马上到。

春晚倒计时的时候,家家户户忙活着点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全城,寓意人旺,事旺,运道旺。

春节第一天家里的垃圾是不能拎出去倒掉的,倒掉了意味着把好运气都送走了。所以初一要呆在家里,合家欢乐,垃圾也要当宝贝留着。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四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

对联。

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五

瑶族分布着很多的支系,越南、泰国均着广泛分布,是我国的最古老民族之一。由于地区不同,不同支系的瑶族,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讲讲湖南瑶族的风俗习惯吧。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瑶族的住房分为两种。湘西南隆回、辰溪、新宁等县的瑶民,以及湘南的部分平地瑶、土瑶和民瑶等,其房屋旧时大多数是筑土为墙,上面盖以茅草、稻草、杉木皮或竹皮,屋小而阴湿。有少数瑶族亦住砖瓦屋,屋顶正中有三叠瓦堆或品字形,两侧的人字墙,前高后低用石灰粉成龙头状别具一格。湘南称为“过山瑶”或“顶板瑶”的瑶族,旧时居住的房屋极其简陋,一般是用杉木条支撑而成的栅屋,上用茅草或杉木皮覆盖,用杉木条或竹片围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现在,瑶族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大多已住上板壁屋、土墙屋、砖瓦屋。

以大米为主,兼食杂粮。瑶族人民有独特的饮食嗜好。一是喝酒;二是喝茶,瑶民家家户户每天都煮一锅茶以备随时饮用。另外还有“泡茶”和“油茶”;三是男子抽烟;四是吃酢肉,瑶族人民每年冬至后喜将猪肉、鱼和野猪肉以及其他野味等砍成小块,将炒脆的糯米粉、盐、辣椒及各种配料与之拌匀,一层层地放在坛子内,密封好,待下年之用,也是瑶民待客的上等佳肴。

服饰:因地域不同而异,湘南的瑶族男子上身穿布扣对襟齐领布衫,长短不一。头扎青布头帕,裤宽而短。女子上身穿对襟或左衽齐领布衫,衣袖、衣脚均加宽边,并绣有花卉图案。头包2米长、0.3米宽的青花布头帕,两端刺有各种花纹,中间是方块形图案。包成尖角形。裤脚宽大,绣花边。有些妇女喜穿绣花围裙。

湘西南新宁县八洞瑶族的服饰,男子与其他地区同,但衣袖较长,头部用2.3米至3.3米的黑布缠成大盘。女子上穿精蓝布礼褂,衣长袖大,腰束花带。下着裙,用红、白、蓝三种布镶边。隆回、洞口一带自称“花瑶”的妇女,服装艳丽多彩,上穿齐领对襟衣,袖口绣花纹。衣边多用红布镶边。

头缠3.3米余长的青、白线织成的方格粗花布和黄、红色丝线缀成的结发带,有各色挑花图案,两端垂挂各色丝线、宝珠、彩球的头巾,腰系长约10米的圆筒腰带,下穿花裙,后面刺有花、鸟、走兽图案,前面则用红、黄、绿等色纱线、丝线、毛线绣成各种几何图案。脚缠绣有花纹图案的白布,穿绣花鞋,戴金、银饰品。现除少部分瑶族聚居区仍保持着传统服饰外,大多数地区日常服饰已与汉族相同。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自由,一般先由青年男女通过节日唱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后结婚。

瑶族信“鬼魂”,丧葬极其讲究。对死者一般要“做法事”超度亡灵,出殡要请阴阳先生看时辰,一般是上午出殡。瑶族没有固定的坟山,坟地一般有阴阳先生择定,葬时请阴阳先生定方位。

瑶族的节日有大节和小节之分。大节有清明节、版年节(吃新节)、逃良国、倒土节、端午节、中秋节、啦嘎节、盘王节(庆鼓节)、春节等。小节几乎每个月都有。

瑶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家中来客,一般男女分桌进餐;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去盛饭;进餐完毕,要双手举快说声“慢吃”,表示敬意。给客人东西吃要双手捧上,以示敬意。

瑶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瑶族信仰梅山教,这是道教与巫教相融合形成的一种宗教。也有信仰佛教的,在家供佛念经。有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瑶族有生产禁忌和生活禁忌。生产禁忌较多,凡逢忌(祭)日不下地干活、砍树、烧土、狩猎、捕鱼,忌说不吉利的`话。生活禁忌有:禁食狗肉;柴火忌倒烧,火灶、火塘、三角架忌用脚踩,禁烧有字的纸,神龛忌随便翻动;花瑶有些姓氏农历七月初二前禁食黄瓜、白瓜。忌戴斗笠入屋等等。随着瑶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禁忌已经破除。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苗家人是有他们的习俗规格的,用清喷香浓烈的茶种招待宾客。吃茶品茗时,主人还在各个茶杯中置有一枚特制的小汤匙,便利客人品茶。喝完茶后,杯子可不能随便乱放。万花茶晶莹透亮,是苗家人敬客的上乘饮料。求爱者识相,只好辞谢而去。万花茶是苗家姑娘勤快、聪明和尊贵习俗的产物,更是我国茶文化百花园一一朵独放的奇葩,是出自苗家人手中的艺术珍品。

佤族人们首要有两种吃茶品茗体例,即烧茶法和擂茶法。佤族以吃茶品茗很是喜爱,所有的佤族男人都有吃茶品茗的习惯,所以每户佤族人家火塘边都有一个煮茶用的瓦罐。佤族的"烧茶",佤族语称为"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吃茶品茗体例。佤族农人外出劳动的时辰也离不开茶,有的带茶罐到地边,就地生火煮茶;有的是把茶水磨炼成茶胶,晒干成块后,待外出劳动的时辰带在身边,想品茗的时辰含上一块以解茶瘾。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平均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最后,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披发出一股焦喷香,味道别具一格。

瑶族的吃茶品茗风习很怪异,对一个多栖身在山区的近族而言,咸油茶是一种健身饮料。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发展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滚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制咸油茶,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尔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喷香时,插手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又因为咸油茶的建造费工化时,操作身手高,给客人喝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六

11月29日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们小主人报怀化新闻学校的小记者、小学员们坐着怀化工业园派来的大巴高高兴兴地来到了位于中方县城附近的怀化工业园参观。

大巴在怀化工业园办公大楼前停了下来,我们下了车,排着队进了大楼第三层的会议室。一位叔叔为我们讲解了怀化工业园的发展概况,接着我们又观看了一部宣传短片。听了讲解、看了短片,我才知道原来怀化还有水果之乡、药材之乡、木材之乡的美誉,还有那么多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工厂,我真为我们怀化而骄傲。后来,解说员叔叔又一一回答了我们的提问,然后就带着我们来到了“汇源”果汁加工厂。

一进工厂,我们立刻被那巨大的机器吸引住了,只见许许多多的桔子被传送带源源不断的送进机器里,经过“泡、洗、刷、榨”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先前一个个黄澄澄的桔子就变成了美味可口的浓缩果汁了。

参观完“汇源”果汁加工厂,我们又来到了泰格林造纸厂。据说这家工厂在怀化投资了43.5亿元人民币。在工厂大门的外面,我们看见接二连三地不断有运木大卡车开进来,下了一个斜坡后,可以看见堆积如山的木料,我想:如果那些木头可以一层层往上堆的话,应该有十八层楼那么高吧。更令我吃惊的是:这家庞大的工厂竟然只有200名工人。当我们走进工厂车间,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宽大的厂房里只有三、四名工人正盯着各种机器在工作,完全是自动化的,车间主任告诉我们:这里的许多工作都是机器来完成的。

我真没想到我们怀化还有这么现代化的大工厂,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加油!新世纪的生力军。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七

湖南的小吃是臭豆腐,它可好吃了。

它闻起来臭,看起来黑黑的,像烧焦了一样,可吃起来美味无比,辣辣的很爽。美味从里到外溢出来。

为什么湖南的臭豆腐比别的地方的臭豆腐好吃呢?原来,湖南臭豆腐里里外外香味很平均,别的地方只有外面一层好吃。

温州的臭豆腐有汤,但要加上了调料才会辣,湖南的臭豆腐你要辣,他就给你辣的,不用加上调料,因为它的汤是辣的,所以就是辣的了。

这就是湖南的臭豆腐,下次你到了湖南,就一定要去买臭豆腐吃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八

一年一度的猜灯谜活动又到了,我又兴奋又激动,下午1点就随着妈妈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学校,我们来到三楼会议室一看,啊!

真是漂亮极了!

会议室的灯笼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形状各异,看得我眼花缭乱,这些漂亮的花灯把会议室打扮的光彩夺目,这给光秃秃的冬天带来了春天般的气息。

我觉得王子汉的灯笼做的很棒,又精致,又逼真,他是用电线做的飞马、河马、海马……,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有谭若雪做的‘五马迎新春'5匹不同颜色的小马,真是活灵活现,好象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同学们做的灯笼都是很有创意,又漂亮,都很棒哦!

灯谜会开始了,我们都各自忙碌着找自己会猜的谜语,首先我猜的第一个谜语是4+4+4+4=?我在想四个四相加太简单了吧,不就等于16吗,又一想:这是谁出的灯谜呀,这么简单,我刚想说16,再一看原来是打一水果名呀,16斜音是石榴,啊!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最爱吃的、香甜可口的石榴啊!

我连忙给离我最近的阿姨说是石榴,阿姨说对了。我又跑到另一个地方,突然,我看到一个谜题是:圆圆脑袋一撮毛,无心之徒披紫袍。(打一蔬菜),我想了想:身上是紫色的蔬菜只有茄子和洋葱,还有一撮毛,洋葱头上是有一撮毛,于是我就大胆和阿姨说是洋葱,阿姨竟然说对了,我真是太高兴了。就这样,我接二连三的猜对了6个谜语,到了第7个,我摸着脑袋,一个劲的冥思苦想,最后终于让我给想出来了,我兴奋的拿着纸条去摸我心仪的奖品了。

同学们都不示弱,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的胜利品。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猜谜游戏结束了,老师宣布:这些灯笼都不摘掉,要等到4月份,泰国小朋友来参观的时候,让外国小朋友看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今年的猜灯谜活动真是有趣无比,真是令我难忘啊!

文档为doc格式。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九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过年风俗。而我的老家湖南岳阳,也有它的独特之处,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初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货了,吃、喝、用、穿,样样俱备,一样不落。最具年味的非“熏腊味”莫属了。大人要选几块不肥不瘦的猪肉与鲜肥的活鱼,用食盐和酒腌三四天,让鱼肉入盐味。接下来风干后,挂于火灶房中,用炭火和柴火熏烤,火候要刚好,慢慢熏烤,待鱼肉沥油呈金黄色后,贮存在干燥处,腊菜便制作完成啦!这一定会成为年夜饭的两道美味佳肴。但小孩子们要控制食欲,这是因为这两道菜是要过年才能开动的。除此之外,还要打糍粑。就是几家人把当年自家收获的糯米蒸煮好,倒入一个器皿中,大人们每人都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杵,围着器皿中的糯米使劲搅拌使其成为粘粘的糊团,然后放到案板上,由资历最老的长者做成又大又圆的饼状,意为团团圆圆。

而除夕,照例是最欢乐的一天了。每家每户的大人们都赶着做年夜饭,菜必然是非常丰盛的。贴对联,也是年三十必不可少的项目。大人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如意对联,搭把椅子,抹上浆糊,再将对联贴上去,就大功告成了。当对联贴起后,显示出隆重、喜气、焕然一新的景象。大人忙碌了一天,小孩淘气了一天。到了傍晚,年夜饭开动了。大人们互相敬酒、敬菜,小孩也向长辈拜年,讨得一大叠压岁钱。大家一起团团围坐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一桌丰盛的菜,充分刺激着我们每个人的味蕾,让每个人都觉得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吃完饭,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在笑语中、团圆中,送走劳累、忙碌的旧年,迎接幸福、快乐、美好的新年。

正月初一,大人们带着自家小孩互相串串门,打打小牌、搓搓麻将,或是嗑嗑瓜子、聊聊家常,增进一下睦邻感情,畅想一下新年的美好生活。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也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结束了。大家又回到平时工作、学习的生活状态。这个独特而又热闹的春节真让人回味无穷。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十

在湖南的衡阳有“中秋晚,有送瓜”的习俗。凡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此外,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圆,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其儿女便要拜送子的人为“干爹”、“干妈”。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天津。

“月亮光光,骑马燃香,东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买卖,不赚多不赚少,一天赚仨大元宝。”这是一首反映中秋节的老歌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的很多传统和内涵已渐渐消逝,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中秋节,难道只是送月饼、吃月饼吗?民俗文化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认为,中秋节过的不只是月饼,别让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代名词。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天津的月饼品种多,不仅有津味系列,还有改良后的广东风味月饼。几十年前,在天津月饼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用模子做出的“提浆”、表皮酥脆的“白皮儿”和粘满芝麻的“麻饼”,月饼馅有百果、五仁、豆沙和枣泥,最有名的月饼厂家有“祥德斋”和“桂顺斋”。在制作工艺上,全国只有天津采用的是木雕工艺月饼模子,“文兰斋”刻制的模子以质量好、图案精美著称。那时候的月饼,即便放到除夕夜,月饼表皮都不会变干变硬,被老百姓称为“团圆饼”。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个做月饼的模子,图案上也有讲究,有“福禄寿喜”、“月圆中秋”等字样,有的印有梅、兰、竹、菊或朱雀、白虎、青龙、玄武等图案。在制作方法上,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个“家常烙”,做法与做蒸饼相似。

在老天津人眼中,中秋节晚宴仅次于除夕晚宴。这时正是秋收时节,小站稻的米、河海两鲜螃蟹、百果等都在此时上了百姓的餐桌。在喝酒上也很讲究,男人喝直沽高粱和五加皮,妇女和老人喝玫瑰露。在中秋节赏月时,两三岁的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长辈要送给孩子兔脸人形的泥人玩具泥兔。除此之外,文人墨客会在中秋之夜赏月赋诗。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复杂的节日风俗习惯已渐渐被遗忘,而含有美好寓意的“月饼”却一直成为中秋节的主角。现如今,“月饼”逐渐成为礼品的代名词,加上精美包装后,“月饼”就身价倍涨,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专门销售月饼包装盒的商家。“你送礼,我也得送礼”这样的想法,无疑会增加城市人的生活负担。其实,传统习俗并未过时,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古人留下来的美好文化,而不是拿“月饼”来“说事儿”。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北京。

中秋节来历:团圆节日,男不拜月。

崔岱远介绍说,中秋首先是个团圆的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阴星君”、祭月、赏月、走月、挂彩灯、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饮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月饼节”,有时还戏称为“兔儿爷节”。由于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儿节”。

为何又名“女儿节”?崔岱远说,过去八月十六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过去讲究月亮属“阴”,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食俗:主食吃团圆饼月饼只是点心。

谈到中秋节,必然要说到月饼。据介绍,中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有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崔岱远介绍关于中秋节的习俗说,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饼,必须是“自来红”,而不能是“自来白”。

他说,老北京过中秋吃的是“自来红”及“自来白”两款传统月饼,“团圆饭吃完以后赏月的时候,因为北京中秋节月亮升起来都比较晚,大概得等到九点多钟月亮才会升起来,这时候人就在四合院摆上桌子,喝喝茶,然后吃口月饼。”

“自来红”用来祭祀所以有严格规定,皮要用芝麻油做,里面放有不同的果仁,还有北京的“青丝、红丝”(杨梅和陈皮),而且要有冰糖。“自来白”的材料就比较随意,没有特别规定,只是面是用猪油和的。

中秋节还要用红糖、芝麻酱制作一种称为“团圆饼”的面食,以象征全家甜甜蜜蜜、团圆和美之意。制法是:将发好的白面加碱揉好后根据笼屉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面饼,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酱、糖桂花汁,并码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干等,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再擀一较大的面饼从上向下将其包严成大圆形饼,上屉蒸。

“团圆饼”和月饼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作为主食,而月饼只是茶点。

拜月习俗:穷人观赏水缸里的月影。

崔岱远介绍说,“拜月”时要有月光码,就是非常大的一张草纸,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阴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儿爷。然后糊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间。过去有个儿歌,“月光码,供当中”。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祭兔儿爷的时候,边上有两个东西,一样是花瓶里插着鸡冠花,代表月亮里的婆娑树。还有一样供的是带枝的毛豆,因为兔子喜欢吃。

在食品方面,要供“团圆饼”、月饼等。供奉时的水果,什么都行,只是不能放梨。但必须放藕,代表给兔儿爷剔牙的意思,还有取游子和家人藕断丝连之意。

月亮升起后,八、九点的时候,女人和小孩就要拜月。之后,众人分吃供品。

饭后,有条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赏月。没条件的,就在院里摆上一口缸,观赏其中的月影。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十一

今天晚上,妈妈请我和我的好伙伴“泰山”一起去湖南好人家吃饭。别看他地方小,店面不起眼,但是每次去总是人满为患。因为他里面的菜又香又嫩又辣,怎么都吃不腻。下了车,我和“泰山”疯狂地跑过去,看看楼下已经座无虚席。只好到楼上找位子。一跑到楼上就看见一张空桌子仿佛在说“过来吧,过来吧!”

我熟练的点了我最喜爱吃的:小炒牛肉、小青菜、水蒸蛋、剁椒鱼头和香菇排骨,还特地嘱咐服务员阿姨小炒牛肉少放辣,不要放香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剁椒鱼头,因为它的'肉非常好吃,又辣又爽。过啦一会儿,只见服务员阿姨把一打热乎乎的饭端了上来。我和“泰山”争先恐后的把饭往自己碗里塞。我们用勺子一勺一勺的捞水蒸蛋和小炒牛肉,放到自己碗里。我们仨每人吃了整整两碗热乎乎的饭,个个吃的站都站不起来,肚子都像西瓜一样。

这就是柯桥的一大美食。下次你到柯桥来,也不妨去试吃一下――湖南好人家!

湖南春节的风俗通用篇十二

“我的家乡在江南,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节是每年的第一个满月之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我从小听爸妈讲,吃元宵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很多关于元宵的历史传说。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也写道“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吃元宵,意喻着每个家庭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在江南,最好吃的“元宵”当属宁波产的了,据说是从宋代开始流行开来的。“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江南做生意的人还叫“元宝”呢。元宵也就是汤圆,有甜的和咸的,素的和荤的,风味各异。可汤煮,可油炸,可蒸食。

元宵,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一年之中也只有元宵节,妈妈才会亲自做一次,平时吃的都是在超市里买的宁波汤圆。我家的汤圆有芝麻馅的,有豆沙馅的,妈妈做的豆沙馅里还加了玫瑰和枣泥,芝麻馅加了桂花,少了甜腻,多了花味的清香,还有红枣的清甜,营养丰富又可口。

我喜欢元宵的香甜可口,喜欢元宵的白如羊脂,但我更喜欢吃元宵的那份欢乐与祝福。祝福祖国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健康平安,幸福团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