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英导游词(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46:20 页码:10
中英导游词(优质19篇)
2023-11-12 22:46:20    小编:ZTFB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记录,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在写总结时,要客观、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避免个人主观色彩过重。这些总结范文来源于不同领域的经验总结,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中英导游词篇一

今天是我第一次做导游,就一个字:累!去年的今天我错过了这个机会,所以今年我一定要参加,因为毕竟大学要经历多一点东西,就像前天我去常州cosplay一样。

今天带了5个散客团,神马大学生团、家庭团、老人团、有上海的、北京的、香港的。

今天拙政园人山人海,早上的.第一个团是上海某大学的学生团,大家都是学生,我就不用装b了,所以就拿出导游词边看边说,由于他们是学的物理,所以我理直气壮地吹了很多园林知识。后来带一个北京的老人团,老人相当友善,见我说多了还要给我饮料喝;下午带了一个香港团,还好我前一天用粤语读过一遍导游词,所以都不用看导游词了,只是香港人嘴里特喜欢飚出英语单词,偶很无语。

前一个晚上我把自己的2张拙政园钢笔速写复印了好几份,今天带团的时候都发给他们当礼物了,看得出他们蛮喜欢的,嘿嘿,相当有成就感。

中午的午餐是我在苏州吃过的性价比最高的快餐,园林给的六块钱餐票居然有两素两小荤一大荤共5个菜,尼x的反衬出苏大食堂咋这么贵!

早上8点半开工,一直忙到下午5点。每次带团一圈要近一个小时,所以一天也就这么五六次而已了。晚上还要挤公交回来,所以相当的累。

中英导游词篇二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广东省中山市,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故居。

走进故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栋二层红色小楼,它就是孙中山先生在老家居住的地方。这栋房子完全由中山先生自己设计而成,与众不同的是,小楼是座西向东的。

在故居里,记者看到,里面到处都充满了岭南风格的家具和摆设,古味盎然,使人充分体会到一代伟人情怀,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而楼下一间小屋里面摆设了一个瓷制的浴缸,它是中山先生从国外购买而来,也表明他在当时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

在这座小楼的旁边,还有一个主要建筑:孙中山纪念馆。里面详细的再现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展示了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形象,令人神往。

走出故居,看见入门处醒目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回想起中山先生的一生,实在令人感慨。

中英导游词篇三

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前,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明清两代皇帝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天坛的南部。周围有四门,东为泰元门,难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这四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中的卦辞“元亨利贞”,咱们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为天的“四德”。

圜丘坛外面有两道谴墙。四个正方位都设有棂星门。内墙为圆形,直径102米,外墙方形,边长168米。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在外墙外的神路东侧,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由汉白玉石栏板围起来的方形砖台叫“具服台”。冬至日祭天大典前,这里会临时搭起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整个天坛有两座具服台,另一座在祈谷坛前。

好,请大家随我从棂星门进入圜丘坛外围墙。这是圜丘坛内外壝墙之间的一个空间。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南边,那里有一根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嘉靖九年初建是只有1座,明崇祯皇帝时增加到了3座。19袁世凯祭天是拆掉两根,所以现在只剩下我们跟前的这一根了。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各位也许要问:祭天为什么要挂灯笼呀?这是因为当年祭天的时候不是在白天,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凌晨四点一刻到四点三十分。您想想,这个时候在冬至时可是漆黑一片啊。所以,祭天时皇帝需要挂灯笼照亮。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要“吉星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杆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的高度是九丈,约合今天的28米多。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大灯笼,里面方有五支巨大的蟠龙通宵宝蜡,长又1.3米,直径30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除了挂灯笼照明外,这根望天杆还是祭天大典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请大家再转向外墙的东南方,这里还有几组建筑。这个圆形的用绿色琉璃砖砌的建筑物,叫燔柴炉,高9尺。祭天大典开始时,在这里焚烧弄干净的牛犊以通达天神,祭天大典结束后,还要在这里焚烧祝版及祭品。

在燔柴炉东侧,还有一个圆形的绿琉璃砖的建筑物,大家看看这个像不像是一个埋在地下的巨大盘子。这个叫痂坎,用来埋牛尾、牛毛、牛血,来比喻不忘祭地的意思。

在痂坎旁,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的这8个炉子是铁镣炉,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焚烧大典后从配位上撤下的清代前8为皇帝的祭品。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然手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地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圜丘坛共有这样的镣炉12座,除了这8座以外,其余4座分别放在圜丘坛内围墙东、西棂星门外。

现在,让我们赶快进入内墙去看看圜丘坛吧。圜丘坛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就是圆的,地就是放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燃要设计成圆形了。

圜丘坛通高5.7米,完全用艾叶青石铺成。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数字“九”无处不在,充满了神秘色彩。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他们藏在何处。大家请随我手指所指来看。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下层坛面直径21丈,暗含“三七”,中层直径15丈,为“三五”,顶层“九”丈,为“一九”,合起来“一、三、五、七、九”,阳数都齐了,如果把三层直径加起来,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正好象征了皇帝的“九五”之尊,巧夺天工吧。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圜丘坛的顶端,大家请看坛面中心,这块圆形石块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据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此与“神”交流一番。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像影子一样随从,所以所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象呢?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生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音,所以又一会白影的感觉。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仅有神助--声音洪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一呼百应的回升当成是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以前之后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登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再来看看天心石周围,围绕天心石共环状铺设了9圈扇形石板,大家数数看,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9的倍数18块,其余类推,直到第九圈,有81块。第二层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十圈开始到第18圈。第三层从19圈开始到第27圈,每圈都是九的倍数。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有朋友肯定会问了,圜丘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九”呢?里面肯定有什么说法吧?的确是如此。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是什么?对了,是填。自然数理最大的数字是什么?是“九”。根据阴阳学说,在天地间,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九”与“天”都属极阳,九位阳数中的最大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它最大化,来象征天的崇高和神圣。所以用“九”来筑祭天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那么明清两代的皇帝又是如何举行祭天大典的呢?

在每年冬至祭天大典前,相关礼仪人员要提前在圜丘坛上摆好神位和其他陈设。以清代为例,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为、配位、从位共七组帐篷。正为就位于天心石稍北,南向,是祭祀皇天上帝的圆形帐篷。配位排列在正为帐篷前的东西两侧,共两组,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帐篷,为长方形。东侧从北向南分别为努尔哈赤。顺治帝福临、雍正帝胤禛和嘉庆帝颙琰;西侧从北向南分别为皇太极、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和道光帝旻宁。从位帐篷共四组,都为长方形,位于圜丘坛中层东西两侧,祭祀的分别是大明神、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及夜明神、风云雷雨各神。在圜丘坛中层台面正南台阶前事皇帝祭祀时的拜位。此外,在最上层天心石处还设有祝版案,上面放的是裱有祭文的木质版。

皇帝在冬至日祭天大典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雍正后在紫禁城斋戒两天,最后一天来天坛斋宫)在最后一天腰刀圜丘坛上检查牌位耳环各种陈设。到了冬至这天凌晨,太常寺卿率领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先到圜丘坛前的具服台更换祭天的天青色礼服,盥洗,等候礼部官员将供奉在皇穹宇中的神牌移送到圜丘坛相应的坛位上。然后到日出前七刻,大约是凌晨4点15分到四点30分,祭天大典,皇帝登坛,到达中层南侧的拜位。

清朝整个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

第一步叫燔柴迎帝神,即在燔柴炉上焚烧洗剥干净的牛犊,以通达天神;。

第二步是奠玉帛,即皇帝想皇天上帝神位进献苍壁和玉帛;。

第三步是进俎,即皇帝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祭品上。

第四步是初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一次献酒,同时,司祝官读祭祀的祝文。

第五步,亚献礼,即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二次献酒。

第六步,终献礼,即皇帝第三次献酒。

第七步,撤馔,即把祭品撤下去。

第八步,送帝神。

第九步,往燎。皇帝到燔柴炉西侧往燎位行往燎礼,观看焚烧供品,之后到具服台更衣后回宫。

此外,在祭天大典中,与祭天九部曲相配的中和韶乐、乐舞也分为九个乐章。

大家看,清代帝王祭天大典还真是够繁琐复杂的吧?

各位朋友,现在来考虑一个问题:皇帝回宫,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从?当然,也要回宫,不过它可不回人间的宫殿,而是人间的天宫,在哪里呢?就是圜丘坛背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我们现在便去天宫拜访一下皇天上帝。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他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间,众神都在这里休息。皇穹宇建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环绕,院内有三座建筑,正中北侧是存放皇天上帝和清代前八位皇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东侧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的神牌;西侧配殿供奉夜明、风雨雷云神牌。

正殿皇穹宇像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早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文明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有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坚硬,再加上围墙顶部该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阅视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可以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趣的现象。请看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的甬路,从北向南数有三块石头,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回声;如果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三次回声,故称此石韦三音石。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智能听到三声。为什么会在这里听到的回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噢!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好!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中英导游词篇四

咦,我怎么穿上花花绿绿的导游服了?而且身旁还有很多游客。啊,原来我变成了一名导游。一阵疑问过后,我马上冷静下来了,既然成了一名导游,我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我学着今天给我解说的导游的样子开始了我的导游“生涯”。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里有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宋代石雕塑像,高5.63米,宽8.01米,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塑,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向前东西两侧,有元代书法家孟钍质榈摹兜赖戮》碑刻,以经、书、刻三绝为游人之道。”我解说完,看了看表姐,叫了她一声,她才缓过神来,说:“真伟大呀!”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攀登清源山,参观了南台、天湖等美丽景色?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

中午休息后,下午又开始了我的小导游旅程。下午主要参观我的学校-晋光小学和清净寺、承天寺等景点。

中英导游词篇五

今天,我将作为你们的导游,带大家一起去厦门的胡里山炮台旅游。

胡里山炮台是坐落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和自然旅游资源,素有“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之称。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来到这里了,现在我们将去看克虏伯大炮,大家请跟着我走。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操练场,这一个操练场是以前郑成功操练清兵的场地,两旁是清兵睡觉的地方他们看似牢房,实际上是营房。

我们来到的就是克虏伯大炮,因历史久远,只剩下东边克虏伯大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克虏伯大炮,它高4.2米,宽5.29米。显存的炮弹为29颗,它可以360度往各个方向射出,长达16000米。但是,这一门大炮,他有一个弱点,就是:每发完一颗炮弹就得停半小时才能再发一颗炮弹出去,而且,只能往一个方向发射。因此,敌人知道了它的弱点后,便一个劲一个劲地从后面进攻。现在,这座大炮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最大的克虏伯大炮,被赐予“世界古炮王”之称。

接下来我将带领你们去看清兵演练,这场演练是十分壮观的,当你们去看的时候一定会被那雄伟的场面给震住的,因为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也一样。好了,你们快去看吧,快来不及了!

我们接下来准备去兵营区硅像馆,在那里你们能再现历史。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指挥厅。这里是以沙盘方式展示厦门八大炮台特别是胡里山炮台的重要战略性地理位置,沙盘由清代厦门全图、厦门地形图、厦门附近地形图及海图等相关历史资料。议事厅是主位为督建胡里山炮台的重要历史人物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依照他本人的'画像,通过高仿真的硅胶塑造技术,还原出了一个“再生”的清朝水师提督,鲜活的展现出当时杨岐珍来台听汇报、查敌情、布置指挥的议事场景。仿古桌椅、八仙案几造型粗犷,通过他们的眼神和对话,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氛围。台长室是驻台首领查阅战报、修憩的场所,摆放简单生活用品,“山还水活”字幅为杨岐珍亲笔提字的复制品。接待室是将领小聚、接待来台传达战报将士和访客的地方,设置必备生活用品及工具,“墨梅图”为彭楚汉原作的仿制品。彭楚汉是筹建胡里山炮台的重要历史人物,籍着这支梅花,或许守台官兵和将领在作战间隙总是能想起家乡的后院吧。勤务室是传令士兵和首领随侍人员生活工作的地方,生活用具造型简洁,摆放必备武器,整体感受有序、洗练,呈现严谨、质朴、硬朗的战地作风。

接下来我们将去看一场4d电影,讲述这是以前战争的电影,你们戴上眼镜,就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惊险。

今天,我们结束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之旅,希望能和你们再相会。

中英导游词篇六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围墙正门外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孙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条台上。后座是孙中山母亲卧室,正厅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与夫人谭氏的卧室。北边耳房是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和1920___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书房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庭院南边,栽植一株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北边是砖砌的花台。

在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孙中山7至12岁时,常与他姐姐孙妙茜在金槟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经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孙中山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间捉鱼游泳。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后来通称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翠亨村。童年时代向往太平天国革命,1892年在澳门、香港借行医为掩护,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使他认识到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赴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组织建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未发事泄,流亡国外,1920___年,发动惠州起义失败,此后继续在国外开展革命活动。1920___年孙中山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选为总理,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首次公开提出了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共和国,从1920___年起先后举行多次武装起义,均未成功。

1920___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革命团体,依靠会党和新军力量在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朝反动统治迅速瓦解,孙中山于12月回国抵上海,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于1920___年1月,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4月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20___年因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孙中山断然主张讨袁,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因内部意见分歧,旋即失败,后于1920___年,另行组成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当即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20___年段祺瑞解散国会,毁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组成护法军政府,当选大元帅,誓师北伐,被桂系军阀等挟制。于1920___年被迫辞职到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___年在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因陈炯明叛乱退居上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五四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他带来了新希望,他联合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改组了国民党,在1920___年驱除陈炯明后于二月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0___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创办了黄埔军校,镇压了广州商团叛乱。十一月应冯玉祥邀请扶病北上共商国是,1920___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他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观爽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

“后来居上”横幅是孙中山1920___年题赠翠亨学校手迹的原件,反映了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孙中山唯一一幅为故乡的题字。

孙中山与家人合影,1920___年5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返乡家乡,在家门前与家人的合影,是孙中山在翠亨村的唯一一张照片。

故居建筑工料报价单,此件是1892年3月兴建翠亨孙中山故居时之建筑工料报价单。该单开列了孙中山故居兴建工程的规模、工料、工时、造价、结构等,是孙中山故居兴建情况的重要历史凭据。

《翠亨孙氏家谱》,此件记载翠亨孙氏由东莞迁居香山的概况,和1880年迁葬祖坟的原因与经过,及其五世至十三世祖之世次、名讳、配偶姓氏、生卒时间及葬地等。

中英导游词篇七

景如画的张家界。

张家界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位于张家界市区东北方向,距市区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张家界地貌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

同学们,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金鞭岩。它高出峰林之上,与其他山峰迥然不同,像斧砍刀劈似的。夕阳映照下,犹如一支怒举的金鞭。

九座山峰,一个个像虎背熊腰的威武将军,时刻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有水山才有灵气。自然形成的金鞭溪从山顶贯穿,弯弯曲曲而下,又因金鞭岩而得名。因为有了这奇山秀水,张家界成了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有古化石之称的洪桐、银杏、水杉比比皆是。野生动物有金钱豹、娃娃鱼等等。

张家界的武陵源于1992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因此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

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需要你我的悉心呵护,请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领略张家界的美丽风景。谢谢大家!

中英导游词篇八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

你们好!

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自博兴县的程梦颖小导游,下面我就带着大家去细细欣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为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精心修改,变得非常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范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各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是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走进大门,前面就是皇帝的住所,先是文化殿,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们讲书的地方,然后是五英殿,五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8.5万平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其余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的是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于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好了,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里,现在就此解散,自由欣赏一下中国故宫的魅力,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持生态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中英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谢谢大家,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英导游词篇十

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安徽顺风旅行社的导游钱思怡,你们可以称我钱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安徽省著名风景区-----黄山。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乱扔垃圾,要跟紧我,现在我们出发。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面积1200平方公里。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是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游客们,请止步,请大家往天空看。这就是黄山最有名的云海。游过黄山的人都说:黄山的“主旋律”是在云雾中,也就是说黄山最好的景色是在高峰地带,而且有云雾时最佳。漫天的云雾和层积的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大家向前望,那就是黄山的奇石-----仙女弹琴,每当夜幕降临,山峰上一块巨石,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手里抱着琵琶琴,尽情的`弹奏,好像要把心中最美丽的音乐弹奏出来,那动听的乐曲不停地在山间回荡。大家再来看看“仙人指路”吧!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仙人指路”但真正的“仙人指路”又是什么样呢?其实,“仙人指路”只是一只很大的石手,伸出食指,指向无边无际的天空,又像一只小灵通竖立在那儿,传说似乎被某个神仙给抛弃了!

黄山还有许多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大家细细游赏。

中英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天坛。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天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于14建成完工。明朝永乐年间,天坛初建之时,称天地坛,不仅祭天而且祭地。一百余年间,明朝有9位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至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下诏将天地合祭改为天地分祭,在南郊建圜丘,名为天坛;在北郊建方泽坛,名为地坛;有在东郊建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

清乾隆皇帝时又对天坛警醒了大规模的修建:1742年改建大斋宫;1747年用城砖包砌天坛内外坛墙;1749年扩建圜丘,兵在乾隆十六年(1751)将祈谷坛的大亨殿改为祈年殿,将三层殿顶琉璃瓦改为蓝色,象征天。次年又改建皇穹宇。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年单是光绪年间重建后的风貌。19清帝溥仪退位后,祭天制度废止,清廷撤走其配祀祖先的牌位,将天坛交由国民政府内务部管理。1912月23日袁世凯又到天坛举行了一次祭天大典。19新年元旦天坛正式对外开放。1937年日军进驻天坛。1939年日军占据神乐署,设立研究病理和细菌的实验室。1945年北平市接受的天坛已经破败不堪。解放前夕,守备北京的国民党军队在天坛内修筑工事、建弹药库,砍伐大量树木。为建简易机场扒掉南部坛墙,炸毁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石牌坊,天坛面目全非。建国后。在国家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秀山之下,天坛才重现昔日辉煌面貌。

天坛全园占地约273公顷,其中林地占地163公顷,草坪占地10余公顷,1以上的古柏有3600多株,全园之北覆盖率达到89%。天坛的面积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明清两朝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几天大典654次。最后在这里几天的是袁世凯。

天坛是通称,它实际上主要由两个坛组成。南部为圜丘坛建筑群,北部为祈谷坛建筑群。两坛各成体系,他们之间由海墁大道相连。天坛又有内坛和外坛之分,其间分布许多附属建筑,可以用“一、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将天坛的主要建筑概括起来。

“一”:一天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向北分别得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指五组主要建筑,分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是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2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4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3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大家看,我们眼前的这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就是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是连接天坛南北两大建筑群的通道,全长108丈。360米,宽约30米,分为三路,中间宽阔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路”,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整个路面底部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高出最南端2米,而路面看起来很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而又没有真的让皇帝走斜坡而受累,同时也使天坛的总体显得更加完美。说到这里,有朋友要问了,这明明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为什么叫“桥”呢?这有两个说法:一是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思是与天相接,所以称桥;二是,在前面的确有一条券洞式的东西通道,如同桥洞,所以叫桥。丹陛桥又被称为“鬼门关”。为什么呢?因为在外滩的西南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死羊动物的机构,叫“牺牲所”,在丹陛桥东侧又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宰杀动物的机构,叫“宰牲亭”,在祭祀前要把西侧牺牲所得动物赶到东侧宰杀亭内宰杀,做成贡品。但最初在西向东没有路,又不能让那些祭祀用的牛羊在丹陛桥上走,玷污了神路,于是就在下面开了个洞,让牲畜从这里通过,因为动物过了桥洞必死无疑,再无生还的可能,所以这里又叫“鬼门关”。丹陛桥确实是桥,而且是一座立交桥,按年代计算恐怕称得上古都北京第一座立交桥了。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时丹陛桥的北端东侧,这有一个坐东朝西的方形转台,周围有汉白玉石栏板,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米,叫“具服台”。在举行祭祀大典时,在此临时搭起帐篷,人称“小金殿”,皇帝在大典前在这里换衣服,脱去黄色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表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祈谷典礼结束后,再来这里更衣,返回紫禁城。

在天坛中轴线北端,是祈谷坛,坛分三层,圆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三层坛面围以汉白玉石栏板,坛上为祈年殿。祈年殿高九丈七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殿内的天花为龙凤藻井。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环柱网。内圈为4根龙井柱,其东南柱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为秋季,北方柱间为冬季。中圈12根金柱分隔的12个位置,代表一年的12个月。12根金柱加上柱间隔成德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

祈年殿内中间北侧有一方形高台,是安放皇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较低的方形石台,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牌的地方。

在祈谷坛的北侧,是监狱永乐十八年的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明嘉靖二十四年改名为皇乾殿。在祈谷坛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叫“长廊”,共有72间。又叫七十二连房。长廊将祈年殿、神库连在一起,是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的通道。

在祈谷坛长廊的东南方,这一景观被称为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经人工雕凿后放在这里的。可能有细心的团友要问七星石为什么有八块呢?其实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东北方位的小青石是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后在乾隆年间曾置的。

好!天坛祈谷坛建筑群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自由参观拍照,15分钟后我们在北天门集合。谢谢!

中英导游词篇十二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20xx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xx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英导游词篇十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九寨沟。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黄月倩,你们可以叫我黄导。

九寨沟的名子是因沟内有九个寨子而得名。

请大家跟我走,我们先到的是,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尽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火、锅庄美丽的传说,展出藏族人的好客。游客们,下面请大家跟我去看彩林的美丽神奇吧!

游客们,现在,我们四周都是大树,大树有20xx0余种值物,争奇斗艳,林中奇花异草,色彩绚丽,可漂亮了。

游客们,九寨沟的景色太多了,是走不完的,请游客们细细游赏。鹿山小学四年级:黄月倩。

中英导游词篇十四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碑座的红色花纹,有人说是基-督教花纹。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图案,据说是因为孙中山信仰督教,孔祥熙、蒋介石和宋氏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故饰上这种花纹是毫不奇怪的。

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和孙中山三十年交谊不渝,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事业。当得知孙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来写些什么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后来他决定铸铜像来纪念,使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梅屋庄吉原想铸造七尊铜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国,但他当时经营的生意不好,且已经破产,身又患病,为了解决铸像经费,他抱病四处筹款,连女儿准备结婚的储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竖立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6米,重约20xx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七个字,来表达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军校代校务何遂写的。何遂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现在黄埔同学会会长何世庸,另外两个儿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职务。有的人说,何代校务一家,父亲是国民党员,三个儿子是共产党员,这是典型的国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广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民-国时期,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中英导游词篇十五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

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

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请大家在游览时注意事项: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大小便!

著名的颐和园主要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总面积290多公顷。

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大家必到的景点。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大家看这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

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大家可以上下穿行。

这是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

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大家来看!颐和园的大门,它称为东宫门。

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

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

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

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

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

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

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

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

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请大家过来,这就是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

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

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

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请大家看,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的造型优美。

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美丽的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60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今天的游玩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颐和园,祝大家愉快,希望大家能把游览颐和园的快乐心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请走好!

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我是王导游,很高兴为大家服务,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颐和园游玩,希望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它的美丽!

我们现在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它共273间,全长七百多米。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彩画。

两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种花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万寿山下,大家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了吗?那是排云殿。

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万寿山,这里是观看颐和园美景的最佳地方。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碧玉。

不知你们是否有同感?那我们下山游览一番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昆明湖,湖中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郁,通过我们面前这座桥,就可以到小岛上去玩。

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做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

这么多美景,说也说不尽,现在大家自由活动,继续欣赏美景,一小时后在湖中的小岛准时集合!

大家好!我是欢乐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姓钟,大家可以叫我钟导.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请大家多多关照,希望大家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颐和园到了,大家请随我下车.

走完长廊,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万寿山脚下.大家抬头看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现在,我们在万寿山的佛香阁.大家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看,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也都从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大家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大家走过石桥,就可以去湖中心的那座小岛上去玩.大家看,我现在用手指着的那座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着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这些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好,现在大家可以去小岛上玩儿,两小时后在这儿集中,然后我们坐车回去.解散!

(快下车的时候)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通过我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故宫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希望下次你们还来找我当你们的导游.再见!

中英导游词篇十六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中心西北50公里,山脉的侧翼的山谷有许多婀娜多姿的山峰。狭窄的两边的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木和植物。所以,它使用的是燕京的一个“著名的”八种观点。有一个20公里长的山谷被称为“关沟谷”从南到北,4沿着山谷命名为“南口、居庸关、shangguan和八达岭”。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guan通过国家资本是其中之一。

“居庸”在汉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贫穷的工人”。据史料记载,emperorqinshihuang迫使许多士兵建造这长城的一部分。

在居庸关有一个古老的大理石平台称为“云平台”。始建于元代的1342。有三的藏族风格的佛塔建在道路下穿它从北到南的阳台。因此,它也被称为“过马路宝塔”,后来,当塔被摧毁,寺庙建在现场。然而,在清朝初年,这座寺庙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所以只有阳台被保留下来。也有佛教刻在石墙上的梵文、藏文圣经,basiba(一种蒙古文),西峡,uygur和汉语言。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在雕刻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生动精彩的例子。他们是非常宝贵的研究佛教和古代语言。

在八达岭的长城,你可以看到一个铁路由八达岭高速公路运行的今天。它是著名的北京-张家口铁路。这是200多公里,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在中国非常有名,因为它是由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其首席设计师是站在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北京西北约75公里,是保存最完好的长城的一部分。八达意味着“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从八达岭通往延庆国北面的道路;宣化、张家口和大同市西部;向东是邕宁和sihai;北京是南。从这里人们可以去四面八方,故名八达岭。八达岭段长约12公里的24塔楼和4壁的平台。有四个字刻在八达岭东通;“鞠永崴振”,这意味着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镇外的居庸关。在八达岭的西传,有四个字“beimensuoyue”刻在过去,这意味着上题词,“北大门”的关键,通过描述八达岭就像是在北京门的锁。因此,如果大门被钥匙打开,北京将面临危险。

通过对八达岭的东边有一个大的岩石被称为“朝北京岩。”原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岩石长7米,宽2米。据说,在1900,盟军八次进攻北京时,dowagercixi急忙从北京逃了出来。当她来到这里,她突然想再次看到北京城。她站在这块大石头上,转身望向远方的北京,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看向北京岩石”

在八达岭平均高7.8米的长城,在它的底座宽6.5米,和5.8米的顶部,足够五匹马或十军人并排走着的墙上。

看塔建者,定期在长城观看了来犯的敌人。一个守望塔通常是两层楼高,和国防军人生活里面。一楼用来存放武器,有许多窗户供弓箭手使用。楼上有城垛,弓箭手窥视孔与孔。在塔中有小宿舍国防军人。了望塔不仅由防御部队用来避风,雨热,而且战斗,阻止敌人的前进,和储存武器和弹药。

中英导游词篇十七

在这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写完作业,就换上校服坐上公交车前往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执勤了。

下车之后,便看见一群人站在校门前,我就知道这是我们班的人,就去找他们一边聊天一边等候老师的安排。

十分钟过后,张老师也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张老师从一个大口袋中拿出许多红底黄字的条幅。并发给我们每人一套。我戴上后,心想:“我现在已经当上了义务协管员了!我为维和大家的交通安全,而感到光荣。”老师交代了几句就带着我们去指定的地点执勤了。

我们到了执勤的地点,迅速的站到自己的`位置,开始执勤。

一辆面包车过去了,只见一位三四十岁的叔叔带着一位三岁的小弟弟准备横穿马路。这时,汤云琪大声地对那位叔叔说:“叔叔,请你不要横穿马路,请走人行横道!”那位叔叔听见了,装做若无其事似的,仍带着那位弟弟横穿马路。这时,我心里想:“看来当义务协管员不仅很光荣,还很难做到要求呢!”又来了一位阿姨,她也正准备横穿马路,我对那位阿姨说:“阿姨,请您走人行横道。”那位阿姨不好意思笑呵呵的说:“呵呵,好好好!我走人行横道。”阿姨说完,便从人行横道走到对面了。

一个小时后,我们执完勤,迅速地跑回学校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回合。老师吩咐了几句,我们便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明白了一个理: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维护交通完全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遵守交通法规,争当文明市民,共建和谐社会。

中英导游词篇十八

云南丽江,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小城,丽江古城的所在地。

我们乘车从机场来到了丽江新城,在一个旅馆里住下了,那天,我们没有去古城,只是站在窗边远远地眺望着那一幢幢的小房子。它们在夜幕下显得那么安静,不发出一丁点的声音;它们又是那么古朴,依稀看得见历史的足迹;它们还那么迷人,白墙黑瓦的古老小屋,远远望去,在高楼大厦之间显得那么得低矮,从窗户的玻璃后透出了油灯若明若暗的亮光,没过多少时间,灯渐渐熄了。

第二天,当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晨曦的微光照耀着还没被唤醒的丽江古城,被稀薄的淡雾笼罩着的一切还是那么得宁静,只是偶尔有几阵微风吹得青草“哗哗”响,吹得小溪“丁冬”地流,吹得树叶“唰唰”地摇。一会儿工夫,太阳蹿上了高高的山头,古城也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打开了“吱吱嘎嘎”响的木门,游客们也涌进了迷宫似的丽江古城。我也随着人群,随着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进入了古城。

中英导游词篇十九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北京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的天坛中英文。

导游词。

欢迎参考!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天坛。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天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1998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于1420xx年建成完工。明朝永乐年间,天坛初建之时,称天地坛,不仅祭天而且祭地。一百余年间,明朝有9位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至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下诏将天地合祭改为天地分祭,在南郊建圜丘,名为天坛;在北郊建方泽坛,名为地坛;有在东郊建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

清乾隆皇帝时又对天坛警醒了大规模的修建:1742年改建大斋宫;1747年用城砖包砌天坛内外坛墙;1749年扩建圜丘,兵在乾隆十六年(1751)将祈谷坛的大亨殿改为祈年殿,将三层殿顶琉璃瓦改为蓝色,象征天。次年又改建皇穹宇。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年单是光绪年间重建后的风貌。1920xx年清帝溥仪退位后,祭天制度废止,清廷撤走其配祀祖先的牌位,将天坛交由国民政府内务部管理。1920xx年12月23日袁世凯又到天坛举行了一次祭天大典。1920xx年新年元旦天坛正式对外开放。1937年日军进驻天坛。1939年日军占据神乐署,设立研究病理和细菌的实验室。1945年北平市接受的天坛已经破败不堪。解放前夕,守备北京的国民党军队在天坛内修筑工事、建弹药库,砍伐大量树木。为建简易机场扒掉南部坛墙,炸毁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石牌坊,天坛面目全非。建国后。在国家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秀山之下,天坛才重现昔日辉煌面貌。

天坛全园占地约273公顷,其中林地占地163公顷,草坪占地10余公顷,120xx年以上的古柏有3600多株,全园之北覆盖率达到89%。天坛的面积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明清两朝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几天大典654次。最后在这里几天的是袁世凯。

天坛是通称,它实际上主要由两个坛组成。南部为圜丘坛建筑群,北部为祈谷坛建筑群。两坛各成体系,他们之间由海墁大道相连。天坛又有内坛和外坛之分,其间分布许多附属建筑,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将天坛的主要建筑概括起来。

“一”:一天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向北分别得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指五组主要建筑,分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是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2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4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3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大家看,我们眼前的这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就是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是连接天坛南北两大建筑群的通道,全长108丈。360米,宽约30米,分为三路,中间宽阔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路”,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整个路面底部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高出最南端2米,而路面看起来很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而又没有真的让皇帝走斜坡而受累,同时也使天坛的总体显得更加完美。说到这里,有朋友要问了,这明明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为什么叫“桥”呢?这有两个说法:一是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思是与天相接,所以称桥;二是,在前面的确有一条券洞式的东西通道,如同桥洞,所以叫桥。丹陛桥又被称为“鬼门关”。为什么呢?因为在外滩的西南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死羊动物的机构,叫“牺牲所”,在丹陛桥东侧又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宰杀动物的机构,叫“宰牲亭”,在祭祀前要把西侧牺牲所得动物赶到东侧宰杀亭内宰杀,做成贡品。但最初在西向东没有路,又不能让那些祭祀用的牛羊在丹陛桥上走,玷污了神路,于是就在下面开了个洞,让牲畜从这里通过,因为动物过了桥洞必死无疑,再无生还的可能,所以这里又叫“鬼门关”。丹陛桥确实是桥,而且是一座立交桥,按年代计算恐怕称得上古都北京第一座立交桥了。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时丹陛桥的北端东侧,这有一个坐东朝西的方形转台,周围有汉白玉石栏板,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米,叫“具服台”。在举行祭祀大典时,在此临时搭起帐篷,人称“小金殿”,皇帝在大典前在这里换衣服,脱去黄色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表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祈谷典礼结束后,再来这里更衣,返回紫禁城。

在天坛中轴线北端,是祈谷坛,坛分三层,圆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三层坛面围以汉白玉石栏板,坛上为祈年殿。祈年殿高九丈七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殿内的天花为龙凤藻井。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环柱网。内圈为4根龙井柱,其东南柱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为秋季,北方柱间为冬季。中圈12根金柱分隔的12个位置,代表一年的12个月。12根金柱加上柱间隔成德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

祈年殿内中间北侧有一方形高台,是安放皇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较低的方形石台,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牌的地方。

在祈谷坛的北侧,是监狱永乐十八年的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明嘉靖二十四年改名为皇乾殿。在祈谷坛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叫“长廊”,共有72间。又叫七十二连房。长廊将祈年殿、神库连在一起,是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的通道。

在祈谷坛长廊的东南方,这一景观被称为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经人工雕凿后放在这里的。可能有细心的团友要问七星石为什么有八块呢?其实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东北方位的小青石是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后在乾隆年间曾置的。

好!天坛祈谷坛建筑群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自由参观拍照,15分钟后我们在北天门集合。谢谢!

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前,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明清两代皇帝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天坛的南部。周围有四门,东为泰元门,难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这四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中的卦辞“元亨利贞”,咱们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为天的“四德”。

圜丘坛外面有两道谴墙。四个正方位都设有棂星门。内墙为圆形,直径102米,外墙方形,边长168米。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在外墙外的神路东侧,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由汉白玉石栏板围起来的方形砖台叫“具服台”。冬至日祭天大典前,这里会临时搭起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整个天坛有两座具服台,另一座在祈谷坛前。

好,请大家随我从棂星门进入圜丘坛外围墙。这是圜丘坛内外壝墙之间的一个空间。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南边,那里有一根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嘉靖九年初建是只有1座,明崇祯皇帝时增加到了3座。1920xx年袁世凯祭天是拆掉两根,所以现在只剩下我们跟前的这一根了。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各位也许要问:祭天为什么要挂灯笼呀?这是因为当年祭天的时候不是在白天,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凌晨四点一刻到四点三十分。您想想,这个时候在冬至时可是漆黑一片啊。所以,祭天时皇帝需要挂灯笼照亮。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要“吉星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杆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的高度是九丈,约合今天的28米多。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大灯笼,里面方有五支巨大的蟠龙通宵宝蜡,长又1.3米,直径30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除了挂灯笼照明外,这根望天杆还是祭天大典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请大家再转向外墙的东南方,这里还有几组建筑。这个圆形的用绿色琉璃砖砌的建筑物,叫燔柴炉,高9尺。祭天大典开始时,在这里焚烧弄干净的牛犊以通达天神,祭天大典结束后,还要在这里焚烧祝版及祭品。

在燔柴炉东侧,还有一个圆形的绿琉璃砖的建筑物,大家看看这个像不像是一个埋在地下的巨大盘子。这个叫痂坎,用来埋牛尾、牛毛、牛血,来比喻不忘祭地的意思。

在痂坎旁,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的这8个炉子是铁镣炉,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焚烧大典后从配位上撤下的清代前8为皇帝的祭品。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然手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地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圜丘坛共有这样的镣炉12座,除了这8座以外,其余4座分别放在圜丘坛内围墙东、西棂星门外。

现在,让我们赶快进入内墙去看看圜丘坛吧。圜丘坛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就是圆的,地就是放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燃要设计成圆形了。

圜丘坛通高5.7米,完全用艾叶青石铺成。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数字“九”无处不在,充满了神秘色彩。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他们藏在何处。大家请随我手指所指来看。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下层坛面直径21丈,暗含“三七”,中层直径15丈,为“三五”,顶层“九”丈,为“一九”,合起来“一、三、五、七、九”,阳数都齐了,如果把三层直径加起来,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正好象征了皇帝的“”之尊,巧夺天工吧。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圜丘坛的顶端,大家请看坛面中心,这块圆形石块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据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此与“神”交流一番。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像影子一样随从,所以所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象呢?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生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音,所以又一会白影的感觉。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仅有神助--声音洪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一呼百应的回升当成是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以前之后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登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再来看看天心石周围,围绕天心石共环状铺设了9圈扇形石板,大家数数看,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9的倍数18块,其余类推,直到第九圈,有81块。第二层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十圈开始到第18圈。第三层从19圈开始到第27圈,每圈都是九的倍数。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有朋友肯定会问了,圜丘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九”呢?里面肯定有什么说法吧?的确是如此。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是什么?对了,是填。自然数理最大的数字是什么?是“九”。根据阴阳学说,在天地间,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九”与“天”都属极阳,九位阳数中的最大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它最大化,来象征天的崇高和神圣。所以用“九”来筑祭天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那么明清两代的皇帝又是如何举行祭天大典的呢?

在每年冬至祭天大典前,相关礼仪人员要提前在圜丘坛上摆好神位和其他陈设。以清代为例,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为、配位、从位共七组帐篷。正为就位于天心石稍北,南向,是祭祀皇天上帝的圆形帐篷。配位排列在正为帐篷前的东西两侧,共两组,是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帐篷,为长方形。东侧从北向南分别为努尔哈赤。顺治帝福临、雍正帝胤禛和嘉庆帝颙琰;西侧从北向南分别为皇太极、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和道光帝旻宁。从位帐篷共四组,都为长方形,位于圜丘坛中层东西两侧,祭祀的分别是大明神、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及夜明神、风云雷雨各神。在圜丘坛中层台面正南台阶前事皇帝祭祀时的拜位。此外,在最上层天心石处还设有祝版案,上面放的是裱有祭文的木质版。

皇帝在冬至日祭天大典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雍正后在紫禁城斋戒两天,最后一天来天坛斋宫)在最后一天腰刀圜丘坛上检查牌位耳环各种陈设。到了冬至这天凌晨,太常寺卿率领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先到圜丘坛前的具服台更换祭天的天青色礼服,盥洗,等候礼部官员将供奉在皇穹宇中的神牌移送到圜丘坛相应的坛位上。然后到日出前七刻,大约是凌晨4点15分到四点30分,祭天大典,皇帝登坛,到达中层南侧的拜位。

清朝整个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

第一步叫燔柴迎帝神,即在燔柴炉上焚烧洗剥干净的牛犊,以通达天神;。

第二步是奠玉帛,即皇帝想皇天上帝神位进献苍壁和玉帛;。

第三步是进俎,即皇帝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祭品上。

第四步是初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一次献酒,同时,司祝官读祭祀的祝文。

第五步,亚献礼,即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二次献酒。

第六步,终献礼,即皇帝第三次献酒。

第七步,撤馔,即把祭品撤下去。

第八步,送帝神。

第九步,往燎。皇帝到燔柴炉西侧往燎位行往燎礼,观看焚烧供品,之后到具服台更衣后回宫。

此外,在祭天大典中,与祭天九部曲相配的中和韶乐、乐舞也分为九个乐章。

大家看,清代帝王祭天大典还真是够繁琐复杂的吧?

各位朋友,现在来考虑一个问题:皇帝回宫,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从?当然,也要回宫,不过它可不回人间的宫殿,而是人间的天宫,在哪里呢?就是圜丘坛背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我们现在便去天宫拜访一下皇天上帝。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他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间,众神都在这里休息。皇穹宇建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环绕,院内有三座建筑,正中北侧是存放皇天上帝和清代前八位皇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东侧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的神牌;西侧配殿供奉夜明、风雨雷云神牌。

正殿皇穹宇像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早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文明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有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坚硬,再加上围墙顶部该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阅视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可以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趣的现象。请看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的甬路,从北向南数有三块石头,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回声;如果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三次回声,故称此石韦三音石。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智能听到三声。为什么会在这里听到的回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噢!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好!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