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34:04 页码:12
2023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优质10篇)
2023-11-11 20:34:04    小编:ZTFB

调查报告是一种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它能够提供客观的研究结果。制定明确的目标,确保总结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掌握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写出更好的总结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地发展。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科学。生物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授新课、复习课、实验课、习题课、考试、课外实习、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活动、举行生物学科竞赛等都能进行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法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生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一定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他着眼于全体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受新课程的改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在教学过程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我不仅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我大胆尝试了以下做法:

1.创设问题情境,落实启发式和直观式教学原则。让学生在主动的观察、阅读、思索、实验、讨论和解疑释困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爬行动物中蛇的“功与过”时,我先放了《动物世界》中的一段有关蛇的介绍,同学们在看时,发出阵阵害怕声,然后我乘机问他们,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蛇如果被我们遇到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大家一致回答,把它打死。我说,不对,大家很愕然,这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探究奥秘的心理驱使下,认真阅读教材,再一次通过多媒体看有关蛇的介绍,了解奥秘的主动学习过程就顺利完成了。

例如,我在教“叶”这部分知识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外,在一棵树下,我让每人收集了一片树叶,我先叫大家认真观察这一片叶,而且规定了观察的次序,然后我一边问一边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为了巩固这一部分知识,我叫学生分别去收集各种不同的树叶。不一会儿,学生们收集了许多树叶。这时,就有许多同学在说,这些树叶为什么形状各异?有的树叶边缘像锯齿一样,有的树叶边缘又是圆形的呢?他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需要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中,有的同学把附近人家种植的仙人掌拿来问我,老师:这棵仙人掌的叶上为什么长刺呢?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盆仙人掌的根在地下,与根相连的上面这个扁平的叶状结构是什么?学生想了想说,茎,那么茎上应该长什么?而这个叶状茎上的刺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节课,我深深的感觉到,只有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3.积极开展课外生物活动。课外活动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地位,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结构的优化。事实证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针对素质教育的差异性,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我组织学生对校园内外的树木进行识别、分类和挂牌;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叶形、叶序和花序标本,制作蟾蜍消化系统标本,制作浸制标本;制作家鸽标本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实习等自觉行动,或应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素质。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就是要十分重视课外活动。

4.改革生物考试模式。考试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考试来矫正,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考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考试来促进,考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在应试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考察往往是考书本上的一个个结论性的知识点,这些都是要记忆的,学生提到生物就想到要去读背,感到很头疼,当然考试结果也并不太好。这种考试虽然本质上学术性很强,但由于很少反映实际,结果弄出了很多笑话,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儿。例如,有一次,我们学习了蝗虫的.知识,当时由于对生物教学不重视,学校连一幅简单的挂图也没有,只能纸上谈兵。到了有蝗虫的时候,我到田间抓了几只给同学们看,问这是什么昆虫,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竟然不认识蝗虫,这也反映了传统生物考试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这也促进了我对传统考试改革的决心。由于我校现在还把生物课作为副科看待,学校对生物课还不够重视。因此,我在生物学考试时做了大胆的尝试,我把生物学考试分成两大块:一部分是书面考试,一部分是实验考试。

书面考试测验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书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由于生物知识涉及面广,各章节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区别,牢固掌握和理解各生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尤为重要。因此,我经常先出一些标准化题目。比如在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答案中寻找真知;或通过多媒体的制作,演示图形,让学生区别、说理、填空等。实验考试,我通过让学生进实验室,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等各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我市农村农林牧副业的生产实际,测验学生解释实际生活的生命现象,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改进生产实践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生物教师更应该重视在发展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个性型开发。

生物科技在知识经济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从事生物学教育的教师必须将生物知识与实际运用中有关问题的解决很好地结合起来;必须重视创新性的渗透教育;重视发现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断培养他们的能力。因为二十一世纪的工程是生物的工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二

素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劳技、心理等素质为根本的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获得智力发展,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然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其教育形式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这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纯地从事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加强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和历练,充分发挥其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才是当前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兴趣性,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

一、面向全体,注重个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材施教。不同的教材(课文),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面向集体,关注个体,使每个受教育者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丰富和提高。教师成功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学科教学活动。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解决问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分别供好、中、后进生思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他们练习。让“好”的“吃饱喝足”,让“中”的“恰到好处”,让后进者感受到“学习进步”。特别是那些“迟开的花朵”更要精心哺育,辛勤浇灌,耐心而又有信心地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自我锻炼语文能力的平台,使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突出运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显然,这需长期培养和经常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上可采取“自学为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放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好帮差,互帮互学。采取直观教学,寓学于乐,克服以往填鸭式弊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读多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应继续发扬。凭借教材指导学生有步骤地灵活运用初读、熟读、精读、朗读、默读、跳读等读法,认知和感受课程内容,培养阅读、思考能力。教师要突出重点段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新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同时,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和续写等练习,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写出真情实感。如教《林海》一文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附近的.大山林木,然后仿《林海》一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学生趁热打铁,不但把文章写得生动,而且还把课文的许多值得借鉴的修辞、写法和语言运用,等等,都在文章中有了体现。显然,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走出去观察大自然,体验自然界的美,使爱美的感情得以升华。

三、整合资源,扩大视野,注重各科知识渗透。

语文学科不是单一的语文,实际上它包含或渗透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一的学习语文知识,在突出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前提下,要把各科知识恰当地穿插、整合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取了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太阳》一文,教学中要涉及到地理常识;《廉颇・蔺相如》一文教学中要涉及到历史知识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施素质教育。

四、教学民主,学教结合,寓语文学习于乐趣中。

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民主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方面,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民主。热爱学生使学生充满学习信心,积极向上,加深师生感情,教师的教育要求就能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法新颖,课堂活泼,富于乐趣。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新颖、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课文意图;教师要根据文意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直观;采取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学生表演等形式,把课文内容、情节发展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身临其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思想情感,磨练语文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变为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三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未来承担的任务跟全面,它既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提高听话和说话的的综合能力,进而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要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认真写字、善于自学和常查词典等良好习惯。叶圣陶关于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学做新人以及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四

[摘要]语文有工具性的一面,但又决不限于工具性,它更多的涉及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从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国民素质的角度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是人文教育的主流,它对于学生汲取知识养分、拓展文化视野、提升实践水平、开掘内在潜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柔性作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说明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其次说明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所以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为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大学语文课,应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其它兄弟院校的成果的同时,经过多年的摸索,也获得了自己在高校语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索上的一些成功经验。

一、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中选文一般包括三个特点:一是文学价值高,一般是文学经典;二是内容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教育、经济、科学等范畴,表达的是思想界的最强音;三是包括各种文体。从中可以看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主流思路:以人文性为主要目的进行设计,要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食粮。教材内容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训练的范例,更是学生与之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精神和思想。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出的一系列与理想确立、人格修养、性情陶冶有关篇目,作为品德教育的素材,引领大学生走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最出色的哲学、史学、文学巨匠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这些先哲们身上体现的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关注,对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追求,都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孔孟语录》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不为富贵贫贱所动的思想;《我与地坛》表达出对生命、对健康的渴望;《前赤壁赋》让我们感觉到超脱旷达的苏轼所富有的独特魅力,他处逆境时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泰然达观的心态。此外,辛弃疾那些慷慨纵横的词章,让我们看到这个以气节为重的爱国词人的铮铮傲骨和忧国情怀;而爱国诗人陆游真情流露的诗篇,又让我们感受到他魂牵梦萦的是中原收复,国家安宁……这些优秀作家作品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需精神养料,是当今大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道德熏陶的重要精神食粮。

二、激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驱力。

内在驱动力是指以求知为目的的学习欲望,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注意到,在高考体制下,一般学生容易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可以把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上。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就能激发潜能,主动学习。要让大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自己有兴趣找书来看,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力,养成{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以“就业”为中心,课程的重要性也往往体现在对“就业”的直接作用方面,这样,学生自然也就“人人心中有杆秤”,孰轻孰重,往往学生比教师更善于权衡。因此,激活学生学习唤人文知识的内驱力并不是一件易事。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等四位一体的开放式教学研究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适时的话题如:“人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求”、“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还可以大胆进行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将社会焦点问题、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大学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思维、探索、启悟和实践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追求一种健全的、审美化的生存,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把语文和音乐、美术结合起来;必要时还可以观看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他们“走进来”,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

三、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各方面进行辐射。

由于素质教育的整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整体着眼,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改革。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与发展能力、形成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不是片面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语文学习。

1.创新课堂教学。当前语文教学之弊端仍是教师讲课多,能力智力训练差。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老师串讲为主,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被讥笑为“高四语文”。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一般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就两个课时左右。尽量选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悦读”,又能启迪心智的“美文”。比如,理科版的科技文多选一点,艺术专业版特别选收了一些画论、书论等等。其次,教学中完全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调整组合各个单元的课文。如考虑到先易后难,授课时也可以先讲现代部分,后讲古代部分。也可以古今杂糅,重新架构。最后,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建立以练为主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每节课上可设有“编者点击”、“问题与思考”和“阅读链接”等教学环节。“编者点击”是将编者对选文独特的理解和不俗的思想融于其中,与选文相映生辉。“问题与思考”则根据本章选文内容给出相应的思考题,深化学生对该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习题以开放性的思维为导向,起码有一道题偏重语文素养。“阅读链接”是教师根据自身多年的阅读经验,根据本章主题开列的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大学语文不是专业课,而属公共课,除去学分,你凭什么吸引同学愿听“大学语文”?出路只能是:大幅度地提升教材的人文含量,使之能正面应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时所难免的“成长的烦恼”,从而让同学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与世界。

2.实施“辐射、沟通式”语文教学法。所谓“辐射”,即从学生素质的整体着眼,拓宽语文领域。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语文教学辐射到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去,辐射到其它各科中去,如开展文学社团、建立读书会、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等;把语文教学辐射到图书馆、电影院、街头,让学生从书、刊、报、影视、宣传栏及周围的生活现实中学习语文;把语文教学辐射到学生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去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课内外、学习与做人有机结合。所谓“沟通”,即以语文教学为中心,使课内外相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谋发展;使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沟通,互相联系,协调发展;使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沟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教学,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作为主要学科,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虽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却会产生深远变化,在渐渐地过程中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以人为本,重视完善的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学会发展,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彬琳,杨丽娟主编。大学语文。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曹海明。语文:文化的构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郑发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职业教育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五

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以省时间、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准绳,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学习数学知识和认识事物、数学教学与思想教育、保持知识分量与发展能力,教与学的种种关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笔者认为应将重点放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应该有目的性。训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基础上掌握数学规律,并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2.训练要有针对性。训练要突出重点,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中,对于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分阶段地进行。时间多少、分量多大都要因教材内容要求视学生情况而异,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运用数学的能力。

3.训练要有层次性。训练应该环环相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辅导,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4.训练应该有系统性。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局部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

二、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满堂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潜力。初中数学教学要注意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比前者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初中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然后进行有必要的讨论和总结,教师要积极地参与进去,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要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讨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诚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突出精讲内容,在每一节授课中都要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让学生能够知道这节课需要重点学什么,重点记什么。做到了然于胸,胸有成竹。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做到精讲、细讲,让学生很轻松地接受所讲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不能总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在教学中设置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要注意难度适中,不能打消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尝到甜头,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每节课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己找出疑点,在教师讲课时做到有针对性地听讲,培养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六

摘要: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关键是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的内涵。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训练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的思维朝着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强化自己自由意识的能力。语文的一篇课文和数学、物理等课程的例题一样,只是一个例子。在它完成了例子的`作用以后,就可看成一堆训练思维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激活学生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教师的定势思维可以快捷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话,那么创造性思维则可以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必须将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

二、注重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

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和标准,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及精神风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国内外社会交往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使用汉字的人,应该写一手好字,以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往往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文字。它不仅要求书写迅速、规范,而且力求书写工整、美观,甚至要求具有欣赏价值。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今后走向社会,他们在工作、学习、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离不开写字。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书写能力,对农村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特别是现在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求职打工就更显得十分必要。如果从事文秘或财会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汉字书写训练要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对汉字书写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强调书写训练,力求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三、重视口语训练教学。

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范围新的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我国农村建设的新一代,不仅要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有能够在别人面前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还要有能满腔热情地去说服别人的口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现代传声技术的发展,使口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机对话已经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对口语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再说口语是最简便、最快捷、最廉价的信息传递手段,比文字表达更灵活、更及时、更直接了当,因而更行之有效,应用也更广泛。讲究口语交际的方法的技巧,用明晰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农村青年外出求职的必备素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演练力度,让学生了解、掌握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力求使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敢说、能说、会说,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新的时代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对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七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评价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优劣,不是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实际上语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许多问题还有待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八

学校教育正在进行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相应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怎样推进素质教育?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以师为主|”转为“以生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一言堂,教法单一,学生只是接受,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不利的。

素质教育主张“以生为主,以师为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侧重优生”转为“面向全体”。

以往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侧重优秀学生的培养,课堂所有环节都围绕着他们转,受表扬的也是他们。差生则成为讽刺、挖苦的对象,极大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致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每个学生制定难易不同的目标,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多思、多问、多练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信心。

3.“教书”转为“育人”。

1.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辩证关系,并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介绍我国的科学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习能力是决定学生接受知识快慢的重要因素。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学习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在讲解完知识后,提出一些难点知识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学生经过讨论研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2)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个性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不一样才使有的人成了科学家,有的人成了音乐家,有的人成了美术家……。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练习,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够检验知识的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科学、全面的掌握知识,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会知识。(4)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一切险阻。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付出努力也是不行的,学生要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毅力,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毅力。

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的观念,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恪尽职守,而且还要努力学习新方法,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做到一精多能。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书,更要以自己崇高的品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给受教育者起到实在的教育和表率作用,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这样就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接班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九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无论何时何地,朗读教学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纷乱繁杂的争论声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以各种新的模式、方法、技术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大家不断地追异求新,与时俱进,完全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可是,细细品味下来,在这“繁华”的朗读教学中,承载的语文味似乎有点越来越飘渺了,难怪很多老师戏谑的将朗读教学称之为“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

其实,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会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农村孩子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2.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美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到感染。3.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4.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一口齿清楚一声音响亮一停顿适当一语气连贯一语调自然,表情达意一速度适中,完美和谐一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读”上做文章,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课文的美。用好了“读”这一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组稿编辑:陈志武】。

(作者单位:331800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红星分校)。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篇十

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小学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而提出的教育口号,主要是为了扭转当前的教育方向,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加强基础教育的改革,而语文素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最为核心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工作。

在国家制定的《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对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积极促进教学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由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素质教育是指以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和主体精神,以培养人的健全的个性为基本特征,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对人的培养”是其根本属性,而素质教育是专门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缺陷提出的,是新世纪里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学科,在义务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在于既要发展本国的语言,又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以及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陶冶个人情操。

语文教育的各个要素与培养人的素质间联系密切,以基础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需要的人才品格素质的决定因素之一便是语文素质,语文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工具学科,其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陶冶的方法。需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具有的特点包括了基础性、社会性、知识性、综合性,全面正确地掌握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性质,是教好语文课程,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能够充分端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和学校干部的全面建设,也保证了学校区域性教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因此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东风下,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深化推进。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施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树立合理的教学思想。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需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以及教育观念,坚持贯彻“教与学的始终统一”,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做人处事以及学习生活的正确方法,通过对不同学生个性的充分了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帮助学生获得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大语文”教育观念。

“大语文”的教育观是指充分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进行以课外练笔或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听广播、收看科教节目等,举行不同校园、不同学科的以中文为基本工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大语文”教育观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将语文纯粹的课堂教学与语文整体教学对等的观念,重新建构一个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为辅助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结构是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能够使小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快速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读听写的技能,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合理恰当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是丰富多样的,通常有讲故事、辩论、朗诵、办黑板报、手抄报等比赛以及读书笔记、作文、书法的优秀作品的展览参观等活动,举行这些活动时要体现它的创造性、新颖性以及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

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参加活动时的指导示范作用,耐心向学生教授学习的方法,并大胆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比赛,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的朗诵,都应给学生提出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把握阅读节奏及语调、带感情朗诵等要求,教师做好示范作用,这样多举行类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民族的关键,作为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呼唤素质教育,而二者的结合,是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4]蒲慧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